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現(xiàn)代史綱要》讀后感
《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讀后感說實話,我是很喜歡歷史的。
“讀史可以明智”,這句話一點也不假。
我們可以從歷史中獲取經驗教訓,從而對我們的情況做出準確的判斷和正確的決定。
、等老一輩革命家十分重視歷史的學習。
但剛剛開始上《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時,我心里充滿了疑惑:這段歷史我們初中、高中學過兩遍,高中現(xiàn)在來到了大學,怎么還要學啊
而且內容都是雷同的,都是從鴉片戰(zhàn)爭講到至今,沒什么翻新嘛
雖然嘴上沒說,但心里卻覺得學校如此的安排純粹是多余。
然而,當我很不情愿的翻開課本慢慢品讀時,我發(fā)現(xiàn)了與高中歷史課的區(qū)別:大學的歷史課更注重對某一個歷史事件發(fā)生的原因和歷史影響,而不特別關注事件的發(fā)生過程;而且對歷史事件分析的更有條理、深度,使我深刻的理解了中國近現(xiàn)代史。
《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主要講授中國近代以來抵御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推翻反動統(tǒng)治、實現(xiàn)人民解放的歷史,幫助學生了解國史、國情,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是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
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為了民族的生存和解放,為了祖國的獨立和富強,從鴉片戰(zhàn)爭起,中經太平天國運動、中法戰(zhàn)爭、中日戰(zhàn)爭、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五卅運動、北伐戰(zhàn)爭、土地革命戰(zhàn)爭、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直到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壓迫和統(tǒng)治,為創(chuàng)建社會主義的新中國,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可歌可泣的斗爭。
可以說,一部中國近現(xiàn)代史,同時也就是一部中國近代和現(xiàn)代的愛國運動史。
這段不堪回首的歷史是以號稱當時的首號資本主義強國的英國在1840年發(fā)動的侵略中國的鴉片戰(zhàn)爭為起點的,戰(zhàn)敗后,清政府還被迫簽訂了中國近代史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從此,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此后又簽訂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門條約》、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等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條約,被迫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和外國協(xié)定關稅,外國取得了在中國的領事裁判權和在通商口岸傳教等特權。
這些條約給中國人民帶來野蠻和屈辱。
后來,英法在1856年又發(fā)動了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
清政府在抵抗失敗后被迫和英法俄美四國簽訂了《天津條約》。
此后又陸續(xù)有英法俄的《北京條約》、1885年中法的《中法新約》、1894年中日的《馬關條約》、1900年八國聯(lián)軍的《辛丑條約》等等。
一系列的侵華戰(zhàn)爭和大批的不平等條約,把中國推向災難屈辱的深淵,造成了近代中國的貧窮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嚴重的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完整和領土完整。
然而,造成這一切的原因是什么
我們又從中獲取了什么歷史教訓
腐朽無能的清政府、愚昧無知的中國人民、盲目自大的天朝上國、閉關鎖國的對外政策,使中國終于嘗到了自己釀下的苦果。
從中我們可知:閉門造車是行不通的,盲目自大是愚蠢的,因此我們要牢記中國近代屈辱的歷史,銘記落后就要挨打的歷史教訓。
其實,中國的歷史,也是一部不屈不撓的抗爭史。
在西方列強野蠻侵略中國的同時,偉大的中華民族和不屈的華夏子孫,進行了一系列的抗爭,有來自社會底層,也有來自清政府內部,有的是有組織的,有的是群眾自發(fā)的。
像林則徐、關天培、左寶貴、丁汝昌等批愛國將領的涌現(xiàn),鼓舞了人民的斗志;廣州三元里民眾的自發(fā)的抗英斗爭,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反抗精神;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給帝國主義主義勢力造成沉重的打擊,社會各階層的團結一致,讓人民看到了希望。
