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的日記讀后感(400字左右)
1942年—1944年,這是一段多么黑暗的日子呀
特別是對于猶太人來說,更是一場空前絕后的災(zāi)難。
戰(zhàn)爭與種族滅絕的陰云布滿了天空,蓋世太保的鐵瓜伸向每一個無辜的猶太人,在歷史上上演了一場慘絕人寰的浩劫。
安妮是位猶太少女,她原本幸福的生活就這樣破碎了。
1942年7月,由于壓迫猶太人的風(fēng)聲緊急,他們家和另外四名猶太人到她父親公司的“密室”躲藏。
密室的生活十分枯燥,尤其對安妮這樣一個好動多話的13歲女孩。
單調(diào)的飯菜、性格怪癖的居伴、幾年不能出門、用水和去衛(wèi)生間都有非常嚴格的限制,而且常常擔驚受怕。
這一切差一點把安妮逼瘋了。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她所經(jīng)歷的一切并沒有使她的心田荒蕪,那里已經(jīng)成為一片生機勃勃的希望的田野
安妮想成為作家和記者,可這個美麗的愿望在當時那股勢不可擋的黑暗洪流下顯得那么脆弱,像閃著彩光的泡沫。
但是安妮仍寫道:“我仰視天空,冥冥中覺得世界還能好轉(zhuǎn),這場殘酷也會告終和平與安詳會重新回來。
在此同時,我必須執(zhí)著我的理想。
也許有一天,我能實現(xiàn)我這些理想
”讀到此我仿佛看到一個不屈的靈魂在黑暗的密室中吶喊,帶著心中不可泯滅的希望
經(jīng)過密室中無數(shù)個漫漫日夜,安妮由一個任性、少不更事的女孩蛻變?yōu)橐幻墒斓纳倥?/p>
在安妮的15歲生日時,安妮有了驚人的成長。
她已將自己的反省提高到了社會層次,開始思考男女平等等問題了:“現(xiàn)代婦女要爭取完全獨立的權(quán)利了
”“但獨立也不夠,婦女還應(yīng)該獲得尊重
”“我譴責(zé)的是我們的價值系統(tǒng),和不承認女人在社會中的角色多偉大、多困難,同時也多美的男人
”……實現(xiàn)在讓人難以想象的那樣一個戰(zhàn)火蔓延、人人自危、無數(shù)人倒在血泊中的時代,身居密室接近兩年的十五歲少女安妮居然能真知灼見地談起了男女平等這個深刻的社會問題
讀到此處,我不禁感嘆,戰(zhàn)爭能摧毀一切,唯獨不能侵占一顆堅強、勇敢、自由的心
但是,這樣的一名如花少女最終沒有逃過被納粹殘害的命運。
當她在貝根貝爾森集中營永遠地閉上雙眼時,她距自己16歲生日尚差3個月。
安妮生前寫道:“我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繼續(xù)活著。
”她的愿望終能得償。
我相信《安妮日記》會一直流傳下去,控訴戰(zhàn)爭與丑惡,宣揚和平與友善,用她真摯的文筆,感動和啟迪一代又一代人
求【安妮日記(紀連海老師推薦)】讀后感,1-2篇,400字左右。
主要內(nèi)容 一個十六歲的少女,最大的愿望是做一名記者和作家,卻因為發(fā)動的一場邪惡的戰(zhàn)爭,于花季之齡死于。
日記是安妮遇難前兩年藏身密室時的生活和情感的記載。
作為一名成長中的少女,她在日記中吐露了與母親不斷發(fā)生沖突的困惑以及對性的好奇。
在和戰(zhàn)爭迫害的社會大環(huán)境中,藏匿且充滿恐怖的密室生活,在她樸實流暢的筆下,深深地揪動著每一位讀者的心。
因此,不僅僅是一名成長中的少女心靈世界的獨白,更是德軍占領(lǐng)下的人民苦難生活的目擊報道。
讀后感 戰(zhàn)爭的殘酷遠非我等未曾經(jīng)歷的日能想象。
包括我在內(nèi),我們曾有一陣子期盼戰(zhàn)爭,以為那可以是我們現(xiàn)在的“痛苦”的結(jié)束。
