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AV午夜在线观看不卡|自拍偷在线精品自拍偷|欧美激情综合在线三区|亚洲综合精品在线

  • <rp id="fsfwt"><strong id="fsfwt"><cite id="fsfwt"></cite></strong></rp>
    <track id="fsfwt"></track>

      <track id="fsfwt"></track>
      1. <rp id="fsfwt"><strong id="fsfwt"><pre id="fsfwt"></pre></strong></rp>

          歡迎來到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網(wǎng)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當(dāng)前位置: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 > 讀后感 > 中國鐘南山爺爺?shù)幕匦抛x后感

          中國鐘南山爺爺?shù)幕匦抛x后感

          時間:2016-05-05 16:58

          百忙之中的鐘南山爺爺還親自給我們回信,寫下了對青少年的寄語。

          你有何感受?

          百忙之中的鐘南山爺爺還親自給青少年學(xué)生回信,看得出他對青年培養(yǎng)的重視,對這些祖國的未來寄予了厚重的希望,所以我們應(yīng)該不負期待,認真學(xué)習(xí),苦練本領(lǐng),撐起祖國的未來

          從小學(xué)先鋒,長大做先鋒讀后感怎么寫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寫讀后感關(guān)鍵是一個感字。

          先用三四句話概括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再結(jié)合實際談自己的感想和體會,可以夾敘夾議。

          要注意寫出真情實感。

          鐘南山說全國快遞將在哪本月24號開通能做到嗎請回信

          推薦你去讀一讀朱鴻的《詩人多難》。

          里面有很多詩人的故事。

          詩人多難(節(jié)選)朱鴻中國人總是為唐詩而得意,唐詩是美的,美的便能迷惑靈魂。

          巧笑和凝脂之所以具有征服的力量,無非是由于它的美而已。

           我過去吟詠唐詩,往往會產(chǎn)生這樣的印象,仿佛是仲夏之夜,清風(fēng)輕拂,明月朗照,我坐在古舊的慈恩寺,靜靜欣賞著宇宙空間的浩渺和神秘。

           那時候,我不禁就拔高了詩人,覺得唐帝國的詩人都吸桂花洌香,飲葡萄美酒,風(fēng)度翩翩,云游天下。

          豈不知我錯了,是大大的錯了。

            事實上,詩人的生存狀態(tài),各有各的困苦。

                          一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qū)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這是王績的作品,不算唐詩之中最好的,但它卻屬于唐詩之中最早的。

            王績先在隋政府工作,不過他還未干出什么名堂,農(nóng)民起義軍便把隋政府推翻了。

          李淵當(dāng)皇帝之后,招納賢達,他覺得自己才三十五歲左右,年富力強,是應(yīng)該繼續(xù)上進的,遂又進入了唐政府。

           戰(zhàn)爭剛剛結(jié)束,社會恰恰處在百廢俱興的狀態(tài),王績顯然是想有所作為的,可他卻只能以文學(xué)之士當(dāng)待詔。

          他早晨進入辦公室,晚上離開辦公室,時刻注意著唐政府的命令。

          奇怪的是,過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竟一直不安排他做什么,仿佛唐政府根本就沒有這個人似的。

          其兄王通發(fā)現(xiàn)了王績的寂寞,關(guān)切地詢問他當(dāng)待詔是否順心。

          他不無幽默地說:薪水微薄,境況冷落,不過有好酒三升,倒是可以留戀。

          王通有一個門徒在唐政府掌握了一些權(quán)力,認為像王績這樣學(xué)識豐富的人好酒三升是少了一點,便提高到好酒一斗。

           幾年之后,關(guān)中大旱,饑荒洶涌,米少而貴,適王績患病,遂辭職離開了長安。

           王績在唐政府呆了近乎十年,沒有任何業(yè)績,惟寫下了一些詩。

          寫作是個人的勞動,心不死便能為之。

          王績因為一直在寫作,從而多少減弱了人生的荒廢之感。

           王績對唐詩的貢獻是,他的作品一掃梁的靡麗和陳的浮艷,顯得質(zhì)樸而豐厚。

          他不但在形式上是一個嘗試者,而且在內(nèi)容上是一個開拓者。

          如果唐詩是汪洋大海,那么王績的作品便是從萬里之外的雪峰流向大海的細流。

          如果唐詩是一片廣袤的碧綠,那么王績的作品便是破土而出的小草,它用自己的一點鮮嫩吶喊著漫山遍野的蒼郁。

                   二  大約在王績出生四十年之后,駱賓王誕生于唐婺州義烏個書香之家。

          這一年是公元626年,李世民通過玄武門之變得立為太子,接著即位當(dāng)皇帝。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fā)沖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這是駱賓王離別朋友之際所寫作的一首詩,成于何年何月,是難以考證了。

          但詩人的激憤之情和抑郁之氣,卻撲面而來,并有新鮮之感。

            駱賓王的災(zāi)難,似乎是他反對武則天而導(dǎo)致的。

            武則天曾經(jīng)是唐太宗的妃嬪,但太子李治卻對她很是迷戀。

          李治即位之后,便以變通的辦法讓武則天做了自己的昭儀,并一步一步立其為皇后。

           武則天是一個有思想的人,她一旦睡在皇帝的身邊,便想要攫取權(quán)力,以干她要干的事情。

          事實是,她就是按其計劃運作著。

           當(dāng)時駱賓王在唐政府擔(dān)任侍御史之職,從而得以清楚地看見武則天的行動軌跡。

          他認為武則天的種種舉措,顯然是僭越了皇后的本分,甚至是在操縱唐高宗,遂屢屢上疏批評之。

          駱賓王竟敢于得罪武則天,也不愧是一位詩人。

          不過武則天并非好惹,以她的氣焰,收拾一個駱賓王當(dāng)然是小菜一碟。

          盡管駱賓王反對武則天是在維護唐高宗的威望及其唐帝國的正統(tǒng),目的是純潔的,可唐高宗卻并沒有保護他。

          結(jié)果是,司法機構(gòu)以貪贓罪名把詩人投入了監(jiān)獄。

          度過一段黑暗的日子之后,他得到釋放,不過他創(chuàng)傷在心,郁郁寡歡,遂到江南流亡去了。

          公元684年,徐敬業(yè)在揚州起兵,圖謀推翻武則天的統(tǒng)治。

          駱賓王對武則天素有惡感,當(dāng)然是參加了武裝斗爭,而且他還為起兵寫作了討伐檄文。

          在江南,響應(yīng)徐敬業(yè)的人千千萬萬,不過武則天畢竟掌握著權(quán)力,她完全可以使用唐軍鎮(zhèn)壓徐敬業(yè)。

          于是徐敬業(yè)起兵就失敗了。

           唐政府在清洗過程中,把追隨徐敬業(yè)的骨干分子都殺了,卻未能消滅駱賓王,因為他奇跡般地躲過了搜捕。

          之后司法機構(gòu)一直在緝拿他,可警察之流卻始終不見他的蹤影,甚至到現(xiàn)在還是下落不明。

          我想,也許駱賓王在非洲隱居了吧! 駱賓王所寫作的討伐武則天的檄文,早就成了文學(xué)的典范。

          檄文痛快淋漓地揭露了武則天的越軌行動,并對她進行了道德譴責(zé)。

          檄文指出武則天入門見嫉,掩袖工饞,蛾眉霸氣,狐媚惑主。

            然而流傳下來的故事卻是這樣的:武則天讀檄文,讀著讀著,竟莞爾而笑,隨之陰沉著臉,威嚴地責(zé)問宰相:駱賓王有這樣杰出的才華,何以使之流落不遇呢! 駱賓王顯然不會想到,他討伐武則天的檄文,居然變成了武則天表現(xiàn)其氣度的道具,真是滑稽極了。

