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關羽走麥城讀后感300字
《三國演義》是小說家羅貫中的章回體長篇小說著作,成為中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并備受推崇,其中關羽敗走麥城的故事一直以來都讓我感慨頗多,這里面不僅僅包含了故事的曲折,也包含了很多人生哲理,今天,就來寫一篇關于三國人物關羽敗走麥城的故事
關羽,是三國歷史上著名的將軍,有一句話說明其主要特點,那就是“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指的是三國演義中的大將排名
關羽排名第四位,自然是威名震天下的人物了
但恰恰是這個名氣害了他
敗走麥城的故事: 敗走麥城,是漢建安二十四年,蜀漢將關羽在敗走麥城時為吳將截獲,被斬于臨沮的故事。
后以“走麥城”喻陷入絕境。
形容事事能成功的人也有失敗的時候。
麥城在湖北省當陽市兩河鄉(xiāng)境內(nèi),距市平陽鎮(zhèn)20余公里。
為東周時楚國重要城邑,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3年)昭丘縣治所在地。
清同治《當陽縣志》記載:“麥城在縣東南五十里,沮漳二水這間,傳楚昭王所筑。
三國時,關羽為孫權所襲,西走麥城即此”。
最后被俘,被孫權殺頭
主要人物:關羽、于禁、龐德、張遼、曹仁。
故事主要經(jīng)過簡介:關羽帥兵北上,曹操派遣大將于禁和龐德進行阻擋,無奈關羽采用水淹七軍的計策將于禁大軍打敗,龐德戰(zhàn)死,于禁被俘。
曹操派遣曹仁為將,并且讓張遼增援,同時寫信給孫權,讓孫權派兵襲擊關羽的大本營荊州。
孫權手下大將呂蒙得知后,采用了詐病的計策,讓陸遜為暫時統(tǒng)帥,使得關羽輕敵,而后呂蒙偷襲了荊州,并將荊州控制。
關羽得知荊州被占領,大勢已去,于是進行了逃亡求援,劉封得知后,沒有派兵救援,關羽只得帶兵暫時駐扎在麥城,由于麥城并不堅固,只得放棄突圍,在逃亡路線上,關羽選擇了臨沮方向,也就是現(xiàn)在的遠安(縣)方向,在臨沮被曹操的人馬俘獲。
主要典故:白走麥城、水淹七軍 主要地點:襄陽、樊城、荊州、麥城、臨沮(今遠安縣) 感想:從戰(zhàn)略上,關羽輕敵失去了荊州大本營,是導致關羽兵敗的主要原因,而此時的關羽已經(jīng)老邁,并不適合再沖鋒陷陣,只適合作為一軍統(tǒng)帥,起到主要的指揮作用,而關羽卻還像年輕的時候一樣,沖鋒陷陣,以自己的威名和武力來解決問題(與龐德單打獨斗就是典型的例子,最后體力不支而采取水淹的計策),輕敵是統(tǒng)帥知名的弱點,從本質上一開始就埋下了禍根。
其次,關羽失去荊州之后,本來應該立刻逃亡,尋找機會再次東山再起,以其威名和打仗的本事,至少不會讓劉備集團損失了地盤和軍隊,又損失了將領,結果在逃亡過程中,還是輕敵冒進,認為靠自己的本事沒人能夠阻攔,選擇了從小路逃跑,最終中了埋伏。
可見:關羽白走麥城是多方面的失誤,從戰(zhàn)略上和自身的弱點兩方面,都出現(xiàn)了問題
關羽單刀赴會的讀后感
1位粉絲我讀了《三國演義》里面的《單刀赴會》,講的是孫權定計讓魯肅請關羽赴宴的時候要關羽交出荊州,不答應就殺死他。
關羽明知道去赴宴有危險,他還是去了。
