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塞爾遐想讀后感
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在現(xiàn)代一般人的眼中,它的名氣算不上響亮,尤其是從旅游的角度來講,它多少有些被冷落,甚至被遺忘。
如果我們把歐洲的一些大都市如巴黎、倫敦、羅馬、雅典比作大家閨秀,其儀態(tài)萬千的雍容華貴令人流連忘返,那么,布魯塞爾只能算作小家碧玉,閃光的是一些楚楚動人的嫵媚,迷人的是千嬌百態(tài)的優(yōu)雅。
有人喜愛大家閨秀的豪華與闊氣,有人則鐘情于小家碧玉的質(zhì)樸與簡約。
布魯塞爾,沒有那么多的花前月下的轟轟烈烈的浪漫,卻有著實實在在的赤誠。
它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圍內(nèi),為當今世界提供了靜謐、安穩(wěn)、清閑,也提供了與時俱進的方便。
君不見,它是歐共體的總部所在,它也是耀武揚威的北約的總部所在地。
在它看似平淡無奇的大街小巷,有兩百多個國際行政中心在那里扎寨,一千多個團體或機構在此辦公。
然而, 布魯塞爾大廣場卻聞名遐爾。
一是它被層層的風格各異且競相爭雄的建筑群包裹著, 形成獨特的城中廣場, 二是它那雄踞四圍的集古典主義建筑之大成的巍峨挺拔的華麗建筑群體, 與難得的空曠地段相互輝映。
據(jù)稱,就這樣形成了世界上最美的被建筑群包圍的大廣場。
每年,它都吸引了無數(shù)的游客前來觀瞻。
比利時文學青鳥本書這哪個出版社的比較好
范文①(400字)《青鳥》的作者是比利時的梅特林克,從中,作者把青鳥比作是快樂和幸福的象征,一群孩子為了獲得幸福而踏上了尋找青鳥的道路,可到最后孩子們發(fā)現(xiàn),其實幸福就在我們中間,只不過有時自己沒有察覺罷了。
文中的主人公迪迪和妹妹麥迪為了能給自己一個常年臥病在床的朋友帶來幸福,在光神的指引下,和同伴面包先生,貓女士,忠誠的狗先生提魯?shù)?,開始尋找青鳥,他們來到了懷念國,看見了去世的爺爺奶奶,和死去的弟弟妹妹,他們走過了充滿希望的未來王國,看見了時間老人和明年才出生的迪迪的弟弟,也去過光怪陸離的享樂宮,但每次抓到青鳥后都讓青鳥跑了,最后只好告別光神,回到了家,卻驚訝的發(fā)現(xiàn)自己家的白鴿就是青鳥,他使臥病在床的朋友能和他們一起玩了,可就在此時,青鳥還是飛走了。
故事充滿了童趣和幻想,使人讀起來津津有味,讀了《青鳥》后,我感到了青鳥并不能給我們帶來幸福,但只要自己快樂,充滿對生活的熱愛,幸福自然就會出現(xiàn)在你身邊。
范文②(800字)青鳥讀后感---幸福就在我們身邊“是的,幸福就在我們身邊。
如果我們經(jīng)常懷著美好無私的愿望,幸福就唾手可得”。
想必每一個和我一樣看過《青鳥》的人,都會發(fā)出這樣的感慨……故事的主要內(nèi)容是:遠古時候,砍柴人的兒女——棣棣和咪棣,在圣誕節(jié)前做了一個夢:一位名叫蓓麗呂的仙女,委托他倆去尋找一只青鳥,給她的小女兒,因為她病得很厲害,只有這只神鳥才能使她痊愈。
仙女還說“我那小女兒要等病好了,才會幸福。
”于是他們在貓、狗和各種東西(糖果、面包、水火)的精靈陪伴下進入另一個世界,在光神的指引下去尋找這只青鳥。
他們在懷念谷、夜宮、享樂宮、墓地和未來王國里,在光神的廟宇里,歷盡了千辛萬苦,但青鳥總是得而復失,最終還是未能找到。
