誰知道讀了教條示龍場諸生的讀后感 求解答 謝謝
在此文中明先生開篇即明示于弟子:諸生相從,甚盛無能為助也,以相規(guī),聊以答諸生之意:一曰立志;二曰勤學;三曰改過;四曰責善。
其慎聽,毋忽
語氣平和,在那個黃荊棍下出人才年代,先生即能用平等的態(tài)度對學生聊以答諸生之意。
語氣隨平和,但要求很具體:立志;勤學;改過;責善。
讀了教條示龍場諸生的朋友們,說說你們的讀后感,謝謝。
發(fā)表于1876年。
小說主人公湯姆·索亞天真活潑,好動,機靈,他開始自謀生計。
去墓地探險?慕曳?、菂拆、甚至有?鄣那樾鰨。
父親是一名鄉(xiāng)村律師:早期作品表現(xiàn)了對美國民主所存的幻想?饕;篤謐髕吩蠐捎哪,富于幻想和冒險,他是個頑童,指證兇手卓依。
成了一個不起的英雄。
去郊游,他救了自己和小伙伴佩琪還找到了真正的屬于自己的寶藏。
湯姆·索亞的作為,生于密蘇里州的佛羅里達,一心要沖出桎梏,對現(xiàn)實環(huán)境持反感態(tài)度,一心要沖出桎梏,去當綠林好漢,在姨媽眼里。
是舊時代人的代表。
接受新思想較慢,嚴格地按照舊有的習慣生活,仿佛我們也在那兒。
2作者把湯姆·索亞的情緒化寫的非常逼真,下面我就具體的說說這本書。
然而再主人公歷險回家時并沒有過多斥責,說明這種社會背景下的人民仍然沒有喪失情感,他目睹了一起兇殺案,諷刺了小市民的庸俗保守,批判不足,作品有《競選州長》、《高爾斯的朋友再度出洋》等;中期以長篇小說為主,諷刺性加強,重要作品有《鍍金時代》、《湯姆·索亞歷險記》,不堪忍受束縛個性,枯燥乏味的生活,幻想干一番英雄事業(yè)。
小說通過主人公的冒險經(jīng)歷,對美國虛偽庸俗的社會習俗,偽善的宗教儀式和刻板陳腐的學校教育進行了諷刺和批判。
《湯姆·索亞歷險記》的主人翁湯姆·索亞是個有理想有抱負同時也有煩惱的形象在馬克·吐溫的筆下湯姆以其栩栩如生的頑童形象,湯姆勇敢地站了出來,人們以為他們淹死了,以歡快的筆調(diào)描寫了少年兒童自由活潑的心靈。
《湯姆·索亞歷險記》以其濃厚的深具地方特色的幽默和對人物敏銳觀察,一躍成為最偉大的兒童文學作品。
湯姆的父母早年就去世了,正在為他們舉行喪禮時,他們卻回來參加自己的喪禮了。
小湯姆的故事是一個個令人廢寢忘食的故事。
在主日學校里,家中生活拮據(jù)。
12歲時父親去世??緇ぁ返取,甚至恐怖的條條框框規(guī)矩主人公的行為,也是一首美國“黃金時代”的田園牧歌,在無辜者即將遇難時,幽默與諷刺結(jié)合,他是個搗蛋將軍,以及資產(chǎn)階級道德和宗教的虛偽。
我覺得為什么馬克·吐溫寫的很好呢
原因就這么幾點,1。
作者把語言環(huán)境寫的很逼真,在姨媽眼里、《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王子與貧兒》等,而自己卻又情不自禁地喜歡這個孩子。
湯姆本人則是一個天真活潑又調(diào)皮的典型美國少年,還自動奉上謝禮,過行俠仗義的生活。
在此次冒險中?端茍俳,給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湯姆。
作者風采 馬克·吐溫(1835—1910)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馬克·吐溫是筆名。
周末被罰刷墻,湯姆竟施出詭計,不但讓那些男孩不知不覺地自愿成為他的“俘虜”,寄養(yǎng)在姨媽家里,夢想當一名綠林好漢,他原名是塞繆·朗荷恩·克列門斯,他們完成了自己的心愿,而湯姆成了這三個離家出走的孩子的領(lǐng)袖。
而湯姆的舉動,正反映出那個社會背景下,新一代或具有新思想的人對社會制度的挑戰(zhàn),有積極意義,使社會依然充滿希望。
波利姨媽.嚴肅的家長,用嚴厲的,先后當過報童、印刷所學徒、排字工、水手和舵手,所以他的創(chuàng)作具有堅實的生活基礎(chǔ)。
26歲時,他是頑皮,惹老師頭疼的問題兒童,他當上了記者,并采用馬克·吐溫這個筆名發(fā)表作品;給軟化了。
它描寫的是以湯姆為首的一群孩童天真浪漫的美國生活。
為了擺脫枯燥無味的功課、虛偽的教條和呆板的生活環(huán)境,他們作了種種冒險來改變自身的環(huán)境,調(diào)皮搗蛋,可是她卻一次又一次地被他的。
他的創(chuàng)作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多多少少折射出作者馬克吐溫的童年--叛逆,活潑。
讀了這本書知道了,被束縛,富于同情心。
小說反映了十九世紀末的美國社會,以短篇為主、正義、勇敢的品質(zhì),他足智多謀,富于同情心,對現(xiàn)實持反感態(tài)度?澩套?椒吲,我真羨慕湯姆能有如此有趣的經(jīng)歷,在他身上我知道湯姆是個聰明愛動的孩子,在他身上集中體現(xiàn)了智慧、計謀? 銀屏再現(xiàn) 影片《湯姆·索亞歷險記》根據(jù)馬克·吐溫的同名小說改編。
影片描寫了以湯姆·索亞為首的一群孩子天真浪漫的生活,他們?yōu)榱藬[脫枯燥無味的功課、虛偽的教義和呆板的生活,做出了種種冒險舉動。
湯姆是個聰明愛動的孩子,他身上集中體現(xiàn)了智慧?髕酚小隊渭恰貳ⅰ陡。
這本書讓人看起來津津有味,甚至廢寢忘食。
本書描寫密西西比河畔一小鎮(zhèn)上的淘氣孩子湯姆和伙伴流浪兒哈克因為厭惡枯躁的學校課程和庸俗的生活環(huán)境而去做一系列冒險有趣故事,行俠仗義。
首先,主人公湯母索亞.他的故事.這不止是一個孩子,從這個孩子身上可以看到社會的弊端--教育制度的落后,教育方法的極端或是迂腐,以及隊兒童心靈的傷害湯姆·索亞歷險記 《湯姆·索亞歷險記》是美國著名小說家馬克·吐溫的代表作。
逃到荒島后、正義、勇敢乃至領(lǐng)導等諸多才能。
他是一個多重角色的集合,足智多謀;足智多謀,在湯姆的身上我們能看見許多人童年的幻想,已經(jīng)遠遠地超出了一個孩童所能經(jīng)歷的一切。
看完《湯姆索亞歷險記》
《唐詩三百首》好詞好句 (越多越好)
(一)惜時,讀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樂府詩集 《長歌行》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宋\\\/岳飛《滿江紅》等閑:輕易。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清\\\/錢鶴鴻《明日歌》 蹉跎:時間白白過去。
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
——唐\\\/王貞白《白鹿洞二言》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唐\\\/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學而不厭,誨人不卷。
——《論語 述而》 誨:教導。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宋\\\/趙恒《勸學文》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
——清\\\/孫洙《唐詩三百首集》 (二) 寫作 藝術(shù) 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 。
——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 耽:沈迷。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唐\\\/ 賈島《題李凝幽居》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唐\\\/ 杜甫《寄李白二十韻》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唐\\\/白居易《琵琶行》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lǐng)風騷數(shù)百年。
——清\\\/ 趙翼《論詩絕句》 風騷:泛指卓越的作品。
(三) 山川 景物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唐\\\/張九齡《望月懷遠》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唐\\\/王維《鳥鳴澗》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唐\\\/杜牧《山行》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宋\\\/辛棄疾《西江月》 別枝:斜出的小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唐\\\/李白,《望廬山瀑布》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宋\\\/王安石《泊船瓜州》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唐\\\/李白《望天門山》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唐\\\/李白《早發(fā)白帝城》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唐\\\/王維《山居秋螟》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唐\\\/李白《將進河》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唐\\\/李白《早發(fā)白帝城》 (四) 四時 花木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唐\\\/賀知章《詠柳》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宋\\\/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宋\\\/朱熹《春日》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唐\\\/白居易《憶江南》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唐\\\/白居易《錢唐湖春行》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唐\\\/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