他膽子真大呀
他叫兒子關平準備在江上接應。
第二天,關羽帶著十個隨從,架著一條小船,提著單刀赴會去了。
魯肅早已布置好了許多伏兵,親自到岸邊迎接關羽。
宴會間,魯肅卻不敢抬頭看關羽。
關羽若無其事,談笑風聲。
酒喝一半,魯肅剛提出歸還荊州的事,關羽說:“只談舊情,不談國事。
”魯肅還想談荊州的事。
立在關羽身后持刀的周倉氣的大叫起來說:“荊州乃我主之地
”關羽故意發(fā)怒說:“國家大事,你豈能多言
”周倉一聽,馬上領會了他的意思。
他趕到岸邊,揮動紅旗,關平駛戰(zhàn)船飛箭似地駛來。
這時,關羽裝作喝醉了。
拉著魯肅的手,一直扯到江邊。
東吳的將士們想沖出去,又怕傷著魯肅,所以不敢輕舉妄動。
關羽一直把魯肅拉到船邊才放手。
關羽跳上接應的船只。
向魯肅告別。
魯肅驚恐未定,眼巴巴地望著關羽的船乘風破浪,揚帆而去。
我佩服關羽的機智、勇敢、在伏兵圈里,關羽能鎮(zhèn)定自若、不慌不忙,巧妙地脫離了險境,真了不得呀
我要向關羽學習,遇到困難和危險時不要緊張、不要害怕,要多動腦筋。
想辦法解決。
比較少 ..............編輯于 2019-03-15查看全部6個回答三國殺移動版_安卓正版下載?三國殺移動版2020版本已上線,風靡全球的經(jīng)典桌面游戲...sgs.aucheng.com廣告 三國殺ol互通版_十周年國戰(zhàn)來襲?2020年風靡全球的游卡社交桌游,極具考驗玩家智力的三國...sga.ycitys.cn廣告 評論無觀點,不青春— 你看完啦,以下內(nèi)容更有趣 —筆記本電腦,0元贏榮耀筆記本榮耀筆記本新春鉅惠,立即查看廣告2019-11-08單刀赴會主要內(nèi)容和讀后感300個字以后 三計氣死周瑜 得了荊湘九郡 其中荊洲是當時軍事要陣 為 劉備為完成 之勢 需奪取 以立其業(yè) 故派大將關羽鎮(zhèn)守要地荊洲 吳國為了得到失去的土地 始終不放棄奪回荊洲的想法 因此 設 名為招待關羽 實為 之宴 宴請關羽過江到東吳 席間埋伏 欲殺之 關羽久戰(zhàn)沙場 熟讀 早知是計 便有所準備 故而 只帶領十幾個隨從人員 提著寶刀 輕駕小舟 席間 關羽借與 多年未見 為由 拉著 不放手 互相敬酒 實則以 為人質 以脫身 埋伏 見 被困 不敢輕易下手 關羽不僅應邀赴
關羽失荊州——驕兵必敗讀后感400字作文
我十分喜歡三國這段歷史,而此段歷史中,諸多將領、帝王和謀士之死,我認為關羽之死是最讓人惋惜,但也最被人指責,而且是最讓蜀國痛失臂膀的將領。
下面就讓我說說關羽是如何大意失荊州以及這篇文章對我的啟發(fā)。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當上了漢中王。
關羽自告奮勇,帶著兵馬攻襄樊,當時城內(nèi)只有兩萬兵馬。
關羽命士兵擂鼓,并唾罵襄樊守將龐德和于禁。
龐德忍受不了唾罵,出城與關羽單挑,十幾回合后,龐德就被砍下馬來。
誰知,龐德同時用毒箭射中了關羽的臂膀,關羽只能暫時收兵回軍營。
此時,馬良找到華佗神醫(yī),治好了關羽的臂膀。
后來,洪水把敵營沖走,于是關羽借機將龐德殺了,于禁也只能投降。
可是關羽在勝利后,并沒有鞏固陣營,做好防范工作,而是驕傲自滿,不聽取下屬的建議。
因此,曹操命孫權偷襲荊州,孫權手下陸遜帶兵白衣渡江,偷襲荊州并成功占領荊州。
