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是什么意思
《顏如舜華》內(nèi)容簡介:她的手指件一件珠寶上,頓在了一支斷了瑁流蘇鈿兒上。
她拿起那支鈿兒,慢慢地貼近自己的臉,那樣碎,那樣涼,觸在滾燙的臉上。
珍寶,珍寶,誰能知道,這數(shù)不盡的首飾中,只有這個才是她心目中的稀罕物——那是成婚那天他親自簪在她發(fā)間的。
她舍不得日日戴,只在他回來的日子里才會拿出來簪在頭上。
昨天深夜,唐小山把醉了的他架回來,看到她,尷尬地解釋,“夫人,二公子喝醉了說要回家,我們把他送回東湖官邸,他又不愿意進(jìn)去,所以我們就只好把他送過來。
”聞著他那沖天的酒氣,她皺皺眉,問,“這是和誰喝成這樣
”“是洋商銀行的史密斯先生。
”她不解,他一向節(jié)制得很,怎么會對著一個泛泛之交的生意伙伴喝得酩酊大醉
下人端來熱水,她攪了塊熱毛巾,上前替他擦拭臉和脖子。
他閉著眼,嘟囔一句,“熱
”孩子氣得緊,仿佛在向父母撒嬌的樣子。
她的心一瞬間變得很軟,看著他靜靜地躺柔軟的大床上,秉退傭人,熄滅燈火,獨(dú)留一盞橘色的床頭小燈,輕手輕腳地去盥洗室換冷水。
再次給他擦拭的時(shí)候,他似乎有點(diǎn)醒過來了,看著她,語氣出奇的溫柔,“那么晚了,你也歇會。
”她的眼眶有點(diǎn)濕潤,彎下腰替他脫掉腳上的鞋子,扯過被子替他蓋好,低聲說,“我不累,你還好嗎
”他的手慢慢伸過來來回?fù)嶂哪橆a,又往下落到她的肩頭,目光中有著莫名的依戀繾綣,近乎癡狂地凝視半隱在黑暗中的她,慢慢開口,“我不好,我很難受……”她剛想問他哪難受的時(shí)候,耳邊炸開一聲他低低的叫喚,“向晚。
”第二次
這是第二次從他嘴里聽到這個令她嫉恨不已的名字。
================此文大抵就是架空的民國文,想要表現(xiàn)的是清尊華貴的男子和清雅淡定的女子。
就這樣了。
亦箏笙作者:風(fēng)凝雪舞(四月天 VIP 10.12.23 完結(jié))文案:誰人許少年情事,留一段刻骨銘心 誰人羨美人名將,譜一曲悲歡離合 朔方戰(zhàn)火 烽煙亂世 誰與誰執(zhí)手共白頭 誰又是誰的一生一世 ?。? 亦笙:爸爸總說,愛笑的女孩子將來運(yùn)氣一定不會太壞。
原來真的是這樣。
遇見你,是我在這個壞年月里最好的運(yùn)氣。
逃嫁新娘她,一名現(xiàn)代女大學(xué)生,一次意外穿越到民國1930年,還陰差陽錯成了別人的替身新娘。
身處亂世,她該何去何從
亂世出英雄,同樣,亂世出女杰。
她依靠自己的智慧和身手,在紙醉金迷、風(fēng)云變幻的舊上海灘 ,譜寫了一曲曲激動人心的篇章……
蘇秦和張儀的故事
發(fā)眉的《空花集》原文如憶王孫 那年春一 崔護(hù)重來為行人,曾經(jīng)過此門。
去歲相思見在身,那年春,除卻花開不是真。
二 桃花女落花時(shí)節(jié)不逢君,空捻空枝空倚門。
空著眉間淡淡痕,那年春,記得兒家字阿莼。
三 桃花等閑煙雨送黃昏,誰是飛紅舊主人
也作悠揚(yáng)陌上塵,那年春,我與春風(fēng)錯一門。
寫出與家書有關(guān)的古詩句
關(guān)于家書的古詩詞飲馬長城窟行【漢】無名氏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yuǎn)道。
遠(yuǎn)道不可思,宿昔夢見之。
夢見在我傍,忽覺在他鄉(xiāng)。
他鄉(xiāng)各異縣,輾轉(zhuǎn)不相見。
枯桑知天風(fēng),海水知天寒。
入門各自媚,誰肯相為言。
客從遠(yuǎn)方來,遺我雙鯉魚。
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食,下言長相憶。
登萬歲樓【唐】孟浩然萬歲樓頭望故鄉(xiāng),獨(dú)令鄉(xiāng)思更茫茫。
天寒雁度堪垂淚,日落猿啼欲斷腸。
曲引古堤臨凍浦,斜分遠(yuǎn)岸近枯楊。
今朝偶見同袍友,卻喜家書寄八行。
閑居【唐】高適柳色驚心事,春風(fēng)厭索居。
方知一杯酒,猶勝百家書。
逢入京使【唐】岑參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bào)平安。
磧西頭送李判官入京【唐】岑參一身從遠(yuǎn)使,萬里向安西。
漢月垂鄉(xiāng)淚,胡沙費(fèi)馬蹄。
尋河愁地盡,過磧覺天低。
送子軍中飲,家書醉里題。
送楚丘麹少府赴官【唐】岑參青袍美少年,黃綬一神仙。
微子城東面,梁王苑北邊。
桃花色似馬,榆莢小于錢。
單父聞相近,家書早為傳。
得家書【唐】杜甫去憑游客寄,來為附家書。
今日知消息,他鄉(xiāng)且舊居。
熊兒幸無恙,驥子最憐渠。
臨老羈孤極,傷時(shí)會合疏。
二毛趨帳殿,一命侍鸞輿。
北闕妖氛滿,西郊白露初。
涼風(fēng)新過雁,秋雨欲生魚。
農(nóng)事空山里,眷言終荷鋤。
