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定都哲學(xué)》作者高榮偉讀后感
當(dāng)然,洛陽在唐朝中后期的崛起也有賴于它四通八達的交通優(yōu)勢,只是,這兩座城市雙雙在唐朝末年衰落,它們在中國歷史上的輝煌也隨之戛然而止。
安全還是糧食
長安城不是一座。
歷史上有兩座長安城。
漢朝的第一長安在西安市的西北。
隋唐的第二長安才坐落于西安市中心。
它是隋文帝所建,當(dāng)時不叫長安,而叫“大興城”。
隋文帝楊堅定都長安,有一個很現(xiàn)實的政治考慮。
楊堅的力量建立在“關(guān)隴集團”之上。
所謂關(guān)隴集團,要追溯到北魏分裂之際。
當(dāng)時一代梟雄高歡控制了大部分北中國,宇文泰走投無路,裹挾北方六鎮(zhèn)的余卒,西入關(guān)中,建立一個關(guān)隴軍事集團。
這個集團以關(guān)中為根本,東向和高家爭奪天下,歷經(jīng)險阻最后終于獲勝。
楊堅也是關(guān)隴集團的一份子,他是宇文家的岳父,奪了女婿的天下,但他依靠的還是關(guān)隴集團的力量。
既然需要人家的支持,楊堅當(dāng)然就不敢隨便離開關(guān)中,只能定都長
安。
但是事情到了他兒子隋煬帝的時候,起了變化。
他離開了關(guān)中,讓人造了一個新首都洛陽,又派人挖了一條大運河。
按照傳統(tǒng)史書的說法,隋煬帝修建大運河就是為了更好地荒淫無恥。
但這個說法難以讓人相信,隋煬帝所作所為的背后,其實有著一種理想主義的矯情。
他試圖把帝國凝結(jié)為牢固的整體,所以他才會選擇位于帝國中央的洛陽為新首都,并用一條運河把帝國連為一體。
理想主義向來害死人,大隋朝滅亡了。
隋帝國的崩潰主要原因當(dāng)然還是窮兵黷武濫用民力。
但是背后可能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隋煬帝營造洛陽后,遠離了關(guān)中,也就疏離了自己的力量源頭,因此招致覆滅。
有隋煬帝的前車之鑒,李淵只能把首都定在長安。
但這樣一來就馬上面臨一個問題:糧食。
首都總要消耗大量糧食。
光靠關(guān)中一帶不足以供給,唐朝不得不從外地輸入糧食。
按說隋煬帝的大運河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但是事情不那么簡單。
以江南糧食為例,它們要送到長安,需要走兩千多里的路程。
其中真正的問題就在洛陽和陜州中間這段路上。
這段路中間有三門峽的砥柱,船過不去,只能靠牛車走崎嶇的山路,非常艱險,運量也很有限。
開始的時候問題還不大。
李世民統(tǒng)治時期,政府規(guī)模很小,軍隊也是軍農(nóng)合一的“府兵制”,一年往長安運一二十萬石糧食就夠了。
到了唐高宗時代,政府規(guī)模急劇膨脹,長安城人口也跟著增加,糧食就成了大問題。
最后竟然弄到了幾乎要斷頓的地步。
這時,隋煬帝留下的東都洛陽又成了救命稻草。
在唐高宗時代,一遇到關(guān)中欠收,李治和武則天就帶著文武百官到洛陽吃洛口倉的糧食。
當(dāng)然,長安還是首都。
等到荒年過去,李治他們還回來。
整個就是一副逃荒的樣子。
有的時候逃荒還逃得間不容發(fā),狼狽不堪。
永淳元年那次,跟隨皇上逃荒去洛陽的扈從之士,居然一路走一路餓死,沿途倒下了許多餓殍。
于是,洛陽城再度成為一個有誘惑力的選擇。
相對于長安,洛陽最大的優(yōu)勢就是它位于帝國的中心,四通八達,交往方便。