關羽腹背受敵,帶著殘兵去麥城,沒想到被東吳將領馬忠殺害。
看到這則歷史故事,關羽因為大意而失敗,甚至搭上了身價性命,究其原因是關羽的驕傲自大所造成。
我深有感觸,以后做人即使有了很大的成就也不能驕傲,應該多聽取有益的意見
關于諸葛亮的故事讀后感
既然中國傳統(tǒng)流行蓋棺而論,那么我們從諸葛亮暴病而逝開始說吧。
諸葛亮是不是軍事天才?我敢說是絕對的天才。
當諸葛亮死后,當時主持的蔣琬和費祎兩人決定撤退,兩人都不認為當時的先鋒軍司令魏延同志能打敗司馬懿,站在他們身邊的是軍事地位僅次于魏延的王平。
可憐的魏延,一代忠臣,諸葛亮身前最是器重,為報丞相的恩情,魏延決定回成都面圣,費祎之流早就做好準備,快馬加鞭,飛鴿傳書,等魏延到達漢中的時候,被無名小卒馬岱殺害了。
為什么費祎蔣琬不愿意魏延領軍與司馬懿決戰(zhàn)
因為在他們心中,司馬懿太厲害了,能打敗司馬懿的,僅諸葛亮一人,而現(xiàn)在諸葛亮去世,恐怕司馬懿也要感嘆世上無敵手了。
其實這是愚蠢的看法,可惜歷史無法改變,若當時同意魏延的意見,不知道今日會是什么樣子。
據(jù)說當時司馬懿在觀看蜀軍撤退時布下的陣型,也不禁感嘆:諸葛亮真乃天下第一奇才
說諸葛亮軍事才能中上的,估計是沒詳細看過歷史的。
當時諸葛亮追擊司馬懿,司馬懿望風而逃,魏軍將領最后忍不住勸說,司馬懿同意一戰(zhàn)。
結果大敗,差點被諸葛亮全殲。
在對魏國的戰(zhàn)爭中,最有名的一次是李嚴事件。
當時諸葛亮大勝,正待一鼓作氣。
后方鎮(zhèn)守的李嚴告知諸葛亮糧草不足,他便只好班師。
結果回去一看,糧草不知道多么充足。
原來李嚴嫉妒諸葛亮的成就,就去拖后腿。
而諸葛亮也沒有讓李嚴獲死罪,只是免去了職位。
我始終認為蜀國亡,就亡在這些人手上。
陳壽批評諸葛亮,也就是說他事必躬親,小到處罰某人要打幾個板子,他也要過問。
二是沒有培養(yǎng)出接班人,也就是沒有培養(yǎng)出一批軍事精英,年青有為的將領太少。
其實諸葛亮只是不得不忙啊。
諸葛亮不是完美的人,但他是古今最接近完美的人。
重承諾,答應劉備,便真的鞠躬盡瘁。
寬容,有很多人非??蓯?,諸葛亮也能一一原諒他們。
聰明,發(fā)明了運送物資更為方便的交通工具,和殺傷力更強的弩。
軍事天才,簡直把司馬懿打得找不著北。
而且當時魏軍的人數(shù)上一直有優(yōu)勢。
有些史書胡編亂造,說什么數(shù)倍于蜀。
其實最多就是5萬對8萬這樣的差距。
歷史之謎只有一個:劉封的死。
到底當時諸葛亮為了什么力主殺了他
如果是因為劉禪,那么我對諸葛亮的看法就要改變。
如果是因為關羽,我反而支持他。
蜀國的衰亡,從關羽去世開始啊。
給樓主推薦一個人,黎東方教授,梁啟超先生的弟子。
現(xiàn)已經(jīng)在美國去世了。
他所寫的《細說三國》當真說得比較細,當然我讀來仍不過癮,覺得再細一點就好了。
但想想那時候他老人家已經(jīng)90的高齡,確實不能要求更多了。
讀后感關羽過五關斬六將300字左右