——唐\\\/杜甫《春夜喜雨》 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宋\\\/宋祁《玉樓春》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宋\\\/志南《絕句》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唐\\\/杜牧《清明》 楊柳不遮春色斷,一枝紅杏出墻頭。
——宋\\\/陸游《馬上作》 春色滿園關(guān)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宋\\\/葉紹翁《游園不值》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宋\\\/楊萬里《小池》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唐\\\/白居易《錢唐湖春行》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唐\\\/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茂盛的樣子。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唐\\\/杜牧〈山行〉 坐:因為。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清\\\/龔自珍〈己亥雜詩〉落紅:落花。
(五)志向 節(jié)操 洛陽親友若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唐\\\/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三國\\\/魏\\\/曹植《白馬篇》 將相本無帥,男兒當自強。
——宋\\\/汪洙《神童詩》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戰(zhàn)國\\\/楚\\\/屈原《離騷》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唐\\\/王之煥《登鸛鵲樓》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明\\\/于謙《詠石灰》 渾:都。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宋\\\/李清照《絕句》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過零丁洋》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唐\\\/李白《將進酒》 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明\\\/王驥德《韓夫人題紅記》有心人:指有堅定志向的人 。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元\\\/虞韶《日記故事》 (六) 才貌 情思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宋\\\/楊萬里《小池》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宋\\\/蘇軾 《水調(diào)歌頭》 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唐\\\/李白《秋浦歌》 床前明月光,凝是地上霜。
——唐\\\/李白《靜夜思》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
——唐\\\/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投得三春牟。
——唐\\\/孟郊《游子吟》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唐\\\/杜甫《春望》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唐\\\/賀知章《回鄉(xiāng)偶書》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唐\\\/李商隱《無題》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唐\\\/李商隱《無題》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唐\\\/李商隱《無題 》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縫佳節(jié)倍思親。
——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
——唐\\\/王維《渭城曲》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宋\\\/蘇軾《水調(diào)歌頭》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象東流。
——五代\\\/南唐\\\/李煜《虞美人》 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詩經(jīng) \\\/ 王風 》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
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唐\\\/王維《相思》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唐\\\/劉禹寓《竹枝詞》 晴:與“情”諧音雙關(guān)。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宋\\\/秦觀《鵲橋仙》 (七)人事 感受 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酒縫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
——元\\\/高則誠《琵琶記》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唐\\\/高適《別董大》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唐\\\/劉禹錫《陋室銘》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縫何必曾相識。
——唐\\\/白居易〈琵琶行〉 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
——唐\\\/白居易〈琵琶行〉 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宋\\\/蘇軾〈水調(diào)歌頭〉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
——唐\\\/賀知章〈回鄉(xiāng)偶書〉 不知明鏡里,何處是秋霜。
——唐\\\/李白《秋浦歌》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唐\\\/李商隱《樂游原》 自古紅顏多薄命。
——明\\\/吳承恩《西游記》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唐\\\/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
——宋\\\/楊萬里《竹枝詞》 (八)事理 認識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唐\\\/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
——元\\\/無名氏詩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三國\\\/魏\\\/曹 植《七步詩》 千古興亡多少事,不盡長江滾滾流。
