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撰寫一篇中國史學史類的讀書筆記
白壽彝主編《中國史學史》讀后;中國史學史研究的是中國史學本身的發(fā)展過程,是對中;白壽彝先生主編的《中國史學史》教材修訂版是200;這本書是由白壽彝先生主編的,但具體執(zhí)筆的卻是瞿林;讀罷此書,感受最深的主要有以下四點;第一點就是整部書在布局上“點面結合”地非常到位,;者又分七大節(jié)詳細論述“繼續(xù)發(fā)展”的表現(xiàn),并且在第;其他的幾個章節(jié)也大都如此,在從整體上勾勒出“中國史學史研究的是中國史學本身的發(fā)展過程,是對中國歷史上往昔史學的反思和總結,是史學研究自覺的表現(xiàn),也是一種較高層次的史學研究,我國學者歷來對中國史學史有所論述,創(chuàng)獲頗豐。
了解學習中國歷史應該看什么書
最近讀《季羨林》。
引來些許感慨,片言記述。
書中三部分分別介紹了季羨林老先生的人生哲學------------談人生、談讀書治學、談人生感悟。
親近書的日子,讓自己感覺生活充盈而豐盛。
走在路上,懷中揣著一本書,感覺好踏實;每天的生活雖然忙碌,但能咀嚼一縷書香,感覺一天的時光沒有白費,否則會有一種欠債的感覺。
如何充盈自己的人生呢
一、良好的心態(tài)是快樂工作、快樂生活的根本。
目前的生活雖然是忙碌的, 但卻是充實的。
自己知道不是一個完人,但足以能夠克服目前的任何困難。
因為人的潛力是無限的大
如果不充分挖掘自己,那樣聲明中的時光會白白的浪費掉。
把組織上給自己安排的工作,生活中自己的負重看作是一種寶貴的挑戰(zhàn)。
向自己的能力挑戰(zhàn),向自己的“工作方法、技巧”挑戰(zhàn)。
自是別有一種滋味在心頭。
但愿能接受這種考驗。
只要你愿意,便不會為自己的付出而疲倦。
我們需要的往往是一種“我愿意”的感覺
二、吝嗇時間,善于利用生活中的“邊角料”時間。
時間如同海綿里的水,要擠總會有。
在讀書方面,寫隨筆、撰寫文稿、提高 基本功方面要持之以恒。
季羨林老先生幾十年如一日,每天都是四五點鐘起床,晚上讀書治學幾個小時。
這種對生命的高度敬畏值得我輩學習。
自己雖不能做到每天都像是最后一天一樣珍惜,但應該時刻保持一種“時間就是生命”的意識。
三、知足知不足,有為有不為。
冰心老人送給別人的座右銘:知足知不足,有為由不為!自己尤其應當銘記在心。
人總會有充足的時間,做自己認為重要的事情。
能夠及時地合計一下今后三年的規(guī)劃。
思考著如何做一個好的教育工作者;如何做一個好家長;如何做一個好人
讓自己滿意,讓大家滿意
圍繞工作重點,堅持不懈地努力去做。
不要總想著最后的結果如何。
重要的是努力去做,我付出了我的所能,我心滿意足。
盡力了,結果不是自己能說了算的。
但是做不做卻是自己做主的。
在生活、工作的過程中,不可不顧及周圍人的態(tài)度,要及時征求大家的批評意見,以便讓自己的工作能更進一步。
最好能在別人批評之前先自我批評。
人貴有自知之明嗎
當然,也不可一位生活在別人的意見和看法中。
因為人與人的看法是不同的,千萬不可學那個“最后扛著驢走路的老頭”。
認準了的事,就堅定不移地做下去。
大家可能因為你這樣做而心生異議。
因可能因為你不這樣做而心生異議。
你何不按照正確地方向去努力呢
這也許才是“走自己的路”的真正含義吧
知足知不足,有為有不為
怎樣才是正確的路
可能仁者見仁,于我而言,莫過于對教育工作有利,對為別人服務有益,對個人修身、健身、成長有益。
生命的質量提高了,生活的品位提升了。
有些看似說假、大、空話的感覺,但提升自己的人生價值,這的確是自己最為關注的問題,真假與否,請明鑒
一不小心在joyo上逛了幾本書,突然覺得買書還挺貴的,于是趕在下班前到浦東圖書館辦了張借書證。
現(xiàn)在的圖書館福利越來越好了,只要80塊錢押金,不需要年費,憑身份證就能借書,好生方便。
