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紅樓夢晴雯的人物賞析
杜甫 (712 ~ 770) 唐代詩人。
字子美。
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于河南鞏縣。
由于他在長安時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稱少陵野老,在成都時被薦為節(jié)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世又稱他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生長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學傳統(tǒng)的家庭中,杜甫的祖父杜審言是武后時的著名詩人,官膳部員外郎;父親杜閑,曾任兗州司馬、奉天縣令。
他 7 歲即開始學詩, 15 歲時詩文就引起洛陽名士們的重視。
他的生活從 20 歲后可分為四個時期。
漫游時期 從玄宗開元十九年( 731 ) 至天寶四載 (745) 。
杜甫進行了兩次長期的漫游。
第一次是在江南一帶,他到過金陵、姑蘇,渡浙江,泛舟剡溪直至天姥山下。
開元二十三年回洛陽應進士考試,未被錄取。
次年在齊趙一帶開始了第二次漫游,他晚年回憶當時的情景是:“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
”(《壯游》)他在這兩次漫游里,看到祖國秀麗雄偉的山川,吸取了江南和山東的文化,擴大了眼界,豐富了見聞。
開元二十九年,筑居于洛陽與偃師之間的首陽山下,可能在這時與夫人楊氏結婚。
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李白相遇,二人暢游齊魯,訪道尋友,談詩論文,有時也議論時事,結下深厚的友誼。
次年秋,杜甫將西去長安,李白準備重游江東,他們在兗州分手,此后沒有再會面,杜甫為此寫過不少懷念李白的感人詩篇。
長安時期 從天寶五載至天寶十四載,杜甫在長安居住 10 年,他的生活、思想和創(chuàng)作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
他到長安,目的是求得一個官職,有所建樹。
天寶六載,玄宗詔征文學藝術有一技之長的人到京都就選,杜甫參加了這次考試,但由于以“口蜜腹劍”著稱的中書令李林甫陰謀破壞 , 應試者沒有一人被選。
天寶十載 , 玄宗舉行三個盛典,祭祀“玄元皇帝”老子、太廟和天地。
杜甫寫成三篇“大禮賦”進獻,得到玄宗的贊賞,命宰相考試他的文章,等待分配,又沒有下文。
他不斷寫詩投贈權貴,希望得到他們的推薦,也都毫無結果。
最后得到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的職務,這已經(jīng)是杜甫在長安的末期,安祿山叛亂的前夕。
任職左拾遺與流亡時期 從肅宗至德元載 (756) 至乾元二年 (759) 。
安祿山起兵后,長驅(qū)南下 , 很快就攻陷了洛陽、長安。
杜甫這時正在□州,他聽到唐玄宗逃往西蜀,肅宗在靈武即位 , 便把家屬安置在城北的羌村 , 只身北上,投奔靈武,不幸被叛軍截獲,送往長安。
杜甫陷賊中將近半年,看著莊嚴整飭的京城一片荒涼,生靈涂炭,聽著唐軍兩次反攻,先后在陳陶、青坂兩處都全軍覆沒的消息 , 滿腔悲憤 , 寫出《悲陳陶》、《悲青坂》、《春望》、《哀江頭》等詩。
漂泊西南時期 從肅宗上元元年 (760) 至代宗大歷五年 (770) 。
11 年內(nèi) , 杜甫在蜀中 8 年,在荊、湘 3 年。
杜甫在夔州時說自己“漂泊西南天地間” ( 《詠懷古跡》 ) ,實際上他在成都先后住過 5 年 , 生活還是比較安定的。
上元元年春,他在成都城西浣花溪畔建筑了草堂,結束了四年流離轉徙的生活,得到一個棲身的處所。
他離開了干戈擾攘、哀鴻遍野的中原,眼前呈現(xiàn)出一片田園美景,花鳥蟲魚都好象對他表示殷勤,使他多年勞苦憂患的生活,暫時得到休息,他也懷著無限的愛寫出不少歌詠自然的詩歌。
但他并不曾忘記流亡失所、無處安身的人們,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唱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名句。
