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讀后感50字
我自認為自己是一個典型的實用主義者,在感性與理性之間進行著思考和生活,缺乏幻想和想象。
我看東西經常會把故事情節(jié)與現(xiàn)實或歷史對照起來讀,也正因此春節(jié)期間看到央視在播《玄奘之路》的記錄片時,激起了我極大的熱情,畢竟《西游記》是植根于每個中國人內心的經典,通過與真實歷史人物和事件的聯(lián)系,再看《西游記》或許能給自己一些現(xiàn)實的啟發(fā)。
玄奘所著的《大唐西域記》和其弟子所著的《三藏法師傳》是本部紀錄片所依據(jù)的重要史實資料。
看這部片子,更多是被歷史人物信仰驅使下的堅持所打動,不僅經受八百里大漠和雪山等險惡自然環(huán)境的考驗,而且要與不同民族、身份和信仰的人交流溝通取得支持。
《西游記》中的一些傳說與《大唐西域記》中的描述不謀而合,白馬馱經、經書落水的故事情節(jié),石磐陀與孫悟空的人物形象。
玄奘西游所行記錄不僅啟發(fā)了吳承恩,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影響了中外學術和歷史界,帶給后人巨大的精神感召。
玄奘沿古絲綢之路踏上西行求經的道路,他是“運用語言的大師,描繪歷史地理的能手”,是探險家,但他更重要的身份是文化使者,在“輸送財富”的絲綢之路上“傳播信仰”。
古印度的歷史因玄奘的記錄得以重建,同時《大唐西域記》更加堅定了唐太宗重建絲綢之路新秩序的信念。
一個僧人不僅在弘揚佛學事業(yè)上起到承前啟后的巨大作用,而且對國家、對國與國之間的文化交流起到如此深遠的影響。
我們應該感謝《西游記》,是它讓我們有了與真實歷史人物接觸的沖動。
而同時,當看到英國考古學者斯坦因自稱是玄奘在天之靈,欺騙看守墩煌的王圓箓掠走莫高窟大量珍貴文物時,內心一陣悲涼。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和精神支柱。
看今日中國之傳統(tǒng)文化,反而在臺灣、日本和韓國等地方得到了好的繼承,我們身邊好多傳統(tǒng)和手工技藝等在逐漸丟失,如果這是經濟社會轉型必經之痛的話,我們希望這種陣痛之后是傳統(tǒng)文化受尊崇。
傳承傳統(tǒng)文化需要一個個像玄奘一樣的堅守著。
絲綢之路紀錄片觀后感200字
這部劇首次將維吾爾族傳世瑰寶“艾德萊斯綢”搬上熒屏。
艾德萊斯是維吾爾族的傳統(tǒng)手工藝,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有著“21世紀最后的絲綢手工制作工藝”“絲綢之路上的活化石”稱號,2008年還成功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其扎染技術獨特,質地柔軟,輕盈飄逸,圖案層次分明,組合嚴謹,色彩艷麗,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該劇的主人公艾拉提(巴哈提亞爾?艾則孜飾)在各民族同胞的幫助下,將古老的手工作坊生產艾德萊斯發(fā)展成先進的工廠機織艾德萊斯,他本人也從一名貧苦的艾德萊斯紡織傳人,成長為新中國第一代高級紡織專家。
他的愛人、女一號梅里古麗(阿孜古麗?熱西提飾)是一個維吾爾族孤兒,從小被從江南來新疆的桑蠶養(yǎng)殖專家衛(wèi)守仁(王詩槐飾)收養(yǎng),衛(wèi)守仁一家與蘇萊曼(吾守爾?賽來飾)一家相知相識,共同生活十多年,結成世代友誼。
該劇劇情跨度約40年,從新疆解放初期,國家選送維吾爾族和各民族年輕人去江南紡織學院新疆班學習,再回到新疆中國西北最大的絲綢廠工作,直到改革開放的上世紀90年代后,昆侖絲綢廠成為絲綢之路的一顆明珠。
該劇正是通過一個大時代中的民族人物故事,向觀眾呈現(xiàn)了最真摯的民族團結之情。
為了更好地表現(xiàn)在這條歷史悠久的絲綢之路上的故事,劇組萬里大轉景,橫跨東西部取景拍攝。
東至江蘇無錫、浙江桐鄉(xiāng),取景江南美麗山水與人文,全景式地展現(xiàn)了大美新疆。
劇組深入昆侖深山,馳騁沙漠,草原、胡楊林等唯美風光通過該劇可以一覽無余。