好久沒在圖書館里逡巡了,剛睡了13個小時又犯困了的小師妹催著我快走,這個時候,我發(fā)現(xiàn)了這本書——《季羨林談佛》,也就是我在joyo上看中的幾本書之一,嶄新得應該沒有被讀過,那當然不由分說趕緊借上。
回到家,擁著溫暖的被窩把它看完了。
現(xiàn)在希望除了小說之外,讀過的書都做一些筆記,所以趁著記憶還新,來寫寫讀后感。
首先,很喜歡季老對佛學的態(tài)度,他說:“我認為,釋迦牟尼確有其人,是一個歷史人物。
因此我就把釋迦牟尼當成一個人,同世界上的其他歷史人物一樣,他是我研究的對象。
”這個也是我一直以來的觀點,我一直以來對佛教都充滿興趣,但我并不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
對此,季老也詼諧地說:“如果一個研究者竟然相信一種宗教,這件事情本身就說明,他的研究不實事求是,不夠深入,自欺欺人。
”基于這樣的觀點,我對季老這本從一個語言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到佛教史的研究論文集更多了層親近感。
大學里讀過不少佛教評論的書,要么就是什么法師的著作,講了很多好玩的公案之余,非要給你說一番佛法道理,無趣得很,要不就是一個革命批判,講了些佛祖的故事之后就跳出來說一番唯心主義局限性的東西來提醒讀者不要信這些故事,又可笑得很,這些都不是我足夠感興趣的佛教研究領域。
在季老對釋迦牟尼生平以及原始佛教的起源問題的探討中,我理解了不少過去的困惑。
首先是釋迦牟尼的出身問題。
一般認為釋迦牟尼生于公元前483年,這個時期也就是中國的孔子活躍的時期。
如佛典記載釋迦牟尼是個快樂王子,直到他出宮遇到了生老病死才開始思考人生。
這點總讓人起疑。
現(xiàn)在的觀點是,釋迦族并非如我們想象的那么強大和富庶,它僅僅是一個身處偏遠(今尼泊爾境內)的一個推舉制產(chǎn)生首領的共和國(類似原始社會的氏族公社),不能肯定釋迦牟尼是否屬于作為征服者和勝利者的雅利安血統(tǒng),但他自稱屬于剎帝利。
好吧,這里又要溫習一下世界史,還記不記得當時印度的四大種姓劃分
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
自稱屬于剎帝利的釋迦牟尼自然要為提升剎帝利的地位向婆羅門宣戰(zhàn)。
這種宣戰(zhàn)的表現(xiàn)就在于他選擇了沙門的宗教來哺育佛教,以及禁止使用梵語傳播佛教。
這里的兩個地方都要著重說明一下。
當時的印度有兩類哲學家,一類代表了入侵者雅利安人的婆羅門,一類代表了被入侵者土著的沙門。
作為征服者和勝利者的婆羅門,所持有的信仰也相當?shù)臉酚^,他們的宗教就是用來祈禱他們的下一個勝利。
而在痛苦的土壤里孕育的沙門則充滿了悲觀主義色彩,他們主張苦修,既然無法擺脫被奴役的命運,只好用更加痛苦的方法來減輕他們的痛苦。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深受沙門影響的佛教是這個世界上最徹底悲觀的宗教。
至于梵語,是婆羅門的語言,所以釋迦牟尼允許徒眾用自己的語言傳播宗教,但唯獨不允許使用梵語。
好吧,不管怎么說,佛教的初始教義被創(chuàng)立了,但它怎樣才能傳播并且發(fā)揚光大呢
在這里我們看到了一個,有智慧知變通的宗教領袖。
他積極地與國王和富商結交,在政治和經(jīng)濟上都尋找最可靠的依托。
有兩個例子為證。
殺了父親的未生怨王得到了佛的安慰。
佛也和有錢的淫女庵摩羅結交,還接受了她贈送的一座花園。
所以,最后季老總結說:“他之所以成功,佛教之所以成為一個世界宗教,一方面說明它滿足了一部分人民的宗教需要,同時同他這個教主有一套手段,也是分不開的。
” 看過西游記的人,一定都還記得咱的玄奘法師念念不忘的大乘佛教吧。
究竟大乘和小乘有什么不同,為什么佛教會從小乘發(fā)展到大乘呢