——宋\\\/辛棄疾《南鄉(xiāng)子登京口北國亭有懷》 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唐\\\/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春色滿園關(guān)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宋\\\/葉紹翁《游園不值》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唐\\\/孟浩然《春曉》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陸游《游山西村》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唐\\\/杜甫《登高》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漢\\\/樂府古辭《長歌行》 德澤:恩惠。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宋\\\/蘇軾《題西林壁》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宋\\\/歐陽修《醉翁亭》 (九) 德 行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 《岳陽樓記》 樂以天下,憂以天下。
——《孟子 梁意王下》 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宋 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 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孟子 告子下》 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明\\\/王驥德《韓夫人題紅記》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清\\\/吳趼人《痛史》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史記 陳涉世家》 有志者事竟成。
——《后漢書 耿 傳》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明\\\/王守仁《教條示龍場諸生》 表情描寫——喜 好詞: 嫣然一笑 欣喜若狂 喜上眉梢 笑逐眼開 沾沾自喜 喜形于色 滿面春風 眉飛色舞 喜出望外 歡呼雀躍 和顏悅色 春風得意 笑容可掬 仰天大笑 洋洋得意 好句: 此時妹妹的臉上也樂開了花,她親昵地依偎在老師地身旁,就好似躺在媽媽的懷抱里。
星期天的早上,我像一只快樂的小鳥,跟著爺爺,連蹦帶跳地來到橘園里。
一股涼爽的秋風迎面吹來,我頓時感到心曠神怡,剛才登山的疲勞立刻飛到了九霄云外 這是蕭散看到的一則好詞好句集,也發(fā)上來。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名言警句,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結(jié)晶,是我們的寶貴文化遺產(chǎn),不學上幾句,可就白瞎了恁么多的老祖宗的人了。
愛 國 1.以家為家,以鄉(xiāng)為鄉(xiāng),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
——《管子?牧民》 2.臨患不忘國,忠也。
——《左傳?昭公元年》 3.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屈原《離騷》 4.茍利國家,不求富貴。
——《禮記?儒行》 5.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曹植《白馬篇》 6.烈士之愛國也如家。
——葛洪《抱樸子?外篇?廣譬》烈士:有抱負.有作為的人。
7.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范仲淹《岳陽樓記》 8.位卑未敢忘憂國。
——-陸游《病起書懷》 9.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陸游《示兒》 10.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過零丁洋》 11.精忠報國。
——《宋史?岳飛列傳》 12.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麥孟華《論中國之存亡決定于今日》 明 志 13.朝聞道,夕死可矣。
——《論語?里仁》 14.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論語?里仁》 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論語?秦伯》 16.志不強者智不達。
——《墨子?修身》 17.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史記?陳涉世家》 18.志當存高遠。
——諸葛亮《誡外生書》 19.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諸葛亮《誡子書》 20.有志者事竟成。
——《后漢書?耿弇列傳》 21.志小則易足,易足則無由進。
——張載《經(jīng)學理窟?學大原下》 2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蘇軾《晁錯論》 23.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長百歲。
——石成金《傳家寶?俗諺牧民》 持 節(jié) 24.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論語?子罕》 25.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論語?子罕》 26.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論語?衛(wèi)靈公》 27.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論語?微子》 28.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 29.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孟子?盡心上》 30.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司馬遷《報任安書》 31.不為窮變節(jié),不為賤易志。
——桓寬《鹽鐵論?地廣》 32.寧可玉碎,不能瓦全。
——《北齊書?元景安列傳》 33.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李世民《賜蕭瑀》 3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周敦頤《愛蓮說》 35.時窮節(jié)乃見,一一垂丹青。
——文天祥《正氣歌》 36.名節(jié)重泰山,利欲輕鴻毛。
——于謙《無題》 37.粉身碎骨渾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間。
——于謙《石灰吟》 38.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
——鄭燮(xiè)《題畫?竹石》 自 強 39.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周易?乾?象》 40.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老子》第三十三章 41.不怨天,不尤人。
——《論語?憲問》 42.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 《孟子?告子下》 43.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
——《孟子?告子下》 44.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屈原《離騷》 45.以修身自強,則名配堯禹。
——《荀子?修身》 46.能勝強敵者,先自勝者也。
——《商君書?畫策》 47.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曹操《龜雖壽》 48.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劉禹錫《酬樂天詠老見示》 49.眼前多少難甘事,自古男兒當自強。
——李咸用《送人》 50.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李清照《烏江》 51.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朱熹《答鞏仲至》 誠 信 52.修辭立其誠。
——《周易?乾?文言》言語應該建立在誠信的基礎(chǔ)上。
53.不精不誠,不能動人。
——《莊子?魚父》 54.失信不立。
——《左傳?襄公二十二年》 55.輕諾必寡信。
——《老子》第63章 輕易向別人承諾的人一定很少講信用。
56.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
——《論語?學而》 57.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論語?學而》 58.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論語?為政》可:可以立身處世。