春望【唐】杜甫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shí)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登岳陽樓【唐】杜甫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guān)山北,憑軒涕泗流。
次北固山下【唐】王灣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fēng)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xiāng)書何處達(dá),歸雁洛陽邊。
久居京師感懷詩【唐】費(fèi)冠卿煢獨(dú)不為苦,求名始辛酸。
上國無交親,請謁多少難。
九月風(fēng)到面,羞汗成冰片。
求名俟公道,名與公道遠(yuǎn)。
力盡得一名,他喜我且輕。
家書十年絕,歸去知誰榮。
馬嘶渭橋柳,特地起秋聲。
夜坐【唐】元稹雨滯更愁南瘴毒,月明兼喜北風(fēng)涼。
古城樓影橫空館,濕地蟲聲繞暗廊。
螢火亂飛秋已近,星辰早沒夜初長。
孩提萬里何時(shí)見,狼藉家書滿臥床。
西樓【唐】白居易小郡大江邊,危樓夕照前。
青蕪卑濕地,白露泬寥天。
鄉(xiāng)國此時(shí)阻,家書何處傳
仍聞陳蔡戍,轉(zhuǎn)戰(zhàn)已三年。
端州江亭得家書【唐】李紳雨中鵲語喧江樹,風(fēng)處蛛絲飏水潯。
開拆遠(yuǎn)書何事喜,數(shù)行家信抵千金。
江亭【唐】李紳瘴江昏霧連天合,欲作家書更斷腸。
今日病身悲狀候,豈能埋骨向炎荒。
偶題二首【唐】劉言史金榜榮名俱失盡,病身為庶更投魑。
春娥慢笑無愁色,別向人家舞柘枝。
得罪除名謫海頭,驚心無暇與身愁。
中使不知何處住,家書莫寄向春州。
招楊之罘【唐】韓愈柏生兩石間,萬歲終不大。
野馬不識人,難以駕車蓋。
柏移就平地,馬羈入廄中。
馬思自由悲,柏有傷根容。
傷根柏不死,千丈日以至。
馬悲罷還樂,振迅矜鞍轡。
之罘南山來,文字得我驚。
館置使讀書,日有求歸聲。
我令之罘歸,失得柏與馬。
之罘別我去,計(jì)出柏馬下。
我自之罘歸,入門思而悲。
之罘別我去,能不思我為。
灑掃縣中居,引水經(jīng)竹間。
囂嘩所不及,何異山中閑。
前陳百家書,食有肉與魚。
先王遺文章,綴緝實(shí)在余。
禮稱獨(dú)學(xué)陋,易貴不遠(yuǎn)復(fù)。
作詩招之罘,晨夕抱饑渴。
秋思【唐】張籍洛陽城里見秋風(fēng),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fù)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
早秋歸【唐】劉威數(shù)口飄零身未回,夢魂遙斷越王臺。
家書欲寄雁飛遠(yuǎn),客恨正深秋又來。
風(fēng)解綠楊三署冷,月當(dāng)銀漢四山開。
茫茫歸路在何處,砧杵一聲心已摧。
自詠三首【唐】盧仝為報(bào)玉川子,知君未是賢。
低頭雖有地,仰面輒無天。
骨肉清成瘦,萵蔓老覺膻。
家書與心事,相伴過流年。
盧子躘踵也,賢愚總莫驚。
蚊虻當(dāng)家口,草石是親情。
萬卷堆胸朽,三光撮眼明。
翻悲廣成子,閑氣說長生。
物外無知己,人間一癖王。
生涯身是夢,耽樂酒為鄉(xiāng)。
日月黏髭須,云山鎖肺腸。
愚公只公是,不用謾驚張。
結(jié)素魚貽友人【唐】李冶尺素如殘雪,結(jié)為雙鯉魚。
欲知心里事,看取腹中書。
泛楚江【唐】崔涂九重城外家書遠(yuǎn),百里洲前客棹還。
金印碧幢如見問,一生安穩(wěn)是長閑。
送集賢崔八叔承恩括圖書【唐】錢起雨露滿儒服,天心知子虛。
還勞五經(jīng)笥,更訪百家書。
贈別傾文苑,光華比使車。
晚云隨客散,寒樹出關(guān)疏。
相見應(yīng)朝夕,歸期在玉除。
潤州送友人【唐】崔峒見君還此地,灑淚向江邊。
國士勞相問,家書無處傳。
荒城胡馬跡,塞木戍人煙。
一路堪愁思,孤舟何渺然。
渡江【唐】司空圖秋江共僧渡,鄉(xiāng)淚滴船回。
一夜吳船夢,家書立馬開。
湖南草堂讀書招李少府【唐】皎然削去僧家事,南池便隱居。
為憐松子壽,還卜道家書。
藥院常無客,茶樽獨(dú)對余。
有時(shí)招逸史,來飯野中蔬。
南中客舍對雨送故人歸北【唐】長孫佐輔猿聲啾啾雁聲苦,卷簾相對愁不語。
幾年客吳君在楚,況送君歸我猶阻。
家書作得不忍封,北風(fēng)吹斷階前雨。
送鄉(xiāng)中故人【唐】方干少小與君情不疏,聽君細(xì)話勝家書。
如今若到鄉(xiāng)中去,道我垂鉤不釣魚。
題玉笥山強(qiáng)處士【唐】方干酒里藏身巖里居,刪繁自是一家書。
世人呼爾為漁叟,爾學(xué)釣璜非釣魚。
別謫者【唐】楊凝此地聞猶惡,人言是所之。
一家書絕久,孤驛夢成遲。
八月三湘道,聞猿冒雨時(shí)。
不須祠楚相,臣節(jié)轉(zhuǎn)堪疑。
秋原野望【唐】楊凌客雁秋來次第逢,家書頻寄兩三封。
夕陽天外云歸盡,亂見青山無數(shù)峰。
塞下曲二首【唐】令狐楚雪滿衣裳冰滿須,曉隨飛將伐單于。
平生意氣今何在,把得家書淚似珠。
邊草蕭條塞雁飛,征人南望淚沾衣。
黃塵滿面長須戰(zhàn),白發(fā)生頭未得歸。