他們只好回家,早晨醒來,鄰居柏林考脫太太為她的病孩來索討圣誕禮物,棣棣只好把自己心愛的鴿子送給她。
不料,這時鴿子變青了,成為一只“青鳥”。
仙女的女兒病也好了。
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沒有馬上翻下去,而是把目光久久地停留在封面上這樣一行字上:“幸福并不那么難于尋找,幸福就在我們身邊。
”這正是貫穿全文的主題,一句很耐人尋味的哲理。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經(jīng)常會停下來陷入思索之中:究竟什么是幸福,怎樣才能找到并擁有幸福
也許你身體安康,也許你富可敵國,或者擁有其他足以令人羨慕的好處——但是,你幸福嗎
這本名叫《青鳥》的書,它的使命是讓我們沉靜下來思索幸福的真正含義。
在溫馨、明朗和如夢般細膩的情調(diào)中,號稱“比利時的莎士比亞”梅特林克在書里講述了一個用心靈尋找幸福的故事。
在主人公尋找青鳥的過程中,人們最終知道,幸福的真正含義就在于,自我犧牲和給予他人。
幸福存在于生活的每一個細節(jié)中。
陽光里,空氣里,時間的流傳里,到處充滿著人們沒有發(fā)現(xiàn)的幸福。
生命的本身就是幸福的,幸福一直就在你的身邊。
幸福要靠勞動,很好地盡自己的義務,做出對人們有益的事情。
正如徐特立先生所說:“想不付出任何代價而獲得幸福,那是神話。
”“人類的一切努力的目的在于獲得幸福。
”讓我們一起尋找,并感受幸福吧
世博比利時,澳大利亞館觀后感
《青鳥》的作者是比利時的梅特林克,從中,作者把青鳥比作是快樂和幸福的象征,一群孩子為了獲得幸福而踏上了尋找青鳥的道路,可到最后孩子們發(fā)現(xiàn),其實幸福就在我們中間,只不過有時自己沒有察覺罷了。
文中的主人公迪迪和妹妹麥迪為了能給自己一個常年臥病在床的朋友帶來幸福,在光神的指引下,和同伴面包先生,貓女士,忠誠的狗先生提魯?shù)?,開始尋找青鳥,他們來到了懷念國,看見了去世的爺爺奶奶,和死去的弟弟妹妹,他們走過了充滿希望的未來王國,看見了時間老人和明年才出生的迪迪的弟弟,也去過光怪陸離的享樂宮,但每次抓到青鳥后都讓青鳥跑了,最后只好告別光神,回到了家,卻驚訝的發(fā)現(xiàn)自己家的白鴿就是青鳥,他使臥病在床的朋友能和他們一起玩了,可就在此時,青鳥還是飛走了。
故事充滿了童趣和幻想,使人讀起來津津有味,讀了《青鳥》后,我感到了青鳥并不能給我們帶來幸福,但只要自己快樂,充滿對生活的熱愛,幸福自然就會出現(xiàn)在你身邊。
能否介紹一下如何去比利時讀碩士,有關旅游或人力資源管理方向的。
《青鳥》讀后感3篇 《青鳥》讀后感 陳尚怡 最近,我看了一本獲得諾貝爾獎的佳作《青鳥》。
這本書的小主人公迪迪爾和米迪爾遇見了一位仙女,仙女讓他們?nèi)ふ仪帏B,為她的女兒治病。
兩個孩子在光神的指引下,經(jīng)歷了各種艱難,最后卻沒有找到青鳥。
然而,當兄妹倆返回家,一覺醒來,卻發(fā)現(xiàn)青鳥就在身邊。
這是一個告訴我們什么是幸福以及怎樣去尋找幸福的故事。
書中的作者把青鳥比作幸福,告訴我們幸福其實常常近在咫尺,只要我們愿意去尋找,就一定能找到幸福。
過去我不知道什么是幸福,也沒有認真去體驗過幸福,看完《青鳥》這本書厚,我忽然體會到了身邊無處不在的幸福。