佛教在滿足了人們的宗教需要之余,不能不開始面對與社會生產(chǎn)力發(fā)展的矛盾問題。
眾所周知的韓愈的《原道》和《論佛骨表》等都在這方面大力抨擊佛教的消極社會性。
小乘佛教的“天國門票”是昂貴的,信眾必須累世修習,并且不事生產(chǎn),而大乘佛教則允許你在家當居士修持。
佛教能流傳至今,不能不說它是一個極懂變通的體系。
在中國的傳播伊始,它依附于玄學得以廣泛傳播。
最后站穩(wěn)了腳跟后,佛教就不屑與其他宗教為伍了。
例如在唐朝,太宗曾命玄奘法師把《道德經(jīng)》翻譯成梵文介紹到印度去。
雖然最后史實表明的確翻譯了,不過玄奘法師可是老大的不情愿呢,他說:“佛老二教,其致大殊,安用佛言,以通老義
且老子立意膚淺。
五竺聞之,適足見薄。
”翻譯過程中,玄奘又堅持了自己的名詞定義,不肯將道翻譯為菩提,同時拒絕了翻譯序,理由是怕被老外笑話了去。
我們讀歷史書的時候,都知道玄奘在西域那爛陀寺學習,當時PK群僧,名聲大振。
但究竟他都辯論了什么還不甚清楚,季老在《佛教的倒流》一文中作了簡單的例舉,“調和空有,摧破曉乘正量部的理論,斗敗順應外道”。
這里又有些背景要介紹,佛教從小乘發(fā)展到大乘之后,小乘并沒有消亡,而是一直長期和大乘共存。
在這過程中,大小乘內部繼續(xù)分化。
小乘有諸部,大乘也分化為空宗和有宗。
順著這個話題,提一下禪宗。
禪宗是佛教在中國本土的創(chuàng)造性流派,六祖的“頓悟”學說使得天國入門券變成了演唱會開場后的黃牛票,簡直就是大甩賣,這也使得禪宗成了流傳時間最久的流派。
“一個宗派流行時間的長短是與它們中國化的程度成正比的。
”佛教如是,共產(chǎn)主義也如是,笑。
玄奘是個非常細心的觀察家,他每到一地,都細心觀察并記錄當?shù)氐淖诮贪l(fā)展狀況,而這些忠實的記錄在現(xiàn)在看來確實非常有意義。
書中至少提到了兩處玄奘的記錄的作用。
第一處,是關于“大乘上座部”的說法。
《大唐西域記》里有五處明白的寫到“大乘上座部”,但是上座部是屬于小乘的,所以各國翻譯家翻到這里時,都感到為難,有如實翻譯的,也有各自做出了自己的判斷和解釋的。
季老的觀點是,“大乘上座部”有其實,是小乘上座部受大乘學說影響而形成的一個學派。
第二處,則要和法顯的《佛國記》對照起來看。
法顯是誰
反正我沒看這本書之前是不知道的,但看下來,法顯在中國佛教史上的地位并不遜于我們喜聞樂見的玄奘。
法顯是東晉人,是第一個真正到印度的中國求法僧人。
而古代印度缺少真正的史籍,因此《法顯傳》對印度古代歷史的研究就舉足輕重了。
比較法顯到玄奘這二百多年間的記錄,可以發(fā)現(xiàn),大乘在某些地區(qū)逐漸戰(zhàn)勝了小乘,而玄奘時期的僧徒比法顯時期已經(jīng)明顯減少了,佛教逐漸衰微了。
想想那個時代只能徒步旅行并且只能用紙寫游記攻略的驢友,能通過自己的見聞反映出這樣的歷史變遷,真是有趣又令人欽佩。
最后要說的是古人對中印文化的對比,很有趣。
謝靈運說:“華民易于見理,難于受教,故閉其累學而開其一極;夷人易于受教,難于見理,故閉其頓了而開其漸悟。
《含光傳·系》則說:“蓋東人之敏利,何以知耶
秦人好略,驗其言少而解多也。
西域之人淳樸,何以知乎
天竺好繁,證其言重而后悟也。
由是觀之,西域之人利在乎念性,東人利在乎解性也。
”我忍不住想,這個與現(xiàn)在的軟件業(yè)發(fā)展現(xiàn)狀是不是有個有趣的類比呢
印度能進行軟件的大規(guī)模生產(chǎn),每個印度程序員都能寫出一段標準的沒有差別的程序。
而中國的程序員多以孤膽英雄見長,100個中國程序員肯定能寫出100個實現(xiàn)代碼來。
從古至今,這民族差異還是頑固的流傳了下來。
既然說到軟件業(yè),又難免啰嗦一句,大乘的無宗里面,提到萬事萬物都是空,唯有關系長存,不由得讓我想起關系型數(shù)據(jù)庫,不知道如果比較一下數(shù)據(jù)庫技術和佛教流派的發(fā)展,會不會有些有趣的發(fā)現(xiàn)