贈獵騎【唐】杜牧已落雙雕血尚新,鳴鞭走馬又翻身。
憑君莫射南來雁,恐有家書寄遠(yuǎn)人。
旅宿【唐】杜牧旅館無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燈思舊事,斷雁警愁眠。
遠(yuǎn)夢歸侵曉,家書到隔年。
滄江好煙月,門系釣魚船。
家書后批二十八【唐】韓偓四序風(fēng)光總是愁,鬢毛衰颯涕橫流。
此書未到心先到,想在孤城海岸頭。
鄭秀才東歸憑達(dá)家書【唐】許渾欲寄家書少客過,閉門心遠(yuǎn)洞庭波。
兩巖花落夜風(fēng)急,一徑草荒春雨多。
愁泛楚江吟浩渺,憶歸吳岫夢嵯峨。
貧居不問應(yīng)知處,溪上閑船系綠蘿。
送王總下第歸丹陽【唐】許渾秦樓心斷楚江湄,系馬春風(fēng)酒一卮。
汴水月明東下疾,練塘花發(fā)北來遲。
青蕪定沒安貧處,黃葉應(yīng)催獻(xiàn)賦詩。
憑寄家書為回報(bào),舊鄉(xiāng)還有故人知。
東游留別李叢秀才【唐】許渾煩君沽酒強(qiáng)登樓,罷唱離歌說遠(yuǎn)游。
文字豈勞諸子重,風(fēng)塵多幸故人憂。
數(shù)程山路長侵夜,千里家書動隔秋。
起憑欄干各垂淚,又驅(qū)羸馬向東州。
江墅言懷【唐】陸龜蒙病身兼稚子,田舍劣相容。
跡共公卿絕,貧須稼穡供。
月方行到閏,霜始近言濃。
樹少棲禽雜,村孤守犬重。
汀洲藏晚弋,籬落露寒舂。
野弁欹還整,家書拆又封。
杉篁宜夕照,窗戶倚疏鐘。
南北唯聞戰(zhàn),縱橫未勝農(nóng)。
大春雖苦學(xué),叔夜本多慵。
直使貂裘弊,猶堪過一冬。
戲題襲美書印囊【唐】陸龜蒙鵲銜龜顧妙無馀,不愛封侯愛石渠。
應(yīng)笑休文過萬卷,至今誰道沈家書。
長安書懷投知己(一作投邢員外)【唐】李頻所學(xué)近雕蟲,知難謁至公。
徒隨眾人后,擬老一生中。
間歲家書到,經(jīng)荒世業(yè)空。
心懸滄海斷,夢與白云通。
玉漏聲連北,銀河氣極東。
關(guān)門迢遞月,禁苑寂寥鴻。
地廣身難束,時(shí)平道獨(dú)窮。
蕭條苔長雨,淅瀝葉危風(fēng)。
久愧干朝客,多慚別釣翁。
因依非不忝,延薦況曾蒙。
與善應(yīng)無替,垂恩本有終。
霜天搖落日,莫使逐孤蓬。
感懷獻(xiàn)門下相公【唐】李頻誰云郎選不由詩,上相憐才積有時(shí)。
卻是龍鐘到門晚,終非稽古致身遲。
謀將郡印歸難遂,讀著家書坐欲癡。
日望南宮看列宿,迢迢婺女與鄉(xiāng)比。
投所知【唐】李咸用手欠東堂桂一枝,家書不敢便言歸。
掛檐晚雨思山閣,拂岸煙嵐憶釣磯。
公道甚平才自薄,丹霄好上力猶微。
誰能借與摶扶勢,萬里飄飄試一飛。
下第有懷【唐】章碣故鄉(xiāng)朝夕有人還,欲作家書下筆難。
滅燭何曾妨夜坐,傾壺不獨(dú)為春寒。
遷來鶯語雖堪聽,落了楊花也怕看。
但使他年遇公道,月輪長在桂珊珊。
章臺夜思【五代】韋莊清瑟怨遙夜,繞弦風(fēng)雨哀。
孤燈聞楚角,殘?jiān)孪抡屡_。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來。
家書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蝶戀花【宋】晏殊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
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fēng)凋碧樹,獨(dú)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蝶戀花【宋】晏幾道夢入江南煙水路,行盡江南,不與離人遇。
睡里消魂無說處,覺來惆悵消魂誤。
欲盡此情書尺素,浮雁沉魚,終了無憑據(jù)。
卻倚緩弦歌別緒,斷腸移破秦箏柱。
國史龍圖侍郎宋次道挽辭五首【宋】蘇頌告臥春明日,災(zāi)逢本命年。
英靈百人敵,奄忽一朝捐。
妙墨宗祧秘,遺文太史編。
家書四世學(xué),嗣子復(fù)能傳。
寄吳氏女子【宋】王安石伯姬不見我,乃今始七齡。
家書無虛月,豈異常歸寧。
汝夫綴卿官,汝兒亦搢綎。
兒已受師學(xué),出藍(lán)而更青。
女復(fù)知女功,婉嫕有典刑。
自吾舍汝東,中父繼在廷。
小父數(shù)往來,吉音汝每聆。
既嫁可愿懷,孰知汝所丁。
而吾與汝母,湯熨幸小停。
丘園祿一品,吏卒給使令。
膏粱以晚食,安步而車軿。
山泉皋壤間,適志多所經(jīng)。
汝何思而憂,書每說涕零。
吾廬所封殖,歲久愈華菁。
豈特茂松竹,梧楸亦冥冥。
芰荷美花實(shí),彌漫爭溝涇。
諸孫肯來游,誰謂川無舲。
姑示汝我詩,知嘉此林垌。
末有擬寒山,覺汝耳目熒。
因之授汝季,季也亦淑靈。
乘日【宋】王安石乘日塞垣入,御風(fēng)塘路歸。
胡皆躍馬去,雁卻背人飛。
煙水吾鄉(xiāng)似,家書驛使稀。
匆匆照顏色,恨不洗征衣。
約公擇飲是日大風(fēng)【宋】蘇軾先生生長匡廬山,山中讀書三十年。
舊聞飲水師顏淵,不知治劇乃所便。
偷兒夜探赤白丸,奮髯忽逢朱子元。
半年群盜誅七百,誰信家書藏九千。
春風(fēng)無事秋月閑,紅妝執(zhí)樂豪且妍。
