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的《親和力》簡介
《親合力》發(fā)表于1809 年, 是繼《少年維特的煩惱》和《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后歌德的第三部小說力作, 它的出版揭開了歌德晚年文學創(chuàng)作的序幕。
小說《親合力》中, 人的雙重屬性在歌德筆下仿佛又變得無法調(diào)節(jié)了。
歌德在這部小說中把這一矛盾置于愛情和婚姻的矛盾之中, 表現(xiàn)了人類社會法律的、倫理的、道德的規(guī)范與人的自然情感之間的不可調(diào)和, 也就是說, 表現(xiàn)了人固有的自然屬性和社會賦予他的道德屬性之間的不可調(diào)和。
這里所說的自然是廣義上的自然, 它包括人情感的沖動和不可抑制性以及人與自然界的合二為一性;這里所說的社會在某種意義上也超過了狹義的市民社會的范疇, 歌德有意把它塑造成一個幾乎是非現(xiàn)實的、真空的、只代表純粹倫理道德律的場所, 并讓自然的力與道德的力在這個真空里對峙。
歌德自己卻顯得無法用理性去詮釋自然的魔力, 同時他仿佛又猶豫不決, 不知道應該讓對峙的哪一方占上風。
在這個時候人們便可以覺察到, 作者像中世紀與理性主義對抗的神秘主義神學家一樣, 企圖通過另一條道路, 即帶有神秘主義色彩的非理性的道路, 去考察、印證、接近和頌揚人性中的真實。
神秘主義本來是一個宗教學中的概念,表示人的理性無法分析、解釋, 無法達到的經(jīng)驗。
在宗教史中它既是一種宗教義理的派別, 也是宗教虔誠行為的形式, 它強調(diào)神和上帝啟示的神秘, 強調(diào)神性與個人經(jīng)驗的合一。
德國中世紀晚期基督教中的神秘主義超出了宗教虔誠的范圍, 影響到德國中世紀和以后的文學。
這里要探討的《親合力》中的神秘主義色彩當然不僅僅是借用這個詞在宗教上的涵義, 而更多地是借用它“神秘的、晦暗的、超出人理性范圍”等廣義上的涵義。
歌德在作品中有意識地運用了一種源于神秘主義的非理性的認識論和思維方法去表達愛的真實, 強調(diào)這種情感的真實性和至高無上性。
神秘主義色彩在歌德《親合力》以前的作品中就存有痕跡, 然而它們卻從來沒有像在這部小說中這樣集中全面地表現(xiàn)出來。
本文通過分析所概括的歌德作品神秘主義色彩的幾個方面, 都不同程度地體現(xiàn)在他晚年的作品中, 它們尤其與歌德的集大成之作《浮士德》中的神秘主義色彩遙相呼應,共同顯示了歌德晚年世界觀和方法論中不可分割的另一方面, 也正因為這一方面的存在, 使得他的作品更加廣博、深邃和耐人尋味。
德國的日爾曼語言文學界自本世紀初以來就已得出結(jié)論, 認為《親合力》就其寓意和審美角度而言是歌德最優(yōu)秀的小說, 它體現(xiàn)了歌德這位文學大師對自然、人生以及人與人之間關(guān)系的最敏銳、最深刻的洞察和智慧。
與《維特》和《學習時代》不同, 《親合力》首先沒有了狂飆突進時代顯露的激情和吶喊, 也不再追求個人的理想與社會的統(tǒng)一, 取而代之的是智者的從容, 是對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深邃的探詢。
可以說,從這時起歌德開始在一個更深的人本的層次上去探究這個矛盾的問題。
這反映了晚年的歌德在世界觀和認識論上的轉(zhuǎn)變, 反映了他在經(jīng)歷了啟蒙運動、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戰(zhàn)爭后重新開始辯證地審視理性的力量, 開始探討人性中更深一層內(nèi)涵的真實。
這也許就是歌德在這部晚期作品中大膽的嘗試和最明顯的突破。
《親合力》這部小說的名字是一個來自自然科學的術(shù)語。
小說第四章中以愛德華、莎綠蒂和上尉之間的對話解釋了這個化學術(shù)語的涵義。
作者把自然科學中的原理運用到人文社會中, 把每一個人的個性、社會關(guān)系的組合、夫妻和情人之間的聚合與離散都置于這種比喻之中。
它同時也奠定了整部小說中人物關(guān)系和情節(jié)發(fā)展的基礎(chǔ)。
這種在自然的規(guī)律中去尋找人的精神和心靈關(guān)系規(guī)律的方法本身就帶有原始的自然神秘主義的色彩。
作者通過上尉的話概括了它的性質(zhì):“人就是這樣對待他們身外的一切事物, 他們把智慧和愚蠢、意志和任性, 都賦予動物、植物、自然力和神明。
”這是一種極為原始的人與自然和神明的關(guān)系, 當人們無法解釋和難以表達自身的特性和自身與社會的關(guān)系時, 就會用自然、神明或者命運來解釋這一切。
晚年的歌德無論是在自己的文學作品中, 還是在關(guān)于文學的談話和反思中, 都經(jīng)常展示或者論述自然魔力的存在和作用。
魔力在歌德看來是自然的真實, 是人性中無所不在的東西, 它時時刻刻都在起作用。
《親合力》所表現(xiàn)的自然魔力就是這樣一種超越于人的力量之上、支配著人的命運的神秘力量, 它是人的理智和意志所無法控制的。
小說中愛德華和奧蒂莉之間奇妙的相互吸引已經(jīng)超出了他們內(nèi)在精神合一的范圍而達到了更深一層的自然的和諧, 他們完全是在一種毫無意識的狀態(tài)下聽從了超出人理性的自然規(guī)律的安排, 不知不覺地遵守自然意志, 脫離了自己原有的組合, 去尋找新的更緊密的結(jié)合。
在《親合力》中, 這種自然的魔力主要體現(xiàn)在奧蒂莉這個悲劇人物身上。
她被拋入到這場親合力的實驗中, 身不由己地被愛德華所吸引, 為激情所控制, 可是她的社會屬性和她的倫理道德意識指引她與自然的激情抗爭, 重新回到理智和道德的軌道上, 但她越是竭力遏制, 努力避免, 后果就越是嚴重。
