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孽?;ā分饕v了甚麼事情。
表達了甚麼寓意
在中國小說史上,《孽海花》是一部當之無愧的文學名著。
它的出版,曾于20世紀初期的文壇引起轟動,在不長的時間里,先后再版10余次,“行銷10萬部左右,獨創(chuàng)記錄”(范煙橋《孽?;▊扔洝罚?。
專家的評論亦頗為熱烈,著名小說研究專家蔣瑞藻在《小說枝談》中,轉引《負暄瑣語》的評論說:“近年新撰小說風起云涌,無慮千百種,固自不乏佳構。
而才情縱逸,寓意深遠者,以《孽?;ā窞榫揠?。
”一代古文大師、著名外國文學翻譯家林琴南,對之推崇備至,“嘆為奇絕”。
魯迅對此書亦多有褒揚。
然而,不同的聲音亦復有所聞:胡適以為:“《孽?;ā芬粫删拥诙鳌?。
一部小說不僅引起一般讀者的廣泛興趣,以至一版再版,并且招來諸多文化名人評頭品足,這確乎是一件極有趣的現(xiàn)象。
我們今天的讀者,盡可以放開自己的眼光去鑒賞,去評判。
為了有助于朋友們閱讀,不妨對作者的經歷,成書的過程,以及小說諸般特征略作評介如下: 作者曾樸,初字太樸,后改字孟樸,筆名東亞病夫,病夫國之病夫等。
江蘇常熟人。
生于1872年,卒于1935年。
他生活的年代,恰是中國社會充滿了動蕩與變革的時代。
而曾樸又是一個生性敏感、熱心國事之人,因此而隨時代大潮的激蕩而沉浮。
他19歲即考中秀才,次年中舉,可謂少年得志,名震鄉(xiāng)里。
轉年即赴京應試,卻因試卷墨污而名落孫山。
隨即捐官內閣中書,留京供職。
越2年,爆發(fā)了甲午海戰(zhàn),中國一敗涂地,被迫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消息傳來,國人震驚。
曾樸懷抱憂國憂民之志,難耐內閣中書的閑散空曠,立志進入外交界,以實現(xiàn)“為國宣勞”的人生理想。
為此,而入同文館學習法文。
至1896年,負責外交事務的總理衙門招考章京,曾樸雖以“異才”而聞名京師,卻因不為內閣衙門保舉而不得應試資格。
其壯志難酬,悲憤至極,拂袖出京而去。
次年,至上海創(chuàng)辦實業(yè),適逢譚嗣同、林旭等維新志士聚集滬上,謀劃變法革新。
曾樸為之所動,與譚、林諸君朝夕相聚,籌謀新政。
1808年,應康有為、梁啟超相召,譚、林等北上京師。
曾樸則因父親喪葬瑣事尚未料理清楚而滯留滬上。
不久,變法失敗,譚、林諸君殉難。
曾樸聞訊不勝驚恐,迅即由瀘返鄉(xiāng)。
鄉(xiāng)居期間,與開明士紳丁祖蔭、徐念慈、張鴻等人,倡導新式教育,雖遭頑固勢力百般阻撓,但最終還是沖決各種阻力,創(chuàng)辦了常熟第一所小學。
又自辦日文講習班,聘日籍教師任課。
1903年再赴上海,經營繭絲業(yè),因受外絲傾銷的沖擊,折本而罷。
次年,轉入出版業(yè),創(chuàng)辦“小說林社”,出版中外小說。
1907年又創(chuàng)辦《小說林》月刊。
1908年因資金周轉不靈,出版社被迫關閉。
即在曾樸從事出版業(yè)的同時,亦未曾中斷政治活動,他曾參加張謇、孟昭常等人為中心的預備立憲公會,積極倡導君主立憲制。
到1909年,清政府已處四面楚歌的境地,曾樸卻應大官僚端方之聘,進入兩江總督衙門,做了幕僚。
次年,又因端方保薦,以候補知府身份,先后在杭州、寧波任職。
辛亥革命后,被選為江蘇省議員,又歷任官產處處長、財政廳廳長、政務廳廳長等職。
直至國民革命軍北伐至江蘇,才終止了官場生涯。
1927年重操舊業(yè),創(chuàng)辦“真善美”書店,并出版發(fā)行《真善美》雜志。
至1931年,復以資金不能流轉而歇業(yè)。
隨即由瀘返鄉(xiāng),4年后結束了他坎坷曲折的人生歷程。
這里特別需要說明的是,終其一生,始終熱衷于學術研究與文學創(chuàng)作,著述達數(shù)10種之多,而尤以《孽?;ā夫懵曋型?,藝術魅力歷久而不衰。
