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爾文進化論的誕生讀后感
達的科學氣質 達爾文回顧一生路時,曾談到兩種氣他的幫助。
首先是“保持思想自由”。
1881年告訴人們,自己遵循這樣一條治學原則:“我曾堅定地努力保持我的思想的自由,以便一旦事實證明這些假說不符合事實時,就丟掉我無論多么愛好的假設(而我不能反對每一問題成立一種假設),除此之外,我并沒有別的辦法。
”考慮到當時宗教的社會習慣勢力和神學的影響,考慮到研究進化論這一問題本身的難度,我們可以體會“保持思想自由”對達爾文是特別有意義的。
“保持思想自由”在達爾文身上具體表現為富有懷疑精神和不自滿、不保守。
無須說,他的進化論是對當時宗教神學觀的叛逆,是大膽懷疑的產物。
他一生最感謝和尊重兩位導師,一個是漢斯羅,一個是賴爾。
他懇切地接受導師的指導,但這并不妨礙他保持自己的風格,具有自己的思考。
例如,漢斯羅認為纏繞植物的運動是由于它們本身具有一種盤旋生長的自然傾向,可是達爾文根據自己對花房中栽培的攀緣植物的觀察,提出:“卷須植物或攀緣植物的運動是一種對生活環(huán)境的適應,以獲取較大的陽光面和較多的空氣,利于生存和生長,不這樣的話,它們很難生活下去。
”又例如,賴爾關于珊瑚礁的形成,曾提出一個火山口理論。
人們相信賴爾,誰也不去懷疑。
可是達爾文根據自己的觀察提出了疑問:“新的事實似乎不像賴爾所說的那樣。
”他認為珊瑚礁的形成與火山沒有必然的聯系,它是珊瑚蟲長年累月筑成的。
后來他自己成了權威,但這并沒有使他變得保守和謹小慎微起來,而是仍然富有懷疑和進取心。
有一次,他讀著剛出版不久的《血族婚姻》一書,作者引用比利時一位學者發(fā)表在權威雜志《比利時皇家學會會報》上的一段實驗資料:用近親的兔子交配許多代,絲毫沒有發(fā)生有害的后果。
人們對權威報刊上的文章,習慣于不去懷疑。
但達爾文認為,這一實驗報告是站不住腳的,于是寫信給那家雜志,提出自己的見解,詢問實驗是否真實。
果然,不久他得到回復,那個實驗報告是偽造的。
達爾文從來不以偉人自居,他知道虛懷若谷對科學的價值。
因此,他不能接受任何吹捧自己、貶低旁人的做法,面對別人的這種行為,他會直言相告:“反對您加在我們那些偉人身上的巨大重要性;我慣常認為:第二、三、四流人物都極為重要,至少在科學家方面是這樣的。
” 對自己的理論,他決不抱守一隅,而是不厭深思,反復琢磨。
關于遺傳的機制,他曾提出“泛生論”的假說,認為從身體各部輸出一種名為“pangen”的粒子聚向生殖細胞,以此解釋身體的變化即獲得性狀向子代的遺傳。
這一假說發(fā)表后,有些學者提出異議,達爾文很注意這些批評。
例如對意大利植物學家菲得利克·德爾賓諾(18331905)的批評,他表示:“他反對這個假說,但批評得公正;我發(fā)現他的批評很有用處。
”此后,他們經常通信,討論植物學問題。
也正是在認真考慮批評意見的基礎上,達爾文在《物種起源》第六版中,刪去了有關泛生論假說的論述。
從這個事實,我們可以略見他虛心、嚴謹的治學之風。
當然,從他1842年整理出“物種起源草稿”,直到1859年才發(fā)表《物種起源》一書的事實,我們更能體會到他的“不厭深思”之“深”。
達爾文讀后感
[達爾文讀后感]達爾文讀后感這段時間,我看了一本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書《達爾文》,達爾文讀后感。
達爾文這本書,不但寫得有趣,而且能讓我們了解到很多科學發(fā)明的來源知識。
故事講了,達爾文從小就喜歡科學,到處捉蟲研究,為了這個喜好,常常逃課不上學。
爸爸發(fā)現以后,經常和他吵架。
爸爸的意見,達爾文聽不進去,我行我素。
后來,爸爸發(fā)現達爾文堅持沒上學,但是學習還是可以。
這個發(fā)現讓達爾文的爸爸很吃驚,爸爸覺得達爾文對現在所學的內容沒有興趣,可能喜歡學醫(yī),就不再請強求。
達爾文終于得償所愿來到醫(yī)學院,做自己的學習研究。
最后,不但創(chuàng)作了《生物進化論》等巨著,而且還成為一名有名的教授。
發(fā)現學習真諦后的達爾文和我有一個共同點,我們都覺得學習是快樂的!周圍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
我認為只有學習才會讓人進步,了解更多未知的事情,得到更多的成功,自己就會更快樂。
我渴望會說更多的外語,和不同的外國人交談,認識不同的文化。
我渴望寫作能力不斷提高,故事寫得越來越精彩。