紫衫玉帶兩部全,琵琶一抹四十弦,客來留飲不計(jì)錢。
齊人愛公如子產(chǎn),兒啼臥路呼不還,我慚山郡空留連。
牙兵部吏笑我寒,邀公飲酒公無難。
約束官奴買花鈿,薰衣理鬢夜不眠。
曉來顛風(fēng)塵暗天,我思其由豈坐慳。
作詩愧謝公笑歡,歸來瑟縮愈不安。
要當(dāng)啖公八百里,豪氣一洗儒生酸。
次韻黃魯直寄題郭明父府推潁州西齋二首【宋】蘇軾樹頭啄木常疑客,客去而瞋定不然。
脫轄已應(yīng)生井沫,解衣聊復(fù)起庖煙。
平生詩酒真相污,此去文書恐獨(dú)賢。
早晚西湖映華發(fā),小舟翻動水中天。
寂寞東京月旦州,德星無復(fù)綴珠旒。
莫嗟平輿空神物,尚有西齋接勝流。
春夢屢尋湖十頃,家書新報(bào)橘千頭。
雪堂亦有思?xì)w曲,為謝平生馬少游。
送李昭敘移黎陽都監(jiān)歸洛省親【宋】蘇轍與君非舊識,傾蓋便相親。
共事林泉郡,忘歸南北人。
煮茶流水曲,載酒后湖漘。
未覺游従厭,空驚別恨新。
瀕河今重地,知己舊元臣。
洛下聞雞犬,家書不浹旬。
西還倚門罷,北渡羽書頻。
忠孝傳家事,風(fēng)流待一振。
次韻王適上元夜二首【宋】蘇轍燈光欲凝不驚風(fēng),月色初睛若發(fā)蒙。
羈客不眠詩未就,游人半醉夜方中。
荒城熠耀相明滅,野水芙蓉亂白紅。
知欲訪僧同寂寂,應(yīng)憐病懶畏燭燭。
宿雨初干試火城,端居無計(jì)伴游行。
厭看門外繁星動,想見僧窗一點(diǎn)明。
老罷逢春無樂事,夢回孤枕有鄉(xiāng)情。
重因佳句思樊口,一紙家書百鎰輕。
戲簡朱公武劉邦直田子平五首【宋】黃庭堅(jiān)朱家塤篪好兄弟,陋巷六經(jīng)葵莧秋。
我卜荊州三畝宅,讀田家書從之游。
薛樂道自南陽來入都留宿會飲作詩餞行【宋】黃庭堅(jiān)薛侯本貴胄,射策一矢中。
金蘭托平生,瓜葛比諸從。
數(shù)面尚成親,況乃居連棟。
交游及父子,講學(xué)連伯仲。
奴人通使令,孩稚接戲弄。
相憐負(fù)米勤,同力采蘭供。
每持君家書,平安覷款縫。
秦人與吾炙,憂樂一體共。
釋之廷尉曹,微過成系訟。
從此張長公,不肯為時(shí)用。
丘阿無梧桐,曲直不在鳳。
生涯谷口耕,世事邯鄲夢。
自君抱憂端,酒椀未忍齅。
高秋自南歸,意氣稍寬縱。
黃花尚滿籬,白蟻方浮甕。
私言助燕喜,且莫戒輜重。
霜風(fēng)獵帷幕,銀燭吐螮蝀。
密坐幸頗歡,劇飲寧辭痛。
疏鐘鳴曉撞,小雨作寒霿。
廄馬蕭蕭鳴,征人稍稍動。
九衢槐柳中,縱緩青絲鞚。
朱樓豪士集,紅袖清歌送。
河鯉獻(xiàn)鱠材,江橙解包貢。
蟹擘鵝子黃,酒傾琥珀凍。
舉觴遙酌我,發(fā)嚏知見頌。
行行鞭箠倦,短句煩屢諷。
戲贈米元章二首【宋】黃庭堅(jiān)萬里風(fēng)帆水著天,麝煤鼠尾過年年。
滄江靜夜虹貫月,定是米家書畫船。
蝶戀花【宋】趙令畤尺素重重封錦字。
未盡幽閨,別后心中事。
佩玉采絲文竹器。
愿君一見知深意。
環(huán)玉長圓絲萬系。
竹上斕斑,總是相思淚。
物會見郎人永棄。
心馳魂去神千里。
和十二兄五首【宋】晁沖之我家溱洧間,春水色如酒。
嵩少在吾旁,日夕意亦厚。
田園雖不廣,幽興隨事有。
藥畦灌陳根,芋區(qū)采駢首。
春郊餉耕徒,秋社接酒友。
飽育傳家書,促釀供客酎。
益知簡易真,未丑疏拙丑。
邇來居?xùn)|都,物色不見柳。
造成次遇摧,荏苒及衰朽。
欲歸便可爾,未知公果不。
江城子·春來江上打頭風(fēng)【宋】李綱春來江上打頭風(fēng)。
吼層空。
卷飛蓬。
多少云濤,雪浪暮江中。
早是客情多感慨,煙漠漠,雨濛濛。
梁溪只在太湖東。
長兒童。
學(xué)龐翁。
誰信家書,三月不曾通。
見說浙河金鼓震,何日到,羨歸鴻。
水調(diào)歌頭·濯錦橋邊月【宋】周紫芝濯錦橋邊月,幾度照中秋。
年年此夜清景,伴我與君游。
萬里相隨何處,看盡吳波越嶂,更向古徐州。
應(yīng)為霜髯老,西望倚黃樓。
天如水,云似掃,素魂流。
不知今夕何夕,相對語羈愁。
故國歸來何事,記易南枝驚鵲,還對玉蟾羞。
踏盡疏桐影,更復(fù)為君留。
浣溪沙【宋】辛棄疾壽酒同斟喜有余。
朱顏卻對白髭須。
兩人百歲恰乘除。
婚嫁剩添兒女拜,平安頻拆外家書。
年年堂上壽星圖。
漁家傲·寄仲高【宋】陸游東望山陰何處是
往來一萬三千里。
寫得家書空滿紙
流清淚,書回已是明年事。
寄語紅橋橋下水,扁舟何日尋兄弟
行遍天涯真老亦
愁無寐,鬢絲幾縷茶煙里。
初夏雜興【宋】陸游移花得微雨,曬藥遇新晴。
悶里家書到,貧時(shí)糴價(jià)平。
身方抱沉疾,天乃相余生。
莫恨村醪薄,燈前與細(xì)傾。
次金溪宗人伯政見寄韻【唐】陸游道義流聞意已傾,豈知晚歲托齊盟。
六經(jīng)日月未嘗蝕,千載源流終自明。
汝水家家書有種,吾宗世世士知名。
讀君長句還增氣,俗耳那聞韶頀聲
乍歸九首【宋】劉克莊兒童娛膝下,母子話燈前。
卻憶江湖上,家書動隔年。
孤憤吟十三首【宋】高斯得阜錄新書幸已成,名山藏去復(fù)傳人。
毋令十載編摩苦,竟與家書共厄秦。
和友人【宋】文天祥落落南冠過故都,近來我意亦忘吾。
騎來驛馬身如寄,遣去家書字亦無。
景伯未囚先立后,嵇康縱死不為孤。
江南只有歸來夢,休問田園蕪不蕪。
這首詩的作者是誰?