理智最終未能抵御感情, 奧蒂莉的愛破壞了她的婚姻, 她的真與善導致了自己和他人的悲劇, 這是理性所無法解釋的矛盾。
然而作者并沒有去譴責奧蒂莉的激情, 而是把她塑造成與自然天然地、神秘地融為一體, 對自然有一種神秘感應的精靈式的女人。
她在歌德筆下已經(jīng)不再是一個真實的社會的女性, 而已經(jīng)演化為一個超驗的、本質(zhì)化的女性, 演化為女性的精神和靈魂。
很顯然, 歌德不但把理性所無法解釋的力量歸結(jié)為自然魔力這個神秘的范疇, 以此來探究人性中超驗的真實, 而且還通過他精深的文學手筆在作品的深層結(jié)構(gòu)中肯定這種真實。
《親合力》中的神秘主義色彩除了表現(xiàn)在自然的神秘力量上, 還表現(xiàn)在宗教的神秘中。
這在小說的第二部分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
眾所周知, 歌德本人并非虔誠的基督教信仰者, 他更多是一個無神論或者泛神論者。
然而在奧蒂莉這個代表人性真實的人物的塑造上, 他卻超乎尋常地流露出深厚的基督教情感。
歌德賦予了奧蒂莉一個行戒的修士的美德和圣母的光環(huán), 他不但處處極力刻畫奧蒂莉的節(jié)制與謙卑, 而且在小說第二部分中又充滿寓意地按照圣母的形象去塑造她。
小說第二部分以建筑師和奧蒂莉修復小禮拜堂的天頂畫, 重繪上面的天使為開端, 從第一章開始就充滿了濃重的基督教氣氛。
然后是圣誕節(jié)奧蒂莉扮演圣嬰誕生中圣母瑪麗亞的場景, 作者通過對她臉上流露出的“最純潔的謙卑”的描寫, 塑造了這個人物的高貴和神圣。
這幅圣嬰誕生的場景與小奧托溺水受難的場景遙相呼應, 使小說的第二部分容納在一個基督教的框架之中: 奧蒂莉雙手把僵硬的孩子托在她純潔無瑕的胸前, 仰望上天, 屈膝跪倒在船上的情景,令人聯(lián)想到一幅圣母懷抱受難圣子的圖像。
圖像的純潔和神圣與奧蒂莉破壞婚姻以及由于她的激動導致小奧托溺水而死的事實, 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也就是說, 歌德在這里大膽地把一個社會的罪人和倫理道德的破壞者塑造成基督教中圣母的形象, 它使人聯(lián)想到基督教教義中的圣母無原罪說, 希望通過圣母的無原罪去證明奧蒂莉的無辜和人的自然情感的神圣。
與此相關(guān), 作者在小說的結(jié)尾為奧蒂莉選擇了一種極其特殊的與外界交流的方式——沉默。
沉默是基督教一些古老而嚴厲的教團的教規(guī), 它旨在加深人的內(nèi)心與上帝的對話, 在無聲的瞑想中傾聽上帝的聲音, 感知上帝的存在, 是一種神秘的虔信形式。
奧蒂莉雖然表面上表達了對愛德華的斷念, 但事實上她同時又以此向所有的人鎖閉了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 她就像執(zhí)行嚴格的沉默教規(guī)的修士一樣, 成為外在的肉體和內(nèi)在的心靈的統(tǒng)一, 對于修士是人與上帝, 對于奧蒂莉則是人與真愛。
這種愛不是出自人的欲望, 而是出于人的自然;不是一種選擇, 而是一種純粹的自然精神, 是“自然的需要”, 它最終使主人公成為它的殉道者。
作者完全是按照基督教民間傳說中對殉道者的描述描寫奧蒂莉死后的奇跡的。
為了把人性中的本真升華到另一個高度, 作者賦予了愛比婚姻這一表面的宗教儀式更深一層的神圣感。
雖然歌德創(chuàng)作小說《親合力》的時代是市民悲劇的時代, 但是歌德卻并沒有按照市民悲劇的結(jié)構(gòu)來表現(xiàn)這場悲劇。
《親合力》是一部戴著19 世紀面具的古典式命運悲劇,它更接近古希臘的命運悲劇。
命運本身成為小說表現(xiàn)的對象, 它的前兆和應驗構(gòu)成了小說的又一基本框架, 命運的巧合成為情節(jié)發(fā)展中契機性的推動力量。
它要求人們不是按照外部社會和現(xiàn)實的客觀規(guī)律去理解這場愛情和婚姻的悲劇, 而是把悲劇的根源歸結(jié)為命運神秘力量的作用。
這又從另一個角度給小說增添了神秘主義色彩。
小說中通過莎綠蒂的話點明了作者對命運的看法: “有些事情是命運注定無可改變的, 理智、道德、責任和一切所謂神圣的東西都無法阻擋它。
只要命運認為是合理的事, 就必然會發(fā)生, 即使在我們看來是不合理的。
無論我們怎樣行事, 它最終還是會貫徹自己的意志。
”小說所刻畫的親合力反應中的兩組人物, 無論他們是沉淀下來的堅實的物質(zhì), 還是結(jié)合成升天的氣體, 無論他們的特點是沉穩(wěn)、堅實, 是屬于地上的生命,還是波動、漂浮, 屬于天上的生命; 無論他們是理智、克制, 還是情感、沖動, 無論哪一種屬性的人, 都毫無例外地被命運所牽引, 成為命運的奴隸。
小說一開始時, 愛德華的妻子莎綠蒂的直覺和預感就告訴她, 上尉的到來有著不祥之兆, 然而正是命運使她愛上了這個她百般阻止到來的人, 由此也開始了她與命運抗衡和對婚姻不惜一切代價維護的過程。
但是這一切都是在無意識之中進行的, 直到小奧托的死才真正讓她意識到命運的不可抗拒性, 并最終放棄了與命運的抗衡。
愛德華和奧蒂莉之間的命運關(guān)聯(lián)無所不在: 愛德華杯子上的刻字, 梧桐樹, 愛德華和奧蒂莉的頭痛, 這些情節(jié)作為小的母題不斷在小說中重復出現(xiàn), 表明了命運的影子無所不在, 它是對被解釋成普遍秩序和普遍法則的古希臘哲學中命運的形象詮釋。
而且這種法則總是通過巧合來避開人們的抗爭, 最終達到它的目的: 小奧托的誕生是巧合, 愛德華不慎把自己鎖在屋里與奧蒂莉在小客棧相見截斷了她最后一條生路是巧合, 奧蒂莉與愛德華在湖邊的相遇導致了最后的悲劇也是巧合, 正是這些巧合一次又一次使小說的主人公就范于命運的軌道, 阻斷了他們有意識的理智的抗衡。
“命運”代表高于人力而支配人生活軌道的力量, 它給人留下的空間就是人按照倫理道德的規(guī)范去行事的空間。
