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14課白公鵝,讀后感怎么寫?(教育版)
讀后感就是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一段視頻,或幾句名言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讀后感也可以叫做讀書筆記,是一種常用的應用文體,也是應用寫作研究的文體之一.
《語文》四年級上冊,第十四課《白公鵝》寫的鵝活動,突出什么特點
相同點:(1)行文結構上,都是先介紹鵝的特點,再具體描寫。
《白鵝》的線索更加清晰一些,它以過渡段統(tǒng)領全文,再從叫聲、步態(tài)和吃相上敘述鵝高傲的特點;《白公鵝》則以“海軍上將”突出鵝的派頭,接著描寫這只白公鵝走路“慢條絲理、不慌不忙”和爭搶淺水灘的趣事。
(2)在描寫方法上,兩篇課文都非常注意擬人手法的運用。
作者并沒有僅僅把鵝當作動物來寫,而是更多地賦予了它們人的情感,鵝的形象變得可親了,鮮活了,使人讀起來感到非常親切。
(3)都善于用反語來表達對鵝的喜愛之情。
《白鵝》的作者雖然口口聲聲言其“架子十足”,是“鵝老爺”,言語間卻流露出無法掩飾的親昵,《白公鵝》中寫道:“有多少次,它徑直把我罐頭筒里的魚餌咽進了肚里,有時還拖走掛著魚餌的釣繩。
干這種勾當它從不偷偷摸摸,總是從從容容、不緊不慢的,因為它自認為是這條河的主宰。
”作者的無可奈何中同樣透出了對鵝滿心的喜愛。
另外,作者的語言都風趣幽默,用詞也有許多相同之處。
不同點:(1)語言風格不同。
由于國籍不同,民族不同,兩位作家的語言也帶有各自鮮明的特點。
如,前者把鵝稱作“鵝老爺”,后者說鵝“理當榮膺海軍上將銜”,讀來給人以不同的形象感。
(2)敘述的語氣不同。
雖然兩位作者都是非常喜歡鵝的,但從敘述中,卻能感覺到不同的語氣。
豐子愷更多的是善意的揶揄,如“我們的鵝老爺”,“附近的狗,都知道我們這位鵝老爺?shù)钠狻?;葉·諾索夫更多的是欣賞,并且語調輕松,頗有調侃的味道。
這在課文很多地方都有體現(xiàn),如,“要是可以把軍銜授給禽類的話,這只白公鵝理當榮膺海軍上將銜了。
”“干這種勾當它從不偷偷摸摸,總是從從容容、不緊不慢的……”
白公鵝長什么樣子
、課文與特點解讀。
這是英國作家王寫的一篇超人體童話,一個巨人將在他中玩耍的孩子們拒于墻外,從此園內花不開,鳥不語,一片荒涼,春、夏、秋、不再光臨。
直到他拆除了圍墻,和孩子們一起玩耍,園內才恢復了往日的生機勃勃。
從這篇童話我們可以體會到“快樂應當和大家一起分享,這才是真正的快樂。
”本文較顯著的特點是運用了對比描寫的方法來展開故事情節(jié),揭示道理。
二、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理解“隆冬、孤獨、覆蓋、凝視”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根據(jù)課文內容想象畫面。
(3)明白快樂應當和大家分享,同學間愿意分享閱讀的感受。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想象畫面,體會巨人在行動上和心理上的變化。
難點:體會這篇童話表達上運用對比的突出特點。
本文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方法可以運用對比式情景閱讀,在充分朗讀和想象畫面的基礎上實現(xiàn)目標。
四、教學建議。
依據(jù)課文運用對比描寫的表達特點,可以緊緊圍繞“變化”來開展設計與教學,如巨人前后做法,前后態(tài)度的對比,以及由此帶來花園不同情景的對比。
記得這一設計思路朱老師就曾在解讀經典密碼之三的《變換,往往是文章脈絡之所在》有所談及。
建議我們不妨抓住一個“變”字,設計這樣一個核心問題作為主線:巨人對孩子們的態(tài)度先后有什么變化