                    三 大約在駱賓王出生十年之后,盧照鄰出世了,唐幽州范陽是其故鄉(xiāng)。

            二十歲前后,盧照鄰帶著他的作品到長安來了。

          他很自信,發(fā)誓一定要在長安取得功名。

          事情居然也像他所想的,一夜之間,他的詩便在長安流傳開了。

           聲望與才華使他有了一份工作,這便是當(dāng)李元裕的秘書。

          李元裕是唐高祖的一個兒子,他似乎為擁有盧照鄰這樣一個詩人感到得意,并向朋友宣揚,此吾之司馬相如也。

          盧照鄰還曾經(jīng)擔(dān)任新都縣尉,這個職務(wù)并不高,不過它也多少可以標示權(quán)力和尊嚴。

          只是詩人不喜歡這個職務(wù),他難以忍受種種煩瑣之事,任期一到,便辭職了。

           騮馬照金鞍,轉(zhuǎn)戰(zhàn)入皋蘭。

           塞門風(fēng)稍急,長城水正寒。

           雪暗鳴珂重,山長噴玉難。

           不辭橫絕漠,流血幾時干。

            這是盧照鄰的一首五言,通過對一匹騮馬的描寫,表現(xiàn)了邊境的艱苦和唐軍將士的勇敢。

          其詩以小見大,而且節(jié)奏緊湊,力量沉厚,有慷慨之感,是能夠反映盧照鄰的藝術(shù)造詣的。

           人到中年,盧照鄰就患了不治之癥。

          高血壓或腦血栓引起的中風(fēng)使他手腳蜷曲,行動困難。

          為了康復(fù),他到太白山去拜孫思邈為師,不過藥王對他的病也沒有辦法。

          他還遵一個道士之囑服用丹砂,遺憾丹砂反而加重了他的病。

           沉疴一年一年地損害著詩人的心境。

          他也沒有什么經(jīng)濟收入,衣食住行,竟都不得不接受富豪的捐贈。

          活著乏味,遂漸漸產(chǎn)生了解脫的念頭。

          一天黃昏,這個飽受生活折磨的詩人三思之后,投河而死。

                    四 大約在盧照鄰出生之后十四年,王勃和楊炯問世,時在公元650年。

           王勃家在唐絳州龍門,是王通的孫子,十四歲便對策及第。

          楊炯則是華陰人,盡管少也賤,但他卻居然在十歲舉為神童。

           在我看起來,王勃和楊炯都屬于那種文學(xué)天賦極高的人。

          他們不足二十歲便登上了唐帝國的文學(xué)殿堂,顯然有天之扶,地之助。

           城闕輔三秦,風(fēng)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杜少府是王勃的朋友,有一年他要到蜀川去工作,王勃送行,遂為之寫作了這首詩。

          它顯然刷新了以往離別之詩的纖弱和黯然,音調(diào)爽朗,意境遼闊,還包含著一種燦爛氣象。

           如果能知道杜少府的一些經(jīng)歷,那么我便能推測王勃當(dāng)時是多少歲,從而知道他在做什么。

          但我考證來考證去,卻無法明白杜少府是何許人也。

          遂投書霍松林先生求教。

          霍是中國古典文學(xué)專家,精通唐詩,我想,他是有可能清楚杜少府生卒的,可我卻一直沒有收到回信。

          如此,我便只好自己分析了。

          王勃到長安幾年之后,沛王李賢愛慕其文采,招王勃進沛王府當(dāng)了修撰。

          依我的考量,這一陣王勃是十八歲左右。

          沛王李賢是唐高宗與蕭妃嬪所生,周王李顯為唐高宗與武則天所生。

           周王年少于沛王,很喜歡斗雞。

          有一天周王與沛王斗雞,或周王的斗雞沒有章法,或周王的斗雞霸道了一點,總之,王勃為沛王的斗雞憤憤不平,遂忽發(fā)少年狂,寫作了一篇抨擊周王斗雞的文章。

          文章全是玩笑的口吻,屬于十足的游戲之作。

          然而唐高宗卻認為這是犯上,大為光火,并下令將王勃逐出沛王府。

           一篇文章竟能惹禍,是年輕的詩人不知道的,詩人當(dāng)然也不知道皇帝的尊嚴仿佛老虎的屁股,是不能隨便觸摸的。

          實際上王勃還沒有觸摸老虎的屁股,他無非是逗了逗斗雞的尖嘴而已。

          問題在于,他所逗的是周王的斗雞。

           王勃便這樣離開長安,到劍南去了。

          六年之后,唐高宗大赦天下,王勃才結(jié)束了凄哀的蜀川之旅,當(dāng)了虢州參軍。

            我以為,王勃為杜少府送行,應(yīng)該在他離開長安之前,當(dāng)時是二十歲左右吧。

           有一個相面師認為,王勃神強骨弱,氣清體羸,難以大貴,王勃難以大貴,是否包含著詩人會早逝的意思,我不知道。

          不過事實是,二十六歲那年,王勃乘船到交趾去探望父親,途中不幸落水,驚嚇而亡。

           詩人渡海之前,曾經(jīng)在南昌應(yīng)閻都督之邀,登上滕王閣參加聚會,并在席間完成了千古絕唱。

          讀王勃留在滕王閣的作品,誰能不為詩人的遭遇而惋惜呢!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fēng)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楊炯是一個反感綺麗習(xí)氣的詩人,并以自己的創(chuàng)作實踐,引領(lǐng)著唐詩的明快和清新之風(fēng)。

          這首詩慷慨激昂,剛健雄勁,是很能體現(xiàn)其風(fēng)格的。

           楊炯得以在唐政府弘文館擔(dān)任校書郎,當(dāng)然是憑借他的能力,但他卻犯了詩人共同的毛病,恃才自傲,鄙薄周圍的官員,認為他們裝腔作勢,甚至諷刺他們總是在驢背上畫麒麟皮,揭了皮終究還是驢。

          楊炯顯然是有道理的,不過他言語之尖酸,行為之偏激,使他碰撞了很多人。

           他的一個表弟屬于持不同政見者,也參加了徐敬業(yè)針對武則天的武裝斗爭,從而株連了楊炯。

          如果有文武大臣為他開脫,那么他將有可能躲過災(zāi)難,因為他自己畢竟沒有反對武則天。

          可惜他平常得罪了人,沒有人幫助他。

          于是他就不得不接受貶謫到梓州去的結(jié)局。

           楊炯與王勃是志同道合的朋友,王勃落水,他為王勃的詩集作了序,并盛贊王勃對唐詩的貢獻,顯然是很義氣的。

           楊炯四十四歲去世,也不是終老之人。

                   五 在王勃和楊炯四歲那年,宋之問呱呱墜地。

           在唐帝國的詩人之中,宋之問屬于五言的高手,甚至是因為宋之問的創(chuàng)作實踐,律體才得以定型。

            他二十歲進士及第,一直在唐政府工作,甚至十分靠近武則天,我以為,一個詩人能在集權(quán)統(tǒng)治的官場混得滿面春風(fēng),一般都是趨炎附勢之徒。

          事實是,宋之問其人確實喜歡攀援,熱衷恭維。

           武則天有一年到龍門去玩,轉(zhuǎn)著轉(zhuǎn)著,忽然起了雅興,遂吩咐左右賦詩。

          東方虬立即吟詠一首,當(dāng)然是歌頌之詞,武則天很高興,便賜東方虬一件錦袍。

          東方虬吟詠之后宋之問吟詠,當(dāng)然也是歌頌之詞,不過宋的阿諛比東方的阿諛來得甜蜜而巧妙,是后來居上,武則天十分舒服。

          于是女皇帝就揚手索回了她剛剛賞給東方的錦袍而將其賜于宋。

          宋之問受寵若驚,但東方虬卻陷于窘境。

          不過這也沒有什么,只要能提高阿諛之技,總是會光美的。

          然而東方虬要超過宋之問,卻似乎很難。

           張易之是武則天的生活秘書,在為女皇帝服務(wù)之余,他有時候也會賦詩,以顯示自己的文學(xué)修養(yǎng)。

          由于張易之有這樣的雅興,遂推崇宋之問,并經(jīng)常找宋之問切磋。

          宋難得有像張這樣一個可以向女皇帝美言自己的朋友,于是他就討張的好,幫張寫作詩,甚至宋把自己寫的,讓張當(dāng)自己寫的四處宣揚。

          也許宋之問沒有意識到,他實際上已不知不覺地卷入了唐政府的權(quán)力之爭。

          公元705年,在武則天彌留之際,丞相張柬之聯(lián)絡(luò)其他文武大臣以張易之兄弟圖謀不軌為由,一舉鏟除了張易之兄弟,也順便將宋之問貶謫到瀧州去了。

           瀧州遠在嶺南,這使年過半百的宋之問實在難以忍受瀧州的蠻荒和凄涼,便在一天晚上溜出貶所,潛逃而回。

          在走到漢江的時候,宋之問望著北方的故鄉(xiāng),迷茫而害怕,遂賦詩表達自己的心情。

          詩人畢竟還是詩人,詩人的功力也是好的。

          這首詩很是富于情致,也逼真之極,我以為足以咀嚼。

          其詩云: 嶺外音書斷,經(jīng)冬復(fù)歷春。

           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回到故鄉(xiāng)洛陽,宋之問只能藏匿于朋友張仲之家。