菠蘿詩詞集 【作者】菠蘿 七律?春思(2002-04) 垂楊拂地綠依依,塔上群山朝九疑。
不覺蟲聲迷夜雨,如沉花影落空枝。
松陰庭院客長見,荒草池臺人未知。
近遠(yuǎn)春深消息斷,...落魄每逢梅日雨,離魂何系木蘭舟。
紅塵冷暖堪相顧,歲華消磨成玉鉤。
七律?次韻賀蘭雪征東詩詞(
求賀雙卿《惜黃花慢·孤雁》注釋+翻譯。
我急用。
真心感激。
【原文】 作者:文天祥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
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皇路當(dāng)清夷,含和吐明庭。
時(shí)窮節(jié)乃見,一一垂丹青。
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jié)。
為嚴(yán)將軍頭,為嵇侍中血。
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
或?yàn)檫|東帽,清操厲冰雪。
或?yàn)槌鰩煴恚砩衿鼔蚜摇?/p>
或?yàn)槎山?,慷慨吞胡羯?/p>
或?yàn)閾糍\笏,逆豎頭破裂。
是氣所磅礴,凜烈萬古存。
當(dāng)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
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
三綱實(shí)系命,道義為之根。
嗟予遘陽九,隸也實(shí)不力。
楚囚纓其冠,傳車送窮北。
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
陰房闐鬼火,春院閉天黑。
牛驥同一皂,雞棲鳳凰食。
一朝蒙霧露,分作溝中瘠。
如此再寒暑,百癘自辟易。
嗟哉沮洳場,為我安樂國。
豈有他繆巧,陰陽不能賊。
顧此耿耿在,仰視浮云白。
悠悠我心悲,蒼天曷有極。
哲人日已遠(yuǎn),典刑在夙昔。
風(fēng)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詳解】 天地有正氣。
詮曰:天地,謂宇宙間也。
正之為字,從一從止,止于一者,唯一之義也。
由唯一之義,衍為:首長、主體、中心、本位、方整、原有、真實(shí)、確定、經(jīng)常、永久、有法度、光明偉大諸義。
對于正而言者: 曰亞、曰次、曰少,則對首長之義言之也。
曰副、曰從、曰左、曰襄,則對主體之義言之也。
曰旁、曰偏、曰斜、曰側(cè),則對中心之義言之也。
曰負(fù)、曰乏、曰反,則對本位主義言之也。
曰畸、曰零,則對方整之義言之也。
曰偽、曰假,則對真實(shí)之義言之也。
曰變、曰異,則對確定之義言之也。
曰奇、曰間,則對經(jīng)常之義言之也。
曰續(xù)、曰余、曰別、曰附,則對原有之義言之也。
曰特、曰殊,則對有法度之義言之也。
曰邪、曰僻,則對光明偉大之言之也。
觀正之一名,對之者有多方面,則其為唯一及引申諸義,可以見矣。
正氣為唯一正大光明之氣,辟易群邪者也,宇宙若無此氣,則陰霾而不生,人間若無此氣,則邪枉橫行,鬼蜮畢見,乾坤或幾乎息矣。
故首著此句,為全歌之主指。
雜然賦流形。
詮曰:雜然者,品物布列繁多之狀,言正氣在宇宙間峙立廣大也,賦者,有所秉受而生之謂。
流者,品類之義,派系之義,延衍之義。
故學(xué)謂之流,言其為有系統(tǒng)之傳布也,歷年謂之流年,言種歲時(shí)之邁進(jìn)也。
流形謂種種物則,各成系列。
雜然賦流形者,謂種種物則,生于宇宙間,為廣大之散布。
以上兩句為第一段,乃全歌之總冒。
下則為河岳。
詮曰:河岳者,總言山川也。
山川經(jīng)緯大地,對長天高穹言,故曰下也。
山川之系列至多,地上之正氣雜然賦流形者也。
至若斷港絕潢沙漠于淤之所,則非地上正氣之流也。
上則為日星。
詮曰:日星者,總言天體諸曜也,對大地山川言之,故曰上也。
天體諸曜之系列至多,大宇之正氣雜然賦流形也。
至若彗孛奔星之屬,則非大宇正氣之流也。
以上兩句為第二段,言自然界之正氣。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詮曰:此言人間之正氣也,孟子曰:“……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
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也,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則餒矣。
”此論形容正氣最為明確且最為詳盡,文信國正氣之歌,即根于此而作也。
故于人間正氣一段,首著孟子“浩然”之目,蓋人之理性,所以異于其他生物者,惟在認(rèn)定是非,辨明直枉,不以利害動,不以勞逸改,義之所在,恒必由之,人類由此,則治安而能久;舍此不由,則危亂蜂起。
不可終朝,如此善惡而途,朗列于吾人之前。
賢圣有作,教人明于此理,擇其善者而固執(zhí)之;所謂道也,吾人愈明此理,則愈知固執(zhí)于善,知此善之不可須臾離也。
故造次之間,顛沛之際,念念所系,跬步之行,無往而不守此,不以外物而套,不以生死利害而有所變,則道與義兩者咸得,是乃一事,非有二也。
人能長系此念,則義理積于胸臆,與道為徒,養(yǎng)成剛大之氣,仰則不愧于天,俯則不怍于人,所謂:“建諸天地而不悖,質(zhì)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
如此者,其志,其氣,直將充塞天地;語其光明正大俊偉之象,故曰“浩然”也。