在這下面,再派生出若干個子問題:A起先他的態(tài)度如何
B后來他的態(tài)度又如何
C為什么會發(fā)生這么大的變化
讀過課文的人,一看就知道,這三個子問題可以涵蓋全文。
當然,分析不能這么粗線條,只有深入到具體的語言文字當中去,才能讓學生感受到語言的魅力。
因此,在每個子問題下面,還可以設計若干個孫問題,比如對第一個子問題:起先他的態(tài)度如何
(答案是:他非常討厭孩子)在這個問題下面,不妨再問:哪些地方表現(xiàn)他討厭呢
(他呵斥、驅趕孩子)他驅趕孩子后花園里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呢
他驅趕了幾次
等等。
子問題圍繞核心問題,孫問題又圍繞子問題,層層深入,環(huán)環(huán)相扣,這樣分析,思路就相當清晰。
《巨人的花園》教學設計一、初讀感知,暢談感受二、再讀課文,復述故事三、重點閱讀,體會道理 1、再讀課文,思考:這是怎樣一座花園
(學生說,這是一個美麗的花園,這是一個神奇的花園……) 2、從哪里看出這個花園很美麗,很漂亮
劃讀句子。
3、為什么又說這是一個神奇的花園呢
(1)第6自然段:春天到村子里時,巨人的花園還是隆冬。
討論:同是春天,巨人的感受是什么
想象孩子們又在做什么
(2)第7自然段:孩子們在時,花園草翠花開;孩子們離開后,花園冰雪覆蓋。
討論: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
(對比手法)(3) 第8.9自然段:小男孩用手摸了一下樹枝,桃樹開花了,巨人明白了其中的原因。
討論:巨人終于明白了,他究竟明白了什么
“沒有孩子的地方就沒有春天”是什么意思
4、理解中心:(1)喚來春天的,是 。
(2)從這句話你體會到了什么
四、想象畫面,說寫練習1、巨人推倒圍墻前后的情景。
2、巨人生活在隆冬中的情景。
3、孩子們在花園中玩耍的情景。
4、巨人和孩子們一起生活、玩耍的情景。
…… (想象豐富)五、積累語言,抄寫句子 本文的拓展性閱讀,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閱讀浙教版六年級的一篇文章《只揀兒童多處行》,讓孩子們去感受寫實與幻想的不同表達方式,激發(fā)對童話的熱愛。
10、幸福是什么一、課文與特點解讀。
這篇童話是按事情發(fā)展順序記敘的又一篇超人體童話。
講了三個牧童主動疏通泉眼,開溝引水,讓人們喝到了干凈的泉水,智慧的女兒稱贊并祝福了他們。
三個人不理解幸福是什么
智慧的女兒沒有直接告訴他們,而是引導他們自己去弄明白。
從而揭示了“用自己的勞動給別人帶來益處是最幸福的”的美好含義。
本文的故事情節(jié)奇異是最大的特點,其次文章精練的描寫給孩子們留下了想象續(xù)編的空間。
比如這三個青年用各自的勞動帶給別人益處后,受益人是怎樣的表現(xiàn),自己當時又有怎樣形象的感受。
二、教學目標。
(1)認識6個生字。
(2)朗讀課文,懂得幸福要靠勞動,要靠很好地盡自己的義務,做出對人們有益的事情(3)能和同學們合作表演童話內容。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分析。
本文的重點是了解故事內容,難點是體會課文中所講的幸福的含義。
文章的重點可以通過增加獨立閱讀的分量和演一演童話內容來突出重點,而對幸福的理解可以緊緊圍繞三個青年的所為、所感,引導孩子們體會,感悟,然后用自己的話談談“幸?!鲍@得突破。
四、教學建議。
因為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所以要充分體現(xiàn)讓學生自主閱讀的思想。
由前面《巨人的花園》中的“扶”過渡到本文中的“放”。
實際教學時可考慮以下幾種思路:一種是以演童話為線索組織教學,另一種是以討論幸福是什么為線索組織學生學習。