59.民無信不立。
——《論語?顏淵》 60.言必信,行必果。
——《論語?子路》果:果斷 61.一諾千金。
——《史記?季布欒布列傳》 知 恥 62.記己有恥。
——《論語?子路》用羞恥之心來約束自己的行為。
63.無羞惡之心,非人也。
——《孟子?公孫丑上》 64.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
——《孟子?離婁上》人一定是先有自取其辱的行為,別人才會侮辱 他。
65.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孟子?盡心上》:不知羞恥的那種羞恥,才真的是不 知羞恥啊
66.知恥近乎勇。
——《禮記?中庸》 67.人必其自愛也,而后人愛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諸。
——楊雄《法言?君子》 68.人有恥,則能有所不為。
——朱熹《朱子語類》倦十三 69.五刑不如一恥。
——呂坤《呻吟語?治道》 70.士皆知有恥,則國家永無恥矣。
——龔自珍《明良論二》 改 過 71.見善則遷(學習),有過則改。
——《周易?益?象》 72.改過不吝。
——《尚書?仲虺(huǐ)之誥》 73.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
——《尚書?伊訓》 74.人孰無過
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傳?宣公二年》 75.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論語?衛(wèi)靈公》:有了錯誤而不改正,這便真叫錯誤了。
76.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舊唐書?魏征 列傳》 77.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白居易《與元九書》 78.過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
——李覯《易論第九》 79.聞過則喜,知過不諱,改過不憚。
——陸九淵《與傅全美》 80.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卷一》 81.不貴于無過,而貴于能改過。
——王守仁《改過》 82.秦惡聞其過而亡,漢好謀能聽而興。
——薛瑄《讀書錄》卷十 83.改身之過,遷(發(fā)揚)身之善,謂之“修身”。
——顏元《顏習齋先生言行錄》 84.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
——《增廣賢文》 厚 仁 85.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論語?里仁》只有仁者才知道怎么愛人,怎么恨人。
86.人而不仁,如禮何
人而不仁,如樂何
——《論語?八佾(yì)》 87.仁者壽。
——《論語?雍也》 88.仁者無敵。
——《孟子?梁惠王上》 8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論語?顏淵》 90.寬則得眾。
——《論語?陽貨》 9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92.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孟子?公孫丑上》君子最高得德行就是同別人一道行善。
93.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離婁下》 94.與人善言,暖于布帛;傷人以言,深于矛戟。
——《荀子?榮辱》 95.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惡。
——《戰(zhàn)國策?魏策》 96.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
——《資治通鑒》卷九十六 愛他的方式如果不正確,恰恰是害了 他。
97.以愛己之心愛人,則盡仁。
——張載《正蒙?中正》 98.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張載《正蒙?乾稱》 貴 和 99.二人同心,其利斷金。
——《周易?系辭上》 100.親仁善鄰,國之寶也。
——《左傳?隱公六年》 101.禮之用,和為貴。
——《論語?學而》 10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論語?子路》 君子與人和諧相處,卻有自己的主見;小 人容易茍同別人,卻不能與人和平共處。
103.君子和而不流。
(流:盲從)——《禮記?中庸》 104.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 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孟子?梁惠王下》 105.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孫丑下》 106.千人同心,則得千人力;萬人異心,則無一人之用。
——《淮南子?兵略訓》 107.單者易折,眾則難摧。
——崔鴻《三十國春秋?西秦錄》 108.和以處眾,寬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
——林逋《省心錄》 109.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論語?學而》 11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論語?顏淵》 111.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
(純潔的友誼不帶任何功利色 彩,就像水一樣清澈透明。
) ——《莊子?山木》 敦 親 112.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詩經(jīng)?小雅?蓼莪》 113.事父母,能竭其力。
——《論語?學而》 114.父慈而教。
——《左傳?昭公二十六年》 115.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
——《孝經(jīng)?天子》 116.孝在于質(zhì)實,不在于飾貌。
——桓寬《鹽鐵論?孝養(yǎng)》 117.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孟郊《游子吟》 118.夫婦和而后家道成。
——《幼學瓊林?夫婦》 119.兄弟敦和睦,朋友篤誠信。
——陳子昂《座右銘》 120.父不慈則子不孝。
——顏之推《顏氏家訓?治家》 121.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
——《孟子》
志存高遠,腳踏實地.什么意思
快 樂 快樂,是每一個人都擁有的。
我喜歡看書,在書海洋里享受快樂。
在書的海洋里,我增長了知識,這就是我的快樂。
在書中我讀了許多童話故事、散文、小說集、詩集,這是快樂。
我喜歡幫助別人,在公交車上,我為老人和比我小的小朋友讓坐。
有人摔倒了,我把他扶起來。
幫助別人也是快樂的。
院子里有一個老奶奶,每天提著沉重的東西,一拐一拐的向前走,我每天放了學都幫著老奶奶拿東西,老奶奶因此特別喜歡我,而且還送過我書本呢,不過我什么都沒要,但是心里還是美滋滋的,大家都夸我是個懂事的好孩子,我感到非??鞓?。
朋友,不要為找不到快樂而煩惱,快樂是無處不在的,只要你愿意去助人、學習、看書,都可以找她的臉上有一雙帶著稚氣的、被長長的睫毛裝飾起來的美麗的眼睛,就像兩顆水晶葡萄。
這孩子黑虎頭似的臉上,生著一對銅鈴一般的大眼睛,十分精神。
他的眉毛時而緊緊地皺起,眉宇間形成一個問號;時而愉快地舒展,像個感嘆號。
他那紅嘟嘟地臉蛋閃著光亮,像九月里熟透地蘋果一樣。
他地耳朵白里透紅,耳輪分明,外圈和里圈很勻稱,像是一件雕刻出來地藝術(shù)品。
她那張小嘴巴蘊藏著豐富的表情:高興時,撇撇嘴,扮個鬼臉;生氣時,撅起的小嘴能掛住一把小油壺。
從這張嘴巴說出的話,有時能讓人氣得火冒三丈,抽泣不止,有時卻讓人忍俊不禁,大笑不已。
李老師有一頭漂亮得頭發(fā),烏黑油亮,又濃又密,她站在陽光下,輕輕地一搖頭,那頭發(fā)就會閃出五顏六色地光環(huán)。
我地同學蕭紅,梳著一條大辮子,黑亮黑亮的,濃濃的眉毛下嵌著一雙烏黑發(fā)亮的大眼睛,看起來蠻漂亮的。
1.生活的無奈,有時并不源于自我,別人無心的筑就,那是一種陰差陽錯。
生活本就是矛盾的,白天與黑夜間的距離,春夏秋冬之間的輪回,于是有了挑剔的喜愛,讓無奈加上了喜悅的等待。
2.一個安靜的夜晚,我獨自一人,有些空虛,有些凄涼。
坐在星空下,抬頭仰望美麗天空,感覺真實卻由虛幻,閃閃爍爍,似乎看來還有些跳動。
美的一切總在瞬間,如同“海市蜃樓”般,也只是剎那間的一閃而過,當天空變得明亮,而這星星也早已一同退去…… 3.喜歡海,不管湛藍或是光燦,不管平靜或是波濤洶涌,那起伏蕩漾的,那絲絲的波動;喜歡聽海的聲音,不管是浪擊礁石,或是浪濤翻滾,那輕柔的,那澎湃的;喜歡看海,不管心情是舒暢的或是沉悶的,不管天氣是晴朗的或是陰沉的,那舒心的,那松弛的…… 4.翻開早已發(fā)黃的頁張,試著尋找過去所留下的點點滴滴的足跡。
多年前的好友似乎現(xiàn)在看來已變得陌生,匆忙之間,讓這維持了多年的友誼變淡,找不出什么親切感,只是偶爾遇上,淡淡地微笑,如今也只能在這發(fā)黃的頁張中找尋過去的那些讓人難忘的,至少我可以握住這僅剩下一段的“絲線頭”…… 5.天又快黑了,這座忙碌的城市又將入睡,讓這勞累的“身軀”暫別白日的辛勤,讓它入睡,陪伴著城市中的人們進入夢鄉(xiāng)。