新疆60年的發(fā)展巨變再現(xiàn)熒屏,古老的絲綢之路也再度被揭開神秘面紗。
關于勤儉的名人故事
勤約的名人小故事 1、朱 朱元璋的故鄉(xiāng)鳳陽,還流傳著四菜一湯的歌謠:『皇客,四菜,蘿卜韭菜,著實甜香;小蔥豆腐,意義深長,一清二白,貪官心慌。
』朱元璋給皇后過生日時,只用紅蘿卜、韭菜,青菜兩碗,小蔥豆腐湯,宴請眾官員。
而且約法三章:今后不論誰擺宴席,只許四菜一湯,誰若違反,嚴懲不貸。
2、季文子 季文子出身于三世為相的家庭,是春秋時代魯國的貴族、著名的外交家,為官30多年。
他一生儉樸,以節(jié)儉為立身的根本,并且要求家人也過儉樸的生活。
他穿衣只求樸素整潔, 除了朝服以外沒有幾件像樣的衣服,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車馬也極其簡單。
見他如此節(jié)儉,有個叫仲孫它的人就勸季文子說:“你身為上卿,德高望重,但聽說 你在家里不準妻妾穿絲綢衣服,也不用糧食喂馬。
你自己也不注重容貌服飾,這樣不是顯得太寒酸,讓別國的人笑話您嗎?這樣做也有損于我們國家的體面,人家會說魯國的上卿過 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日子啊。
您為什么不改變一下這種生活方式呢?這于己于國都有好處,何 樂而不為呢?” 季文子聽后淡然一笑,對那人嚴肅地說:“我也希望把家里布置得豪華典雅,但是看 看我們國家的百姓,還有許多人吃著粗糙得難以下咽的食物,穿著破舊不堪的衣服,還有 人正在受凍挨餓;想到這些,我怎能忍心去為自己添置家產呢?如果平民百姓都粗茶敝衣, 而我則妝扮妻妾,精養(yǎng)糧馬,這哪里還有為官的良心!況且,我聽說一個國家的國強與光榮, 只能通過臣民的高潔品行表現(xiàn)出來,并不是以他們擁有美艷的妻妾和良驥駿馬來評定的。
既如此,我又怎能接受你的建議呢廣這一番話,說得仲孫它滿臉羞愧之色,同時也使得他 內心對季文子更加敬重。
此后,他也效仿季文子,十分注重生活的簡樸,妻妾只穿用普通布做成的衣服,家里的馬匹也只是用谷糠、雜草來喂養(yǎng)。
3、蘇軾之房梁掛錢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21歲中進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間他總是注意節(jié)儉,常常精打細算過日子。
公元1080年,蘇軾被降職貶官來到黃州,由于薪俸減少了許多,他窮得過不了日子,后來在朋友的幫助下,弄到一塊地,便自己耕種起來。
為了不亂花一文錢,他還實行計劃開支:先把所有的錢計算出來,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
錢全部分好后,按份掛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為全天的生活開支。
拿到一小份錢后,他還要仔細權衡,能不買的東西堅決不買,只準剩余,不準超支。
積攢下來的錢,蘇軾把它們存在一個竹筒里,以備意外之需。
4、趙匡胤 趙匡胤教女儉樸 天上神仙府,人間帝王家。
作為一國之主皇帝應該說是人間最富有的,金銀財寶任其享用。
可是宋朝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卻不但生活儉樸,反對奢侈浪費,還嚴格教育子女生活上也講究儉樸。
5、周恩來 周恩來總理勤儉節(jié)約的故事,婦孺皆知,成為美談。
他一貫倡導勤儉建國、艱苦奮斗,要求“一切招待必須是國貨必須節(jié)約樸素,切忌鋪張華麗、有失革命精神和艱苦奮斗的作風”。
朱光亞同志曾回憶過這樣一則故事:1961年12月4日召集專門委員會對當時第二機械工業(yè)部的一個規(guī)劃進行審議,會議從上午開到中午還沒結束,周總理留大家吃午飯。
餐桌上是一大盆肉丸熬白菜、豆腐,四周擺幾小碟咸菜和燒餅。
周總理同大家同桌就餐,吃同樣的飯菜。
這個故事至今聽來讓人覺得很有教育意義。
在周總理身上,這樣的例子也數(shù)不勝數(shù)。
1962年夏,周總理到遼寧省視察工作,剛一住下,他就從口袋里掏出一張紙,交給負責接待的同志,說:“上面寫的東西都不能做。
