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慘世界讀后感 2500到3000字的 大一水平 謝謝了
平凡的世界讀后感《平凡的世界》——這是我迄今為止讀過最長的一部小說,也是最認真看的一本小說。
“平凡的世界”里有一群不平凡的人,是這群不平凡的人組成了這平凡的世界,讀完這本書后人的靈魂也許得以凈化,也許還會改變你現在的很多想法。
《平凡的世界》,全景式地描寫了中國現代城鄉(xiāng)生活,通過復雜的矛盾糾葛,以孫少平等人為代表刻畫了社會各階層普通人們的形象,人的自尊、自強與自信,人生的奮斗與拼搏、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紛繁地交織,讀來令人蕩氣回腸。
路遙為我們講述地不只是那個久遠的年代,更是一種人生應有的信仰和追求,亙古不變。
這是一個喧囂浮躁、道德危機的時代,每一個還擁有夢想并在追夢的人們都該再重溫《平凡的世界》,它會讓你懂得:盡管命運是那樣的不公,盡管社會有那么多的不平,可只要你能夠不屈不撓、艱苦奮斗、勇往直前,終能獲得最后的成功。
每一個正在虛度生命的人們都該讀《平凡的世界》,它會讓你懂得珍惜。
路遙在教會我們忘我,忘我使生命永恒。
人生容不得太多的自私,自私最終只會絕了自己。
看風使舵,趨炎附勢,均為自私使然。
一生若只是這般地生活,終將無價值地葬入黃土。
路遙在教會我們要有獨立的人格,盡管你可能會遭遇孤獨。
孤獨是人生自我證明的必經之路,只要你認定了自己的理想,那么坦然面對孤獨,將是你勇往直前最后的支撐點。
路遙在教會我們不必用盡生命去做一個漂亮的人,但應用盡生命去做一件讓人們叫好的漂亮事。
前者只能證明你的處事圓滑,而后者則將見證你精彩的一生。
我想我們每個人都該看看《平凡的世界》,傾聽那些久遠的聲音,或許那樣,我們會在這個因欲望日益膨脹而扭曲的時代,盡快找到自己的方向,不至于到油盡燈枯時,我們還在迷惘……當我費力的捧起它打開第一頁時,就被一個雨雪描寫的場面吸引住了:“......細朦朦的雨絲夾著一星半點雪花,正紛紛淋淋的飄灑著......”我喜歡景物描寫,給人美的享受,這可能是這本書給我的第一感受。
春天到夏天,夏天到秋天,秋天到冬天,冬天又到春天,過度的非常自然,跨越了近10年的季節(jié)變化,相同的季節(jié)不同的手法描寫,讓我大覽宏圖。
在這摘抄了幾段,供大家欣賞: ......人們驚異地發(fā)現,街頭和河岸邊的柳樹不知不覺到抽出綠絲;桃杏樹的枝頭也已經綴滿了粉紅的花蕾。
如果留心細看,那向陽坡的枯草間,已經冒住了一些青草的嫩芽。
同時,還有寫別的樹枝條也開始泛出鮮亮的活色,鼓起了青青的苞蕾,像剛開始發(fā)育的姑娘一樣令人悅目。
......遠遠近近的山巒,縱橫交錯的溝壑和川道,綠色已經開始漸漸濃重起來。
玉米、高粱、谷子、向日葵......大部分的高桿作物都已經長了大半截。
豆類作物在紛紛開花:雪白的黃豆花,金黃的蔓豆花......在綠叢中開得耀眼奪目。
隨著歲月的流逝,街頭的樹葉在秋風中枯黃了。
黃原城周圍的山野,也在不知不覺被大片的黃色所覆蓋。
古塔山上,有些樹葉被秋霜染成深紅,如同燃燒起一堆堆大火。
天格外高遠而深邃,云彩像新棉一般潔白,黃源河不僅樟賽,而且變得清澈如鏡,映照出兩岸的山色秋光。
這季節(jié),寒冬的山野顯得荒涼而又寂寞。
山上或溝道,赤裸裸地再也沒有什么遮蓋。
黃土地凍得像石板一樣堅硬,遠初的山坡上,偶爾有一攏高粱桿,被風吹得零零亂亂鋪在地上。
山野和河邊的樹木全部掉光了葉子,在寒風中孤零零地站立著,植物的種子深埋在土地里作者悠長的冬日夢。
地面上,一群群的烏鴉非來飛去,尋覓遺漏的顆粒,“呱呱”的叫聲里充滿了凄涼。
陶醉在這些美麗的描寫中,我漸漸進入了人物的角色。
書中講述了改革開放前后中國天翻地覆的變化,一些普通的人在歷史轉換中所演繹的平凡的故事。
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孫家兩兄弟。