最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為維護國家主權,1919年爆發(fā)了五四愛國運動,波及全國,工人階級登上了政治舞臺。
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創(chuàng)造了條件。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一件開天辟地的大事。
在此之前,無數(shù)的仁人志士拋頭顱、撒熱血,為的是什么
不就是一條振興中華的道路嗎
而這條道路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道路。
還記得,小時侯,我學會的第一首歌是《社會主義好》,歌詞的最后那一句“全國人民大團結,掀起了社會主義建設高潮”。
相信所有的中國人也都聽過《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些膾炙人口的歌曲并不是憑空編造的,它們的存在是有依據(jù)的。
提到中國,又會忍不住想到讓我們全體中國人自豪的“紅軍長征”。
長征的年代已離我們遠去,但“長征精神”卻代代相傳,就像是保存精神火種一樣。
長征途中許多膾炙人口的英雄故事常常在我們的心中蕩漾,那種不屈不撓,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永雄氣概,那種互幫互助、親密團結的合作精神,那種嚴守紀律、全心為人民服務的崇高品質,都無時無刻不在激勵著我們前進。
但在無數(shù)的光環(huán)下,還有許許多多同樣出色的戰(zhàn)士,他們或許沒有令人們?yōu)橹Q贊的英勇事跡,但“長征精神”在他們身上,同樣是熠熠生輝。
在這里敘述一個長征故事——“一只印著‘謝’字的干糧袋”: 這是發(fā)生在紅軍過草地途中的一個感人故事。
有一位普通的紅軍叫做謝益先,過草地時,他分到了四斤干糧。
在行軍過程中,戰(zhàn)士們看到了餓慌了的母子三人,小謝就瞞著隊友,把自己的干糧袋給了他們,而他自己每天就吃些野菜、涼水充饑,最終,因體力不支,就這樣走了。
直到那母子三人來還這一只印著“謝”字的干糧袋時,部隊的同志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看了這個故事,心中感到無比沉重
謝益先明明知道,在茫茫草地上,哪怕是一小袋糧食,都是救命的“寶貝”,意味著一個人的生命
但是,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他還是毅然把自己的糧食給了那位母親;每天,自己在饑餓中煎熬,也不愿連累隊友;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還在詢問那母子三人的情況,在得知“他們很好”的回答后,嘴角才帶著微笑,離開了人世……他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情誼,對戰(zhàn)友的深厚情誼,都深深地震撼了我,讓我看到了那世世代代都令我們銘記在心中的“長征精神”。
二萬五千里,在中國的土地上走了一圈,也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頭走了一圈。
我們紅軍歷盡艱難,突破重圍,翻雪山,過草地,渡赤水,還要飛奪瀘定橋。
從 1934年秋開始到1936年10月,這段歷程在中國的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為勝利樹立起了一座無與倫比的里程碑。
長征,對于我們新世紀的一代,或許已經太遙遠了。
我們未曾經歷過這樣的艱難困苦、這樣的驚心動魄,但這段歷史,還是帶給我們無數(shù)的深思。
種種永垂不朽的“長征精神”,值得我們去揣摩,去學習。
當然,在新世紀,在我們學生中,這些“長征精神”,需要在學習中發(fā)揚,在校園中發(fā)揚,在做人處事中發(fā)揚,在一點一滴的成長道路上發(fā)揚,在為祖國的建設中發(fā)揚。
我們要將這些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讓這些瑰寶,成為生命中的一部分,使自己成為一個合格的接班者。
歷史向我們提出了這樣嚴肅的問題:“中國的出路何在
怎樣才能救中國
”書中用大量的史實雄辯地說明:“農民革命不能建立一種代替舊秩序的新制度;中國資產階級革命也不能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tǒng)治”。
從鴉片戰(zhàn)爭到新中國的歷史所做出的結論是:“只有無產階級領導,革命才能勝利;只有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才能救中國
”這使我們進一步認識到,一個真正的愛國者,應當是社會主義制度和黨的領導的擁護者。
知史可以明得失。
我們現(xiàn)在面對的問題大多可以從歷史上找到經驗或教訓,這對于我們今后的為人處世是非常有意義的。
學史使人明智,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的。
以史為鏡,可知興替矣。