大歷四年至五年是杜甫生活的最后兩年,他沒有定所,往來于岳陽、長沙、衡州、耒陽之間,大部分時間是在船上度過的。
他在大歷五年冬死于長沙與岳陽之間湘江上的舟中,終年 59 歲。
他逝世前寫出一首三十六韻的長詩《風疾舟中伏枕書懷》,詩中有句“戰(zhàn)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仍以國家的災難為念。
杜甫死后,靈柩停厝在岳陽 ,43 年后即憲宗元和八年 (813) ,才由他的孫子杜嗣業(yè)移葬于河南首陽山下。
杜甫的現(xiàn)實主義代表作有:《北征》,以“三吏”合稱的《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以“三別”合稱的《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恨賦的集評選錄
《紅樓夢》讀后感 《紅樓夢》,一部含笑的社會人生悲劇,反映了一個封建大家族的方方面面,是一部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高度結合的偉大杰作。
賈寶玉,一個號稱怡紅公子的靈魂人物,從小和眾多女子們天天在一起吟詩作對,然而在眾多金釵之中,有兩位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寶釵和林黛玉。
林黛玉生性孤傲,多愁善感,可賈寶玉偏偏就是喜歡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騙賈寶玉與薛寶釵成親,黛玉聞訊氣死。
盡管高鄂在很多方面跟不上曹雪芹的思想,但他至少讓黛玉死了,管她登仙還是辭世,至少她別了寶玉,很好很好。
我不是天生喜歡看別人的悲劇,只是覺得對于黛玉這樣一個脆弱的封建少女來說,死是她的解脫,是她所有悲劇的終結,是她的幸福。
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
若說沒奇緣, 今生偏又遇著他, 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化? 一個枉自嗟呀,一個空勞牽掛。
一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花。
也許黛玉確實應該淚盡證前緣,這樣不是更好嗎
她牽掛著寶玉,用她全部的熱情為這一知己痛哭,懷著深深的思念,這樣的死,何嘗不是高貴神圣的。
所以能帶著回憶離開他,是一種幸福。
看看寶釵的下場,更不得不說黛玉是幸福的。
以前我是很討厭薛寶釵的,到最后的成親,我一直都覺得她是一個既冷酷又自私的人。
可是現(xiàn)在,我竟然不由得同情她了。
其實細想起來,她的悲劇也許比黛玉更令人嘆惜。
如果賈府不倒,寶釵至少沒了丈夫還有富貴,但如今呢,賈府已經(jīng)淪落到何等地步,做寶二奶奶還有何等意義呢
沒有幸福的生活,沒有丈夫的關愛,獨守空房,難道不是更大的悲劇嗎
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
玉帶林中掛,金簪雪里埋。
在這樣一個封建社會,大觀園中的男男女女們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雖然林黛玉琴棋書畫無不精通,才情氣質(zhì)人人夸贊,可到頭來,年紀輕輕就郁郁而死;寶釵凡事穩(wěn)重,識大體,詩詞賦會樣樣精通,原是金玉良緣,可偏只念木石前盟,可嘆端嫻處子,到底誤終生;迎春才貌雙全,可嘆卻遇中山狼,一味驕奢淫蕩 ,嘆芳魂艷質(zhì),一載去悠悠……才情萬種的紅樓兒女們散的散,去的去,曾經(jīng)的繁華人生如一場夢
林黛玉和薛寶釵都只是封建禮教的犧牲品而已。
而曹雪芹先生也正是想抨擊當時封建禮教的罪惡,并非單單描述劇中人物性格的悲劇,愛情的悲劇,則是反應了一個時代悲劇和社會悲劇
李白的《送友人》末句的描寫對抒發(fā)感情的作用是什么
《送友人》末句的描寫對抒發(fā)感情的作用是:借景抒情。
抒發(fā)了作者對于友人離去的不舍。
本詩的對偶句: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如何理解杜甫詩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
一、現(xiàn)實主義精神在杜甫詩歌思想內(nèi)容上的主要體現(xiàn)1、“窮年憂黎元”,始終關心人民疾苦,是杜甫現(xiàn)實主義詩歌的核心。