但事實上,如果真的爆發(fā)戰(zhàn)爭,那將是更痛苦的深淵。
悲劇是把生命中有價值的東西撕碎給人看,戰(zhàn)爭就是一種悲劇,它會摧毀我們在生活中早已熟悉和習(xí)以為常的美好的東西。
或許,在戰(zhàn)爭開始的時候,會是激動人心的,但興奮過后,將是對和平的漫長而痛苦的等待。
有人做過統(tǒng)計,自從人類社會有歷史記載以來,絕對的和平時期只有不到200年。
人類為了征服與反對征服而進行戰(zhàn)爭的時候,卻往往忽略了人類生存的本義。
猶太民族的歷史注定是悲劇。
2000年的顛沛流離,他們被驅(qū)逐、被迫害、受盡屈辱、歷盡磨難。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恐怖的厄運再次降臨到這個民族的頭上,他們不分男女老少,統(tǒng)統(tǒng)像羔羊一樣被塞進,看著營中那堆積如山的各色毛發(fā),聽著幸存者用顫抖地聲音控訴令人發(fā)指的罪行,所有良心未泯的心靈都在震顫。
納粹,人性的赤裸裸顯現(xiàn),感覺和動物無異。
到處充滿死亡的氣息,到處是驚恐無助的眼神,到處是絕望的哭喊。
為什么連生存也不允許呢
誰規(guī)定了在那個時期猶太人就是老鼠,納粹就是貓呢
戰(zhàn)爭永遠是一個黑色的主題,無疑是其中沉重的一筆,數(shù)以千計的猶太人被成批的殺害,唯一的理由就是“他們是猶太人”
這中間,許多還是孩子,安妮.弗蘭克就是其中一脈細微而柔韌的聲音。
正如歐思斯特·斯赫納倍爾所說:“幾百萬人的聲音被壓制下去,這個低低的聲音只不過是一個小孩子的悄悄話……它比殺人者的嚎叫更持久,比時代的一切聲音更響亮。
” 安妮·弗蘭克(AnneFrank),一個猶太少女,1929年6月12日生于德國一猶太富裕家庭,其父為一公司總經(jīng)理,母親也是富家閨秀。
安妮自幼備受父母的溺愛,上學(xué)后又得寵于老師,真可謂養(yǎng)尊處優(yōu)。
納粹興起后隨家人避難到荷蘭的。
1942年6月12日,她收到一個日記本作為生日禮物,從此開始寫日記。
在這一天中,她寫道:“我對誰都不曾做到推心置腹,無所不言,但我希望在這里能對你如此,我也希望你能夠成為我獲得慰籍與支持的一個泉源。
”迫于日益殘酷的排猶浪潮,她的一家和另外四名猶太人共八人躲進她父親公司的密室,八個人藏身閣樓密室25個月。
白天他們不能說話不能穿鞋不能有任何動靜包括嚴禁上廁所,只有到晚上才能打破禁忌,他們只能依靠父親公司的同仁幫助供給食品生活用品,和獲知外界的一切。
在漫長的25個月內(nèi),唯有這位13歲猶太少女安妮用她的筆,用她要做個作家的夢想,支撐她記錄下頂樓內(nèi)每一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長。
因為突然處于狹小的空間,突然面對每天被發(fā)現(xiàn)的恐懼,對死亡的恐懼,八個個性不一的人,對于繼續(xù)生存的希望都有形形色色的表現(xiàn),人在最困境下的真實的表現(xiàn)——這種真實本身所傳達出的信息與意義就能讓所有人感受到一種使人窒息的深刻。
很少能見到陽光呢,因為陽光和實現(xiàn)并存。
躲在秘密的閣樓里,就是為了讓自己蒸發(fā),起碼在那些陌生人眼里。
在密室度過了兩三年的艱苦生活,她終于在離開了,因為,終于叩開了密室的門。
1944年8月他們因被檢舉而遭到逮捕。
安妮和其他七個人被送進集中營,經(jīng)歷不斷惡化的苦難:艱苦的工作、嚴寒、饑餓、疾病以及隨時面臨的被送進焚尸爐的威脅
巨大的焚尸爐的煙囪總冒著濃濃的黑煙,安妮們不但要小心自己不被送進去,還要時刻關(guān)注著那里面是否會飄出自己摯愛的人的灰燼。