《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質規(guī)定了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程中要突出弘揚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強化大學生對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等德育內容。
作為當代大學生的我們更應該努力學習,發(fā)揚新時期的長征精神。
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生存和發(fā)展的強大精神力量,對一個民族來說,歷史發(fā)展的精神動力首先來自民族精神。
愛國主義作為民族精神的核心和精髓,它是“由于千百年來各自的祖國彼此隔離而形成的一種極其深厚的感情”。
愛國主義在今天就是熱愛社會主義的祖國,并且投身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yè)中去。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當代大學生應繼承和發(fā)揚愛國主義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弘揚中華民族精神,以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自覺地將現(xiàn)在的學習和工作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yè)聯(lián)系在一起,積極投身于正在發(fā)生深刻變化的現(xiàn)實生活中去,為正在進行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做出更加輝煌的貢獻。
拿破侖曾說:“獅子睡著了,蒼蠅都敢落到它的臉上叫幾聲;中國一旦被驚醒,世界會為之震動”。
近代中國所經歷的苦難使中國人民逐漸覺醒起來,特別是抗日戰(zhàn)爭勝利之后,中國人民的民族凝聚力達到了一個高峰。
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新中國的成立,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新世紀新中國國際地位的變化,標志著中國這頭睡著的“雄獅”終于醒過來了
求一篇中國近現(xiàn)代人物傳記讀后感,1500-3000字,即用
謝謝
讀有感近日讀頗有感觸,特別是對曾國藩前半生的治學精神很是佩服,我覺得此種精神可用“呆子”哲學來形容。
曾國藩前半生的治學可謂書呆子。
此種精神我思之為當今中國少有之精神,因為雙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人被認為是百無一用的呆子,但是我認為只有先做呆子才能之后做聰明人。
一位日本老科學家講過這樣一個道理“要想成為一個科學家,必須要聰明。
”在某種意義上,的確是這樣。
另一方面科學家的腦袋還必須笨,在某種意義上講也是對的。
乍一看,這是兩個截然相反的命題,實際上,它表現(xiàn)出一個事物對立統(tǒng)一的兩個不同側面,正所謂“呆子”哲學。
我想,曾國藩的治學就是“呆子” 哲學的樣板。
如果不是時期的戰(zhàn)爭,他可能會成為中國最后一個理子大師。
處于眾說紛紜:可能性交織的岔路口時,為了不把應該選擇的道路選錯,必須具有洞察未來的內察能力和直觀能力,在這個意義上講,做人或更甚者做科學家必須聰明,但是要想從平常被人認為極普遍明了的事物中,從那些連平常所說的腦袋笨的人也容易明了的日常小事中,找出它的不可思議的疑點,問個為什么,并極力闡明其原委,也是非常重要的,缺之不可的。
在這點上有所作為的人必須是比普通腦袋笨的人更顯得腦袋不開竅的死心眼的人。
所謂腦袋聰明的人可以說他們如同腿腳快的游客,雖然他們可以捷足先登的到達他人尚未涉足之地,可恐怕會遺漏路旁,腦袋笨的人猶如走路慢的人,一直漫步在后,往往毫不費力的把珍寶捧在手中,腦袋聰明的人正是因為他們的推測,可以縱觀路上的所有難關險阻,至少也是有這種預感的,所以常常容易挫傷自己的進取的勇氣。
腦袋笨的人,由于他的前途籠罩了一層云霧,反而持樂觀態(tài)度,即使遇到難關,他會格外的努力,擺脫困境。
腦袋聰明的人,會過于信任自己的腦力。
其結果,當自然顯示給他們的現(xiàn)象與自己想的不一致時,大概會這樣想:是不是自然錯了。
另外當出現(xiàn)結果與自己想的相同時,恐怕會把這件要緊的事忘掉,反復琢磨自己所思考出的結果,是不是由于別的原因而偶爾產生的呢
一開始就斷定行不通的嘗試,好容易才明白那事做不成的時候可是他也抓住了一些并不是行不通的其他線索。
這些線索也是那些一開始就不敢進行嘗試的人無法接觸到的。
正如無數(shù)所謂的聰明人執(zhí)迷于永動機的道理。
腦袋聰明的人適合作批評家卻難成為見諸行動的人。
對于腦袋笨的人來說,別人的工作總是顯得卓越出色,同時也感到大人物的工作也似乎可以做到,因此,很自然地刺激著自己的上進心。
腦袋聰明,而且又自命不凡的人即使能為人之師卻難成大家難為大師。
記得一個很有影響力的企業(yè)家曾經說過:“哦手下成功的認識沒有聰明人,大多是些能夠堅持不懈的呆子。
”是啊,他手下的經理有些只是初中畢業(yè)有些曾經是他的汽車司機,可以說不是或者不盡然是聰明才智使他們成功的,我想最重要的是那份堅持。
聰明的腦袋容易苛求,但所謂的呆子卻會和適宜的裝傻充楞。
正如所說的難得糊涂。
我覺得難得糊涂的境界就是一種呆子的處世哲學。
