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谷和山坳的區(qū)別
山谷(valley),指兩山間低凹而狹窄處,其間多有澗溪流過。
山坳:通常指在跨越分水嶺山脈高處的要隘;山間平地,兩山間的低下處。
優(yōu)秀作文及點評(10篇)
一、生活的常態(tài) 節(jié)日總離不開煙花的絢麗,它的耀眼、奪目讓每個人都為之駐足;然而照明我們歸家之路的往往是那一盞盞平淡無奇的路燈,每天每天,每年每年…… 齊白石的一幅白菜圖道出了“大味必淡”的道理,這“淡味”并非“乏味”,而是“生活的常態(tài)”。
誰能擁有一輩子的傳奇人生
那樣的“不可思議、驚世駭俗”只存在于神話世界里,現(xiàn)實生活中,更多的是淡淡的生命體。
摔倒、失戀、生老病死或許每個人都要經(jīng)歷,這都是生活的常態(tài),并沒有什么稀奇。
或許摔倒讓你懂得爬起,失戀讓你的心備受磨礪,一場大病讓你悟出生命的真諦…… 每個人都渴望自己是幸運(yùn)兒,是上帝眷顧的“特殊優(yōu)待人群”,但那樣的幸運(yùn)太飄渺,生活的常態(tài)你可曾看清
迪斯尼先生曾在車庫中拮據(jù)地生活,成天與老鼠為伴,這是多么惡劣的條件與環(huán)境
但他沒有怨天尤人,也沒有巴望“天降餡餅”,他安分地享受這生活的常態(tài),最后以那只老鼠為原型,創(chuàng)作了米老鼠,打拼出迪斯尼
他守候著生命中“路燈”微弱的光,并最終讓充滿力量的煙火綻放出耀眼的光芒
“新東方”的創(chuàng)始人俞敏洪曾是一個兩次高考名落孫山的學(xué)生,但他第三次以優(yōu)異的成績叩開了中國最高學(xué)府的大門;他曾是一個被學(xué)校廣播通告處分的“冤枉教授”;他曾是一個幾次申請出國被拒的可憐小子;他曾是一個唯唯諾諾、不善言辭的“害羞男子”……他遭遇的失敗、挫折數(shù)不勝數(shù),但他心里很明白,這些都是生活的常態(tài),是他必須接受、面對的現(xiàn)實,當(dāng)他最終將“新東方”辦成在美國第一家上市的中國教育企業(yè)時,他感慨萬千,生活的常態(tài)里,有太多看似不幸卻可以成為機(jī)會的東西。
他說:“在絕望中尋找希望,人生終將輝煌。
” 或許我們并不能像前兩位成功人士那樣“輝煌”,或許你今天剛經(jīng)歷了十幾家公司的拒絕,或許你今天剛與戀人分開,或許你剛經(jīng)歷破產(chǎn)甚至無家可歸,你覺得落魄、孤獨、無助……你覺得前方一片黑暗,你覺得你再也沒有力氣站起來…… 但是,真的如此嗎
立起源于心中的力量,那股力量或許剛強(qiáng),或許柔軟,看看前兩位成功之前的遭遇,他們就此自暴自棄了嗎
沒有
就算我們不能如此成功,為何不借鑒他們當(dāng)初面對生活常態(tài)時的那顆溫?zé)岬钠匠P哪?/p>
人的快樂其實很簡單,只要你學(xué)會“看穿”,那么不論環(huán)境如何你都不會被左右,不會有遺憾。
懂得知足常樂,順其自然,并不是木訥地接受命運(yùn)的安排,而是以一顆恬靜、豁達(dá)地體悟生命,不論失敗、成功,幸運(yùn)或不幸。
要知道,真正懂得“生活常態(tài)”的人才能活得通透明白,不論是怎樣的打擊、挫敗都澆不滅他心中“溫吞”的那團(tuán)火,因為他心中的“柔軟”不是“軟弱”,而是任憑風(fēng)吹雨打都搗不爛、碾不碎的“韌勁”。
“看穿”生活的常態(tài),也是一種境界,從此你會活得心境恬然,就如同修煉了“禪”一般。
點評:這是一篇難得的考場佳作。
嚴(yán)謹(jǐn)?shù)慕Y(jié)構(gòu)與獨特的視角點亮了全篇,文章開頭借路燈隱喻了淡然之態(tài)是生活的常態(tài),而后卻筆鋒一轉(zhuǎn)談到生活中的難于免俗的挫折,連舉了迪斯尼和俞敏洪兩個例子,使文章在內(nèi)容上真實可感,最后作者以一個平常心“看穿”生活的常態(tài)做結(jié),不僅回應(yīng)了文章開頭的隱喻,而且使文章在思想上有了縱深,沒有就題論題,而是更智慧地讓我們了解到心境坦然的平淡之態(tài)才是懂得生活本真的真正的“常態(tài)”。
二 生活的常態(tài) 浮生若茶。
每個人的生活都好比是一杯香茶。
當(dāng)茶葉散發(fā)出脈脈清香時,那是你的寶庫運(yùn),然而不斷地被水沖泡、蕩滌、洗禮才是生活的常態(tài),就如同生活中注定要經(jīng)受櫛風(fēng)沐雨才能抵達(dá)成功的彼岸,獲得靈魂的自由。
是的,經(jīng)受苦難是生活的常態(tài)。
那一縷澀香,在我的嗅覺中彌漫。
那是朱生豪在家徒四壁的環(huán)境下孜孜以求地翻譯莎士比亞的戲??;那是史鐵生在合歡樹下坐著輪椅尋找母親的痕跡;那是尼采在不被人信時對真理的堅持;那是袁隆平烈日下行走在稻田間的滴滴汗水……我們的生命往往不缺少財富、健康、理解與成果,同樣少不了困難。
就像生命的最初狀態(tài)是一摞等待沸水澆至的茶葉,各種考驗與挑戰(zhàn)必將如影隨形。
然而人類的特性,卻是愈被打倒,愈會站起來。
那一抹清香,抿進(jìn)了我的嘴角。
是,不屈的靈魂也許正對將要來臨的暴風(fēng)雨顧盼生姿,他們渴求用生命的熱愛去加熱水的溫度,以使自己的價值能得以歷久彌新。
經(jīng)過焚燒的金剛石終能成為鉆石,受過沙粒疼痛的蚌終能吐露珍珠。
序言中的先驅(qū)者歷經(jīng)數(shù)載終于打開了通往光明之門,那無數(shù)偉人為世人指明了真理的方向。
“誰終將聲震人間,必長久深自緘默;誰終將點燃閃電,必長久如云漂泊。
”沒有那些災(zāi)難的洗劫,我們?nèi)绾慰吹交艚鹩弥腔壅鞣钪?;如何能體會中曹雪芹的字字珠璣;如何能看見一片曾灑滿前人鮮血、如今成了湛藍(lán)得令人流淚的天空…… 林清玄曾將生命中的記憶比作旅店,而生活的常態(tài)則是在馬上不斷選擇奔跑的方向;羅梭將生命比作一道弧,“我們都將按照這個軌跡運(yùn)行下去”。
可是我認(rèn)為這些比喻都未能揭示生活苦難的本質(zhì)和其間精彩紛呈的過程。
我們是杯具中的茶葉。
溫水無法溢出生命的智慧和芳香;唯有用沸水無間斷煮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義的、流芳千古的生命常態(tài)。
“一個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
”浮生若茶,命運(yùn)多舛,但更重要的是能直面痛苦、化解痛苦并轉(zhuǎn)之溢出生命清香的能力。
惟有如此,才能在生命從容時獲得安心,在惶惑時面無懼色,在生命苦難時獲得一份內(nèi)心的鎮(zhèn)定與勇敢。
點評:這篇作品的成功之處在于巧妙地運(yùn)用了比喻論證的技巧,以茶喻人,茶經(jīng)沸水的洗禮最終茶香四溢,而人生則需苦難的歷練方能達(dá)到大成境界。
正如作者所言“唯有用沸水無間斷煮的人生,才是真的有意義的,流芳千古的生命的常態(tài)。