但是在《親合力》中, 命運給人留下的這個空間是極其有限的, 從小說的結(jié)尾向前觀察, 這個空間幾乎是一個虛設(shè)的假象, 它實際上并沒有留給主人公們自由行動的可能,它與“自然的需要”在本質(zhì)上是同義的。
象征尤其是死亡的象征是小說《親合力》結(jié)構(gòu)上的又一特點。
歌德本人在對小說中隱含內(nèi)容不斷暗示的同時又一再指出, 讀者需要讀幾遍才能領(lǐng)會更多的內(nèi)容和喻意。
那么為什么人們需要像讀圣經(jīng)一樣讀幾遍才可以領(lǐng)會到更多的內(nèi)容和喻意呢? 回答這個問題的關(guān)鍵恐怕就在于小說的象征的結(jié)構(gòu)特點: 整部小說中幾乎沒有一個人物、一句話、一個自然景觀和一件物品不具有象征意義, 而且每一個細節(jié)所代表的比喻和象征含意作為小說的母題前呼后應, 不斷重復出現(xiàn)。
與歌德的其他敘事作品不同, 《親合力》中的人物沒有一個被賦予真實的姓名,他們均是貴族等級或是市民職業(yè)的稱謂, 主人公的名字也各有來歷或各有所指。
這部小說中只有極少的次要人物, 而且每個人或每組人物都從思想上和性格上代表社會中的一類人物, 也就是說, 他們在小說中都是具有象征意義的符號的再現(xiàn)。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 作品中有意回避了對人物外貌和對當時歷史背景、社會矛盾的描寫, 因此這些人物如同被置于一個真空中的模具, 他們可以是穿著19 世紀初的服裝, 談論著當時有教養(yǎng)的市民階層談話的話題, 用那時流行的社交方式進行交往的歐洲人, 同樣也可以是任何時候、穿著任何服裝的任何民族的人。
因此小說《親合力》從狹義上講表現(xiàn)了18 世紀末19 世紀初市民社會中各個階層人物的性格和他們之間的關(guān)系, 而從廣義上講, 它則表現(xiàn)了整個人文社會中人的自然和社會屬性以及人與人之間關(guān)系中超階級、超時代的共有特性。
可以說, 從象征的含義上講, 《親合力》這部作品中包含了歌德對人生和人與人之間關(guān)系的全部看法。
在所有的象征中最具有神秘主義色彩的是死亡的象征。
當人們知道了小說悲劇的結(jié)局而再一次閱讀時, 就能從字里行間窺見到死亡的征象, 死亡的母題成為小說最主要的母題之一。
小說第一章中旋即引出的“苔蘚小屋”是主人公出場的第一個重要場所, 如果說它從一開始就象征了小說的主人公愛德華和莎綠蒂之間搖搖欲墜的婚姻關(guān)系并已暗示了它的死亡的話, 那么那個由作者不動聲色、仿佛是信筆寫到的小教堂墓地則成為小說結(jié)尾愛德華和奧蒂莉合葬的場所。
因此小說在一開始就設(shè)計了一個人間的、但是卻暗示著陰間的氛圍, 無論是近處的府邸還是遠處的風景都沒有任何顏色, 就連“春天”也只是一個沒有綠色的符號。
“太陽落山了,暮色徐徐降臨, 湖的周圍彌漫著潮濕的霧氣, 奧蒂莉神情恍惚, 激動不已地站在那兒, 她望著湖對岸山頂上的房屋, 以為已經(jīng)看到莎綠蒂白色的衣裙在陽臺上飄動……眼看梧桐樹就在對岸, 只有水把她和通往山上房屋的小徑分開……”在悲劇發(fā)生前短短的景物描寫之中包括了“山頂上的房屋”、“梧桐樹”和“水”等幾個文中反復出現(xiàn)的意象, 它們本是生命和激情的象征, 但在這里卻都突然演變成了死亡世界的象征。
當讀者由此及彼對文中提及它們的所有情節(jié)產(chǎn)生聯(lián)想時, 就會發(fā)現(xiàn)死亡的象征其實早已遍及所有的場景。
由此可見, 《親合力》在幕前表演的是一出生動的社會悲劇, 而在幕后進行的卻是一出早就由作者排演好的“死亡的舞蹈”。
它在這里像盛行于巴洛克時期和在此之前的矯飾主義對死亡的理解一樣, 并不是一個實在的、具體的行為, 而是一個無所不在的神秘符號, 它既不具有傷感的悲哀,也不具有悲劇的雄壯, 幾乎只具有一種結(jié)構(gòu)上和審美上的價值。
整部小說所有的情節(jié)中死與生都交織在一起, 沒有了明顯的界限, 生是在死的征象和預感中進行的, 死是生的延續(xù)和生的本身。
這其實是一種極其非理性的主觀主義的審美觀和虛無主義的道德觀。
晚年歌德的這種觀念十分集中地表現(xiàn)在《親合力》這部小說之中, 這或許同樣是他對人生真理的透徹理解。
我們通過對《親合力》中自然的魔力、基督教的框架、命運的意義以及死亡的象征的揭示和分析, 可以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 即在歌德晚年的這部作品中充滿了神秘主義色彩, 而作者的目的是以此來揭示、探究和接近人性的真實。
那么為什么在歌德的這部作品中會表現(xiàn)出如此廣泛和如此深刻的神秘主義傾向呢? 主要的原因可以說是他晚年在世界觀上的矛盾和他對人的自然性和社會性之統(tǒng)一的懷疑, 這一點反映在他帶有虛無主義色彩的倫理道德觀和他維護社會倫理道德的義務感上, 反映在斷念的必要和希望的自由之間的掙扎上。
一方面, 他把自然的情感看作是受到比理智更高一級的權(quán)力即神力支配的東西, 是人無法左右、無法控制的。
他通過對奧蒂莉這個人物的塑造來證明它的真,通過對米特勒這個正統(tǒng)的道德維護者充滿諷刺意味的塑造, 證明社會道德的反自然性。
另一方面, 作者又把遵從社會的倫理道德規(guī)律看作是社會人的更高一級的屬性。
奧蒂莉同時又是婚姻的虔誠維護者, 她的死證明了人有可能通過道德約束來達到更高一級的精神上的自由。
但是作品并沒有就此完結(jié), 作者最后又把奧蒂莉塑造為圣女, 讓她升天,并且在結(jié)尾把她和愛德華的結(jié)合神圣化, 為他們舉行天上的婚禮。
可見歌德最后還是把人類愛的本能塑造成了令人向往的天上的東西, 幻想著它的實現(xiàn), 這是他對人性最美好的希望和歌頌。
