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史讀后感2000字
《中外建筑》高層建筑框架核心筒結構設計分析探討 摘要:本文結合工程實例,簡要介紹了某高層建筑框架-核心筒結構設計方案的整體構思,并依據相關規(guī)范,從鋼管混凝土柱梁節(jié)點設計、剪力墻平面外對梁斷嵌固作用分析、核心筒外墻的連梁設計等設計要點對大廈整體結構設計進行了詳細分析闡述,并對設計心得作了總結。
關鍵詞:高層建筑;框架-核心筒結構;鋼管混凝土;結構設計1 、工程概況湖南某大廈由一棟30層寫字樓、2層商業(yè)附樓和3層地下室組成,占地面積13800 m2,總建筑面積45146m2,屋面結構高度達131.60m。
2、結構設計總體構思2.1 結構類型本工程采用鋼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結構,雖然其結構承載能力和抗變形能力比筒中筒結構差,但避免了結構堅向抗側力構件的轉換,滿足了建筑立面效果和使用要求。
為解決建筑首層層高10.0m、結構高度超限及減小柱截面等問題,下部若干層采用鋼管混凝土組合柱,樓蓋采用現澆普通鋼筋混凝土梁板體系。
承載力和水平位移計算時,基本風壓均按重現期為100年的0.60kN\\\/m2取值。
由于結構側向位移不滿足限值要求,在第30層利用建筑避難層,設置了鋼筋混凝土桁架的結構加強層,結構加強層是一把利刃劍,雖然可提高結構抗側移剛度,也使得結構豎向剛度突變,所以結構加強層及相鄰層按《高規(guī)》要求進行了加強處理。
2.2 超限措施本工程結構平面形狀規(guī)則、剛度和承載力分布均勻,豎向體型也規(guī)則和均勻、結構抗側力構件上下連續(xù)貫通(見圖示1),除結構高度超過適用限值外,其它指標通過調整后均達到未超限。
圖1、結構布置平面圖由于結構設計超限、而且首層層高10.0m,超限應對措施把首層及下部若干層的結構抗側力構件作為加 中國園林史 建筑展更多西班牙常年貿易展會信息 查詢西班牙駐華經濟商務處網站2009年《中國教育創(chuàng)新》中國教育創(chuàng)新的權威雜志,影響力卓越, 是發(fā)表教育創(chuàng)新學術論文的首選。
庭院池塘,觀賞魚池水處高效節(jié)能、水力自動化運行、節(jié)水 節(jié)電、節(jié)人工適用水景河道池塘內容摘要 我國古典園林建造的歷史始于何時,至今尚無明確的定論。
但從園林建筑的使用性質來分析,園林主要是供游憩、文化娛樂、起居的要求而興建,而使用者則必須占有一定的物質財富和勞動力,才有可能建造供他們游憩享樂的園林...... 第一章 園林的形成與發(fā)展 一、概述 我國古典園林建造的歷史始于何時,至今尚無明確的定論。
但從園林建筑的使用性質來分析,園林主要是供游憩、文化娛樂、起居的要求而興建,而使用者則必須占有一定的物質財富和勞動力,才有可能建造供他們游憩享樂的園林。
在人類的生產能力很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很弱時,即只有依靠群體的力量才能獲得生活資料的原始社會,是談不到造園活動的。
《禮記·札記》:“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槽巢。
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未有麻絲,衣其羽皮”。
即便是到了久、新石器時代的繁榮時期,有了典型的村落,如西安半坡村,鋤耕農業(yè)和家畜飼養(yǎng)已出現,用手制的形態(tài)和花紋都很精致的彩陶,有些陶器上還刻有類似文字的符號。