人生中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有明確的答案,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用好壞來區(qū)分的。
當遇到不能改變或者對自己無害而有損的事情的時候,能裝糊涂,扮呆子確實也是一種很高的境界的。
所謂的呆子哲學的精髓就是能對生活中的有些事情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當你對人生的有些不好的事情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的時候,往往它卻向好的方向發(fā)展。
著也許就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的道理。
這個道理在曾國藩身上很好的體現(xiàn)了出來。
他能夠在后期的官場如魚得水就是因為把難得糊涂的呆子哲學發(fā)揮的淋漓盡致的結果。
事實上作為一代宰相就必修能夠藏污納垢,否則將不能成為真正的全國的管家。
這個道理其實在生活中也有很多體現(xiàn)。
正如官場一樣,和周圍的人一起生活也要學會糊涂。
最典型的就是有些夫妻之間的矛盾是因為一方的視而不見而化解的。
在如今的里人們把自己的利益看的空前的重,不允許任何人傷害自己的利益。
這也無可厚非,但是過了就是淺視地表現(xiàn)了,糊涂一次也許更好。
這就是我從曾國藩身上所了解到的“呆子”哲學。
改進建議:看得出來她有認真地看這本書,并且對此有深刻地認識。
從曾國藩身上悟出了很多的道理,但是邏輯性不夠強,應該把悟出的道理分納歸類,這樣看起來更有條理性。
評論一個關于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的歷史人物學后感,1500字
真實的甲午大海戰(zhàn)已經遠去,成為了一段屈辱的歷史。
馮小寧自編自導了一部電影《甲午大海戰(zhàn)》,生動形象的再現(xiàn)了當年那些屈辱的經歷。
它告訴我們——勿忘國恥。
影片追溯到了鄭世昌小時候,在李鴻章的努力下,清政府建立了船政學堂,由外國老師教海軍知識。
他們,也是第一批留學生。
四年后,鄧世昌接他們回國并購買了兩艘巨艦。
很快,甲午大海戰(zhàn)開始了,戰(zhàn)爭持續(xù)了三個多小時,北洋海軍全軍覆沒。
這自然已經是歷史,現(xiàn)在新中國已經富強,但是,看看新聞頭條,都是釣魚島的爭紛。
釣魚島自古以來就是我們中國的領土,日本卻說在曾經侵略中國時釣魚島曾是他們的領土,于是硬說是他們的領土。
中國已經不再是那個處處被人欺負的國家了,我們在一點一點的進步。
日本現(xiàn)在在搶國家的領土,我們不能在“沉默”下去了,我們要捍衛(wèi)主權。
甲午大海戰(zhàn)是一次失敗的戰(zhàn)爭,是一段屈辱的歷史,但是,因為有了一次失敗,我們開始重視海軍的培養(yǎng),開始重視海上的戰(zhàn)爭。
如今,我們自己的領土讓日本搶奪,我們不能也不可以在坐視不理了,我們不能在重演一次歷史。
我們應該像以前一樣,捍衛(wèi)主權。
新時代新氣象,我們一定后越來越富強,越來越輝煌
《甲午大海戰(zhàn)》這部電影讓我們更加了解了這段屈辱的歷史,更讓我們知道,新中國成立了,現(xiàn)在我們越來越富強,但是,我們一定要勿忘國恥,捍衛(wèi)主權。
相信我們的新中國一定會更加美好。
中國歷史讀后感1500字
中國古代史是從遠古到清朝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中國近代史是從鴉片戰(zhàn)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中國現(xiàn)代史是從五四運動到1949年建國。
我的感想是秦朝是中國的青少年時代,對內大一統(tǒng),對外修長城抵御匈奴,整頓文化,把民間的私書燒毀。
是一個基本有了中國版圖雛形的朝代。
漢朝時漢武帝北擊匈奴,版圖進一步擴大,基本成為中國現(xiàn)有版圖的形狀,張騫出西域也把西域文化帶到中國。
司馬遷寫出中國的第一本史書。
唐朝時唐太宗率軍殺到中亞,國土變得更廣闊,大漢,大唐的版圖都超出了現(xiàn)在的中國,面積達1000多平方千米,中國人也自豪地稱自己為唐人,唐裝在海外華人中也很流行。
唐朝時的中國十分富庶,被稱為大唐盛世。
宋朝,軍事上比唐朝進,有了火炮,但威力不大,戰(zhàn)甲更厚重,但還是敗給蒙古。
元朝,軍事上在當時無人能及,蒙古鐵騎所過之處,摧枯拉朽。
版圖更是空前絕后。
而且最令人反感的就是現(xiàn)在有不少國人不承認成吉思汗是中國人,我覺得不承認成吉思汗是中國人那就等于不承認中國北方人是中國人,外蒙古不是中國的。
中國北方的游牧民族有蒙古族,在亞洲最北部有亞洲人的足跡,歐洲人從未涉足過。
蒙古族是中國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一個民族,有史可查,成吉思汗是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后代,你可以在版圖上說蒙古不屬于中國,不等于說成吉思汗就不是中國人了,那是韓國人
日本人
蒙古人和中國人是同胞,不承認等于分裂。
因為清朝被滅亡了,清朝皇帝就是中國人,沒被滅亡,滿洲國還在,日本沒戰(zhàn)敗,清朝皇帝就不是中國人了
什么邏輯啊
抱歉,樓主,我說遠了,也許我說的太偏激了。
明朝初期的軍事實力在世界上處于一流,“海軍”更是七下西洋,為什么打了引號是因為中國史書并沒有說是出去打仗,但是當時是萬國來朝,這在現(xiàn)在的美國有那時的明朝牛嗎