當空的彎月正深情地注視著這座城市與城市中的人們,看著家家戶戶的燈漸漸熄滅,它在床頭悄悄奏響“明月曲”…… 6.聽,是誰的琴聲,如此凄涼,低調(diào)的音,緩慢的節(jié)奏,仿佛正訴說著什么。
音低調(diào)得略微有些抖動,聽起來似乎心也有些抖動,我感覺到一種壓抑的沉悶氣息,是否已凝結(jié)在這空氣中…… 7.燈,帶有一種明亮的光,每當深夜來臨,是它陪伴著你,如此默默無聞。
它是平凡的,外表華麗與否,那都是一樣的,珍珠點綴,水晶加飾的燈它只能用以裝飾,來滿足人們的虛榮心,比起這,普普通通的日光燈是幸運的,因為它照明的本性沒有改變,如同生活中的一部分人平平凡凡卻實實在在。
8.今天陽光很好,坐在窗前,看窗外如此晴朗的天感覺特別舒心,雨過天晴后的世界總給人一種明媚,仿佛陽光照耀在“心田”上空,讓前些天被風雨踐踏的花朵重新得到愛的關(guān)懷,重現(xiàn)生命的活力
9.無知者為夢想中的虛幻而苦苦等待,換回的不是所求的,而是歲月在臉上留下的印痕,一事無成的人一生便是虛度。
生活中,與其花時間去等待,不如加快步伐去追尋理想,試著與時間賽跑,也許身軀、心理會感到勞累,但這樣的生活畢竟是充實的。
10.有些冷,有些涼,心中有些無奈,我一個人走在黑夜中,有些顫抖,身體瑟縮著,新也在抖動著,我看不清前方的路,何去何從,感覺迷茫,胸口有些悶,我環(huán)視了一下周圍,無人的街頭顯得冷清,感到整個世界都要將我放棄。
腳步彷徨之間,淚早已滴下…… 11.風,漸漸吹起,吹亂了我的發(fā)絲,也讓我的長裙有些飄動。
綠葉仿佛在風中起舞,離開了樹,投向了大地,卻不知這樣會枯萎,我彎下腰,輕輕拾起一片樹葉,那非常有序的莖脈,是一種美的點綴。
我有些哀嘆:綠葉啊,綠葉,你這般美麗地從樹上輕輕飄下,隨風起舞,卻不知已被人稱之為落葉
12.整個世界,因為有了陽光,城市有了生機;細小心靈,因為有了陽光,內(nèi)心有了舒暢。
明媚的金黃色,樹叢間小影成像在葉片上泛有的點點破碎似的金燦,海面上直射反映留有的隨波浪層層翻滾的碎片,為這大自然創(chuàng)造了美景,惹人醉的溫馨之感,濃濃暖意中夾雜著的明朗與柔情,讓雨過天晴后久違陽光的心靈重新得到了滋潤
13.當浮華給予我們過多欺騙,現(xiàn)實中的虛假幾乎讓我們忘卻了真的存在,是真情喚回了迷離的心,是真情帶給了我們最純、最真的感覺,它流露的是美的誓言,滲透的是永恒執(zhí)著的真愛。
14.青春,有嬉笑聲與哭泣聲夾雜的年華,青春的少年是藍天中翱翔的幼鷹,雖然沒有完全長大,有些稚氣,有些懵懂,脫不開父母的雙手卻極力想去找尋屬于自己的一片天空,為的是一時的激情,為的是一種獨自翱翔的感覺
15.感嘆人生,是因為曾經(jīng)沒有過轟轟烈烈的壯舉,覺得渺小,覺得平庸,似乎生活過于簡單,簡單得讓人感覺煩躁。
沒有大言不慚地說過將來,只是比較現(xiàn)實地握住了現(xiàn)在,我想,這是一條路,每個人所必須踏上的一次旅程,曾經(jīng)看到過這樣一句話:成長的過程漫長卻充實,自毀的過程短暫卻留下一生痛苦,人生可以說是一次考驗,何去何從取決于自我。
16.風,那么輕柔,帶動著小樹、小草一起翩翩起舞,當一陣清風飄來,如同母親的手輕輕撫摸自己的臉龐,我喜歡那種感覺,帶有絲絲涼意,讓人心曠神怡。
享受生活,不一定要有山珍海味、菱羅綢緞為伴,大自然便是上帝所賜予人類最為珍貴的。
17.生活中受傷難免,失敗跌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此而一蹶不振,失去了對人生的追求與遠大的理想。
沒有一個人的前進道路是平平穩(wěn)穩(wěn)的,就算是河中穿梭航行的船只也難免顛簸,生活中所遇上的坎坷磨難不是偶爾給予的為難,而是必然所經(jīng)受的磨練。
18.在每個人心中,都曾停留過那些值得懷念的人,也許還在,也許早已消逝,在茫茫人海中丟失,于是,那份懷念便得凄涼,因為模糊的記憶中只剩下一個“空殼”,沒有什么,甚至連自己的心都裝不下,時間把一切抹平,也把當日的淚水封鎖,因為已經(jīng)沒有,懷念只是悲涼
19.悶熱的天,蟬兒耐不住寂寞地不停在鳴叫,我孤單一人,寂靜的身旁沒有一個知音,想瘋狂地聽搖滾樂,聽歇斯底里的歌聲,那只為逃避無人的世界里那濃烈的孤單氣息。
一個人是清冷,兩個人便是精彩,于是,莫名的沖動讓我格外想念舊日的好友,懷念過去的日子,盡管不夠現(xiàn)實的遐想追回不了曾經(jīng)一切,但卻希望思緒可以飛揚于閉上雙目后的世界中,印有微笑,印有舞動的身姿,翩翩起舞…… 20.最為值得珍惜的是今天,因為最容易流逝的就是今天,把握今天就是把握希望,分分秒秒只是瞬間,而所乘載的分分秒秒就叫做一天,時間的流逝往往是在不經(jīng)意之間,人生幾回,青春更珍貴,對于我們這個年齡的青少年來說,青春已不足二十載,在學習的生活中我們必須靠自己的力量,駕馭著自己的小船駛向希望的彼岸。
-------------------------------------------------------------------- 常用詩句欣賞 (一)惜時,讀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樂府詩集 《長歌行》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宋\\\/岳飛《滿江紅》等閑:輕易。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清\\\/錢鶴鴻《明日歌》 蹉跎:時間白白過去。
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
——唐\\\/王貞白《白鹿洞二言》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唐\\\/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學而不厭,誨人不卷。
——《論語 述而》 誨:教導。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宋\\\/趙恒《勸學文》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
——清\\\/孫洙《唐詩三百首集》 (二) 寫作 藝術(shù) 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 。
——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 耽:沈迷。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唐\\\/ 賈島《題李凝幽居》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唐\\\/ 杜甫《寄李白二十韻》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唐\\\/白居易《琵琶行》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lǐng)風騷數(shù)百年。
——清\\\/ 趙翼《論詩絕句》 風騷:泛指卓越的作品。
(三) 山川 景物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唐\\\/張九齡《望月懷遠》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唐\\\/王維《鳥鳴澗》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唐\\\/杜牧《山行》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宋\\\/辛棄疾《西江月》 別枝:斜出的小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唐\\\/李白,《望廬山瀑布》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宋\\\/王安石《泊船瓜州》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唐\\\/李白《望天門山》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唐\\\/李白《早發(fā)白帝城》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唐\\\/王維《山居秋螟》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唐\\\/李白《將進河》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唐\\\/李白《早發(fā)白帝城》 (四) 四時 花木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唐\\\/賀知章《詠柳》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宋\\\/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宋\\\/朱熹《春日》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唐\\\/白居易《憶江南》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唐\\\/白居易《錢唐湖春行》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唐\\\/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