說起來這也不算完全的無稽之談,因為二者都是人類對世界的抽象。
我一直覺得計算機是一門哲學,一門實實在在能對社會發(fā)展做出事情的哲學,嘿嘿。
最后自吹一下,發(fā)現(xiàn)偶的古文功底還馬馬虎虎,居然看那些引經(jīng)據(jù)典也津津有味。
手捧《季羨林》一書,我看的如癡如醉,不能放下。
花了兩天時間看完季羨林傳,我感慨萬千。
可值得我感受的事情太多了,給我感受最深的有那么幾件事情。
一、平凡、樸素中孕育著偉大 一位扛著行李的新生來北大報到,看見一位守門人模樣的老頭,就請他幫助看一會兒行李,自己去報到。
老頭爽快答應了,而且老老實實地在那兒守著。
北京天氣還很熱,旁邊有人說:“您回去吧,我替他看著。
”可老人說:“還是我等他吧,換了人他該找不著了。
”那位學生回來后,老頭什么也沒說就走了。
幾天后的開學典禮上,這位學生吃驚地認出了臺上的副校長、大名鼎鼎的季羨林教授就是那天幫自己看行李的老頭
季羨林先生的就是這樣的平凡、樸素,如果他不平凡,他不樸素,能被別人認做守門人嗎
然而就是這樣的平凡愈加顯出他的偉大,愈加折射出他人格的魅力。
一個大學校長給一位新生看行李,沒有絲毫怨言,而且認認真真的完成了這個任務,這又是一種多么令人敬佩的精神啊
試問當今有幾個人能夠做到
即使有人想做,有誰能夠做到他那么平靜的心態(tài)來做這件事情
恐怕沒有幾個人
季老的平凡還可以引用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劉夢溪的話來評價。
劉夢溪說:“不管在什么場合見到季老,總想過去向他致意。
可季老只要遠遠看見我走過去,一定會站起身來。
一貫如此。
對比我更年輕的后學也如此。
后來我們就想了個辦法,只有趁他不注意的時候悄悄坐在他旁邊,他就沒法站起來了。
”因此劉夢溪在《季羨林先生90壽序》中深有感觸地寫道:“先生是‘望之溫溫,即之也溫。
晚生后學,可以相親’。
” 這真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二、對動物的喜愛,對大自然的熱愛,他的感情如此的豐富、細膩,催人淚下。
他酷愛養(yǎng)貓,對貓有一種特殊的感情。
他寫的《老貓》,幽默,細膩,感人。
他對波斯貓的喜愛到了跟他們一起樂,一起悲,甚至跟它們住一起。
晚上貓睡在自己的被窩上面,為了避免驚動小帽,他醒來硬是忍著不動一下。
他把它們完全看作了自己的朋友。
季老喜愛動物,跟懷有各種各樣動機去愛寵物的一些人不同,他關心身邊這些“伙伴”的命運,甚至為它們背著沉重的感情十字架,為一些孤苦、弱小生靈的命運傷感、悲苦。
他經(jīng)常為一些小動物、小花草惹起萬斛閑愁,為一些小貓小狗流淚嘆氣。
有一次,燕園中他平常最愛走的幽徑上一棵古藤無故被人砍斷,他看到藤蘿上初綻的淡紫的一串串的花還沒來得及知道厄運信息,還在綠葉叢中微笑,忍不住為它們傷感:“它們仿佛成了失掉母親的孤兒,不久就會微笑不下去,連痛哭都沒有地方了。
” 三、他的敬業(yè)精神,他的忘我工作的精神。
文革期間,季老也無列外,遭到了四人幫的迫害,最后被發(fā)配到北大35樓守門房。
他每天的任務就是,守門戶,傳呼電話,收發(fā)信件和報紙。
但是他是一個閑不慣的人,難道就讓自己的人生在這里度過
于是他經(jīng)過反復考慮,最后決定翻譯蜚聲世界文壇的印度兩大史詩之一的《羅摩衍那》。
這部史詩夠長的了,至少有八萬行。
他想,這夠自己忙活幾年的了。
他向東語系圖書室的管理員提出了請求,請他通過國際書店向印度去訂購梵文精校本《羅摩衍那》。
當時訂購書籍是件十分困難的事情。
可萬萬沒有想到,過了不到兩個月,八大本精裝的梵文原著居然擺在了季羨林的眼前。
他當時的任務是看門,而且他頭上“分子”——不知道是什么“分子”――的帽子還沒有摘掉,沉甸甸地壓在頭上,他哪里敢把厚厚的原著公然拿到門房里去呢
想來想去,他終于想到了一個“妥善”的辦法。
