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學史讀后感
西方哲學史 讀后感 人類是一種很奇妙的智慧生物,在酒足飯飽后,面對世界的眾多不可知的事物,人類往往充滿了求知欲和好奇心。
在其驅使之下,人類一方面通過經驗的積累,另一方面通過理性的思考推理,來嘗試著解答這些問題和解釋一些現象。
這樣,一部分解答成為了確知的知識,即科學;另一部分由于時代的局限,不能給出確定的答案,但由于人類對未知事物有著敬畏和恐懼的一面,產生了看似能完美解答這些問題的東西,即神學。
羅素認為,哲學就是介于神學和科學之間的東西,是帶著理性的思維去思考科學所不能解答,而神學看似給出了完美答案的問題。
所以“哲學”的人生觀與世界觀,在羅素看來,乃是兩種因素的產物:一種是傳統的宗教和倫理觀念,另一種是可以稱之為“科學的”那種研究。
唯有這兩者同時存在,才能構成哲學的特征。
羅素說;哲學是訴之于理性而不是權威(這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新教主觀主義是不同的,區(qū)別在于羅素訴之于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
理性能讓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處,而唯心讓人傲慢)。
這是我對羅素最欣賞的一句話,有了它,才能讓我徹底放下顧忌而去研究哲學,雖然在某種程度上說,我的這種心靈安慰也是建立在對羅素的權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學上的。
哲學是研究人類思辯的心靈所最感興趣的一切問題,在這些問題中,我所最為重視的,是人為什么活著
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論那些家伙所認為的機械式的解釋,而是目的論的解釋。
即當這個問題具體到某個人時,就成了“你為什么活著
”。
當我懂事后,當我懂事后親身面對了死亡后,在面對死亡后又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后,我就開始不斷的在內心中問著這個問題,失去外公的痛不斷的刺激著我,讓我聯想到幾十年后我父母的死和最后我的死,我是如此膽小,以致我一想到這個問題便無法安穩(wěn)入睡。
首先給我答案的是物理學,世界是平衡的,有生就有滅,當這個理論擴大到整個宇宙時,即整個宇宙都有滅亡的那一天,如此渺小的人類,和更加如此渺小的我,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
但這又引出了另一個問題,既然人都是要死的,人類也是要滅亡的,甚至整個宇宙都是會歸于零的,那么我們現在所謂的奮斗除了養(yǎng)活自己,茍且偷生外,還有什么價值
當然這也是人類期望永恒的一種思想,如果連飯都吃不飽,當然就沒有這個問題了。
天體物理給了我一個類似神秘主義的答案。
宇宙是如此的廣袤,有著太多人類所稱之為科學的東西,它是如此的寂寞,億萬年來是如此的安靜(我用了好久時間才適應用“它”來形容宇宙)。
它需要有什么來理解它,來認可它的存在,而人類作為一種智慧生物,承擔起了這個責任。
人類根本的責任,是發(fā)展科學,是盡可能的去了解這個宇宙的根本。
在這個基礎上,我才展開其他的思考。
為了發(fā)展科技,在現今的情況來看,只有保持經濟的穩(wěn)定發(fā)展才行。
這樣,我的思想難免的流于世俗了。
《西方哲學史》讀后感之一:哲學——智慧之美 一、何為哲學 何為哲學
沒有定論。
有的人弄了一輩子哲學,且大大地有名,到80歲咽下最后一口氣時還不知道哲學是個啥東西。
這是個可悲的現象,對于我們最常見的東西,我們反而一無所知,對于一些簡單的問題,不提則已,一提就令人目瞪口呆。
舉個最常見的例子:什么是人
對于這個問題的回答,各式各樣。
柏拉圖,這個古希臘最出色的哲學家,就曾經對學生們說:人,就是兩足無毛的動物。
他的學生第二天就拎來只拔光了毛的公雞過來,在課堂上喊道:看啦,哥們兒,這就是人
后來學歷史,學到人類進化論時,歷史老師告訴我們:人是能夠制造工具的動物。
這樣問題又來了:一、能夠制造工具的動物就是人嗎
二、不能制造工具的動物就是人嗎
顯然不對,非洲的黑猩猩就能制造工具,它能把樹枝從樹上折下來,將枝的葉子扒下來,然后伸進洞里去釣螞蟻吃,它是人嗎
如果有個嬰兒天生無腦,當然也就不會制造工具,那么,他就不是人嗎
所以,什么是人
也無定論,正如什么是哲學一樣。
二、智慧之美 我之所以開始學哲學,是因為記得新東方副校長徐小平講過一句話:“技術只能解決有限的問題,而哲學,可以解決無限的問題。
”仔細想想,的確如此,就像戰(zhàn)術之于戰(zhàn)略一樣。
“哲學”這個詞,是由日本人譯成漢語的,這個詞的英文名“philosophy”。
為什么是由日本人譯成漢語的呢
日本人從明治維新開始,就開始廣泛地接觸西方的文化,包括哲學,而中國當時的封建王朝正過得閉關鎖國的生活。
最好的哲學方法,就是將沉思與分析一起用力。
首先,要給思想插上騰飛的翅膀,讓她自由飛翔,要勇敢地去想任何東西,讓住,是任何東西
從天文地理直到雞毛蒜皮,包括您家小狗身上的跳蚤,都可以成為您想象的對象。