清朝的歷史初期在乾隆帝的時候面積首屈一指,包括庫頁島,外興安嶺。
貝加爾湖因為我沒生活在那個年代,所以不清楚有沒有被沙俄染指
如果當今的中國能夠實現(xiàn)乾隆帝時期的國土,那誰還能說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還沒實現(xiàn)呢
到了后期,客觀來說也只是為了“保命”,交給民國的領土也有1100多萬,但是外蒙古又獨立出去了。
中國的當代史是建國至今,我們評價現(xiàn)任政府這不太好吧
因為歷代執(zhí)政方都是被繼任方評價的。
說了這么多,我累了,文化遺產那就多了,故宮,圓明園,孔廟那些都是文化遺產,帶給我們的啟示就是落后就要挨打
不過我想的不是這些,我想的是70平米的住房,自己心態(tài)很健康,恰恰我心態(tài)就很不健康,不過這是個人的性格造成的,沒辦法。
好了,我都說完了,不知道夠沒夠1500字
中國近代史綱要的讀后感,字數(shù)1500-2000左右吧
近現(xiàn)代習心得 剛剛開始上《中國近現(xiàn)代史》課時,我心里充滿惑:這史我們初中學過兩遍,高中學過一遍,現(xiàn)在來到了大學,怎么還要學啊
而且內容都是雷同的,都是從鴉片戰(zhàn)爭講到至今,沒什么翻新嘛
雖然嘴上沒說,但心里卻覺得學校如此的安排純粹是多余。
老師好象看出了我們的心思,他說:“別看你們歷史學過好幾遍,但我現(xiàn)在問你們幾個問題,你們當中不一定有人能回答得上來。
鴉片戰(zhàn)爭是哪年爆發(fā)的
辛亥革命是哪年爆發(fā)的
這些問題算是簡單的吧。
誰能告訴我
”不出所料,聽到這個問題后,全班同學都做低頭苦思冥想狀,半天都給不出回答。
老師的這個問題讓我意識到,雖然我們學的次數(shù)不少,但都沒怎么用心。
就算有些時候很用心,但等應付過考試后,就棄置不管了。
現(xiàn)在腦子里的歷史事件已所剩無幾,跟當初沒學過的一樣。
這樣的學習是沒有效果的,也沒有意義。
所以,從這個角度上說,學校安排我們再學一遍是合理的。
他要我們記?。郝浜缶鸵ご?/p>
引申到我們身上就是:不求上進就會被淘汰
這次學習,我暗下決心,一定要好好學
多了解些中國近現(xiàn)代史,做個合格的炎黃子孫。
“落后就要挨打。
”在我看來,這個道理貫穿著整個歷史。
回顧過去,無論是鴉片戰(zhàn)爭還是日寇侵華,無一不在印證著:昔日的中國因為懦弱而受盡欺凌。
雖然我們現(xiàn)在已經變得強大,也也逐步得到了世界的認可,摘掉了“東亞病夫”的帽子,但卻不能輕易忘記這些災難深重的屈辱史,在這段時間里,大大小小的帝國主義國家爭相侵略我們,中國被迫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有幾百個,中國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戰(zhàn)爭中一次又一次被打敗。
這段不堪回首的歷史是以號稱當時的首號資本主義強國的英國在1840年發(fā)動的侵略中國的鴉片戰(zhàn)爭為起點的,戰(zhàn)敗后,清政府還被迫簽訂了中國近代史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從此,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此后又簽訂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門條約》、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等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條約,被迫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和外國協(xié)定關稅,外國取得了在中國的領事裁判權和在通商口岸傳教等特權。
這些條約給中國人民帶來野蠻和屈辱。
后來,英法在1856年又發(fā)動了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
清政府在抵抗失敗后被迫和英法俄美四國簽訂了《天津條約》。
此后又陸續(xù)有英法俄的《北京條約》、1885年中法的《中法新約》、1894年中日的《馬關條約》、1900年八國聯(lián)軍的《辛丑條約》等等。
一系列的侵華戰(zhàn)爭和大批的不平等條約,把中國推向災難屈辱的深淵,造成了近代中國的貧窮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嚴重的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完整和領土完整,因此我們要牢記中國近代屈辱的歷史,銘記落后就要挨打的歷史教訓。
如果沒有這些侵略戰(zhàn)爭,我想,中國的現(xiàn)狀可能要好得多。
大批的不平等條約不知道讓我們中國人倒退了多少年。
但是值得肯定的是,中國建國以后的發(fā)展十分迅速,我們幾十年里就完成了別的國家要幾百年才能完成的任務。
就像我們從制造出第一輛“解放”牌汽車到爆炸第一顆原子彈,只用了七年的時間,但美國卻要花去200年。
雖然我們現(xiàn)在和美國、英國等國還有一些差距,但要考慮到兩國不同的歷史背景。
其實,中國的歷史,也是一部不屈不撓的抗爭史。
在西方列強野蠻侵略中國的同時,偉大的中華民族和不屈的華夏子孫,進行了一系列的抗爭,有來自社會底層,也有來自清政府內部,有的是有組織的,有的是群眾自發(fā)的。