”原來,這張單子開著20多種禁吃的菜名,雞鴨魚肉之類都包括在內。
正是這一樁樁、一件件小事,鑄就了他們偉大的人格魅力,使之成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和我黨我軍光榮傳統(tǒng)的化身! 6、 要求別人的自己首先做到。
他一生粗茶淡飯,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極為簡樸,一件睡衣竟然補了73次、穿了20年。
經濟困難時期,他自己主動減薪、降低生活標準,不吃魚肉、水果。
上世紀60年代,有一次他召開會議到中午還沒有結束,他留大家吃午飯,餐桌上也是一大盆肉丸熬白菜、幾小碟咸菜,主食是燒餅。
偉人在勤儉節(jié)約方面為國人做出了表率。
7. 厲行節(jié)儉伴隨他三落三起的一生,有許多感人的細節(jié),魅力無窮,再三回味。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現(xiàn)在一些先闊起來的人已把節(jié)儉看作小氣摳門,把浪費當成促進消費。
但是這些人完全忘記了我們資源匱乏的國情。
我國耕地、淡水、森林、石油和天然氣等重要資源的人均占有量,分別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1\\\/4、1\\\/5、1\\\/10和1\\\/22。
在全國六百多個城市中,已有四百多個供水不足。
“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而人之欲無極。
以有時有限奉無極之欲,而法制不生其間,則必物暴殄而財乏用矣。
”這是唐朝詩人白居易的資源危機觀。
厲行節(jié)儉,是應對資源短缺的最重要的選擇。
今天,深感水荒、電荒、煤荒、油荒切膚之痛的我們,應比白居易更加具有節(jié)儉的緊迫感,深深感到領袖們厲行節(jié)儉的細節(jié)魅力的永存。
8、雷鋒的節(jié)約精神 共產主義戰(zhàn)士雷鋒在生活中處處注意節(jié)約,他參軍后,每月領到的津貼費 ,除了交團費,買書等必需的生活日用品外,其它的全部存入了儲蓄所。
他的襪子總是補了 穿,穿了又補。
變得面目全非了還舍不得買雙新的。
搪瓷臉盆和洗口杯有許多疤子,還不愿 意丟掉另買。
他的內衣也補了許多補丁。
但部隊發(fā)夏裝時,按規(guī)定每人可領兩套單軍裝,兩 件襯衣、兩雙鞋,而雷鋒卻只領一份,說是是“夠穿了”。
9、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經常說的一句英國諺語是“節(jié)約便士,英鎊自來”,每天深夜她都親自熄滅白金漢宮小廳堂和走廊的燈,她堅持皇家用的牙膏要擠到一點不剩。
號稱“車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豐田車”的日本豐田公司,在成本管理上從一點一滴做起,勞保手套破了要一只一只的換,辦公紙用了正面還要用反面,廁所的水箱里放一塊磚用來節(jié)水。
一個貴為一國之尊、一個是世界著名的跨國公司,節(jié)約意識竟如此強烈,令人贊嘆。
10、勤儉節(jié)約的民間故事 有這么一個民間故事:從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著一個叫吳成的農民,他一生勤儉持家,日子過得無憂無慮,十分美滿。
相傳他臨終前,曾把一塊寫有“勤儉”兩字的橫匾交給兩個兒子,告誡他們說:“你們要想一輩子不受饑挨餓,就一定要照這兩個宇去做。
”后來,兄弟倆分家時,將匾一鋸兩半,老大分得了一個“勤”字,老二分得一個“儉”字。
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懸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年年五谷豐登。
然而他的妻子卻過日子大手大腳,孩子們常常將白白的饃饃吃了兩口就扔掉,9、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經常說的一句英國諺語是“節(jié)約便士,英鎊自來”,每天深夜她都親自熄滅白金漢宮小廳堂和走廊的燈,她堅持皇家用的牙膏要擠到一點不剩。