哥哥孫少安,性情樸實忠厚,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腦袋靈活開花,是改革的前驅者和先鋒者,勇于進取,敢于開拓,歷經重重磨難,克服種種困難,最后終于走向成功;在上學時就受盡苦難的弟弟孫少平,知識豐富,視野開闊,不甘淪落于農村,在艱苦非人的包攬活中煉就了吃苦耐勞的倔強精神,最終在煤炭事業(yè)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他們的性格各有差異,但有一個共同的優(yōu)點,那就是出自農村的兄弟倆都有一顆溫柔善良的心,雖然出自貧寒的家庭,但正是這貧寒造就了他們的成熟和堅強。
人常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我們不要嫌棄貧窮,應該把它當作一種財富,“不吃苦中苦,難為人上人”。
只有經過苦難的磨礪,才能取得成就,這將給我們以后人生道路上帶來很大的益處。
書中穿插了各種交錯復雜的愛情故事:少安的淳樸的農村愛情;少平的浪漫愛情;田潤葉的曲折愛情;金波的草原戀歌愛情;田潤生的超凡脫俗的愛情;真是包羅萬象,各有特色,每一個故事都是那么感人和心動.最讓我感動的是潤葉和李向前的感人肺腑的愛情經歷:陰差陽錯潤葉和她不愛的李向前完了婚,婚后關系不和,兩地分居,但當李向前因得不到潤葉的愛而酗酒出車禍鋸掉一條腿時,潤葉再也不能無動于衷了,她毅然負起了妻子的責任,去醫(yī)院侍奉他,照顧他,他們的愛情從這開始開花結果了.這是一種什么愛情
我們不難想象,這是一種偉大高尚的愛情,李向前雖然失去了一條腿,但他終于得到了真愛,我們怎能不為之感動和欽佩呢
最讓我賞識的是,從這些平凡人的故事中,作者給我們引發(fā)了一個深刻的道理,那就是我們怎么去生活,和我們對生活的態(tài)度的與思考,書中多次提到對人生的感嘆,這可能是這本書的深邃所在,也是這本書的精華. 人生啊
是這樣不可預測.沒有用永恒的痛苦,沒有永恒的幸福。
生活像流水一般,有時是那么平展,有時又是那么曲折。
命運總是不如人愿。
但往往是在無數的痛苦中,在重重的矛盾和艱辛中才使人成熟起來,堅強起來,雖然這些東西在實際感受中給人帶來的并不都是歡樂。
偉大的生命,不論以何種形式,將會在宇宙間永存。
我們這個小小星球上的人類,也將繼續(xù)繁衍和發(fā)展,直到遙遠的未來。
可是生命對于我們來說有是那么的短暫,不論是誰,總有一天,都將會走向自己的終點。
死亡這是偉人和凡人共同的最后歸宿。
熱情的濤人高唱生命的戀歌,而冷靜的哲學家卻說:死亡是自然法則的勝利。
我們承認偉人在歷史進程中的貢獻。
可人類生活的大廈從本質上說,是有多數人的血汗乃至生命所建造的。
偉人們常常企圖用紀念碑或紀念堂來使自己永世流芳。
真正萬古常青的卻是普通人的無名紀念碑——生生不息的人類生活自身。
是的生活之樹常青。
這就是我們對一個平凡世界的死者所能夠做的祭文。
讀了這些哲理性的語言,我心胸豁然開朗,所有對生活的迷惑和不解,都在這找到了答案,使我更深一層懂得了生活的真諦,過去曾經為自己不公的命運而怨天憂人,為自己悲慘的遭遇而傷痛,這些人生哲理讓我醒悟,給了我迷津,這是這本書給我的最大的體會.我們都是平凡人,但我們不能因為平凡而不去生活,我們要在自己平凡的生活中,勇敢的挑戰(zhàn),努力的進取,在平凡中創(chuàng)造出不平凡。
那我們怎樣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困境和磨難,我們首先要有一個健康的心態(tài),微笑生活,戰(zhàn)勝自己,在快樂中度過每一天,現實中的張海迪和吏鐵生不是我們學習的最好榜樣嗎
他們身殘而志不殘,勇敢的和病魔做斗爭,在逆境中抗掙,其堅韌剛毅的性格永遠鼓勵著我們下一代。
我花了將近兩個月看完這本書,但比起路遙的六年準備和寫作時間,那是微不足道的,我再也不能用受益非淺來總結我的感受,其中的收獲無法用一個恰當的詞語來表達。
我非常敬佩和崇拜作家路遙,他雖然已經不在人世了,但他留下的著作永遠在人世間流芳千古,《平凡的世界》永遠是矛盾文學獎作品上一顆璀璨的瑰星。
學校要“中國走向世界”的演講稿
請給我找些例文
謝謝!