杜甫生活在唐帝國由盛而衰的一個急劇轉變的時代。
他出身一個“奉儒守官”的官僚家庭,享有不納租稅、不服兵役等特權。
這一階級出身規(guī)定了杜甫要成為一個熱愛人民的詩人不可能不是一個艱苦的過程,杜甫的生活道路和創(chuàng)作道路也正說明了這點。
青年時代南游吳越、北游齊趙。
天寶六載,到長安應試,因李林甫作梗,在長安潦倒10年左右。
安史之亂爆發(fā)后,途中為叛軍所俘。
后脫身逃至鳳翔,謁見肅宗,官左拾遺。
后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
不久,關中大旱,為饑餓所迫,棄官入蜀,筑草堂于成都,安家定居。
后入西川節(jié)度使嚴武幕,被薦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
大歷三年乘舟出三峽,死于湘江舟中。
杜甫思想中占主導地位的是儒家思想。
他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動亂年代,仕途坎坷,歷經(jīng)禍亂,因而能夠體念人民的疾苦。
其詩結合時事,有強烈的現(xiàn)實意義。
如《兵車行》、《麗人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都是揭露統(tǒng)治階級專橫驕奢、人民倍受其苦的不朽詩篇。
還有著名作品“三吏”、“三別”等,達到了現(xiàn)實主義的高峰。
晚年所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思想和藝術上都取得了極高的成就。
杜甫被尊稱為詩圣,與詩仙李白并稱李杜,對后世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
主要就在于其詩歌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方面的杰出貢獻。
從杜甫的生活經(jīng)歷我們不難看出,是杜甫與人民的關系使他成為一個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因而關注民生疾苦是他詩歌現(xiàn)實主義精神的內(nèi)核。
杜甫的詩歌具有較強的現(xiàn)實性和高度的人民性。
詩人三十五歲后,結束了讀書和壯游的生活,深入社會底層,看到人民的痛苦,也看到了統(tǒng)治階級的罪惡,寫作出了《兵車行》、《麗人行》、《赴奉先詠懷》、《悲陳陶》、《哀江頭》、《春望》、《羌村》、《北征》、《洗兵馬》、“三史”(《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等現(xiàn)實主義詩歌的不朽名篇。
杜甫的詩歌表現(xiàn)出對人民的深切同情。
詩人在《又呈吳郎》中,通過寡婦的撲棗,說出了窮人心坎里的話:“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
不為困窮寧有此
只緣恐懼轉須親。
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已訴征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
詩人在《石壕吏》中,更是對人民生活作了歷史的實錄:“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
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戎,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zhàn)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孫有乳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但他從切身生活體驗出發(fā),對儒家的消極方面也有所批判。
比如,儒家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杜甫卻不管窮達,都要兼善天下。
儒家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杜甫卻是不管在位不在位,都要謀其政