《孽海花》的成書過程,亦如同它的作者人生歷程那樣,復雜而又曲折。
第一、二回發(fā)表于1904年留日青年在東京創(chuàng)辦的《江蘇》雜志第8期,而作者并不是曾樸而是金松岑。
金氏以愛自由者為筆名刊發(fā)兩回之后,又寫成4回,遂以6回書稿寄送好友曾樸商酌。
曾樸以為題材尚好,只是格局過于狹隘,建議作大的修改,使之“盡量容納30年來的歷史”。
金氏以為寫小說非己所長,則順水推舟,任由曾樸去修改、續(xù)寫。
曾樸遂埋首案頭3月余,得20回(含對金氏6回徹底改寫)。
1905年由日本翔鸞社分兩集出版發(fā)行。
至1930年,續(xù)寫至35回,其中前20回于1928年由真善美書店再版,依然分作兩集。
后15回則由《真善美》雜志陸續(xù)刊發(fā)。
1931年將此15回的前10回結集,由真善美書店出版,是為第3集。
繼而,又將3集合為一冊出版。
簡而言之,合刊后的版本為30回,后5回并未放入其中,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5年出版的寶文堂本,1956年出版的上海文化出版社本,以及1959年上海中華書局本,都是30回本。
直到1962年,中華書局才將后5回作為附錄增入出版,是為增訂本。
《孽海花》內容繁富,時間跨度大,如何從總體上把握它的本質特征
作者對其創(chuàng)作意圖的剖白,對我們頗有啟發(fā)。
《修改后要說的幾句話》曾云:“這書主干的意義,只為我看著這30年,是我中國由舊到新的一個大轉關,一方面文化的推移,一方面政治的變動,可驚可喜的現(xiàn)象,都在這時期內飛也似的進行。
我就想把這些現(xiàn)象,合攏了它的側影或遠景和相連系的一些細節(jié)事,收攝在我筆頭的攝影機上,叫它自然地一幕一幕地展現(xiàn),印象上不啻目擊了大事的全景一般。
”由是觀之,作者試圖在這部小說里容納30年歷史的本質內容,并表現(xiàn)出它的發(fā)展趨勢。
質而言之,就是要把《孽?;ā穼懗梢徊繗v史小說。
而所謂歷史小說,已經不同于我國傳統(tǒng)意義上的“歷史演義小說”,歷史演義小說,即歷史的通俗化;而這里所說的歷史小說,是具有近代意義的新概念。
其基本特征是:“把奇妙和真實”結合在一起,塑造“個人與社會歷史命運更緊密結合的人物”,表現(xiàn)歷史的本質和趨向,最終“把小說提高到歷史哲學的地位”(引號為盧卡契言論)。
應該說,《孽海花》已經達到了這樣一種境界,堪稱具有近代意義的歷史小說。
這自然與作者對法國文學特別是對大仲馬、雨果的歷史小說具有頗為精到的研究不無關系。
《孽海花》所表現(xiàn)的30年歷史內容,亦即同治中期至光緒后期這一特定歷史階段政治和文化的變遷史。
就政治演變而言,小說以同治中后期為背景,或隱或現(xiàn)地表現(xiàn)了光緒前、中期一系列重大事件的發(fā)展歷程:從中法戰(zhàn)爭到中俄領土爭端;從甲午海戰(zhàn)到臺灣軍民的反抗侵略;從洋務運動到維新派興起,以至資產階級革命領導的廣州起義的失敗。
同時,作者更注重表現(xiàn)諸多政治事件的內在聯(lián)系及其發(fā)展趨勢。
誠如作者自云:“這書寫政治,寫到清室的亡,全注重德宗和太后的失和,所以寫皇家的婚姻史,寫魚陽伯、余敏的買官,東西宮爭權的事,都是后來戊戌政變,庚子拳亂的根源。
”小說中的光緒皇帝生性懦弱,完全被慈禧太后所挾制,即使冊立皇后,亦沒有絲毫的決定權。
慈禧將自己的外甥女塞給光緒立為皇后,以為耳目,而光緒所寵愛的姑娘只好屈居皇妃之位,從此東、西宮爭寵的鬧劇愈演愈烈。
東、西宮爭寵,實質是光緒與慈禧爭權的表現(xiàn)形式。
后來,外間傳言,魚陽伯行賄皇妃,謀上海道肥缺。
慈禧就借機大打出手,立刻廷杖皇妃,并降之為貴人。
因此而引起帝后失和。
由此而后的戊戌政變、義和團運動直至清王朝覆亡,都與帝后失和相關聯(lián)。