八人中除她父親外均遭不幸,安妮和姐姐瑪各最終被轉(zhuǎn)移到伯根-伯森集中營,在1945年3月初(被解放的幾周前)因傷寒而死。
安妮年僅16歲,尸骨難覓。
據(jù)統(tǒng)計,超過一百萬的十六歲以下的孩子死于大屠殺,安妮弗蘭克是其中之一。
對十三歲的安妮來講,這日記本就像打開一扇門,它通向成長,通向無限的希望。
安妮說過“沒有日記,也就無我。
”然而,安妮不再有機會回味這一切了,因為同時拉開的,是戰(zhàn)爭的序幕,隨著警報的拉響,惡夢就開始了。
而她面對死亡的陰影,她的心靈一直是和平與真摯的。
安妮說:“我常常沮喪,但從不絕望,我把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險,它僅僅是趣味生活的美麗開端。
當我抬頭凝望天空,我總會感到事情會越變越好,殘酷終將結(jié)束,和平與寧靜會重新來臨,我更加堅定自己的理想,也許有朝一日我能夠?qū)崿F(xiàn)所有的夢想:我最大的夢想是成為一名記者并最終成為享譽盛名的作家。
我仍然堅信,人們的內(nèi)心是善良而美好的。
”所以,在閱讀《安妮日記》時,大的戰(zhàn)爭背景下,我們將得到更多的是一種溫暖人心的東西貫徹始終。
有一種種歡快溫暖的種子縈繞在每一個角落,細節(jié)隨處可見,是安妮帶給周圍的每一個人。
她可以說:“我必須承認,坐在天窗下面,感覺到陽光照在你的面頰上,擁抱著一個可愛的男孩,有什么比這更愉快嗎
” 安妮經(jīng)歷了快樂,期望,隱匿,抑郁,意欲,悲憤,掙扎,死亡的人生歷程。
安妮在日記中如實記錄了兩年間隱秘、艱苦的生活狀況,自己的寂寞、苦悶,對現(xiàn)實的恐懼、憎惡,對生的追求和期盼,對未來的向往和祝愿,對戰(zhàn)爭、人性的深入思考。
她渴望用年輕的激情、勇氣和天性的善良擁抱自然,擁抱世界,但是戰(zhàn)爭回報給她的卻是苦難和死亡。
安妮在寫日記的兩年多里,生活困窘,她多次寫到阿姆斯特丹的被轟炸所造成的恐懼,也不斷譴責(zé)種族歧視,而藏匿又充滿了恐怖的日常生活,在平凡中深深地打動著人心。
她在見證著戰(zhàn)爭與迫害。
1947年,幸免遇難的安妮的父親,將安妮的日記整理后出版。
迄今為止,日記已被譯成55種文字在全球發(fā)行三千萬冊,成為一筆人類共同的精神遺產(chǎn)。
安妮真正地實現(xiàn)了自己的愿望:“我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繼續(xù)活著。
” “走入世界,為人類盡一份力量。
” 我想一定會有許多孩子像安妮一樣,在法西斯瘋狂怒吼中,微笑著說,“我相信善良。
”永遠無法忘記安妮赤裸身體被削發(fā)的空洞眼神,永遠…… 希望類似的悲劇再也不要發(fā)生了。
祈求和平。
安妮日記的好詞好句梗概
一、二字 將來、不愿、追打、憐憫、受驚、折騰、秘密、洞穴、勘探、企圖、祈禱、煙囪、虔誠、榜樣、 委屈、抬舉、偏袒、甜蜜、回避、譴責(zé)、翻滾、占領(lǐng)、繃斷、儲備、重任、傾瀉、吸收、惡劣、 費神、沉浸、糊弄、精致、情愿、久違、屠夫、逃脫、追捕、搜獵、幸運、羞恥、配給、告誡。
二、四字 大聲嚷嚷、即將來臨、狼狽為奸、裝裝樣子、結(jié)結(jié)巴巴、細細打量、不發(fā)一言、啞口無言、穿街走巷、一切順利、挨家挨戶、格外小心、拳腳相加、沒完沒了、無人打擾、無能為力、不寒而栗、英雄本色、裝聾作啞、偷偷摸摸、隨隨便便、小聲嘀咕、死命折騰、井井有條、唉聲嘆氣、搖搖晃晃、一本正經(jīng)、輕輕一碰、干凈利落、表現(xiàn)尤佳、舒舒服服、噼里啪啦、無濟于事、通情達理、戰(zhàn)火硝煙、遙遙無期、愈戰(zhàn)愈勇、忍氣吞聲、滿身窟窿、大喊大叫。