盡管“身已要人扶”,然而他卻說“拔劍撥年衰”。
盡管“萬國盡窮途”,“處處是窮途”,然而他卻是“不擬哭窮途”,“艱危氣益增”。
前人說杜甫的許多五律詩都可作“奏疏”看,其實何止五律為我們知道,儒家也談“節(jié)用愛人”,“民為貴”,但一面又輕視勞動,輕視勞動人民。
杜甫與之不同,他接近勞動人民,也喜歡勞動,甚至愿為廣大人民的幸福犧牲自己。
儒家嚴“華夷之辨”,杜甫卻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這種狹隘性。
他主張與鄰族和平相處,不事殺伐,所以說:“殺人亦有限,立國自有疆。
茍能制侵凌,豈在多殺傷。
”(《前出塞》)因此他非常珍惜民族間的和好關系:“似聞贊普更求親,舅甥和好應難棄
”(《近聞》)對玄宗的大事殺伐以致破壞這種關系則加以指責:“朝廷忽用歌舒將,殺伐虛悲公主親
”(《喜聞賊盜蕃寇總退口號》)總之,用杜甫自己的話來說,“窮年憂黎元”,是他的中心思想,“濟時肯殺身”,是他的一貫精神,“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是他的最高理想和主要手段。
他拿這些來要求自己,也用以勉勵朋友。
他表彰元結說:“道州憂黎庶,詞氣浩縱橫。
”他對嚴武說:“公若登臺輔,臨危莫愛身。
”他對裴虬說:“致君堯舜付公等,早據(jù)要路思捐軀。
”正是這些進步思想,形成了杜甫那種永不衰退的政治熱情、堅韌不拔的頑強性格和胸懷開闊的樂觀精神,使他成為我國歷史上政治性最強的偉大詩人。
當然,這和他的接近人民的生活實踐也是分不開的。
2、“向來憂國淚”,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是杜甫現(xiàn)實主義詩歌的又一大特色。
杜甫不僅是一個“窮年憂黎元”,深深關注人民疾苦的詩人,也是一個“向來憂國淚”,不惜自我犧牲的愛國主義者,他詩歌滲透著愛國的血誠。
當國家危難時,他對著三春的花鳥會心痛得流淚。
如《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一旦大亂初定,消息一傳來,他又會狂喜得濺淚。
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
杜甫一生關懷著國家的命運:“向來憂國淚,寂寞灑衣巾”,“安危大臣在,不必淚長流”,“凄其望呂葛,不復夢周孔”。
同時,杜甫的詩歌還表現(xiàn)出對統(tǒng)治階級各種禍國殃民的罪行懷著強烈的憎恨。
詩人《兵車行》中抨擊了唐玄宗的窮兵黷武,致使人民流血破產(chǎn):“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千云霄……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縣官急索租,租從何處出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
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杜甫雖然接受了儒家的思想,但他的忠君是從愛國愛民出發(fā)的。
正因如此,他一方面對皇帝存在著很大的幻想,希望通過皇帝的“下令減征賦”來“各使蒼生有環(huán)堵”;另一方面,他也寫了“唐堯真有圣,野老復何知”“天子多恩澤,蒼生轉寂寥
”等詩句,直接諷刺皇帝,對權貴達官們禍國殃民的罪行,他更勇于揭發(fā)。
二、現(xiàn)實主義精神在杜甫詩歌創(chuàng)作藝術上的主要體現(xiàn)1、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風格在為事詩和抒情詩中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杜甫的為事詩,特別值得我們珍視。
在他以前,文人寫的為事詩是很少的,敘人民的事的就更少。
杜甫的為事詩,不僅數(shù)量多,而且質(zhì)量高,現(xiàn)實主義特色也表現(xiàn)得最為突出,最為充分。
可分為以下幾點:首先,善于藝術的概括現(xiàn)實生活。
在杜甫許多著名的為事詩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很善于選擇和概括有典型意義的人物,通過個別,反映一般。
比如《兵車行》中那個“行人”的談話,便說出了千萬個征夫戌卒的相同或相似的遭遇;“三吏”、“三別”更是典型概括的最好的范例。