不過,戊戌政變及以后的事件都在擬寫計劃之內,而并未付諸實施。
小說是如何表現(xiàn)30年來思想文化的變遷呢
作者在《修改后要說的幾句話》中對此亦有明確的揭示:“寫雅敘(聚)園、含英社、讀瀛會、臥云園、強學會、蘇報社,都是一時文化過程的足跡。
”從雅聚園的描寫中,可表現(xiàn)出同治時期一般讀書士子的精神風貌,國家已處岌岌可危的境地,而他們對此卻麻木不仁,對世界大勢幾乎是一無所知,唯一感興趣的就是考究做八股文的要訣,陸菶如就是典型的代表人物。
然而,時代風云的激蕩畢竟促使讀書士子階層發(fā)生分化,某些思想敏銳的通達之士,開始睜眼看世界,除舉子業(yè)之外,亦注重經史百家的學問,而且對西學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
就在第2回有關雅聚園的描寫之后,敘及金雯青中狀元衣錦還鄉(xiāng)、乘輪船途經上海小住。
有洋務派著名人物馮桂芬來訪,見面一番寒暄之后,即以長者口吻勉勵雯青說:“現(xiàn)在是五洲萬國交通時代,從前多少詞章考據的學問,是不盡可以用的……我看現(xiàn)在讀書,最好能通外國語言文字,曉得他所以富強的緣故,一切聲、光、化、電的學問,輪船、槍炮的制造,一件件都要學會他,那才算得個經濟……”一番話足以振聾發(fā)聵,直令狀元郎茅塞頓開。
隨后,金雯青又應邀赴一品香會客,席間聽薛淑云(影射薛福成)、王子度(影射黃遵憲)等人“議論風生,都是說著西國政治學藝”,不由暗自慚愧,想道:“我雖中個狀元,自以為名滿天下,哪曉得到了此地,聽著許多海外學問,真是夢想沒有到哩
從今看來,那科名鼎甲是靠不住的,總要學些西法,識些洋務,派入總理衙門當一個差,才能夠有出息哩
”由此意味深長的心理剖白,可見在上海這等開放的城市,學西法、識洋務在知識界已成為時尚。
時代畢竟前進了,傳統(tǒng)的詞章考據之學,已遠遠不足以敷用,洋務思想應運而生,盛行于世,思想文化演變之跡甚明。
然而,洋務思想自有其先天的不足,它只承認西方各國的船堅炮利及科技的進步,而無視其政治體制較之封建專制亦同樣具有的進步性和優(yōu)越性。
這種輕本而重末的致命弱點,隨著時代的推移而愈益為人們所認識。
代之而起的則是以政治體制變革為實質內容的維新變法的思潮。
到18回有關“談瀛會”的描敘,就十分清晰地表現(xiàn)了這一思想文化變遷的足跡。
從第2回寫金雯青衣錦還鄉(xiāng)、途經上海聆聽薛淑云、王子度的洋務高論,到18回敘及金雯青由俄返國途經上海參加“談瀛會”,其間經歷了20余年的時間,這期間思想文化界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康有為的維新變法思想開始在社會傳播,同時,從洋務派中亦分化出一批具有變法思想的改良派。
“談瀛會”上,依然是薛淑云、王子度一班人,而其政治見解較20年前大有進步。
“談瀛會”的中心話題是:“吾今自強之道,究以何者為先
”圍繞此論題,各抒高見。
或以為力爭外交權為急務;或以為當以練兵為首要;或以為發(fā)展經濟為基礎;而最具說服力的論辯,則是以為必以政體變革為第一。
而此論實際上最終成為諸名士的共識。
毫無疑問,它屬于改良主義的新思潮。
小說寫到第29回,所反映的時代背景,已是19世紀末期甲午海戰(zhàn)之后的情狀。
北洋海軍乃洋務運動的產物,海上一場惡戰(zhàn),竟不抵島國日本,幾至全軍覆沒。
這沉痛的教訓給思想文化界以極大的震動,通達之士為之猛醒,他們清醒地意識到:政體不變革,單是辦辦洋務,終究是難以拯救衰敝的祖國。
這種以變革政體為核心內容的維新思想,在甲午海戰(zhàn)之后頗為盛行一時。
與此同時,更有一些思想激進的知識分子,他們以為清朝政府已經腐敗透頂,頑固派勢力在朝廷占居絕對優(yōu)勢,以和平的方式去變革政體,只不過是浪漫的幻想,最終難以付諸實踐。
那么,他們的政治主張又當如何呢