幸福在爸爸風雨無阻地送我去上學,幸福在我生病時媽媽無微不至地照顧著我,幸福在爺爺奶奶每天給我燒得香噴噴的飯菜中,幸福在我遇到困難時,同學們對我無私的幫助,幸福在老師耐心地給我講解一道又一道難題時…… 幸福離我們那么近,讓我們用心去發(fā)現(xiàn)身邊的青鳥,珍惜身邊的幸福吧
《青鳥》讀后感 陳思妤西華路小學敏行班8月30日 最近,我閱讀了一本書,叫《青鳥》,作者是比利時作家、散文家、詩人梅特林克。
書里的情節(jié)充滿了奇幻,反映了作者對窮人生活的同情、對現(xiàn)實和未來的樂觀憧憬,作品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被評為世界十大著名童話之一。
《青鳥》描述了一個特別奇幻的童話故事。
又破又舊的屋子里,住著一對兄妹迪迪和米迪。
鄰居的女兒病得
康乾盛世寫800字讀后感
“康乾盛世”歷來為人們所贊嘆,尤其為新世紀的中國人民所喜歡。
君不見,各路導演明星孜孜不倦地演繹出一幕幕康乾盛世的動人故事,為人民群眾上了一節(jié)節(jié)規(guī)模空前的愛國主義教育課,蕓蕓眾生被教育得如癡如醉豪情滿懷。
難道“康乾盛世”真的如此美好讓人無限神往嗎
非也,這只不過是國人對歷史進行縱向比較而產(chǎn)生的一種自戀情結(jié)。
只要將“康乾盛世”放入歷史的長河中橫向比較一下,就可明白“盛世”的真正內(nèi)涵。
翻看世界歷史,當康熙正在轟轟烈烈地除鰲拜、削三藩之時,歐洲已進入科學史成就最高的時期之一,產(chǎn)生了培根、牛頓、笛卡兒等偉大的科學家。
可能有人會說,我們的康熙大帝不是也極關注西方的科學技術嗎
是的,康熙曾任用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作為自己學習天文和數(shù)學的老師,還曾向法國傳教士白晉、張誠學習過幾何、代數(shù)三角等課程,他不但學會了天文歷算的基礎知識,了解了當時天文學的最新研究成果,還學會了使用天文儀器,組織數(shù)學家編寫《律歷淵源》和《數(shù)理精蘊》;他甚至仿效法國科學院,在宮中建立了有畫家、雕刻家、制造鐘表和天文儀器的工匠等人參加的科學院。
但是,非??上В滴鯇ξ鞣娇茖W文化知識的學習僅僅停留在個人的愛好階段,并沒影響到他治國的大政方針,他的子孫則連這點愛好都丟棄了。
當乾隆正在鶯歌燕舞地舉辦千叟宴,歌頌大清帝國太平盛世之時,英國的產(chǎn)業(yè)革命蓬勃興起,資本主義社會走向黃金時代。
西方列強日益崛起,而“康乾盛世”開啟的大清帝國卻正處于“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淵”的危險境地,這是多么有諷刺意義的對比啊
與同時期的歐美國家相比,我們引以自豪的“康熙盛世”又算什么又何足道哉
可以毫不客氣地說,“康乾盛世”的統(tǒng)治者們正是在縱向比較中產(chǎn)生了盲目樂觀的自戀,歌舞升平,自我陶醉,夜朗自大,固步自封,為他們的子孫早已鋪下了滅亡之路。
整個清朝實際上是一部不忍卒讀的衰亡史,清朝是封建王朝的最后階段,也就是封建王朝腐朽垂死滅亡的階段,他就像一個行將就木的老朽,“日薄西山,氣息奄奄”,此時出現(xiàn)的“康乾盛世”只不過是“回光反照”而已。
從和當時世界的橫向比較中,我們應該明白,這個老朽不可能起死回生,也回天乏術,必將死定了。
本文摘自《書屋》2003年第6期,作者:王貴成,原題:《“康乾盛世”何足道》
《生死二十八天》讀后感