          當(dāng)時武三思在唐政府很有勢力,一些目光短淺的人便紛紛投靠之。

          不過除惡的因素也在暗中滋長,甚至宋之問的朋友張仲之竟打算以謀殺的辦法干掉武三思。

          張仲之一直在策劃這件事情,看見宋之問,便把自己的打算透露給了宋,希望能聽聽宋的意見,但宋卻靈機一動,偷偷讓其兄把張仲之的打算報告給了武三思。

          為感謝宋之問,武三思遂封了宋一個鴻臚主簿的職位。

          宋的命運,就這樣通過出賣朋友而得到了改變,不過這只能是暫時的。

           幾年之后的一天,唐睿宗站在窗口望著終南山,驀地想起了宋之問,他覺得宋之問的一生處處鉆營,是有大罪的,遂下令宋自盡。

           我看到的一份資料是這樣記錄的:到唐桂州去宣布賜死之命的大臣傳達了唐睿宗的指示以后,宋之問渾身抖動,虛汗翻滾。

          看到這里,我不禁說:可憐,應(yīng)該!到自己現(xiàn)在所遭遇的挫折與壓抑,感慨萬千,蒼涼而歌: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吟詠這首詩,我仿佛看到了北方無邊無際的原野,原野上的風(fēng),風(fēng)推著的人,而這個人胸懷大志而報國無門的悲痛。

           這首詩永恒的魅力在于,它不但表現(xiàn)了懷才不遇的寂寞和哀傷,而且表現(xiàn)了宇宙之大,人類之小,人類的無力與無助。

           在陳子昂三十八歲那年,他以父親患病為由辭職回到故鄉(xiāng)梓州射洪。

          縣令段簡認為陳子昂是發(fā)達之人,便想敲詐發(fā)財,辦法是給陳子昂制造了一個冤案。

          為求安寧,陳子昂不得不給縣令二十萬錢,但縣令卻嫌太少,遂將陳子昂投入監(jiān)獄,迫害致死。

           我非常喜歡陳子昂的詩,也喜歡陳子昂其人。

          他身材矮小,相貌肅靜,這一點我們很相似,他性格耿直,脾氣急躁,這一點也很相似,惟他是杰出的詩人而我碌碌無為。

          不過我和他并不隔阻,我和他有的是貫通之處。

          我想,如果我和陳子昂相遇,那么將一定會成為朋友的,只是這要在我到九泉之后了。

                     七 在陳子昂出生十八年之后,張九齡來到人間。

          那年是公元678年,那年發(fā)生的災(zāi)難事件是,唐軍敗給了吐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這首詩是思念情人的,但情人是誰,是怎樣的一個情人,卻成了千古之謎。

          它意境雄渾,氣韻流暢,確實是高妙之詩。

            在唐帝國有職務(wù)的詩人,算起來也不少,張九齡當(dāng)宰相,顯然是級別極高的官員了。

          不幸的是,他在權(quán)力中心碰到了李林甫。

            當(dāng)時唐玄宗在為如何能廢黜太子而作難。

          廢黜太子,并不是太子犯了錯誤,無非是想立壽王為太子而已。

          壽王是武惠妃所生的,唐玄宗寵愛武惠妃,這就是立壽王為太子的全部理由。

          但唐玄宗的計劃卻受到了唐政府文武大臣的反對,張九齡認為,另立太子將會引起混亂,甚至將動搖天下的根本,當(dāng)然也反對。

           立壽王為太子遇到的障礙使武惠妃極其慌恐,然而這卻成了李林甫獻媚的機會。

          李林甫的思路是,在關(guān)鍵之際給武惠妃以幫助,武惠妃將一定會向唐玄宗美言他的,重要的是,如果立壽王為太子成功,那么他今天的幫助將有可能在明天得到豐厚的回報。

          盤算之后,他便在暗中賄賂太監(jiān)讓其向武惠妃傳遞他支持壽王的信息,并表示要保護壽王。

          武惠妃很感激,不過她也知道,李林甫的支持固然是必要和及時的,但李林甫卻顯然只有掌握了大的權(quán)力,其支持才能發(fā)揮大的作用。

          于是她就為提拔李林甫而自覺工作了,而且立即見效。

            有一天,唐玄宗詢問張九齡對李林甫的意見,張覺得做人要坦蕩和忠誠,不應(yīng)該隱瞞自己的觀點,便指出李口蜜腹劍,非君子也。

          可唐玄宗卻不以為然,反而任命李林甫為禮部尚書,封晉國公。

          李林甫日益得勢,氣焰升騰,從而加緊了對張九齡的排斥。

          唐玄宗也竟能相信李林甫的譖言,并漸漸冷遇了張九齡,最后干脆罷了他的政事。

           公元737年,負責(zé)監(jiān)察工作的周子諒上疏要求彈劾官員牛仙客,這也是唐政府的一波權(quán)力之爭。

          周子諒在指控的報告之中,引用了一個讖語,不料讖語竟強烈地刺激了唐玄宗。

          唐玄宗一怒之下,放了牛仙客,轉(zhuǎn)而下令杖殺周子諒。

           李林甫竊喜,因為他終于抓住了報復(fù)張九齡的把柄。

          他告訴唐玄宗,周子諒進監(jiān)察部門是張九齡舉薦的,張九齡是周子諒的后臺老板。

          唐玄宗根本不作調(diào)查研究,便把張九齡貶謫到唐荊州地區(qū)去了。

           這一年張九齡已經(jīng)六十歲,他很清楚,自己離開了長安,就不能返回長安了。

          他悲憤交集,并為唐帝國擔(dān)憂。

           在中國歷史上詩人擔(dān)任宰相并不多見。

          官員都由詩人構(gòu)成,顯然是不合適的,但官員沒有良好的文化修養(yǎng),卻是危險的。

          我以為,以進士及第的途徑選拔官員,也許有種種弊端,但它卻能保證一個官員應(yīng)該具備的知識積累。

          過去的奏章在現(xiàn)在可以當(dāng)散文欣賞,不過今天的文件在明天充其量只是一些資料。

          如此退化,豈不悲哉!八 王之渙小張九齡七歲,是公元688年出生的。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鸛雀樓在山西蒲州,登上鸛雀樓可以高瞻遠矚,還可以題詩。

          王之渙的這首詩,就是題于鸛雀樓的,它雄渾、壯闊、富于理趣。

          我想,鸛雀樓是會一毀再毀的,但王之渙的詩卻會永遠不朽。

           王之渙的詩在當(dāng)時就久經(jīng)轟動,并總是為樂工所譜曲,為歌女所演唱。

          可惜詩不是鐵飯碗,甚至連瓷飯碗也不是,而且永遠不是。

          除了寫作詩,王之渙還需要一個工作,并通過工作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

          他具體的想法是到唐政府去工作,因為在當(dāng)時,檢驗一個人是否成功,主要是看他的職務(wù)如何,而且有職務(wù),才有俸祿。

          問題是,要取得職務(wù),就必須有一個進士的資格。

          可王之渙卻連連落榜,一直未能進士及第。

          這不但制約了他進入唐政府,而且也給他以傷害,他為自己不是進士而深深羞愧。

          好在他還是一個著名的詩人,遂轉(zhuǎn)而到處拜見權(quán)貴,以求得支持。

          王之渙的功夫似乎是沒有白費的,因為他畢竟謀到了縣尉的一個位子。

            不知道詩人自己是什么感覺,在我看起來,這無非是唐帝國對詩人的一種安慰而已。

                   九 孟浩然小王之渙一歲,是襄州襄陽人。

          在他出生那年,酷吏周興濫捕濫殺,長安牢滿為患,一片恐怖。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青月近人。