養(yǎng)此誥然之氣之要領(lǐng),即在“行慊于心”,慊者,無愧怍,充實(shí)安適之謂,凡人行事,問心而慊,則正氣自生,毫不餒怯矣。
如是積累,自有浩然氣象,若行有不慊于心,則無由配義與道;義之不集,其何以直養(yǎng)無害哉
是故必須明于義理,遵道而行,事事皆慊于心,集之以發(fā)為正氣,非義襲而取之也。
沛乎塞蒼冥,即塞乎天地間之義,文山學(xué)養(yǎng),全由孟子得來,此歌之作謂為闡孟子之論可也。
此兩句示人類正氣之綱領(lǐng);為此后大段之總旨。
皇路當(dāng)清夷,含和吐明廷。
詮曰:皇字有初始高尚,大,美,君主諸義,如言皇祖,乃始祖之義;言皇天,乃高上之義;言思皇多士,乃美之義;不獨(dú)謂帝者為皇也。
皇路,猶言大路,謂世道之美木,君主之世,人臣頌君主之治,固亦言皇路耳。
夷者,平也,清夷,猶言清平也,皇路當(dāng)清夷,謂世道清明平治之盛興時(shí)期也,當(dāng)清明平治之世,賢者在位,正氣得神,雍容立于朝廷,而祥和洽于草莽,故曰:含和吐明廷。
言祥和之氣,吐自光明之朝廷,以洽于萬方也。
此兩句,言正氣在盛世,開物成務(wù),化及群倫,以成治平。
時(shí)窮節(jié)乃見,——垂丹青。
詮曰:時(shí)窮,謂衰亂之世,大而邦家危急,小而寇賊內(nèi)訌,正氣不能發(fā)抒,則賢者孤守其道,蹈其患難,忘其身家,惟知義之所在,不奪其志焉,則節(jié)之謂矣。
士生盛世,處于順境,則節(jié)無由見;窮時(shí),則生死利害當(dāng)前,去取立判,故忠臣義士,必出于衰亂之時(shí);其能回天撥亂者,固以勛業(yè)垂于宇宙;即不幸而功不能成,永為生民所效法,而一一載在史編,傳之不朽。
丹青者,文字圖史之謂,布之方策,貽萬世觀者也。
此兩句,言正氣在衰亂之世發(fā)為孤忠節(jié)義,永作世法也,以下舉十二事為例: 在齊太史簡。
詮曰:此節(jié)第一例也。
春秋魯襄公之二十五年,即公元前548年,齊崔杼弒君光,太史書曰:“崔杼弒其君”,崔杼殺之;其弟又書,崔杼又殺之;其次弟又書,崔杼又殺之;太史兄弟以書崔杼弒而死者三人矣,其次弟仍書,崔杼知正義之終不可磨滅,乃止不殺。
齊國史氏有別居于南境曰南史氏者,聞太史迭為崔杼所殺,恐正義不伸,乃執(zhí)簡(古代史編之單頁,削竹為之,大者曰策,小者曰簡,亦或渾言之)入齊都,欲繼言之,至都,則崔杼已止不殺,其弒君之罪,已得書矣,乃還南境。
太史兄弟,以生死爭正義,固萬世史官之模范,而南史氏特犯危難,欲與同殉,亦開野史稗官之典型矣。
在晉董狐筆。
詮曰:此第二例也。
春秋魯宣公之二年,即公元前607年,晉靈公欲殺趙盾,盾奔齊,其從子趙穿乃攻靈公于桃園弒之,趙盾猶未出境,聞之而返,亦不討趙穿弒君之罪,太史董狐言曰:“趙盾弒其君”以示于朝,趙盾曰“非,穿也”董狐曰:“子為正卿,亡不出境,反不討賊,非子弒君而何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
”董狐之直言,敢犯危難與齊太史無異;惟趙盾能任咎,不似崔杼之怙惡殘賊正義耳。
在秦張良椎。
詮曰:此第三例也。
秦始皇之十七年滅韓,后九年,六國皆滅,遂兼天下。
又三年,而有韓遺臣張良與壯士以鐵椎行刺始皇于博浪沙中事,誤中副車,良與壯士皆遁,始皇大怒,大索十日不得。
又八年,而始皇死,又一年,而豪杰并起,復(fù)立六國,又三年,而項(xiàng)羽滅秦,殺韓王成。
良乃佐漢高以滅項(xiàng)羽,為漢開國勛臣,封留侯,蓋再為韓復(fù)仇矣。
其以一弱書生,行刺威加一世之秦始皇,事為千古艷稱,乃匹夫報(bào)國仇之佳話,故特著之。
在漢蘇武節(jié)。
詮曰:此第四例也。
漢武帝時(shí),遣蘇武使匈奴,匈奴欲武降,辱之,苦之,終不可得,乃使牧羊北?!瘛稀?/p>
武持漢使者之節(jié),凡十九年,節(jié)毛盡脫,至昭帝時(shí)始?xì)w。
初,衛(wèi)律、李陵皆以臣降匈奴,匈奴使勸武降,武不為動,陵乃嘆曰:“嗟呼
義士”陵與衛(wèi)律之罪,上通于天矣。
”此事為使臣守節(jié)不諭之典型,故著之。
為嚴(yán)將軍頭。
詮曰:此第五例也。
漢獻(xiàn)帝建安十九年,劉備兵入蜀,欲取劉璋而代之,璋將嚴(yán)顏曰:“蜀中有斷頭將軍,無降將軍也。
”然顏?zhàn)錇榻祵?;其行與言,實(shí)不相應(yīng),惟此言可采。
為嵇侍中血。
詮曰:此節(jié)六例也。
晉惠帝時(shí),八王稱兵爭攻,成都王穎之兵犯惠帝乘輿,殺侍中嵇紹于帝前,血濺帝衣,侍臣請滌之,帝曰:“此嵇侍中血,勿浣也。
”此為護(hù)主之危,以身殉之之例,故著之。
為張睢陽齒。
詮曰:此第七例也。
唐玄宗天寶年,安祿山、史思明,相繼反于河北,僭稱燕帝,陷兩京,唐室不絕如縷。
其時(shí),集平賊收京之勛者,有郭子儀、李光弼將帥,功未能成,以身殉國者,則以張巡、顏杲卿為最顯。
此例舉張巡,下例舉顏杲卿,皆安史之亂中之討逆死節(jié)者也。
張巡與許遠(yuǎn)共守睢陽,捍蔽東南,使賊不得擾江淮,安史亂中,淮南竟無羔,巡等之功也。
其事詳載兩及,又廟祀所在多有,忠烈見于吟詠。
千年以來,幾于婦孺皆知矣, 為顏常山舌。
詮曰:此第八例也。
安祿山反于燕薊,河北諸城望風(fēng)而靡,常山太守顏杲卿與平原太守真卿起兵討賊,杲卿初為祿山所薦,至是伸大義討之,兵敗被執(zhí),不屈,賊割其舌,猶罵而死,此為忠于國家,不顧個人之例,故著之。
真卿后亦為僭號楚帝之李希烈所殺,年八十矣。
兄弟忠烈,kūn@①耀史編。
或?yàn)檫|東帽,清操勵冰雪。
詮曰:此第九例也。
東漢末年,海內(nèi)大亂,管寧避地遼東,以清操自勵,人皆化之,其衣冠為世則效,赤猶郭泰巾,見重于時(shí)也。