但該時期的勞動生產率還是十分低下,也只能提供極其微小的多余東西。
只有當社會從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轉變后,由于生產的增長,交換的擴大,奴隸主的財富不斷增加,從而他們的思想和趣味也隨之起了變化。
這時,既有奴隸經濟基礎的剩余生活資料可供奴隸主使用,又有可供他們驅使的勞動力,這就為滿足他們要過奢侈享樂生活所需的園林的建造活動提供了條件。
如在我國古代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農業(yè)和手工業(yè)都有相當的發(fā)展,那時已有青銅器,有錛、鑿、刀、錐、戈等工具,為營造活動提供了技術上的條件。
因此,在夏朝已經出現了宮殿建筑。
中外古代建筑全史 讀后感3000字
本書是一本關于中國古代建筑歷史的理論著作,簡要而系統(tǒng)地敘述了我國古代建筑的發(fā)展和成就,并引證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和實物記錄。
我國是一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
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豐富多彩的建筑遺產。
中國古建筑在世界上形成了獨特的建筑體系,在世界古代建筑史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本書簡要而系統(tǒng)地敘述了我國古代建筑的發(fā)展和成就,引證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和實物記錄,文字簡要,敘事詳明,資料圖片豐富,附圖質量較好,有不少資料是過去未曾發(fā)表的,在目前同類書和資料中是較好的一部,對建筑歷史研究工作和建筑教學工作都具有參考價值。
中外建筑史作者: 劉淑婷讀后感 需要3000字左右的讀后感
樓主蛋碎了
求中外建筑簡史讀后感
對中外建筑史的感想 在歷史的長河中建筑物能夠經得起歲月的風霜而屹立在那千年不動搖.在建筑史上,凝結著那個時代的經濟文化特征,凝結著設計者和建設者的才華。
中外建筑史,就像在品讀一部壯闊的史詩,揭開人類文明進步的面紗。
中國和外國的 建筑史,各有各的精彩絕倫。
外國的建筑,從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地區(qū)的神廟、古埃及的金字塔開始,這個輝煌的開端,建筑物體量巨大、設計精妙、工程浩大,充分體現了數千年前先行者們的智慧。
古希臘的建筑物堪稱輝煌燦爛。
例如在古希臘中被稱為“迷宮”的克諾索斯王宮, 不僅建筑技術精湛,而且內部裝飾極為復雜,其壁畫經久如初,整個王宮建筑設計嚴謹,玲瓏多變。
又例如邁錫尼城堡,亦是一個里程碑。
整個城堡風格威嚴而粗獷,散發(fā)著一種古樸、凝重之感。
古羅馬建筑則以高大雄偉、氣勢磅礴著稱。
古羅馬大角斗場與萬神廟就是其典型代表。
氣勢雄偉,讓今人嘆為觀止。
(圖: 和 。
)神廟,皇宮,劇場,決斗場,浴場,廣場等各式建筑,無一不顯示了古羅馬的強大和奢華。
中世紀的建筑又顯示了建筑史的另一種風姿。
哥特式建筑,其代表如米蘭大教堂, 。
拜占庭教堂, 。
又例如神索菲亞大教堂,代表著東羅馬帝國建筑藝術的高峰,既有羅馬建筑的特色,又有東方藝術的韻味,既有教堂的結構,又有伊斯蘭教的風格,是兩大宗教藝術完美和諧藝術的藝術精品。