像林則徐、關天培、左寶貴、丁汝昌等批愛國將領的涌現(xiàn),鼓舞了人民的斗志;廣州三元里民眾的自發(fā)的抗英斗爭,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反抗精神;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給帝國主義主義勢力造成沉重的打擊,社會各階層的團結一致,讓人民看到了希望。
最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為維護國家主權,1919年爆發(fā)了五四愛國運動,波及全國,工人階級登上了政治舞臺。
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創(chuàng)造了條件。
所以,不必去盲目崇拜美國、日本,我們應該崇拜我們中國人自己。
還記得,小時侯,我學會的第一首歌是《社會主義好》,歌詞的最后那一句“全國人民大團結,掀起了社會主義建設高潮”。
相信所有的中國人也都聽過《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些膾炙人口的歌曲并不是憑空編造的,它們的存在是有依據(jù)的。
提到中國,又會忍不住想到讓我們全體中國人自豪的“紅軍長征”。
長征的年代已離我們遠去,但“長征精神”卻代代相傳,就像是保存精神火種一樣。
長征途中許多膾炙人口的英雄故事常常在我們的心中蕩漾,那種不屈不撓,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永雄氣概,那種互幫互助、親密團結的合作精神,那種嚴守紀律、全心為人民服務的崇高品質,都無時無刻不在激勵著我們前進。
但在無數(shù)的光環(huán)下,還有許許多多同樣出色的戰(zhàn)士,他們或許沒有令人們?yōu)橹Q贊的英勇事跡,但“長征精神”在他們身上,同樣是熠熠生輝。
在這里敘述一個長征故事——“一只印著‘謝’字的干糧袋”: 這是發(fā)生在紅軍過草地途中的一個感人故事。
有一位普通的紅軍叫做謝益先,過草地時,他分到了四斤干糧。
在行軍過程中,戰(zhàn)士們看到了餓慌了的母子三人,小謝就瞞著隊友,把自己的干糧袋給了他們,而他自己每天就吃些野菜、涼水充饑,最終,因體力不支,就這樣走了。
直到那母子三人來還這一只印著“謝”字的干糧袋時,部隊的同志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看了這個故事,心中感到無比沉重
謝益先明明知道,在茫茫草地上,哪怕是一小袋糧食,都是救命的“寶貝”,意味著一個人的生命
但是,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他還是毅然把自己的糧食給了那位母親;每天,自己在饑餓中煎熬,也不愿連累隊友;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還在詢問那母子三人的情況,在得知“他們很好”的回答后,嘴角才帶著微笑,離開了人世……他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情誼,對戰(zhàn)友的深厚情誼,都深深地震撼了我,讓我看到了那世世代代都令我們銘記在心中的“長征精神”。
二萬五千里,在中國的土地上走了一圈,也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頭走了一圈。
我們紅軍歷盡艱難,突破重圍,翻雪山,過草地,渡赤水,還要飛奪瀘定橋。
從 1934年秋開始到1936年10月,這段歷程在中國的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為勝利樹立起了一座無與倫比的里程碑。
長征,對于我們新世紀的一代,或許已經太遙遠了。
我們未曾經歷過這樣的艱難困苦、這樣的驚心動魄,但這段歷史,還是帶給我們無數(shù)的深思。
種種永垂不朽的“長征精神”,值得我們去揣摩,去學習。
當然,在新世紀,在我們學生中,這些“長征精神”,需要在學習中發(fā)揚,在校園中發(fā)揚,在做人處事中發(fā)揚,在一點一滴的成長道路上發(fā)揚,在為祖國的建設中發(fā)揚。
我們要將這些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讓這些瑰寶,成為生命中的一部分,使自己成為一個合格的接班者。
歷史,給我的帶來震撼的不僅僅是長征,還有辛亥革命,百萬雄師過長江,五四運動等等。
在此就不一一敘述它們給我?guī)淼氖侨绾蔚母惺芰恕?/p>
知史可以明得失。
我們現(xiàn)在面對的問題大多可以從歷史上找到經驗或教訓,這對于我們今后的為人處世是非常有意義的。
學史使人明智,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的。
以史為鏡,可知興替矣。
(可能字數(shù)有點多,你自己裁一點掉吧)
中國近現(xiàn)代史觀后感。
還原一段被扭曲的歷史,挖掘國人今日問題之根源 ——讀《重說中國近代史》 我們關于近代史的知識,大多來自初高中歷史教科書,甚至是大學的政治歷史公共課。
因此,一提及中國近代史,腦中浮現(xiàn)的便是中國在近代史上如何被西方列強欺凌、清政府如何腐敗以及資產階級軟弱等畫面。
然而,事實是否果真如此
學者張鳴的《重說中國近代史》將帶領我們走出傳統(tǒng)歷史敘事的固定觀念模式,從新的角度認識這段歷史。
誠如本書的副標題所言“還原一段被扭曲的歷史,挖掘國人今日問題之根源”。