”這種寫法,不僅起到了將難于把握的題目化繁為簡的效果,也增加了文章的文學(xué)味道,體現(xiàn)的既是寫作的功力亦是靈感的體現(xiàn)。
三、沒有天空的日子我懷念海子 一片片麥地仰望著天空,那里有他戴著眼鏡的笑容。
他不會忘記,“麥地和光芒的情義”,麥地也不會忘記,在那個有風(fēng)有光,有云有雨的天空,他在那里。
他住在山間的木屋里,繁華的城市幾乎要把他忘記。
對著窗子,他只會看見荒涼的山崗、黑色的土地,只會看見美麗蒼白的手和月形的山峰。
帶上。
他說,他跟過去隔著黑色的土地,他和未來,隔著無聲的空氣。
他忘記了自己。
但是,他永遠(yuǎn)都會銘記,“活在這珍貴的人間,人類和植物一樣幸福,愛情和雨水一樣幸福”。
他永遠(yuǎn)都會銘記,“荒涼的山崗上站著四姐妹,所有的風(fēng)只向她們吹,所有的日子都為她們破碎”。
他永遠(yuǎn)都會銘記,因為這些都是他心的傷痕,都是他心中安安靜靜的愿望。
(這一節(jié)追憶海子的“生”。
作者熟悉海子的詩歌,熟悉海子的人生,選摘了海子中的詩句,通過“麥地”等海子詩歌中的常見意象,表現(xiàn)了海子執(zhí)著追尋精神世界的高貴人生以及生命中的苦痛。
海子的“忘記”與“銘記”為文章增添了厚重感) 二月二十六日,他說:“母親如門,對我輕輕開著。
”他穿著鞋子走在大地上。
這堅實干凈的土地,總是護(hù)衛(wèi)著他柔弱的身軀。
土地忘不了他。
他就是土地王,他一直就這么走著。
跨過他曾經(jīng)寫下的“橫陳于地的骸骨”的沙灘,跨過“眾神死亡的草原”,也跨過“跑著雪和太陽光芒”的“麥地”,跨過馬群,跨過閃電。
在兩行鐵軌間,他躺下去發(fā)呆,忘了站起來
那一夜,他血淋淋地走向天堂
天堂不會忘記他,早早地喚他回去。
那一夜,世人漸漸發(fā)覺他用自己最后的身軀在地上銘刻的詩句。
如今,他和他的詩永遠(yuǎn)不會被忘記。
(這一節(jié)詩意地表現(xiàn)海子的“死”。
引用了海子《訊問》中的詩句,詩行中表現(xiàn)出海子對圣潔母愛的向往,對精神家園的追尋。
海子 “忘了站起來”,天堂和世人 “不會忘記”他,巧妙地對比中,詩意地表現(xiàn)出對海子的永遠(yuǎn)的憶念) 夢中,我常常來到他的棺木前,而他卻靜靜地躺在棺木里發(fā)呆,不肯站起來。
夢中,我常常來到他的墳塋前,而那墳塋像一只圓圓的眼睛,望著天空。
夢里是永遠(yuǎn)沒有天空的,而我抬頭卻看見了他戴著眼鏡的笑容,他詩一樣的頭發(fā)蓋住了天空,也蓋住了我的神州以及世界的土地。
君生我未生,君死我未死。
在我的白駒過隙的人生中,我路過了一片不可及的天空,它卻永遠(yuǎn)銘記在我心中。
我愿他在天堂飛翔的影子也在大地上繼續(xù)飛翔,我也愿以跨越時空的凝望到達(dá)沒有天空的天涯,去擁抱永遠(yuǎn)屬于我們的海子。
(這一節(jié)寫“我”的憑吊與追尋。
“夢中”的尋找,永遠(yuǎn)的祈愿,沉痛而深情地表現(xiàn)了作者對海子及其詩歌世界的認(rèn)同與追慕)點評:海子的一生是短暫的,然而他卻以他對純粹的詩歌世界的追尋而成為永恒。
選擇海子為題材,表達(dá)對海子及其海子的詩歌世界的追尋,足見作者和海子之間的心靈相通。
本文的成功處主要表現(xiàn)在:一、意境深遠(yuǎn),有厚重感。
一方面,作者對海子及其詩作情有獨鐘,因而善于引用,信手拈來。
海子詩歌中的安靜、悲傷和執(zhí)著,豐富了文章的意蘊(yùn)。
另一方面,作者對永遠(yuǎn)的海子的深情懷念,對海子詩歌世界的渴望和追尋,使文章有了超越時空的人文魅力,增添了濃烈的詩意而有厚重的內(nèi)涵;二、想象豐富,構(gòu)思巧妙。
海子是浪漫的,追慕海子的作者也是浪漫的。
作者打破了常見的結(jié)構(gòu)模式,運(yùn)用豐富的想象分小節(jié)再現(xiàn)了海子的“生”、海子的“死”、海子死后“我”的憑吊與追慕,節(jié)與節(jié)之間是跳躍的,也是富于想象的,字里行間巧妙地蘊(yùn)蓄了自己激越跳蕩的情感,雋永而深沉。
本文能得高分,與它嚴(yán)謹(jǐn)而巧妙的結(jié)構(gòu),豐富的想象,深刻的內(nèi)涵,深遠(yuǎn)的意境,是分不開的。
四、驀然回首 忘記是齊桓公不記一箭之仇,彩車盛禮恭迎管仲的那份寬容; 忘記是秦穆公要群臣摘帽熄燈,不介小隙的那份心胸; 忘記是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那份淡定; 忘記是祁黃羊那“舉材不避仇,任賢不避親”的那份明理; 忘記是蘇軾“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的那份灑脫; 忘記更是李白“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那份曠達(dá)
(排比鋪陳,從不同側(cè)面詮釋了“忘記”的境界,既有氣勢,又豐富了文化內(nèi)涵) …… ——忘記是一種心胸,忘記是一種境界。
忘記該忘記的。
多一份寬容多一個朋友,多一種忘記多一個世界。
當(dāng)你在學(xué)會忘記的過程中,你感受到了人生的真諦
(透過現(xiàn)象揭示本質(zhì),三言兩語剖析“忘記”的意義) ——驀然回首,你已不再是孤寂的獨行人
銘記是諸葛亮為報劉備知遇之恩而“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那份感恩戴德; 銘記是趙孟頫與愛妻患難風(fēng)雨,不離不棄的那份堅貞; 銘記是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zé)”的那份誓言; 銘記是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那份忠心; 銘記是李時珍懸壺濟(jì)世,救死扶傷的那份責(zé)任; 銘記是嚴(yán)子陵垂釣富春江邊披蓑戴笠的那份固執(zhí); 銘記更是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那份凌云壯志
(再次排比,和上文形成對比,豐富了“銘記”的內(nèi)涵。
語言精練而有意蘊(yùn)) …… ——銘記是一份警醒,銘記是一種責(zé)任。
記住該記住的。
多一點銘記多一點警醒,多一份銘記多一份成熟。
人生許多事,是在銘記中成就,也是在銘記中精彩
(點睛式的議論,由事例而及內(nèi)涵,意蘊(yùn)更為豐富) ——在銘記中,驀然回首,你已有了認(rèn)真生活的理由
在忘與不忘之間,多少故事風(fēng)雨不衰
讓我們樹立心中的標(biāo)尺,忘記該忘記的,記住該記住的,讓我們的人生多一點踏實與精彩
(總結(jié)上文,明確點題,照應(yīng)“忘記”與“銘記”兩個側(cè)面,言簡意賅) 點評:這篇作文最大的特點是材料豐富,行文簡潔。