號稱“車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豐田車”的日本豐田公司,在成本管理上從一點一滴做起,勞保手套破了要一只一只的換,辦公紙用了正面還要用反面,廁所的水箱里放一塊磚用來節(jié)水。
一個貴為一國之尊、一個是世界著名的跨國公司,節(jié)約意識竟如此強烈,令人贊嘆。
10、勤儉節(jié)約的民間故事 有這么一個民間故事:從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著一個叫吳成的農民,他一生勤儉持家,日子過得無憂無慮,十分美滿。
相傳他臨終前,曾把一塊寫有“勤儉”兩字的橫匾交給兩個兒子,告誡他們說:“你們要想一輩子不受饑挨餓,就一定要照這兩個宇去做。
”后來,兄弟倆分家時,將匾一鋸兩半,老大分得了一個“勤”字,老二分得一個“儉”字。
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懸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年年五谷豐登。
然而他的妻子卻過日子大手大腳,孩子們常常將白白的饃饃吃了兩口就扔掉,9、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經常說的一句英國諺語是“節(jié)約便士,英鎊自來”,每天深夜她都親自熄滅白金漢宮小廳堂和走廊的燈,她堅持皇家用的牙膏要擠到一點不剩。
號稱“車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豐田車”的日本豐田公司,在成本管理上從一點一滴做起,勞保手套破了要一只一只的換,辦公紙用了正面還要用反面,廁所的水箱里放一塊磚用來節(jié)水。
一個貴為一國之尊、一個是世界著名的跨國公司,節(jié)約意識竟如此強烈,令人贊嘆。
10、勤儉節(jié)約的民間故事 有這么一個民間故事:從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著一個叫吳成的農民,他一生勤儉持家,日子過得無憂無慮,十分美滿。
相傳他臨終前,曾把一塊寫有“勤儉”兩字的橫匾交給兩個兒子,告誡他們說:“你們要想一輩子不受饑挨餓,就一定要照這兩個宇去做。
”后來,兄弟倆分家時,將匾一鋸兩半,老大分得了一個“勤”字,老二分得一個“儉”字。
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懸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年年五谷豐登。
然而他的妻子卻過日子大手大腳,孩子們常常將白白的饃饃吃了兩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里就沒有一點余糧。
老二自從分得半塊匾后,也把“儉”字當作“神諭”供放中堂,卻把“勤”字忘到九霄云外。
他疏于農事,又不肯精耕細作,每年所收獲的糧食就不多。
盡管一家?guī)卓诠?jié)衣縮食、省吃儉用,畢竟也是難以持久。
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
他倆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將“勤”“儉”二字踩碎在地。
這時候,突然有紙條從窗外飛進屋內,兄弟倆連忙拾起—看,上面寫道:“只勤不儉,好比端個沒底的碗,總也盛不滿!”“只儉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窮挨餓!”兄弟倆恍然大悟,“勤”“儉”兩字原來不能分家,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吸取教訓以后,他倆將 “勤儉持家”四個字貼在自家門上,提醒自己,告誡妻室兒女,身體力行,此后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