寧少與華歆為友,后察歆急于榮利,遂割席分座,至是華歆果事曹操,助曹氏篡漢而寧始終高節(jié),千古稱為完人,此貞潔不染污世之例,國家元?dú)馑囊?,故特著之?/p>
管寧事詳卷11。
割席分座事見劉義慶。
郭泰事見卷98。
或?yàn)槌鰩煴恚砩衿鼔蚜摇?/p>
詮曰:此第十例也。
漢室失馭,曹操據(jù)中原,挾漢帝,其子丕遂篡漢而號魏,孫策據(jù)江東,弟權(quán)繼之,遂建吳國。
惟劉備以漢宗室保有蜀益,乃漢室之緒余也。
諸葛亮生當(dāng)是時(shí),知曹孫二氏皆不利于漢,故高蹈不仕,其兄瑾事權(quán),而亮未嘗通名焉。
及劉備躬往求賢,三顧而后出,知備為漢胄,事之無害于道義也。
故諸葛亮出處之正,千古稱之。
曹丕既篡漢,備乃即帝位,以續(xù)漢統(tǒng),是為昭烈皇帝。
昭烈將崩,托嗣君禪于亮,亮盡心輔弼,先平南蠻,使蜀無內(nèi)憂;又東結(jié)好于吳,使蜀有與國;然后大舉伐魏,申“討賊”之義,其出師之,十二段,忠讜之忱,洋溢楮墨,使千載下讀者,想見其為人,真謀國進(jìn)諫之典型文字也。
又后出師表,文字激昂,不似前表之雍容恬密,論者或疑為后世依托非亮所作。
然此文起句:“先主慮漢賊不兩立,王業(yè)不偏安,故派臣以討賊也”結(jié)句:“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至于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逆睹也。
”簡單明了,說出義不與寇賊俱存,光復(fù)舊物,不可苛安,成敗利鈍,在所不顧,惟竭力致身以赴而已。
數(shù)語昭垂天壤,大節(jié)炳然,最為萬世之模范,千載下讀之,志氣振作,永以為保民興國之矜式可也。
故文山以“鬼神泣壯烈”贊之,謂其忠義之氣,感格人神也。
此為處顛危,謀匡復(fù),振士氣,正人心之明表,故特著之。
或?yàn)槎山犊毯伞?/p>
詮曰:此十一例也。
晉有賈后八王之亂,淮漢以北,淪為匈奴、羯、鮮卑、氐、羌割據(jù)角逐之場,史家稱為“五胡之亂”。
晉元帝偏安江左,竟不能恢復(fù)中原,而當(dāng)時(shí)志士仁人,苦心戮力者:此則有劉琨崎嶇并陽之間,終以身殉;南則有祖逖進(jìn)規(guī)河洛,亦齊志以沒,逖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fù)濟(jì)者,有如大江
”事雖不成,而激昂慷慨之氣,流芳萬世,足以長華夏之聲威,殄寇賊之兇焰,此亦為振士氣,正人心之顯例,故著之。
或?yàn)閾糍\笏,逆豎頭破裂。
詮曰:此第十二例也。
唐自安史之亂后,降將悉為藩鎮(zhèn),甚竊帝號者,李希烈與朱cǐ@②也。
朱cǐ@②將稱帝,招段秀實(shí)計(jì)議其事,秀實(shí)方罷黜家居,cǐ@②意其必有憾于朝廷,從其僭亂也。
而秀實(shí)忠貞無二,取笏擊cǐ@②,cǐ@②頭破血出,遂害秀實(shí)。
此為惟正義是知,惟國自愛,不以顯晦異志之例,故著之。
如此,忠貞高亮之風(fēng),奮乎在世,則從亂賣國者之丑跡,可以掃盡矣。
以上十六句,舉先正十二事,以告天下后世。
此十二事:在春秋時(shí)者二,在秦與西漢者各一,在東漢之季者二,在三國者一,在西晉東晉者各一,在唐時(shí)者三。
成仁者五,赍志以沒者二,終成其志者三,以壯語清操傳者各一,上下數(shù)千年,卓立特行奇節(jié)正氣之概,略盡于此矣。
文山低徊先正,時(shí)時(shí)以孔孟“成仁”“取義”為心,讀其歌,不獨(dú)見文山肝膽芬芳之美,亦猶列古來賢圣忠烈于一堂而瞻對之,此正氣之歌,所以為中國大義代表作也。
是氣所旁薄,凜冽萬古存。
詮曰:旁薄者,廣大、充塞、動蕩之義。
莊子曰:“之人也,之德也,將旁薄萬物以為一”。
言至人德洽兩間,彌綸萬物也。
此詞與昆侖并用。
揚(yáng)子曰:“昆侖旁薄”西詞皆雙聲疊韻之形容詞也,惟昆侖為元?dú)鉁喅芍稳?,旁薄則有動蕩之義,其為彌綸廣大一也。
旁薄或作旁魄,或作磅礴,猶昆侖之演為混淪、昆侖也。
凜冽亦雙聲詞,謂嚴(yán)肅威厲也。
“是氣所旁薄,凜冽萬古存”者,言此正氣塞乎天地之間,其所鼓蕩,直與日月齊光,天地比壽,其嚴(yán)正之概,萬世長新。
諸先正皆其明表,其人雖逝,其范照垂,永示吾人光明正大之度,自古及今,乃至后世,長存而未嘗死也。
當(dāng)其貫日月,死生安足論。
詮曰:此由上句演來,正氣之旁薄,彌綸乎宇宙,故能貫日月。
貫者,徹而@③之之謂,正氣上沖斗牛,故有徹過日月之勢也。
吾人秉此正氣,與大宇長宙為徒。
老子曰:“死而不亡者壽”死也者,有生之常;雖壽至千百年,其終于死,一也。
以視宇宙之無窮,則咄嗟瞬息猶不足喻其微,直無物而已矣,惟死而不亡者,乃為壽耳。
先正卓立特行,昭垂天壤,旁薄萬古,與日月爭光,則區(qū)區(qū)之生死,豈足計(jì)哉。
即以文山而論,年未五十,即成仁士取義以去,就身命之生死言之,誠有夭兇之嘆。
然而浩然之氣萬古如新,則死而不亡,壽過彭祖萬萬矣。
向使當(dāng)時(shí)不能取義,不有成仁,亦不過茍活數(shù)十年,與草木同腐而已。
豈若浩然一往,與宇宙無窮哉。
明黃石齊先生之遇害于清也,其從者隨之號哭,先生曰:“忍一刻,即千古矣,何以哭為。
”此與文山及諸先正異代同符,皆知擇死而不亡之壽,不以區(qū)區(qū)身命之生死為意者也。
此兩句,言正氣上貫日月,長存不亡,區(qū)區(qū)生死,曾不足計(jì)。
黃石齊先生事詳“明史”卷255傳及《明儒學(xué)案》。
地維賴以立。
詮曰:大地之方位,謂之維。
地維謂蒸民萬方之所居也。
古言:“地有四維”,謂東北、西北、東南、西南四象限,以艮、乾、巽、坤四卦當(dāng)之,象限中分,則為矩交于中央之兩斜軸,與矩交于中央經(jīng)緯正軸,區(qū)方位為八。