但無論采用何種方法,最后都可以適當拓展,讓學生說說或寫寫“幸福是 ”使孩子們的感悟聯(lián)系到生活實際,作一番心靈的表白。
11、去年的樹一、教材與特點解讀。
這篇童話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擬人體童話。
文章講述了鳥和樹是好朋友,天天唱歌給樹聽,將要飛回南方去時,鳥兒答應了樹的請求——明年還回來唱歌給它聽。
可是第二年春天,當鳥兒飛回來找朋友時,樹卻不見了。
鳥兒四處尋訪,最后找到了由樹做成的火柴點燃的燈火,然后實現(xiàn)了允諾。
因為我們倡導多元解讀,所以孩子們對本篇童話所揭示的含義往往會有不同理解,如珍惜友情,信守諾言,也可能是保護環(huán)境,禁止亂砍濫伐等,但我以為本文最希望揭示的還是友情珍貴,誠信高貴,多元解讀也不能偏離了這一主題。
本文中對話是表達的最大特點,故事通過四次對話來展開故事情節(jié),另外這篇童話運用白描手法,語言樸實無華,體現(xiàn)了樸素美、自然美。
二、教學目標。
1、認識1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正確讀寫“融化、剩下、伐木、煤油燈”等詞語。
2、分角色朗讀。
3、理解童話內容,體會童話揭示的道理。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體會故事揭示的道理,進一步感受童話的特點是本文的重難點。
四、教學建議。
緊緊抓住四次對話,以朗讀對話為線索來開展教學,結合文中略去的鳥兒在尋找朋友過程中以及面對燈火時心理描寫來進一步激發(fā)想象,體驗深厚友情。
本文一般可采用以下教學步驟:(1) 初讀課文,交流閱讀收獲。
(2) 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四次對話,體會小鳥與樹分別時依依惜別之情,尋訪大樹的焦急、憂傷之情。
(3) 想象鳥兩次看燈火“看了一會兒”的內心活動,體會深情與留戀。
(4) 談談讀了這篇童話后的想法寫下來。
12、小木偶的故事一、教材與特點解讀。
這是篇略讀課文,按照事情發(fā)展順序講了一個通俗易懂,情趣昂然的故事。
文章寫了老木匠做了一個小木偶,給了他一個“笑嘻嘻”的表情,以為這樣小木偶就會永遠快樂。
可是因為只會一種表情,小木偶在生活中遇到了誤會、委屈等一系列挫折。
終于在女巫的點化下,他擁有了所有的表情。
故事為學生揭示了這樣一層含義:笑很重要,但要是只會笑,那可遠遠不夠,生活是復雜的。
童話以“笑”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jié),和《去年的樹》一樣,文中對話較多是本文的一個特點,要重視朗讀體驗。
同時文章留有很大的想象續(xù)編童話的空間。
二、教學目標。
1、認識6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反復朗讀中體會故事蘊含的道理。
3、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小木偶的內心活動。
4、展開心理想象續(xù)編故事。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和第11課一樣,本文的重點、難點也是體會故事揭示的道理,有感情朗讀對話,感受童話在人物刻畫,語言特點,表達形式上的特點。
四、教學建議。
1、充分放手讓學生自主閱讀,讀懂故事的內容。
2、充分朗讀,讀出不同語境下的不同語氣。
3、注意引導聯(lián)系上下文或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
如對“老木匠說得沒錯,笑是很重要的。
不過,要是只會笑,那可是遠遠不夠的。
”這句話的理解。
4、在學生充分交流閱讀體會之后,引導學生續(xù)編童話。
這個故事想象的空間很大,比如當小木偶擁有了所有表情后,再次遇上小紅狐會怎樣