然后,在您做出任何結論之前,不管這結論是推理得來的還是靈機一動,計上心來,都要對它們進行嚴格的邏輯分析,盡可能多地找到證據。
這時,您必須給您想象力的翅膀掛上沉重的鐵塊。
這些用證據進行邏輯推理的過程就好比是建筑大廈時用鋼筋水泥進行建設的過程,而結論只是最頂上的那個金光閃閃的屋頂而已。
這就是智慧之美。
《西方哲學史》讀后感之二:哲學,都研究些啥
2007-07-03 23:09 分類:讀萬卷書 字號: 大大 中中 小小 讀哲學,就是找罪受。
不過這幾天雖然只利用上下班在車上的時間來讀,卻也速度奇快,一天可讀兩百來頁,囫圇吞栆,但寫日志的速度卻跟不了,只揀最重要的寫罷了。
哲學的三部分 形而上學 形而上學,講的是世界的本質,是哲學領域最基本的問題,是亞里士多德最早在其著作中提出來的,他自己稱為第一哲學或者神學。
而這個詞在漢語中則是意譯,在古漢語中,《易·系辭上》中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唐人崔憬以“形而上”謂用,“形而下”為“體”,他說“凡天地萬物皆有形質,就形質這中有體有用。
體者即形質也,用者即形質上之妙用也。
言有妙理之用以扶其體,則是道也。
其體比用,若器之于物,也則是體為形之下,謂之為器也。
”這段我沒大弄懂,但我明白大概說的是咋回事:研究地些超自然萬物的東西,如靈魂、本質、理念等,就是在搞形而上學,比如:我是一個人,那么人是什么
什么是人的本質
這就是典型的形而上學問題。
類似比較典型的問題還有: 1.世間萬物是怎樣起源的
是自然進化的結果還是某個神創(chuàng)造的
有沒有一種元素,一切萬物都是由它組成的
2.人有沒有靈魂
3.什么是人的本質
是肉體,還是思想、情感抑或靈魂
今天似乎弄明白了這個“形而上學”是咋回事了,最后自個兒得出一個結論,哲學家就是一幫吃飽了沒事干,成天瞎琢磨的家伙。
倫理學 道德倫理,就是倫理學,它是研究與道德相關問題的學問,與我們的生活、與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息息相關的。
就這點而言,它似乎比老一本正經的形而上學要親切得多。
本來以為倫理學就這么簡單,可是讀到以后越覺得看不懂了,是那些吃飽沒事干的家伙們跟我們玩兒深沉,什么相對主義倫理學,自然主義倫理學,直覺主義倫理學,非認識主義的倫理學,等等,煩。
看完全文,才知是從不同角度來看倫理,直覺主義:認為道德是事物一種獨特性質的表達,這種性質就存在于事物之內,然而卻是我們難以把握的,不可能用一種科學的、嚴謹有邏輯的詞語表達出來,而只能憑直覺去領悟,用一句話來說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其它幾種變態(tài)的我就不舉了,因為我不是研究這個的,我只是想清楚是咋回事。
但上述這幾種倫理學都屬于元倫理學,所謂元倫理學:就是研究何謂善、惡與道德的學問,更具體的說,它所研究的是善、惡與道德等的本質。
與元倫理學相對的另一大塊--規(guī)范倫理學。
替?zhèn)惱碇贫ㄒ?guī)范的學問,就是規(guī)范倫理學。
如果說元倫理學研究的是善與惡的本質的話,那么規(guī)范倫理學就是在這個基礎上研究具體的善事與惡事,并且分析它們到底是善是惡。
比如:應不應該墮胎
為什么亂倫是罪惡
是否應該銷毀所有核武器
這些問題到底應該聽誰的呢
為什么總好像說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呢
到底是公有理,還是婆有理呢
對諸如此類變態(tài)問題的回答就構成了規(guī)范倫理學。
那么,到底怎么樣去制定規(guī)范倫理的規(guī)范呢
另一個問題引出來了:價值判斷。
在事實中加入是否符合道德標準,是對還是錯,應該還是不應該。
比如:布魯托斯然死了凱撒,這是一個事實,但“布魯托斯是不是應該殺死凱撒”就是一個價值判斷。
價值判斷,加上類似的無數價值判斷仍其分析就構成了規(guī)范倫理學。
元倫理這和規(guī)范倫理學就構成了倫理學。
認識論 何為認識論
有關知識的理論,就是認識論。
認識論的最根本問題,也是所有有關知識的問題中最主要的一個乃是知識的起源問題。
比如:我們的知識從何而來
唯理派認為知識是神賦與的,是人生來的一種本領,托馬斯阿奎就認為,人類惟有通過理智才能得到完整的知識。
而這個理智就是上帝賦予我們的,是上帝在我們心靈的沃壤中種下了“理智之光”。
經驗派認為真正的知識來源于經驗。
經驗主義者們認為,這些經驗就是知識的真正起源,一切知識,無論知識,無論最后它多么復雜,其源來就是經驗。
我很高興,讀完這些我沒有發(fā)瘋。
并且還知道了哲學大概研究的是個啥。
幸甚幸甚
西方哲學史》讀后感之三--哲學,哲人 2007-07-10 23:28 分類:讀萬卷書 字號: 大大 中中 小小 研究哲學的人,要么是天才,要么是地道的笨蛋,是天才的那種人,不用去說服別人,別人也會接受他的觀點,是笨蛋的那種人,連自己都說服不了自己。
畢達哥拉斯 在我看來,這是一位以勾股定理和平方立方聞名于世的數學家,雖然他的哲學思想影響過一些人。
老畢的那個時代,老畢被神話了,而且被人們當成了神,還有他的靈魂轉世的觀點,構成了他的主要思想體系。
赫拉克利特 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
為什么呢
因為河水是流動的,所以萬物都在變化著的。