11、賣狗嫁女 東晉有個大官叫吳隱之,他幼年喪父,跟母親艱難度日,養(yǎng)成了勤儉樸素的習慣。
做官后,他依然厭惡奢華,不肯搬進朝廷給他準備的官府,多年來全家只住在幾間茅草房里。
后來,他的女兒出嫁,人們想他一定會好好操辦一下,誰知大喜這天,吳家仍然冷冷清清。
謝石將軍的管家前來賀喜,看到一個仆人牽著一條狗走出來。
管家問道:“你家小姐今天出嫁,怎么一點籌辦的樣子都沒有?”仆人皺著眉說:“別提了,我家主人太過分節(jié)儉了,小姐今天出嫁,主人昨天晚上才吩咐準備。
我原以為這回主人該破費一下了,誰知主人竟叫我今天早晨到集市上去把這條狗賣掉,用賣狗的錢再去置辦東西。
你說,一條狗能賣多少錢,我看平民百姓嫁女兒也比我家主人氣派啊!”管家感嘆道:“人人都說吳大人是少有的清官,看來真是名不虛傳。
” 12、魯迅珍惜時間的故事 魯迅的成功,有一個重要的秘訣,就是珍惜時間。
魯迅十二歲在紹興城讀私塾的時候,父親正患著重病,兩個弟弟年紀尚幼,魯迅不僅經常上當鋪,跑藥店,還得幫助母親做家務;為免影響學業(yè),他必須作好精確的時間安排。
此后,魯迅幾乎每天都在擠時間。
他說過:“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你擠,總是有的。
”魯迅讀書的興趣十分廣泛,又喜歡寫作,他對于民間藝術,特別是傳說、繪畫,也深切愛好;正因為他廣泛涉獵,多方面學習,所以時間對他來說,實在非常重要。
他一生多病,工作條件和生活環(huán)境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才肯罷休。
在魯迅的眼中,時間就如同生命。
“美國人說,時間就是金錢。
但我想:時間就是性命。
倘若無端的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于謀財害命的。
”因此,魯迅最討厭那些“成天東家一點余糧。
老二自從分得半塊匾后,也把“儉”字當作“神諭”供放中堂,卻把“勤”字忘到九霄云外。
他疏于農事,又不肯精耕細作,每年所收獲的糧食就不多。
盡管一家?guī)卓诠?jié)衣縮食、省吃儉用,畢竟也是難以持久。
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
他倆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將“勤”“儉”二字踩碎在地。
這時候,突然有紙條從窗外飛進屋內,兄弟倆連忙拾起—看,上面寫道:“只勤不儉,好比端個沒底的碗,總也盛不滿!”“只儉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窮挨餓!”兄弟倆恍然大悟,“勤”“儉”兩字原來不能分家,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吸取教訓以后,他倆將 “勤儉持家”四個字貼在自家門上,提醒自己,告誡妻室兒女,身體力行,此后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
11、賣狗嫁女 東晉有個大官叫吳隱之,他幼年喪父,跟母親艱難度日,養(yǎng)成了勤儉樸素的習慣。
做官后,他依然厭惡奢華,不肯搬進朝廷給他準備的官府,多年來全家只住在幾間茅草房里。
后來,他的女兒出嫁,人們想他一定會好好操辦一下,誰知大喜這天,吳家仍然冷冷清清。
謝石將軍的管家前來賀喜,看到一個仆人牽著一條狗走出來。
管家問道:“你家小姐今天出嫁,怎么一點籌辦的樣子都沒有?”仆人皺著眉說:“別提了,我家主人太過分節(jié)儉了,小姐今天出嫁,主人昨天晚上才吩咐準備。
我原以為這回主人該破費一下了,誰知主人竟叫我今天早晨到集市上去把這條狗賣掉,用賣狗的錢再去置辦東西。
你說,一條狗能賣多少錢,我看平民百姓嫁女兒也比我家主人氣派啊!”管家感嘆道:“人人都說吳大人是少有的清官,看來真是名不虛傳。
” 12、魯迅珍惜時間的故事 魯迅的成功,有一個重要的秘訣,就是珍惜時間。
魯迅十二歲在紹興城讀私塾的時候,父親正患著重病,兩個弟弟年紀尚幼,魯迅不僅經常上當鋪,跑藥店,還得幫助母親做家務;為免影響學業(yè),他必須作好精確的時間安排。