例如《無家別》里,寫亂后鄉(xiāng)里的面目,寫無家可歸的士兵的心理:“近行只一身,遠去終轉迷。
家鄉(xiāng)既蕩盡,遠近理亦齊”;寫士兵對死于溝壑的母親的回憶,都有極其深廣的現(xiàn)實內(nèi)容。
就以《羌村》來說,雖然是為述詩人自己亂后回鄉(xiāng)的經(jīng)歷,但是,詩中所寫的“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等家人相逢的情景,以及“鄰人滿墻頭,感嘆亦郗虛”的場面,絕不只是反映了詩人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
杜甫這些詩所以千百年來都一直能令人讀后感到驚心動魄,其秘密也就在于它是現(xiàn)實生活的高度集中的概括。
杜甫還善于把巨大的內(nèi)容集中在一兩句詩里,“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之所以震撼人心,就因為它是詩人以如椽的詩筆,概括了社會現(xiàn)實中的尖銳的矛盾,寫出了統(tǒng)治集團的鐵案如山的罪證。
例如:“十室?guī)兹嗽?,千山空自多”,“?zhàn)淚流依舊,軍聲動至今”等,同樣是以高度集中概括而“力透紙背”的名句。
盧世榷評“萬姓瘡痍合,群兇嗜欲肥”二句說:“合字肥字,慘不可讀。
詩有一字而峻奪人魄者,此也
”“合、肥”二字所以具有“峻奪人魄”的力量,便是高度集中的結果。
其次,寓主觀情感于客觀描述中。
也就是將自己的主觀意識、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觀的具體描寫中,而不明白說出。
這是杜甫為事詩最大的特點,也是杜甫最大的本領,因為必須具有善于克制自己的激動的冷靜頭腦。
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躍墻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
婦啼一何苦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除“吏呼一何怒”二句微微透露了他的愛憎之外,便都是對客觀事物的具體描寫。
他把自己的主觀感受和評價融化在客觀的為述中,讓事物本身直接感染讀者。
又如“有吏夜捉人”這一句,無穎是客觀為述,但同時也就是作者的諷刺、斥責。
不必明言黑暗殘暴,而黑暗殘暴之令人發(fā)指,已自在其中。
此外,《麗人行》中對楊國忠兄妹的荒淫,只是從他們的服飾、飲饌和行動上作具體的刻畫,不顯加譴責,而諷意自見。
白居易也是現(xiàn)實主義詩人,我們?nèi)绻盟瑯邮欠磳ΩF兵黷武的名詩《新豐折臂翁》來和杜甫的《兵車行》對照,馬上就可以發(fā)現(xiàn)它們之間的差異。
在《兵車行》里,杜甫始終沒有開腔,“行人”的話說完,詩也就結束了。
但在《新豐折臂翁》中,白居易在為述那折臂翁的談話之后,卻自發(fā)議論,明白點破作詩的主旨。
白詩的諷刺色彩雖然很鮮明,但杜詩寓諷刺于為事之中,更覺真摯哀痛,馳魂奪魄。
再者,使用人物的個性化對白。
為了把人物寫得生動,杜甫吸收了漢樂府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常常運用對話或人物獨白,并作到了人物語言的個性化。
這類作品很多,現(xiàn)以《新婚別》為例。
這是寫的一位新娘子的獨白:“……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
結發(fā)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別,無乃太匆忙
……仰視百鳥飛,大小必雙翔。
人事多錯迕,與君永相望。
”新婚竟成生離死別,本是痛不欲生,但一想到自己還是剛過門的新娘子,所以態(tài)度不免矜持,語帶羞澀,備極吞吐,這是完全符合人物的特定身分和精神面貌的。
所以我們讀起來,總有一種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感覺。
還有,采用俗語。
這是杜詩語言的一大特色。
杜甫在抒情的近體詩中即多用俗語,但在為事的古體詩中則更為豐富,關系也更為重要。
因為這些為事詩許多都是寫的人民生活,采用一些俗語,自能增加詩的真實性和親切感,并有助于突出人物性格和語言的個性化。