第29回敘及革命派領袖人物楊云衢(影射楊鴻飛)的演講辭,從而明確揭示了革命派政治主張的本質內容:“現(xiàn)在的中國少不得革命的了
但是不能用著從前野蠻的革命,無知識的革命。
以前的革命,撲了專制政府,又添一個專制政府,現(xiàn)在的革命,要組織我黃帝子孫民族共和的政府。
”很顯然,這種以“推翻專制,建立共和”為核心的政治主張,比之于維新思想來得更為激烈,亦更為切實
但是,在小說所描寫的那個特定時代,革命派思潮尚未風靡社會。
第29回敘及革命中堅人物陳千秋只身赴滬,試圖聯(lián)絡同志,發(fā)展革命力量,而結果卻令他大為失望。
偌大一個上海,竟難覓知音。
且不論花天酒地、醉生夢死的浪子以及惟知買進賣出、膽小怕死的商販,即使“大家推崇的維新外交家王子度,也只是主張廢科舉,興學堂;眾人驚詫的改制新教王唐猷輝(影射康有為),不過說到開國會,定憲法。
都是扶墻摸壁的政論,沒一個揮戈回日的奇才”。
陳千秋的憂憤,既表達了對維新派切中肯棨的批判,又反映了革命派思想尚缺乏知音的時代特征。
革命派思潮風行于世,那是戊戌變法失敗之后的事情,然而,《孽?;ā凡⑽醇按吮愦颐κ請?。
總之,循著作者的筆觸,不難尋繹出30年間政治、文化的演變史,從而,使小說具有了“歷史哲學”的意味和境界。
雖然,小說中不乏對清延腐敗的揭露和譴責,然而,它只是在反映政治文化變遷史過程中的附帶而已。
因此,《孽海花》終究是一部“歷史小說”。
只有把握了它的這一本質特征,對這部小說的理解就會深入一層。
當然,歷史小說并非歷史教科書,即使它取材真實,人物亦歷歷可考(據考證,小說中人物有生活原型者達270余人),但是,絕不可把它與歷史生活本身等量齊觀。
它畢竟是一部精心結撰的“奇妙與真實”結合的文學作品,作者以狀元郎金雯青(影射洪鈞)與名妓傅彩云(影射趙彩云)的婚姻生活故事為情節(jié)主線,將30年間重要歷史事件的側影及其相關的趣聞佚事,加以剪裁提煉,熔鑄成篇。
《孽?;ā返慕Y構頗具獨創(chuàng)性。
作者曾對此作過極為形象而確切的比喻。
“譬如穿珠,《儒林外史》等是直穿的,拿著一根線,穿一顆算一顆,一直穿到底,是一根珠練;我是蟠曲回旋著穿的,時收時放,東西交錯,不離中心,是一朵珠花。
譬如植物學里說的花序,《儒林外史》等是上升花序或下降花序,從頭開去,謝了一朵再開一朵,開到末一朵為止。
我是傘形花序,從中心干部一層一層的(地)推展出各種形象來,互相連結,開成一朵球一般的大花。
”(《修改后要說的幾句話》) 《孽?;ā纷鳛闅v史小說,刻劃人物性格吸取了我國古代“良史”的實錄精神。
同時,又借鑒了《儒林外史》“秉持公心,指摘時弊”的諷刺手法,以寫實筆法評說事件、權衡人物。
即使對威毅伯(影射李鴻章)這樣的人物,亦絕非一概罵倒,既寫他在甲午海戰(zhàn)中負有“因循坐誤”的歷史責任,又不是把失敗的全部責任統(tǒng)統(tǒng)歸咎于他,西太后挪用“一國命脈所系”的海軍經費,威毅伯又如之奈何呢
既寫他害怕開戰(zhàn)的膽怯心理,又寫他的知己知彼、老成持重。
既寫他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因而遭到國人唾罵,又從深層次寫出簽約的根源在于國家的貧弱。
總之,在作者筆下,威毅伯不是一個被簡單化、臉譜化了的人物,而是一個具有歷史真實感的藝術形象。
《孽?;ā吩谒囆g方面,亦多有不足之處。
其結構雖云工巧,獨創(chuàng)性亦顯而易見,但是,把30年間歷史重大事件連結于金、傅婚姻生活故事這條主線,終難免有牽強之處。
然而,所有這些終究是白玉中之微瑕而已。
老殘游記讀后感500字
《老殘游記》讀后感中國社會進入到晚清時期,封建制度的各種弊端暴露無遺。
作者劉鶚,原名夢鵬,又名孟鵬。
劉鶚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從小得名師傳授學業(yè)。