這是他的主要思想,他的這個思想對后來的黑格爾大有影響,通過黑格爾又大大地影響了馬克思。
德謨克里特 是他,最早提出了原子論。
他認為原子是萬物的本源,也就是萬物都是由原子組成的。
千年之后,那些量子學的物理學家們,才真正才提出物體是由分子組成的,但分子又是由原子組成的。
蘇格拉底 對于整部西方哲學史而言,很難說有比蘇格拉底的死更震撼人心的事件了。
老蘇其丑無比,以及他那著名的悍妻,還有他那句“我知道,打過雷后一定要下雨“的名言,老蘇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沉思與辯論,這是他的主要日常行為。
他曾被證明為是最智慧的希臘人,而他自己卻說:”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一無所知。
“老蘇也是倫理學真正的鼻祖。
老蘇之死是令人惋惜的,當局者認為他的言行教壞了青年,被捕了他,在法庭上,他為自己做了出色的辯護,根本不承認所指控的罪名,可惜的是,他的辯護太出色了,所以他們就決定處死他。
在獄中的時候,他的學生已經買通了所有阻礙他逃跑的人,但他斷然拒絕了,他不愿違反法律,他認為法律一理制定,不管理合理與否,作為一國公民就必須遵守。
蘇格拉底就這樣死了。
柏拉圖 他是蘇格拉底的學生,在所有的哲學家,柏拉圖是最帥的,也是最偉大的。
柏拉圖的理想國是:”一個理想的國家,就是由哲學家做王的國度。
“在他的理想國里,人被分為三等,普通人,士兵和護國者。
他的另一個主要是思想是理念論,他認為,所有個體都是不真實的,那什么才是真實的呢
當然是理論了。
亞里士多德 他是柏拉圖的學生,作為偉大的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亞里士多德一生享盡榮華,卻在流亡中孤獨地死去。
他是所有哲學家最博學的哲學家,但也是犯錯最多的哲學家,后來的伽利略在比薩斜塔做實驗,為的就是要證明亞里士多德的一個說法說錯了。
老亞的主要著作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邏輯學,如《范疇學》、《解釋篇》、《前分析篇》等,這些都是告訴我們如何去思想的著作;二是自然學科,如《物理學》、《論天》、《天象學》、《論顏色》等等,他的博學創(chuàng)立了很多學科,如動物學、植物學、物理學、生理學等等;三是美學,《修辭術》、《論詩》、《亞歷山大修辭學》等;四是哲學著作,在哲學著作中,最有名是《形而上學》。
在他的著名的形式邏輯學中,有一個著名的三段論,如:凡人都會死,老莫是人,所以老莫會死。
在三段論中,大前提要正確,不然,結論就錯了。
亞里士多德的思想相當豐富。
不是一言兩語能說清楚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就是傳說中的雅典三哲。
從猶太民族悲壯而又悲哀的歷史,到耶穌基督的誕生,這些個思想成為整個西方文明的開始。
西方哲學史全增瑕讀后感
《西方哲學史》感 看過幾本哲學的書一般都看不懂
這時間,從頭又讀了一遍西方哲學史,終于明白了什么是哲學。
西方的哲學是首先要推崇希臘哲學,也就是古希臘哲學。
這里首先研究的就是自然,研究一下金木水火土是什么,由什么組成的,以及他們之間是怎么變化的。
研究這些問題的一些牛人有記載很多,比如泰勒斯,阿那克西慢德......。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知識和行為問題被提出來了,就是說,真理的問題,那句“吾愛吾師,我更愛真理”的話大家就知道了吧。
由于各種雜七雜八的東西都出來了,就會有人站出來了,說好多東西不合理,有名的就是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兩位,他們去除糟粕,取其精華。
把哲學的世界重新整理了一下。
之后就是倫理問題,說實在的,我一直沒有弄明白倫理到底說的是什么,好像是說,人的靈魂和世界還有社會之間的關系。
但是是什么關系不太懂。
隨著人類的進步,基督教出現了。
基督教的出現,帶來了很多神話的東西,被稱作神學。
有很多人研究和信奉這個東西。
結果就著書立院,出現了經院哲學,也出現了教會。
教會以信仰為背景,以神權為手段,以統治者的身份出現了。
人類還在進步,科學的大門已經找到了,但是還沒開。
但是人類還是向著真理出發(fā)的,以當時的科學水平,發(fā)現很多經院哲學是錯的,有人出來反對。
結果也是悲劇了。
歷史的必然規(guī)律是:一個出現,就會伴隨著另一個消亡。
自然哲學的出現(科學)打擊了經院哲學,經院哲學為了生存,只能改變了,變得更玄乎了。
自認科學還不是很成熟,但是已經積累了很多經驗,這個就叫做經驗哲學。
既然是經驗,就自然出現個人主觀色彩,大家就是出來理論一番。
理論的最后結果一般是,出來一個大人物,以公正的身份去評判。
以批判的眼光對待問題。
這里面也參雜著唯心主義,唯物主義。
其中黑格爾的辯證法到現在還很實用。
到現在的實用主義哲學登上歷史舞臺,看看身邊的人,都是實用主義,不喜歡理論。
各個問:有什么用啊
問這種話的人,我想還是先讀讀書吧,之后再問吧。
要不會讓人笑話的。
因為理論是基礎,理論很重要的。
不要問他有什么用,比如問你:剛出生的小孩有什么用啊
與此相同,理論就是剛出生的小孩,等他長大了,就知道他有什么作用了。
