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達爾文的人格魅力800字
嗨
們,上次看《物理界最偉大的天才—因斯坦》還夠嗎
今天們一起來走近達爾文,認識達爾文吧
你知道嗎
2009年是達爾文誕辰200周年,也是他的巨作《物種起源》出版150年。
我也是從《未來科學家》和《科學小傳》兩本書中得知的。
達爾文于1809年出生在英格蘭東岸的魯茲伯利鎮(zhèn)。
他的父親是個醫(yī)生,他曾經(jīng)在醫(yī)學院就讀,后來因厭倦,就把興趣轉(zhuǎn)移到了植物學、地質(zhì)學等自然學科,使他父親一度的失望。
達爾文16歲以前,總是用五花八門的貝殼、甲蟲和礦石來滿足自己的收藏癖。
大學期間,他繼續(xù)豐富自己的昆蟲收藏。
畢業(yè)后,他繼續(xù)四處游歷,進行地質(zhì)學考察。
1831年12月,達爾文乘坐“貝格爾號”,開始了為期5年的環(huán)球考察活動。
他帶回的“寶藏”即便在今天也是非常巨大的:368頁的動物學筆記、1383頁地質(zhì)學筆記、770頁日記、1529個保存在酒精瓶里的物種標本、3907個風干的物種標本,還包括一只5歲的活海龜。
之后,在進一步的研究中,他提出了19世紀自然科學三大發(fā)現(xiàn)之一的進化論,并出版了著名的《物種起源》。
《物種起源》提出了物種是通過自然淘汰而演化的說法。
物種演化出特殊的生理器官,以便適應(yīng)當?shù)氐淖匀画h(huán)境。
愈能適應(yīng)自然環(huán)境的物種,愈能夠生存下去,這就是“自然選擇學說”。
當時人們都認為是上帝創(chuàng)造了世界,達爾文一系列有關(guān)人類起源和自然選擇的著作,引起了強烈的爭論,尤其是基督教教會對他的非難更是激烈。
然爾,達爾文一如既往地從容而沉靜。
他卻彬彬有禮、小心謹慎,他刻意關(guān)注各種反對意見,并認真地加以分析甚至還對自己的理論提出了批評,坦承自己理論的不足和難處。
后來大家逐漸接受了他的理論。
甚至今天,“進化論”依舊是物種演化的基礎(chǔ)理論。
今天真高興
又認識了一位科學家——達爾文,達爾文從小到大都對自然學科很感興趣,他的這種毅力值得我學習,他喜歡收藏礦石等來滿足自己的收藏癖,我也喜歡收藏各種石頭、(不過許多都被媽媽扔掉了,她說我收集來的石頭很臟,怕得傳染病。
)喜歡收藏郵票、喜歡收藏書籍……因為在收藏中使我熱情更濃、熱情更大;達爾文在5年的環(huán)球考察活動中,堅持寫了許多筆記,這種堅持,使得他成功地出版了舉世聞名的《物種起源》。
這都是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我以后也要將學習和收藏堅持下去,即使媽媽再反對,我也要堅持到底;達爾文對待強烈的爭論能從容而沉浸,這點寬容的思想,更值得我學習。
有時候,我對于別人的誤解總是不那么的寬容,總想再和他理論。
讀后明白了,我要寬容對待別人,做一個優(yōu)秀的小小男子漢。
昆蟲記 每一章內(nèi)容簡介 要200字左右
1、論祖?zhèn)?人人都有自己的才能和自己的性格。
有的時候這種性格看起來好像是從我們的祖先那里遺傳下來的,然而要想再追究這些性格是來源于何處,卻又是一件非常非常困難的事情。
例如,有一天看到一個牧童,他正低聲地數(shù)著一顆顆小石子,計算這些小石子的總數(shù),把這當做一種消遣,于是他長大后竟然成了十分著名的教授,最后,他也許可以成為數(shù)學家。
另外又有一個孩子,他的年齡比起別的小孩子們也大不了多少,別的孩子們只注意玩鬧的事情,然而他卻不和別的小孩子們在一起玩兒,而是整日幻想一種樂器的聲音,于是當他獨自一人的時候,竟聽到一種神秘的合奏曲子了。
2、神秘的池塘 當我面對池塘,凝視著它的時候,我可從來都不覺得厭倦。
在這個綠色的小小世界 里,不知道會有多少忙碌的小生命生生不息。