他學識博雜,精于考古,并在算學、醫(yī)道、治河等方面均有出類拔萃的成就。
他所著《老殘游記》備受世人贊譽,是十大古典白話長篇小說之一,又是中國四大諷刺小說之一。
劉鶚本人也是富有學識又得不到抱負的人。
《老殘游記》是社會譴責小說,以暴露的陰暗面和種種弊端為主要內容,涉及到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
晚清的社會譴責小說的代表作有4部。
《官場現(xiàn)形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象》《老殘游記》《孽?;ā?。
其中每部書的側重點各不一樣,而《老殘游記》則更以對自然風光的描寫而見長,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感染力。
《老殘游記》的語言清新流暢、富有韻味。
魯迅說它“敘景狀物,時有可觀”。
作者寫景的特點是自然、逼真,有鮮明的層次和色彩。
可以作為優(yōu)美的散文來讀。
我覺得書中對大明湖的風光,黃河冰雪以及對音樂的描繪等藝術成就尤高,看起來讓我很受感染。
比如在描繪濟南府的時候用“家家流水,戶戶垂楊”來寫,僅僅八字,就寫出了濟南的水多,樹多的特點。
我曾兩次去過濟南,那的水真是既多又特別清澈,連護城河中都能看到招搖的水草,綠油油的在水中自由地擺動。
而大明湖中隨處可見的一眼眼小小的泉眼,更是無時無刻不活潑地冒著泡泡。
作者在自敘里說:“棋局已殘,吾人將老,欲不哭泣也得乎
”小說是作者對“棋局已殘”的封建末世及人民深重的苦難遭遇的哭泣。
老殘是作品中體現(xiàn)作者思想的正面人物。
他“搖個串鈴”浪跡江湖,不入宦途,但是他關心國家和民族的命運,同情人民群眾所遭受的痛苦,是非分明,而且俠膽義腸,盡其所能,解救一些人民疾苦。
小說的突出處是揭露了過去文學作品中很少揭露的“清官”暴政。
作者說“贓官可恨,人人知之。
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
蓋贓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為非,清官則自以為不要錢,何所不可
剛愎自用,小則殺人,大則誤國,吾人親目所見,不知凡幾矣”。
劉鶚筆下的“清官”,其實是一些“急于要做大官”而不惜殺民邀功,用人血染紅頂子的劊子手。
這里反映出作者同情民生疾苦的比較進步的一面。
但他的基本政治觀卻是落后的,甚而是反動的。
他堅決擁護封建統(tǒng)治,對帝國主義國家的侵略本質缺乏認識,反對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義和團的反侵略斗爭,這在書中也有明顯的表現(xiàn)。
因之,《老殘游記》是一部瑕瑜互見的書。
而讀書是不能用現(xiàn)在的思維和政治觀點來評判古人的,古人的觀點和現(xiàn)在是有出入的。
所以讀書時,不要過分在意作者的政治觀點,不能因為作者的觀點和自己的不一樣而否定這是一本好書。
老殘游記讀后感
[老殘游記讀后感]《老殘游記》讀后感中國社會進入到晚清時期,封建制度的各種弊端暴露無遺,老殘游記讀后感。
作者劉鶚,原名夢鵬,又名孟鵬。
劉鶚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從小得名師傳授學業(yè)。
他學識博雜,精于考古,并在算學、醫(yī)道、治河等方面均有出類拔萃的成就。
他所著《老殘游記》備受世人贊譽,是十大古典白話長篇小說之一,又是中國四大諷刺小說之一。
劉鶚本人也是富有學識又得不到抱負的人。
《老殘游記》是社會譴責小說,以暴露的陰暗面和種種弊端為主要內容,涉及到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
晚清的社會譴責小說的代表作有4部。