三、好句: 1 1940年5月以后,好日子很少,而且相隔很久……我們的自由被一連串的反猶太命令嚴格限制:命令猶太人身上要佩一顆黃星;……猶太人禁止搭電車;……猶太人在下午三點到五點之間才能買東西;…… 這也不準,那也不準,可是日子還是過下來了。
常常對我說:“我現(xiàn)在什么事都不敢做,怕做到不準做的事情。
” 2 你一定想聽聽我對躲起來過日子的想法。
這個嘛,我只能說我還不是很清楚。
我想我在這幢房里永遠不會覺得賓至如歸,不過這并不表示我討厭它。
我們很像在一幢奇怪的公寓里度假。
3 我不要像大多數(shù)人那樣,過了一輩子,結(jié)果白活。
我要有用,或者帶給所有人喜悅,即使是我不認識的人。
我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繼續(xù)活著
所以,我非常感謝上帝給了我這個天賦,我利用這天賦長進,并且表達我內(nèi)心的一切。
4 在當前這樣的時代,的確很難:理想、夢想和寶貴的希望也在我們心中浮現(xiàn),但只有被殘酷的現(xiàn)實壓碎。
我沒有把我的理想全都拋棄,也是奇事,那些理想看起來那么荒謬,那么不切實際。
可是我仍然緊抱著它們,因為世界雖然這樣,我還是相信人在內(nèi)心里其實是善良的。
5 我并不妒嫉瑪格特,從來不曾嫉妒過。
我不嫉妒她的美麗、漂亮。
我只是渴望著爸爸真正愛我:不只是因為我是他的孩子而愛我,而是因為我是安妮,是我自己而愛我。
6 戰(zhàn)爭帶來的苦難,能說上幾個小時,可是說那些事只能使我更加愁悶。
我們在這里什么也不能做,只是靜靜地等待苦難結(jié)束。
猶太人和基督教徒一同等待著,全世界都在等待著;可是有很多人等待著的是死亡。
7 每當我看見有人從外面進來,衣衫上帶著風(fēng),臉上帶著寒氣,我只有把頭埋到被子里去,才能克制這個念頭:“什么時候我們才能得到呼吸新鮮空氣的權(quán)利呢
”我不應(yīng)該把頭埋進被子,相反,我必須把頭高高昂起,鼓起勇氣,所以想出去的那個念頭就不只一次地冒出來。
8 醫(yī)治恐懼、孤獨或者抑郁的最好辦法是走出去,走到能獨自和太空、大自然、上帝接近的地方去,因為只有在大自然的樸實的美中,才能感覺到一切依然是正常的,因為上帝希望人們幸福。
9 只要這一切存在,——這一切當然會永遠存在,那么,我知道,無論遇到什么情況,我的每一點憂郁總會得到安慰的。
我堅定地相信大自然會撫慰一切遭受折磨的心。
10 我覺得有點信心,因為我一提筆就能捕捉住一切,捕捉住我的思想、我的理想和我的幻想。
11 也許全世界,全體人民都將從我們的宗教信仰學(xué)到好的精神。
正是為了這個原因,為了這唯一的原因,我們現(xiàn)在得經(jīng)受苦難。
正是由于這一點,我們永遠也不會只成為荷蘭人、英國人,或者任何別國人,我們將永遠是猶太人,也愿意永遠是猶太人。
12 勇敢些
讓我們清醒地記住自己的任務(wù),不要抱怨,一切問題會得到解決的。
上帝從來也不曾拋棄過我們。
在漫長的年代中,猶太人生存下來了,而且不得不經(jīng)受種種苦難,但是苦難也使他們堅強。
弱者失敗,,而且永遠也不會倒下
13 有信仰的人是快樂的,因為并不是人人生來都能相信崇高事物。
14 有時候我相信上帝是存心要考驗我,無論現(xiàn)在還是將來;我一定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變得優(yōu)秀,既沒有榜樣也沒有忠告。
將來我一定會更強大的。
15 除了我自己誰還會來讀這些信呢
除了自己我還能向誰尋找安慰呢
我常常覺得自己需要安慰,因為我常常覺得虛弱,對自己不滿意;我的缺點太多了。
我知道這一切,每一天我都在努力改造自己,一次又一次。
16 抬起頭,挺起胸,美好的日子一定會來臨