可以說,在蘇格拉底之前,人類的意識是由酒神的迷狂主導的,可以看到赫拉克利特在虔誠之中吶喊世界是一團不滅的火焰,可以聽到荷馬在瘋狂之中演唱神與英雄們強大的力量;而到了蘇格拉底,人類就開始冷靜思考了,思考著人類自身的秩序,而把那種酒神迷狂的火焰被冷靜的理智澆滅了,這就是為什么蘇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圖要把荷馬這樣的詩人驅逐出他的理想國了。
詩人的力量可以觸及宇宙的每一個角落,而柏拉圖的已經觀察到宇宙的每一角落了,他卻不愿承認自己是詩人:他用冷靜的理智來反對酒神的迷狂,卻不知自己已陷入迷狂之中。
與其說他的“理念”是一種單純的哲學,不如說他創(chuàng)造了一種關于美的意境,天地萬物都可以歸服于“理念”的名義下,這何嘗不是人類意識中那種最純粹的、統一的關于宇宙初生之美的體驗呢
美在第一雙眼睛看來是不可言說的,而柏拉圖卻說了出來
在無意之中,柏拉圖的“理念”接近了上帝,可他終究只是接近。
在蘇格拉底之前的思想家則是和上帝融為一體的,他們就是神。
可以說,柏拉圖是最后一個體驗到古希臘那種酒神的迷狂的人,而柏拉圖之后的人更多的是看到他那種冷靜的理智,仿佛再也聽不到詩人那瘋狂的吶喊了,仿佛再也沒有和宇宙萬物融為一體的體驗了。
急求與哲學有關書籍讀后感(800字以上)
本人曾閱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可說是讀后感,也可說是筆記,現供你參考:\\r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出版于1781年,在1787年第二版時做了較大的修改,學術界對于這兩個版本的重視幾乎是等同的。
在出單行本時,國際上的通行作法是以第二版為基準,本人閱讀的就是第二版單行本(譯本)。
\\r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是西方哲學史上的一本劃時代的著作,對哲學界有著巨大的影響。
對于康德著作的漢譯,有多個版本。
目前社會上流通的版本,以韋卓民先生的漢譯本較多,是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校訂版。
同時,也有李秋零先生的漢譯本和鄧曉藝先生的漢譯本,常見于書店內,除連接詞有些不同外,整體內容是一致相同的,可以理解為是康德原著的含意內容。
\\r《純粹理性批判》是一部篇幅巨大、艱深難懂而又具創(chuàng)造性的哲學名著。
所謂“純粹理性”,是指獨立于一切經驗的理性。
而所謂“批判”,則是指這種純粹思辨的理性進行一種思考與觀察,以便弄清楚人類知識的來源、范圍與界限,這樣才可以既避免獨斷論,又避免懷疑論,從而為建立一個科學的形而上學奠定基礎。
\\r閱讀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確實費心費力,經常遇到的問題是那康德式的語句非常拗口,其涵義要連貫性的去理解才能懂得康德的原意與思路。
由于是作為一本在西方哲學史上劃時代的著作,作為愛好哲學的研學人,又不得不硬著頭皮去閱讀、去理解,反復又反復的思考,花去的時間比閱讀馬克思的《資本論》多至三倍。
\\r由此可見,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的思想性質,雖然屬于一般形而上學,但是,本身并不就是形而上學,而是形而上學的入門式導論。
\\r康德所謂形而上學的道德哲學,是指一種純粹的道德哲學,他排除了一切可能的經驗,而將此種純粹認為是先天已闡明的一種道德原則。
在此基礎上,康德提出了絕對命令的道德原則,所提出的道德法則具有了絕對必然性。
絕對命令是無條件的,而且把這種行為本身看作是客觀必然的,與其他目的沒有關系。
如果隨著這種道德法則的普遍性,那么,這種法則就具有客觀實效性了。
\\r可是,康德又認為:“絕對命令只有一項,即是僅依據你能同時醫(yī)院它成為一項普遍法則的那項準則而行動。
”故此,這里又提出了一個自由的概念,這也是絕對命令可能發(fā)展的條件。
也就是說,只有當個人成為理智世界的成員時,超脫了感性的束縛,用自由的概念來指導行為,即服從自已的原則,那么這種道德規(guī)律就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寫給大家的西方美術史讀后感1000字
《西方美術史》有感這本書西方藝術的形式與特征等的發(fā)展史,其中心問題是美對于人類生活和人類歷史的價值和意義。
另外,西方美學與西方的哲學,文化藝術的發(fā)展密切相關。
對美學,哲學是關于一切美學問題的最基礎的思考,具有元美學的性質。
對美學問題的研究有利于加深和豐富對西方哲學的理解。
西方歷史上的文學藝術作品是許多美學思想的源泉。
說起西方美術,我好像走進到了另一個新天地,與中國美術形式意境完全不同的另一番感受。
在興趣盎然中,喬托的覺醒,波提切利的韻昧,達芬奇的智慧,米開朗基羅的激憤,拉斐爾的優(yōu)雅,喬爾喬內的建樹,提香的追求和丁托列托的視角,感受布勒格爾的氣質,丟勒的才情,普桑的力度,華托的情調,大衛(wèi)的理想,安格爾的柔美,德拉克羅瓦的激情和莫奈的光影,深深吸引著我。
