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機的《西北有高樓》主要是寫了什么
1,選自《古詩十九首》 《文選》卷二十九“雜詩”類首列。
一首感嘆知音難遇的詩。
表達了詩人深切的世態(tài)炎涼的之感。
2,開頭寫歌者所在的地點,中間寫歌聲凄涼,最后寫歌聲所引起的聽者的同情和悲哀。
對文章之分析網(wǎng)上有很多資料...我怕是沒他們水平高,就不胡扯了。
3,情景交融,物我互化。
詩人聽到高樓之曲,品味其慷慨悲涼,以幻想之詞“愿為雙鴻鵠,奮翅起高飛。
”結(jié)束全詩。
從空中逸響寫起,又以奮翅高飛結(jié)束,詩人多用聯(lián)想(“無乃杞梁妻”)和想象(“愿為雙鴻鵠”)之語,構(gòu)成恍惚空靈的境界。
詩人并未與歌者相見,想象其為失意之人,自命為其知音,和對方同病相憐,實為感嘆知音難遇。
西北有高樓與琵琶行的表現(xiàn)手法有什么不同
是漢代中的名篇,寫的是詩人被高樓上飄下來的歌聲所吸引,心有所感:“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
”慨嘆知音難遇。
是唐代大詩人所做,送客船上,得聞琵琶女的美妙琴聲與不幸遭遇,感慨:“同是天涯淪落人。
”兩詩均由一女子的琴音而引起全文,一略一詳,寫盡知音難覓的凄涼之感,確有異曲同工之妙。
首先,兩位詩人的作意基本相同。
中那期望著能建金石之功的漢末文士,面對的卻是一個君門深遠、宦官擋道的苦悶時代。
“西北有高樓,上與浮云齊”,似乎也在表明帝宮的高不可攀,暗示政治理想的難以實現(xiàn),仕途失意。
生活在后,唐朝由盛轉(zhuǎn)衰的時期。
作于詩人貶官到江州的第二年,時年詩人已45歲,早年“兼濟天下”的壯志已被政治上的打擊擊碎,鴻圖難展。
由于兩人所處時代背景和自身遭遇的相似,因此兩人寫詩的意圖也基本相同。
即借詩中女主人公所奏樂曲和凄涼身世,抒發(fā)作者個人政治上受打擊、遭貶斥的悲凄之情,表現(xiàn)了深切的世態(tài)炎涼感。
正如中說:“情動于中,郁勃莫已,而勢又不能自達,故托為一意、托為一物、托為一境以出之”。
兩詩用女主人公善奏琴,卻少了鐘期這樣的知音,來表達自己雖有騏驥之才,但無識馬伯樂的抑郁之感。
聲似天籟而無人傾聽,壯志萬丈而報國無門,應(yīng)是兩詩之悲的落腳點。
用琴聲把詩人懷才不遇的失意之感,和女主人公孤獨凄慘的命運聯(lián)系在一起,同時揭露了現(xiàn)實政治的黑暗,強烈控訴了殘酷的封建統(tǒng)治。
以聲傳情,以情刺政,聲、情、政,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其次,兩詩的篇章結(jié)構(gòu)基本相同。
兩詩皆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兩詩都先寫詩人被琴聲吸引。
中詩人來到一高樓下,在萬籟俱寂中,“音響一何悲”的弦歌聲從高處飄下,詩人被悲聲吸引,駐足傾聽。
中詩人“潯陽江頭夜送客”時“忽聞水上琵琶聲”,使“主人忘歸客不發(fā)”,“移船相近邀相見”。
隨著低沉幽怨的琴聲響起,令詩人“感悲音而增嘆,愴憔悴而懷愁”漢侯瑾,也使詩篇籠罩上了一層哀怨的氛圍。
第二部分:女主人公演奏琴曲,自敘身世。
《西北有高樓》高樓上的女子在錚錚地彈奏,“清商隨風(fēng)發(fā),中曲正徘徊”,不盡的悲哀在琴聲中流淌。
“一彈再三嘆,慷慨有余哀”,陣陣嘆息聲中,隱隱約約“看見”了一位蹙眉不語、撫琴墜淚的“絕代佳人“的身影,似乎在嘆息自己無人傾聽琴聲、無人可訴心事的悲慘命運,唯有獨自坐在高樓上,何等孤獨
信手撫琴,默默企盼“若有知音見采,不辭遍唱陽春”晏殊贈歌者,長嘆知音難尋。
《琵琶行》先描寫演奏過程,表現(xiàn)琵琶女的高超演技。
從“沉吟放撥括弦中”到“夢啼妝淚紅闌干”,寫琵琶女自述早年曾走紅運,盛極一時,到后來年長色衰,飄零淪落無可奈何只好嫁給了一個商人。
商人關(guān)心的是賺錢,從來不懂藝術(shù)和情感,他經(jīng)常獨自外出,而拋下這個可憐的女子留守空船。
孤寂清冷,恨無賞音人。
第三部分:詩人和女主人公心靈的共鳴。