在充滿泥濘的池邊,隨處可見一堆堆黑色 的小蝌蚪在暖和的池水中嬉戲著,追逐著;有著紅色肚皮的蠑螈也把它的寬尾巴像舵一 樣地搖擺著,并緩緩地前進;在那蘆葦草叢中,我們還可以找到一群群石蠶的幼蟲,它 們各自將身體隱匿在一個枯枝做的小鞘中——這個小鞘是用來作防御天敵和各種各樣意 想不到的災(zāi)難用的。
3、 我所提供給它們的,是里面藏著蜜蜂幼蟲的蜂巢。
我甚至把蜂螨直接地放到蜂巢里邊去。
總之,我利用各種東西,采用各種方法,希望能引起它們的食欲。
但是,事實上,我的努力仍然是一點兒結(jié)果也沒有。
于是,我故意用了一種方法,利用蜂蜜進行試探。
為了能夠找到儲藏著蜜汁的蜂巢,我花去了五月份的大部分時間。
4、 原來,當石蠶在水底休息時,它把整個身子都塞在小鞘里。
當它想浮到水面上時,它先拖帶著小鞘爬上蘆梗,然后把前身伸出鞘外。
這時的小鞘的后部就留出一段空隙,石蠶靠著這一段空隙便可以順利往上浮。
就好像裝了一個活塞,向外拉時就跟針筒里空氣柱的道理一樣。
這一段裝著空氣的鞘就像輪船上的救生圈一樣,靠著里面的浮力,使石蠶不致于下沉。
所以石蠶不必牢牢地粘附在蘆葦枝或水草上,它盡可以浮到水面上接觸陽光,也可以在水底盡情遨游。
5、螞蟻站在門檻上,身邊擺放著大袋大袋的麥粒,正調(diào)過臉去背對前來乞討的蟬。
那蟬則伸著爪子,唔,對不起,是伸著手。
頭戴十八世紀寬大撐邊女帽,胳膊下夾著吉他琴,裙擺被凜冽寒風吹得貼在腿肚子上,這就是蟬的形象。
6、.金屬籠子里,椎頭螳螂的幼蟲停在一個地方后姿勢始終如一,毫不改變。
它用四只后爪的爪尖鉤住網(wǎng)子,后背朝下,紋絲不動,高高掛在籠頂,四個懸點承受著整個身體的重量。
倒掛棲駐姿勢是如此艱難,然而蒼蠅的倒掛姿勢卻截然不同。
蒼蠅雖然也抓掛在天花板上,但是它總要抽出時間松弛一下,隨便飛一飛,操起正常姿勢走一走,肚皮貼地,肢體舒展開曬曬太陽。
7、我記得有一次去一家絲廠,在那里我見到過一個舍腰蜂的巢。
它把自己的巢建在機房里,并且為自己選擇了剛好是在大鍋爐的上面的天花板上的一個地方。
看來,它真是慧眼獨具啊
它為自己選擇的這個地點,整個一年,無論寒暑,也無論春夏秋冬的變遷,溫度計所顯示的溫度,總是不變的120度,只是要除去晚上的時間,還有那些放假的日子。
很顯然,在這些日子里,鍋爐里并沒有加熱,所以,溫度當然會隨之有所變化的。
這個事實很明顯地告訴我們,這個小小的動物對溫度真是要求很高啊
而且,地點的家和他也是個非常會為自己挑選地點的家伙。
8、螢常常要利用一種爬行器——為了彌補它自己腿部,以及足部力量的不足——爬到瓶子的頂部去,先仔細的觀察一下蝸牛的動靜,然后,做一下判斷和選擇,尋找可以下鉤的地方。
然后,就這么迅速地輕輕一咬,就足以使對手失去知覺了。
這一切就發(fā)生在一瞬間。
于是,一點兒也不拖延,螢開始抓緊時間來制造它的美味佳肴——肉粥,以準備作為數(shù)日內(nèi)的食品。
9、在六種園蛛中,通常歇在網(wǎng)中央的只有兩種,那就是條紋蜘蛛和絲光蜘蛛。
它們即使受到烈日的焦灼,也絕不會輕易離開網(wǎng)去陰涼處歇一會兒。
至于其他蜘蛛,它們一律不在白天出現(xiàn)。
它們自有辦法是工作和休息兩個互不相誤,在離開它們的網(wǎng)不遠的地方,有一個隱蔽的場所,是用葉片和線卷成的。
白天它們就躲在這里面,靜靜地,讓自己深深地陷入沉思中。
10、它們身體鼓鼓的,像半粒豌豆,鞘翅光滑或有絨毛,通常黑色的鞘翅上有紅色或黃色的斑紋,或紅色、黃色的鞘翅上有黑色的斑紋,但有些瓢蟲,鞘翅黃色、紅色或棕色,沒有斑點,這些鮮艷的顏色具有警戒的做用,可以嚇退天敵。
簡介達爾文有哪些故事
達爾文是一位偉大的英國生物學家,但是他在成為生物學家之前是一個神學院的學生。
達爾文開始他的物種演變的研究從他環(huán)球航行歸來長達20年,那達爾文有何勵志的故事呢?達爾文寫了許多的著作,其中最大的成就是什么?達爾文的勵志故事達爾文的祖父和父親都是醫(yī)生,所以他們是希望達爾文也成為一名醫(yī)生的。