我渴望數學能力越來越強,發(fā)現邏輯關系的奧秘。
我渴望能繼續(xù)保持好學的心態(tài),增廣見聞。
我渴望------總而言之,學習就是無論事情的大小,只要我們不懂的,對我們有好的影響,能認真完成,得到收獲,就是一種學習。
達爾文的科學氣質 達爾文回顧一生的道路時,曾談到兩種氣質對他的幫助。
首先是“保持思想自由”。
1881年,他告訴人們,自己遵循這樣一條治學原則:“我曾堅定地努力保持我的思想的自由,以便一旦事實證明這些假說不符合事實時,就丟掉我無論多么愛好的假設(而我不能反對每一問題成立一種假設),除此之外,我并沒有別的辦法。
”考慮到當時宗教的社會習慣勢力和神學的影響,考慮到研究進化論這一問題本身的難度,我們可以體會“保持思想自由”對達爾文是特別有意義的。
“保持思想自由”在達爾文身上具體表現為富有懷疑精神和不自滿、不保守,讀后感《達爾文讀后感》。
無須說,他的進化論是對當時宗教神學觀的叛逆,是大膽懷疑的產物。
他一生最感謝和尊重兩位導師,一個是漢斯羅,一個是賴爾。
他懇切地接受導師的指導,但這并不妨礙他保持自己的風格,具有自己的思考。
例如,漢斯羅認為纏繞植物的運動是由于它們本身具有一種盤旋生長的自然傾向,可是達爾文根據自己對花房中栽培的攀緣植物的觀察,提出:“卷須植物或攀緣植物的運動是一種對生活環(huán)境的適應,以獲取較大的陽光面和較多的空氣,利于生存和生長,不這樣的話,它們很難生活下去。
”又例如,賴爾關于珊瑚礁的形成,曾提出一個火山口理論。
人們相信賴爾,誰也不去懷疑。
可是達爾文根據自己的觀察提出了疑問:“新的事實似乎不像賴爾所說的那樣。
”他認為珊瑚礁的形成與火山沒有必然的聯系,它是珊瑚蟲長年累月筑成的。
后來他自己成了權威,但這并沒有使他變得保守和謹小慎微起來,而是仍然富有懷疑和進取心。
有一次,他讀著剛出版不久的《血族婚姻》一書,作者引用比利時一位學者發(fā)表在權威雜志《比利時皇家學會會報》上的一段實驗資料:用近-親的兔子交配許多代,絲毫沒有發(fā)生有害的后果。
人們對權威報刊上的文章,習慣于不去懷疑。
但達爾文認為,這一實驗報告是站不住腳的,于是寫信給那家雜志,提出自己的見解,詢問實驗是否真實。
果然,不久他得到回復,那個實驗報告是偽造的。
達爾文從來不以偉人自居,他知道虛懷若谷對科學的價值。
因此,他不能接受任何吹捧自己、貶低旁人的做法,面對別人的這種行為,他會直言相告:“反對您加在我們那些偉人身上的巨大重要性;我慣常認為:第二、三、四流人物都極為重要,至少在科學家方面是這樣的。
” 對自己的理論,他決不抱守一隅,而是不厭深思,反復琢磨。
關于遺傳的機制,他曾提出“泛生論”的假說,認為從身體各部輸出一種名為“pangen”的粒子聚向生殖細胞,以此解釋身體的變化即獲得性狀向子代的遺傳。
這一假說發(fā)表后,有些學者提出異議,達爾文很注意這些批評。
例如對意大利植物學家菲得利克·德爾賓諾(18331905)的批評,他表示:“他反對這個假說,但批評得公正;我發(fā)現他的批評很有用處。
”此后,他們經常通信,討論植物學問題。
也正是在認真考慮批評意見的基礎上,達爾文在《物種起源》第六版中,刪去了有關泛生論假說的論述。
從這個事實,我們可以略見他虛心、嚴謹的治學之風。
當然,從他1842年整理出“物種起源草稿”,直到1859年才發(fā)表《物種起源》一書的事實,我們更能體會到他的“不厭深思”之“深”。
達爾文進化論的讀后感
感受一:生命的起源是什么
達爾文用其仔細的觀察及豐富的想象力,在該書中描寫了生物物種由簡單到復雜,由單一到繁多這樣的一個演變過程。
就象是一棵樹不斷能長出新的枝條,在生物的演變過程中,新的物種分枝會在原有的基礎上產生出來。
但畢竟整本書也就是在探討物種的問題,這是假設有了生命以后的事情。
但不幸的是,有許多的人有意或者無意地把它當作生命起源的權威,實在是有點勉為其難。
達爾文相信所有的物種都是由簡單的生命單位演變而來,但最初的生命是怎么來的呢
一個不常被人提及的事實是達爾文認為它們是被創(chuàng)造的。
在閱讀當中,我發(fā)現這樣一個結論,大概意思就是,他在經過類比以后得出結論,所有在地球上的有機生物都是起源于一個共同的原始生命,而這個原始生命則是被吹了一口氣而來的。
這與圣經里創(chuàng)世記里講到人是因上帝吹了一口氣而得到生命的寫法有點相似。
基于這一結論,我們可以知道,達爾文所倡導的是所謂的創(chuàng)造進化論,這也是為部分基督徒所接受的理論。
其實,達爾文所觀察到生物物種的出現是由簡單到復雜,由水生到陸生,由低級到高級的過程。