在書中,作者通過閱覽大量原始檔案和資料,試圖為我們還原一段真實的歷史,因此,相較于傳統(tǒng)的歷史敘事,作者提出了許多新的歷史解讀視角。
作者首先批判了近代史研究中存在的“三婦”心態(tài),即怨婦心態(tài)、潑婦心態(tài)和情婦心態(tài)。
怨婦心態(tài)認為一部近代史即是被西方列強欺負的歷史;潑婦心態(tài)認為一部近代史即是反抗西方列強欺壓的歷史;情婦心態(tài)則認為縱然我們被欺壓了,卻因此而獲得了進步,好似非此不可得救一般。
心態(tài)問題是我們看待近代史時首先需要思考的問題,以上三種心態(tài)顯然不足為取,終究應該盡可能客觀的對待近代史上發(fā)生的一切,正如作者所言:冷靜地審視過去,不能再當怨婦、潑婦、情婦,然后去看待我們的未來,盡早學得聰明些。
關于鴉片戰(zhàn)爭,作者將之視為兩個世界最初的碰撞,在這一部分作者打破了關于鴉片戰(zhàn)爭曾經創(chuàng)造的兩個神話,即:“忠奸格局”的神話和“百姓怕官,官怕洋人,洋人怕百姓”的神話。
根據(jù)“忠奸格局”的邏輯,在鴉片戰(zhàn)爭中,林則徐是忠臣,穆彰阿、琦善等人是奸臣,鴉片戰(zhàn)爭之所以失敗是因為奸臣當?shù)溃缛袅謩t徐一直被重用戰(zhàn)爭的結局可能不會這樣。
很顯然,這種敘事邏輯掩蓋了事情的本質,林則徐并不能挽救清朝的敗局。
鴉片戰(zhàn)爭之時的中國已經在經濟、軍事、觀念等各方面落后于西方,這才是戰(zhàn)爭失敗的關鍵。
至于“百姓怕官,官怕洋人,洋人怕百姓”的神話,則意味著如果能發(fā)動百姓,也即發(fā)起群眾運動,戰(zhàn)爭的結局可能被改寫。
因此,正統(tǒng)近代史給予“三元里抗英”以很重的戲份,然而作者認為三元里抗英時間是經過我們長期演繹加工而成的,事實上英國只損失了一人。
缺乏組織且無先進武器的群眾也難以挽救清朝的敗局。
農民起義一直是帝國的古老命題,所謂“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清末的太平天國運動即是此規(guī)律的又一表現(xiàn)。
關于太平天國運動,在作者看來其最大影響即是它喚醒了中國的漢族士大夫的積極性,而非如傳統(tǒng)敘事所言,太平天國運動沉重打擊了清政府和外國侵略者,其綱領性文件《資政新篇》被視為進步的表現(xiàn)。
的確,傳統(tǒng)近代史敘事認為《資政新篇》是太平天國的一大亮點,然而作者認為以往的歷史敘事過高評價了《資政新篇》,實際上它只不過是一張紙而已,它的主張幾乎沒有被運用到現(xiàn)實中。
太平天國運動使得中國的漢族士大夫重新煥發(fā)了生機活力,在內憂外患面前,他們提倡開展了洋務運動。
按照傳統(tǒng)近代史的說法,甲午戰(zhàn)爭的失敗是洋務運動失敗的標志。
然而作者認為洋務運動未必是一場失敗運動。
雖然北洋水師在甲午中日戰(zhàn)爭中表現(xiàn)極差,但這并不代表整個洋務運動的失敗,洋務運動畢竟還是給中國打開了一扇窗,奠定了中國工業(yè)的初步基礎,如果說他是失敗的,也只能是就程度而言,就與強鄰日本相較而言。
因此,不應低估了洋務運動的歷史價值。
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慘敗真正喚醒了沉睡的中國人,為圖自強,一大批先進知識分子開始了戊戌變法。
在作者看來,關于戊戌變法,正統(tǒng)的近代史敘事存在幾個問題:第一,過分強調康梁在變法中的作用,將戊戌變法局限于“百日維新”。
事實上,作者通過查閱大量相關材料發(fā)現(xiàn),變法實際是一幅十分壯麗的畫卷,戊戌變法當時存在多個中心,多鐘路徑;第二,關于變法失敗原因問題,傳統(tǒng)近代史敘事將其歸于資產階級實力太弱,封建勢力過于強大。
然而作者認為我們應該跳出這些分析框架,不要總試圖靠一些概念化、符號化的東西來看待它,一直用落后與先進,頑固與保守,以及資產階級的軟弱性之類的話語,其實是很荒唐的。
(p159)通過分析,作者發(fā)現(xiàn),戊戌變法失敗的根本原因還在于帝后二元結構。
有名無權的光緒帝與有權無名的慈禧太后之間的沖突是導致變法失敗的根本原因,因為變法一旦成功,將使得光緒帝有名有權,而慈禧太后則無名無權。
正因此,慈禧太后才斷然決定要阻止變法,事實上,慈禧太后并非頑固保守、不圖變化、不思進取之人,實則因為變法將禍及其權力地位才出此下策。
中國人反抗的第二次高潮即是義和團運動,然而傳統(tǒng)近代史敘事在評價義和團的功績時,常常說義和團粉碎了西方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美夢。
然而,事實是否果真如此呢
義和團運動之后,列強并沒有把中國徹底瓜分,然而,這并非僅為義和團的偉大功績,實際上,在作者看來,西方國家本身的多面性是也是重要的原因。
西方國家到義和團出現(xiàn)時,已經開始對殖民活動進行反思和批判了。
義和團運動帶來的更多是災難和倒退。
在經歷了種種災難之后,清政府氣數(shù)實將盡矣。
此時以慈禧太后為首的清政府迫不得已開啟了新政。
作為后來者,我們當然清楚的知道清廷的新政以失敗告終,并且緊接著就發(fā)生了辛亥革命,于是我們想當然的認為是新政斷送了清朝的氣數(shù)。
然而,作者卻看到了不為人知的新政的成就。
作者認為清末的新政實際上是一次比較成功的變法,其深度和廣度都遠遠超過了戊戌變法。
(p205)新政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三種新鮮事物:一是媒體的壯大,二是新市民的興起與發(fā)展,士紳和商紳團體的壯大,三十準議會的出現(xiàn)。