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是歐洲建筑史上繼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現的一種建筑風格。
十五世紀產生于意大利,后傳播到歐洲其它地區(qū),形成帶了有各自特點的各國文藝復興建筑。
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在文藝復興建筑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
包括巴洛克建筑和古典主義建筑.起源于意大利佛羅倫薩。
在理論上以文藝復興思潮為基礎;在造型上排斥象征神權至上的哥特建筑風格,提倡復興古羅馬時期的建筑形式,特別是古典柱式比例,半圓形拱券,以穹隆為中心的建筑形體等。
例如,意大利佛羅倫薩美第奇府邸 , 維琴察圓廳別墅 ,和法國楓丹白露宮 等。
外國的建筑逸彩繽紛,中國的也不例外。
中國建筑乃一獨立之結構系統(tǒng),歷史悠久,散布區(qū)域遼闊。
古代的經典建筑主要有城市、宮殿、壇廟、陵墓、宗教建筑、住宅與聚落、園林等。
從陜西半坡遺址發(fā)掘的方形或圓形淺穴式房屋發(fā)展到現在,已有六、七千年的歷史。
歐洲中世紀建筑風格的特點
淺談歐洲中世紀的建筑風格——中外建筑史讀后感建筑是一種文化,它會隨著社會和科學的進步而逐步發(fā)展。
建筑是一部史詩,它會折射出文化的異同。
建筑是一種象征。
它代表著各個時代的特征并且同時折射出時代的變遷
歐洲中世紀是建筑史上的重要時期,是建筑發(fā)展迅速的一個代表時期,鮮明的建筑特點折射出了當時那個文藝復興的那個錯綜復雜的社會
讓我們走進那個時期去觀賞當時那些有名的建筑和接受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的洗禮。
公元4世紀,隨著羅馬帝國的衰弱被分離為兩個國家,其中一個叫拜占庭帝國。
此時的它達到它的全盛時期,而由此衍生出了拜占庭這個建筑風格。
拜占庭建筑的代表是東正教教堂,它的主要成就就是創(chuàng)造了了把穹頂支承在四個或者更多的獨立式支柱上的結構方法和相應的集中式建筑式建筑形式。
其中有我們眾所周知的希臘十字以及馬賽克,這些都是拜占庭時期的典型。
拜占庭的建筑最光輝的代表就是位于君斯坦丁堡的圣索亞菲大教堂,是集中式的,內殿東西跨77.0m,南北寬71.7m,前面有兩跨進深的廊子,供望道者。
連廊子一起總長100m。
廊子前面原來有一個院子,周圍環(huán)著柱廊,中央是施洗的水池。
拜占庭建筑,繼承了古希臘和古羅馬的遺產,又汲取了亞美尼亞、波
跪求中外建筑史200--300字左右的學后感,速度啊,要考試了,不知道怎么寫。
。
要從建筑設計方面論述哦
對中外建筑史的感想 在歷史的長河中建筑物能夠經得起歲月的風霜而屹立在那千年不動搖.在建筑史上,凝結著那個時代的經濟文化特征,凝結著設計者和建設者的才華。
中外建筑史,就像在品讀一部壯闊的史詩,揭開人類文明進步的面紗。
中國和外國的 建筑史,各有各的精彩絕倫。
外國的建筑,從古代地區(qū)的神廟、古埃及的金字塔開始,這個輝煌的開端,建筑物體量巨大、設計精妙、工程浩大,充分體現了數千年前先行者們的智慧。
古希臘的建筑物堪稱輝煌燦爛。
例如在古希臘中被稱為“迷宮”的克諾索斯王宮, 不僅建筑技術精湛,而且內部裝飾極為復雜,其壁畫經久如初,整個王宮嚴謹,玲瓏多變。
又例如邁錫尼城堡,亦是一個里程碑。
整個城堡風格威嚴而粗獷,散發(fā)著一種古樸、凝重之感。
則以高大雄偉、氣勢磅礴著稱。
古羅馬大角斗場與就是其典型代表。
氣勢雄偉,讓今人嘆為觀止。
(圖: 和 。