李治也許是厭倦了逃荒,他開始提升洛陽的地位,將它正式定為東都,營建洛陽宮殿,稱長安和洛陽為“東西二宅”。
洛陽作為副都的法律地位也就此確定。
到了武則天時期,她做出了更大膽的決定,將洛陽定為帝國的真正首都,改稱“神都”,地位超越了長安。
從此她一直呆在洛陽,很少再回長安。
政府機構(gòu)也都轉(zhuǎn)移到了洛陽。
洛陽也在武則天手里迎來了黃金時代,此后它再沒有過這樣的輝煌日子。
兩都的末日武則天垮臺后,韋后和中宗急于返都長安,那里才是他們的權(quán)力基地。
按理說,返回祖宗奠基之地,在法理上是義正言辭的。
但大臣們幾乎是一片反對之聲。
不少人上奏折勸諫,奏折里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長安沒有吃的,回去不得呀皇上
”韋后則反駁說:“自古哪有逐糧天子
”從經(jīng)濟上說,韋后的這個決定是不劃算的,但是從全國戰(zhàn)略布局看,選擇長安還是正確的。
不過糧食問題不解決,就連唐玄宗也只能逃荒。
根據(jù)全漢升的統(tǒng)計,唐玄宗執(zhí)政頭二十五年里,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呆在洛陽,而每次去洛陽都是因為糧食問題。
痛定思痛,唐玄宗決定大力整頓漕運并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到天寶年間,每年運往長安的漕糧高達四百萬石。
四百萬石糧食可以供養(yǎng)差不多一百萬人,足夠大唐帝國政府運轉(zhuǎn)之用。
有了這些糧食,大唐還可以在西北供養(yǎng)一支龐大邊防軍,拓西域,抗吐蕃,滅勃律,屠石堡。
長安的崇高地位從此牢不可破,洛陽則走向衰落。
它繁華依舊,但再也不是帝國的軸心。
唐玄宗也不必過逃荒的日子,他在晚年絕足洛陽,留在長安過著奢靡的日子,直到安史之亂的爆發(fā)。
安史之亂幾乎徹底改變了中國,結(jié)束所謂的中古時代。
這倒不單單因為它的破壞性。
它確實破壞了整個北方的經(jīng)濟,更將兩都弄得凋敝不堪。
除此之外,氣候的改變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二十世紀(jì)的科學(xué)家研究了中國的氣候變化,他們發(fā)現(xiàn)唐朝的氣候要比今天高幾度,而且要濕潤得多。
但到了唐末宋初,中國的氣候開始變冷,游牧和農(nóng)耕的分界線開始南移,這個趨勢一致持續(xù)到清朝初期。
北方的衰落、西北的凋敝、游牧民族的再度興起,這些現(xiàn)象背后都受這個力量的支配。
晚唐的歷史就是一部運河爭奪史。
能控制住運河,能保持住漕運,帝國就能幸存,否則就會崩潰。
長安還能茍延殘喘,至于洛陽,到唐末殘破已極,最糟糕的時候整個城市人口不滿百戶,恍若鬼城。
在爭奪運河的過程中,汴州(如今的開封)脫穎而出。
它控制著汴河到黃河的入口,是運河的一個關(guān)鍵點。
控制它就可以截留漕運的財富。
最終,軍閥朱溫以汴州為基地,滅亡了唐朝,建立了后梁。
隨后,中國的東西大動脈就此變成了南北大動脈,這個格局一直持續(xù)到了清朝。
趙匡胤曾有過一度猶豫,考慮將首都移到洛陽,并最終轉(zhuǎn)移到長安。
但這個方案最終沒有實行。
因為沒有人能對抗緩慢的大趨勢。
日漸寒冷的氣候、凋敝的西北、東北方敵人的崛起,以及黃河水文的惡化,使得帝國再也不可能通過大運河供養(yǎng)一個龐大的西北都城。
長安也再沒能成為任何王朝的首都。
中國古代都城演變的特點?