比如同是一種呼喚妻子的動作,在《病后過王倚飲》一詩中,杜甫用的是“喚婦出房親自饌”,而在《遭田父泥飲》中,卻用的是“叫婦開大瓶”,“叫婦”這一俗語,便顯示了田父的本色。
其它如《兵車行》的“爺娘妻子走相送”,“牽衣頓足攔道哭”,《新婚別》的“生女有所歸,雞狗亦得將”,也是很生動的例子。
再如《前出塞》的“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更是有同謠諺了。
最后,善用細節(jié)描寫。
杜甫善于捕捉富于表現(xiàn)力的、能夠顯示事物本質(zhì)和人物精神面貌的細節(jié)。
例如《兵車行》:“長者雖有問,役夫敢伸恨”便是這樣一個細節(jié)。
它不僅提示了那個役夫“敢怒不敢言”的痛苦心情,而且也揭露了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殘酷壓迫。
又如《石壕吏》用“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這一細節(jié)暗示出老婦竟被拉走的慘劇,《麗人行》用“犀助厭飫久未下”這一小動作來刻畫那班貴婦人的驕氣,都是很好的例證。
他細節(jié)描寫最出色的是《北征》中寫他妻子兒女的一段:“……經(jīng)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結……見爺背面啼,垢膩腳不襪。
床前兩小女,補綻才過膝。
……那無囊中帛,救汝寒凜冽。
粉黛亦解苞,衾倜稍羅列。
瘦妻面復光,癡女頭自櫛。
……”這里不僅生動地描繪了小兒女的天真爛漫,而且也烘托出了他自己的悲喜交集的復雜心情。
前人說杜甫“每借沒要緊事,形容獨至”,其實就是細節(jié)描寫。
這些特點,在杜甫的每首為事詩中往往都具備,可謂“具體而微”。
2、現(xiàn)實主義精神也體現(xiàn)在與浪漫主義理想的有機結合之中作為一個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的抒情詩也有他自己的風格。
他往往象在為事詩中刻畫人物那樣對自己曲折、矛盾的內(nèi)心世界進行深入的解剖,《赴奉先詠懷》頭一大段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乍一看好象很抽象,其實仍很具體,他用“滋淚滿衣裳”來寫他的喜極而悲,并抓住“漫卷詩書”這一小動作來表現(xiàn)他的大喜欲狂,下面四句雖然屬于幻想,但在幻想中仍有豐富的形象性。
在為事詩中,杜甫寄情于事,在抒情詩中,則往往寄情于景,融景入情,使情景交融。
這也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情景同時出現(xiàn),如他的名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江山如有待,花柳更無私”。
(《后游》)另一種是只見景,不見情,如《登慈恩寺塔》:“秦川忽破碎,涇渭不可求。
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
”其中便包含著憂國憂民的心情。
“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高江急峽雷霆斗,古木蒼藤日月昏”,其中也同樣有著詩人跳動的激情和那個混亂時代的陰影。
在為事詩中,杜甫盡量有意識地避免發(fā)議論,在抒情詩,具體地說在政治抒情詩中,卻往往大發(fā)議論,提出自己的政見和對時事的批評,如“由來強干地,未有不臣朝”、“安得務農(nóng)息戰(zhàn)斗,普天無吏橫索錢”之類。
為了適應內(nèi)容的要求,杜甫的為事詩概用伸縮性較大的五、七言古體,而抒情詩則多用五、七言近體。
杜甫是一個具有遠大政治抱負的詩人,這就決定了他的現(xiàn)實主義是有理想的現(xiàn)實主義。
因此在他的某些為事兼抒情的詩中往往出現(xiàn)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作品。
《洗兵馬》可以作代表。
詩一開始就以飄風急雨的筆調(diào)寫出了大快人心的勝利形勢,熱情地歌頌了祖國的中興:“中興諸將收山東,捷書夜報清晝同。
河廣傳聞一葦過,胡危命在破竹中。
”但一面又以唱嘆的語氣提醒統(tǒng)治者要安不忘危:“已喜皇威清海岱,常思仙仗過崆峒。
三年笛里關山月,萬國兵前草木風。