四、梗概: 1939年6月,整個歐洲籠罩在的陰霾之下。
荷蘭首都雖然已經(jīng)被德軍占領(lǐng),但依然沉浸在一片和煦的艷陽之下。
天真活潑、美麗可人的猶太籍姑娘安妮·弗朗克和其他的伙伴們一樣,還能在爸爸奧特和媽媽伊蒂斯的身邊過著田園般的夢幻少女生活。
從1940年5月開始,安妮那豆蔻青春的年華隨著一聲刺耳的,和大街上樹起的“猶太人禁止入內(nèi)”的牌子一起,被涂抹上了戰(zhàn)爭漆黑的顏色。
十三歲生日那天,安妮收到了爸爸奧特精心挑選的一份禮物——一本令安妮愛不釋手的日記本。
戰(zhàn)爭來臨后,爸爸送的日記本成了安妮形影不離的伙伴,這其中記錄了安妮所親眼目睹的猶太人被集體逮捕,并關(guān)押于集中營之后遭受的慘絕人寰的殺戮。
戰(zhàn)爭結(jié)束的幾,奧特作為曾經(jīng)藏匿在閣樓的八位猶太人中的唯一幸存者,堅持不懈地尋找著他最疼愛的小女兒安妮。
當奧特收到密普先生送來的安妮記錄的日記時,才知道女兒安妮已經(jīng)在那場劫難中死去。
奧特手捧自己給女兒安妮買的日記本和一些日記散頁來到安妮曾經(jīng)居住的、而如今已是空空當當?shù)拈w樓房間里,一縷陽光從窗欞間傾斜而入,那是安妮曾經(jīng)懷著重返生活的憧憬傾聽海鷗鳴叫的窗口。
五感受(附加): 安妮用細膩的筆觸去寫下她在密室中的生活。
日記中夾雜著黑暗與光明的斗爭;陰郁與樂觀的矛盾,現(xiàn)實與理想的沖突。
她以一顆純潔而又成熟的心去記敘這樣一段戰(zhàn)火彌漫的黑色歷史。
令哪怕是在現(xiàn)在閱讀的我依然能真切的感受到納粹籠罩下的恐怖。
世界因為消炎被渲染成灰色,她卻用一顆向善的心讓我看到黎明初露的光輝。
仰望天空將一切灰色在心底化為和平的藍。
當時,享受自然成為貧瘠中的奢侈。
而她依然用“只要,能看到這陽光,這無云的天空,,我就不可能不幸福
”這樣的文字去給予人信念與力量。
我又如何不去感動呢
就是這樣善良的安妮,讓我更相信哪怕是在殘垣廢墟中生命之花依然可以開得嬌艷
安妮在日記里寫道:“我希望我死后,仍能繼續(xù)活著。
”她會的
將來的某一天,我會再次翻開,為我的朋友和家人在午后下去靜靜講述這樣一個溫暖的靈魂。
如果滿意,希望采納。
8篇日記,2篇讀后感。
400字~500字。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 最近,我讀了海倫·凱勒的自傳《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令我深有感觸.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主要講述了又盲又聾的海倫·凱勒坎坷的一生,以及她的心路歷程.她一生只有十九個月光明與聲音,在安妮·莎利及其他老師的幫助關(guān)愛下,在親朋好友的成全中,海倫克服了常人無法想象的困難,完成了哈佛大學(xué)學(xué)業(yè),以優(yōu)異的成績獲得了學(xué)士學(xué)位.她始終致力于殘疾人事業(yè),四處募捐用以改善殘疾人的生活環(huán)境,并為他們創(chuàng)造受教育的機會.她曾周游世界各地,為殘疾人加油鼓勁.最終成為一名杰出的慈善家、演講家、教育家. 她的世界只有無光、無聲、無語的孤獨歲月. 但她卻頑強地認為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第一天:我要透過“靈魂之窗“看到那些鼓勵我生活下去的善良、溫厚與心懷感動的人們. 第二天:我要在黎明起身,去看黑夜變成白晝的動人奇跡. 第三天:我將在當前的日常生活中度過,到為生活而奔忙的人們經(jīng)常去的地方去體驗他們的快樂、憂傷、感動與善良. 