另外,西方藝術流派及藝術形式多種多樣:華麗激情的巴洛克藝術;古典優(yōu)雅的學院派;充滿生活情趣陽光的荷蘭小畫派;夸張扭曲的折衷主義;真實和諧的寫實主義;抽象豪放的野獸派;具有戲謔和象征意義的超現實主義??書的第一部分講的是古埃及希臘羅馬美學。
提起埃及,人們首先想起的是金字塔。
金字塔是古埃及卓越的建筑藝術,它是法老王們的陵墓。
對于金子塔的美麗和雄偉我不多說,在課上學到的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埃及的雕刻、繪畫藝術。
從那些作品我們可以看到,埃及人的燦爛文化以及他們對“秩序”的狂熱追求,繪畫的比例,外形都奇異的保持一致,宏偉的雕像現在雖然有好多殘缺,但仍能感受到那埃及的輝煌文明
古希臘的美學思想是在其哲學,藝術,宗教,文化的土壤中產生的。
超凡入圣的藝術,古希臘與古羅馬。
羅馬人在相當長的時間里直接根據面具制作肖像雕塑。
后來古羅馬肖像雕塑的美學追求在于求真美,這同古希臘的寧靜、理想化的完美迥然不同,這種特征趨向于個人意志的創(chuàng)造,表現出敢于參與世事爭勝的氣概。
它是希臘文化的繼承者和發(fā)揚者,偉大的羅馬,璀璨的希臘
充滿神話的希臘,雅典衛(wèi)城,巴特農神廟,這些美麗的地方都給我們不一樣的視覺享受。
雖然沒有在幻燈上看到十幾米高的雅典娜塑像,但是可以想象那是怎樣的宏偉美麗。
充滿了神圣,夢幻般的感覺
這些都給我從新認識了希臘的文化,對希臘的建筑也有了一些了解。
最后另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兩大天才——達芬奇與米開朗基羅,紀錄片記錄了他們的生平種種,讓我們了解了天才成功的不易與艱辛。
時代造就了他們,他們也成就了時代
他們值得我們現在每一個學生去學習,為之理想而奮斗,因為他們告訴我們,藝術是門偉大的科學
終求一生,值得為之奉獻,為之探索
它介紹了幾種最早形態(tài)的美學思想。
塔塔凱維奇認為美學思想最早包含在藝術之中;鮑??J為人類的審美意識產生于原始宗教向哲學的過渡階段;吉爾伯特和庫恩認為哲學孕育了美學。
綜合幾位美術家的觀點,早期希臘的美學思想是蘊含在宗教,藝術,和哲學當中的。
這幾種觀點的分歧是美學本身是什么,美學與哲學的關系是什么。
由此可見,美學不僅僅是哲學的一個分支,他們之間還有更復雜的關系。
要理解他們的關系,我想必須要通過深入的學習和探究。
政治學說史讀后感400
初學哲學是要從哲學史或者哲學導論開始學的。
哲學導論比較好的有《大問題-簡明哲學導論》,哲學史比較好的有羅素《西方哲學史》(不過此書比較偏頗,并不客觀,但是據說寫得很吸引人),《牛津西方哲學史》很不錯,不過感覺有點深,很多內容對于初學者不容易掌握。
《蘇菲的世界》沒有讀過,近年來頗獲好評,不過一般暢銷書籍水平都不怎么樣。
如果要學習中國哲學,先讀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就可。
其實真要全面了解哲學史,僅僅讀一本是不夠的,所以不必局限在一本上,自己多找?guī)妆?,互相參照著讀是比較好的方案。
世界公認哲學啟蒙通俗易懂的是《蘇菲的世界》 是每一位有人文素養(yǎng)的人書架上應該有的書。
(看下面鏈接的介紹) 參考資料: 如果要學哲學,最好的書是哲學經典原著,如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笛卡爾、康德等人的書。
但原著非常難讀,而且非常容易曲解。
但除此之外沒有他法。
我覺得最好的哲學入門書是笛卡爾的《第一哲學沉思集》里面的六個沉思,特別是第一個沉思,大概只有十幾頁吧,不過要完全讀懂,完全體會作者的意思需要很長的時間。
讀完這個就會 有了入門再看其他的就容易多了。
如果有機會可以來中山大學哲學系上翟振明老師的哲學導論課,絕對是震憾人心的。
有一本他編的內部教材叫《哲學引論》,是一些原著的選編,不過沒他講解其實很難看懂 一,西方的: 1,《蘇菲的世界》,喬斯坦·賈德\\\/著,蕭寳森\\\/譯,作家出版社。
這是一部小說,也是一本西方哲學的啟蒙書。
2,《西方哲學史》,羅素\\\/著,商務印書館。
這是一部學術著作,你可以在看完《蘇菲的世界》之后看這本。
3,接下來你可以找上面作品中提到的重要的、或者你感興趣的哲學家的作品來看。
二,中國的: 1,《中國哲學簡史》,馮友蘭\\\/著。
原著是英文寫的。
似乎是有中英文對照的版本,兩冊。
2,《中國哲學十九講》,牟宗三\\\/著。
3,《印度哲學概論》,梁漱溟\\\/著。
4,《中西文化及其哲學》,梁漱溟\\\/著。
5,《人生與人心》,梁漱溟\\\/著。
6,《人生哲學》,馮友蘭\\\/著。
7,《魏晉玄學論稿》,湯用彤\\\/著。
8,讀經典,莊子、老子、易經、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之類的。
哲學書籍讀后感。
哲學書籍讀后感 “人生,是一段用生命碰觸其它生命的時光,與你相遇,其他生命再也不一樣,遇見它們,你才真正的活著。
”這是《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的封面語,正是由于這段話,我買了這本書,用兩個晚上讀完。
艾迪,在小時侯受到過家庭創(chuàng)傷,在青年時期參加戰(zhàn)爭受到更大的、不僅是身體的更是精神上的創(chuàng)傷,因此而成為一個自己所不喜愛的人,一直以為被別人束縛在困境里,找不到自已生活的價值,自已在痛苦與沉默中度過一生。
