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讀后感1500字
這個難度太大。
幾千年的一門深奧學科非一般人能隨便就寫個什么讀后感,總結(jié)的總有拾人牙慧的感覺。
轉(zhuǎn):曾仕強講《周易》讀后感
[轉(zhuǎn):曾仕強講《周易》讀后感]近日整理電腦,發(fā)現(xiàn)了去年兒子暑假寫的一篇讀后感,回憶中記起,是同事高二的女兒當時的作業(yè),因她沒有看過曾仕強講的《周易》,便電話提出讓兒子幫她寫的,轉(zhuǎn):曾仕強講《周易》讀后感。
現(xiàn)在讀來,對我也是學習。
曾仕強講《周易》讀后感在現(xiàn)代科技發(fā)展的今天,封建的制度在不斷的廢除,但是有一項文化卻是與時代潮流相反——易經(jīng)文化,隨著現(xiàn)代人思想上的進步,開始探索老祖先留下來的精神食糧。
朱熹說過:不知易,無以習。
老子得易之體,孟子的易之用。
但對于這本集中代表我國古代的哲學思想的書,我們還存在著太多的疑問,若沒有曾老師的指導,我也許無法體,也無所用了。
首先,我澄清了多年在心中的誤解,以前,總以為易經(jīng)是用來算命的,但是曾老師給了我很好的解釋:易經(jīng)里的說詞只是給你參考用的,并不是算準你的是非禍福。
算的命有事都是:真作假時假作真。
有時都是不可信的。
算出來的是上天給你的參考工具,用不用都是可以的,根據(jù)自己的切身環(huán)境去使用罷了。
易經(jīng)告訴我們凡事都有陰陽兩方面,為人處世如此,思考問題亦如此,讀后感《轉(zhuǎn):曾仕強講《周易》讀后感》。
所謂陰陽就是相對的正反兩方面,你不能太陰,也不能太陽。
因為物極必反,萬物都講究平衡。
萬物既是對立又是統(tǒng)一,互生互換。
曾老師說學習易經(jīng)的意義一個是糾正似是而非的觀念,第二個是具有神秘性道德性第三個是求同存異。
何為道
道就是自然規(guī)律,萬物都是在自然規(guī)律中生長成熟,而易經(jīng)就是根據(jù)自然發(fā)展出來的一套系統(tǒng),所以現(xiàn)在我們心中的善與惡,美與丑,只有在用自然去比較是最合適的。
曾老師講到過天地人三才。
易傳里有張三才圖,上陽為天,下陰為地,人在天與地陰與陽之間,圖像邊框是圓的,所以又稱為天人合一,意為人與宇宙互為協(xié)調(diào)。
系辭里講過八卦變化的問題: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
剛?cè)嵯嗤疲冊谄渲幸印?/p>
意思是:八卦排成陣列,天地間的萬物變在其中了;八卦重疊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便盡在其中了;剛爻柔爻遞相推移,變化之理便盡在其中了。
從中可以看出周易是多么的廣大以及它深怕的哲學思想。
然而,曾老師也講到過,每一個人只講對一部分,很難把它講的很全,所以要研究易經(jīng)一定要比較寬廣的包容性,要彼此尊重……以上只是一點新的和感悟,不成完美。
更何況易經(jīng)還要人更三圣,世立三古呢,眼下自己的感悟又能算什么呢
無非獻丑罷了。
(勉強湊夠了800字,寫的不好見諒。
如有疑問,請明言) 〔轉(zhuǎn):曾仕強講《周易》讀后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nóng)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