有位哲學(xué)家曾經(jīng)說過:“勇敢寓于靈魂之中,而不是一副強壯的軀體.”這正是對海倫的真實寫照.海倫憑著一顆堅強的心,最終在逆境中崛起,真是身殘志不殘.作為新一代的大學(xué)生,有著良好的生活和學(xué)習(xí)條件,但自身缺乏毅力.因此,這篇文章給我最大的啟示是: 一、要正確地對待困難,每個人一生中都會遇到困難.遇到困難時,不要害怕退縮,而要想方設(shè)法地將困難克服,戰(zhàn)勝困難的過程也正是自己進步的過程. 二、盡力地完成每一件事.有位名人曾說過:“什么是不容易?不容易是把每天應(yīng)做的事每天都堅持做.什么是不簡單?不簡單就是把每件事都做得最好.”是啊,如果能按上面說的去做確實是十分難.做一件事、堅持一天很容易,堅持二天也很容易,但天天做到卻很難.因為這不僅需要恒心,還需要堅韌不撥的毅力.而要把每件事都做到最好,更是難上加難.因為這不僅要上述的兩點,還要有做事認真仔細的好習(xí)慣.如果我們能辦到這兩點,就能在平時的點點滴滴中得到進步,得到提高. 三、要有樂觀向上的良好心態(tài).海倫在巨大的打擊以及困難面前,不是怨天尤人,而是以樂觀向上的心態(tài)去面對,使自己得到信心.樂觀向上的良好心態(tài),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綠山墻的安妮》讀后感
這本書講述的是一個名叫安妮的女孩從孤兒院來到了馬修和瑪瑞拉的家里,在那里她認識了許多的好朋友。
可是上學(xué)的時候,卻因為吉弗特取笑安妮的頭發(fā)像胡蘿卜,安妮就用石板打吉弗特的腦袋,和他絕交了。
直到馬修大叔去世后,他們才和好如初的故事。
在這本書里,我十分羨慕安妮有這樣純潔的心靈。
因為有這樣一個心靈, 她才會有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即使她并不美麗,臉上長滿了雀斑,頭發(fā)是紅色的,還在小時候,就失去了父母,可是,這樣卻泯滅不了安娜那顆美好的心靈。
一個十一歲的小女孩,光是要她承受出世三個月就失去父母的事,她肯定會悲痛欲絕的。
可是,安妮并沒有傷心,而是執(zhí)著的認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并且用真心去對待每一個人,所以最終,安妮擁有了許多好朋友,連之前嘲笑他頭發(fā)像紅蘿卜的吉弗特也和她和好如初。
記得有一句話,“上帝為你關(guān)上一扇門的時候,必然為你開了另一扇窗”安妮不也正是如此嗎
她雖然失去了父母,有著悲慘的身世,可是上天卻給了她一顆純潔的心。
但最讓我感動的是,在書的最后,安妮為了報答孤苦伶仃的瑪瑞拉太太,放棄了眼前的大好機會,去照顧猶如她生母的瑪瑞拉太太了。
也正是因為這樣,吉弗特被安妮那知恩圖報的純潔的心靈感動了,把在一所學(xué)校教學(xué)的機會讓給了安妮。
我想,世界上有著純潔的心靈的人應(yīng)該為數(shù)不多,但我印象最深的是鮮為人知的雷鋒。
他的故事有很多,但我最記得的是:有一天傍晚,天下起大雨,雷鋒見公路上一位婦女懷里抱著小孩,在大雨中走著,雷鋒上前一打聽,才知道這位大嫂從外地探親歸來,要去十幾里外的樟子溝去, 雷鋒見了,馬上把雨衣披在大嫂身上,抱起那個孩子冒雨朝樟子溝走去,寧可自己淋得透濕,一直走了兩個多小時,才把她們母子送到家。
這是多么令人感動啊,雷鋒哥哥寧愿自己感冒,也想為人民服務(wù)的精神是多么值得人們學(xué)習(xí)。
我覺得,人擁有一顆純潔的心靈勝過一切。
因為它是你最寶貴的財富。
有了它你才會像安妮一樣,成為一個懂得愛和被愛的孩子。
急征幾篇讀后感,400字左右