           這首詩讓我覺得很是凄清,還有一種幻滅之感,但它綿綿的魅力,卻仿佛山澗之水一樣在靜靜流淌,無休無止。

           盂浩然在四十歲之前,一直隱居鹿門山,但隱居卻不是他的目的。

           公元728年,孟夫子感覺時候到了,便拿起行囊,關(guān)了柴扉,走出了鹿門山。

          他來到長安,準備參加進士應(yīng)試。

          他還是有信心的,并遵高人之囑,把自己的詩贈給社會賢達,以擴大影響。

           他一向敬仰張九齡,也就把自己的詩贈給張九齡了。

          但不知道什么地方出了錯,孟夫子卻未能成為進士,這顯然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離開長安,他作了一次吳越之旅,之后回到故鄉(xiāng)。

          過了幾年,張九齡下放荊州做刺史,忽然想起孟夫子,遂招其在他的幕府工作。

          由于都是詩人,他們互相唱和,多少減輕了人生的失意和苦澀。

           我感到孟浩然是一個內(nèi)向的詩人,一個自尊的詩人,也是一個善良而謙遜的詩人。

          我可以想象他落榜之后的沮喪與虛弱。

            我仿佛看見了他孤獨地走在長安街上的樣子。

          我能體會他的酸楚和傷感。

                   十 王昌齡小孟浩然一歲,生于公元690年,但他的故鄉(xiāng)在何處,卻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

          根據(jù)一些零星的記錄判斷,詩人大約屬于關(guān)中人。

           在王昌齡出生那年,武則天終于自封為皇帝,從幕后走到了臺前。

          武則天在登基之年的一個創(chuàng)舉是,為選拔人才,她下令要用密封卷子。

          之后,在中國,把考試卷子密封起來的辦法,一用竟是一千年之久,這也許是武則天所不料的吧! 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當(dāng)然是王昌齡的詩。

          大約過了幾個世紀,明帝國有一位文化人李攀龍將這首詩推崇為唐詩七絕的壓卷之作。

          以后,著名學(xué)者沈德潛進而指出了其詩的高妙。

          我吟詠這首詩,體會深的則是詩人性格的凌厲,激情的噴涌,及其那個時代所有的一種建功立業(yè)的精神。

           王昌齡可能去過中國西部蕭關(guān)一帶,還去過楚河流域的碎葉。

          詩人在唐政府秘書省工作的時候,已經(jīng)近乎四十歲了,之后當(dāng)汜水縣尉,再當(dāng)江寧縣丞,顯然官越當(dāng)越小了。

          王昌齡的問題出在言論放誕,行為傲慢,得罪了權(quán)貴,從而使自己一貶再貶。

           在貶謫嶺南那一次,他必須經(jīng)過襄州襄陽,遂登門看望了孟浩然。

          孟夫子為王昌齡的到來而非常高興,又是喝酒,又是吃魚,竟使他身上的毒瘡暴發(fā),于是樂極生悲就死了。

           王昌齡在嶺南得過且過,總是天真地認為貶謫是暫時的,他將回到長安,因為他有冰心一片,豈不知唐政府根本就不發(fā)給他調(diào)令。

          一直到安史之亂,他才離開嶺南,不料他竟在回家路上遇到了麻煩。

          他到唐濠州的時候,濠州刺史間丘曉莫名其妙地逮捕了王昌齡,并狠毒地殺了他。

                   十一 大約在王昌齡出生十年前后,王維出生。

          那一年從邊境傳回的捷報是,唐軍打敗了侵犯涼州的吐蕃,于是長安就張燈結(jié)彩,鞭炮轟鳴,處處有喜慶色彩。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維家在蒲州,不過他很小便到長安來了。

          在十七歲那年,他一個人居于客棧,適逢重陽節(jié),長安街上滿是快樂的人,他觸景生情,想起了遠在故鄉(xiāng)的兄弟,遂作了這首詩。

           十七歲能寫作如此雋永的詩,可見王維的天分了。

          他以其輝煌的文學(xué)業(yè)績,奠定了一個杰出詩人的地位。

          必須承認,不管是在藝術(shù)造詣方面還是在內(nèi)容的拓展方面,王維對唐詩的發(fā)展都有巨大的貢獻。

          王維不但是杰出的詩人,還是優(yōu)秀的畫家,并擅長音樂,其全面的修養(yǎng),是連蘇軾也極其欣賞的。

           也許王維應(yīng)該算是一個順利的詩人,他二十二歲進士及第,隨之得到張九齡的擢升而在唐政府擔(dān)任了右拾遺,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紀律檢察委員會的干部,是對文武百官進行考核和規(guī)諫的官員。