)神廟,皇宮,劇場,決斗場,浴場,廣場等各式建筑,無一不顯示了古羅馬的強大和奢華。
中世紀的建筑又顯示了建筑史的另一種風姿。
,其代表如, 。
拜占庭教堂, 。
又例如神,代表著建筑藝術的高峰,既有羅馬建筑的特色,又有東方藝術的韻味,既有教堂的結構,又有的風格,是兩大宗教藝術完美和諧藝術的藝術精品。
的建筑是歐洲建筑史上繼之后出現的一種建筑風格。
十五世紀產生于意大利,后傳播到歐洲其它地區(qū),形成帶了有各自特點的各國文藝復興建筑。
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在文藝復興建筑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
包括巴洛克建筑和古典主義建筑.起源于意大利佛羅倫薩。
在理論上以文藝復興思潮為基礎;在造型上排斥象征神權至上的哥特建筑風格,提倡復興古羅馬時期的建筑形式,特別是古典柱式比例,半圓形拱券,以穹隆為中心的建筑形體等。
例如,意大利佛羅倫薩美第奇府邸 , 維琴察圓廳別墅 ,和法國楓丹白露宮 等。
外國的建筑逸彩繽紛,中國的也不例外。
中國建筑乃一獨立之結構系統(tǒng),歷史悠久,散布區(qū)域遼闊。
古代的經典建筑主要有城市、宮殿、壇廟、陵墓、宗教建筑、住宅與聚落、園林等。
從陜西半坡遺址發(fā)掘的方形或圓形淺穴式房屋發(fā)展到現在,已有六、七千年的歷史。
望采納
O(∩_∩)O謝謝
《中國通史》讀后感1000字
我本次讀是《中國通史》。
這本書把中國錄史,從盤古開天地直到新中國成全部記載在內。
看完這本書,我頗有感受。
必須說的一點,是我收獲了很多很多知識。
把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全部容納進取的一本書,讀完后能不收獲知識嗎
它記述了中國五千年來的發(fā)展,反映了中國古代人民的生活狀況,描繪了中國古代各國家的興起、發(fā)展與衰落,記載了各種軍事謀略,贊頌了古代各國的英雄好漢,詠唱了自古至今的那些非凡詩人用自己的靈魂所書寫的詩歌,向我們講述了一個又一個或喜或悲的故事… 這本書,無愧稱為“人類歷史比讀經典”。
它把中華上下五千年,寫的淋漓盡致。
當然,讀完這本書后,我不止是對中國歷史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我還發(fā)現了,了解中國的歷史,對于語文來說,是多么重要的。
先來說平時應用最廣泛的成語吧。
中國文學里基本上每一個成語背后,都有一個故事。
而這些故事,都是來自于古代發(fā)生的一些事情。
沒有這些事情,也就沒有現代豐富多彩的中文詞匯。
我們要想充分了解一個成語的含義和用法,就必須知道它背后的故事。
而這些故事去哪里找呢
不用看別處,就在這本書里。
之后,再來談談對于背書的作用。
看完了這本書,了解了歷史事件發(fā)生的先后順序,就能夠把那些平時背起來能煩死人的“作家作品”像糖葫蘆一樣串起來。
其實背作家作品,從某一方面來說,就像吃糖葫蘆一樣。
零零散散的詩歌作品,就像裹著糖的山楂。
而歷史事件發(fā)生的順序,就像中間的那個棍。
單獨吃糖裹山楂,的確挺好,但用棍子串起來,吃著就更方便了。
看完這本書,把糖葫蘆串起來后,了解了作者寫詩寫文章的背景,就能夠更深刻地體會到他的感情,以及詩歌想表達的思想。
有些詩歌,寫的是在那個時代能體會到,而現在我們無法體會到的一些感情,比如說對官場斗爭的痛恨,戰(zhàn)爭中士兵報國的忠心,和家人與外出者相互的思念。
不知道為什么寫詩,詩理解起來就會困難許多。