讀《愛的教育》后感之一暑假里,媽媽給我買了好幾本書,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愛的教育》。
它通過一個小學(xué)生記日記的形式,講述了小學(xué)生安利柯在學(xué)校發(fā)生一切事情。
讀完后,我感覺到大家都需要互相關(guān)心,互相幫助,不能因為他學(xué)習(xí)不好,或者是他太窮,就不去關(guān)心他。
因為每個人都需要別人的愛惜。
其中《高尚行為》這篇使我深有感觸,它主要寫了克洛西是一個殘疾人,而母親又是賣野菜的,家里很窮苦,因此,許多同學(xué)都來欺負他,但也有同學(xué)站出來幫助他。
讀完這本書,使我覺得同學(xué)之間的真摯友誼,讓我回味無窮。
讀《愛的教育》后感之二假期中讀了《愛的教育》這本書深受啟發(fā),書中雖然只是以一個孩子的口吻記敘了身邊一個個的小故事,但正是這一個個的故事凝聚了一個個愛的縮影。
書中的老師、父親,并沒有用嚴厲的詞語去要求他做什么,而是通過一個個事例、一封封書信教育孩子,通過自己的言行去影響孩子,使孩子在潛移默化中明白事理,在心平氣和中悟出道理讀《魯濱遜漂流記》有感 這本書主要講了主人公魯濱遜偷偷背著父母去遠航探險,在一座孤島上的生活故事。
一次遠航途中,在大風(fēng)暴來臨之際,船上的人全部葬身海底,只有他一人僥幸活了下來。
身邊只有從破船上搬來的一些食物、火藥、槍支,靠著這些東西度過了27年。
27年,要多少天哪
魯濱遜靠著自己的著雙手造出了一件又一件的生活必須品。
有時做一件事,失敗了好幾次,但他從未放棄過,仍不斷努力著,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跡。
魯濱遜還救過一個土人讓他成為自己的仆人,并給他取名為星期五。
星期五對他忠心耿耿,不惜一切代價保護他。
過了好多年魯濱遜才搭著一艘輪船回國。
《魯濱遜漂流記》這本書讓我知道了:只要我們像魯濱遜一樣有著在困難面前不低頭, 像他一樣不斷堅持努力、持之以恒,不曾放棄灰心的毅力,不磨蹭,不拖拉,不絕望的精神,有一絲希望都不放過的作風(fēng)。
但能像魯濱遜一樣有這種精神,是要經(jīng)過多少人生的磨練與挫折呀
陽光總在風(fēng)雨后。
在人生道路上多摔幾次跤,才會成為生活中的佼佼者。
今天,我讀完了《出賣笑的孩子》,這本書主要說了:小男孩蒂姆是個愛笑的孩子。
他的母親很早就去世了,他的父親又娶了另一個女人做蒂姆的后媽,后媽有兒子,這個大男孩經(jīng)常欺負蒂姆,這讓蒂姆臉上的笑容漸漸消失。
但在每個星期天,父親就會帶蒂姆去馬場看賽馬,這是蒂姆最開心的一天。
但不幸的事卻突然降臨,蒂姆的父親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喪命。
而蒂姆因為一時的貪念竟然把自己的笑賣給了勒菲特,而勒菲特也給了蒂姆一個好處就是逢賭必嬴。
但勒菲特也有很多要求但最后一個要求是:誰都不能把這個秘密告訴其他人,否則會永遠失去笑。
5年后,在這5年中蒂姆深知沒有笑得痛苦,決心要討回自己的笑,他歷經(jīng)千辛,兩次人生重要的轉(zhuǎn)折,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蒂姆從勒菲特那要回了笑并繼承了勒菲特的遺產(chǎn)…… 這本書的序幕是以作者和陌生男人在火車上的斷暫相遇,到后來和中學(xué)同學(xué)的相遇。
這一切似乎很神奇。
作者的朋友蒂姆給作者講的故事,給人的感覺像是真的,特別是作者在睡覺的朦朧中看到的那一段給我的感受就是毛骨悚然。
開頭作者就寫明了這個故事是作者的朋友告訴他的。