但是達爾文對學醫(yī)沒有興趣,進入醫(yī)科大學胡,每天都去收集動植物的標本,父親對他這樣的行為很生氣,于是將他送進了神學院,讓他當一名牧師,這樣他不好好學醫(yī)也就算了,至少牧師的職業(yè)也是好的。
但是達爾文從小就喜歡觀察樹木花草的生長,還有魚蟲鳥獸的生活,所以從小就對父親說以后長大了要去研究人們還沒有發(fā)現(xiàn)的東西。
在1831年,達爾文參加了5年的環(huán)球考察,這位達爾文積累了許多的資料用以研究,所以后來他才大膽的提出了物種是由演化而來的,并不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并在1859年發(fā)表了《物種起源》,對人類的發(fā)展有深刻的影響。
達爾文在《物種起源》發(fā)表之前與華萊士有過一個故事,就是達爾文的許多觀點與華萊士一模一樣,所以兩位英國紳士相互謙讓。
華萊士比達爾文小14歲,因讀了達爾文的《一個植物學家的航行日記》而和達爾文開始痛心,不過二人都沒有談及自己的研究內(nèi)容,但是在1858年華萊士的《論變種無限地離開其原始模式的傾向》讓達爾文驚訝,他的學術(shù)名詞還有其中的章節(jié)名都和達爾文的《物種起源》一模一樣,但是華萊士將這份榮耀讓給了資歷老的達爾文。
歷史高人進
樓主,不要一味相信課本上的東西,那個太教條,我說些自己的看法,希望對你有些幫助。
改良的路和革命的路其實中國人都嘗試了,先走的是改良的路,康有為等人走的,但是走不通,正是因為走不通,后來孫文等人才走革命的路。
有一點需要指出的是,孫文早期也嘗試過走改良的路,他曾上書李鴻章發(fā)表自己的看法,但是遭到了拒絕,后來孫文認清了形勢才決意革命。
康有為等是讀四書五經(jīng)的,封建思想很嚴重,他們希望通過靠光緒皇帝的支持來變法,光緒皇帝支持變法的原因有兩個:第一,靠維新派從慈禧太后等守舊派手里奪回大權(quán)。
第二,不甘心做亡國之君。
后來的結(jié)果證明改良是行不通的,康有為等人幻想只要不和守舊派產(chǎn)生嚴重的正面沖突就可以改革,那只是他們單方面的想法。
變法實際上是把利益重新分配,康有為那種掩耳盜鈴的做法有些。
。
。
后來還是靠革命才結(jié)束了封建統(tǒng)治。
但是需要指出來,僅僅靠革命也是不行的,因為辛亥革命雖然是資產(chǎn)階級革命,但是資產(chǎn)階級的力量太弱小,甚至還不如無產(chǎn)階級,(當時中國的無產(chǎn)階級存在于外國人在華開設(shè)的工廠里),雖然發(fā)動了革命卻把革命果實拋給了袁世凱。
所以說革命是必然的,但是當時對中國更重要的是實業(yè)救國,只有壯大了資產(chǎn)階級的力量,才能將革命進行到底。
愛因斯坦簡介及事跡,200字內(nèi)
出生 1879年3月14日 德國烏爾姆 逝世 1955年4月18日 美國普林斯頓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著名理論物理學家,相對論的創(chuàng)立者。
愛因斯坦生平事跡 愛因斯坦是當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
他熱愛物理學,把畢生獻給了物理學的理論研究。
人們稱他為20世紀的哥白尼、20世紀的牛頓。
愛因斯坦生長在物理學急劇變革的時期,通過以他為代表的一代物理學家的努力,物理學的發(fā)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由伽利略和牛頓建立的古典物理學理論體系,經(jīng)歷了將近200年的發(fā)展,到19世紀中葉,由于能量守恒和轉(zhuǎn)化定律的發(fā)現(xiàn),熱力學和統(tǒng)計物理學的建立,特別是由于法拉第和麥克斯韋在電磁學上的發(fā)現(xiàn),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這些成就,使得當時不少物理學家認為,物理學領(lǐng)域中原則性的理論問題都已經(jīng)解決了,留給后人的,只是在細節(jié)方面的補充和發(fā)展。