此后,魯迅幾乎每天都在擠時間。
他說過:“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你擠,總是有的。
”魯迅讀書的興趣十分廣泛,又喜歡寫作,他對于民間藝術,特別是傳說、繪畫,也深切愛好;正因為他廣泛涉獵,多方面學習,所以時間對他來說,實在非常重要。
他一生多病,工作條件和生活環(huán)境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才肯罷休。
在魯迅的眼中,時間就如同生命。
“美國人說,時間就是金錢。
但我想:時間就是性命。
倘若無端的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于謀財害命的。
”因此,魯迅最討厭那些“成天東家跑跑,西家坐坐,說長道短”的人,在他忙于工作的時候,如果有人來找他聊天或閑扯,即使是很要好的朋友,他也會毫不客氣地對人家說:“唉,你又來了,就沒有別的事好做嗎
” 13、聚螢讀書 車胤,生于晉朝,本是富家子弟,后來家道中落,變得一貧如洗。
可是,他在逆境中卻能自強不息。
車胤年輕時就很懂事,也能吃苦耐勞。
他因為白天要幫家人干活,就想利用漫漫長夜多讀些書,好好充實自己;然而,他的家境清貧,根本沒有閑錢買油點燈,有甚么辦法可以突破客觀條件的限制呢
最初,他只得在夜間背誦書本內容,直到一個夏天的晚上,他看見幾只螢火蟲在飛舞,點點螢光在黑夜中閃動。
于是,他想出了一個好法子:他捉來許多螢火蟲,把它們放在一個用白夏布縫制的小袋子里,因為白夏布很薄,可以透出螢火蟲的光,他把這個布袋子吊起來,就成了一盞“照明燈”。
車胤不斷苦讀,終于成為著名的學者,后來還成了一名深得人心的官員;那時候,每逢舉行甚么集會或慶?;顒樱绻囏窙]有到場,大家就覺得掃興。
14、愛迪生珍惜時間的故事 愛迪生 一生只上過三個月的小學,他的學問是靠母親的教導和自修得來的。
他的成功,應該歸功于母親自小對他的諒解與耐心的教導,才使原來被人認為是低能兒的愛迪生,長大后成為舉世聞名的“發(fā)明大王”。
愛迪生從小就對很多事物感到好奇,而且喜歡親自去試驗一下,直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為止。
長大以后,他就根據(jù)自己這方面的興趣,一心一意做研究和發(fā)明的工作。
他在新澤西州建立了一個實驗室,一生共發(fā)明了電燈、電報機、留聲機、電影機、磁力析礦機、壓碎機等等總計兩千余種東西。
愛迪生的強烈研究精神,使他對改進人類的生活方式,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浪費,最大的浪費莫過于浪費時間了。
” 愛迪生常對助手說。
“人生太短暫了,要多想辦法,用極少的時間辦更多的事情。
” 一天,愛迪生在實驗室里工作,他遞給助手一個沒上燈口的空玻璃燈泡,說:“你量量燈泡的容量。
”他又低頭工作了。
過了好半天,他問:“容量多少? ”他沒聽見回答,轉頭看見助手拿著軟尺在測量燈泡的周長、斜度,并拿了測得的數(shù)字伏在桌上計算。
他說:“時間,時間,怎么費那么多的時間呢?”愛迪生走過來,拿起那個空燈泡,向里面斟滿了水,交給助手,說:“里面的水倒在量杯里,馬上告訴我它的容量。
”助手立刻讀出了數(shù)字。
愛迪生 說:“這是多么容易的測量方法啊,它又準確,又節(jié)省時間,你怎么想不到呢
還去算,那豈不是白白地浪費時間嗎?” 助手的臉紅了。
愛迪生喃喃地說:“人生太短暫了,太短暫了,要節(jié)省時間,多做事情啊!”
古絲綢之路人物
絲綢之路的故事20字: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主要販運中國絲綢的商道。
絲綢之路,簡稱絲路,是指西漢(前202年—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
因為這條路上主要販運的是中國的絲綢,故得此名。
新絲綢之路第6集《敦煌之魂消石窟》寫500字觀后感
26年前中日合拍的《絲綢之路》曾經在國內外引起過很大的反響。
20多年過去了,2005年兩電視臺再次攜手,重走絲綢之路, 中日雙方共派出350人的拍攝隊伍,深入敦煌、樓蘭、黑水城、喀什等10個地點進行聯(lián)合拍攝。