中國的興衰成敗,五千年滄桑流變.自中華文明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勃興,仡今已有五千年.我們有過沉默,也有過輝煌;當然,也有過上百年的屈辱,沉默使我們奮進,輝煌使我們自信,屈辱使我們清醒。
在我們古中國,有著無數的英雄。
說到秦始皇,無人不說他是一個暴君,但誰又能否認他不是一位英雄呢
是他,統(tǒng)一了我們中國,是他修筑了世界八大奇跡之一的雄偉的萬里長城,是他,建筑了呀是世界八大奇之一的兵馬俑,也是他建筑了規(guī)模宏大的阿房宮。
這些事,在當時的百姓眼里,是一個苦不堪言的結果,都認為他是暴君,而在我們21世紀人的眼里,則是一個偉大的英雄。
遠古雖然已經逝去已久,而他們所創(chuàng)造的奇跡卻留了下來,他們的事跡都記在了人們的心里。
雖然他們可能當初并未意識到。
最后,我想把這本書推薦給所有看這篇文章的人,尤其是同學,因為它是在太經典,太值得讀了。
看完了后,無論是誰,都一定會有收獲的。
希望你喜歡它。
圓明園資料和圖片
位置與規(guī)模 圓明園位于北京市西北部郊區(qū),海淀區(qū)東部,原為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御苑,占地約5200畝,是一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
圓明園由圓明園、長春園、萬春園三園組成,平面布局呈倒置的品字形,繞福海而修。
總面積達350公頃。
圓明園的陸上建筑面積比故宮還多一萬平方米,水域面積又等于一個頤和園,總面積竟等于8.5個紫禁城
1860年10月6日—18日英法聯軍洗劫圓明園,園中的建筑被燒毀,文物被劫掠。
至今奇跡和神話般的圓明園變成一片廢墟,只剩斷垣殘壁,供游人憑吊。
名稱由來 “圓明園”,是由康熙皇帝命名的。
玄燁御書三字匾額,就懸掛在圓明園殿的門楣上方。
對這個園名雍正皇帝有個解釋,說“圓明”二字的含義是:“圓而入神,君子之時中也;明而普照,達人之睿智也。
”意思是說,“圓”是指個人品德圓滿無缺,超越常人;“明”是指政治業(yè)績明光普照,完美明智。
這可以說是封建時代統(tǒng)治階級標榜明君賢相的理想標準。
另外,“圓明”是雍正皇帝自皇子時期一直使用的佛號,雍正皇帝崇信佛教,號“圓明居士”,并對佛法有很深的研究。
著有《御選語錄》19卷和《御制揀魔辨異錄》。
在清初的佛教宗派格局中,雍正皇帝以禪門宗匠自居,并以“天下主”的身份對佛教施以影響,努力提倡“三教合一”和“禪凈合一”,是佛教發(fā)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
康熙皇帝在把園林賜給胤禛(后為雍正皇帝)時,親題園名為“圓明園”正是取意于雍正的佛號“圓明”。
園林建筑特色 圓明園匯集了當時江南若干名園勝景的特點,融中國古代造園藝術之精華,以園中之園的藝術手法,將詩情畫意融化于千變萬化的景象之中。
圓明園的南部為朝廷區(qū),是皇帝處理公務之所,其中最著名的有上朝聽政的正大光明殿。
其余地區(qū)則分布著40個景區(qū),其中有50多處景點直接模仿外地的名園勝景,如杭州西湖十景、蘇州獅子林,不僅模仿建筑,連名字也照搬過來。
還有祭祀祖先的安佑宮,舉行宴會的山高水長樓,模擬《仙山樓閣圖》的蓬島瑤臺,再現《桃花源記》境界的武陵春色。
更有趣的是,圓明園中還建有西洋式園林景區(qū)。
最有名的“大水法”,是一座西洋噴泉,還有萬花陣迷宮以及海晏堂等,都具有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
在湖水中還有一個威尼斯城模型,皇帝坐在岸邊山上便可欣賞萬里之外的“水城風光”。