          能夠得到張九齡的器重當(dāng)然是好事,不過在張九齡與李林甫產(chǎn)生矛盾之后,好事便變成壞事了。

          他不得不夾著尾巴做人,甚至是前怕狼后怕虎,惟恐自己卷入矛盾之中。

          他知道自己身處夾縫,稍稍不慎,便會惹禍。

           在唐政府工作,王維似乎難以輕松和瀟灑。

          有一件事情頗能反映他緊張的精神狀態(tài)。

          孟浩然在長安的時候,有一天應(yīng)邀到王維的辦公室去。

          詩人相聚,當(dāng)然要切磋一下藝術(shù),不料正在討論之際,唐玄宗來了。

          王維驚慌之極,他不但不敢榮幸地向唐玄宗介紹孟夫子,反而要委屈孟夫子,讓他趕快爬到床下,以防唐玄宗發(fā)現(xiàn)。

           不過王維真正的災(zāi)難,是由安史之亂引起的。

          事情發(fā)生在公元756年,當(dāng)時安祿山的部隊即將攻人長安,唐玄宗知道來者不善,遂率第一家庭及唐政府主要官員放棄京師,向成都轉(zhuǎn)移。

           由于王維忙于別的事情,沒有跟上,遂為叛亂分子抓獲。

          王維清楚這是很麻煩的,便下定決心要采取拒絕合作的態(tài)度。

          他吃了一種中藥,使自己喑啞,從而保證自己能守口如瓶。

          但王維卻終于為自己的名聲所累,因為他既是官員,又是詩人,安祿山當(dāng)然想利用他的名聲。

          叛亂分子把王維從長安押到洛陽之后,安祿山便讓他擔(dān)任了一個給事中的職務(wù)。

          盡管它是安祿山硬給他戴上的帽子,他對那頂帽子充滿了厭惡和害怕,可他無論如何卻是戴上了安祿山的帽子,這就難免有失節(jié)之嫌,為之他非常痛苦。

          他寫作了一首詩,反映了自己在這個階段的痛苦,還表現(xiàn)了他對唐帝國的深情懷念。

          唐軍收復(fù)長安之后,當(dāng)然要處理失節(jié)的官員,雖然王維有給事中的帽子,但他卻也有自己的詩證明其忠誠,從而得到了唐肅宗的諒解。

          王維晚年一直當(dāng)尚書右丞,這使他有足夠的薪水,不過他顯然已經(jīng)看破了紅塵。

          他經(jīng)常住在輞川的別墅,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

          詩人似乎并不得意,也不愉快,我甚至還感到了他的消沉。

          求以下幾首關(guān)于詠荊軻的詩的解釋

          卷571_4 饑」賈島 市中有樵山,朝無煙。

          井底有甘泉,釜中乃空然。

          我白日,雪來塞青天。

          坐聞西床凍折兩三弦。

          饑莫詣他門,古人有拙言。

          卷571_5 「哭盧仝」賈島 賢人無官死,不親者亦悲。

          空令古鬼哭,更得新鄰比。

          平生四十年,惟著白布衣。

          天子未辟召,地府誰來追。

          長安有交友,托孤遽棄移。

          冢側(cè)志石短,文字行參差。

          無錢買松栽,自生蒿草枝。

          在日贈我文,淚流把讀時。

          從茲加敬重,深藏恐失遺。

          卷571_6 「劍客(一作述劍)」賈島 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

          今日把似君,誰為不平事。

          卷571_7 「口號」賈島 中夜忽自起,汲此百尺泉。

          林木含白露,星斗在青天。

          卷571_8 「寄遠」賈島 別腸多郁紆,豈能肥肌膚。

          始知相結(jié)密,不及相結(jié)疏。

          疏別恨應(yīng)少,密離恨難祛。

          門前南流水,中有北飛魚。

          魚飛向北海,可以寄遠書。

          不惜寄遠書,故人今在無。

          況此數(shù)尺身,阻彼萬里途。

          自非日月光,難以知子軀。

          卷571_9 「齋中」賈島 眈靜非謬為,本性實疏索。

          齋中一就枕,不覺白日落。

          低扉礙軒轡,寡德謝接諾。

          叢菊在墻陰,秋窮未開萼。

          所餐類病馬,動影似移岳。

          欲駐迫逃衰,豈殊辭綆縛。

          已見飽時雨,應(yīng)豐蔬與藥。

          卷571_10 「感秋」賈島 商氣颯已來,歲華又虛擲。

          朝云藏奇峰,暮雨灑疏滴。

          幾蜩嘿涼葉,數(shù)蛩思陰壁。

          落日空館中,歸心遠山碧。

          昔人多秋感,今人何異昔。

          四序馳百年,玄發(fā)坐成白。

          喧喧徇聲利,擾擾同轍跡。

          儻無世上懷,去偃松下石。

          卷571_11 「玩月」賈島 寒月破東北,賈生立西南。

          西南立倚何,立倚青青杉。

          近月有數(shù)星,星名未詳諳。

          但愛杉倚月,我倚杉為三。

          月乃不上杉,上杉難相參。

          眙愕子細視,睛瞳桂枝劖。

          目常有熱疾,久視無煩炎。

          以手捫衣裳,零露已濡沾。

          久立雙足凍,時向股髀淹。

          立久病足折,兀然黐膠粘。

          他人應(yīng)已睡,轉(zhuǎn)喜此景恬。

          此景亦胡及,而我苦淫耽。

          無異市井人,見金不知廉。

          不知此夜中,幾人同無厭。

          待得上頂看,未擬歸枕函。

          強步望寢齋,步步情不堪。

          步到竹叢西,東望如隔簾。

          卻坐竹叢外,清思刮幽潛。

          量知愛月人,身愿化為蟾。

          卷571_12 「辭二知己」賈島 一雙千歲鶴,立別孤翔鴻。

          波島忽已暮,海雨寒蒙蒙。

          離人聞美彈,亦與哀彈同。

          況茲切切弄,繞彼行行躬。

          云飛北岳碧,火息西山紅。

          何以代遠誠,折芳臘雪中。

          卷571_13 「義雀行和朱評事」賈島 玄鳥雄雌俱,春雷驚蟄馀。

          口銜黃河泥,空即翔天隅。

          一夕皆莫歸,嘵嘵遺眾雛。

          雙雀抱仁義,哺食勞劬劬。

          雛既邐迤飛,云間聲相呼。

          燕雀雖微類,感愧誠不殊。

          禽賢難自彰,幸得主人書。

          卷571_14 「宿懸泉驛」賈島 曉行瀝水樓,暮到懸泉驛。

          林月值云遮,山燈照愁寂。

          卷571_15 「辯士」賈島 辯士多毀訾,不聞?wù)劶悍恰?/p>

          猛虎恣殺暴,未嘗嚙妻兒。

          此理天所感,所感當(dāng)問誰。

          求食飼雛禽,吐出美言詞。

          善哉君子人,揚光掩瑕玼. 卷571_16 「不欺」賈島 上不欺星辰,下不欺鬼神。

          知心兩如此,然后何所陳。

          食魚味在鮮,食蓼味在辛。

          掘井須到流,結(jié)交須到頭。

          此語誠不謬,敵君三萬秋。

          卷571_17 「絕句」賈島 海底有明月,圓于天上輪。

          得之一寸光,可買千里春。

          卷571_18 「寓興」賈島 莫居暗室中,開目閉目同。

          莫趨碧霄路,容飛不容步。

          暗室未可居,碧霄未可趨。

          勸君跨仙鶴,日下云為衢。

          卷571_19 「游仙」賈島 借得孤鶴騎,高近金烏飛。

          掬河洗老貌,照月生光輝。

          天中鶴路直,天盡鶴一息。

          歸來不騎鶴,身自有羽翼。

          若人無仙骨,芝術(shù)徒煩食。

          卷571_20 「枕上吟」賈島 夜長憶白日,枕上吟千詩。

          何當(dāng)苦寒氣,忽被東風(fēng)吹。

          冰開魚龍別,天波殊路岐。

          卷571_21 「雙魚謠(時韓職方書中以孟常州簡詩見示)」賈島 天河墮雙魴,飛我庭中央。

          掌握尺馀雪,劈開腸有璜。

          見令饞舌短,烹繞鄰舍香。

          一得古詩字,與玉含異藏。

          卷571_22 「易水懷古」賈島 荊卿重虛死,節(jié)烈書前史。

          我嘆方寸心,誰論一時事。

          至今易水橋,寒風(fēng)兮蕭蕭。

          易水流得盡,荊卿名不消。

          卷571_23 「早起」賈島 北客入西京,北雁再離北。

          秋寢獨前興,天梭星落織。

          耽玩馀恬爽,顧盼輕疴力。

          旅途少顏盡,明鏡勸仙食。

          出門路縱橫,張家路最直。

          昨夜夢見書,張家廳上壁。

          卷571_24 「客喜」賈島 客喜非實喜,客悲非實悲。

          百回信到家,未當(dāng)身一歸。

          未歸長嗟愁,嗟愁填中懷。

          開口吐愁聲,還卻入耳來。

          ??譁I滴多,自損兩目輝。

          鬢邊雖有絲,不堪織寒衣。

          卷571_25 「延壽里精舍寓居」賈島 旅托避華館,荒樓遂愚慵。

          短庭無繁植,珍果春亦濃。

          側(cè)廬廢扃樞,纖魄時臥逢。