“展現(xiàn)了很多我國在絲綢之路上新的探索發(fā)現(xiàn),比如對于絲綢之路上人類遷徙歷史研究的新發(fā)現(xiàn)、小河墓地的考古發(fā)掘過程的紀錄。
另外,比如敦煌壁畫,雖然一直人為保護但是仍不斷消磨損毀,我們在片子中也提出了對現(xiàn)有文物如何保護,敦煌這樣的文物到底能夠再存在多久,這樣新的思考。
”韋大軍解釋說,此次拍攝不再是絲路古道沿線的紀實報道,而是選擇十處具有不同文化特征的地點進行發(fā)掘,每集各自成章。
同時,我們拍攝到了很多觀眾很難看到的甚至是從未看過的第一手文物資料。
比如壁畫,絲綢之路沿途有很多非常精美的壁畫,但目前這些流失的壁畫保存在13個國家的博物館里,這些壁畫是我國電視媒體以往沒有報道過的,我們專門有一個海外組,走訪了10個國家,同時他們還拍攝到了很多西方探險家當時的日記、筆記等珍貴的資料。
歷時兩年攝制的紀錄片《新絲綢之路》已于2005年10月完成,將于2006年3月10日在CCTV-1黃金時間播出。
26年前中日合拍的《絲綢之路》曾經在國內外引起過很大的反響。
不可否認,26年前的《絲綢之路》確實是一部力作,它的拍攝作為一種國家行為,在規(guī)模上代表了當時我們所能達到的紀錄片制作的最高水平。
當時參與攝制的日方組NHK電視臺是新中國建國以來第一家被允許進入中國腹地進行紀錄拍攝的西方媒體,而中國政府為保障拍攝的順利進行采取了一系列高規(guī)格的措施,例如開通鐵路專線,甚至是出動軍隊。
這次對絲綢之路的重拍,給了我們一個機會――重新體會26年前的成就,也重新審視和反省它的敘述方式和看待歷史的視角。
時間過去了26年,這對于我們所面對的幾千年的歷史來說微小的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然而對于我們,對于中國當代的電視媒體,二十多年的經歷是意義非凡的。
當然,如今我們已不再可能輕易的將一個紀錄片的拍攝升級為國家行為。
紀錄片制作者們也開始摒棄長久以來形成的諸如“好大喜功”、“全景展示”以及追求所謂“波瀾壯闊”“史詩性”的積習,力圖去把握一些復雜的情感,——因為世界和歷史本身就是復雜的,況且這二十多年來我們同整個國家一起,一直在經歷著封閉與開放間的掙扎。
我們看世界的方式可以而且理應變得多元化。
當我們試圖用另外一種更超然、更客觀的角度回看我們那些已經被定義為“燦爛輝煌”的歷史時,不由的產生出悲涼或是說無奈的情愫。
正如我們的絲綢之路,作為歐亞大陸上陸路交通的主干道,它在中古和上古時期所確立起來的獨一無二的地位在近古被漸漸顛覆,西方世界的興起和海上交通的成熟讓它湮沒在歷史和傳說之中。
編輯本段歷史是西方人開啟了絲綢之路的近代史,甚至“絲綢之路(SILK ROAD)”這樣一個術語都是西方人命名的。
1877年,德國地理學家――李?;舴以谒麑懙摹吨袊芬粫?,首次使用“絲綢之路”一詞,代替了曾經出現(xiàn)過的“玉石之路”、“佛教之路”等名稱。
重新“發(fā)現(xiàn)”它的是一批西方探險家,他們以堅忍不拔的毅力深入到這片古老的亞洲腹地,在自然環(huán)境和人為條件都非常惡劣的情況下開始了最早的考古發(fā)掘和學術研究。
然而不幸的是,他們本身并不單單是學者,幾乎每一個外國探險家在離去時都帶走了數(shù)額龐大的文物。
那些被挖掘、被切割的文物現(xiàn)在還陳列在他們各自國家的博物館里,和他們的名字一起被世人觀瞻。
今天的人們如果需要對那些文物進行研究或拍攝的話,便不得不遍訪瑞典、英國、俄國、德國、法國、日本、韓國、印度等十幾個國家。
第一集【生與死的樓蘭】導演:谷大象 在古代樓蘭王國所地處的沙漠腹地,出土了一具具保存完好的古人的干尸,其中令人們驚嘆不已的是被稱之為“小河公主”的“樓蘭美女”。
這些古代居民生存在什么年代
他們從哪里來
以怎樣的方式生活著
為何突然消失
一系列疑問與假設成為了本集的重要內容。
第二集【吐魯番的記憶】導演:韋大軍 不同的種族和不同的文化曾經在吐魯番和睦相處,宗教藝術曾經在這里留下了驚世杰作,這種文化現(xiàn)象是珍貴的世界遺產。
盡管我們可以用影像還原昔日的絢麗,但是對吐魯番來說,巨大的遺憾卻是無法彌補的。