藝術特色 圓明園是一座珍寶館,還是一座大型的皇家博物館,收藏著許多珍寶、圖書和藝術杰作。
里面藏有名人字畫、秘府典籍、鐘鼎寶器、金銀珠寶等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華。
圓明園也是一座異木奇花之園,名貴花木多達數百萬株。
完整目睹過圓明園的西方人把她稱為“萬園之王”。
的確,如果今天還和140年前一樣,這座超巨型園林就是當之無愧的“世界園林之王”了。
[編輯本段]【歷史發(fā)展】 圓明園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園林。
圓明三園面積五千二百余畝,一百五十余景。
圓明園最初是康熙皇帝賜給皇四子胤禛(即后來的雍正皇帝)的花園。
在康熙四十六年即公元1707年時,園已初具規(guī)模。
同年十一月,康熙皇帝曾親臨圓明園游賞。
雍正皇帝于1723年即位后,拓展原賜園,并在園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正殿以及內閣、六部、軍機處諸值房,御以避喧聽政。
乾隆皇帝在位60年,對圓明園歲歲營構,日日修華,浚水移石,費銀千萬。
他除了對圓明園進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并在緊東鄰新建了長春園,在東南鄰并入了綺春園。
至乾隆三十五年即1770年,圓明三園的格局基本形成。
嘉慶朝,主要對綺春園進行修繕和拓建,使之成為主要園居場所之一。
道光朝時,國事日衰,財力不足,但寧撤萬壽、香山、玉泉三山的陳設,罷熱河避暑與木蘭狩獵,仍不放棄圓明三園的改建和裝飾。
·康熙時期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帝(即清圣祖玄燁)將北京西北郊暢春園北一里許的一座園林賜給第四子胤禛,并親題園額“圓明園”。
·雍正時期 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帝(即清世宗胤禛)在圓明園南面增建宮殿衙署,占地面積由原來的六百余畝擴大到三千余畝。
此后,圓明園不僅是清朝皇帝休憩游覽的地方,也是他們朝會大臣、接見外國使節(jié)、處理日常政務的場所。
·乾隆時期 乾隆帝(即清高宗弘歷)即位后,在圓明園內調整了園林的景觀,增添了建筑組群,并在圓明園的東鄰和東南鄰興建了長春園和綺春園(同治時改名萬春園)。
這三座園林,均屬于圓明園管理大臣管理,稱圓明三園。
·咸豐時期 咸豐十年(1860年)8月,英法聯軍攻入北京。
10月6日,占領圓明園。
從第二天開始,軍官和士兵就瘋狂地進行搶劫和破壞。
為了迫使清政府盡快接受議和條件,英國公使額爾金、英軍統(tǒng)帥格蘭特以清政府曾將英法被俘人員囚禁在圓明園為借口,命令米切爾中將于10月18日率領侵略軍三千五百余人直趨圓明園,縱火焚燒。
這場大火持續(xù)了三天三夜。
·同治時期以后 同治年間(1862~1874年),同治帝準備修復圓明園,供慈禧太后居住。
后因財政困難,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筑。
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圓明園又一次遭到破壞。
清朝覆滅后,一些軍閥、政客、官僚,紛紛從圓明園盜運建筑材料,圓明園遺址遭到進一步破壞。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國家十分重視圓明園遺址的保護。