急需一篇1000字<物種起源讀后感>
物種起源讀后感 在教會里探討信仰問題的時候,經常會聽到一些有關對進化論的爭論,有些人把之當作不爭的事實,而有些人則認為其一文不值,有時雙方各執(zhí)己見,爭論得不可開交。
但是,大多數參與這一爭論的雙方都沒有讀過進化論的經典著作-達爾文的《物種起源》。
最近我嘗試著自己去讀一讀這本書,讀完以后有一點點感受,特此與大家分享。
感受一:生命的起源是什么
達爾文用其仔細的觀察及豐富的想象力,在該書中描寫了生物物種由簡單到復雜,由單一到繁多這樣的一個演變過程。
就象是一棵樹不斷能長出新的枝條,在生物的演變過程中,新的物種分枝會在原有的基礎上產生出來。
但畢竟整本書也就是在探討物種的問題,這是假設有了生命以后的事情。
但不幸的是,有許多的人有意或者無意地把它當作生命起源的權威,實在是有點勉為其難。
達爾文相信所有的物種都是由簡單的生命單位演變而來,但最初的生命是怎么來的呢
一個不常被人提及的事實是達爾文認為它們是被創(chuàng)造的。
在閱讀當中,我發(fā)現這樣一個結論,大概意思就是,他在經過類比以后得出結論,所有在地球上的有機生物都是起源于一個共同的原始生命,而這個原始生命則是被吹了一口氣而來的。
這與圣經里創(chuàng)世記里講到人是因上帝吹了一口氣而得到生命的寫法有點相似。
基于這一結論,我們可以知道,達爾文所倡導的是所謂的創(chuàng)造進化論,這也是為部分基督徒所接受的理論。
其實,達爾文所觀察到生物物種的出現是由簡單到復雜,由水生到陸生,由低級到高級的過程。
感受二:相信上帝是違背科學和理性嗎?達爾文得出了上帝是生命起源的結論,這是發(fā)自內心的信仰,還是一個不得已的結論,我們不得而知。
我們常聽說諸如相信上帝是不科學的或科學已經否定了上帝之類的話,但這些話本身不一定就是科學的,至少是值得我們進一步商酌的。
正如達爾文一樣,我們會思索、探討最初的起源的問題,但如果不承認有上帝的話,將會遇到一個很大的難題,人們往往會不得不以很不科學的方法來解決。
在解釋生命起源的時候,所有的理論都是要靠信心來接受的,也既是說,都是信仰。
要接受不相信上帝的信仰,應該是需要更大的信心,需要克服更大的障礙,因為這些信仰里實在是包含了太多的未知因素。
這也許是為什么許多現代科學的奠基人,諸如牛頓、伽利略、法拉第、愛因斯坦、及達爾文等等,都相信上帝的原因。
每個人都有不相信上帝的自由,但要用科學和理性來作為根據可能是有點說不過去。
這是我的一點感受,如果有任何不當之處,希望大家批評指正。
《海神號》觀后感
人格結構理 人格結構即社會化理論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結構由、自我、超我三部分組成。
由于對弗洛伊德的許多學說仍有很大爭議,因此很難估計出他在歷史上的地位。
他有創(chuàng)立新學說的杰出才賦,是一位先驅者和帶路人。
但是弗洛伊德的學說與達爾文和巴斯德的不同,從未贏得過科學界的普遍承認,所以很難說出他的學說中有百分之幾最終會被認為是正確的。
盡管對弗洛伊德的學說一直存在著爭論,他仍不愧為是人類思想史上的一位極其偉大的人物。
他的心理學觀點使我們對人類思想的觀念發(fā)生了徹底的革命,他提出的概念和術語已被普遍使用——例如,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戀母情緒(Oedipus complex)和死亡沖動(Death Drive或Death Instinct)。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沖動和生命力。
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樂原則行事,它不理會社會道德、外在的行為規(guī)范,它唯一的要求是獲得快樂,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標乃是求得個體的舒適,生存及繁殖,它是無意識的,不被個體所覺察。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識到的執(zhí)行思考、感覺、判斷或記憶的部分,自我的機能是尋求“本我”沖動得以滿足,而同時保護整個機體不受傷害,它遵循的是“現實原則”,為本我服務。