中國走向世界:孫中山的理想中國走向世界,一直是億萬中國人的夢想。
在世界發(fā)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的炮火、鴉片、商品、基督教等走向中國的同時,中國人也正努力用自己民族獨特的方式使中國走向世界。
虎門銷煙的林則徐,不僅使侵略者們看到了中國人的尊嚴和愛國,而且更使西方人了解到中國的博大和輝煌。
農民出身的洪秀全,不僅使西方傳教士們了解到他對基督教的真實態(tài)度,而且還使西方人充分認識到中國人的勇敢和頑強。
容閎、郭嵩燾、薛福成、鄭觀應、黃遵憲等人,不僅使東西方列強看到了中國人的聰明才智,而且也從他們身上領略到了中國人的積極進取和勇于開拓的精神風貌。
危機感強烈的洋務派和維新派,則更以他們的智識和言行向西方世界證明了中國人的務實精神和敢于接受挑戰(zhàn)的堅強個性。
但是,這些先知先覺們受階級、社會、時代和文化等方面的影響太大,身上封建文化的積淀過于厚重,在面對西方世界強有力的沖擊下,顯得有些膽怯、自卑、保守和偏狹。
盡管他們的言行在近代中國走向世界的艱難歷程中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嚴格來說,中國走向世界的作用、意義、方式和方法,在他們的思想意識里還很不明確。
他們所起的作用,不是“有意栽花”的結果,而是“無心插柳柳成蔭”式的效應。
與眾不同的是,孫中山不僅較早地清楚意識到“中國走向世界”的作用和意義,而且自始至終都把“中國走向世界”作為自己一生的事業(yè)。
他的一生與其說是革命和戰(zhàn)斗的一生,還不如說是為了中國走向世界而不斷探索不斷進取的一生。
知,常常是行的先導。
行為的效果總是受知的制約。
“世界走向中國”和“中國走向世界”,是中國近現代社會歷史演變的主題。
對這兩個問題的不同理解,也就自然地構成不同的歷史觀和世界觀。
許多人關注的是“世界走向中國”這一歷史現象,忽視了“中國走向世界”這一深刻的歷史主題。
難能可貴的是,孫中山在思考世界走向中國這一歷史現象時,對中國走向世界作了更深入全面的探索。
首先,孫中山認為,“救國救民”和“振興中華”的目的就是要使中國走向世界。
早在1894年他就認為“以中國之人民材力,而能步武泰西,參行新法,其時不過20年,必能駕歐洲而上之”。
1905年在東京中國留學生歡迎大會上,他又指出:“將來我中國的國力能凌駕全球”。
“建一頭等民主大共和國,以執(zhí)全球的牛耳”。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后,孫中山再一次強調“現在中華民國成立,得達共和目的,人人皆志愿已足。
愚則以為未也,必使中華民國立于地球上為莫大之強國而后快”。
“振興中國的目的,就在于把中國變成足以和西方各國并駕齊驅的國家”。
并號召全國各族人民“同心協力,共策國家之進行,使中國進于世界第一文明大國”,“做地球上第一等強國”。
辛亥革命勝利后,他又多次指出:“如要數年,必有一莊嚴燦爛之中華民國發(fā)現于東大陸,駕諸世界共和國之上矣”。
“應有的志愿,……是要把中華民國重新建設起來,讓將來民國的文明和各國并駕齊驅”,“如果我們立志改良國家,萬眾一心,協力奮斗去做,……將來的結果,當然比美國更好。
”顯然,在孫中山看來,救國救民和振興中華,其目的就在于使中國能以獨立自主、繁榮富強的姿態(tài)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成為世界上的強國,與西方發(fā)達國家并駕齊驅。
也就是說,孫中山把繁榮富強和獨立自主看作是中國走向世界的兩個不可缺少的條件。
這一認識無論是當時還是現在,都同樣具有積極意義。
其次,孫中山還明確地指出了中國走向世界的途徑和方法。
他認為推翻清朝封建專制統治,以三民主義和五權憲法為原則建立了一個政治修明、經濟富裕和人民安樂的民主共和國,以及實現交通運輸、工業(yè)、農業(yè)、科技文化和國防事業(yè)現代化,是中國走向世界的具體途徑和基本方法。
他曾明確指出:“革命黨傾覆滿清,共目的所在,欲使中國為世界最強之國,最富之國,又政治最良之國”。
“我們現在要集合中外的精華,防止一切的流弊,便要采用外國的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加入中國的考試權和監(jiān)察權,連成一個很好的完璧,造成一個五權分立的政府。
……國家有了這樣的純良政府,才可以做到民有、民治、民享的國家。
”有了五權憲法,“乃可與世競爭,不致追隨人后,民國庶幾駕于外國之上”,并認為“中國能夠實行這種政權和治權,便可破天荒地在地球上造成一個新世界
”在《建國方略》中,孫中山不僅論述了交通運輸、工業(yè)、農業(yè)、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且為中國勾畫出了宏偉的藍圖,指出了實現現代化的具體途徑和實施措施。
應該說,孫中山的這些實現主張,既是對“世情”“國情”的正確把握,又是愛國主義和世界意識的具體體現。
再次,孫中山能知亦能行。
在中國如何走向世界這個問題,孫中山不僅作了理論上的闡述和方法上的探索,而且能堅持不懈地為自己的理想而奮斗一生。