1979年,圓明園遺址被列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之后,圓明園遺址的整修工作逐步展開。
現被辟為圓明園遺址公園。
[編輯本段]【建造情況】 ·歷史背景 滿族世代繁衍生息在東北黑龍江流域。
17世紀中葉,大舉進兵華北,徹底推翻了明王朝,自東北入關定都北京,奪取全國政權,建立了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統(tǒng)治王朝——清朝,由于清朝統(tǒng)治者入關以前在東北過著游牧生活,冬季那里是林海雪原,夏季則氣候涼爽。
入關后,他們對北京盛夏干燥炎熱的氣候很不適應。
紫禁城雖金碧輝煌、宏偉壯麗,但清朝皇帝感到那里呆板憋悶,特別是在康熙初年,紫禁城發(fā)生過火災后,為了防火,也為了防止暴亂,砌了高高的宮墻。
皇宮里院院相套,再加上溪溝水流過于平緩,幾乎成了死水,當時對皇城曾有“紅墻,綠瓦,黑陰溝”之稱。
這使得皇帝們有些厭倦深囿高墻的宮廷生活,于是,從康熙初年,便開始修建園林,這種修建工程延續(xù)了二百多年。
·地形特征及歷代建筑對興建圓明園的影響 北京的西郊,有連綿不斷的西山秀峰:玉泉山、萬壽山、萬泉莊、北海淀等多種地形,自流泉遍地皆是,在低洼處匯成大大小小的湖泊池沼。
玉泉山水自西向東順山勢注入昆明湖,成為西郊最大的水面。
這里開墾了大片水稻田,形成了自然風景區(qū)。
早在遼代,封建帝王就選中這里建造了玉泉山行宮,到了明代,這里的自然景色吸引了更多的游人,于是一些達官貴人就占據田園營建別墅,大片土地被一塊塊占去。
到了明萬歷年間,明皇親武清侯李偉在這里大興土木,首先建造了規(guī)模宏偉,號稱“京國第一名園”的清華園(故址在今北京大學西墻外)。
嗣后米萬鐘又在清華園東墻外導引湖水,辟治了幽雅秀麗的“勺園”,取“海淀一勺”的意思。
空曠郊野,出現了亭臺樓榭與湖光山色交相輝映,成為京郊名噪一時的園林薈集之地。
到了清朝,皇帝也同樣看中了西郊這塊絕好的造園之地。
開始大規(guī)模地興建園林。
·圓明園建造的實施 圓明園的位置在掛甲屯的北面,距暢春園約一里多路,即今北京大學的北邊,清華大學以西。
康熙時代的圓明園,里面有前湖、后湖等水面,其內建有“牡丹臺”、“天然圖畫”等園景。
當圓明園還是一座藩賜園的時候,規(guī)模是不能超過皇帝的暢春園的,所以建景不多,名聲也不大,遠遠比不上暢春園。
可后來隨著主人的登基,清王朝的太平盛世到來,在其60多年陸續(xù)擴建中,終于建成了中國有史以來最宏偉的皇家園林。
圓明園的總設計師名叫雷金玉,他是在修建紫禁城時被康熙看中。
但在實際建造中大多還是皇帝的看法,不論是康熙、雍正還是乾隆都親自指導。
[編輯本段]【園林結構】 歷史上的圓明園,是由圓明園、長春園、綺春園(萬春園)組成。
三園緊相毗連,通稱圓明園。
共占地5,200余畝(約350公頃),比頤和園的整個范圍還要大出近千畝。
是清代封建帝王在150余年間,所創(chuàng)建和經營的一座大型皇家宮苑。
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五朝皇帝,都曾長年居住在圓明園優(yōu)游享樂,并于此舉行朝會,處理政事,與紫禁城(故宮)同為當時的全國政治中心,被清帝特稱為“御園”。
光是懸掛了匾牌的就有600余座。
·圓明園 主要興建于康熙末年和雍正朝,至雍正末年,園林風景群已遍及全園三千畝范圍。
乾隆年間,在園內相繼又有多處增建和改建。