艾迪死后,在天堂中遇見了與他生命相關、然而在他活著時或許并不認為這樣的五個人,帶著艾迪重新經歷了他人生中一些或許簡單或許復雜的事情,并讓艾迪看到了這些發(fā)生事情的真正原因,以及這些事情對他人的影響,從而使艾迪逐漸明白,逐漸釋懷,并走向真正的天堂。
生命,不是能獨立存在的東西。
生命是因為與別的生命或非生命相互而存在,整個世界如些相互依持而存在,整個宇宙因為每個生命\\\/非生命的存在而存在。
你之所以是你,是因為一個女人,你是她的丈夫;是因為父母,你是他們的兒子;是因為國家,你是她的公民;是因為工作,你是創(chuàng)造者;是因為兒子,你是父親;...,是因為這世界的一切,你才是你,你才存在。
同樣,因為有你,這世界才存在,因為有你,一個女人才有丈夫;因為有你,一個父親才有兒子;因為有你,一個兒子才有父親;因為有你,一個國家才有如此一個公民;因為有你,才會有某一項工作成果;...,是因為有你,這世界才完整而真實的存在。
你永遠無法知道你對別的生命的影響有多大,所以你唯一能做的是珍視自已,珍視自已所做的一切;你永遠無法知道這個他人為你付出了多少,他人對你有多么重要,所以你唯一能做的是對這個世界心存感激,并為這個世界及他人付出你所有。
艾迪的人生是痛苦而孤獨的,因為他認為自已是獨立存在的生命。
在天堂,藍膚人讓他知道——生命不的獨立存在的,所有人是相互關聯的;小隊長告訴他——你的付出、你的犧牲,對這個世界的有意義的;老婦人告他——你不可能理解整個世界上事的原因,只能對此抱以寬恕與感激;瑪格麗特讓他知道——愛,沒有終點,愛,是最真實的存在;小女孩告訴他——不管你感覺如何,但這個世界因為你而精彩。
因為這個世界,才會有你;因為有你,這個世界如此精彩。
本人曾閱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可說是讀后感,也可說是筆記,現供你參考: 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出版于1781年,在1787年第二版時做了較大的修改,學術界對于這兩個版本的重視幾乎是等同的。
在出單行本時,國際上的通行作法是以第二版為基準,本人閱讀的就是第二版單行本(譯本)。
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是西方哲學史上的一本劃時代的著作,對哲學界有著巨大的影響。
對于康德著作的漢譯,有多個版本。
目前社會上流通的版本,以韋卓民先生的漢譯本較多,是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校訂版。
同時,也有李秋零先生的漢譯本和鄧曉藝先生的漢譯本,常見于書店內,除連接詞有些不同外,整體內容是一致相同的,可以理解為是康德原著的含意內容。
《純粹理性批判》是一部篇幅巨大、艱深難懂而又具創(chuàng)造性的哲學名著。
所謂“純粹理性”,是指獨立于一切經驗的理性。
而所謂“批判”,則是指這種純粹思辨的理性進行一種思考與觀察,以便弄清楚人類知識的來源、范圍與界限,這樣才可以既避免獨斷論,又避免懷疑論,從而為建立一個科學的形而上學奠定基矗 書中圍繞著“先天綜合判斷如何可能”的問題,通過對先天直觀形式和先驗知性范疇的考察,說明了數學和自然科學是如何可能的,接著通過對理論的純粹推論進行考察,提出了將知性范疇運用于理性推論,必然導致的二律背反,由此確定了現象與本體的二元論,以物自體的不可知,為信仰留下了地盤。
閱讀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確實費心費力,經常遇到的問題是那康德式的語句非常拗口,其涵義要連貫性的去理解才能懂得康德的原意與思路。
由于是作為一本在西方哲學史上劃時代的著作,作為愛好哲學的研學人,又不得不硬著頭皮去閱讀、去理解,反復又反復的思考,花去的時間比閱讀馬克思的《資本論》多至三倍。
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貫徹始終的根本指導思想,或者一條思維主線,就是通過對理性本身,即人類先天認識能力的批判考察,確定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通性和必然性的要求,以及這些要求的來源、功能、條件、范圍和界限,從而確定它能認識什么和不能認識什么。
在這基礎上,對形而上學的命運和前途作出最終的判決和規(guī)定。
由此可見,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的思想性質,雖然屬于一般形而上學,但是,本身并不就是形而上學,而是形而上學的入門式導論。
康德所謂形而上學的道德哲學,是指一種純粹的道德哲學,他排除了一
求全球通史讀后感1500~2000字 最好不要和網上的有雷同 可以摘取幾篇的好段落結合成一篇 全文連貫 急急急
通史感美國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世著作《全球通史》,自從出版?zhèn)€世紀以來給全球史學界帶來巨大的震撼,它從系統的全球史觀出發(fā),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縱覽今日之世界,人們的時空觀念發(fā)生著急劇的變化,“全球村”逐漸成為現實,整個世界在愈來愈大的程度上聯系在一起了。