這些對中國后來的歷史發(fā)展而言,都是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的。
單就新政中的預備立憲而言,作者就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立憲如果能走到最后,肯定就會建成比較充分的代議制民主。
(p209) 然而,不幸的事慈禧太后和光緒帝死后,新掌權的滿足貴族缺乏足夠的政治經驗,他們開始試圖重新收回權力,這不僅導致了新政的失敗,同時使得矛盾變得更為尖銳。
此時,辛亥革命爆發(fā)了。
關于辛亥革命,作者對傳統(tǒng)近代史敘事中突出夸大革命黨人實力的論斷進行了駁斥,作者結合材料分析發(fā)現(xiàn),當時革命黨的力量并不強大,革命的成功帶有一定的偶然性。
此外,評價辛亥革命時,我們時常說由于資產階級的軟弱性,革命的果實最后被袁世凱竊取了。
然而,作者發(fā)現(xiàn),這一說法顯然太不合理。
可以說按照結局的觀點來講,革命黨人最多算是小資產階級,而當時的立憲派才是真正的資產階級,依此,顯然不能論斷革命黨人體現(xiàn)了資產階級的軟弱性。
關于袁世凱稱帝的問題,作者認為關鍵原因在于帝制被推翻后,中國即進入了無權威狀態(tài),袁世凱稱帝是希望通過重樹皇帝來重數(shù)權威,然而,袁世凱的美夢自然是無法實現(xiàn)的。
其實,無權威的咒語也一直困擾著后來的北洋軍閥們,北洋時期的混亂,很大原因正是因為軍閥們權威不足。
軍閥之間互不承認,互相爭執(zhí)。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巴黎和會上,中國政府的失敗表現(xiàn)直接引發(fā)了五四運動。
作者認為五四是一場很重要的運動,在文中,作者發(fā)現(xiàn)了五四運動與軍閥裂變之間相互呼應。
正是五四運動為直系軍閥吳佩孚提供了攻擊皖系政權的理由,五四其實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看做是一場直系反皖的政治動員。
當然,這只是一種解釋,一種豐富五四意義的解釋,誠如作者所言,五四的意義和價值需要我們進一步去挖掘。
當然,以上僅就作者在本書中提出的較為突出的論斷進行了梳理,實際上,書中充滿了閃光點,絕非以上幾點所能涵蓋。
作者為完成此項工作,閱覽了大量原始史料和文獻,言之有據(jù),言之有理,啟發(fā)著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我們的歷史。
更為重要的是在閱讀過程中分享作者的分析邏輯,體會作者是如何根據(jù)已有的有限材料力圖還原歷史的真相,這種方法的學習也許是更為重要的,更有助于我們認識問題,分析問題,這才是培根所指:學史可以明智。
正是在這樣的閱讀中,我們不僅看到許多新思想,也讓我們體會到該如何看到問題,進而理解當下處境。
閱讀一本中國近現(xiàn)代史相關的著作或名篇,撰寫1000字讀后感
中國近代史,是一部以屈辱外交為主的歷史。
時光倒退千百年,回到大唐盛世,那時侯,中國在世界上舉足輕重,亞洲的日本曾經向中國稱臣,周邊的國家也都與中國建立友好外交,中國國力為世界之最。
可是,自從清政府上臺,閉關鎖國等極端錯誤的政策就帶著中國走如了一條不歸之路。
清政府沒有友好的外交,沒有發(fā)達的經濟,也沒有優(yōu)良的政策,一味的狂妄,一味的自大,一味的做井底之蛙,注定中國將會在短短的時間內迅速衰敗。
果不出其然,中國在鴉片戰(zhàn)爭中一敗涂地,輸光了中國政府的財產,也輸光了中國人民的財產。
世界各國都在積極地發(fā)展本國經濟,而只有中國政府,在火燒眉毛之時還在貪圖享樂,中國,就是敗在了這樣的政府手上。
鴉片戰(zhàn)爭,中國戰(zhàn)敗,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開始,中國的社會性質有了根本改變,由一個封建國家變成了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
日本、美國、沙皇等世界強國都盯著中國這快煮熟了的肥肉,一個個拿起槍炮,把中國打得支離破碎。
《南京條約》、《辛丑條約》、《馬關條約》等不平等條約,以及中國的總理屈辱外交府,是中國的屈辱外交的典型代表。
中國的衰敗,似乎在警示著人們什么……對,中國好比一個內向的人,不與人交往,向來獨來獨往,封閉自己,對外面的世界根本毫不知情,總以為自己很強大,所向披靡,這就是所謂的“燕雀不知天地之高大”。
導致了最終的失敗,并且敗得自己傾家蕩產。
這是閉關鎖國所帶來的惡果。
我們身邊就有一例。
在幾年前曾經有一個神童,在國際級數(shù)學競賽中榮獲一等獎,而那時他還不滿10歲。
他父親就認為,我的孩子這么小就能在這么大的比賽中得一等獎,那還有什么事情辦不成的
他把這個孩子像寶一樣供著,不上學,不請家教,整天地玩耍。
這種人,是最愚昧的。
一個神童,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是有無限神通,他還能在強人群中稱老大嗎
還能成為人們心目中的神童嗎
沒變成神經病兒童都已經是大幸了。
最終,這名神童,也只能做一個比普通人還要普通的人。
這與清政府的遭遇極其相似。
強國之理,好比造就一個人才。
人要強大必須和他人友好往來及交流,經驗也是可以通過交流得來的,并且要切忌唯我獨尊的思想。
要使我們的國家變得更強大,就要與其他國家積極往來,打開自己的國門,引進其他國家的先進科技。
對內改革,對外開放,是強國富民的必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