、「過五關斬六將」:當時關羽因為要保護二位嫂嫂及侄兒的情況下,不得已只好屈服于曹軍之下,但關羽雖處在曹營下,卻無時無刻地掛念的大哥,時時打聽大哥的下落,直到有一天關羽終于知道大哥現(xiàn)處在河北袁紹那里,他趕快提刀跨馬護送著兩位嫂嫂及隨行的女眷們乘車,到了東嶺關口,因偏將孔秀執(zhí)意要請示曹丞相之后,此時,關羽已怒火上升,就把孔秀劈成兩半,消息傳到洛陽 ,雖洛陽守將韓福和孟垣商量對策,但哪里是關羽的對手,兩人都被關羽所劈死,像這樣,關羽一連闖過五個關口,殺了六員守將, 才渡過黃河,他雖然感到有些愧對曹操,但此時的他只想趕快和大哥碰面,殺了這么多人,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求一篇關于關羽刮骨療毒的演講稿要有感想,最好文筆好點500字
三廬》讀后感 上星期,我習了《三顧茅廬》這篇課文備兩次到隆中去拜訪諸葛亮,想出山,但是諸葛亮就是不見他。
后來劉備沒有灰心,他沒有放棄,通過第三次恭恭敬敬地拜訪,終于見到諸葛亮,得到了不可多得的人才,為以后得到三分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通過學習,我被劉備不厭其煩的毅力深深感動:劉備是一個有志氣、有追求、有思想的人,做事最終必然成功。
我想:不管在我們的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上;不管前面的道路多么泥濘,任務多么艱巨,只要我們有毅力、有目標,最終一定會成功。
另外,劉備得到諸葛亮后感覺就象魚兒得到水一樣,說明劉備胸懷大志,尊重人才,善于團結比自己能力強的人,充分發(fā)揮大家的長處,努力提高自己,使整個集體充滿戰(zhàn)斗力。
聯(lián)系到我自己,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虛心向其他同學學習。
讀了《三顧茅廬》,在贊嘆劉備求賢若渴的精神的同時,我又不免為諸葛亮擔心。
公元207年,劉備被曹操追殺,屯兵新野。
徐蔗向劉備推薦諸葛亮。
劉備冒著嚴寒兩次拜訪他,但都被拒之門外。
第三次終于見面了,并堅決邀請他出山。
這是一段膾炙人口的佳話。
值得慶幸的是劉備終于第三次來拜訪了。
否則,中國的歷史上是否還會記下“諸葛孔明”這個名字。
諸葛亮是幸運的,他終于等到了劉備。
使他的才華得以發(fā)揮,成為一代風流人物,沒有被埋沒于草廬中。
但是,世界上又能有幾個劉備呢
又有多少人能像諸葛亮這樣幸運呢
假如劉備果真沒有來,諸葛亮又會怎么樣呢
恐怕只能懷著滿腹的韜略庸庸碌碌的度過一生,懷著生不逢時的概嘆死去。
如此看來,這種等待是多么渺茫又是多么危險呀
這種等待的做法是不足取的,特別是在今天。
今天是一個崇尚知識,人才濟濟的時代。
但是,受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人們大都習慣于含而不露,“隱居于草廬中”,既渴望使自己的才能得到發(fā)揮,又不敢脫穎而出。
其結果常常是自己的才華得不到應有的發(fā)揮,而社會則失去了一份寶貴的財富。
如果毛遂不自薦,他的才能幾時能被大家承認呢
而平原軍又怎么與楚國達成協(xié)議呢
所以,我們不能等待“劉備”的到來,過分寄希望與于“伯樂”。
應該把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在岳陽市黃秀鄉(xiāng)有一個年輕的黨委書記,本是岳陽氮肥廠的后勤干部,在小青年中有“諸葛亮”之稱。
他想:“在場里,我還派不上大用場。
但我不能等待,我要去闖,去干一蕃大事業(yè)。