在西方從第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學家希羅多德起,編纂世界史的努力就一直沒有中斷過。
從歷史學家的這一世代賡繼的探索過程中,我們可以獲知,世界史是在不斷消除各民族閉關自守狀態(tài)中邁步的,不管在他的最初間段步履是何等蹣跚,但隨著人類文明的歷史腳步不斷的加快,全球史應運而生。
這一學術文化過程生動地證明了,人類向著更廣闊.更燦爛的一統世界前進的步伐是永遠也不會停息的。
從我國古代司馬遷所著的《史記》,是我國古代的一部具有世界眼光,技術當時中華民族所知的那個世界的歷史。
學界認為,希羅多德(約公元前484—425年)是第一個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學家,所著《歷史》是西方最早的一部“世界史”。
正如史學家狄奧尼修斯所說:“希羅多德把歷史提高到更高和更值得尊重的階段,他決定寫關于不是一個國家,不是一個民族的事情,但是他在自己的敘述中把許許多多的.各種各樣的故事,歐羅巴和亞細亞的多結合到一起。
”這種目光遠大.胸襟開闊.通貫古今等特點,對西方以后史學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人類社會的巨大變動之中,人們從羅馬征服世界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到人類歷史的統一性,反映這種人類歷史統一性的世界史便應運而生
波里比阿的《通史》傳播了“世界主義”的思想。
中世紀西方的史學發(fā)展長期處于‘停滯’狀態(tài)中,神學思想的籠罩,中世紀基督教史家的理論,打破了以前以世界作為背景的和以地理上的文明中心為中心的世界史的格局,開始構筑貫徹人類始終的世界史,構筑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民族都包羅在上帝目的的規(guī)劃之中的世界通史。
但?。?265—1321年)作為“文藝復興”時代的第一位詩人,架設了一座通往近代人的世界文化的橋梁。
在但丁眼中,世界歷史是一個整體,它由各個國家和民族所組成;世界歷史是人類智力潛力不斷開掘發(fā)展和人類文化不斷提高的過程;世界歷史的最終目標是建立一個文化繁榮昌盛和人們過著自由的幸福生活的永久和平的社會。
“文藝復興”時期的一批人文主義史家,重新提出古希臘時期的“人是萬物的尺度”的口號,致力于記載和探索人類本身的活動,從而揭開了西方資產階級史學發(fā)展的序幕。
鮑杜安的《世界史的結構》,讓.波丹的《易于理解歷史的方法》,凱勒爾的《古代.中世紀和新時期世界通史》,福雷斯蒂的《世界編年史》……這些著作都表現了文藝復新時期西方史學逐步擺脫上帝神學思想的干擾,而以哲學的燭光來直視人類本身,即從人類社會本身的發(fā)展情況來說明世界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
“啟蒙時期”蓬勃展開的理性主義史學標志著近代資產階級史學的確立。
伏爾泰(1694—1778年)在批判博緒埃的《世界通史》的過程中,探討了人類歷史發(fā)展的統一性等世界史的理論,親自編撰深入具體的世界史著作,對同時代和以后世界史理論研究和編撰產生深遠影響。
學術界一致認為伏爾泰的《論世界各國的風俗和精神》是近代意義上的第一部真正的世界史著作。
該書拋棄了在《圣經》基礎上構建的.以基督教文明為中心的傳統的世界史體系,建立起以人類文明為中心的新的世界史體系;開創(chuàng)性的運用比較方法,從全球的宏觀角度來縱橫考察人類文明史;擴大了歷史研究的范圍,綜合研究作為整體的人類歷史的各個方面,揭示了人類歷史發(fā)展的統一性。
伏爾泰的影響是深遠的。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當代國際史學界提出的研究“總體史”或“全球史”的口號,實際上是啟蒙時代編史傳統的復興。
近代年鑒學派大師布羅代爾的《地中海于腓力浦二世時期的地中海世界》. 《十五至十八世紀物質文明.經濟與資本主義》以及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等在國際史學界具有廣泛影響的新的世界史體系著作都是對以伏爾泰為代表的世界史模式的一種回響。
十九世紀上半葉,西歐的急速進步沖昏了西方人的頭腦,他們對未來充滿了信心,大肆宣揚西歐諸民族地域人種的優(yōu)越,把西歐一隅的進步視為整個世界歷史的發(fā)展過程。
形成了一種典型的西歐中心論。
在當代,運用全球觀點來撰寫世界史已成為當代西方多數歷史學家的一項重要課題。
自1945年以來,世界已經進入全球一體化的階段,英國當代歷史學家巴勒克拉夫最先提出運用全球觀點來研究和撰寫世界通史。
他撰寫的《泰晤士世界歷史地圖集》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合乎生活的全球歷史觀
美國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正是從嚴峻的社會現實和虛假的社會現象之間的深刻矛盾及其所造成的災難中。