《官場現(xiàn)形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象》《老殘游記》《孽?;ā?。
其中每部書的側重點各不一樣,而《老殘游記》則更以對自然風光的描寫而見長,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感染力。
《老殘游記》的語言清新流暢、富有韻味。
魯迅說它敘景狀物,時有可觀。
作者寫景的特點是自然、逼真,有鮮明的層次和色彩。
可以作為優(yōu)美的散文來讀。
我覺得書中對大明湖的風光,黃河冰雪以及對音樂的描繪等藝術成就尤高,看起來讓我很受感染。
比如在描繪濟南府的時候用家家流水,戶戶垂楊來寫,僅僅八字,就寫出了濟南的水多,樹多的特點。
我曾兩次去過濟南,那的水真是既多又特別清澈,連護城河中都能看到招搖的水草,綠油油的在水中自由地擺動。
而大明湖中隨處可見的一眼眼小小的泉眼,更是無時無刻不活潑地冒著泡泡。
作者在自敘里說:棋局已殘,吾人將老,欲不哭泣也得乎
小說是作者對棋局已殘的封建末世及人民深重的苦難遭遇的哭泣。
老殘是作品中體現(xiàn)作者思想的正面人物。
他搖個串鈴浪跡江湖,不入宦途,但是他關心國家和民族的命運,同情人民群眾所遭受的痛苦,是非分明,而且俠膽義腸,盡其所能,解救一些人民疾苦,讀后感《老殘游記讀后感》。
小說的突出處是揭露了過去文學作品中很少揭露的清官暴政。
作者說贓官可恨,人人知之。
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
蓋贓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為非,清官則自以為不要錢,何所不可
剛愎自用,小則殺人,大則誤國,吾人親目所見,不知凡幾矣。
劉鶚筆下的清官,其實是一些急于要做大官而不惜殺民邀功,用人血染紅頂子的劊子手。
這里反映出作者同情民生疾苦的比較進步的一面。
但他的基本政治觀卻是落后的,甚而是反動的。
他堅決擁護封建統(tǒng)治,對帝國主義國家的侵略本質缺乏認識,反對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義和團的反侵略斗爭,這在書中也有明顯的表現(xiàn)。
因之,《老殘游記》是一部瑕瑜互見的書。
而讀書是不能用現(xiàn)在的思維和政治觀點來評判古人的,古人的觀點和現(xiàn)在是有出入的。
所以讀書時,不要過分在意作者的政治觀點,不能因為作者的觀點和自己的不一樣而否定這是一本好書。
今天看老殘游記,讀到老殘拿了藥水去救人,看看頭上的題目,想必人是被救了,就打算翻過去幾頁看下一回,不料下一回就是老殘續(xù)集了,就不打算看了。
這是本好書,淡淡的科技色彩雜列在其中,使之比起其它的明清小說來,清新異常。
如果不是1920年之后我國文化翻天覆地的一種改革方式,我國的知識分子可能不會像今天這樣子,大部分是有知識無文化,而成為老殘這樣的人。
老殘是一個熱愛科技的人,而且不辭辛苦,愿意身體力行。
作者自稱燕北閑人,狀物描景很有點樸拙淡雅的情景。
他寫得大概也都是北方的景致。
文中一些情景,境界還是蠻好的,比如寫黑妞白妞唱曲,店小二還評價說撂在地上摔三截兒(形容其音高,,似乎以前又有人形容的時候,用音細若發(fā),直干云霄的,好像音高了,就很輕,能夠飄上天或者沖上天)。
比如雪夜宿玙姑家,聽玙姑演說佛道儒三家的異同,又聽玙姑黃龍子等的交響樂一段,讓人如入天堂,寫玙姑頗有林下風范,想必是作者心目中第一等女子了。
只是臨走的時候,黃龍子又玄不唧唧的說了一些預言,挺無聊的。
寫翠花翠環(huán)的一段,也特別有意思,了解一些社會人情世態(tài)。
這三段,算是正好寫了三個社會等級的女子。
玙姑一等,是自由身自由心的;白妞一等,是唱曲謀生的;翠環(huán)一等,則是最下等的,最苦的一種。