”于是他自薦擔當任何一個鄉(xiāng)的黨委書記。
岳陽市委批準了。
他工作很出色,成了岳陽市的新聞人物,《黃金時代》雜志報道了他的事跡。
如果他也像許多人一樣在那里等待,那么“劉備”再求賢若渴,識人善任,恐怕也不會發(fā)現(xiàn)一個后勤干部具有黨委書記的才干。
諸葛亮等劉備自有他的原因。
當時昏君當?shù)?,諸葛亮在等圣賢之君。
這種等待還是可以理解的。
而今天則不同了。
今天我們有幸生長在一個充滿生機的變革時代,在一個百端待舉的用人之秋,為什么還要等待呢
讓我們打破舊觀念的束縛,努力掌握自己的命運,主動進取,去顯示自己的才能,讓社會對自己做出選擇
三國演義有120個故事,哪幾個比較容易寫讀后感
此事見第五十回“諸葛亮智算華容,關云長義釋曹操”。
<\\\/p> “華容道義釋曹操”是作者著力于塑造關羽“義絕”形象的重要篇章(清毛宗崗曾言,《三國演義》有三絕,“智絕”諸葛亮、“奸絕”曹操、“義絕”關公),這段文字也是演義中描寫關羽內(nèi)心世界變化的經(jīng)典段落,可謂是處處細微到了極致,我們不妨來一同賞析。
<\\\/p> 這時的曹操剛剛經(jīng)歷過赤壁慘敗,正在亡命之路上逃竄。
而即便是這樣,曹操仍然不愿意表露出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恐慌以及低落的情緒,想通過嘲笑諸葛亮、周瑜的“無智”來予以掩飾,也想以此來激發(fā)兵士的斗志。
可事實卻在一次次打擊著曹操僅剩的一點點信心,趙云、張飛的兩次伏擊已經(jīng)把他的殘兵敗將沖得七零八落,所剩無幾。
而就在華容道上,當曹操第三次嘲笑諸葛亮、周瑜“無能”的時候,卻是:<\\\/p> 言未畢,一聲炮響,兩邊五百校刀手擺開,為首大將關云長,提青龍刀,跨赤兔馬,截住去路。
(注1)<\\\/p> 對于曹軍此時的想法,演義介紹得非常清楚:“操軍見了,亡魂喪膽,面面相覷。
”是啊,此刻的曹軍“止有三百余騎隨后,并無衣甲袍鎧整齊者”,更何況這三百余人已是人困馬乏,心無斗志,在關公的五百校刀手精銳部隊面前,簡直是不堪一擊
<\\\/p> 正是在這種敵我強弱分明的情況下,占優(yōu)勢方的關公心里正在發(fā)生不斷的、復雜的變化:<\\\/p> 一開始,當曹操已經(jīng)知道難以逃脫之后,聽取程昱的意見,欠身謂云長曰:“將軍別來無恙
”這一句初看毫不出奇,關曹本是舊相識,見面問候一下似乎無可厚非,但這是在兩軍對壘之際,如此問候顯然另有深意。
<\\\/p> 面對這個老朋友問候,關公沒有了立軍令狀時誓斬曹操的強硬態(tài)度,而是略顯溫柔地欠身答曰:“關某奉軍師將令,等候丞相多時。
”雖然是向曹操挑明此行來的目的只有一個——設伏于此,就是為擒拿你回營,再無二想。
但是我們應該注意到的是,關公這里用的是“丞相”,這個不可能出自關羽之口的“尊稱”,要知道在曹操許田打圍的時候,“操就討天子寶雕弓、金鈚箭,扣滿一射,正中鹿背,倒于草中。
群臣將校,見了金鈚箭,只道天子射中,都踴躍向帝呼‘萬歲’。
曹操縱馬直出,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之。
眾皆失色。
玄德背后云長大怒,剔起臥蠶眉,睜開丹鳳眼,提刀拍馬便出,要斬曹操”(第二十回“曹阿瞞許田打圍,董國舅內(nèi)閣受詔”)。