以作者在火車上的遭遇為開頭,給這個故事增添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我的媽媽是精靈》讀后感 《我的媽媽是精靈》的作者叫陳丹燕,這是一本講述精靈與人深深相愛的書,也是一個孩子在遭遇生活突變中成長的故事. 書中的主人公名叫陳淼淼,她是個小學(xué)五年級女生.陳淼淼的媽媽是精靈,爸爸因此要離婚.陳淼淼在好朋友李雨辰的幫助下,以故意生病,裝學(xué)壞,夜不歸宿等一個孩子所能想到做到的方式,企圖打消爸爸的離婚念頭.爸爸果然妥協(xié)了,但同時也變成了一個又老又苦的人.最后,陳淼淼不得不和精靈媽媽分別了. 這本書雖然是本幻想小說,我看了后卻覺得很真實.因為作者把故事放在一個像事件報道一樣真實的環(huán)境里面寫,還給它配上上海靜安區(qū)和黃浦區(qū)的地圖,配上在馬路上和居民區(qū)拍的照片,所以讓我相信這是個真實的故事,真有精靈的存在.《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這篇文章是美國盲聾女作家教育家,海倫.凱勒寫的。
當我讀完這篇感人肺腑的文章時,我的內(nèi)心久久不能平靜。
要知道海倫一歲半時就聽不到,看不見了但是,她沒有被命運而屈服,在老師的精心指導(dǎo)下,她學(xué)會了五種文字,24歲時,以優(yōu)異的成績畢業(yè)于著名的哈佛大學(xué)克利好學(xué)院。
文章里主要寫了海倫.凱勒如果給她三天光明,她將要看些什么?第一天光明海倫希望長久地凝視她的老師和所有的朋友,把他們銘刻在心中;第二天光明海倫希望去博物館,她要通過藝術(shù)來搜尋人類的靈魂;第三天光明海倫將要在奔忙的人們身邊度過.文章最后海倫提出了假如明天你將遭到失明的災(zāi)難的問題,海倫讓我們要充分利用每一個感官,通過自然給予我們的幾種接觸手段為世界展現(xiàn). 海倫·凱勒出生在美國南部。
十九個月大時,因為一場大病,使得她從此失去了視力及聽力。
六歲時,海倫的母親為她找到了一位家庭教師——安妮·莎利文小姐,并進入帕金斯盲人校學(xué)習(xí)。
十六歲時,海倫進入哈佛大學(xué)附屬劍橋女子學(xué)院學(xué)習(xí)。
四年后,她如愿進入哈佛大學(xué),開始嘗試寫作。
一九六八年,海倫凱勒平靜的走完她艱辛又充滿榮耀的一生。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一書的字里行間中,無不洋溢著海倫對生活的熱愛,她用熱情的態(tài)度勸告我們應(yīng)珍惜眼前享有的一切。
她希望擁有三天的光明去感受這個世界,使她熟悉身邊的一切,海倫想看到的事物實在是太多太多了.三天光明,對于常人來說只是人生的短暫一瞬間。
而對于雙目失明的海倫來說,卻是可想而不及的。
而現(xiàn)在的學(xué)生中也有這么一些人,擁有舒適的生活環(huán)境,良好的學(xué)習(xí)條件,但他們不是去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而是吃不得半點苦,把學(xué)習(xí)當成一大苦差,整天東游西逛,無心學(xué)習(xí)。
對于學(xué)習(xí),他們總是不屑一顧,不是以積極的態(tài)度去勤奮學(xué)習(xí),而是責(zé)怨上天沒有賦予他們聰明的天資、超人的智慧,讓他們能不費什么工夫而一舉成名。
海倫雙目失明,她還能用自己殘疾的身體寫出《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樣聞名于世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