第三集【草原石頭祭】導演:丁 虹 遼闊的草原一直是北方游牧民族生產和生活的依靠。
它一方面養(yǎng)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草原子民,但另一方卻又不可避免的限制和影響了游牧民族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的改進與發(fā)展。
游牧還是定居
也許是草原民族心頭上一塊永遠無法搬走的石頭。
第四集【一個人的龜茲】導演:韋大軍 在絲綢之路上曾經有許多僧侶為了信仰舍生忘死,鳩摩羅什是佛教文化東傳史上最杰出的人物之一。
在龜茲的時空中,功名與寂寞、宏大與渺小如同高山與石子悄然轉換。
第五集【和田尋寶】導演:丁 虹 一幅帶有玉般微笑的東方美女壁畫,引領攝制組進入沙漠腹地——丹丹烏里克,那里曾經是古代于闐國的中心。
地處素有玉石王國之稱的和田的中心,它是否埋藏著玉石寶藏
在絲綢之路上,東西方價值觀的差異體現(xiàn)在和田。
第六集【敦煌生命】導演:谷大象 莫高窟有一千六百年的歷史,是舉世聞名的佛教圣地。
其中上萬平米精美的古代壁畫、彩塑,成為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更是今日敦煌的驕傲。
然而,那些壁畫卻發(fā)生著各種病變,一步步走向死亡。
如何能夠讓這些古代壁畫長存于世,關系到敦煌的文化生命是否能夠延續(xù)下去。
第七集【青海之路】導演:韋大軍 當北方絲綢之路在4-5世紀陷于阻塞的時候,東西方的經濟貿易是通過什么途徑接觸的呢
從青海出土的大量絲綢成為“青海之路”的有力證據(jù),絲綢之路的線路圖也許需要重新繪制。
第八集【探訪黑水城】導演:張超英 由于絲路重鎮(zhèn)黑水城的絕大多數(shù)文物文獻流失國外,致使這個城市的信息在非常長的時間里沉寂在博物館幽暗的庫房中。
當史金波教授破譯了西夏草體文字后,黑水城仿佛復活。
第九集【十字路口上的喀什】導演:劉勇良 喀什自古以來都是絲綢之路上重要的補給城市。
地處于中國版圖的最西端,它素有絲綢之路“十字路口”的稱號。
在這里至今仍然保留著很多絲綢之路興盛時期的建筑和文化。
如今的喀什已經成為中國西部邊疆重要的開放口岸。
如果說從前的喀什為過往的商人們提供了生命的保障,那么今天的喀什則承載起了新絲綢之路復興的希望。
第十集【永遠的長安】導演:韋大軍 唐代的中國擁有巨大的財富,京都長安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也是絲綢之路的起點。
由于中國文化的巨大包容性,這個城市在280多年的時間里,以大國的情懷接納并融合了來自異域的多種文化和不同人群。
讀了絲綢之路我們有什么感受和體會?
作者先描寫了矗立西西的“絲綢之路”巨型石雕,然后及面、由情入理地了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
由群雕遐想到兩千多年前的情形,重點描寫了漢代張騫的副使與安息國將軍在邊境上互贈禮品的場面,展現(xiàn)了兩國不同的禮節(jié)、文化及經濟發(fā)展。
課文描寫細膩生動,人物的動作、語言、表情栩栩如生。
作者接著概述了絲綢之路對中西方國家經濟、貿易、文化的促進與繁榮所起的重大作用。
最后一段與開頭相照應。
課文生動再現(xiàn)了昔日絲綢之路上“馳命走驛,不絕于時月;商胡販客,日款于塞下”(《后漢書·西域傳》)的繁榮景象。
文章結構清晰,語言生動,敘述情節(jié)具體可感,易于激起讀者對西部繁榮歷史的遐想.體會~我覺得絲綢之路是一條偉大的路。
通過老師的介紹我知道絲綢之路所經之地,有白雪皚皚的崇山峻嶺,有一望無垠的荒漠戈壁和鹽堿沼澤。
在當時生產和交通尚不發(fā)達的條件下,古代各國勞動人民、商旅、使者和僧侶等,冒著流沙、風暴、冰雪襲擊的危險,披荊斬棘才開通這條商路,對于加強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增進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作出了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