          耳目乃鄽井,肺肝即巖峰。

          汲泉飲酌馀,見我閑靜容。

          霜蹊猶舒英,寒蝶斷來蹤。

          雙履與誰逐,一尋青瘦筇。

          卷571_26 「贈智朗禪師」賈島 上人分明見,玉兔潭底沒。

          上人光慘貌,古來恨峭發(fā)。

          涕辭孔顏廟,笑訪禪寂室。

          步隨青山影,坐學(xué)白塔骨。

          解聽無弄琴,不禮有身佛。

          欲問師何之,忽與我相別。

          率賦贈遠言,言慚非子曰。

          卷571_27 「送沈秀才下第東歸」賈島 曲言惡者誰,悅耳如彈絲。

          直言好者誰,刺耳如長錐。

          沈生才俊秀,心腸無邪欺。

          君子忌茍合,擇交如求師。

          毀出疾夫口,騰入禮部闈。

          下第子不恥,遺才人恥之。

          東歸家室遠,掉轡時參差。

          浙云近吳見,汴柳接楚垂。

          明年春光別,回首不復(fù)疑。

          卷571_28 「酬棲上人」賈島 夜久城館閑,情幽出在山。

          新月有微輝,朗朗空庭間。

          處世雖識機,伊余多掩關(guān)。

          松姿度臘見,籬藥知春還。

          靜覽冰雪詞,厚為酬贈顏。

          東林有躑躅,脫屣期共攀。

          卷571_29 「冬月長安雨中見終南雪」賈島 秋節(jié)新已盡,雨疏露山雪。

          西峰稍覺明,殘滴猶未絕。

          氣侵瀑布水,凍著白云穴。

          今朝灞浐雁,何夕瀟湘月。

          想彼石房人,對雪扉不閉。

          卷571_30 「寄孟協(xié)律」賈島 我有吊古泣,不泣向路岐。

          揮淚灑暮天,滴著桂樹枝。

          別后冬節(jié)至,離心北風(fēng)吹。

          坐孤雪扉夕,泉落石橋時。

          不驚猛虎嘯,難辱君子詞。

          欲酬空覺老,無以堪遠持。

          岧峣倚角窗,王屋懸清思。

          卷571_31 「和劉涵」賈島 京官始云滿,野人依舊閑。

          閉扉一畝居,中有古風(fēng)還。

          市井日已午,幽窗夢南山。

          喬木覆北齋,有鳥鳴其間。

          前日遠岳僧,來時與開關(guān)。

          新題驚我瘦,窺鏡見丑顏。

          陶情惜清澹,此意復(fù)誰攀。

          卷571_32 「明月山懷獨孤崇魚琢」賈島 明月長在目,明月長在心。

          在心復(fù)在目,何得稀去尋。

          試望明月人,孟夏樹蔽岑。

          想彼嘆此懷,樂喧忘幽林。

          鄉(xiāng)本北岳外,悔恨東夷深。

          愿縮地脈還,豈待天恩臨。

          非不渴隱秀,卻嫌他事侵。

          或云岳樓鐘,來繞草堂吟。

          當(dāng)從令尹后,再往步柏林。

          卷571_33 「投張?zhí)!官Z島 風(fēng)骨高更老,向春初陽葩。

          泠泠月下韻,一一落海涯。

          有子不敢和,一聽千嘆嗟。

          身臥東北泥,魂掛西南霞。

          手把一枝栗,往輕覺程賒。

          水天朔方色,暖日嵩根花。

          達閑幽棲山,遣尋種藥家。

          欲買雙瓊瑤,慚無一木瓜。

          卷571_34 「詠韓氏二子」賈島 千巖一尺璧,八月十五夕。

          清露墮桂花,白鳥舞虛碧。

          卷571_35 「送別」賈島 丈夫未得意,行行且低眉。

          素琴彈復(fù)彈,會有知音知。

          卷571_36 「攜新文詣張籍韓愈途中成」賈島 袖有新成詩,欲見張韓老。

          青竹未生翼,一步萬里道。

          仰望青冥天,云雪壓我腦。

          失卻終南山,惆悵滿懷抱。

          安得西北風(fēng),身愿變蓬草。

          地只聞此語,突出驚我倒。

          卷571_37 「上谷送客游江湖」賈島 莫嘆迢遞分,何殊咫尺別。

          江樓到夜登,還見南臺月。

          卷571_38 「重酬姚少府」賈島 隙月斜枕旁,諷詠夏貽什。

          如今何時節(jié),蟲虺亦已蟄。

          答遲禮涉傲,抱疾思加澀。

          仆本胡為者,銜肩貢客集。

          茫然九州內(nèi),譬如一錐立。

          欺暗少此懷,自明曾瀝泣。

          量無趫勇士,誠欲戈矛戢。

          原閣期躋攀,潭舫偶俱入。

          深齋竹木合,畢夕風(fēng)雨急。

          俸利沐均分,價稱煩噓噏. 百篇見刪罷,一命嗟未及。

          滄浪愚將還,知音激所習(xí)。

          卷571_39 「投孟郊」賈島 月中有孤芳,天下聆薰風(fēng)。

          江南有高唱,海北初來通。

          容飄清冷馀,自蘊襟抱中。

          止息乃流溢,推尋卻冥蒙。

          我知雪山子,謁彼偈句空。

          必竟獲所實,爾焉遂深衷。

          錄之孤燈前,猶恨百首終。

          一吟動狂機,萬疾辭頑躬。

          生平面未交,永夕夢輒同。

          敘詰誰君師,詎言無吾宗。

          余求履其跡,君曰可但攻。

          啜波腸易飽,揖險神難從。

          前歲曾入洛,差池阻從龍。

          萍家復(fù)從趙,云思長縈縈。

          嵩海每可詣,長途追再窮。

          原傾肺腸事,盡入焦梧桐。

          卷571_40 「代邊將」賈島 持戈簇邊日,戰(zhàn)罷浮云收。

          露草泣寒霽,夜泉鳴隴頭。

          三尺握中鐵,氣沖星斗牛。

          報國不拘貴,憤將平虜讎。

          卷571_41 「寄劉棲楚」賈島 趨走與偃臥,去就自殊分。

          當(dāng)窗一重樹,上有萬里云。

          離披不相顧,仿佛類人群。

          友生去更遠,來書絕如焚。

          蟬吟我為聽,我歌蟬豈聞。

          歲暮儻旋歸,晤言桂氛氳。

          卷571_42 「寄丘儒」賈島 地近輕數(shù)見,地遠重一面。

          一面如何重,重甚珍寶片。

          自經(jīng)失歡笑,幾度騰霜霰。

          此心鎮(zhèn)懸懸,天象固回轉(zhuǎn)。

          長安秋風(fēng)高,子在東甸縣。

          儀形信寂蔑,風(fēng)雨豈乖間。

          憑人報消息,何易憑筆硯。

          俱不盡我心,終須對君宴。

          卷571_43 「送陳商」賈島 古道長荊棘,新岐路交橫。

          君于荒榛中,尋得古轍行。

          足踏圣人路,貌端禪士形。

          我曾接夜談,似聽講一經(jīng)。

          聯(lián)翩曾數(shù)舉,昨登高第名。

          釜底絕煙火,曉行皇帝京。

          上客遠府游,主人須目明。

          青云別青山,何日復(fù)可升。

          卷571_44 「送張校書季霞」賈島 從京去容州,馬在船上多。

          容州幾千里,直傍青天涯。

          掌記試校書,未稱高詞華。

          義往不可屈,出家如入家。

          城市七月初,熱與夏未差。

          餞君到野地,秋涼滿山坡。

          南境異北候,風(fēng)起無塵沙。

          秦吟宿楚澤,海酒落桂花。

          暫醉即還醒,彼土生桂茶。

          卷571_45 「寄友人」賈島 同人半年別,一別寂來音。

          賴有別時文,相思時一吟。

          我常倦投跡,君亦知此衿。

          筆硯且勿棄,蘇張曾陸沉。

          但存舌在口,當(dāng)冀身遂心。

          君看明月夜,松桂寒森森。

          卷571_46 「答王參」賈島 寸晷不相待,四時互如競。

          客思先覺秋,蟲聲苦知暝。

          霜松積舊翠,露月團如鏡。

          詩負屬景同,琴孤坐堂聽。

          相期黃菊節(jié),別約紅桃徑。

          每把式微篇,臨風(fēng)一長詠。

          卷571_47 「延康吟」賈島 寄居延壽里,為與延康鄰。

          不愛延康里,愛此里中人。

          人非十年故,人非九族親。

          人有不朽語,得之煙山春。

          卷571_48 「戲贈友人」賈島 一日不作詩,心源如廢井。

          筆硯為轆轤,吟詠作縻綆。

          朝來重汲引,依舊得清冷。

          書贈同懷人,詞中多苦辛。

          卷571_49 「寓興」賈島 真集道方至,貌殊妒還多。

          山泉入城池,自然生渾波。

          今時出古言,在眾翻為訛。

          有琴含正韻,知音者如何。

          一生足感激,世言忽嵯峨。

          不得市井味,思響吾巖阿。

          浮華豈我事,日月徒蹉跎。

          曠哉潁陽風(fēng),千載無其他。