夏朝(公元前21到公元前16世紀(jì)城在陽城,今河南東。
商朝(公元前16世紀(jì)元前11世紀(jì))都城在毫,今河南商丘北。
公元前14世紀(jì),商王盤庚遷都到殷,今河南安陽。
西周(公元前11世紀(jì)至公元前771年)都城在鎬京,今陜西西安西。
東周(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都城在洛邑,今河南洛陽。
東周分春秋和戰(zhàn)國兩個時期。
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都城在咸陽,今陜西咸陽東北。
西漢(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3年)都城在長安,今陜西西安西北。
東漢(公元25年至220年)都城在洛陽,今河南洛陽東。
三國(公元220年至280年)魏的都城在洛陽,今河南洛陽東;蜀的都城在成都,今四川成都;吳的都城在建業(yè),今江蘇南京。
西晉(公元265年至316年)都城在洛陽,今河南洛陽東。
東晉(公元317年至420年)都城在建康,今江蘇南京。
南北朝(公元420年至589年)南朝經(jīng)歷的宋、齊、梁、陳四個朝代的都城都在建康,今江蘇南京;北朝的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
公元 493年,遷都洛陽,今河南洛陽東;東魏的都城在鄴,今河北臨漳西南;西魏的都城在長安,今陜西西安西北;北齊的都城在鄴,今河北臨漳西南;北周的都城在長安,今陜西西安西北。
隋朝(公元581年至618年)都城在大興,今陜西西安。
唐朝(公元618年至907年)都城在長安,今陜西西安。
五代(公元907年至960年)梁、漢、周的都城在今河南開封;唐的都城在今河南洛陽。
北宋(公元960年至1127年)都城在東京,今河南開封。
南宋(公元1127年至1279年)都城在臨安,今浙江杭州。
元朝(公元1271年至1368年)都城在大都,今北京。
明朝(公元1368年至1644年)都城在應(yīng)天,今江蘇南京。
后遷都京師,今北京。
清朝(公元1644年至1911年)初期都城在盛京,今遼寧沈陽。
公元1644年清軍入關(guān)后,順治帝遷都京師,今北京。
中國古代都城的遷移情況
洛陽是中國著歷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是中國四大之一。
先后有東周、西漢、東漢魏、西晉、北魏、隋朝、唐朝、后梁、后唐、后晉共11個王朝在此建都或陪都近900年,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較長的城市之一。
洛陽在明清時期為河南府治,民國時期設(shè)有專員公署,1948年置洛陽市,但為縣級市屬洛陽地區(qū)管轄,1956年升為地級市(省轄市)。
洛陽建都年表朝代名稱都城位置所居帝王建都時間夏*斟鄩偃師二里頭太康、仲康、孔甲、帝皋、夏桀前2070年—前1600年商西亳偃師尸鄉(xiāng)溝商湯、外丙、仲壬、太甲等前1600年—前1046年西周洛邑、成周瀍河兩岸成王、康王、昭王、穆王等前1046年—前771年東周洛邑王城(澗河兩岸)平王至赧王,共25王前771年—前256年西漢雒陽漢魏故城高祖前202年—前199年東漢雒陽漢魏故城光武帝至獻帝,共12帝25年—190年曹魏洛陽漢魏故城文帝至元帝,共5帝221年—265年西晉洛陽漢魏故城武帝至愍帝,共4帝265年—313年北魏洛陽漢魏故城孝文帝至孝武帝共七帝493年—534年隋東都、東京隋唐故城煬帝、恭帝606年—618年唐洛陽宮東都神都-武則天東京隋唐故城高宗、武后、中宗、玄宗、昭宗、哀宗六帝657年—908年(其間都洛40余年)后梁西都隋唐故城太祖、郢帝、末帝909年—913年后唐東都隋唐故城莊宗、明宗、閔帝、末帝923年—936年后晉西京隋唐故城高祖936年—938年(約2年)民國洛陽今洛陽市1932年
中國古代各個朝代的都城稱作什么