等等。
語文園地三《語文園地三》是對本“中外童話”專題單元的一次大盤點,比如“我的發(fā)現(xiàn)”實際上總結了童話的特點,當然比較淺顯,我們還可以再作些必要的補充。
“日積月累”則安排了一首小詩《雨中的樹林》,讓孩子們再次體會童話的奇異與美麗,激發(fā)閱讀童話的興趣。
“展示臺”實際是給我們提供了展示本單元學習收獲的范例,提供了促進持久的童話閱讀熱情方法,有利于形成終身閱讀的習慣。
人教版第七冊第四單元教材解讀與備課建議一、教學內容本組教材圍繞“作家筆下的動物”這一專題,編排了中外作家的四篇文學作品和一個“語文園地”。
前兩篇《白鵝》《白公鵝》是不同作家寫同一動物,后兩篇《貓》和《母雞》是同一作家筆下的不同動物,每一篇文章的內容和表達方法各不相同,但都表達了同樣的情感——作者對動物真正的喜愛和真誠的贊美。
這組課文教學是要引導學生體會每一種動物的不同特點,感受動物的可愛,比較文章表達上的不同特點,初步體會幾位作家語言的不同風格。
配合本組專題,語文園地也作了相應的安排。
二、教材分析在作家的眼里,在作家的筆下,高傲的白鵝,性格古怪的貓,慈愛盡職的母雞,無不性格鮮明,栩栩如生,可親可愛。
編排這組教材的目的:一是讓學生通過讀書,感受動物的可愛、可敬;二是通過同題閱讀,使學生體會到,同樣是寫動物,觀察的角度不同,心理體驗不同,運用的表達方法就不同,語言也各具特色,學生從中可以體會到不同風格的語言表達,豐富自己的語言積累。
三、教材特點1、本冊教材按專題編組, 在按專題編寫教材時,注意了加強整合,這一專題單元同樣包括導語、課例、語文園地三大部分。
三部分內容都圍繞專題編選,做到環(huán)環(huán)相扣,使整組教材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2、本組教材最大的特點就是要進行比較閱讀。
13.《白鵝》綜合資料一、教材解讀1、課文簡說。
一提到鵝,誰都會隨口吟出“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詠鵝》這首詩著眼于鵝的形象——色彩的美麗和姿態(tài)的優(yōu)雅,豐子愷先生的散文《白鵝》以活潑、詼諧、準確的語言描繪了一只高傲的白鵝的形象。
剛把這只鵝抱回家時,從“伸長了頭頸”“左顧右盼”的姿態(tài)中,留下了最初的“高傲”的印象。
繼而以“鵝的高傲,更表現(xiàn)在它的叫聲、步態(tài)和吃相中”這一過渡段統(tǒng)領全文,細致刻畫了鵝“嚴肅鄭重”的聲調,“大模大樣”的步態(tài)和“三眼一板”“一絲不茍”的吃相。
這篇課文寫得那樣的栩栩如生,那樣的有個性,那樣的令人喜愛。
編排這篇課文的目的,一要讓學生把握白鵝的鮮明特點,體會作者對白鵝的喜愛之情;二要學習作者細致觀察、準確描摹的方法。
三要品味欣賞本文生動而風趣的語言,感受作者的生活情趣,潛移默化,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2、教材特點(1)、作者善于運用對比的方法來突出鵝的特點。
如,用鵝的“引吭大叫”與狗的“狂吠”對比,表現(xiàn)鵝的叫聲“大”和“嚴厲”的特點;用鴨的“步調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顯出鵝“步調從容”“大模大樣”的大家風范;通過對狗“躲在籬邊窺伺”“敏捷地跑過來,努力地吃它的飯”“立刻逃往籬邊,蹲著靜候”等如小偷般的委瑣相的描寫,彰顯鵝的老爺派頭。
這一系列對比,非常形象生動,使人如聞其聲,如見其形。
(2)、此外,作者還善于運用反語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反語的應用,更顯得這只鵝雖然固執(zhí)迂腐,卻率真質樸,憨態(tài)可拘。