          卷571_50 「懷鄭從志」賈島 西風(fēng)吹陰云,雨雪半夜收。

          忽憶天涯人,起看斗與牛。

          故人別二年,我意如百秋。

          音信兩杳杳,誰云昔綢繆。

          平明一封書,寄向東北舟。

          翩翩春歸鳥,會自為匹儔。

          卷571_51 「易州登龍興寺樓望郡北高峰」賈島 郡北最高峰,巉巖絕云路。

          朝來上樓望,稍覺得幽趣。

          朦朧碧煙里,群嶺若相附。

          何時一登陟,萬物皆下顧。

          卷571_52 「送鄭山人游江湖」賈島 南游衡岳上,東往天臺里。

          足躡華頂峰,目觀滄海水。

          卷571_53 「就峰公宿」賈島 河出鳥宿后,螢火白露中。

          上人坐不倚,共我論量空。

          殘月華晻曖,遠水響玲瓏。

          爾時無了夢,茲宵方未窮。

          卷571_54 「劉景陽東齋」賈島 松陰連竹影,中有蕪苔井。

          清風(fēng)此地多,白日空自永。

          景陽公干孫,詩句得真景。

          勸我不須歸,月出東齋靜。

          卷571_55 「對菊」賈島 九日不出門,十日見黃菊。

          灼灼尚繁英,美人無消息。

          卷571_56 「送集文上人游方」賈島 來從道陵井,雙木溪邊會。

          分首芳草時,遠意青天外。

          此游詣幾岳,嵩華衡恒泰。

          卷571_57 「題岸上人郡內(nèi)閑居」賈島 靜向方寸求,不居山嶂幽。

          池開菡萏香,門閉莓苔秋。

          金玉重四句,秕糠輕九流。

          爐煙上喬木,鐘磬下危樓。

          手種一株松,貞心與師儔。

          卷571_58 「游子」賈島 游子喜鄉(xiāng)遠,非吾憶歸廬。

          誰知奔他山,自欲早旋車。

          朝賞暮已足,圖歸愿無馀。

          當(dāng)期附鵬翼,未偶方躊躇。

          卷571_59 「寄山中王參」賈島 我看岳西云,君看岳北月。

          長懷燕城南,相送十里別。

          別來千馀日,日日憶不歇。

          遠寄一紙書,數(shù)字論白發(fā)。

          卷571_60 「送汲鵬」賈島 淮南臥理后,復(fù)逢君姓汲。

          文采非尋常,志愿期卓立。

          深江東泛舟,夕陽眺原隰。

          夏夜言詩會,往往追不及。

          卷571_61 「寄令狐相公(一作赴長江道中)」賈島 策杖馳山驛,逢人問梓州。

          長江那可到,行客替生愁。

          卷五百七十二 卷572_1 「哭柏巖和尚」賈島 苔覆石床新,師曾占幾春。

          寫留行道影,焚卻坐禪身。

          塔院關(guān)松雪,經(jīng)房鎖隙塵。

          自嫌雙淚下,不是解空人。

          卷572_2 「山中道士」賈島 頭發(fā)梳千下,休糧帶瘦容。

          養(yǎng)雛成大鶴,種子作高松。

          白石通宵煮,寒泉盡日舂。

          不曾離隱處,那得世人逢。

          卷572_3 「就可公宿」賈島 十里尋幽寺,寒流數(shù)派分。

          僧同雪夜坐,雁向草堂聞。

          靜語終燈焰,馀生許嶠云。

          由來多抱疾,聲不達明君。

          卷572_4 「旅游」賈島 此心非一事,書札若為傳。

          舊國別多日,故人無少年。

          空巢霜葉落,疏牖水螢穿。

          留得林僧宿,中宵坐默然。

          卷572_5 「送鄒明府游靈武」賈島 曾宰西畿縣,三年馬不肥。

          債多平劍與,官滿載書歸。

          邊雪藏行徑,林風(fēng)透臥衣。

          靈州聽曉角,客館未開扉。

          卷572_6 「題皇甫荀藍田廳」賈島 任官經(jīng)一年,縣與玉峰連。

          竹籠拾山果,瓦瓶擔(dān)石泉。

          客歸秋雨后,印鎖暮鐘前。

          久別丹陽浦,時時夢釣船。

          卷572_7 「贈王將軍」賈島 宿衛(wèi)爐煙近,除書墨未干。

          馬曾金鏃中,身有寶刀瘢。

          父子同時捷,君王畫陣看。

          何當(dāng)為外帥,白日出長安。

          卷572_8 「下第」賈島 下第只空囊,如何住帝鄉(xiāng)。

          杏園啼百舌,誰醉在花傍。

          淚落故山遠,病來春草長。

          知音逢豈易,孤棹負三湘。

          卷572_9 「寄賀蘭朋吉」賈島 往往東林下,花香似火焚。

          故園從小別,夜雨近秋聞。

          野菜連寒水,枯株簇古墳。

          泛舟同遠客,尋寺入幽云。

          斜日扉多掩,荒田徑細分。

          相思蟬幾處,偶坐蝶成群。

          會宿曾論道,登高省議文。

          苦吟遙可想,邊葉向紛紛。

          卷572_10 「憶吳處士」賈島 半夜長安雨,燈前越客吟。

          孤舟行一月,萬水與千岑。

          島嶼夏云起,汀洲芳草深。

          何當(dāng)折松葉,拂石剡溪陰。

          卷572_11 「哭孟郊」賈島 身死聲名在,多應(yīng)萬古傳。

          寡妻無子息,破宅帶林泉。

          冢近登山道,詩隨過海船。

          故人相吊后,斜日下寒天。

          卷572_12 「送崔定」賈島 未知游子意,何不避炎蒸。

          幾日到漢水,新蟬鳴杜陵。

          秋江待得月,夜語恨無僧。

          巴峽吟過否,連天十二層。

          卷572_13 「寄白閣默公」賈島 已知歸白閣,山遠晚晴看。

          石室人心靜,冰潭月影殘。

          微云分片滅,古木落薪干。

          后夜誰聞磬,西峰絕頂寒。

          卷572_14 「雨后宿劉司馬池上」賈島 藍溪秋漱玉,此地漲清澄。

          蘆葦聲兼雨,芰荷香繞燈。

          岸頭秦古道,亭面漢荒陵。

          靜想泉根本,幽崖落幾層。

          卷572_15 「送朱可久歸越中」賈島 石頭城下泊,北固暝鐘初。

          汀鷺潮沖起,船窗月過虛。

          吳山侵越眾,隋柳入唐疏。

          日欲躬調(diào)膳,辟來何府書。

          卷572_16 「送田卓入華山」賈島 幽深足暮蟬,驚覺石床眠。

          瀑布五千仞,草堂瀑布邊。

          壇松涓滴露,岳月泬寥天。

          鶴過君須看,上頭應(yīng)有仙。

          卷572_17 「送董正字常州覲省」賈島 相逐一行鴻,何時出磧中。

          江流翻白浪,木葉落青楓。

          輕楫浮吳國,繁霜下楚空。

          春來歡侍阻,正字在東宮。

          卷572_18 「酬姚少府」賈島 梅樹與山木,俱應(yīng)搖落初。

          柴門掩寒雨,蟲響出秋蔬。

          枯槁彰清鏡,孱愚友道書。

          刊文非不朽,君子自相于。

          卷572_19 「送無可上人」賈島 圭峰霽色新,送此草堂人。

          麈尾同離寺,蛩鳴暫別親。

          獨行潭底影,數(shù)息樹邊身。

          終有煙霞約,天臺作近鄰。

          卷572_20 「送李騎曹(一作胄)」賈島 歸騎雙旌遠,歡生此別中。

          蕭關(guān)分磧路,嘶馬背寒鴻。

          朔色晴天北,河源落日東。

          賀蘭山頂草,時動卷帆風(fēng)。

          卷572_21 「送烏行中石淙別業(yè)」賈島 寒水長繩汲,丁泠數(shù)滴翻。

          草通石淙脈,硯帶海潮痕。

          岳色何曾遠,蟬聲尚未繁。

          勞思當(dāng)此夕,苗稼在西原。

          卷572_22 「送覺興上人歸中條山兼謁河中李司空」賈島 又憶西巖寺,秦原草白時。

          山尋樵徑上,人到雪房遲。

          暮磬潭泉凍,荒林野燒移。

          聞師新譯偈,說擬對旌麾。

          卷572_23 「寄無可上人」賈島 僻寺多高樹,涼天憶重游。

          磬過溝水盡,月入草堂秋。

          穴蟻苔痕靜,藏蟬柏葉稠。

          名山思遍往,早晚到嵩丘。

          卷572_24 「南池」賈島 蕭條微雨絕,荒岸抱清源。

          入舫山侵塞,分泉稻接村。

          秋聲依樹色,月影在蒲根。

          淹泊方難遂,他宵關(guān)夢魂。

          卷572_25 「寄龍池寺貞空二上人」賈島 受請終南住,俱妨去石橋。

          林中秋信絕,峰頂夜禪遙。

          寒草煙藏虎,高松月照雕。

          霜天期到寺,寺置即前朝。

          卷572_26 「送貞空二上人」賈島 林下中餐后,天涯欲去時。

          衡陽過有伴,夢澤出應(yīng)遲。

          石磬疏寒韻,銅瓶結(jié)夜澌。

          殷勤訝此別,且未定歸期。

          卷572_27 「送裴校書」賈島 拜官從秘省,署職在藩維。

          多故長疏索,高秋遠別離。