——唐\\\/杜甫《春夜喜雨》 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宋\\\/宋祁《玉樓春》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宋\\\/志南《絕句》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唐\\\/杜牧《清明》 楊柳不遮春色斷,一枝紅杏出墻頭。
——宋\\\/陸游《馬上作》 春色滿園關(guān)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宋\\\/葉紹翁《游園不值》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宋\\\/楊萬里《小池》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唐\\\/白居易《錢唐湖春行》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唐\\\/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茂盛的樣子。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唐\\\/杜牧〈山行〉 坐:因為。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清\\\/龔自珍〈己亥雜詩〉落紅:落花。
(五)志向 節(jié)操 洛陽親友若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唐\\\/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三國\\\/魏\\\/曹植《白馬篇》 將相本無帥,男兒當自強。
——宋\\\/汪洙《神童詩》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戰(zhàn)國\\\/楚\\\/屈原《離騷》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唐\\\/王之煥《登鸛鵲樓》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明\\\/于謙《詠石灰》 渾:都。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宋\\\/李清照《絕句》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過零丁洋》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唐\\\/李白《將進酒》 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明\\\/王驥德《韓夫人題紅記》有心人:指有堅定志向的人 。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元\\\/虞韶《日記故事》 (六) 才貌 情思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宋\\\/楊萬里《小池》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宋\\\/蘇軾 《水調(diào)歌頭》 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唐\\\/李白《秋浦歌》 床前明月光,凝是地上霜。
——唐\\\/李白《靜夜思》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
——唐\\\/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投得三春牟。
——唐\\\/孟郊《游子吟》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唐\\\/杜甫《春望》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唐\\\/賀知章《回鄉(xiāng)偶書》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唐\\\/李商隱《無題》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唐\\\/李商隱《無題》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唐\\\/李商隱《無題 》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縫佳節(jié)倍思親。
——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
——唐\\\/王維《渭城曲》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宋\\\/蘇軾《水調(diào)歌頭》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象東流。
——五代\\\/南唐\\\/李煜《虞美人》 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詩經(jīng) \\\/ 王風 》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
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唐\\\/王維《相思》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唐\\\/劉禹寓《竹枝詞》 晴:與“情”諧音雙關(guān)。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宋\\\/秦觀《鵲橋仙》 (七)人事 感受 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酒縫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
——元\\\/高則誠《琵琶記》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唐\\\/高適《別董大》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唐\\\/劉禹錫《陋室銘》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縫何必曾相識。
——唐\\\/白居易〈琵琶行〉 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
——唐\\\/白居易〈琵琶行〉 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宋\\\/蘇軾〈水調(diào)歌頭〉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
——唐\\\/賀知章〈回鄉(xiāng)偶書〉 不知明鏡里,何處是秋霜。
——唐\\\/李白《秋浦歌》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唐\\\/李商隱《樂游原》 自古紅顏多薄命。
——明\\\/吳承恩《西游記》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唐\\\/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
——宋\\\/楊萬里《竹枝詞》 (八)事理 認識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唐\\\/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
——元\\\/無名氏詩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三國\\\/魏\\\/曹 植《七步詩》 千古興亡多少事,不盡長江滾滾流。
——宋\\\/辛棄疾《南鄉(xiāng)子登京口北國亭有懷》 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唐\\\/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春色滿園關(guān)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宋\\\/葉紹翁《游園不值》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唐\\\/孟浩然《春曉》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陸游《游山西村》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唐\\\/杜甫《登高》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漢\\\/樂府古辭《長歌行》 德澤:恩惠。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宋\\\/蘇軾《題西林壁》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宋\\\/歐陽修《醉翁亭》 (九) 德 行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 《岳陽樓記》 樂以天下,憂以天下。