《羅摩衍那》原文是詩體,季羨林決心也要把它譯成詩體,這樣才能傳達出原文的風格。
于是他就用晚上在家的時間,仔細閱讀原文,把梵文詩句先譯成白話散文。
第二天早晨,再把散文潦潦草草地寫在紙片上,揣在口袋里,帶著它去35樓上班。
在去35樓的路上,在上班以后,看門、傳呼電話、收發(fā)信件的間隙之中,在閑坐無事的時候,他就把紙片拿了出來,一字一句地推敲、琢磨。
此時,他身在門房,眼瞪虛空,心懸詩中,決不會有任何人知道他在譯詩,他自謂:“樂在其中,不知身在門房,頭戴重冠矣。
”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冬去春來,寒來暑往,歷經(jīng)五年多的時間,季羨林竟把長達八萬行的《羅摩衍那》翻譯出來了。
當“四人幫”像《羅摩衍那》中的十頭魔王一樣完蛋之后,1980年人民文學出版社開始出版《羅摩衍那》,至1984年出齊,厚厚的八大本。
季羨林為中國翻譯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史建立了一座豐碑。
從1973年到1983年編譯完,整整10年,這是一個什么概念啊,十年以來,他毫無間斷,夜以繼日,勤勤懇懇,終于完成了這部巨著。
季老在《羅摩衍那》譯后記中說:“我現(xiàn)在恨不能每天有48小時,好來進行預期要做的工作。
……我現(xiàn)在不敢放松一分一秒。
如果稍有放松,靜夜自思就感受到十分痛苦,好像犯了什么罪,好像在慢性自殺。
”當他不得不參加一些空話廢話居多的會時,季老就在會前、會后甚至會中,構思或動筆寫文章。
在這種時候,他往往只用一個或半個耳朵去聽,就能兜住發(fā)言的全部信息,而把剩下的一個或一個半耳朵全部關閉,把精力集中到腦海里,構思,寫文章。
“積之既久,養(yǎng)成‘惡’習,只要在會場一坐,一聞會味,心花怒放,奇思妙想,聯(lián)翩飛來;‘天才火花’,閃爍不停;此時思如萬斛泉涌,在鼓掌聲中,一篇短文即可寫成,還耽誤不了鼓掌。
倘多日不開會,則腦海活動,似將停止,‘江郎’仿佛‘才盡’。
此時我反而期望開會了。
這真叫做沒法子。
”這種幽默的內涵,真是只能意會而不能言傳了。
如此的兢兢業(yè)業(yè)的精神,我們每一個人都值得學習,都值得從中汲取一些東西。
1978年平反后,季老獲得了相應的地位。
然而,他一生的心思只在學問上,執(zhí)著地追求學術創(chuàng)新。
在學術園地里,他埋頭苦干,辛勤耕耘,總是每天清早4點起床,伏案工作,數(shù)十年如一日。
總之,季老的感人事跡還有很多很多,這只是他人生光輝大河中的一小點閃光的浪花。
我們作為一代青年,難道不應該從中學習到很多東西嗎,我們學習他的平凡、樸素,學習他待人誠懇、熱情的精神。
我們學習他淡泊明志,博愛的精神,學習他工作勤懇扎實的精神。
我們應該學習很多。
。
。
。
。
。
求《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書》讀后感,500到600字不要理解的太深奧,有高中水平即可
《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書》細數(shù)近代世界史政事件,從資本流向和地緣政治的角度,將其中的是非曲直剖析的淋漓盡致,呈上一部國與國之間的精彩大戲。
這是一本給人意外驚喜的書
除了作為普及世界格局的入門讀本,本書作者用超脫常規(guī)的經(jīng)濟學、軍事、國際關系思維客觀深刻地解構了當前國際格局背后的利益格局以及大集團之間的微妙博弈,本書難能可貴的同時受到多名專家學者的擊手稱贊,鳳凰衛(wèi)視主持人楊錦麟、曹景行,上海交大著名學者江曉原、人大教授張鳴老師對本書作者給與了極高評價,江曉原老師將作者稱為“本年度最應被請進大學校園講課的人”。