作者對黃河作堤造成的百姓流離之苦,通過翠環(huán)的口,寫得如此細致,讓我這個從沒有經歷過什么苦的人為之唏噓。
這本書我之所以去看,是因為高中的時候,偶然看到好像朱自清還是誰,說他初中時候看得課外書中最喜歡的。
所以就去看,是比較信任他們的話。
這一次去看,卻發(fā)現(xiàn)原來我去年看過的,至少看過前五回。
可見我去年看書都沒有留下什么印象。
真是可惡
〔老殘游記讀后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打字不易,如滿意,望采納。
《儒林外史》第十八回梗概
雞惡騷婦騷貨潑婦蕩婦娼婦婊子毒婦毒舌婦心蝎巧舌如簧不守婦道 水性楊花 紅墻 口蜜腹劍 大逆不道 蛇蝎心腸 陰險毒辣淫蕩無恥 騷氣逼人 爛貨一個 破鞋一雙 殘花敗柳 水性楊花 傷風敗俗 紅顏禍水尖酸刻薄青竹蛇兒口,黃蜂尾上針,兩般由是可,最毒婦人心老黃瓜刷綠漆——裝嫩;羥基掛苯環(huán)---裝純(醇) ;打口紅--裝純(唇);機關槍打飛機----裝純。
帶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吉祥成語
一馬當先 兩全其美 四季發(fā)財 五谷豐登 六畜興旺 七步之才 八面玲瓏 九九歸一 十全十美一帆風順、二龍騰飛、、四季平安、、、、八方來財、九九同心、十全十美
、千事吉祥、萬事如意!
形容唱歌的四字詞
第一個十年的文學運動和文 學思潮 第一節(jié) 文學革命的興起 一、文學革命的起因 ①是適應當時以民主和科學為旗幟的思想啟蒙運動的要求而興起的,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發(fā)展的必然結果。
②是適應中國文學前進發(fā)展的要求而興起的,是晚清文學改良運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發(fā)展。
③外國文學的啟蒙和影響。
二、文學革命的興起及胡適、陳獨秀文學革命主張的評價 1、文學革命的興起1917年1月1日,胡適發(fā)表了《文學改良芻議》一文。
同年2月1日,陳獨秀發(fā)表了《文學革命論》一文,正式舉起了文學革命大旗。
在胡、陳旗幟下,錢玄同、劉半農等也紛紛撰文表示支持和贊同,并不斷補充和豐富文學革命的內容,一場破舊立新的文學革命,在中國文壇上逐步興起。
2、胡適、陳獨秀文學革命主張的評價 ①胡適的文學主張對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誕生有著開創(chuàng)性的作用。
關于文學內容、社會作用的重視與提倡,所持的“歷史進化的文學觀”,對控制當時文壇的陳腐的封建舊文學,形成了很大沖擊。
特別是白話文學的主張,有力地促進了語言的現(xiàn)代化變遷。
但主張多為形式上的點滴改良,且有較大的妥協(xié)性。
②陳獨秀的文學主張從徹底的反封建的民主主義立場出發(fā),不僅反對舊文學的語言形式,更反對舊文學的反動思想內容,從而鮮明地舉起了文學革命大旗。
主張文學革命的態(tài)度較之胡適,也要堅決和激進的多。
但在否定了封建舊文學后,建立什么樣的新文學,回答卻欠具體。
從西方汲取來的文學觀念,本身也存在著某些矛盾和混亂。
三、文學革命的意義 1、宣告了有幾千年歷史的中國古典文學的終結與新文學的誕生。
2、為當時正在進行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立下了不朽功勞,以從理論主張到創(chuàng)作,從文學內容到形式的全面革新,揭開了人民大眾反帝反封建文學的光輝的第一頁。
3 、使中國文學打破封閉走向世界,世界文學也開始走向中國,開啟了中國文學現(xiàn)代化的新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