如,用“我們的鵝老爺”“不勝其煩”“架子十足”等似乎含有貶義的詞語表現(xiàn)鵝的個性,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對鵝的喜愛之情。
二、教學目標1.認識8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
正確讀寫“倘若、侍候、局促不安、從容不迫、揚長而去、空空如也、不勝其煩”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摘錄、積累好詞佳句。
3.學會抓住重點詞句了解白鵝的特點,能體會到作者運用對比、擬人、明貶實褒等方法表達對白鵝的喜愛之情。
4.學習作者抓特點寫的方法,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生動和幽默風趣。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了解課文是怎樣寫出白鵝高傲的特點的。
教學難點:從那些看似貶義的詞語中體會作者對鵝的喜愛之情。
估計豐子愷先生的反語手法及一些調侃性的語言,學生理解起來有點困難。
三、教學建議 1、《白鵝》是第四組的第一篇例文,對于指導學生閱讀寫作地位十分重要。
本文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體會白鵝的特點,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可以采用以下思路展開教學。
根據(jù)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緊緊抓住“鵝”老爺一詞,以“鵝”老爺一詞作為切入點,讓學生去讀課文,到文本中去尋找鵝的那種老爺架勢、去感受鵝的高傲。
各抒己見說說自己是從哪些詞句覺得這是一位高傲的鵝老爺,珍視學生的閱讀感受,讓學生充分地表達自己閱讀后的獨特感受。
2、拉近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是難點 (1)生活閱歷上的距離 《白鵝》一文,豐子愷先生寫于1946年夏天,當時正值戰(zhàn)爭年代。
“那只白鵝是那段生活中難得的美好記憶”,如何讓生活在現(xiàn)代的孩子感受在苦難中逃避戰(zhàn)禍的作者對一只白鵝的美好感情,這是教學中的一大難點。
(2)語言上的距離 豐子愷先生的語言是文言文向白話文過渡的階段,其中夾雜著很多文言詞匯。
文言詞匯:譬如、三板一眼……專業(yè)名詞:凈角等 (3)情感、認識上的差距生活的背景和閱歷決定一個人的認識和情感。
《白鵝》的背后,是豐子愷先生一顆熱愛動物、博愛的心。
如果學生缺少這樣的經歷,達不到這樣的認識,就不可能產生這樣的情感。
3、教學時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繪聲繪色地朗讀。
讀的主旋律是鵝的“高傲”。
它的高傲不令人生厭,而是引人發(fā)笑、饒有風趣,因此,朗讀的情感基調是趣味性,要讀得妙趣橫生才好。
這篇課文中的詞語用得非常生動、傳神,四字詞語很多,讀的時候要注意讀出這些詞語的興味。
如“左顧右盼”“厲聲呵斥”“引吭大叫”“局促不安”“步調從容”“大模大樣”“三眼一板”“一絲不茍”“從容不迫”“昂首大叫”“不勝其煩”,要引導學生在讀中體會這些詞語的意思,讀好了這些詞語,趣味也就出來了。
4、在教學時要重視語言的積累。
教師應引導學生把喜歡的部分背誦下來,還要讓學生找出寫得生動有趣的句子細細品味、欣賞,并抄寫下來,達到積累語言的目的。
四、詞句解析。
1、對詞語的理解。
本文有較多難理解的詞:引吭大叫、狂吠、奢侈、堂倌、窺伺等,注意幫助學生理解。
2、對句子的理解。
①鵝的高傲,更表現(xiàn)在它的叫聲、步態(tài)和吃相中。
這句話是文章的中心句,起到統(tǒng)領全文的作用,集中概括了鵝高傲的具體表現(xiàn)。