以下是讀后感寫作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一篇讀后感,不能寫出諸多的感想或體會,這就要加以選擇.作為初學者,就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又覺得有話可說的一點來寫.要注意把握分析問題的角度,注意聯(lián)系自己的實際情況,從眾多的頭緒中選擇最恰當?shù)母惺茳c,作為全文議論的中心.初中作文課中,除了寫讀后感外,老師還會要求同學們在看完一部電影或參觀完某一展覽后寫觀后感,觀后感的寫法與讀后感是一樣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簡述所觀的內(nèi)容,然后引出觀點,展開論述就可以了.作文指導:短評精選 短評是針對某一人物,某一事件,某一現(xiàn)象或某一觀點進行的簡短評說,屬于評論的一種. 這類文章的特點在于評,或者評出人物的思想精神,或者評出事件的內(nèi)涵道理,或者評出現(xiàn)象的本質(zhì)底蘊,或者評出觀點的價值意義.評論文章的種類很多,如:政治評論,時事評論,經(jīng)濟評論,新聞評論,文藝評論,書刊評論,思想評論等. 對中學生來說,主要是把握思想評論和文藝評論. 要寫好短評,必須注意以下幾點.1.述是手段,評是目的. 不述其事,評無依據(jù);不評其理,述無意義. 但是述和評不可平分秋色,因為評是目的,是述的主旨和歸宿. 如林默涵的《說小》,開頭就是先說我們這些人的毛病,往往就是犯在輕視小事上面,然后再針對述的現(xiàn)象進行評析;再如朱光潛的《談白居易和辛棄疾的詞四首》,開頭也是先介紹四首詞的情況,然后用大量篇幅對這四首詞進行賞析. 如果介紹重于分析,便會成為介紹性文章,這是寫評論之大忌.2.述有選擇,評有針對. 要述的人,事,物很多,在一篇文章里為什么述此而不述彼,這同評的針對性有關. 林默涵為了號召人們切實做一點應當做的小事情,所以他就在述中抓住人們?nèi)粘I钪腥菀缀鲆暤男栴}進行介紹. 如果述的材料沒有選擇,那樣的道理將會缺乏針對性,將會雜亂無章.因此,在一篇文章中要評述相通,述評相聯(lián),即述的材料與評的道理緊扣一個中心,抓住一個角度,絕不可南轅北轍.此外,寫思想評論還須注意以下兩點:1.思想評論要有及時性. 它與針對性密切相關. 及時,評論的針對性就更強.所以,思想評論要針對現(xiàn)實,下及時雨,當風起于青萍之末時,就要作出判斷,不要放馬后炮,做事后諸葛.2.評論要實事求是. 思想評論,要就事論理,實事求是,不能亂扣帽子,無限上綱.寫文藝評論須注意以下幾點:1.精讀原作. 首先必須認真閱讀原作,這樣才可以取得對原作主要思想,藝術形象,藝術技巧等的評論權. 其次還要閱讀序跋,注釋,查閱有關資料. 為了使自己的評論能中肯,必要時還應參閱現(xiàn)有的其他人的評論,聊作構思時的參考.2.實話實說. 有好說好,有壞說壞,肯定否定,孰褒孰貶,都要恰如其分.3.不落俗套. 文藝評論貴在有新意,不要陳詞濫調(diào). 對于文藝作品,要注意多角度,全方位進行評論分析,力求有新的發(fā)現(xiàn),新的見解.4.看重藝術分析. 文藝作品包括思想性和藝術性兩個方面. 而思想內(nèi)容又必須通過一定的藝術形式表現(xiàn)出來,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又往往要從它的表現(xiàn)形式入手. 因此,對作品的藝術分析,是文藝評論的重要方面.