這個時候的關羽,別說是“丞相”,完全是“操賊”的罵名不絕于口,恨不能將曹操扒其骨、剝其皮。
<\\\/p> 按照常理來說,雖然關羽曾蒙受曹操的恩惠,但關公身負軍令狀而來,首先就應該劃清界限,不應該承認曹操這個“逆臣”的丞相身份。
但是華容道處的關羽,心中翻騰的只有“降漢”那段歲月,早已忘記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的事實,心中只是想到這位曹丞相曾給過自己相當大的恩情。
此時的關羽,可謂是正處在“忠”與“義”的尖銳矛盾之中,一邊是國家大義,一邊是朋友情感(不要說你任何時刻都可以深明大義,把以往的感情置于不顧;也不要說你可以同曹操劃清界限而沒有絲毫朋友之情,在那樣一個特殊的年代,曹操對關羽“封侯拜將,恩深義重”,任誰都不可能鐵石心腸)。
也正因為此,關羽已陷入理智同情感交戰(zhàn)的漩渦之中。
<\\\/p> 曹操自然不簡單,一看關公如此稱呼自己,感覺到關羽已然心動,馬上提起以往曾經(jīng)對關羽的恩情。
要知道如若曹操這時僅僅述說自己曾經(jīng)對關羽“封侯拜將,賜金贈袍”的獎賞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就關羽“斬顏良、誅文丑”的功績來看,絕對對得起這樣封賞(關羽也曾明言,要為曹操立下功勞之后再走,確實是言出必行),所以曹操明白,只有側重說關羽“過五關,斬六將”之事才能真正讓關羽感到是自己背叛了曹操。
而且曹操知曉關公喜讀《春秋》,舉出了衛(wèi)國派庾公之斯追擊子濯孺子一事(注2)。
這一事更是觸動了關公的心弦,作為一個天下聞名的英雄,關公愛惜自己的名譽可說是超過了一切,甚至不惜以生命為代價也要維系自己的名譽,他生怕因為此時置曹操于死地,會使得自己背上忘恩負義的“壞”名聲,在這種情況下,知恩圖報的思想顯然已經(jīng)占據(jù)了關公的內(nèi)心,他的心理防線已經(jīng)被曹操所攻破,于是關公謂眾軍曰:“四散擺開。
”擺明了自己“放曹”的想法。
<\\\/p> 許有人會說曹操狹隘,念念不忘自己施舍過的小恩小惠,似乎只要抓住一點機會就大肆渲染他對關羽的恩情。
我想此說有些小看曹操了,其實在關公過五關之時,倘若不是曹操放行,關公護送這兩位嫂子是跑不掉的,情形和現(xiàn)在曹操相差無幾。
當時曹操并沒為難關羽,一方面表現(xiàn)得非常大度,命眾將不得追趕,另一方面也可看做曹操非常欣賞關公這種義士,愿意以朋友之心理解、尊重、欽佩關公這非凡的義舉,發(fā)出了“不忘故主,來去明白,真丈夫也”這樣的贊嘆,所以曹操也是個非凡的人物,而此刻求生的本能很自然地讓他舊事重提,以求自保,這也是人之常情。
<\\\/p> 然而這還沒完,關公雖然表明了放曹操過關之意,但在這過程中,關公的內(nèi)心又起波瀾,他又想起同劉備的結拜之情,那時候他們的志向,即是“上報國家,下報黎民”,大哥最大的勁敵此刻正在自己手中,國家命運系在己手,況且臨行前自己以性命立下了軍令狀。
想到這些,關公又覺得“放曹”非常不妥,心里波濤洶涌,十分混亂,“大喝一聲”來發(fā)泄自己這種矛盾的心情。
即便是這樣,在最后關頭終究是情感戰(zhàn)勝了理智,曹操的故舊之情無法忘卻,關公又看到“眾軍皆下馬,哭拜于地”,曾經(jīng)的強者曹操此刻已是“人饑馬乏,中箭著槍者不計其數(shù)”,際遇慘不忍睹,一向孤傲的關公頓時心生惻隱之心,終讓曹操得脫。