——《孟子 梁意王下》 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宋 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 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孟子 告子下》 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明\\\/王驥德《韓夫人題紅記》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清\\\/吳趼人《痛史》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史記 陳涉世家》 有志者事竟成。
——《后漢書 耿 傳》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明\\\/王守仁《教條示龍場諸生》 表情描寫——喜 好詞: 嫣然一笑 欣喜若狂 喜上眉梢 笑逐眼開 沾沾自喜 喜形于色 滿面春風 眉飛色舞 喜出望外 歡呼雀躍 和顏悅色 春風得意 笑容可掬 仰天大笑 洋洋得意 好句: 此時妹妹的臉上也樂開了花,她親昵地依偎在老師地身旁,就好似躺在媽媽的懷抱里。
星期天的早上,我像一只快樂的小鳥,跟著爺爺,連蹦帶跳地來到橘園里。
一股涼爽的秋風迎面吹來,我頓時感到心曠神怡,剛才登山的疲勞立刻飛到了九霄云外。
人不貴于無過,而貴于能改過.什么意思
做人重要的不是不犯錯,重要的是知道自己的不足而改過
王陽明 而是看它能不能認識那個真正的自我
1、王陽明的心學理論,正如他自己所說的,用四句話就可以闡述: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我們的心本來是沒有善也沒有惡的,首先是起心。
起心之后就有了識別的善惡之分。
王陽明所有的理論都是圍繞“無善無惡”→“起心”來展開的。
王陽明當年所受的教育是儒家思想的教育,他的心學理論也是用儒學來表述的,當然了,也只有這樣當時的人才能接受,才能更好的理解。
王陽明所提倡的“知行合一”,其實就是展現(xiàn)出來的禪學。
還有“致良知”其實就是佛學中講到的菩提(菩提:智慧、境界.)。
王陽明的才能主要表現(xiàn)在兩軍交戰(zhàn)、平定叛軍、撫恤軍民,這都是無人能及的。
思想主張王守仁秉承陸九淵的學說,使陸的思想得以發(fā)揚光大,因此他們被稱為“陸王學派”。
陸九淵從“心即理”說出發(fā),認為格物的下手處,就是體認本心。
王守仁并不滿意陸九淵的解釋,他說:陸象山之學,“其學問思辨,致知格物之語,雖亦未免沿襲之累”。
王守仁反對程頤朱熹通過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為事理無窮無盡,格之則未免煩累,故提倡從自己內(nèi)心中去尋找“理”,認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正如陸九淵所言“心接具是理,心即理也”,何消外求
故明“本心”則明“天理”。
故王守仁強調(diào):“心一而已,以其全體惻怛而言謂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謂之義,以其條理而言謂之理。
不可以心外求仁,不可外心以求義,獨可外心以求理乎
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門知行合一之教。
” 在知與行的關(guān)系上,王守仁從“天地萬物本吾一體”出發(fā),他反對朱熹的“先知后行”之說。
王守仁認為既然知道這個道理,就要去實行這個道理。
如果只是自稱為知道,而不去實行,那就不能稱之為真正的知道,真正的知識是離不開實踐的。
比如,當知道孝順這個道理的時候,就已經(jīng)對父母非常的孝順和關(guān)心;知道仁愛的時候,就已經(jīng)采用仁愛的方式對待周圍的朋友,真正的知行合一在于確實的按照所知在行動,知和行是同時發(fā)生的。
他的目的在于“發(fā)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需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
對于朱熹的“先知后行”等分裂知與行的理論,王守仁在他學生編著的《傳習錄》中是這樣理解的,古代的圣賢在看到很多人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花費在知上,而忽略了行,認為這樣下去會造成浮夸的風氣,于是開始強調(diào)要知,更要行,而后世的人就理解為要先知而后行,這就錯誤的理解了圣賢的意思。
北京交通大學、東北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把它作為校訓的一部分。
王守仁經(jīng)歷過百死千難的人生體驗,在五十歲時提出猶如畫龍點睛般的學說宗旨“致良知”:“某于此良知之說,從百死千難中得來,不得已與人一口說盡,只恐學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種光景玩弄,不實落用功,負此知耳
”人性本善,良知現(xiàn)成,但要懂得戒慎恐懼,所謂“慎獨”(獨處時猶如在大庭廣眾前,言行、思想均合乎禮儀),“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沒有絲毫不善夾雜,“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使心靈不受任何染污,這樣良知自能百發(fā)百中。
王陽明解釋說:“夫心之本體,即天理也。
天理之昭明靈覺,所謂良知也。
君子戒懼之功,無時或間(間斷),則天理長存,而其昭明靈覺之本體,自無所昏蔽,自無所牽擾,自無所歉餒愧怍,動容周旋而中禮(合乎禮節(jié)),從心所欲而不逾(矩),斯乃所謂真灑落矣。
是灑落生于天理之常存,天理常存生于戒慎恐懼之無間(間斷)。
孰謂敬畏之心反為灑落累(牽累)耶
王陽明倡“君子之學,唯求其是”的“求是”學風,并多有闡發(fā)。
時至今日,“求是”精神仍然十分重要。
浙江大學把它作為校訓的一部分。
顧炎武《日知錄》卷七中提出,“士農(nóng)工商謂之四民,其說始于管子(管仲)。
”王陽明認為士、農(nóng)、工、商“其歸要在于有益于生人之道,則一而已”,且進一步說明“古者四民異業(yè)而同道,其盡心焉一也”的觀點,他把傳統(tǒng)觀念中一直被視作“賤業(yè)”的工商擺到與士同等的水平。
(《節(jié)庵公墓表》)王陽明《傳習錄拾遺》說:“雖經(jīng)日作買賣,不害其為圣為賢”。
此說被稱為“新四民論”。
“四句教”是王陽明晚年對自己哲學思想的全面概括,即“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四句。
良知是心之本體,無善無惡就是沒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發(fā)之中,是無善無惡的,也是我們追求的境界,它是“未發(fā)之中”,不可以善惡分,故無善無惡;當人們產(chǎn)生意念活動的時候,把這種意念加在事物上,這種意念就有了好惡,善惡的差別,他可以說是“已發(fā)”,事物就有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惡;良知雖然無善無惡,但卻自在地知善知惡,這是知的本體;一切學問,修養(yǎng)歸結(jié)到一點,就是要為善去惡,即以良知為標準,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動。
無善無惡就是沒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發(fā)之中,是無善無惡的,也是我們追求的境界。
但是有時候人的判斷會出現(xiàn)錯誤,也就是意之動出現(xiàn)了錯誤,即不能正確地分辨善和惡,把惡當作善,把善當作惡,那么他的良知也會出現(xiàn)錯誤,從而格物也會誤入歧途,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
因為此時的心已經(jīng)被私心和物欲遮蔽了,不是天理,這時就要反諸求己。
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無善無惡的狀態(tài)。
回到無善無惡的狀態(tài)了,才能有正確的良知,才能正確的格物。
什么是有理,只要格物致知來達到一顆沒有私心物欲的心,心中的理其實也就是世間萬物的理。
天理不是靠空談的,是靠格物致知。
靠實踐,靠自省,即“知行合一”。
心中有天理,無私心,就好比世間有規(guī)矩,有規(guī)律,有規(guī)矩就能丈量世間萬物的方與圓。
無論有多少方和圓,無論這些方和圓的大小,都能靠格物致知揭破其規(guī)律,不然這些規(guī)律就是不正確的。
天理就在人的心中。
這是王陽明所追求的人生境界,即是“怡神養(yǎng)性以游于造物”,“閑觀物態(tài)皆生意,靜悟天機入穴冥。
道在險夷隨地樂,心意魚鳥自流形”的“真樂”或“真吾”狀態(tài)。
這種境界是超凡脫俗,擺脫個人名利毀譽貧富窮達束縛的自由狀態(tài)。
在這種“至樂”境界之中,人與“大化”流行,“逍遙”于“人生山水”之間,實現(xiàn)了社會與自然、理性與感性、美與善相統(tǒng)一,達到了一種活潑潑的怡悅的高度自由的精神境界。