中外傳記作品選讀達尓文讀后感
達爾文的科學氣質(zhì) 達爾文回顧一生的道路時,曾談到兩種氣質(zhì)對他的幫助。
首先是“保持思想自由”。
1881年,他告訴人們,自己遵循這樣一條治學原則:“我曾堅定地努力保持我的思想的自由,以便一旦事實證明這些假說不符合事實時,就丟掉我無論多么愛好的假設(而我不能反對每一問題成立一種假設),除此之外,我并沒有別的辦法。
”考慮到當時宗教的社會習慣勢力和神影響,考慮到研究進化論這一問題本身的難度,我們可以體會“保持思想自由”對達爾文是特別有意義的。
“保持思想自由”在達爾文身上具體表現(xiàn)為富有懷疑精神和不自滿、不保守。
無須說,他的進化論是對當時宗教神學觀的叛逆,是大膽懷疑的產(chǎn)物。
他一生最感謝和尊重兩位導師,一個是漢斯羅,一個是賴爾。
他懇切地接受導師的指導,但這并不妨礙他保持自己的風格,具有自己的思考。
例如,漢斯羅認為纏繞植物的運動是由于它們本身具有一種盤旋生長的自然傾向,可是達爾文根據(jù)自己對花房中栽培的攀緣植物的觀察,提出:“卷須植物或攀緣植物的運動是一種對生活環(huán)境的適應,以獲取較大的陽光面和較多的空氣,利于生存和生長,不這樣的話,它們很難生活下去。
”又例如,賴爾關于珊瑚礁的形成,曾提出一個火山口理論。
人們相信賴爾,誰也不去懷疑。
可是達爾文根據(jù)自己的觀察提出了疑問:“新的事實似乎不像賴爾所說的那樣。
”他認為珊瑚礁的形成與火山?jīng)]有必然的聯(lián)系,它是珊瑚蟲長年累月筑成的。
后來他自己成了權威,但這并沒有使他變得保守和謹小慎微起來,而是仍然富有懷疑和進取心。
有一次,他讀著剛出版不久的《血族婚姻》一書,作者引用比利時一位學者發(fā)表在權威雜志《比利時皇家學會會報》上的一段實驗資料:用近親的兔子交配許多代,絲毫沒有發(fā)生有害的后果。
人們對權威報刊上的文章,習慣于不去懷疑。
但達爾文認為,這一實驗報告是站不住腳的,于是寫信給那家雜志,提出自己的見解,詢問實驗是否真實。
果然,不久他得到回復,那個實驗報告是偽造的。
達爾文從來不以偉人自居,他知道虛懷若谷對科學的價值。
因此,他不能接受任何吹捧自己、貶低旁人的做法,面對別人的這種行為,他會直言相告:“反對您加在我們那些偉人身上的巨大重要性;我慣常認為:第二、三、四流人物都極為重要,至少在科學家方面是這樣的。
” 對自己的理論,他決不抱守一隅,而是不厭深思,反復琢磨。
關于遺傳的機制,他曾提出“泛生論”的假說,認為從身體各部輸出一種名為“pangen”的粒子聚向生殖細胞,以此解釋身體的變化即獲得性狀向子代的遺傳。
這一假說發(fā)表后,有些學者提出異議,達爾文很注意這些批評。
例如對意大利植物學家菲得利克·德爾賓諾(18331905)的批評,他表示:“他反對這個假說,但批評得公正;我發(fā)現(xiàn)他的批評很有用處。
”此后,他們經(jīng)常通信,討論植物學問題。
也正是在認真考慮批評意見的基礎上,達爾文在《物種起源》第六版中,刪去了有關泛生論假說的論述。
從這個事實,我們可以略見他虛心、嚴謹?shù)闹螌W之風。
當然,從他1842年整理出“物種起源草稿”,直到1859年才發(fā)表《物種起源》一書的事實,我們更能體會到他的“不厭深思”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