可是,歷史的進程恰恰相反,接踵而來的卻是一系列古典物理學無法解釋的新現(xiàn)象:以太漂移實驗、元素的放射性、電子運動、黑體輻射、光電效應(yīng)等等。
在這個新形勢面前,物理學家一般企圖以在舊理論框架內(nèi)部進行修補的辦法來解決矛盾,但是,年輕的愛因斯坦則不為舊傳統(tǒng)所束縛,在洛倫茲等人研究工作的基礎(chǔ)上,對空間和時間這樣一些基本概念作了本質(zhì)上的變革。
這一理論上的根本性突破,開辟了物理學的新紀元。
愛因斯坦一生中最重要的貢獻是相對論。
1905年他發(fā)表了題為《論動體的電動力學》的論文,提出了狹義相對性原理和光速不變原理,建立了狹義相對論。
這一理論把牛頓力學作為低速運動理論的特殊情形包括在內(nèi)。
它揭示了作為物質(zhì)存在形式的空間和時間在本質(zhì)上的統(tǒng)一性,深刻揭露了力學運動和電磁運動在運動學上的統(tǒng)一性,而且還進一步揭示了物質(zhì)和運動的統(tǒng)一性(質(zhì)量和能量的相當性),發(fā)展了物質(zhì)和運動不可分割原理,并且為原子能的利用奠定了理論基礎(chǔ)。
隨后,經(jīng)過多年的艱苦努力,1915年他又建立了廣義相對論,進一步揭示了四維空時同物質(zhì)的統(tǒng)一關(guān)系,指出空時不可能離開物質(zhì)而獨立存在,空間的結(jié)構(gòu)和性質(zhì)取決于物質(zhì)的分布,它并不是平坦的歐幾里得空間,而是彎曲的黎曼空間。
根據(jù)廣義相對論的引力論,他推斷光在引力場中不沿著直線而會沿著曲線傳播。
這一理論預見,在1919年由英國天文學家在日蝕觀察中得到證實,當時全世界都為之轟動。
1938年,他在廣義相對論的運動問題上取得重大進展,即從場方程推導出物體運動方程,由此更深一步地揭示了空時、物質(zhì)、運動和引力之間的統(tǒng)一性。
廣義相對論和引力論的研究,60年代以來,由于實驗技術(shù)和天文學的巨大發(fā)展受到重視。
另外,愛因斯坦對宇宙學、用引力和電磁的統(tǒng)一場論、量子論的研究都為物理學的發(fā)展作出了貢獻。
愛因斯坦不僅是一個偉大的科學家,一個富有哲學探索精神的杰出的思想家,同時又是一個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正直的人。
他先后生活在西方政治漩渦中心的德國和美國,經(jīng)歷過兩次世界大戰(zhàn)。
他深刻體會到一個科學工作者的勞動成果對社會會產(chǎn)生怎樣的影響,一個知識分子要對社會負怎樣的責任。
愛因斯坦一心希望科學造福于人類,但他卻目睹了科學技術(shù)在兩次世界大戰(zhàn)中所造成的巨大破壞,因此,他認為戰(zhàn)爭與和平的問題是當代的首要問題,他一生中發(fā)表得最多的也是這方面的言論。
他對政治問題第一次公開表態(tài),就是1914年簽署的一個反對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聲明。
他對政治問題的最后一次發(fā)言,即1955年4月簽署的“羅素—愛因斯坦宣言”,也仍然是呼吁人們團結(jié)起來,防止新的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
在20世紀思想家的畫廊中,愛因斯坦,就是公正、善良、真理的化身。
他的品格與天地日月相爭輝,他的科學貢獻,人類將萬世景仰。
本書不僅以翔實的史實勾勒出愛因斯坦偉大的一生,而且也從人類文化的源頭上探尋著愛因斯坦思想、人格的精神底蘊。
在書中,玄奧的物理學理論、傳奇般的故事,在讀者理喻20世紀歷史文化進程的視野中,或許會形成一個既有深度、又有趣味的立體畫面。
同時,我們將在歷史氛圍中去理解愛因斯坦,也將在現(xiàn)實情境中去悄然接受愛因斯坦的精神感召。