《西北有高樓》悲哀的清商調(diào)隨著風(fēng)聲從高樓上傳出,彈到曲子中間時,主旋律一直在那兒回環(huán)反復(fù),歌者心情在此亦不斷徘徊,聽者腳步與內(nèi)心也一直徘徊,再三的嘆息,詩人其實也沒見到這位唱歌的人,他只是偶然經(jīng)過這座高樓之下,偶然聽見歌聲,但他完全了解這位歌者藉由歌聲表現(xiàn)出的心中的苦,由此他想到:歌者的苦還不是最讓人悲痛惋惜的,更悲哀的是,知音的人在這世間是多么少啊
住在如此的高樓上,歌者必定不是尋常可接觸到的人,聽者只能自己想象把自己變成能高飛的大鳥,和歌者一起高高飛起,擺脫這人間貧富、階級、距離、死生種種的限制。
《琵琶行》琵琶女“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和詩人“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
……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一樣的孤獨、凄涼,“同時天涯淪落人,”。
詩人以一個平等真誠的朋友、一個患難知音的身份,由衷地稱贊和感謝了琵琶女的精彩表演,并提出請她再彈一個曲子,而自己要為她寫一首長詩《琵琶行》。
琵琶女本來已經(jīng)不愿意再多應(yīng)酬,后來見到詩人如此真誠,如此動情,于是她緊弦定調(diào),演奏了一支更為悲惻的曲子。
這支曲子使得所有聽者無不唏噓成聲。
而詩人“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第三,兩詩略詳皆美,《西北有高樓》只有八十字,卻不嫌少,言有盡而意無窮;《琵琶行》有六百多字,無一字多余,極凝煉優(yōu)美。
《琵琶行》對詩人聽到琵琶聲的緣起——送客船上、邀請琵琶女彈奏、彈奏過程、琵琶女自敘身世、詩人抒發(fā)感慨,都作了詳盡細致地描寫,尤以對琵琶女高超演技的描摹最為生動形象。
“轉(zhuǎn)軸撥弦”的準備,“弦弦掩抑”的曲調(diào),“低眉信手”的姿態(tài),“攏念抹挑”的指法,“霓裳”“綠腰”的曲名,先為我們展示了一位技藝精湛,而又“心中無限事”的琵琶女形象。
然后詩人用一連串的生動比喻,細致描寫了琵琶樂曲的音樂形象。
琵琶聲時而“嘈嘈”如迅速的急雨,時而“切切”如輕柔的私語,時輕時重,像“大珠小珠落玉盤”。
樂聲有時像宛轉(zhuǎn)的鳥鳴一樣輕快流利,有時又像冰下的泉水一樣聲澀不暢,悲抑哽塞。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在這無聲的間歇中,也表達了琵琶女的隱恨憂愁。
短暫的寂靜之后,樂聲重又爆發(fā),“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如奇峰突起。
最后,“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戛然而止。
使聽者時而悲凄、時而舒緩、時而心曠神怡、時而又驚魂動魄。
演奏已經(jīng)結(jié)束,而聽者尚沉浸在音樂的境界里,周圍鴉雀無聲,抬頭望時,唯見月白江清。
《西北有高樓》雖是略寫,卻使人感到無處不周。
如比《琵琶行》少了琵琶女自敘身世的一段描寫,只有“無乃杞梁妻”的猜測,但通過“杞梁妻”的典故“杞梁”即杞梁殖。
傳說他為齊君戰(zhàn)死,妻子悲慟于“上則無父,中則無夫,下則無子,人生之苦至矣”,乃“抗聲長哭”竟使杞之都城為之傾頹(崔豹),仿佛看到了一個“誰家獨夜愁燈影
何處空樓思月明
”的思婦形象。
“一彈再三嘆”,如怨如泣的琴聲夾雜著聲聲嘆息,毋庸多言,惆悵凄美的女子形象活脫脫得呈現(xiàn)在眼前。
詩中語言是濃縮的、積淀已久的,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豐富的表現(xiàn)力,簡煉而不簡單。
詩人運用語言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極合鐘嶸的評價“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
《詩品》 如果把《西北有高樓》比作粗筆渲染的水墨畫,多了幾分含蓄委婉;《琵琶行》則像是細致勾勒的工筆畫,更顯細膩精致。