同時,它也是過渡句,不僅承接了上文“好一個高傲的動物”,還引起了下文“鵝的叫聲,音調嚴肅鄭重,似厲聲呵斥。
”“鵝的步態(tài),更是傲慢了。
”“鵝的吃飯,常常使我們發(fā)笑。
”使文章表達自然,條理清楚。
②鵝的步調從容,大模大樣的,頗像京劇里的凈角出場。
“凈角”是一種戲曲角色,通稱花臉,扮演性格剛烈或粗暴的人物。
作者用“京劇里的凈角出場”來比喻鵝的步調,不僅形象地寫出了鵝步調的從容,更顯出了鵝的步伐中透出的不可一世的傲慢。
③譬如吃了一口飯,倘若水盆放在遠處,它一定從容不迫地大踏步走上前去,飲一口水,再大踏步走去吃泥,吃草。
在這一段的前一部分,作者對鵝怎樣吃飯進行了充分的描寫:先寫鵝需要三樣東西下飯,“一樣是水,一樣是泥,一樣是草”;然后舉例說,“先吃一口冷飯,再喝一口水,然后再到別處去吃一口泥和草”;不厭其煩地描寫鵝的吃相,作者就是想突出鵝吃相的可笑,可笑在必須有三樣東西下飯,可笑在一絲不茍的吃法,可笑在循規(guī)蹈矩、不會變通的做法。
這是下文提到的鵝吃飯時“必須有一個人在旁侍候”的原因,鵝的高傲也就在這其中體現(xiàn)出來了。
④這樣從容不迫地吃飯,必須有一個人在旁侍候,像飯館里的堂倌一樣。
“堂倌”在舊時用于稱呼飯館、茶館或酒店里的招待人員。
堂倌在過去地位低下,作者這樣比方,是有意降低自己的地位,顯示鵝的尊貴。
⑤因為附近的狗,都知道我們這位鵝老爺?shù)钠猓糠晁燥埖臅r候,狗就躲在籬邊窺伺。
從這句話可以看出,連附近的狗都知道它的吃法,了解它吃食的規(guī)律,可見它是多么嚴格地遵守著吃飯的三眼一板。
在這里,作者還稱它為“我們這位鵝老爺”,明貶實褒,言語間流露出來的親昵和敘述中的煞有介事,表現(xiàn)出作者對鵝充滿了愛意。
14.《白公鵝》綜合資料一、教材解讀 俄國作家葉.諾索夫描寫的《白公鵝》表現(xiàn)了鵝的海軍上將派頭。
課文是從白公鵝走路的姿態(tài)和平時的活動兩方面寫的。
寫鵝走路的姿態(tài),突出了“慢條斯理”的特點:不僅每一步都掂量著走,即使是遇到狗,也不舉步奔跑;寫鵝的活動,突出了“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特點。
擬人和夸張的寫法,風趣而幽默的語言,是本文寫作上的特點。
選編這篇課文,一是通過與《白鵝》進行同題對比閱讀,使學生體會到,不同的人寫同一類型的事物,語言各具特色;二是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通過比較,對文章的寫法有所感悟。
二、教學目標1、認識7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了解白公鵝的特點。
3、比較《白鵝》和《白公鵝》在表達上的異同之處,體會作者的語言特點。
三、教學建議1、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回顧《白鵝》的特點,再讓學生通過自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然后引導學生充分地讀書、感悟,在有所感悟的基礎上交流。
學生交流讀書所得時,可以先從內容入手,說說自己發(fā)現(xiàn)了白公鵝都有哪些特點,是從課文的哪些地方看出來的;然后再交流“兩位作家的描寫有哪些異同”。
應當注意的是,受年齡、閱讀能力的限制,學生對作者寫作方法的體會不一定很全面,教師在教學時要注意引導。
2、要通過有感情的、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感悟語言的特點。
在學生讀懂這篇課文的基礎上,還可以引導學生對比著讀《白公鵝》和《白鵝》這兩篇課文中相似的部分,讓學生領略同一個意思用不同方式表達的奇妙,體會兩位作家描寫白鵝的異曲同工之妙。
四、句子解析。
①要是可以把軍銜授給禽類的話,這只白公鵝理當榮膺海軍上將銜了。
它板正的姿勢啦,步態(tài)啦,和別的公鵝攀談時的腔調啦,全是海軍上將的派頭。