其豐富性主要表現(xiàn)在:一、作者擯棄了煩瑣的敘述和議論,連續(xù)運(yùn)用排比句式援引事例,形象地詮釋了“忘記”與“銘記”的具體內(nèi)涵,表現(xiàn)出豐富的積淀。
二、對事例的援引能從不同側(cè)面加以挖掘,以簡潔的語言揭示出內(nèi)在的本質(zhì),從而豐富了材料的內(nèi)蘊(yùn),形散而神聚。
此外,結(jié)構(gòu)上前后對照,由分而總,語言凝練而有文采,使行文有一種明快流暢之美。
此文能得高分,材料的豐富、結(jié)構(gòu)的明快簡潔功不可沒。
五、在忘記與銘記的兩岸 席慕容說:“生命是一條奔流不息的河,我們都是那個過河的人。
”在生命之河的左岸是忘記,在生命之河的右岸是銘記。
我們乘坐著各自獨有的船在左岸與右岸穿梭,才知道——忘記該忘記的,銘記該銘記的。
(詩意而有哲理的開篇,在引用和比喻中巧妙地點明主旨) 行走在人生路上,我們笑看窗外花開花落、葉枯葉落,靜觀天外云卷云舒、風(fēng)停風(fēng)起。
在路上,我們經(jīng)歷著太多太多悲喜交集的事,在生命之河的航行過程之中,我們學(xué)會了忘記該忘記的悲歡之事,學(xué)會了銘記該銘記的點點滴滴。
東坡披發(fā)仰天大呼“大江東去”,他面臨的那些煩心瑣事頃刻之間沉入滾滾波濤之中,消失得無影無蹤。
壯闊的滔滔江水讓東坡選擇忘記,忘記那些失意、悲傷,忘記那些仕途的不得意。
陶潛伴著“莊生曉夢迷蝴蝶”中的翩翩起舞的蝴蝶在東籬之下悠然采菊。
面對南山,淵明選擇忘記,忘記那些官場的丑惡,忘記自己遇到的所有不快,這是心靈的選擇,這是過河人在“河”的兩岸所做出的明智的選擇,這更是明智的“擺渡”。
(以東坡、陶潛為例,詮釋“忘記”悲歡之事的“明智”。
流暢的文字中蘊(yùn)蓄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 人們在河的左岸停留著,在這之外,同樣又有在右岸快樂生活著的人們。
坐在池邊亭下淚流滿面的獨酌的易安居士,用她的文字告訴我她永遠(yuǎn)銘記著這一生之中所經(jīng)歷的點點滴滴,那是她在“爭渡”途中所做出的選擇。
海子用“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告訴我“從明天起”他將記住所有的人生之“水”,因為那是他用于“澆灌”他的“花兒”的“玉露”。
三毛用她的文字永遠(yuǎn)地記住了撒哈拉的靈魂。
凡·高用《向日葵》永遠(yuǎn)記住了他的“船”……(排比舉例,證明“銘記”的永恒。
筆觸所及,涵蓋古今中外,豐富的材料增添了文章的人文內(nèi)涵,厚重而靈動) 這些是生命之河兩岸的人生,這是忘記與記憶的選擇。
風(fēng)吹起花瓣如同陣陣破碎的童年,決荒的古樂詮釋靈魂的落差,躲在夢與記憶的深處,聽花與黑夜唱盡夢魘,唱盡繁華,唱斷所有記憶的來路,由分明的笑和誰也不知道的不分明的淚來忘記該忘記的不快和瑣碎,來銘記該銘記的深刻與永恒。
煢煢白兔,東走西顧,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航行于“生命之河”中,坐在自己獨有的船上,知道——忘記在左,銘記在右,中間是無盡穿梭
(回扣開篇,以人生之船“無盡穿梭”這一意象蘊(yùn)蓄深沉的哲理,詩意而耐人尋味) 點評:這是一篇詩意而富于哲理的美文。
其高明處主要表現(xiàn)在兩方面:一是材料豐富。
從席慕容到凡·高,作者的筆觸縱橫古今中外,有詩有文,有點有面,有詳有略,有“忘記”有“銘記”。
由此及彼的聯(lián)想,不同角度的挖掘,豐富了文章的內(nèi)容。
二是意境深遠(yuǎn),有濃烈的詩意和深沉的哲理。
文章開頭和結(jié)尾都提到席慕蓉的詩句,以“河”喻“生命”,表現(xiàn)出人生就是在“左岸與右岸”穿梭的哲理意味;而文中涉及的典型人物及其典型作品,無不有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材料的厚重增添了文章的厚重,再輔以充滿意蘊(yùn)和詩意的語言,自然就詩情畫意而含蓄雋永了。
本文能得高分,內(nèi)蘊(yùn)深刻、材料豐富、文采斐然是重要因素。
六、永遠(yuǎn)的蘇武 揮一揮羊鞭,錦帽貂裘,他將其扔進(jìn)云霄深處;弄一支禿筆,矮紙斜行,他鐫刻出對大漢最深切的眷顧。
一邊是高官厚祿,一邊是赤膽忠心:站在忘卻與銘記之間、站在逸豫與憂勞之間,他選擇了忘卻富貴,選擇了銘記忠心,給人性涂上最濃重的一筆。
(對比舉例,開篇即有氣勢,“忘卻富貴”與“銘記忠心”形成鮮明對照,形象而深刻) 擎一支旌節(jié),他懷抱漢匈和睦的夙望,奔走于茫茫大漠;扶一陣駝鈴,他闊別長安的歌舞升平,游蕩于寒沙衰草;他要用挺直的脊梁,架起橫亙天山,溝通中原的飛虹。
(整齊的句式,再現(xiàn)了蘇武“奔走”于茫茫大漠、游蕩于寒沙衰草的身影,富有震撼力) 哀嘆,當(dāng)漢使謀反事??;正氣,當(dāng)蘇武拒絕折節(jié)叛敵;驚詫,當(dāng)單于面對這個寧死不屈,不為富貴所動的鐵血男兒;執(zhí)著,當(dāng)蘇武舉起羊鞭,選擇作高山雪蓮那執(zhí)著而圣潔的守望。
(四組排比,四種不同的反應(yīng)。
“哀嘆”、“驚詫”,是蘇武給對方的震懾;“正氣”、“執(zhí)著”,表現(xiàn)出蘇武的磊落光明) 朔風(fēng)凜冽,他與冷月作伴,北顧中原,將“生是大漢人,死是大漢臣”的高貴銘記在心靈深處。
胡笳幽怨,他與孤冢為伍,悵望大漠飛雪,將“榮華富貴,千金封侯”的許諾忘卻得一干二凈。
地窖冰冷,他將滿口氈毛與草皮一塊咽下,渾身的熱血卻沸騰著一個至死不渝的信念——銘記祖國,精忠報國。
冰雪飄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錚錚傲骨卻敲響千秋的絕唱——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貴猶能忘。
(四組排比,四個不同場景。
一方面是處境的艱險,一方面是蘇武的貧賤不移、威武不屈、富貴不淫。
鐵骨錚錚的忠臣形象令人慨嘆) 好一個永遠(yuǎn)的蘇武;他用睿智,銘記下對大漢忠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風(fēng)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禿禿的旌節(jié)升華為一段千古的驚奇,書寫了一段銘傳千古的悲歌。
好一個永遠(yuǎn)的蘇武;他用勇氣,忘卻了單于榮華富貴的引誘,在大漠黃沙中漸行漸遠(yuǎn),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為一段不朽的歷史,揮灑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