從創(chuàng)立興中會、組建同盟會,發(fā)動10次武裝起義,到組建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制定各種改革法令和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從發(fā)動“二次革命”,成立中華革命黨,到高舉“護國”、“護法”大旗;從撰寫《建國方略》,提出中國現代化的構想,到聯俄、聯共、扶助農工,實行國共合作,主張北伐,為廢除不平等條約而斗爭,所有這些既是孫中山個性心理和務實精神全方位展現的過程,又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具體行為表現,更是為中國走向世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作的一種艱苦卓絕的工作。
盡管在孫中山的有生之年,由于這樣或那樣的環(huán)境和條件的限制,中國仍然沒有獲得獨立自主和繁榮富強,走向世界的步伐也沉重而緩慢,但是,孫中山為革命和建設所做過的一切,卻為中國走向世界,成為舉世矚目的強國鋪平了道路。
建設新中國讀后感400字
輝煌90年讀后感400字彈指揮間、滄桑巨變,60年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開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億萬人民艱苦創(chuàng)業(yè),努力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道路,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歷程中,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實現著強國富民、民族復興的百年夢想。
當今之中國,到處充滿勃勃生機,各項事業(yè)蒸蒸日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
改革開放,使中國一步步走向繁榮昌盛,華夏兒女們安居樂業(yè)。
青藏鐵路,一條幾乎不可能的鐵路,中國人民做到了;火車多次提速,讓人們的生活更加便捷;奧運場館建設,奧運會的成功舉辦,讓舉國上下一片歡呼雀躍……中國正在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完成著一個又一個壯舉!回眸歷史,“路漫漫其修遠兮”……張騫出使西域,玄奘西行取經,鑒真東渡傳教,鄭和七下西洋。
我們的祖先曾讓中國走向世界,讓世界認識中國,大開放迎來大發(fā)展,四大發(fā)明曾一度是我們的自豪。
但是到了近代,中國的封建統治者妄自尊大、閉關鎖國、思想僵化。
中國脫離了世界,世界甩落了中國。
鴉片戰(zhàn)爭、中法戰(zhàn)爭、中俄戰(zhàn)爭,《南京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太多太多的苦難,太多太多的枷鎖,東方巨人,你怎么了?東方巨人,你為什么不怒吼?\\\/\\\/“仰天長嘯待時日,巨龍騰飛平地起。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屈辱的歷史一去不復返,輝煌的前景向我們走來。
“抗美援朝報國仇,萬隆會議結朋友。
大慶石油奏凱歌,兩彈一星顯身手。
”自力更生,內強國力;五項原則,外接友鄰。
新中國以不屈的自尊,獨立自主,攻破堅冰97年香港回歸,99年澳門回歸;1998年面對南方歷史罕見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對讓人聞風喪膽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對十幾個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災害,面對讓人措手不及大地震。
中華兒女沒有氣餒,我們眾志成城,手挽手將一個個磨難踩在腳下。
2008年,神舟七號載人航天衛(wèi)星發(fā)射升空,炎黃子孫的千年的奔月夢現實了!中國航天人在摸索中讓祖國一躍成為航天科技強國!2008年,北京奧運會鑄造輝煌!我們的體育健兒一舉奪得51枚金牌,100枚獎牌。
取得位具金牌榜第一的驕人成績。
2009年,我們偉大的祖國迎來了她的60歲生日。
60年的風雨無阻,60年的滄桑巨變,我們的祖國必將繼續(xù)書寫不朽的傳奇。
回首這60年。
這就是我們,一個不屈的民族!回首這60年。
這就是我們,一個騰飛的民族!以嶄新的姿態(tài),和平共處,走向世界。
鮮艷的五星紅旗終于在聯合國莊嚴升起。
【擴展閱讀篇】所謂“感”可以是從書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書中的內容啟發(fā)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讀書而激發(fā)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讀書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丑惡現象的抨擊、諷刺。
讀后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于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于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讀后的基礎上發(fā)感想。