它證明了歌德并沒有完全絕望, 他以小說的悲劇性結(jié)局凈化人的心靈、激起人的道德意識的同時, 也充滿了宗教般對來世的信仰和希望, 充滿了回歸婚姻最原始、最神圣意義的渴望。
在所有哲學體系和神學體系的認識論中, 通往真理的道路不外乎兩條: 一是通過理性的思維和邏輯的論證, 西方哲學的主流和經(jīng)院主義神學走的就是這條道路; 另一條是通過比喻和啟示, 它的代表是東方哲學的主流和神秘主義神學。
二者分別代表了兩種不同的認識論, 而目的都是要接近和達到最終的真理。
歌德在《親合力》中也運用了后一種方法, 不是通過理性的思考和論證指明人性中的真實, 而是通過比喻和暗示去展示和接近它。
小說從本質(zhì)上講并沒有用現(xiàn)實主義的手法去描寫社會中現(xiàn)實的問題, 相反,它藝術(shù)地暗示了人類社會中存在的最基本最普遍的矛盾, 藝術(shù)地暗示了人類社會中更深一層的超驗真實。
這表明, 歌德晚年的作品已經(jīng)開始脫離古典的模式, 對古典的自然、和諧的理想以及人類在社會中和諧發(fā)展的可能產(chǎn)生了深刻的懷疑, 因此非理性的和神秘的因素也辯證地構(gòu)成了歌德晚年作品的特征。
對自然的神秘、宗教的神秘和命運的神秘的表現(xiàn)恰恰反映了歌德的自然神論、基督教神論和泛神論這三種不同的世界觀。
這些不同的世界觀造就了歌德作品的多元性和偉大性。
但是這種世界觀在歌德這位偉大的人道主義詩人這里卻并不是以神為本, 而是以人為本的。
對命運的解釋使他的悲劇具有古希臘命運悲劇的色彩, 并以此表現(xiàn)了對人性的凈化; 圣母形象的塑造是借用基督教來表現(xiàn)人性的至純至尊至圣。
同康德的不可知認識論不謀而合, 這些作品中的神秘主義色彩并不是中世紀宗教神秘主義的直接產(chǎn)物, 而是對啟蒙運動后期僵化的理性主義的反拔,它同屬經(jīng)歷了啟蒙運動以后的哲學家和文學家對人性的進一步認識和探討, 他們希望通過這種不可知的認識論來促進人類對自己在心靈上和精神上的認識, 引起人類對自身最本質(zhì)問題的思考, 引導人類走向更完美和諧的未來。
從這個意義上講, 這一藝術(shù)結(jié)構(gòu)同樣服務于歌德畢生文學創(chuàng)作的宗旨, 即貫穿從《維特》到《浮士德》的對實現(xiàn)人道主義理想之道路的探索。
只不過晚年的歌德在經(jīng)歷了時代的變革、對人生經(jīng)驗的思辨以及對藝術(shù)本質(zhì)的研究后, 為接受者展示了又一條通往人性真實的道路。
(摘自《外國文學評論》)
歌德的<<親和力>>講述的是什么?
歌德一生在做3件事:、做官、戀愛。
事實上,正是他一生轟轟烈烈的戀愛、生活和浪漫情感,才可能造就流芳千古的《浮士德》、《少年維特之煩惱》等文學巨著。
歌德一生雖只有1位妻子,只生過1個孩子,卻和無數(shù)女人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關(guān)系。
他的129部作品,多以自己的愛情生活為背景,且有親筆所寫的15卷日記可供索引。
周國平就曾說:“沒有愛情,就沒有歌德。
”最新小說《戀愛中的歌德》據(jù)媒體報道,2008年2月,80歲的德國老作家馬丁·瓦爾澤出版了小說新作《戀愛中的男人》,赫然以大文豪歌德為主人公,寫他在1823年,古稀74歲,戴著面具參加溫泉城馬里昂巴德的異裝舞會時,對19歲姑娘、房東太太的長女烏爾麗克一見傾心。
她那一雙湛藍的迷人的大眼睛里,秋波無限。
“他看到她時,她早已捕獲了他的目光。
”她經(jīng)常陪他散步,像一個女兒對待父親那樣攙扶著他,天真地向他談論自己即興想到的一切。
老翁少女眉目傳情,歌德神魂顛倒,再也不能自拔,時間一久,愛的激情在他心中蕩漾起來,終于到了不可遏止的地步。
剛一聽到林蔭道上的笑聲,這個古稀老翁簡直像一個情竇初開的少男,立即放下工作,不戴帽子也不拿手杖,就急匆匆跑下臺階,去迎接那個活潑可愛的女孩子,像一個少年、一個男子漢似地向她大獻殷勤。
15年前他還曾愛慕過她的母親,1年前他還只是用父輩的口吻昵稱她。
可是現(xiàn)在喜愛突然變成了情欲,仿佛情感世界的火山爆發(fā)。
他先是百般勾引,繼而發(fā)動連番情書攻勢,欲娶少女入門。
孰料兒子妒意橫生,從中作梗,壞了老詩人好事。
歌翁傷心作別,回到魏瑪,終日郁郁寡歡,至1832年去世。
時光如梭,烏爾麗克亦成老婦,臨終前將歌德的情書付之一炬,一段奇特的祖孫戀情就此深埋。
這段黃昏戀并非作家杜撰,而是大體上實有其事。
烏爾麗克·馮·萊維措(1804—1899年),據(jù)說才貌雙全,年輕時一度與晚年歌德關(guān)系密切。
歌德曾動過娶她的念頭,還因為她寫了不少情詩,最有名的是《瑪麗昂巴德悲歌》。
老瓦爾澤是當今德國國寶級作家。
老翁鐘愛少女時的迷亂春心,被他刻畫得入木三分。
他寫德國史上頭號文豪晚年春情上頭,十分有趣——如果不是讓老無所依的翁叟們略感心酸的話。
書中歌德裸身對鏡自賞,驗證是否雄風猶存,結(jié)論是:還行。
而少女烏爾麗克花枝招展,刁蠻可愛;一老一少,共譜戀曲,其音調(diào)必是古怪別致,妙趣橫生。
出版商為《戀愛中的男人》打出廣告詞,稱此乃“歌德最后一愛”。
評論界大舉鼓噪,推動此書在市場上快馬加鞭,于是大為暢銷。
也有女讀者就書中的情欲描寫向瓦爾澤發(fā)問。
比如,他為啥反復使用“那話兒”(Iste)一詞
瓦爾澤則說,他寫的不是德語,而是個拉丁語詞,且無具體詞義。
的確,在拉丁語中,Iste是個陽性代詞,譯成中文“那話兒”,大抵不錯。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對此書大唱贊歌。
評論家沃爾夫?qū)じ瓮郀柕卤阏f:“這是瓦爾澤的歌德,不是我的。
至多是1823年的歌德。
……我心目中的歌德不會改變,但我心目中的瓦爾澤變了。