該園的主要園林風景群,有著名的“圓明園四十景”(即正大光明、勤政親賢、九洲清晏、縷月開云、天然圖畫、碧桐書院、慈云普護、上下天光、杏花春館、坦坦蕩蕩、茹古涵今、長春仙館、萬方安和、武陵春色、山高水長、月地云居、鴻慈永祜、匯芳書院、日天琳字、澹泊寧靜、映水蘭香、水木明瑟、濂溪樂處、多稼如云、魚躍鳶飛、北遠山村、西峰秀色、四宜書屋、方壺勝境、澡身浴德、平湖秋月、蓬島瑤臺、接秀山房、別有洞天、夾境鳴琴、涵虛朗鑒、廓然大公、坐石臨流、曲院風荷、洞天深處),以及紫碧山房、藻園、若帆之閣、文源閣等處。
當時懸掛匾額的主要園林建筑約達600座,實為右今中外皇家園林之冠。
·萬春園 早先原是恰親王允祥的賜邸,約于康熙末年始建,后曾改賜大學士傅恒,至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正式歸入御園,定名綺春園。
那時的范圍尚不包括其西北部。
嘉慶四年和十六年,該園的西部又先后并進來兩處賜園,一是成親王永瑆的西爽村,一是莊敬和碩公主的含暉園,經大規(guī)模修繕和改建、增建之后,該園始具千畝規(guī)模,成為清帝園居的主要園林之一。
至此,圓明三園處于全盛時期。
嘉慶先有“綺春園三十景”詩,后又陸續(xù)新成20多景,當時比較著名的園林景群有敷春堂、清夏齋、涵秋館、生冬室、四宜書屋、春澤齋、鳳麟洲、蔚藻堂、中和堂、碧享、竹林院、喜雨山房、煙雨樓、含暉樓、澄心堂、暢和堂、湛清軒、招涼榭、凌虛亭等近30處。
懸掛匾額的園林建筑有百余座。
綺春園宮門,建成于嘉慶十四年(1809年),因它比圓明園大宮門和長春園二宮門晚建半個多世紀,亦稱“新宮門”,一直沿用至今。
自道光初年起,該園東路的敷春堂一帶經改建后,作為奉養(yǎng)皇太后的地方;但園西路諸景,仍一直是道光、咸豐皇帝的園居范圍。
該園1860年被毀后,在同治年間試圖重修時,改稱萬春園。
·長春園 始建于乾隆十年(1745年)前后,于1751年正式設置管園總領時,園中路和西路各主要景群已基本建成,諸如澹懷堂、含經堂、玉玲瓏館、思永齋、海岳開襟、得全閣、流香渚、法慧寺、寶相寺、愛山樓、轉湘帆、叢芳榭等。
其后又相繼建成茜園和小有天園。
而該園東部諸景(映清齋、、鑒園、獅子林),是乾隆三十一年至三十七年大規(guī)模增建的,包括西洋樓景區(qū),長春園共占地一干畝。
懸掛匾額的園林建筑約為200座。
·西洋樓 清帝為了追求多方面的樂趣,在長春園北界還引進了一區(qū)歐式園林建筑,俗稱“西洋樓”,由諧奇趣、線法橋、萬花陣、養(yǎng)雀籠、方外觀、海晏堂、遠瀛觀、大水法、觀水法、線法山和線法墻等十余個建筑和庭園組成。
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開始籌劃,至二十四年(1759年)基本建成。
由西方傳教土郎世寧、蔣友仁、王致誠等設計指導,中國匠師建造。
建筑形式是歐洲文藝復興后期“巴洛克”風格,造園形式為“勒諾特”風格。
但在造園和建筑裝飾方面也吸取了中國不少傳統(tǒng)手法。
建筑材料多用漢白玉石,石面精雕細刻,屋頂覆琉璃瓦。
西洋樓的主體,其實就是人工噴泉,時稱“水法”。
特點是數量多、氣勢大、構思奇恃。
主要形成諧奇趣、海晏堂和大水法三處大型噴泉群。
西洋樓景區(qū)整個占地面積不起過圓明三園總占地面積的五十分之一,只是一個很小的局部而已。
但它卻是成片仿建歐式園林的一次成功嘗試。
這在東西方園林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曾在歐洲引起強烈反響。
一位目睹過它的西歐傳教土贊譽西洋樓:集美景佳趣于一處,凡人們所能幻想到的、宏偉而奇特的噴泉應有盡有,其中最大者,可以與凡爾賽宮及圣克勞教堂的噴泉并駕齊驅。
這位傳教士的結論是:圓明園者,中國之凡爾賽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