歷史不能忘記,在浮華與堅守之間,北海的蘇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鐵血男兒,用不屈與錚錚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詮釋,忘卻富足,成就氣節(jié);銘記祖國,造就偉大。
(“睿智”、“勇氣”、“不屈”、“錚錚鐵骨”,更從不同側(cè)面凸現(xiàn)蘇武的品質(zhì)) 我明白了,在忘卻與銘記之間,在享受與堅忍之間,那彳亍于枯草寒冰之上的蘇武,用執(zhí)著與信念作出了最美好的答案:富貴,只不過過眼云煙,忘卻,便是它的最好歸宿;忠心,方才是歷史永恒,銘記,是它的精神家園。
(挖掘蘇武其人其事的內(nèi)涵,回扣忘卻“富貴”,銘記“忠心”的主旨) 壯哉,那永遠(yuǎn)的蘇武
偉哉,那震撼人心的忘記
奇哉,那驚天動地的銘記
雄哉,那一段忘記與銘記的千載頌歌
(排比作結(jié),一詠三嘆,反復(fù)強(qiáng)化中,蘇武的形象更為光輝) 永遠(yuǎn)的蘇武。
點評:本文以它的厚重和文采而別具一格。
“蘇武牧羊”是家喻戶曉的歷史故事,作者卻能從不同側(cè)面入手,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蘇武的忠貞氣節(jié),表現(xiàn)他在“忘記”與“銘記”間的決絕,以形象生動的語言塑造出一位在枯草寒冰之上的鐵血男兒形象,謳歌偉大的愛國主義。
蘇武故事本身折射出的人文內(nèi)涵,作者通過流暢而蘊(yùn)藉的文字營造的深遠(yuǎn)意境,都豐富了文章的內(nèi)涵而顯得格外厚重;此外,本文也極富文采。
作者擷取了蘇武生涯中的一些生活場景加以形象生動的描摹,字里行間滲透著濃烈的感情。
而整散結(jié)合的句式,排比句對偶句的大量運(yùn)用,更使文章流暢而雋永,別具驚心動魄之美。
內(nèi)涵的豐富性與深刻性,出色的文采,正是本文得高分的重要因素。
七、美麗的流行,永恒的經(jīng)典 這是一個浮躁卻美麗的年代,我們哼著光良的歌在海邊大聲許愿,我們手牽著手在草地上大叫“可以陪你這樣活著真好”,流行音樂、電視劇、小說正以鋪天蓋地之勢將我們緊緊包裹住,偶爾生出一絲迷亂,偶爾有些彷徨,但這并不影響對于真善美的認(rèn)知。
不可否認(rèn),這是一個流行文化與經(jīng)典同行的年代,當(dāng)流行的美成為一種時尚,他并沒有悍(撼)動經(jīng)典的地位,反而可能孕育出新的經(jīng)典。
人們通常用時間來考量經(jīng)典與流行文化的差別,因為只有時間才能公正地審視出任何一種文化所存在的價值和內(nèi)涵,那些最豐盛的精神食糧并(雖)保存了下來,但那并不意味著那些被舍棄的都是文化垃圾。
對生活的真實反映是文化的功能,真即是美,美不離真。
從這個意義上講,流行的文化是一種美,它是一種更加大眾化、平民化的美。
我們是同時讀著經(jīng)典與流行成長起來的一代。
我們在金庸的作品中尋找江湖義氣、俠骨柔情,同時我們在李白和杜甫(身)上體味古人真實的豪邁或者沉郁;我們哼著《同桌的你》來紀(jì)念自己初長成的喜悅,祭奠我們終會逝去的青蔥歲月,同時我們也學(xué)習(xí)吟聽莫扎特《小夜曲》的安寧和貝多芬《命運(yùn)》中的悲愴。
流行與經(jīng)典有時候是兩個范疇的東西,偶爾的交集卻不會因此而相互抵觸、相互磨滅。
我們不必因為文化的普及而焦慮經(jīng)典的喪失,文化的概念的外延更加寬泛,卻也是我們現(xiàn)代人善于吸收的一種氣度。
活在當(dāng)下的我們并沒有被賦予權(quán)利標(biāo)榜剛剛誕生不久的東西為經(jīng)典,所以它們以流行的形式充斥著我們的生活,但它們?nèi)匀皇且粋€時代的真實寫照。
或許一百年后,當(dāng)人們回過頭來看的時候,其中的一部分會被確立為這個時代某種物象的象征,并成為經(jīng)典。
因為這個時代有一些紙醉金迷,所以意識流成為現(xiàn)代文學(xué)的一個常見表現(xiàn)手法,當(dāng)言語不再能表達(dá)文化人的內(nèi)心焦灼時,有些雜亂不著邊際的搭配實際正是他們心中的吶喊。
文化人正尋求著更多更新的突破口作為他們思想情感傳遞的媒介。
于是,形式越來越多、越來越雜,但雜而不亂、雜卻大同,任何真正可以被稱之為文化作品的事物都蘊(yùn)含著對現(xiàn)實深深的思索,流行誕生于此,經(jīng)典也從這里孕育。
的確,由于大量新鮮事物的涌入,其中確實也存在文化的垃圾,對此我們更多的是需要一些寬容。
因為經(jīng)典與流行更多的是帶給我們的美的享受,他們的時間范疇不同,導(dǎo)致他們的價值取向不同,但他們都曾經(jīng)伴隨我們體驗成長的喜悅與悲苦。
還是多一些祝福吧,希望郭敬明的作品更加成熟,留給人們更多的思考,希望現(xiàn)在的流行音樂少一些靡靡之音。
有人說李斯特的音樂曾經(jīng)只是被當(dāng)作那個時代情歌哼唱,那么說不定哪一天New Age的曲風(fēng)也可以成為音樂史上的絢爛一筆。
流行美麗,經(jīng)典依然永恒…… 能輸入字?jǐn)?shù)不夠了,暫答這些
山谷和山坳的區(qū)別是什么
江 城 子蘇 軾乙卯正月二十夜記夢,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yīng)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
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注釋】這是一首悼亡詞。
作者結(jié)合自己十年來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無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對亡妻永難忘懷的真摯情感和深沉的憶念。
作者寫此詞時正在密州(今山東諸城)任知州,他的妻子王弗在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死于開封。
到此時(熙寧八年)為止,前后已整整十年之久了。
詞前小序明確指出本篇的題旨是“記夢”。
然而,夢中的景象只在詞的下片短暫出現(xiàn),在全篇中并未居主導(dǎo)地位。
作者之所以能進(jìn)入“幽夢”之鄉(xiāng),并且能以詞來“記夢”。
完全是作者對亡妻朝思暮念、長期不能忘懷所導(dǎo)致的必然結(jié)果。
所以開篇使點出了“十 年生死兩茫?!边@一悲慘的現(xiàn)實。
這里寫的是漫長歲月中的個人悲涼身世。
生,指作者;死,指亡妻。
這說明,生者與死者兩方面都在長期相互懷念,但卻消息不通,音容渺茫了。
作者之所以將生死并提,除闡明題旨的作用之外,其目的還在于強(qiáng)調(diào)生者的悲思,所以,接下去立即出現(xiàn)“不思量,自難忘”這樣的詞句。
“不思量”,實際上是以退為進(jìn),恰好用它來表明生者“自難忘”這種感情的深度。
“千 里孤墳,無處話凄涼”二句,馬上對此進(jìn)行補(bǔ)充。