”韋爾納·弗里岑則認為,瓦爾澤寫的不是歌德,而是維特;躲在面具后面的也不是歌德,而是瓦爾澤。
誰是歌德
約翰·沃爾夫?qū)ゑT·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年),不僅是迄今為止德國最杰出的文學家和思想家,而且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文學家和思想家之一,與荷馬、但丁、莎士比亞并稱為四大文豪。
同時,他還是畫家、美學家、政治家、教育家、自然科學家、物理學家;并長年擔任魏瑪宮廷劇院經(jīng)理。
他多才多藝,是一位真正的天才。
哲學家謝林說:“歌德活著的時候,德國就不是孤苦伶仃的,不是一貧如洗的,盡管它虛弱、破碎,但精神上依然是偉大的、富有的和堅強的。
”尼采說:“歌德不僅善良偉大,而且自成一種文化,在德國人的歷史上,他是一個后無來者的插曲。
”歌德是德國古典文學最主要的代表,“狂飆突進運動”代表人物。
他的一生經(jīng)歷了德國文學史上的狂飆突進運動、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3個階段,是德國歷史上少有的長壽作家(83歲)。
他在一系列作品中呼喚自由,歌頌反抗。
他的代表作有長篇詩劇《浮士德》(史詩巨著,創(chuàng)作時間長達60余年)、書信體中篇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第一部發(fā)生重大國際影響的文學作品)、長詩《普羅米修斯》、歷史劇《葛茲·馮·伯里欣根》、長篇小說《威廉·邁斯特》等,以及大量抒情詩、評論文章、散文、自傳。
歌德出生于美因河畔法蘭克福鎮(zhèn)(今黑森州)的一個富裕市民家庭。
父親是法學博士,曾任皇家參議;母親是市長女兒,精明活潑,善講故事。
他1765年進入萊比錫大學學習法律,1770年進入斯特拉斯堡大學繼續(xù)深造,次年獲法學博士學位,1771年在法蘭克福任律師;年輕時想過當畫家,但很快放棄;1772至1775年之間寫出了大量作品,其中《少年維特之煩惱》在國內(nèi)外引起強烈反響;1775年后積極進行地質(zhì)學、礦物學、人體解剖學、植物學的研究,撰寫出多種自然科學著作,以在人類胚胎中首次發(fā)現(xiàn)頜骨而聞名,并指出生物傾向于發(fā)展成螺旋形;1775~1786年為改良現(xiàn)實社會,應聘到魏瑪公國做官,但成就不大;1786年前往意大利,專心研究自然科學;1788年回到魏瑪后任劇院監(jiān)督;1794年起同席勒交往,密切合作,促進了德國古典文學的繁榮;晚年過著隱居生活,孜孜不倦地進行創(chuàng)作,終于完成煌煌巨著《浮士德》。
歌德去世時,留下了著名遺言:“多些光
”書信體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講述24歲的歌德因公去威茲拉,在出席一次舞會的途中,偶然認識了一個叫夏綠蒂的美麗少女,一見鐘情。
夏綠蒂是歌德朋友凱士特南的未婚妻,時年19歲,而凱士特南卻31歲。
歌德對夏綠蒂十分傾倒,便不顧一切向她表白了愛情。
這使夏綠蒂驚惶失措,她把歌德的表白告訴了未婚夫,凱士特南對此卻表現(xiàn)得無所謂。
歌德知道這個情況后,感到十分震驚,為了自己,也為了夏綠蒂,他立即逃回法蘭克福,斬斷了這不合適的情絲。
幾個月以后,他的另一個朋友葉爾查林,因為愛上別人的妻子,受不了社會輿論的指責,絕望自殺。
歌德知道這件事后,感觸很深,使用葉爾查林作原型寫了這部小說。
這部小說在20世紀初由“中國的歌德”——多情大才子郭沫若翻譯并介紹到中國,同樣引起巨大反響,文首那句膾炙人口的“青年男子哪個不善鐘情,妙齡女郎誰個不善懷春”,幾乎令億萬青年男女為之癡狂。
有研究學者評價,歌德一生在做3件事:寫作、做官、戀愛。
事實上,正是他一生轟轟烈烈的戀愛、生活和浪漫情感,才可能造就流芳千古的《浮士德》、《少年維特之煩惱》等文學巨著。
歌德在《要素》一詩中提綱挈領(lǐng)地標明,要想作出一首真正的好詩來,“最要緊的乃是愛情”,其次是酒、“武器之聲”和適當?shù)摹霸骱蕖薄?/p>
這首詩寫于1814年,詩人時年65歲,已經(jīng)歷過無數(shù)次愛情,寫出了無數(shù)篇絢麗奪目的愛情詩篇。
歌德一生雖只有1位妻子,只生過1個孩子,卻和無數(shù)女人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關(guān)系。
他的129部作品,多以自己的愛情生活為背景,且有親筆所寫的15卷日記可供索引。
其愛情之絢爛多彩,與作品之煙波浩淼相映成趣。
周國平就曾說:“沒有愛情,就沒有歌德。
”全世界研究歌德的學者不計其數(shù),對于他背后的女人,卻至多評說一句:“歌德一生不停地愛上新的女人,可又在每次情欲洶涌時逃開了。
”歌德一生至少愛過10幾個女子。
在1788年39歲時與克里斯蒂安娜·福爾皮烏斯同居前,他已經(jīng)同至少7個女人有過戀愛關(guān)系。
青年時代的歌德性格活躍,感情豐富,遇見漂亮的女人便情不自禁要去追求。
盡管如此,他一想到要同某個女子結(jié)婚并長期生活在一起,便又有些膽怯,于是一次次退卻和逃避。
“他在情場中總上演不辭而別的戲碼”。
正因如此,他的前7次戀愛都以失敗告終。
有人說,歌德是一個有魅力的人物,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人生的豐富性。
這表現(xiàn)在許多相互映襯的方面。
基本上每個這樣的方面都被人研究了數(shù)十年之久,并在一定程度上構(gòu)成一篇獨立的傳記。
兩個特別的方面就是他和女人的關(guān)系和他的疾病,這兩者也是對抗的:女人通常標志著歌德生活發(fā)展的開始——新的一頁被打開,而一些嚴重的疾病則表示末尾、結(jié)束,也可能是逃避。