作者用海軍上將來比白公鵝,突出了白公鵝的特點——有派頭。
“板正的姿勢”“攀談的腔調”,都是擬人的寫法,這樣寫不僅形象,而且能使我們感受到作者對鵝的欣賞和喜愛。
②白鵝大概認為這個世界上的所有東西都屬于它。
它要是知道了連它自己也屬于村里的少年斯焦普卡——他愿意的話,就可以把它抓起來,交給母親,用它和鮮白菜一起熬湯喝——那可就要大吃一驚了。
這是作者調侃的話。
對近似“霸道”的鵝,作者雖然無可奈何,卻不憎恨它,之所以這樣說,是出于一種喜愛。
因為喜愛,才留心鵝的一舉一動,做種種的遐想,用人的心理去推測鵝的心理,更突出了鵝的行為的放肆,增加了幽默的效果,使人覺得很好笑,很有趣。
在這句話中,出現(xiàn)了兩個破折號。
這兩個破折號都有突然轉移話題的作用:剛開始敘述的主體是“它”,后來突然改變了角度說“他”,接著又說“它”,因此用破折號。
15. 《貓》綜合資料一、教材解讀本文是篇經典文章,經典的文章始終是經典,它們是千淘萬濾的傳統(tǒng)精華,陶冶了一代又一代學子。
相信老師們都有一定教學經驗。
這篇課文有兩個非常突出的特點。
首先是表達了真摯的感情。
老舍先生對家里的貓愛同兒女,因此無論是古怪還是淘氣,在他眼里都是十足的可愛。
而且人與貓之間互相信任,和諧相處,創(chuàng)造出一個非常美好的境界。
其次是老舍先生平實無雕琢的語言風格。
在介紹貓的性格特點時,只是將事實具體地寫出,使貓的形象越來越豐滿,性格越來越鮮明,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教學建議1、根據(jù)教材特點,在教學本文時應該抓住兩個要點:一是要深入理解作家對貓各方面性情的描述,學習作家的語言技巧;二是要仔細品味文章中蘊涵著的既顯而易見又不著痕跡的感情抒發(fā)。
2、要利用好課文后面的“閱讀連接”。
周而復、夏丐尊兩位作家又是從什么角度來描寫貓的
(周而復是從貓的毛、眼睛、尾巴、白胡須幾方面來寫的。
夏丐尊是從妻子、孩子、鄰居對貓的稱贊、喜愛來寫貓的。
)16.《母雞》綜合資料 一、教材解讀《母雞》是老舍先生另一篇膾炙人口的佳作,描寫了作者對母雞的看法的變化,表達了對母愛的贊頌之情。
課文以作者的情感變化為線索,前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前半部分寫了母雞的無病呻吟、欺軟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現(xiàn)了一只淺薄、媚俗的母雞;后半部分則描寫了母雞的負責、慈愛、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偉大的雞母親”的形象。
作者對母雞的情感由“討厭”轉變?yōu)樽鹁础?/p>
本文的語言風格比較口語化,直白自然,散發(fā)著濃郁的生活氣息,讀起來令人感到親切舒服。
二、教學目標1、認識7個生字。
2、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重點感受母雞作為一個母親的形象,體會母愛的偉大。
3、比較《母雞》和《貓》在寫法上的特點。
學習這篇課文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自讀自悟,體會母愛的偉大,并通過比較老舍兩篇文章的特點,感悟作者的語言風格,加強語言實踐。
家的語言也帶有各自鮮明的特點。
如,前者把鵝稱作“鵝老爺”,后者說鵝“理當榮膺海軍上將銜”,讀來給人以不同的形象感。
(2)敘述的語氣不同。
雖然兩位作者都是非常喜歡鵝的,但從敘述中,卻能感覺到不同的語氣。
豐子愷更多的是善意的揶揄,如“我們的鵝老爺”,“附近的狗,都知道我們這位鵝老爺?shù)钠狻?;葉·諾索夫更多的是欣賞,并且語調輕松,頗有調侃的味道。
這在課文很多地方都有體現(xiàn),如,“要是可以把軍銜授給禽類的話,這只白公鵝理當榮膺海軍上將銜了。