闡明“自難忘”的實際內(nèi)容。
王氏死后葬于蘇軾故鄉(xiāng)眉山,所以自然要出現(xiàn)“千里孤墳”,兩地睽隔的后果,作者連到墳前奠祭的時機(jī)也難以得到。
死者“凄涼”,生者心傷。
“十年”,是漫長的時間;“千 里”,是廣闊的空間。
在這漫長廣闊的時間空間之中,又隔阻著難以逾越的生死之間的界限,作者又怎能不倍增“無處話凄涼”的感嘆呢
時、空、生死這種種界限難以跨越,那只好乞諸于夢中相會了。
以上四句為“記夢”作好了鋪墊。
上片末三句筆鋒頓轉(zhuǎn),以進(jìn)為退,設(shè)想出縱使相逢卻不相識這一出人意外的后果。
這三句有很大的含量,其中揉進(jìn)了作者十年來宦海沉浮的痛苦遭際,揉進(jìn)了對亡妻長期懷念的精神折磨,揉進(jìn)十年的歲月與體態(tài)的衰老。
設(shè)想;即使突破了時、空與生死的界限,生者死者得以仍然“相逢”, 但相逢時恐怕對方也難以“相識”了。
因為十年之后的作者已“塵滿面,鬢如霜”,形同老人了。
這三句是從想象中的死者的反映方面,來襯托作者十年來所遭遇的不幸(包括反對新法而乞求外調(diào)出京的三年生活在內(nèi))和世事的巨大變化。
下片寫夢境的突然出現(xiàn):“”。
就全詞來講。
本篇的確是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此句則悲中寓喜。
“小軒窗,正梳妝”,以鮮明的形象對上句加以補(bǔ)充,從而使夢境更帶有真實感。
仿佛新婚時,作者在王氏身旁,眼看她沐浴晨光對鏡理妝時的神情儀態(tài),心里滿是蜜意柔情。
然而,緊接著詞筆由喜轉(zhuǎn)悲。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這兩句上應(yīng)“千里 孤墳”兩句,如今得以“還鄉(xiāng)”,本該是盡情“話凄涼”之時,然而,心中的千言萬語卻一時不知從哪里說起,只好“相顧無言”,一任淚水涌流。
這五句是詞的主題:“記夢”。
正由于夢境虛幻,所以詞的意境也不免有些迷離惝恍,作者不可能而且也用不著去盡情描 述。
這樣,反而可以給讀者留有想象的空間。
結(jié)尾三句是夢后的感嘆,同時也是對死者的慰安。
如果聯(lián)系開篇的“十年”,再加上無限期的“年年”,那么,作者對亡妻的懷戀,不就是“此恨綿綿無絕期”了么
本篇在藝術(shù)上值得注意的特點之一便是直抒胸臆,感情真摯。
由于作者對亡妻懷有極其深厚的情感,所以即使在對方去世十年之后,作者還幻想在夢中相逢。
并且通過夢境(或與夢境相關(guān)的部分)來酣暢淋漓地抒寫自己的真情實感,既無避忌,又不隱晦。
“不 思量,自難忘”,“無處話凄涼”,“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等句,都反映了直抒胸臆與吐屬自然這樣的特點。
另一特點是想象豐富、構(gòu)思精巧。
作者從漫長的時間與廣闊的空間之中來馳騁自己的想象,并把過去,眼前,夢境與未來融為統(tǒng)一的藝術(shù)整體,緊緊圍繞“思量”、“難忘”四 字展開描寫。
全詞組織嚴(yán)密,一氣呵成,但又曲折跌宕,波瀾起伏。
上片八句寫夢前的憶念及感情上的起伏,下片前五句寫夢中的悲喜,末三句述夢后的喟嘆。
情節(jié),有起有伏;用筆,有進(jìn)有退,感情,有悲有喜;極盡曲折變化之能事。
再一特點是語言爽快,純系白描。
由于這是一首抒寫真情實感的詞作,語言也極其樸素自然,真情實境.明白如話,毫無雕琢的痕跡。
這樣質(zhì)樸的語言又與不同的句式(三、四、五、七言)的交錯使用相結(jié)合,使這首詞既俊爽而又音響凄厲,恰當(dāng)?shù)乇憩F(xiàn)出作者心潮激蕩、勃郁不平的思想感情。
具有一種古詩和律詩所難以產(chǎn)生的內(nèi)在的節(jié)奏感和扣人心弦的藝術(shù)魅力。
唐五代及北宋描寫婦女的詞篇,多數(shù)境界狹窄,詞語塵下。
蘇軾此詞境界開闊,感情純真,品格高尚,讀來使人耳目一新。
用詞來悼亡,是蘇軾首創(chuàng)。
在擴(kuò)大詞的題材,在豐富詞的表現(xiàn)力方面,本篇應(yīng)占有一定的地位。
本篇完全可以同潘岳的,元稹的以及南宋吳文英的前后輝映,相互媲美。
望江南蘇 軾春未老,風(fēng)細(xì)柳斜斜。
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煙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卻咨嗟。
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
詩酒趁年華。
【簡析】春也未老,人也未老,于公務(wù)閑暇登臺的知州,心境是否也一樣超然
風(fēng)兒以細(xì)狀摹,可知正吹得輕冷;柳枝以斜勾勒,愈見得飄拂動人,漾映眼底的,是一帶環(huán)城的碧水;輝照滿城的,則有繽紛競放的春花。
而后看鱗次千家的檐瓦,迷蒙在飄飄灑灑的雨影之中。
那情景,能不牽縈一顆游于物外的超然之心。
蝶戀花【宋】蘇軾花褪殘紅青杏小。
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里秋千墻外道。
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
【簡析】上片句句藏著一個春字。
殘紅褪,柳綿吹少,是春衰的景象;青杏尚小,芳草綠遍,又呈生機(jī)勃郁。
春光已老,春光猶在,正是這么一個惱人的時節(jié)。
中間插寫的燕子飛來,流水人家,既是補(bǔ)足的信息,更使畫面增添動態(tài)的美。
花殘、杏小、燕飛、水繞,柳綿紛紛芳草處處,不言春而春在其中,這叫做藏中有露。
--------------------------------------------------------------------------------【注釋】①從教墜:任楊花墜落。
②有思:即有情。
③綴:連接。
【簡析】小雨初晴的欣喜,使院庭的晚照也這般紅麗
倒影芙蓉池的樓臺,搖漾著動人的金碧,春晚的風(fēng),吹動飄拂的柳,含怎樣依依的情
池面的嫩荷,不正如伊人飾戴的細(xì)巧青細(xì)
然而,時光畢竟已流過七載,故園依舊,良月好侶卻已零散
過片的贊美由此化為惋嘆,朱顏已老的詞人,已再無心情賞景主。
于是斜陽漸隱,金翠的樓臺上,只剩下這位落拓歸客的身影,坐對著暮靄四起的黃昏……賀新郎蘇 軾乳燕飛華屋。
悄無人、桐陰轉(zhuǎn)午, 晚涼新浴。
手弄生綃白團(tuán)扇,扇手一時似玉。
漸困倚、孤眠清熟。
簾外誰來推繡戶
枉教人夢斷瑤臺曲。
又卻是, 風(fēng)敲竹。
石榴半吐紅巾蹙。
待浮花浪蕊都盡, 伴君幽獨。
艷一枝細(xì)看取,又恐被、秋風(fēng)驚綠。
若待得君來向此, 花前對酒不忍觸。
共粉淚, 兩簌簌。