要寫好有體驗、有見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讀后感,必須注意以下幾點:首先,要讀好原文“讀后感[1]”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
“讀”是“感”的基礎。
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了解,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
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
如果要讀的是議論文,要弄清它的論點(見解和主張),或者批判了什么錯誤觀點,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啟發(fā),還要弄清論據和結論是什么。
如果是記敘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節(jié),有幾個人物,他們之間是什么關系,以及故事發(fā)生在哪年哪月。
作品涉及的社會背景,還要弄清楚作品通過記人敘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樣的精神品質,反映了什么樣的社會現象,表達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節(jié)使人受感動,為什么這樣感動等等。
其次,排好感點只要認真讀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寫成讀后感的方面很多。
如對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寫成讀后感,對原作其他內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寫成讀后感,對個別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寫成讀后感。
總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內容,只要你對它有感受,都可能寫成讀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來,這樣才能寫好讀后感。
第三、選準感點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許多感點,但在一篇讀后感里只能論述一個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緊接著便是對這些眾多的感點進行篩選比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現實針對性最強、自己寫來又覺得順暢的一個感點,作為讀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論證成文。
第四、敘述要簡既然讀后感是由讀產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敘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實,有時還要敘述自己聯想到的一些事例。
一句話,讀后感中少不了“敘”。
但是它不同于記敘文中“敘”的要求。
記敘文中的“敘”講究具體、形象、生動,而讀后感中的“敘”卻講究簡單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
初學寫讀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敘述不簡要,實際上變成復述了。
這主要是因為作者還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點,所以才簡明不了。
簡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簡還要明。
第五,聯想要注意形式聯想的形式有相同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同性)、相反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反性)、相關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關性)、相承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承性)、相似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似性)等多種。
寫讀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聯想與相似聯想這兩種聯想形式的運用。
編輯本段如何寫讀后感格式一、格式和寫法讀后感通常有三種寫法:一種是縮寫內容提綱,一種是寫閱讀后的體會感想,一種是摘錄好的句子和段落。