”并幽默地諷刺了那些因人成事、趨炎附勢的王侯新貴:“攀龍附鳳勢莫當,天下盡化為侯王。
”也沒有忘記人民的生計:“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處處催春種。
”詩的結尾更通過“安得壯士挽天河”的壯麗幻想,提出了“凈洗甲兵長不用”的希望。
全詩基調(diào)是樂觀的,氣勢磅礴,色彩絢麗,充滿鼓舞人心的力量,但又兼有清醒的現(xiàn)實主義的批判精神。
王安石選杜詩以此詩為壓卷,是有眼光的。
此外《鳳凰臺》、《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也都是較突出的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作品。
杜詩的風格,多種多樣。
但最具有特征性為杜甫所自道且為歷來所公認的風格,是“沉郁頓挫”。
時代環(huán)境的急遽變化,個人生活的窮悉困苦,思想感情的博大深厚,以及表現(xiàn)手法的沉著蘊藉,是形成這種風格的主要因素。
比如同是鄙薄權貴,李白說“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杜甫卻說“野人曠蕩無腆為,豈可久在王侯間”;同是寫友情,李白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杜甫卻說“故憑錦水將雙淚,好過瞿塘滟預堆”,一飄逸,一沉郁,是很明顯的。
三、杜甫現(xiàn)實主義詩歌傳統(tǒng)的歷史地位及其影響杜甫的詩歌創(chuàng)作上的偉大貢獻,給后世帶來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歷代的人們,包括許多杰出的古典詩人在內(nèi),莫不向他拜倒,把他的詩歌奉為學習的最高典范。
同時,歷代還出現(xiàn)了許多搜集、注解和研究杜詩的著名學者或選家。
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還沒有一個詩人,曾經(jīng)像杜甫擁有這樣多的追隨者。
如果把杜甫的所有影響都說出來,幾乎要涉及唐代以后中國古典詩歌發(fā)展的全部歷史。
這里,僅能從一些比較重要的方面來簡括地說明杜甫的影響是如何的廣泛而深刻。
杜甫的為人民歌唱的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精神,首先對唐代詩歌的發(fā)展,直接產(chǎn)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唐代中葉,以白居易為首的一群詩人所倡導的“新樂府”,就是在杜甫詩歌創(chuàng)作的啟發(fā)下所形成的一個現(xiàn)實主義詩歌運動。
杜甫的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精神,由白居易而后,又一直貫注到唐末的皮日休、曹鄴、聶夷中、杜荀鶴等人的創(chuàng)作中去,而形成一個現(xiàn)實主義詩派,在晚唐的詩壇上放射著光輝。
除此以外,杜甫詩歌在藝術表現(xiàn)方面,也給唐代詩人以深刻的影響,如韓愈、李商隱等都是分別從不同的方面受到杜甫創(chuàng)作藝術的影響,并建立起自己的風格。
唐代以后,杜甫的影響隨著時間的增長變得日益廣泛深入。
宋代的黃庭堅、陳師道等,專門追步杜甫奇峭的一面,而形成“江南詩派”。
又如王安石、陸游、文天祥以及金代的元好問,明代的李夢陽,清代的杜氵睿、屈大均、沈德潛等等,也都在不同的方面和不同的情況下受到杜甫的影響。
當然,有些詩人(如陸游等)能夠?qū)W到杜甫的好處,也有的僅是得其皮毛甚至加以歪曲的繼承。
杜詩引起歷代人們的酷愛,不僅是由于藝術,更是由于思想。
如陸游就曾在詩中說:“后世但作詩人看,使我撫幾空嗟咨。
”文天祥被俘后,在燕京獄中每天讀杜詩,集杜詩的五言句,他說:“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為代言之。
”民族英雄的話,有力地證明了杜詩所具有的崇高的思想內(nèi)容。
韓愈說得好:“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的確,我們不能不為在我們祖國文學史上同時出現(xiàn)這樣兩位偉大的詩人而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