超我,是人格結構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個體在成長過程中通過內化道德規(guī)范,內化社會及文化環(huán)境的價值觀念而形成,其機能主要在監(jiān)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為,超我的特點是追求完美,所以它與本我一樣是非現實的,超我大部分也是無意識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會可接受的方式去滿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則”。
一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要想保持心理健康,三個部分必須始終是和諧的。
性本能理論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精神活動的能量來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動個體行為的內在動力。
人類最基本的本能有兩類:一類是生的本能,另一類是死亡本能或攻擊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欲本能與個體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種族的繁衍與個體的生存。
弗洛伊德是泛性論者,在他的眼里,性欲有著廣義的含意,是指人們一切追求快樂的欲望,性本能沖動是人一切心理活動的內在動力,當這種能量(弗洛伊德稱之為力必多)積聚到一定程度就會造成機體的緊張,機體就要尋求途徑釋放能量。
弗洛伊德將人的性心理發(fā)展劃分為5個階段:①口欲期;②肛門期;③性蕾欲期;④潛伏期;⑤生殖期。
剛生下來的嬰兒就懂得吸乳,乳頭摩擦口唇粘膜引起快感,叫做口欲期性欲。
1歲半以后學會自己大小便,糞塊摩擦直腸肛門粘膜產生快感,叫做肛門期性欲。
兒童到3歲以后懂得了兩性的區(qū)別,開始對異性父母眷戀,對同性父母嫉恨,這一階段叫性蕾欲期,其間充滿復雜的矛盾和沖突,兒童會體驗到俄底普斯(Oedipus)情結(或稱為戀母情節(jié))和厄勒克特拉(Electra)情結(或稱為戀父情節(jié)),這種感情更具性的意義,不過還只是心理上的性愛而非生理上的性愛。
只有經過潛伏期到達青春期性腺成熟才有成年的性欲。
成年人成熟的性欲以生殖器性交為最高滿足形式,兼具繁衍后代的功能,這就進入了生殖期。
弗洛伊德認為成人人格的基本組成部分在前三個發(fā)展階段已基本形成,所以兒童的早年環(huán)境、早期經歷對其成年后的人格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許多成人的變態(tài)心理、心理沖突都可追溯到早年期創(chuàng)傷性經歷和壓抑的情結。
弗洛伊德在后期對提出了死亡本能即桑納托斯(thanatos),它是促使人類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狀態(tài)的力量。
死亡是生命的終結,是生命的最后穩(wěn)定狀態(tài),生命只有在這時才不再需要為滿足生理欲望而斗爭。
只有在此時,生命不再有焦慮和抑郁,所以所有生命的最終目標是死亡。
死亡本能派生出攻擊、破壞、戰(zhàn)爭等一切毀滅行為。
當它轉向機體內部時,導致個體的自責,甚至自傷自殺,當它轉向外部世界時,導致對他人的攻擊、仇恨、謀殺等。
釋夢理論 弗洛伊德是一個心理決定論者,他認為人類的心理活動有著嚴格的因果關系,沒有一件事是偶然的,夢也不例外,絕不是偶然形成的聯想,而是愿望的達成,在睡眠時,超我的檢查松懈,潛意識中的欲望繞過抵抗,并以偽裝的方式,乘機闖入意識而形成夢,可見夢是對清醒時被壓抑到潛意識中的欲望的一種委婉表達。
夢是通向潛意識的一條秘密通道。
通過對夢的分析可以窺見人的內部心理,探究其潛意識中的欲望和沖突。
通過釋夢可以治療神經癥。
心理防御機制理論 弗洛伊德的女兒安娜?弗洛伊德在其父親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心理防御機制理論”。