<\\\/p> 關于關羽的義釋曹操一事,歷來有兩種意見:一是認為關羽這樣放走曹操,因一己私利背叛了原則置國家大業(yè)于不顧,同時也背離了劉關張結義時的忠義,甚至說關羽敵我立場不分,喪失人生信條等等。
這種把個人感情凌駕于集團利益之上,堅持以自己所推崇的“義”來行事,是不值得提倡的。
<\\\/p> 另外一種意見恰恰和前一觀點截然相反:認為關羽的放曹,對于《三國演義》中的關羽,這正是由于他的性格所導致的必然行動。
按照“士為知己者死”的古代觀點,關羽此舉是可以理解的。
知恩圖報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道德觀念,所以關公能這樣做也是人之常情,是應該被我們大家所理解的。
華容道為什么放曹操,因為曹操當年對他有恩。
而關公之所以被我們視作大人物,自然見識、胸懷要超越凡人許多,這樣的人物,有仇未必一定要報,但是有恩,一定要報,所謂滴水之恩,涌泉相報,士為知己者死,都是這個意思。
曹操雖然比及同劉備的兄弟之情差了許多,但是對于自己絕對是有恩的,雖然在之前關羽有斬顏良、文丑的報答之舉,但是曹操的恩還是留下了。
所以關羽放了曹操不但能得到讀者的諒解,反而更讓關羽忠義的形象更深入人心,因為這是符合一般老百姓的行為規(guī)范的。
毛宗崗對此評價道:“許田之欲殺,忠也;華容之不殺,義也。
順逆不分,不可以為忠;恩怨不分,不可以為義。
”<\\\/p> 毛的評價顯然帶有個人對關公的喜好,過分強調了關羽的優(yōu)點,但這也恰恰說明了人們對關公這種行為的喜愛。
所以說演義中的關公作為一個政治人物,是不合格的,但是,對于往往終生不會與政治打交道的平民百姓來說,卻又非常想得到像關公這樣武藝高強、義薄云天的男人來做兄弟,做朋友,做自己的關二哥,這也正是關公形象為何能深入人心的關鍵所在。
<\\\/p> 接下來啰嗦一些,我們不妨繼續(xù)將關曹二人間的故事看完。
自華容一別后關羽鎮(zhèn)守荊州,曹操回歸北方,二人天各一方(不知這樣說是否合適)再也沒機會見面。
然而這么說也不確切,關羽被殺后,孫權把關羽的頭送到洛陽,向曹操報功,曹操打開木匣后,看見老朋友面如平日。
操笑曰:“云長公別來無恙
”言未訖,只見關公口開目動,須發(fā)皆張,操驚倒。
眾官急救,良久方醒,顧謂眾官曰:“關將軍真天神也
”(見演義第七十七回“玉泉山關公顯圣,洛陽城曹操感神”)死后復生當然是不可能的,可也算是這對老朋友見的最后一面吧
<\\\/p> 而曹操也繼續(xù)一貫尊崇關公的原則,不僅不曾以對待其他敵人的方式,把關羽的頭掛在城門或其他地點“示眾”,而且葬之以“諸侯禮”,把他當做一位諸侯而給以隆重的葬禮。
換句話說,不計較他俘虜了自己的大將于禁,而把他仍舊看成一位替他斬了袁紹、顏良的好朋友。
可以說曹操一生,因為價值取向的問題,對不起過很多人,但卻絕對能拍著胸脯說對得起關羽。
<\\\/p>
關羽水淹七軍的讀后感
關羽率兵攻取樊城。
曹操遣于禁、龐德救援。
龐德預制棺木,誓與關羽死戰(zhàn)。
適逢天降大雨,襄水暴漲,困住于禁、龐德。
關羽趁機生擒于禁、龐德二人,取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