”“干這種勾當它從不偷偷摸摸,總是從從容容、不緊不慢的……”兩篇文章的結構都非常清晰。
《貓》寫了貓的性格古怪和淘氣可愛,由兩部分構成,并以“小貓滿月的時候更可愛”為過渡句,將兩部分內容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母雞》可以明顯分為母雞孵雞雛以前和孵出雞雛以后兩部分,以過渡段使文章渾然一體。
在表現(xiàn)小動物的特點時,作者用事實說話,通過對點滴小事生動具體的描寫,使筆下的動物呼之欲出。
在情感的表達上,《貓》通篇都在寫貓的可愛,無論是貓的古怪,還是貓的淘氣,從始至終都是一種喜愛之情;而《母雞》則寫了由“討厭”到“不敢討厭”的情感變化,用前后的強烈對比,加深了對母愛的贊頌。
在語言的運用上,是老舍先生一貫的無雕飾的生活化的語言風格。
在《母雞》中,運用的幾乎都是群眾口語,有著濃郁的“京味”,如,“聽吧,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再嘎嘎到前院,沒完沒了,并且沒有什么理由,討厭
”“使人心中立刻結起個小疙瘩來”,“咬下一撮兒毛來”,“就是聾子也會被它吵得受不了”。
讀這些文字時,使人感覺不是在讀,而是在聽街坊鄰居說,是那樣的生動鮮明而又通俗易懂。
二、在語文實踐中體會語言特色(1)課文片段改寫:《母雞》前半部分的改寫:我一向討厭母雞.聽吧,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再嘎嘎到前院……母雞是個樂觀主義者,不管煩惱還是憂愁,它都是一天到晚唱個不停.聽吧……(2)句子的仿寫《貓》:說它老實吧,它的確有時候很乖;說它貪玩吧,的確是呀,要不怎么會一天一夜不回家呢
(3)寫作手法的模仿。
.
小學四年級語文白公鵝怎么分段?全文寫什么
寫好的加分
1、每邁出一步之前,總是先把白色制服下的鵝爪高高抬起,同時把那像折扇似的腳蹼一收,這樣站一會兒,然后才不慌不忙地把腳往泥濘里踩去.2、它總是高高地、一動不動地昂起長長的脖子,好像腦袋上頂著一杯水似的.3、這包非常像是帽徽.4、一會兒把它的鵝艦隊排成縱列徑直朝我的釣魚臺開來,而且久久不去,絆住我的浮標就亂扯亂拽;5、它沐浴著陽光站在河邊的草地上,豐滿的羽毛一片片那樣勻稱地貼在一起,仿佛整個鵝是由一大塊精糖雕刻而成.在陽光下,一身白羽顯得那樣晶瑩光潔,就像是映著陽光的糖塊一樣.6、 這時我才發(fā)現(xiàn)白鵝身邊那一朵朵“蒲公英”在動彈,它們擠成一堆,從草叢里恐懼地伸出一只只嫩黃色的小腦袋.7、烏云愈來愈大,漸漸變得像一堵灰藍色的墻,厚厚的一點也不透光,沒有一絲縫隙.8、緊接著,突然狂風怒吼,柳樹被吹彎了腰,草場變得像一片起伏著灰藍色波浪的海洋.9、 我剛披上雨衣,烏云就像是裂開了一般,傾盆大雨斜飄著自天而降,雨水冰涼.10、灰蒙蒙的雨簾也使勁抽打它們,幾乎完全遮住了它們的身影.11、有時吱吱聲會突然中斷——被冰雹擊中的嫩黃色“蒲公英”撲倒在草地上了.12、在濕漉漉的草叢中,就像網里的魚一樣,躺倒著一只只被冰雹擊中的小鵝.它們幾乎全都死了,怎么也沒能跑到河邊.13、一只背上有條黑斑的小鵝笨拙地倒換著寬大而彎曲的爪子,想爬到白鵝的翅膀上去,但每次都像陀螺一樣滾了下來.
小學語文4年級14課白公鵝反語句
你想找到反語句,必須知道什么是反語。
反語又稱“倒反”、“反說”、“反辭”等,即通常所說的“說反話”,運用跟本意相反的詞語來表達此意,卻含有否定、諷刺以及嘲弄的意思,一般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的一種修辭。
小學語文4年級14課白公鵝反語句有:“鵝“理當榮膺海軍上將銜”, “干這種勾當它從不偷偷摸摸,總是從從容容、不緊不慢的……”
14課白公鵝
十全十美 美輪美奐 一心一意 一生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