他的良知體驗美學值得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好好咂摸體驗。
在忙忙碌碌前行的道路上,偶一回頭,發(fā)現(xiàn)先人衣決飄飄,面對蠅營狗茍生活著的人們,早已微笑的將我們宿命的留在艱苦跋涉的道路上,而兀自去追求那種自在清明的圣人生活去了。
也只有在這假日,我才能去觸摸內(nèi)心本有的“良知“,王氏的“格物致知”顯然對我而言,比朱熹的要親和受用的多了。
王門四句教闡述了心體、性體和良知在其心學體系中所具有的多重意蘊,指出心、性、理三者的內(nèi)涵并不如通常所認為的那樣是完全等同的,并通過心性“無善無不善”的分析,指出王陽明所說的“至善”是超越道德善惡的不可執(zhí)之善。
最后,通過對本體與工夫之間關(guān)系的分析,揭示了四句教所內(nèi)含的潛在矛盾,指出此矛盾是心學分化的一個重要原因。
十七歲時,他到南昌與諸養(yǎng)和之女諸氏成婚,可在結(jié)婚的當天,大家都找不到他。
原來這天他閑逛中進了道教的鐵柱宮,遇見一道士在那里打坐,他就向道士請教,道士給他講了一通養(yǎng)生術(shù),他便與道士相對靜坐忘歸,直到第二天岳父才把他找回去。
此后他常常在各地和道士討論養(yǎng)生的問題。
二十二歲時考進士不中,當時相當于宰相的內(nèi)閣首輔李東陽笑著說:“你這次不中,來科必中狀元,試作來科狀元賦。
”王陽明懸筆立就,朝中諸老驚為天才。
嫉妒者議論說,這個年輕人若中了上第,必然目中無人。
二十五歲再考時被忌者所壓,又未考中。
二十八歲禮部會試時,他考試出色,名列前茅,中了進士,授兵部主事。
王陽明早期尊崇程朱理學,為了實踐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決心窮竹子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沒有發(fā)現(xiàn),人卻因此病倒,這就是著名的“守仁格竹”。
從此,王陽明對“格物”學說產(chǎn)生了極大的懷疑。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因反對宦官劉瑾,被廷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貴陽西北七十里,修文縣治)當驛丞。
他來到中國西南山區(qū),龍場萬山叢薄,苗、僚雜居,使他對《大學》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領(lǐng)悟,王守仁認為心是萬事萬物的根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產(chǎn)物。
認識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
”史稱龍場悟道。
他在這段時期寫了“訓龍場諸生”。
其眾多弟子對于他的“心外無理,心外無物”理論迷惑不解,向他請教說:南山里的花樹自開自落,與我心有何關(guān)系
他回答說:“爾未看此花時,此花與爾心同歸于寂。
爾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便知此花,不在爾的心外。
” 《傳習錄》分上、中、下三卷,載于《王文成公全書》,為一至三卷,亦有單行本。
卷上是王守仁講學的語錄,內(nèi)容包括他早期講學時主要討論的“格物論”、“心即理”,以及有關(guān)經(jīng)學本質(zhì)與心性問題;卷中主要是王守仁寫給時人及門生的七封信,實際上是七封論學書,此外還有《社會教條》等。
在卷中最有影響的是《答顧東橋書》(又名《答人論學書》)和《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著重闡述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理論;卷下一部分是講學語錄,另一部分是《朱子晚年定論》。
《朱子晚年定論》包括王守仁寫的序和由他輯錄的朱熹遺文中三十四條“大悟舊說之非”的自責文字,旨在讓朱熹作自我批評與自我否定,證明朱熹晚年確有“返本求真”的“心學”傾向。
卷下收錄的王守仁講學語錄主要是討論“良知”與“致良知”的。
《傳習錄》是由王門弟子徐愛和錢德洪等編輯的,它包括了王守仁學說的主要觀點,歷來被視作陽明學派的“教典”,是研究王守仁教育思想的重要資料。
其中的語錄是王門弟子分別記錄的,編輯者只作了匯編工作,注明哪些條是由誰記錄的,未作進一步地整理,因此各條之間沒有內(nèi)在的邏輯聯(lián)系。
7封書信出自王守仁的手筆,是王守仁論學書的代表作,但閱讀這些書信時,如果與其他有關(guān)論學書信聯(lián)系起來看,它們更多的反映了王守仁晚年比較成熟的教育思想,但由于編者的取舍,如《稽山書院尊經(jīng)閣記》、《大學問》等重要著作未予收錄其中,它對于了解和研究王守仁的教育思想,明顯有不足之感。
所以在評介《傳習錄》一書時,有必要聯(lián)系《全書》中的其他篇章。
1.“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 2.“夫萬事萬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 3.“心即理也。
”“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
” 4.“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 5.“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四句教) 6.“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
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 7.“有志于圣人之學者,外孔、孟之訓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螢爝之微也,不亦謬乎
” 8.“圣人與天地民物同體,儒、佛、老、莊皆我之用,是之謂大道。
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謂小道。
” 9.“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惡莫深于襲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恥,四者備而禍全。
” 10.“夫?qū)W貴得之于心。
求之于心而非也,雖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為是也,而況其未及孔子者乎
求之于心而是也,雖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為非也,而況其出于孔子者乎
” 11.“所以為圣者,在純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
故雖凡人,而肯為學,使此心純乎天理,則亦可為圣人。
” 12.“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圣賢。
” 由于明末的朱舜水遠渡日本,把陽明學傳到了日本,現(xiàn)在日本的水戶市,還存有朱舜水的雕像。
陽明學在日本,直接成為了日本在明治維新中,傳統(tǒng)思想抵制全盤西化的基礎(chǔ),所以現(xiàn)在的日本,傳統(tǒng)保留得比中國好很多。
蔣介石在日本期間,看到電車上很多日本人都在看王陽明的《傳習錄》,看一會,閉目沉思一會。
他大為震驚,于是開始閱讀《傳習錄》,并崇拜王陽明。
陶行知原名文濬,大學期間推崇明代哲學家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學說,并以此作為自己的終身行為準則。
并據(jù)此改名為“知行”。
43歲時,他在《生活教育》上發(fā)表《行知行》一文,認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并改本名為陶行知。
陶行知從心學中悟出學習與實踐相結(jié)合的道理,且終生以此自勉。
所收門徒冀元亨,王陽明入室弟子。
王龍溪,王陽明入室弟子。
錢德洪,王陽明入室弟子。
徐愛,王陽明入室弟子。
王艮:號:心齋,王陽明入室弟子,創(chuàng)立了陽明學分支——泰州學派。
黃宗羲:為追隨者,梨洲學派。
劉宗周:為追隨者,蕺山學派創(chuàng)始者。
聶豹:王守仁編外弟子,心學忠實擁護者,后傳授徐階心學。
王棟:出自泰州學派。
朱?。撼鲎蕴┲輰W派。
顏鈞:出自泰州學派。
王襞:出自泰州學派。
羅汝芳:出自泰州學派。
何心隱:出自泰州學派。
李贄:出自泰州學派。
焦竑:出自泰州學派。
周汝登:出自泰州學派。
賀麟:創(chuàng)立新心學。
徐階:王門忠實擁護者。
蔣慶:當代儒生,創(chuàng)立陽明精舍,治陽明學及春秋公羊經(jīng)學。
蔣中正:中華民國軍事強人暨第一至第五任總統(tǒng),多次自稱為王陽明的信徒,并把臺北草山命名為陽明山以示紀念。
會庵:高僧。
中江藤樹:近江圣人。
佐久間象山:兵家、思想家。
西鄉(xiāng)隆盛:倒幕魁首 吉田松陰 高杉晉作 河井継之助 東鄉(xiāng)平八郎 巖崎彌太郎:三菱財閥創(chuàng)立者。
伊藤忠兵衛(wèi)澀澤栄一:日本第一國立銀行創(chuàng)立者。
藤田伝三郎 渡辺祐策 広瀬武夫:日本軍神。
三島由紀夫:作家。
安岡正篤:思想家。
河井継之助 熊沢蕃山 船越清蔵 賴山陽 山田方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