歌德漫長的情史女人是歌德這部人生盛裝大戲的主角,是他所有鮮活生動作品源頭的那道清泉,也是點燃他寫作激情原子彈的那一小塊高爆炸藥。
女人,既是他的海水又是他的火焰。
到底歌德的女人有多少,她們都是誰,在歌德已去世逾170年的今天,在德國文學研究史上,還是歌德巴赫猜想。
1765年,16歲的歌德遵從父命,來到素有“小巴黎”美稱的萊比錫學習法律。
大學刻板乏味的生活,使青春勃發(fā)的學子感到遠離家鄉(xiāng)的孤獨和失望。
相貌堂堂、英俊瀟灑的他常去一家餐館就餐,不久便與餐館老板的女兒、比他大3歲的安娜·卡塔琳娜·舍恩科普夫打得火熱了。
一個是苗條可親、聰明伶俐的懷春少女;一個是滿懷抱負、才華橫溢的大學才子,真可謂天合之緣。
這是歌德人生的初戀。
他對朋友莫爾斯說:“現(xiàn)在,我第一次享受到真正的愛……”這份愛激發(fā)他創(chuàng)作了洛可可風格的歡樂、輕快的抒情詩,其中之一就是《安內(nèi)特之歌》。
1768年春季,這段一開始就遭受壓力的愛情,因為歌德極度的嫉妒而結(jié)束。
兩人常常在相愛中互相爭吵,又在爭吵中相愛著,但終于失去了耐心。
期間,歌德又創(chuàng)作了劇本《戀人的情緒》。
在這部戀愛劇中,當一個嫉妒的戀人意識到他也可能不忠實時,就擺脫了他的嫉妒心。
關(guān)系結(jié)束后,歌德臨走前仍給安娜寫了幾封完全是彬彬有禮的信。
而她在1770年嫁給了受人尊敬的法學工作者卡納博士,他后來成了萊比錫市的副市長。
1770年在斯特拉斯堡,歌德認識了牧師的女兒弗里德里柯·布里翁,兩人熱戀,并把一些詩獻給她,其中有《歡樂與別離》、《野薔薇》等。
1772年歌德從法蘭克福到威茲拉帝國法院實習。
在一次郊外的舞會上,他邂逅了19歲的夏綠蒂。
夏綠蒂是個一顧傾城、再顧傾國的驚世美人。
歌德明知她已是別人(公使館秘書)的未婚妻,羅敷被嫁,名花有主,仍不可救藥地愛上了她。
而夏綠蒂嘆服的僅僅是歌德的才華,她很愛自己的未婚夫。
年少的歌德深受打擊。
每到晚上,他都拿著一把短劍在胸膛上比比劃劃,體會劍鋒投進胸腔,一了百了的痛快淋漓。
當然,歌德并沒把劍刺進去。
他只是選擇了逃離,且不辭而別。
后來夏綠蒂與心上人喜結(jié)連理,歌德也收到了請柬,卻并沒有參加婚禮。
他托人捎給夏綠蒂一封信:“我愛夏綠蒂。
我是幸福的。
您知道我的愛情是不會變的。
”在此前后,歌德其實又移愛上了羅蜜蓮。
這位美麗的少女同樣拒絕了歌德,聽從父命嫁給一個比她大15歲、并有5個兒女的鰥夫銀行家。
這是歌德在愛情上最后一次敗給金錢,也是最為刻骨銘心的一次。
不久,歌德便以自己跟夏綠蒂5個月的交往為素材,寫出《少年維特之煩惱》,面世之后一炮而紅,洛陽紙貴,成為德國第一部真正獲得歐洲和世界聲譽的作品。
然而,少年成名的歌德并沒履行“永不變心”的誓言。
沒過多久,他在《我的愛,我的新生活》一詩中寫道:“愛情,愛情你放開我
”這個愛情的對象早不已是夏綠蒂,而換作另一位16歲的美麗姑娘莉莉·勛納曼。
莉莉是法蘭克福銀行家的女兒,也是唯一與歌德訂過婚的女人。
歌德十分依戀這位美女,但正是這種依戀使他恐懼,他深怕自己就此沉溺在她的濃情蜜意中,從而忘記遠方地平線對自己靈魂的呼喚。
也可能是因為資產(chǎn)階級小姐毛病太大吧,使歌德常限于痛苦的境地:離開她,便思念她;和她在一起,生活方式又不能茍同。
像歌德這樣一個已把心靈交付給大自然、交付給情感和思想的人,怎能容忍在燈紅酒綠的社交場合浪費生命
于是,他借當時創(chuàng)作的劇本《斯臺拉》表露心事:“這種環(huán)境會窒息我所有的力量,奪走我靈魂的全部勇氣。
我必須離開。
”為對付這種困惑,他甚至專門去瑞士旅游了一次,企圖以此贏回清醒的頭腦。
訂婚不過半年,歌德就提出與莉莉解除婚約。
宣布時他未敢露面,而是逃離了法蘭克福,再次不辭而別。
之后,他寫下了《莉莉之歌》和《莉莉的公園》。
在歌德的眾多逃離中,最著名的莫過于為期2年、隱姓埋名的意大利之行。
歌德研究史稱之為“歌德潛逃意大利”。
國內(nèi)很多研究歌德的文章都會提及“潛逃”的結(jié)果:寫就經(jīng)典散文《意大利游記》,卻對“潛逃”緣由含糊其辭。
潛逃意大利的歌德,除了厭倦“鄙俗的德意志”,厭倦“懦弱的資產(chǎn)階級”,他還想逃開夏露笛·馮·施泰因。
這是歌德生命里不得不說的一個女人。
那是1775年,26歲的歌德在德國東部的魏瑪。
夏露笛比歌德年長7歲,是典型的宮廷貴婦,風度優(yōu)雅,具有迷人魅力。
33歲的她,正處于一個女人水豐草肥的成熟季節(jié)。
(但也有人說,夏露笛長得極一般,是個典型的“第二眼美女”,歌德并非對她一見鐘情,而是第二年才主動追求她。
她再次證明了那句話:“女人不是因為美麗而可愛,而是因為可愛而美麗。
”)她精通法語,喜好鋼琴、繪畫和詩歌。
然而,她的丈夫,一位整日侍弄宮廷馬匹的掌馬大臣,卻對她的才華毫不在意。
就在這時,夏露笛遭遇了曾經(jīng)滄海、經(jīng)歷豐富的歌德的狂熱追求。
兩人雖日日見面,而且是在魏瑪那樣一個彈丸小城里,可仍頻頻通信。
在他們交往的日子里,歌德給夏露笛寫了1800封信,不乏華彩之章。
他寫道:“我不想再說什么我與你永不分開,什么高山大川也不能讓我卻步。
”“我陷入了命定的憂傷之中。
我真想大聲嘲笑自己:每當我愛上一個女人時,她一定不愛我。
”在歌德如此熾熱的情感炸彈與言詞野火的進攻下,夏露笛卻居然過了5年后才解除紅裝,投懷送抱,其堅固超過歐洲冷兵器戰(zhàn)爭史上任何一個被圍攻的城堡。
她越拒絕,而他越熱烈。
反過來說,用5年的生命去等候一個女人,在歌德而言也是絕無僅有。
當然,這也是值得的。
對于歌德來說,夏露笛是他的3個女人。
他后來說:“夏露笛漸漸代替了我的媽媽、姐姐和情人。
我們之間生成了一條紐帶,那是大自然的紐帶。