淡抹濃妝總相宜,一略一詳皆是美。
最后,二者都采用以實寫虛的手法。
蘇珊?朗格在論述音樂的基本特征時曾指出:“音樂的綿延,是一種被稱為‘活的’、‘經(jīng)驗的’時間意象,也就是我們感覺為由期待變?yōu)椤矍啊?,又從‘眼前’轉(zhuǎn)變 成不可變更的事實的生命片斷。
”《西北有高樓》的結(jié)構(gòu)基本上可說正是由這么三個變化過程構(gòu)成的。
該詩前四句自為一節(jié),由“高樓”帶出了音樂,令人產(chǎn)生期待之情。
中間八句用充分的筆墨將高樓上飄來的“弦歌聲”展現(xiàn)出來,使其呈顯于人們的眼前。
末尾四句又為一節(jié),將聽曲人的感慨提升為一種不可變更的生命經(jīng)驗傳達了出來。
但是,盡管如此,我們還是不能忽視實際的音樂與用文字描寫出來的音樂之間的差別;對于實際的音樂,我們是通過聽覺、情感上的緊張及一系列不可名狀的心理波動來接受的。
而對詩中所描寫的音樂,則只能通過視覺、想象及與記憶中類似的場面的聯(lián)系來體會。
那么,詩就要給想象提供可能,并要設(shè)法激起人們對現(xiàn)實經(jīng)驗的聯(lián)想。
也就是說,詩要想法把抽象的音符中所傳達的感情的流程用具體的意象符號轉(zhuǎn)述出來,即要化虛為實,以實寫虛。
《西北有高樓》正是這么做的。
正如方東澍所說:“此言知音難遇,而造境創(chuàng)言,虛者實之,意象筆勢文法極奇,可謂精深華妙。
一起無端,妙極。
五六句敘歌聲。
七八句硬指實之,以為色澤波瀾,是為不測之妙。
‘清商’四句頓挫,于實中又實之,更奇。
‘不惜’二句,乃是本意交代, 而反似從上文生出溢意,其妙如此。
收句深致慨嘆,即韓公《雙烏詩》《調(diào)張籍》‘乞與飛霞佩’二句意也。
” 《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guān)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這里用博喻(實)去寫無形無狀的樂聲虛。
一連串以大、小弦為本體的比喻應(yīng)接不暇:有陣陣急雨的粗重,有喁喁私語的細切,有珠落玉盤的輕軟,有化底鶯語的婉轉(zhuǎn),有泉流冰下的冷澀,有銀瓶迸水的激越,有刀槍撞擊的鏗鏘,有絲帛撕裂的尖利。
語語中音,字字傳神,實實在在引人浮想聯(lián)翩,并且在博喻中巧妙地運用三種比喻形式:大弦、小弦句有本體、喻體和喻詞,是明喻;“嘈嘈切切……落玉盤”兩句,前邊是本體,后邊是喻體,無喻詞,應(yīng)是暗喻;“間關(guān)鶯語……冰下難”中,無本體、喻詞,只有喻體,花下黃鶯的啼鳴聲和冰下泉水的幽咽聲代替了琵琶聲,是借喻。
三種比喻,不著痕跡而匠心獨運。
“比類雖繁,以切至為貴。
”《文心雕龍》詩人故意避開無形無色、難以捉摸的主體(琵琶聲),從客體(“急雨”、“私語”之類)落筆,以實寫虛,亦真亦幻,極富表現(xiàn)力。
《西北有高樓》和《琵琶行》作為古代詩歌中的名篇,都寫盡了知音難覓的凄涼之情。
二詩一略一詳,在寫作意圖、篇章結(jié)構(gòu)、以實寫虛等方面可謂異曲同工。
音樂的共通和情感的相似,使兩詩成為了“遙遠的回響”。
西北有高樓下一句
愿為雙鴻鵠,奮翅起高飛。
最后一句西北望高樓西北有高樓,上與浮云齊。
交疏結(jié)綺窗⑴,阿閣三重階⑵。
上有弦歌聲⑶,音響一何悲⑷
誰能為此曲
無乃杞梁妻⑸。
清商隨風(fēng)發(fā)⑹,中曲正徘徊⑺。
一彈再三嘆⑻,慷慨有余哀⑼。
不惜歌者苦⑽,但傷知音?、稀?/p>
愿為雙鴻鵠⑿,奮翅起高飛。
[1]
談?wù)勀銓Α拔鞅庇懈邩恰钡母惺芎颓楦?/h2>
這個的話,個人認為最好的方式就是你結(jié)合當時作者的時代背景以及生活經(jīng)歷去更好的理解他寫這篇文章的感情是最好的,如果你能夠做到身臨其境的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就會發(fā)現(xiàn)作者為什么會有如此這般的感情了,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你,可以的話麻煩采納一下答案,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