題目可以用《讀后感》;還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兩個詞語)做題目,下一行是——《讀有感》,第一行是主標題,第二行是副標題。
二、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去寫,這是寫好讀后感的關鍵。
三、要密切聯系實際,這是讀后感的重要內容。
四、要處理好“讀”與“感”的關系,做到議論,敘述,抒情三結合。
五、敘原文不要過多,要體現出一個“簡”字。
六、要審清題目。
在寫作時,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讀”能抓住重點,“感”能寫出體會。
七、要選擇材料。
讀是寫的基礎,只有讀得認真仔細,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從而抓住重點,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體會;只有認真讀書才能找到讀感之間的聯系點來,這個點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點明中心思想的句子。
對一篇作品,寫體會時不能面面俱到,應寫自己讀后在思想上、行動上的變化。
中國通史讀后感
這部《呂著中國通史》沒有采用一般通史的體例。
全書分上下兩冊,上冊分門別類地、有系統地敘述了社會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學術的發(fā)展情況;下冊分章按時代順序有條理地敘述了政治歷史的變革。
雖然在敘述理亂興亡的過程中,夾敘一些典章制度,但是往往缺乏條理系統,上下不夠連貫,使初學者摸不清頭緒,不能構成系統的歷史知識。
但在今天看來,這種體例的中國通史,對于初學者還是有一定用處的,它對幫助讀者初步掌握中國歷史的各個方面,特別是社會經濟、政治制度以及學術文化等系統的歷史知識有很大的好處。
當時作者編寫此書,不僅是為了大學教學上的需要,還有個明顯的目標,就是想從中總結出一些歷史的經驗,用來指導我們今后的行動。
他說:“頗希望讀了的人對于中國歷史上重要文化現象,略有所知,因而知現狀的所以然,對于前途可以預加推測,因而對于我們的行為可以有所啟示。
”作者當時在這部書中總結了哪些重要的歷史經驗
對于我們的前途作了怎樣的推測
對我們的行動又作了怎樣的啟示呢
重點在于社會經濟的變革和政治制度的改革方面。
其中“財產”一章,結合中國經濟發(fā)展歷史的敘述,著重說明了中國歷代社會改革思潮的主流。
他認為中國古代有兩大社會改革思潮:一是儒家(主要指經今文學家)主張“三世”之說,要求從“亂世”經歷“小康”而到達“大同”的“太平世”,謀求恢復井田制,平均地權;一是法家,主張節(jié)制資本,實行鹽鐵等大工商業(yè)官營,管理民間的商業(yè)和借貸。
法家的主張,漢武帝時桑弘羊曾經實行,但只收到籌款的結果,沒有取得改革社會的成效。
西漢末年王莽綜合儒法兩家主張,進行社會改革,結果完全失敗,“乃是先秦以來言社會改革者公共的失敗”(96頁)。
失敗的根本原因是“國家是階級時代的產物,治者階級總是要剝削被治者以牟利的”,因而不可能由他們來完成有利于人民的社會改革。
作者認為只有社會主義才能徹底完成有利于人民的社會改革,而且認為“中國歷代社會上的思想,都是主張均貧富的,這是其在近代所以易于接受社會主義的一個原因”。
這是作者從我國歷來社會改革思潮的主流中,說明我們所以容易接受社會主義而加以推行的原因。
怎樣推行社會主義呢
作者在“實業(yè)”一章中,指出農工商三者之中,“農為尤要”,在敘述農業(yè)“自粗耕進于精耕的過程”之后,接著檢討“中國農業(yè)進化的阻力”,認為主要由于土地私有和小農制,其唯一的“出路是要推行大農制”,改變生產方式,效法蘇俄的集合農場,使用耕作機械,化除農民私見,因為“生活變則思想變,生產的方法變則生活變”。
作者一方面通過對經濟制度和社會改革思想發(fā)展歷史的敘述,指出必然走向社會主義的趨勢;另一方面又通過對于政治制度和政治改革思想發(fā)展歷史的敘述,指出必然走向民主政治的趨勢。
“政體”一章,突出地說明殷、西周、春秋時期的貴族專制政體內,保存有許多民主政治的遺跡。
《周官》上有“大詢于眾庶”之法,國家有危難,國都要遷移,國君要改立,都必須召集國人而征詢意見。
這在《尚書?盤庚》和《左傳》等書中可以找到許多例證。
從《尚書?洪范》可以看到“君主、卿士、庶人、龜、筮各占一權,而以其多少數定吉兇,亦必系一種會議之法,亦非隨意詢問”。
他因此斷言,遠古確有民主政治制度,后來才破壞掉的。
輿論到后來雖然效力漸薄,至有如鄭人游于鄉(xiāng)校以議執(zhí)政,然明欲毀鄉(xiāng)校之事;然在古初,輿論“必能影響行政,使當局者不得不從”。
作者又指出,我國從來民主政治的思想很流行,見于儒家書中的獨多,尤以《孟子》一書為深入人心。
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中《原君》、《原臣》兩篇,對于“天下者天下之天下”之義,“發(fā)揮得極為深切”。
作者認為這種“旁薄郁積的民主思想”,因為條件未曾完具而不曾見之于行動,正有待于時勢的變化。
作者還認為西洋用代議政體繼君主專制,自有其歷史條件,而中國卻沒有這個條件,“于是急轉直下,而成為現在的黨治”。
這里所說“現在的黨治”,是指當時國民黨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