          天寒泗上醉,夜靜岳陽棋。

          使府臨南海,帆飛到不遲。

          卷572_28 「升道精舍南臺對月寄姚合」賈島 月向南臺見,秋霖洗滌馀。

          出逢危葉落,靜看眾峰疏。

          冷露常時有,禪窗此夜虛。

          相思聊悵望,潤氣遍衣初。

          卷572_29 「即事」賈島 索莫對孤燈,陰云積幾層。

          自嗟憐十上,誰肯待三征。

          心被通人見,文叨大匠稱。

          悲秋秦塞草,懷古漢家陵。

          城靜高崖樹,漏多幽沼冰。

          過聲沙島鷺,絕行石庵僧。

          豈謂舊廬在,誰言歸未曾。

          卷572_30 「黃子陂上韓吏部」賈島 石樓云一別,二十二三春。

          相逐升堂者,幾為埋骨人。

          涕流聞度瘴,病起喜還秦。

          曾是令勤道,非惟恤在迍。

          疏衣蕉縷細,爽味茗芽新。

          鐘絕滴殘雨,螢多無近鄰。

          溪潭承到數(shù),位秩見辭頻。

          若個山招隱,機忘任此身。

          卷572_31 「投李益」賈島 四十歸燕字,千年外始吟。

          已將書北岳,不用比南金。

          卷572_32 「吊孟協(xié)律」賈島 才行古人齊,生前品位低。

          葬時貧賣馬,遠日哭惟妻。

          孤冢北邙外,空齋中岳西。

          集詩應(yīng)萬首,物象遍曾題。

          卷572_33 「送人適越」賈島 高城滿夕陽,何事欲沾裳。

          遷客蓬蒿暮,游人道路長。

          晴湖勝鏡碧,寒柳似金黃。

          若有相思夢,殷勤載八行。

          卷572_34 「送僧游衡岳」賈島 心知衡岳路,不怕去人稀。

          船里猶鳴磬,溪頭自曝衣。

          有家從小別,無寺不言歸。

          料得逢寒住,當(dāng)禪雪滿扉。

          卷572_35 「送路」賈島 別我就蓬蒿,日斜飛伯勞。

          龍門流水急,嵩岳片云高。

          嘆命無知己,梳頭落白毛。

          從軍當(dāng)此去,風(fēng)起廣陵濤。

          卷572_36 「洛陽道中寄弟」賈島 趨走迫流年,慚經(jīng)此路偏。

          密云埋二室,積雪度三川。

          生類梗萍泛,悲無金石堅。

          翻鴻有歸翼,極目仰聯(lián)翩。

          卷572_37 「登江亭晚望」賈島 浩渺浸云根,煙嵐沒遠村。

          鳥歸沙有跡,帆過浪無痕。

          望水知柔性,看山欲倦魂。

          縱情猶未已,回馬欲黃昏。

          卷572_38 「送耿處士」賈島 一瓶離別酒,未盡即言行。

          萬水千山路,孤舟幾月程。

          川原秋色靜,蘆葦晚風(fēng)鳴。

          迢遞不歸客,人傳虛隱名。

          卷572_39 「過唐校書書齋」賈島 池滿風(fēng)吹竹,時時得爽神。

          聲齊雛鳥語,畫卷老僧真。

          月出行幾步,花開到四鄰。

          江湖心自切,未可掛頭巾。

          卷572_40 「送杜秀才東游」賈島 東游誰見待,盡室寄長安。

          別后葉頻落,去程山已寒。

          大河風(fēng)色度,曠野燒煙殘。

          匣有青銅鏡,時將照鬢看。

          卷572_41 「送天臺僧」賈島 遠夢歸華頂,扁舟背岳陽。

          寒蔬修凈食,夜浪動禪床。

          雁過孤峰曉,猿啼一樹霜。

          身心無別念,馀習(xí)在詩章。

          卷572_42 「懷紫閣隱者」賈島 寂寥思隱者,孤燭坐秋霖。

          梨栗猿喜熟,云山僧說深。

          寄書應(yīng)不到,結(jié)伴擬同尋。

          廢寢方終夕,迢迢紫閣心。

          卷572_43 「雨夜同厲玄懷皇甫荀」賈島 桐竹繞庭匝,雨多風(fēng)更吹。

          還如舊山夜,臥聽瀑泉時。

          磧雁來期近,秋鐘到夢遲。

          溝西吟苦客,中夕話兼思。

          卷572_44 「秋暮」賈島 北門楊柳葉,不覺已繽紛。

          值鶴因臨水,迎僧忽背云。

          白須相并出,清淚兩行分。

          默默空朝夕,苦吟誰喜聞。

          卷572_45 「哭胡遇」賈島 夭壽知齊理,何曾免嘆嗟。

          祭回收朔雪,吊后折寒花。

          野水秋吟斷,空山暮影斜。

          弟兄相識遍,猶得到君家。

          卷572_46 「送丹師歸閩中」賈島 波濤路杳然,衰柳落陽蟬。

          行李經(jīng)雷電,禪前漱島泉。

          歸林久別寺,過越未離船。

          自說從今去,身應(yīng)老海邊。

          卷572_47 「送安南惟鑒法師」賈島 講經(jīng)春殿里,花繞御床飛。

          南海幾回渡,舊山臨老歸。

          潮搖蠻草落,月濕島松微。

          空水既如彼,往來消息稀。

          卷572_48 「題李凝幽居」賈島 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卷572_49 「送韓湘」賈島 掛席從古路,長風(fēng)起廣津。

          楚城花未發(fā),上苑蝶來新。

          半沒湖波月,初生島草春。

          孤霞臨石鏡,極浦映村神。

          細響吟干葦,馀馨動遠蘋.欲憑將一札,寄與沃洲人。

          卷572_50 「寄董武」賈島 雖同一城里,少省得從容。

          門掩園林僻,日高巾幘慵。

          孤鴻來半夜,積雪在諸峰。

          正憶毗陵客,聲聲隔水鐘。

          卷572_51 「宿赟上人房」賈島 階前多是竹,閑地擬栽松。

          朱點草書疏,雪平麻履蹤。

          御溝寒夜雨,宮寺靜時鐘。

          此時無他事,來尋不厭重。

          卷572_52 「訪李甘原居」賈島 原西居處靜,門對曲江開。

          石縫銜枯草,查根上凈苔。

          翠微泉夜落,紫閣鳥時來。

          仍憶尋淇岸,同行采蕨回。

          卷572_53 「題山寺井」賈島 沈沈百尺馀,功就豈斯須。

          汲早僧出定,鑿新蟲自無。

          藏源重嶂底,澄翳大空隅。

          此地如經(jīng)劫,涼潭會共枯。

          卷572_54 「僻居無可上人相訪」賈島 自從居此地,少有事相關(guān)。

          積雨荒鄰圃,秋池照遠山。

          硯中枯葉落,枕上斷云閑。

          野客將禪子,依依偏往還。

          卷572_55 「送李馀及第歸蜀」賈島 知音伸久屈,覲省去光輝。

          津渡逢清夜,途程盡翠微。

          云當(dāng)綿竹疊,鳥離錦江飛。

          肯寄書來否,原居出亦稀。

          卷572_56 「荒齋」賈島 草合徑微微,終南對掩扉。

          晚涼疏雨絕,初曉遠山稀。

          落葉無青地,閑身著白衣。

          樸愚猶本性,不是學(xué)忘機。

          卷572_57 「夜喜賀蘭三見訪」賈島 漏鐘仍夜淺,時節(jié)欲秋分。

          泉聒棲松鶴,風(fēng)除翳月云。

          踏苔行引興,枕石臥論文。

          即此尋常靜,來多只是君。

          卷572_58 「題青龍寺鏡公房」賈島 一夕曾留宿,終南搖落時。

          孤燈岡舍掩,殘磬雪風(fēng)吹。

          樹老因寒折,泉深出井遲。

          疏慵豈有事,多失上方期。

          卷572_59 「送陳判官赴綏德」賈島 將軍邀入幕,束帶便離家。

          身暖蕉衣窄,天寒磧?nèi)招薄?/p>

          火燒岡斷葦,風(fēng)卷雪平沙。

          絲竹豐州有,春來只欠花。

          卷572_60 「送唐環(huán)歸敷水莊」賈島 毛女峰當(dāng)戶,日高頭未梳。

          地侵山影掃,葉帶露痕書。

          松徑僧尋藥,沙泉鶴見魚。

          一川風(fēng)景好,恨不有吾廬。

          卷572_61 「原東居喜唐溫琪頻至」賈島 曲江春草生,紫閣雪分明。

          汲井嘗泉味,聽鐘問寺名。

          墨研秋日雨,茶試老僧鐺。

          地近勞頻訪,烏紗出送迎。

          卷572_62 「送敡法師」賈島 度歲不相見,嚴冬始出關(guān)。

          孤煙寒色樹,高雪夕陽山。

          瀑布寺應(yīng)到,牡丹房甚閑。

          南朝遺跡在,此去幾時還。

          聲明 :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聯(lián)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 jinzzs.com 版權(quán)所有

          友情鏈接

          心理測試 圖片大全 壁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