【簡析】一邊是輕弄團(tuán)扇的美人,一邊是半吐紅巾的榴花。
花兒紅麗,疊皺處恰似美人微蹙的愁眉。
人兒芳潔,顧盼中卻如夏日榴花般幽獨
她也曾在桐陰轉(zhuǎn)午間入夢,夢中與君王共赴瑤臺。
意外的欣喜,卻被推戶之聲驚破:夢醒處只聞風(fēng)吹窗竹
它也有與百花爭春的風(fēng)姿,卻只能開在繁華過后
誰都愛三春的浮花浪蕊,空負(fù)了這芳心的千重似束
阮郎歸【宋】蘇軾綠槐高柳咽新蟬,薰風(fēng)初入弦。
碧紗窗下洗沉煙,棋聲驚晝眠。
微雨過,小荷翻,榴花開欲然。
玉盆纖手弄清泉,瓊珠碎卻圓。
【簡析】初夏特有的韻味,從一伴活潑少女的感覺中傳寫,便多了幾分情性。
愜意的晝眠,忽被落棋之聲驚醒,本有些惱,揉揉眼睛,卻見碧紗窗下,飄縷縷沉得之煙;窗外的槐柳綠影,傳陣陣新蟬之鳴,不禁又喜從心生。
于是便挎盆出門,痛痛快快享受泉流洗沐的清涼。
看雨后的小荷,隨溪流翻動得多歡
石榴花襯著濕潤的綠葉,愈見得紅麗如燃。
伸纖手玩弄瀉池的流泉,那就更有味啦,連濺落荷葉的碎滴,也一粒粒圓轉(zhuǎn)如珠
卜算子蘇 軾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棲,楓落吳江冷。
【簡析】冷寒的,也不止是沙洲和桐枝。
有恨的,究竟是孤鴻還是幽人
靜夜如此寂寞,又何須漏壺提醒辰次
月兒依然殘缺。
不見有清滿的佳期
疏淡的笑墨,似寫凄淡的夜色;清美的詞境,難歇哀憤的心。
洞仙歌【宋】蘇軾余七歲時見眉山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余,自言嘗隨其師入蜀主孟昶宮中。
一日,大熱,蜀主與花蕊夫人夜納涼摩訶池上,作一詞,朱具能記之。
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無知此詞者,但記其首兩句。
暇日尋味,豈洞仙歌乎
乃為足之云。
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
水殿風(fēng)來暗香滿。
繡簾開,一點明月窺人;人未寢,倚枕釵橫鬢亂。
起來攜素手,庭戶無聲,時見疏星度河漢。
試問夜如何
夜已三更,金波①淡,玉繩②低轉(zhuǎn)。
但屈指西風(fēng)幾時來,又不道③流年暗中偷換。
【注釋】①金波:月光。
②玉繩:星名。
③不道:不覺。
【簡析】夏夕自炎,玉人自涼,連水殿上偶來的風(fēng),也帶著縷縷池荷的清香。
夜已三更,庭戶無聲,仰聽疏星時流的河漢,似也已波靜浪歇----詞人的胸際了無塵俗之氣,創(chuàng)造的詞境正如此清馨。
于是見一點明月,喚起花蕊夫人,在與蜀主攜手中,共對沉沉夜天。
夜如何的啟問,問得神情宛然;屈指盼西風(fēng)的企待,又帶著幾多流年暗換的悵惘。
永遇樂蘇 軾彭城夜宿燕子樓,夢盼盼,因作此詞。
明月如霜,好風(fēng)如水,清景無限。
曲港跳魚,圓荷瀉露,寂寞無人見。
□如三鼓,鏗然一葉,黯黯夢云驚斷。
夜茫茫,重尋無處,覺來小園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
燕子樓空,佳人何在
空鎖樓中燕。
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
異時對,黃樓夜景,為余浩嘆。
注:□(纟+沈去掉三點水)【簡析】詞人蒞臨徐州,宿于唐代名妓關(guān)盼盼的燕子樓。
是夜,明月皎潔如霜,好風(fēng)清涼如水,此為大景,以靜襯托夜之深。
魚跳曲港,露瀉圓荷,此為小景,以動反襯夜之靜。
如此靜夜,自能夢遇佳人。
然三更鼓響,一片葉落,忽然驚醒,于是悵然若失,起而尋夢上征融情入景,若夢若醒,亦真亦幻,給人以惝恍迷離之感。
下片由人亡樓空,直抒感慨,把故園之思,今昔這感、人生如夢之嘆,打成一片。
他從自己今日憑吊燕子樓,推想到他日后人又將憑吊自己所建的黃樓,一種人生須臾、榮枯無常的感慨襲上心頭,使他深有古今如夢,何嘗夢覺之慨。
看來,這燕子樓的一夢,也不特是艷遇而已,更暴光坡心境的一次澄化。
鷓鴣天【宋】蘇軾林?jǐn)嗌矫髦耠[墻,亂蟬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xì)細(xì)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zhuǎn)斜陽。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
【簡析】正宜從身披斜陽,杖藜徐步于村舍古城間的遷謫之客心上體會。
遠(yuǎn)處有明麗的山巒,聳立在夕照如火的林巔;近處則秀竹叢叢,遮隱了村舍院墻。
移步間秋草衰黃、蟬聲喧亂,然后欣喜地發(fā)現(xiàn)一片清亮的池塘,看翻飛水天的白鳥之影,聞映照綠漣的紅荷幽香……濃淡相襯的著色,動靜相對的勾勒,給畫面帶來了何其支人的韻致
流連在其中的詞人,那心境想必也格外曠閑。
豪放的:滿江紅蘇 軾江漢西來,高樓下、葡萄深碧。
猶自帶、岷峨云浪,錦江春色。
君是南山遺愛守,我為劍外思?xì)w客。
對此間、風(fēng)物豈無情,殷勤說。
江表傳,君休讀。
狂處士,真堪惜。
空洲對鸚鵡,葦花蕭瑟。
不獨笑書生爭底事,曹公黃祖俱飄忽。
愿使君、還賦謫仙詩,追黃鶴。
西江月蘇 軾頃在黃州,春夜行蘄水中。
過酒家飲酒,醉。
乘月至一溪橋上,解鞍曲肱,醉臥少休。
及覺已曉。
亂山攢擁,流水鏗然,疑非人世也。
書此語橋柱上。
照野彌彌淺浪,橫空隱隱層霄。
障泥未解玉驄驕,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風(fēng)月,莫教踏碎瓊瑤。
解鞍欹枕綠楊橋,杜宇一聲春曉。
①蘇軾丙辰中秋歡飲達(dá)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②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
③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④我欲乘風(fēng)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zhuǎn)朱閣,抵綺戶,照無眠。
不應(yīng)有恨,何事偏向別時圓。
⑤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⑥--------------------------------------------------------------------------------【注釋】①大曲的首段,故曰“歌頭”。
雙調(diào),九十五字,平韻。
②丙辰:熙寧九年(1076)。
蘇轍字子由。
③李白 :“青天有月來幾時
我今停杯一問之。
”④牛僧孺《周秦行紀(jì)》:“共道人間惆悵事,不知今夕是何 年。