開始從歷史中尋求原因,由此樹立其思考和改變現實的歷史研究信念:研究不是為了把歷史當作一種文化裝飾品,而是把它用作了解和改變社會的一種工具。
從他的《全球通史》中可以看到當前的全球社會充滿著無數矛盾,各種問題嚴重困擾著全球所有的社會,無論是發(fā)達的資本主義社會,還是社會主義國家。
第三世界,都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
世界史研究愈顯重要了。
當代社會這種變革的根源是歷史上長久存在的技術變革和社會變革所產生的時間滯差,它造成了幾千年以來世界歷史上眾多的苦難和暴行以及當前人類的困境;在世界歷史上任何地方所取得的任何創(chuàng)造性成就都是人類共同的知識財富,而互相了解這些財富有助于推動各個社會的進步;人類因面臨共同的問題和前景而需要開展有效的全球合作。
要認識社會變革的根源,取得各社會互相了解,開展全球合作,必須建立一種全球歷史觀
自1945年以來,第三世界作為內部存在很大差別的國家類型在國際社會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斯塔夫里阿諾斯把第三世界作為一個整體,把它作為一個整體,把它作為全球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來加以考察,以求更全面的認識第三世界整體史和全球史。
當前我們所關注的應該是怎么樣的世界史正如殖民地革命.朝鮮戰(zhàn)爭.越南戰(zhàn)爭和“冷戰(zhàn)”引起的世界變化一樣,當今世界的諸如生態(tài)失橫.資源枯竭.全球的核毀滅威脅,使更進一步思考整個人類命運的全球史成為必需。
這種全球史的探討是對人類進化越來越由自己決定的今天人類所面臨的共同問題與前景的思考和分析。
《全球通史》展現了世界史的新視野。
它改變了世界史研究和撰寫的西方中心論的傳統取向,確立了運用全球觀念.包含全球內容的世界史新取向;確立了把世界史作為一個有機體的整體性或全球性研究方法。
它改變了歷史研究泥古不化的狀況,體現了世界史的當代性和全球性。
當代社會之中新科技革命的深入發(fā)展引起全球各個領域.各個社會的深刻變革,所以要求歷史學家在世界史中研究這種變革,因為至今世界歷史在很大程度上是連續(xù)不斷的科學技術革命的歷史,以及由此引起的社會制度.思維方式和人際關系方面變革的歷史。
《全球通史》以今察古,以古鑒今,目的是要人們認識到科學技術革命和社會革命之間存在的嚴重的時間滯差及其將要造的災難,從而為實現人類美好的前景服務。
從某種意義上說,《全球通史》是一部“醒世箴言”是一部當今世界的“資治通鑒”。
《全球通史》揭示了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的有機聯系體現了世界史豐富而重要的認識價值;提出了許多對當代人有啟示的.須作思考的問題,并通過歷史來尋求解決這些問題的答案,賦予歷史以新意,富于智慧,體現了思想的力量。
貫穿于書中作者對歷史富于見解的思考:1:人類社會群體可接近性和相互影響的作用。
綜觀人類歷史,人類文化的進步取決于社會群體是否有機會吸取鄰近的其他的社會群體的經驗。
只有那些最易接近.最有機會與其他民族相互影響的民族,才最有可能得到突飛猛進的發(fā)展,并處于領先地位
隨著全球史時代的到來,結果將是全球范圍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融,并產生如生物學領域中雜交優(yōu)勢法則的那種發(fā)展。
2:人類歷史遺產的繼承。
對歷史的考察,揭示作為歷史和文化遺產的人類創(chuàng)造活動的靈活性和潛能,盡量客觀地評價人類歷史的遺產,使人們更加了解今天的人類社會,更有助于把握未來。
諸如古希臘時期自由探究的精神.民主政體的理論和實踐.藝術.文學和哲學思想……構成了希臘流給人類的光輝遺產。
自從人類進入階級社會以來,每個歷史階段中最有影響的社會都是力圖縮小上下層之間鴻溝的社會——都是倡導提高群眾參與水平的社會。
這種參與人數總量上的猛增構成了開拓性社會的現代性,這在性質上賦予這些社會以優(yōu)越的社會內聚力和推動力,使得這些社會勝過同時期的其他社會,在它們的時代打上這些社會的印記。
3:科學技術的發(fā)展。
人類在取得巨大的成就同時也付出高昂的代價,其原因在于人類運用技術的方式。
目前,人類對技術的濫用,已造成了廣島.博帕爾.切爾諾貝利等災難,而更急迫.更潛在的災難則是毀滅性核戰(zhàn)爭所造成的人類滅絕。
當前我們的任務應當是促成技術的使用,給大多數人都帶來好處,從而增加我們在這個星球上生活的安全感和舒適感。
我們更應關注的是如何充分運用技術來控制大自然的種種災害,如何發(fā)展技術來滋養(yǎng)我們生存的地球。
當今社會,全球史教育,尤其是其中所表現的人類發(fā)展的整體觀念和全球方略,對提高人的綜合素質,尤其是培養(yǎng)作為地球村一員的當代人的前沿意識和全球眼光是相當重要的
當代大學生值得花功夫學習并且必須掌握的不只是外語.電腦.金融和外貿等課目而已,加強全球史觀的教育在當今時代尤顯重要了,《全球通史》作為一部“精品教材”,更有助于我們了解歷史,把握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