(公元21世紀(jì)到公元前16世紀(jì))都城在陽城,今登封東。
商朝(公元前16世紀(jì)元前11世紀(jì))都城在毫,今河南商丘北。
公元前14世紀(jì),商王盤庚遷都到殷,今河南安陽。
西周(公元前11世紀(jì)至公元前771年)都城在鎬京,今陜西西安西。
東周(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都城在洛邑,今河南洛陽。
東周分春秋和戰(zhàn)國兩個時期。
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都城在咸陽,今陜西咸陽東北。
西漢(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3年)都城在長安,今陜西西安西北。
東漢(公元25年至220年)都城在洛陽,今河南洛陽東。
三國(公元220年至280年)魏的都城在洛陽,今河南洛陽東;蜀的都城在成都,今四川成都;吳的都城在建業(yè),今江蘇南京。
西晉(公元265年至316年)都城在洛陽,今河南洛陽東。
東晉(公元317年至420年)都城在建康,今江蘇南京。
南北朝(公元420年至589年)南朝經(jīng)歷的宋、齊、梁、陳四個朝代的都城都在建康,今江蘇南京;北朝的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
公元 493年,遷都洛陽,今河南洛陽東;東魏的都城在鄴,今河北臨漳西南;西魏的都城在長安,今陜西西安西北;北齊的都城在鄴,今河北臨漳西南;北周的都城在長安,今陜西西安西北。
隋朝(公元581年至618年)都城在大興,今陜西西安。
唐朝(公元618年至907年)都城在長安,今陜西西安。
五代(公元907年至960年)梁、漢、周的都城在今河南開封;唐的都城在今河南洛陽。
北宋(公元960年至1127年)都城在東京,今河南開封。
南宋(公元1127年至1279年)都城在臨安,今浙江杭州。
元朝(公元1271年至1368年)都城在大都,今北京。
明朝(公元1368年至1644年)都城在應(yīng)天,今江蘇南京。
后遷都京師,今北京。
清朝(公元1644年至1911年)初期都城在盛京,今遼寧沈陽。
公元1644年清軍入關(guān)后,順治帝遷都京師,今北京。
中國歷朝歷代都城
洛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和城市,是中大古都之一。
先后有東周、西漢、東曹魏、西晉、北魏、隋朝、唐朝、后梁、后唐、后晉共11個王朝在此建都或陪都近900年,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較長的城市之一。
洛陽在明清時期為河南府治,民國時期設(shè)有專員公署,1948年置洛陽市,但為縣級市屬洛陽地區(qū)管轄,1956年升為地級市(省轄市)。
洛陽建都年表朝代名稱都城位置所居帝王建都時間夏*斟鄩偃師二里頭太康、仲康、孔甲、帝皋、夏桀前2070年—前1600年商西亳偃師尸鄉(xiāng)溝商湯、外丙、仲壬、太甲等前1600年—前1046年西周洛邑、成周瀍河兩岸成王、康王、昭王、穆王等前1046年—前771年東周洛邑王城(澗河兩岸)平王至赧王,共25王前771年—前256年西漢雒陽漢魏故城高祖前202年—前199年東漢雒陽漢魏故城光武帝至獻帝,共12帝25年—190年曹魏洛陽漢魏故城文帝至元帝,共5帝221年—265年西晉洛陽漢魏故城武帝至愍帝,共4帝265年—313年北魏洛陽漢魏故城孝文帝至孝武帝共七帝493年—534年隋東都、東京隋唐故城煬帝、恭帝606年—618年唐洛陽宮東都神都-武則天東京隋唐故城高宗、武后、中宗、玄宗、昭宗、哀宗六帝657年—908年(其間都洛40余年)后梁西都隋唐故城太祖、郢帝、末帝909年—913年后唐東都隋唐故城莊宗、明宗、閔帝、末帝923年—936年后晉西京隋唐故城高祖936年—938年(約2年)民國洛陽今洛陽市193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