愛因斯坦曾以理性之劍為當代物理學辟出一條新路,也曾以理性之劍揮斬人間的妖魔鬼怪,而今天,這把理性之劍在哪里
我們是否該去尋找這把理性之劍
這是愛因斯坦留下的一個碩大問號。
每一個走向21世紀的人都該在這個問號面前沉思默想,都應(yīng)該接過愛因斯坦的理性之劍,為和諧、公正的21世紀而努力
對李時珍的評價100字
四周一片廢墟,中間一堵斷墻危立,石灰和沙使它巍然不動;這屹立著的斷墻正是我對科學真理的熱愛。
哦,我的靈巧的膜翅目昆蟲啊,這種熱愛是不是足以讓我名正言順地對你們的故事在添上幾頁話呢
我會不會力不從心呢
為什么我自己也把你們拋棄了這么長時間呢
一些朋友為此責備我。
啊,告訴他們,告訴那些既是你們的也是我的朋友們,告訴他們,并不是由于我的遺憾,我的懶散,我的拋棄;我想念你們;我深信節(jié)腹泥蜂的窩還會告訴我們動人的秘密,飛蝗泥蜂的捕獵還會給我們帶來驚奇的故事。
但是我缺少時間,我在跟不幸的命運做斗爭中,孤立無援,被人遺棄。
在高談闊論之前,必須能夠活下去。
請您告訴他們把,它們會原諒我的。
有人指責我使用的語言不莊重,干脆說吧,沒有干巴巴的學究氣。
他們害怕讀起來不令人疲倦的作品,認為它就是沒有說出真理,照他們的說法,只有晦澀難懂才是思想深刻。
你們這些帶螫針、盔甲上長鞘翅的,不管有多少都來吧,為我辯護,替我說話吧。
你們說說我跟你們是多么親密無間,我多么耐心地觀察你們,我多么耐心地觀察你們,多么認真地記錄你們的行為。
你們的證詞會異口同聲地說:是的,我的作品沒有充滿言之無物的公式,一知半解的瞎扯,而是準確地描述觀察到的事實,一點兒不多,一點兒也不少;誰愿意詢問你們就去問好了,他們也會得到同樣的答復的。
親愛的昆蟲們,如果因為對你們的描述不夠令人生厭,所以說服不了這些正直的人,那么就由我來對他們說:“你們是把昆蟲開膛破肚,而我是在它們活蹦亂跳時進行研究;你們把昆蟲變得既可怖又可憐,而我則使人們喜歡它們;你們在酷刑室和碎尸場里工作,而我是在蔚藍的天空下,在鳴蟬的歌聲中觀察;你們用試劑測試蜂房和原生質(zhì),而我卻研究本能的最高表現(xiàn);你們探究死亡,而我卻探究生命。
那么,我為什么不進一步說明我的想法:野豬攪渾了清泉;博物學于青年人是極好的學科,可由于越分越細,彼此隔絕,如今已令人可厭可嫌。
如果說我是為了企圖將來能弄清本能這個熱門問題的學者和哲學家們而寫,其實我更是為年輕人而寫,我希望他們熱愛被你們弄得令人憎惡的博物學。
這就是為什么我在極力保持翔實的同時,不采用你們那種科學性的文字,因為這種文字似乎是從休倫人(17世紀北美洲的印第安人——編者注)的語言中借來的。
” …… 法布爾小傳 法布爾(Jean-Henri Fabre,1823~1915年),1823年生于法國南部圣雷翁村一戶農(nóng)家,童年在鄉(xiāng)間與花草蟲鳥一起度過。
由于貧窮,他連中學也無法正常讀完,但他堅持自學,一生中先后取得了業(yè)士學位、數(shù)學學士學位、自然科學學士學位和自然科學博士學位。
1847年,來到阿雅克修中學,在那里遇到了影響了他人生選擇的兩位學者,他從此打定主意,教學之余潛心研究昆蟲。
1857年,他發(fā)表了處女作《節(jié)腹泥蜂習性觀察記》,這篇論文修正了當時的昆蟲學祖師列翁·杜福爾的錯誤觀點,由此贏得了法蘭西研究院的贊譽,被授予實驗生理學獎。
達爾文也給了他很高的贊譽,在《物種起源》中稱法布爾為“無與倫比的觀察家”。
1879年,《昆蟲記》第一卷問世。
1880年,他終于有了一間實驗室,一塊荒蕪不毛但卻是矢車菊和膜翅目昆蟲鐘愛的土地,他風趣地稱之為“荒石園”。
在余生的35年中,法布爾就蟄居在荒石園,一邊進行觀察和實驗,一邊整理前半生研究昆蟲的觀察筆記、實驗記錄、科學札記等資料,完成了《昆蟲記》的后九卷。
1915年,92歲的法布爾在他鐘愛的昆蟲陪伴下,靜靜地長眠于荒石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