”⑤司馬光《溫公詩話》記石曼卿詩:“月如無恨月 長圓。
”⑥嬋娟:美麗的月光。
【簡析】詞人運(yùn)用形象描繪的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dāng)空、美人千里、孤高曠遠(yuǎn)的境氛圍,把自己遺世獨立意緒和往昔的神話傳說融合一處,在月的陰晴圓缺當(dāng)中,滲進(jìn)濃厚的哲學(xué)意味,可以說是一首將自然和社會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此詞通篇詠月,卻處處關(guān)合人事。
上片借明月自喻孤高,下片用圓月襯托別情,它構(gòu)思奇特,畦徑獨辟,極富有浪漫主義色彩,是蘇詞的代表作之一。
行香子·過七里灘【宋】蘇軾一葉舟輕,雙槳鴻驚。
水天清、影湛波平。
魚翻藻鑒,鷺點煙汀。
過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畫,曲曲如屏。
算當(dāng)年、虛老嚴(yán)陵。
君臣一夢,今古空名。
但遠(yuǎn)山長,云山亂,曉山青。
西江月·重九蘇 軾點點樓頭細(xì)雨,重重江外平湖。
當(dāng)年戲馬會東徐,今日凄涼南浦。
莫恨黃花未吐,且教紅粉相扶。
酒闌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間今古。
滿江紅·懷子由作蘇 軾清潁東流,愁目斷、孤帆明滅。
宦游處、青山白浪,萬重千疊。
孤負(fù)當(dāng)年林下意,對床夜雨聽蕭瑟。
恨此生、長向別離中,添華發(fā)。
一尊酒,黃河側(cè)。
無限事,從頭說。
相看恍如昨,許多年月。
衣上舊痕馀苦淚,眉間喜氣添黃色。
便與君、池上覓殘春,花如雪。
念奴嬌①·赤壁懷古②【宋】蘇軾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③。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dāng)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④。
羽扇綸巾, 談笑間、強(qiáng)虜灰飛煙滅。
故國神游,多情應(yīng)笑我,早生華發(fā)⑤。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⑥【注釋】①又名《百字令》。
雙調(diào),一百字,仄韻,多用入聲。
②周瑜破曹操的赤壁 在今湖北浦圻縣,蘇軾所游為黃州赤壁,一名赤鼻磯。
③千堆雪:流花千疊。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又作“亂石崩云,驚濤裂岸,卷起千堆雪”。
④周瑜二十四歲為東吳中郎將,人稱周郎。
小喬為喬玄次女,其嫁周瑜在建安三年,為赤壁之戰(zhàn)十年前事。
⑤“笑應(yīng)我多情早生華發(fā)”的倒裝。
⑥酹: 以酒灑地,用以敬月。
【品評】這首詞是元豐五年(1082)七月蘇軾謫居黃州時作。
上片詠赤壁,下片懷周瑜,最后以自身感慨作結(jié)。
起筆高唱入云,氣勢足與“黃河之水天上來”相侔,而且詞境壯闊,在空間上與時間上都得到極度拓展。
江山、歷史、人物一齊涌出,以萬古心胸引出懷古思緒。
接著借“人道是”疑似之言,把江邊故壘和周郎赤壁掛上了鉤。
“亂石崩云” 三句正面寫赤壁景色, 驚心駭目。
詞中把眼前的亂山大江寫得雄奇險峻,渲染出古戰(zhàn)場的氣氛和聲勢。
對于周瑜,蘇軾特別激賞他少年功名,英氣勃勃。
“小喬初嫁”看似閑筆,而且小喬初嫁周瑜在建安三年,遠(yuǎn)在赤壁之戰(zhàn)前十年。
特意插入這一句,更顯得周瑜少年英俊 ,春風(fēng)得意。
詞也因此豪放而不失風(fēng)情,剛中有柔,與篇首“風(fēng)流人物”相應(yīng)。
“羽扇綸巾”三句寫周瑜的戰(zhàn)功,也很特別。
周瑜身為主將卻并非兵戎相見,而是羽扇便服,談筆風(fēng)生。
寫戰(zhàn)爭一點不渲染士馬金鼓的戰(zhàn)爭氣氛,只著筆于周瑜的從容瀟灑,指揮若定,這樣寫法更能突出他的風(fēng)采和才能。
蘇軾這一年四十七歲了,不但功業(yè)未成,反而待罪黃州,同三十左右就功成名就的周瑜相比,不禁深自感愧。
壯麗江山,英雄業(yè)績,激起蘇軾爽邁奮發(fā)的感情,也加深了他的內(nèi)心苦悶和思想矛盾。
故從懷古歸到傷己,自嘆“人間如夢”,舉杯同江上清風(fēng)、山間明月一醉銷愁了。
這首懷古詞兼有感奮和感傷兩重色彩,但篇末的感傷色彩掩蓋不了全詞的豪邁氣派。
詞中寫江山形勝和英雄偉業(yè),在蘇軾之前從未成功地出現(xiàn)過。
因此這首《念奴嬌》歷來被看作蘇軾豪放詞的代表作。
不但詞的氣象境界凌厲無前,而且大聲鏗鏘,需要銅琵琶、鐵綽板來伴唱。
對于原破。
八聲甘州·寄參寥子蘇 軾有情風(fēng)、萬里卷潮來,無情送潮歸。
問錢塘江上,西興浦口,幾度斜暉
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誰似東坡老,白首忘機(jī)。
記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處,空翠煙霏。
算詩人相得,如我與君稀。
約他年、東還海道,愿謝公、雅志莫相違。
西州路,不應(yīng)回首,為我沾衣。
江 城 子蘇 軾乙卯正月二十夜記夢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
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欲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
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注釋】瀟灑的詞人本就生性豪放,密州鐵溝出獵,左牽黃犬,右擎蒼鷹,相隨千騎錦士馳卷平岡,何等聲勢,何等豪氣,由此傾動了滿城老少,使老夫陡發(fā)少年狂氣,在親射虎,看孫郎的奇想中躍現(xiàn)的,正是當(dāng)年孫權(quán)射虎的風(fēng)采
但詞人的胸膽,又何甘只在射虎中稱雄
連年犯邊的西夏,正需要魏尚那樣的勇將御擊
酒酣的詞人因此宣告:倘若漢文帝再遣馮唐,我便是當(dāng)世魏尚,愿換弓如月,一箭射落象征侵掠的惡星天狼
臨江仙【宋】蘇軾夜飲東坡醒復(fù)醉,歸來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鳴。
敲門都不應(yīng),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①
夜闌風(fēng)靜谷紋②平。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釋】①營營:紛亂。