心理防御機制是自我的一種防衛(wèi)功能,很多時候,超我與原我之間,原我與現實之間,經常會有矛盾和沖突,這時人就會感到痛苦和焦慮,這時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覺之中,以某種方式,調整一個沖突雙方的關系,使超我的監(jiān)察可以接受,同時原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種形式的滿足,從而緩和焦慮,消除痛苦,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御機制,它包括壓抑、否認、投射,退化、隔離、抵消轉化、合理化、補償、升華、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種形式。
人類在正常和病態(tài)情況下都在不自覺地運用,運用得當,可減輕痛苦,幫助度過心理難關,防止精神崩潰,運用過度就會表現出焦慮抑郁等病態(tài)心理癥狀。
壓 抑——當一個人的某種觀念、情感或沖動不能被超我接受時,就被潛抑到無意識中去,以使個體不再因之而產生焦慮、痛苦,這是一種不自覺的主動遺忘和抑制。
如很多人寧愿相信自己能中六合彩而不愿想像自己出街時遇車禍的危險,其實后一種的概率遠比前者大,這是一種壓抑機制的不自覺運用,因為當人意識到每次出街都要面臨車禍的威脅時就會感到焦慮,人為了避免焦慮故意將其遺忘。
否 認——指有意或無意地拒絕承認那些不愉快的現實以保護自我的心理防御機制。
如有的人聽到親人突然死亡的消息,短期內否認有此事以減免突如其來的精神打擊。
投 射——指個體將自己不能容忍的沖動、欲望轉移到他人的身上,以免除自責的痛苦,如一個人性張力過大,做夢時都夢見另一個人與異性在發(fā)生性行為,這是自我為了逃避超我的責難,又要滿足自我的需要,將自己的欲望投射到別人的身上從而得到一種解脫的心理機制。
退 行——當人受到挫折無法應付時,即放棄已經學會的成熟態(tài)度和行為模式,使用以往較幼稚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的欲望,這叫退行。
如某些性變態(tài)病人就是如此,成年人遇到性的挫折無法滿足時就用幼年性欲的方式來表達非常態(tài)的滿足,例如在異性面前暴露自己的生殖器等。
隔 離——將一些不快的事實或情感分隔于意識之外,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這種機制叫隔離,如人們來月經很多人都說成“來例假”人死了叫“仙逝”“歸天”,這樣說起來可以避免尷尬或悲哀。
抵 消——以象征性的行為來抵消已往發(fā)生的痛苦事件,如強迫癥病人固定的儀式動作常是用來抵消無意識中亂倫感情和其他痛苦體驗。
轉 化——指精神上的痛苦,焦慮轉化為軀體癥狀表現出來,從而避開了心理焦慮和痛苦,如歇斯底里病人的內心焦慮或心理沖突往往以軀體化的癥狀表現出來,如癱瘓、失音、抽搐,暈厥、痙攣性斜頸等等,病者自己對此完全不知覺,轉化的動機完全是潛意識的,是病者意識不能承認的。
補 償——是指個體利用某種方法來彌補其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從而掩蓋自己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就是這種作用。
合理化——是個體遭受挫折時用利于自己的理由來為自己辨解,將面臨的窘境加以文飾,以隱滿自己的真實動機,從而為自己進行解脫的一種心理防御機制,如狐貍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是酸的。
升 華——指被壓抑的不符合社會規(guī)范的原始沖動或欲望用符合社會要求的建設性方式表達出來的一種心理防御機制,如用跳舞,繪畫,文學等形式來替代性本能沖動的發(fā)泄。
幽 默——是指以幽默的語言或行為來應付緊張的情境或表達潛意識的欲望。
通過幽默來表達攻擊性或性欲望,可以不必擔心自我或超我的抵制,在人類的幽默中關于性愛,死亡、淘汰,攻擊等話題是最受人歡迎的,它們包含著大量的受壓抑的思想。
固 著——心理未完全成熟,停滯在某一性心理發(fā)展水平。
即如果在性心理發(fā)展的某個階段得到“過分的滿足”或者“受到挫折”會導致固著,固著將導致無法正常地進入性心理發(fā)展的下一個階段。
反向形式——自認為不符合社會道德規(guī)范的內心欲望或沖動會引起自我和超我的抵制,表現出來會被社會懲罰或引起內心焦慮,故朝相反的途徑釋放導致反向形成。
如有些恐人癥的病人內心是渴望接解異性的,但卻偏偏表現出對異性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