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書(第一部分)好在天無絕人之路,同樣是在1776年,英國人的老對手——法國和西班牙開始向美國提供財政上的支持,原因很簡單,“凡是敵人反對的,我們就要支持”。
來自歐洲的金幣使得大陸軍在當年從2.7萬余人擴編到了4.6萬多人,之后荷蘭和俄國也加入到了援助美國的行列,荷蘭向美國提供了700萬英鎊的金幣,而葉卡捷琳娜二世則派遣俄國艦隊為來往于美國與歐洲之間的“中立國”商船護航。
他們的目的很簡單,都是要打擊英國,擴大自己的地盤。
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書(第二部分)于是,朝鮮在事先未通知中國政府的情況下于1950年6月25日凌晨向南發(fā)起進攻——中方是通過國外報紙才獲得此消息的。
朝鮮軍隊越過“三八線”后一路攻城掠地,韓國李承晚的軍隊節(jié)節(jié)敗退。
而在9月15日至28日,也就是美軍仁川登陸成功后,形勢開始急轉直下,人民軍在腹背受敵的情況下很快被瓦解,開始向北潰退,朝鮮政府不得不下令征召全國所有16~45歲的男性投入戰(zhàn)爭。
《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書》讀后感:從歷史的角度分析了各類重大國際事件背后的經(jīng)濟動因,許多冠冕堂皇的理論,如“人權”、“民主”之類,實質都是資本運行和擴展的工具。
世界發(fā)展就是資本意志與國家意志相互交織的過程。
資本主義要發(fā)展必然要以制造貧窮或相對貧窮為手段,否則難以為繼。
應對資本擴張帶來的禍害,最根本的就是不要以原來的游戲規(guī)則來玩,而是參與和制定有利于自己的游戲規(guī)則,中國現(xiàn)在正在做。
但是沖破原來由美國和西方國家制定的游戲規(guī)則難度太大,因此,中國崛起,在今后將面臨多方面的壓力和挑戰(zhàn),列強會利用各種手段壓制中國,分化瓦解中國,這是中國參與國際交往的大背景。
書中對蘇聯(lián)解體過程的考察和背景介紹,富有啟示意義,資本擴張到底只是幕后因素和軟實力的擴張,不足以摧毀一個國家,只有當這個國家的統(tǒng)治階層為了自身利益要叛賣國家的時候,資本的效應才會顯現(xiàn)出來。
作者把蘇聯(lián)的高層領導稱為:狼一樣貪婪、綿羊一樣軟弱、豬一樣愚蠢的一群人。
這個對中國具有警示意義,西方正試圖憑借其經(jīng)濟、政治、文化優(yōu)勢,尋找代理人,這一點西方從來沒有改變過。
今天的中國發(fā)展形勢來之不易,如果沒有朝鮮戰(zhàn)爭、“兩彈一星”、義務教育等等都是難以取得的。
這也證明了,經(jīng)濟利益如果沒有軍事、政治手段來維護,早晚要失去的,曾經(jīng)的日本和“四小龍”經(jīng)濟,由于這些國家都是在政治上或多或少地依附美國,最后經(jīng)濟成果都被美國收割掉了,這一點我們中國真是太幸運了。
曾有所謂的著名經(jīng)濟學家,以所謂納稅人的錢為由,反對中國造航母,簡直是嘩眾取寵。
現(xiàn)代國際關系證明了一點:美國像泡妞一樣泡與它結盟的國家,搞完了就甩掉。
因此,與美國打交道,必須多長一個心眼。
中國的歷史發(fā)展選擇了中共這樣具有超凡社會動員能力的政黨是完全正確的,社會主義能夠集中辦大事的優(yōu)勢是中國參與國際競爭,維護自身獨立的可靠保證。
只要我們還是叫“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不管實際是不是,西方列強就要好好掂量掂量,不敢貿然揮舞大棒,它才會重視你、忌憚你,這個時代不怕你是什么,就怕你和西方一樣,那你就什么都不是了。
最后就歸結到兩句話:“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發(fā)展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