”夏露笛堪稱歌德的精神教母,歌德可說是踏著她的靈魂和肉體走出了“狂飆突進”的青年時期,繼而登上千古不倒的古典主義文學神壇。
歌德研究者們認為,在結(jié)識夏露笛之后,他的文學風格開始向平和澄凈發(fā)展,代表作有《漢斯·薩克斯的使命》、《哈爾茨山東游記》、《漁夫》、《魔王》等。
老年時,歌德雖不止一次公開表示過,夏露笛對他的影響堪比莎士比亞詩歌,但他還是在與之相識后的第6年,秘而不宣地逃去了意大利。
原因是,這個像媽媽一樣的情人,老母雞一般時刻展翅圈圍著他,開始讓他喘不過氣來了,而他又厭倦了她,激情不再。
之后,歌德把他在意大利寫給夏露笛的信一同編入了《意大利游記》中。
自然,像所有天才一樣,歌德理所當然地忘記了自己不辭而別給夏露笛留下的深深傷害。
他甚至連一聲“對不起”也沒說。
歌德在意大利的情感生活同樣多姿多彩。
遇上美麗的米蘭女郎麗吉,并一直堅持到她解除婚約才離開。
另外,至少還有一個我們現(xiàn)在不知道名字的美女,歌德自己稱她為“浮士德娜”。
他還認識了已婚美女畫家卡安佳,并與她深入發(fā)展了旖妮奔放的友誼。
還有克里斯蒂安娜·弗里德里柯·威爾翰米娜·弗羅曼(即米娜·海爾茨利普),作家在其長篇小說《親和力》中以“奧蒂莉”的形象為她樹立了永恒的紀念碑。
歌德雖對大多女人無情,對妻子伍碧絲(即克里斯蒂安娜·福爾皮烏斯)的態(tài)度卻大相徑庭。
她是23歲的打工妹,一頭棕色卷發(fā),芳華正好。
歌德說過,相對夏露笛的雍容華貴,水晶般透明的伍碧絲是“大自然的尤物”,未經(jīng)雕琢,渾然天成。
當時她專程來找歌德,希望求樞密顧問給她的作家弟弟一個職位。
伍碧絲是個制花女工,出身低微,歌德則身處魏瑪上流社會,兩人的愛情一直受到貴族圈非議。
面對歧視,面對歌德時不時的感情出軌,伍碧絲始終忍耐,具有偉大的犧牲和奉獻精神,她讓歌德明白:身邊的情人隨時在變,但真正能使之惦念的只有妻子一人。
他們于1788年開始同居,那時歌德已39歲了,接近不惑之年。
在共同生活了18載后,伍碧絲終于和歌德有了夫妻之名。
伍碧絲不但堅強,而且熱愛生活,性格開朗。
她喜歡紅酒、騎馬、滑冰和跳舞,有一次甚至把舞鞋都跳穿了。
而她能成為唯一的“歌德夫人”,有人說,其4大法寶是:傾聽、尊敬、寬容、廚藝。
當丈夫出外旅游后,她會托人把他酷愛的葡萄酒、烤羊肉和火雞不遠萬里地送到異地他鄉(xiāng)。
二人的結(jié)合,也是德國文學史上一段膾炙人口的傳奇:那年,德法戰(zhàn)爭中,法軍一度打進魏瑪。
士兵們闖入歌德家中,欲行劫掠,險些將這位意圖抵擋的大師打翻在地。
此時伍碧絲站出來高呼:“你們不能打他
他是德國最偉大的詩人
”她的勇敢保護了歌德和他們的家。
據(jù)說,就是這一刻感動了歌德,使他下定決心迎娶伍碧絲。
而這也就成了伍碧絲正式成為歌德夫人的儀式。
當時參加婚禮的,還有他們已年滿17歲的兒子奧古斯特。
那是1806年,歌德好友席勒已去世1年多了。
此后,夫妻倆又在一起生活了10年。
伍碧絲因身患尿毒癥,于1816年去世。
伍碧絲去世帶給歌德的痛苦無法形諸筆墨。
她去世當天,歌德的日記寫道:“我太太的終點將近。
生命盡頭可怕的掙扎。
近午時分,她去了。
我的體內(nèi),和體外,一片空虛和死靜。
”歌德遇見舞蹈演員魏瑪娜,是在伍碧絲去世前的1814年。
相比夏露笛和伍碧絲,他倆的愛情就是曇花一現(xiàn),但那也有曇花一現(xiàn)的耀眼奪目。
65歲的歌德對30歲的魏瑪娜一見鐘情,而魏瑪娜也深為歌德的成熟睿智和妙語連珠所吸引。
他倆燈前起舞,月下漫步,徹夜長談,度過了美妙的時光。
親和力名詞解釋
親和力 [qīn hé lì] 生詞本基本釋義親近與結(jié)合的力量百科釋義《親和力》是德國的約翰·沃爾夫?qū)ゑT·歌德創(chuàng)作的作品
歌德生平
flq_171717朋友,你好。
以下是德國作家、詩人歌德生平的相關(guān)資料:歌德(Goethe,Johann Wolfgangvon 1749~1832)德國作家、詩人。
1749年8月28日生于法蘭克福一個富裕的市民家庭,1832年3月22日卒于魏瑪。
其生平和創(chuàng)作可分5個時期。
學習年代和狂飆突進時期(1765~1775) 1765年歌德到萊比錫大學學習法律,3年后因病回家。
在萊比錫時期寫出了具有洛可可風格的抒情詩和戲劇。
1770年去斯特拉斯堡繼續(xù)讀法律,翌年獲法學博士學位。
1770年9月與赫爾德結(jié)識。
在后者的影響下,他閱讀荷馬史詩、莎士比亞的劇本以及《莪相》等作品,并開始采集民歌。
這時他寫出優(yōu)美的抒情詩《歡會與離別》、《五月之歌》、《野地上的小玫瑰》等,開創(chuàng)了德國抒情詩的新時代。
1771年8月回到法蘭克福,此后幾年里除寫了《普羅米修斯》等許多詩篇外,還創(chuàng)作了劇本《鐵手騎士葛茲·封·貝利欣根》、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等,這些作品成為狂飆突進運動最為豐碩的成果。
書信體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很大程度上是根據(jù)作者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寫成。
小說中的維特反對封建習俗,渴望真正的愛情,要求個性自由,并希望施展自己的才華和抱負,但他在鄙陋的環(huán)境、黑暗的現(xiàn)實中四處碰壁,不幸的愛情又給了他沉重的打擊,只好以死來求得解脫。
作品以濃郁的詩意和強烈的感情表達了維特的痛苦、憧憬、他的多情善感和憤世嫉俗情緒,喊出了一代青年要求擺脫封建束縛、建立合乎自然的社會秩序和平等的人際關(guān)系、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心聲。