②谷紋:水波紋。
【簡析】遷謫黃州的郁憤,似乎全已在東坡夜飲中舒泄。
來歸臨打開亭寓所,妙在仿佛三更,或許不到三更
醉中誰能辨清
敲門是白費(fèi)勁了----小小家童竟也有如雷的鼾聲。
好在寓所臨江,聽江聲比自比鼾聲有味,但醉立到天亮也累,倚仗正物我兩適
·······························說行天下朋友推薦的小說網(wǎng)站大全好東西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哦
<羚羊飛渡>原文
斑羚飛渡 文\\\/沈石溪 我們狩獵隊分成好幾個小組,在獵狗的幫助下,把七八十只斑羚逼到戛洛山的傷心崖上。
傷心崖是戛洛山上的一座山峰,像被一把利斧從中間剖開,從山底下的流沙河抬頭往上看,宛如一線天。
隔河對峙的兩座山峰相距約六米左右,兩座山都是筆直的絕壁。
斑羚雖有肌腱發(fā)達(dá)的四條長腿,極善跳躍,是食草類動物中的跳遠(yuǎn)冠軍,但就像人跳遠(yuǎn)有極限一樣,在同一水平線上,健壯的公斑羚最多只能跳出五米遠(yuǎn),母斑羚、小斑羚和老斑羚只能跳四米左右,而能一跳跳過六米寬的山澗的超級斑羚還沒有生出來呢。
開始,斑羚們發(fā)現(xiàn)自己陷入了進(jìn)退維谷的絕境,一片驚慌,胡亂躥跳。
有一只老斑羚不知是老眼昏花沒測準(zhǔn)距離,還是故意逞能,竟退后十幾步一陣快速助跑奮力起跳,想跳過六米寬的山澗,結(jié)果在離對面山峰還有一米多的空中哀咩一聲,像顆流星似的筆直墜落下去,好一會兒,懸崖下才傳來撲通的落水聲。
過了一會兒,斑羚群漸漸安靜下來,所有的眼光集中在一只身材特別高大、毛色深棕油光水滑的公斑羚身上,似乎在等候這只公斑羚拿出使整個種群能免遭滅絕的好辦法來。
毫無疑問,這只公斑羚是這群斑羚的頭羊,它頭上的角像兩把鐮刀。
鐮刀頭羊神態(tài)莊重地沿著懸崖巡視了一圈,抬頭仰望雨后湛藍(lán)的蒼穹,悲哀地咩了數(shù)聲,表示自己也無能為力。
斑羚群又騷動起來。
這時被雨洗得一塵不染的天空突然出現(xiàn)一道彩虹,一頭連著傷心崖,另一頭飛越山澗,連著對面那座山峰,就像突然間架起了一座美麗的天橋。
斑羚們凝望著彩虹,有一頭灰黑色的母斑羚舉步向彩虹走去,神情飄渺,似乎已進(jìn)入了某種幻覺狀態(tài)。
也許,它們確實因為神經(jīng)高度緊張而誤以為那道虛幻的彩虹是一座實實在在的橋,可以通向生的彼岸。
灰黑色母斑羚的身體已經(jīng)籠罩在彩虹眩目的斑斕光普里,眼看就要一腳踩進(jìn)深淵去,突然,鐮刀頭羊“咩——咩”發(fā)出吼叫。
這叫聲與我平常聽到的羊叫迥然不同,沒有柔和的顫音,沒有甜膩的媚態(tài),也沒有絕望的嘆息,音調(diào)雖然也保持了羊一貫的平和,但沉郁有力,透露出某種堅定不移的決心。
隨著鐮刀頭羊的那聲吼叫,灰黑色母斑羚如夢初醒,從懸崖邊緣退了回來。
隨著鐮刀頭羊的那聲吼叫,整個斑羚群迅速分成兩拔;老年斑羚為一拔,年輕斑羚為一拔。
在老年斑羚隊伍里,有公斑羚,也有母斑羚;在年輕斑羚隊伍里,年齡參差不齊,有身強(qiáng)力壯的中年斑羚,有剛剛踏進(jìn)成年行列的大斑羚,也有稚氣未脫的小斑羚。
兩拔分開后,老年斑羚的數(shù)量比年輕的那撥少了十來只。
鐮刀頭羊本來站在年輕斑羚那撥里,眼光在兩撥斑羚間轉(zhuǎn)了幾個來回,悲愴地輕咩了一聲,邁著沉重的步伐走到老年斑羚那一撥去了。
有幾只中年公斑羚跟隨著鐮刀頭羊,也自動從年輕斑羚那撥里走出來,進(jìn)入老年斑羚的隊伍。
這么一來,兩撥斑羚的數(shù)量大致均衡了。
就在這時,我看見,從那撥老斑羚里走出一只公斑羚來。
公斑羚朝那撥年輕斑羚示意性地咩了一聲,一只半大的斑羚應(yīng)聲走了出來。
一老一少走到傷心崖,后退了幾步,突然,半大的斑羚朝前飛奔起來,差不多同時,老斑羚也快速起跑,半大的斑羚跑到懸崖邊緣,縱身一躍,朝山澗對面跳去;老斑羚緊跟在半大斑羚后面,頭一勾,也從懸崖上躥躍出去;這一老一少跳躍的時間稍分先后,跳躍的幅度也略有差異,半大斑羚角度稍高些,老斑羚角度稍低些,等于是一前一后,一高一低。
我吃了一驚,怎么自殺也要老少結(jié)成對子,一對一對去死嗎
這只半大斑羚和這只老斑羚除非插上翅膀,否則絕對不可能跳到對面那座山崖上去
突然,一個我做夢都無法想象的鏡頭出現(xiàn)了,老斑羚憑著嫻熟的跳躍技巧,在半大斑羚從最高點往下降落的瞬間,身體出現(xiàn)在半大斑羚的蹄下。
老斑羚的跳躍能力顯然要比半大斑羚略勝一籌,當(dāng)它的身體出現(xiàn)在半大斑羚蹄下時,剛好處在跳躍弧線的最高點,就像兩艘宇宙飛船在空中完成了對接一樣,半大斑羚的四只蹄子在老斑羚寬闊結(jié)實的背上猛蹬了一下,就像踏在一塊跳板上,它在空中再度起跳,下墜的身體奇跡般的再度升高。
而老斑羚就像燃料已輸送完了的火箭殘殼,自動脫離宇宙飛船,不,比火箭殘殼更悲慘,在半大斑羚的猛力踢蹬下,像只突然斷翅的鳥筆直墜落下去。
這半大斑羚的第二次跳躍力度雖然遠(yuǎn)不如第一次,高度也只有地面跳躍的一半,但足已夠跨越剩下的最后兩米路程了。
瞬間,只見半大斑羚輕巧地落在對面山峰上,咩叫一聲,鉆到磐石后面不見了。
試跳成功。
緊接著,一對對斑羚凌空躍起,在山澗上空畫出一道道令人眼花繚亂的弧線。
每一只年輕斑羚的成功飛渡,都意味著一只老年斑羚摔得粉身碎骨。
山澗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又架起了一座橋,那是一座用死亡座橋墩架設(shè)起來的橋。
沒有擁擠,沒有爭奪,秩序井然,快速飛渡。
我十分注意盯著那群注定要送死的老斑羚,心想,或許有個別比較滑頭的老斑羚,會從注定死亡的那撥偷偷溜到新生的那撥去,但讓我震驚的是,從頭至尾沒有一只老斑羚調(diào)換位置。
他們心甘情愿用生命為下一代搭起一條生存的道路。
絕大部分老斑羚都用高超的跳躍技藝,幫助年輕斑羚平安地飛渡到對岸的山峰。
只有一頭衰老的母斑羚,在和一只小斑羚空中銜接時,大概力不從心,沒能讓小斑羚踩上自己的背,一老一少一起墜進(jìn)深淵。
我沒想到,在面臨種群滅絕的關(guān)鍵時刻,斑羚群竟然能想出犧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辦法來贏得種群的生存機(jī)會。
我沒想到,老斑羚們會那么從容地走向死亡。
我看得目瞪口呆,所有的獵人都看得目瞪口呆,連狗也驚訝地張大嘴,伸出了長長的舌頭叫。
最后傷心崖上只剩下那只成功地指揮了這群斑羚集體飛渡的鐮刀頭羊。
它孤零零地站在山峰上,既沒有年輕斑羚需要它做空中墊腳石飛到對岸去,也沒有誰來幫它飛渡。
只見它邁著堅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絢麗的彩虹。
彎彎的彩虹一頭連著傷心崖,一頭連著對岸的山峰,像一座美麗的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