這部小說發(fā)表后引起青年人的強烈共鳴,立即風靡歐洲,奠定了歌德在國際文壇的地位。
魏瑪前期(1775~1786) 1775年11月歌德應魏瑪公國奧古斯特公爵的邀請來到魏瑪,擔任國務參議員等許多職務,1782年獲得貴族身分。
他的職責有領(lǐng)導礦山開發(fā)、管理交通、領(lǐng)導軍事到負責水利、掌管財政等等,此外還要參加各種文藝活動。
繁忙的公務,浮華的宮廷應酬和愛情的挫折,使他無法得到創(chuàng)作所需要的安靜和時間。
和狂飆突進時期相比,他這時期的詩歌趨于平穩(wěn),對自然和人生由熱情的歌頌轉(zhuǎn)變?yōu)樯钊氲挠^察和探索以及對人與自然關(guān)系的思考。
歌德的《漫游者夜歌》、《致月亮》等詩歌以及《魔王》、《漁夫》等敘事謠曲均作于這一時期。
意大利之行和法國大革命時期(1786~1793) 歌德為了擺脫使他感到厭倦和苦悶的宮廷生活,于1786 年9 月3 日改名換姓,悄然去意大利旅行。
意大利明媚的風光和完美的希臘羅馬古典藝術(shù)使他陶醉。
這期間他把《伊菲格涅亞在陶里斯》散文稿改為詩體,完成了悲劇《埃格蒙特》。
前者借希臘神話中的人物表達自己的古典人道主義理想。
后者取材于16世紀尼德蘭人民反抗西班牙統(tǒng)治、爭取民族獨立的史實,把埃格蒙特塑造成一個受人民愛戴的英雄。
1788年6月歌德從意大利回到魏瑪,辭去一切行政職務,只擔任劇院總監(jiān),兼管礦業(yè)。
同年7月與假花廠女工克莉斯蒂安娜·武爾皮烏斯相愛并同居,1806年正式結(jié)婚。
意大利之行使他的詩風起了很大變化。
他不再通過騷動不安的情緒來表現(xiàn)自然的原始力和激動的吶喊,而是追求古代歌德故居希臘羅馬藝術(shù)中體現(xiàn)的寧靜、純樸、和諧的美,以改造人的個性,實現(xiàn)古典人道主義理想,對詩歌形式也給予了更大關(guān)注。
回魏瑪后寫的組詩《羅馬哀歌》中出現(xiàn)的羅馬少女福斯汀娜的形象同克莉斯蒂安娜的形象交織在一起,抒發(fā)感官享受,表明詩人身上正在覺醒的性愛要求。
1789年完成了劇作《托夸多·塔索》。
劇本通過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詩人塔索在宮廷生活中的遭遇,表達了歌德自己在魏瑪宮廷的苦悶和矛盾心情。
劇中精明強干的大臣安東尼奧和多愁善感、才華橫溢的詩人塔索正是歌德自己身上的兩面。
1789年法國爆發(fā)資產(chǎn)階級革命,歌德不贊成暴力革命,曾寫了一些嘲諷群眾和革命的作品。
1792年歌德隨奧古斯特公爵參加普奧聯(lián)軍征法,翌年美因茨城響應法國革命,成立德國歷史上第一個共和國,聯(lián)軍圍攻法國軍隊占領(lǐng)的這座城市時,歌德又陪伴公爵參加了這次戰(zhàn)役。
30年后,在1822年完成的《隨軍征法記》和《圍攻美因茨》中記述了這段經(jīng)歷。
和席勒合作時期(1794~1805) 1794年7月底歌德與席勒結(jié)交,兩人從此頻繁交往,密切合作。
他們的性格觀點雖然不同,但互相取長補短,彼此都受益匪淺。
直至1805年席勒逝世的10年,是歌德繼狂飆突進時期后的第二個創(chuàng)作豐收期。
除兩人合作創(chuàng)作的《諷刺短詩》及許多敘事謠曲外,歌德還寫了許多重要的哲理詩和表達文藝觀點的詩,完成小說《威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長篇敘事詩《赫爾曼和竇綠苔》和《浮士德》第一部。
這便是文學史上狹義的德國古典文學時期,又稱魏瑪古典文學時期。
晚年時期 1805年5月9日席勒的逝世對歌德是個巨大的打擊,他覺得自己失去了“生命的一半”,創(chuàng)作受到很大影響。
后來他重新振作起來,寫出《十四行詩》,出版長篇小說《親和力》。
后者寫4個男女由于兩性間的吸引力的變化而重新組合的悲劇故事,詩人藉此來探討自發(fā)情感與道德規(guī)范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帶有當時盛行的浪漫主義的影響。
從1813年起歌德就研究阿拉伯、波斯的詩歌以及中國、印度的文學和哲學。
1814年~1815年到德國南部旅行又使他恢復了青春,寫了許多優(yōu)美的詩篇,后又加以補充,共240首,形成了《西東合集》這部重要的詩集。
它和《中德四季晨昏雜詠》一樣,是詩人把西方和東方文化結(jié)合起來,融為一體的出色的努力。
1816年歌德的夫人逝世。
這以后他潛心創(chuàng)作,完成了最重要的幾部作品。
長篇小說《威廉·麥斯特》從1777年開始寫作到完成,歷時50年 ,分為《學習時代》 和《漫游時代》兩部分。
主人公力求擺脫狹隘的環(huán)境,追求更高的理想,雖然走過迷途,但他不斷自我克制,把握命運之舵,終于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義理想。
詩劇《浮士德》是他的代表作。
寫成時間歷經(jīng)60年。
作品取材于16世紀關(guān)于浮士德的傳說。
主人公的一生經(jīng)歷了書齋生活的知識悲劇,和魔鬼靡非斯特訂約后,在魔鬼的引導下又經(jīng)歷了愛情悲劇、政治悲劇、美的悲劇和事業(yè)悲劇等階段,從“小世界”到“大世界”,最后在改造自然的事業(yè)中得到滿足,在悟出人生真諦的瞬間死去。
這是一位一心擺脫狹隘環(huán)境、不斷探索真理、追求崇高理想的巨人形象,他的一生反映了歐洲自文藝復興到19世紀初期300年文化發(fā)展的歷程。
歌德在自然科學研究方面也卓有成就,有所發(fā)明和發(fā)現(xiàn)。
他是公認的世界文學巨匠之一,恩格斯稱他為“最偉大的德國人”,是文學領(lǐng)域里“奧林匹斯山上的宙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