即斜軸兩端之四隅與正軸兩端之四正,為八方也。
萬方有道,蒸民X安,由地維奠定,無有禍亂。
至若戎狄內(nèi)侵,邦家危急,則生靈有涂炭之慟,雖有方位,莫能安居,雖有道路,莫能利行,地維雖具,與漫無經(jīng)緯同矣。
以志士仁人,當(dāng)國家顛連之際,必抒其忠誠,以遏寇虐,正氣所播,必能撥亂世,反諸正,然后萬方蒸民,復(fù)得安堵,則地維復(fù)長,故曰賴以立也。
天柱賴以尊。
詮曰:長天高迥,先民觀思無報(bào),以天柱擬之。
近世經(jīng)緯宇宙之科,六合、重玄,皆歸度量,則天柱之言,已科學(xué)化矣。
萬有、群生,蠢然罔覺,惟人類首出庶物,格于無窮;故為萬物靈長,能發(fā)天地之奧,闡宇宙之玄者也。
先民謂人為天地之心,誠以人類之生宇宙間始有靈覺也,故人類一失其道,由茫茫宇宙將淪為禽獸之天。
人間正氣不張,則圓顱方踵之群,雖復(fù)視息茍?jiān)挘嗯c禽獸草木同為榛榛pī@④pī@④之生而已。
是故格宇宙,撐天壤之勝境,必待正氣而始重,故曰:“天柱賴以尊”也。
此兩句言:正氣不伸,則天壤紊亂,必賴正氣,然后地維有以立,天柱賴以尊。
三綱實(shí)系命, 詮曰:先民區(qū)人倫為五,而綜之以三綱,謂君臣、父子、夫婦之際也。
君臣者,治教之謂,其道通于上下,主從,統(tǒng)屬,人群立事之必要秩序也;父子者,生生之緒,群生振古之天則,蒸民萬世不易之天親也;夫婦者,所以生生之道,衍蒸民而世世進(jìn)于善者也。
是以我國古代圣賢以此三者為人倫之綱,以垂訓(xùn)于萬世,邦家顛覆,則三者皆傾,生民之命危矣。
故必伸正氣,以守三綱,然后蒸民生命,始能奠系以衍于無窮,“三綱實(shí)系命”,言生民之命,系在三綱,而三綱之立,又非正氣不能守,故正氣為生民立命之要也。
此句承上兩句面來,上言正氣之關(guān)系天壤。
此則切近言之,指出人群之倫紀(jì)綱領(lǐng),非正氣不能維系,非正氣不能為生民立命也。
張子有言:“為天地立心”上兩句之義也。
“為生民立命”此句之義也。
道義為之根。
詮曰:道義之說,發(fā)自孟子,已詮于“于人曰浩然”句下。
正氣所由養(yǎng)成,端在道義之守,正氣之抒發(fā),無非出于道義,故曰:“道義為之根”也。
此一句指出正氣之本,出于道義,示天下后世必明于道義,而誠以行之,然后正氣始能抒發(fā),陶鑄人群,率土、普天,咸歸于善也。
自“是氣所旁薄”至此,凡八句,為一段,極言正氣之大經(jīng)大本大用。
【鑒賞】 《正氣歌》為南宋名臣文天祥所作。
宋末帝趙昺祥興元年(1278年),文天祥在廣東海豐兵敗被俘。
次年被押解至元大都(今北京)。
文天祥在獄中三年,受盡各種威逼利誘,但始終堅(jiān)貞不屈。
1281年夏,在濕熱、腐臭的牢房中,文天祥寫下了與《過零丁洋》一樣名垂千古的《正氣歌》。
他在自序中說道: 余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廣八尺,深可四尋,單扉低小,白間短窄,污下而幽暗。
當(dāng)此夏日,諸氣萃然:雨潦四集,浮動床幾,時(shí)則為水氣;涂泥半朝,蒸漚歷瀾,時(shí) 則為土氣;乍晴暴熱,風(fēng)道四塞,時(shí)則為日氣;檐陰薪爨,助長炎虐,時(shí)則為火氣;倉腐寄頓,陳陳逼人,時(shí)則為米氣;駢肩雜沓,腥臊汗垢,時(shí)則為人氣;或圊溷、或毀尸、或腐鼠,惡氣雜出,時(shí)則為穢氣。
疊是數(shù)氣,當(dāng)之者鮮不為厲。
而予以孱弱,俯仰其間,于茲二年矣,幸而無恙,是殆有養(yǎng)致然爾。
然亦安知所養(yǎng)何哉
孟子曰:「吾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
」彼氣有七,吾氣有一,以一敵七,吾何患焉
況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氣也,作正氣歌一首。
該詩慷慨激昂,充分表現(xiàn)了文天祥的堅(jiān)貞不屈的愛國情操。
1283年1月9日,在拒絕了元世祖最后一次利誘之后,文天祥在刑場向南拜祭,從容就義。
其絕命辭寫道:“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
讀圣賢書,所學(xué)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
” 在今日的文天祥祠(北京市東城區(qū)府學(xué)胡同,文天祥原關(guān)押之地)前院東墻上,嵌有詩碑,就鐫刻著文天祥當(dāng)年在這里寫作的《正氣歌》。
后殿庭中,有一株向南方傾斜近45度角的古老棗樹,就是相傳代表文天祥“不指南方不肯休”不屈精神的“指南樹”。
抗元英雄文天祥的《正氣歌》系寫作于北京(元大都),鮮為人知的文天祥祠在北京市東城區(qū)府學(xué)胡同,是抗元英雄文天祥曾被元朝關(guān)押三年的地方。
文天祥祠現(xiàn)有前后兩進(jìn)院落,前院東墻上嵌有詩碑,鐫刻著文天祥當(dāng)年在這里寫作的著名詩篇《正氣歌》;后殿庭中,有一株向南方傾斜近45度角的古老棗樹,就是相傳代表文天祥“不指南方不肯休”不屈精神的“指南樹”。
21歲考中狀元,主戰(zhàn)拒降,屢遭排斥文天祥,南宋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縣)人,1236年生于詩書之家,1256年21歲時(shí)赴南宋國都臨安府(今浙江省杭州市)應(yīng)試,得中狀元。
1259年,文天祥為父守孝三年期滿,正式步入仕途時(shí),南宋已面臨蒙古大軍南下入侵的危急局面。
憂心如焚的文天祥上書朝廷,揭露奸臣誤國劣跡,并提議“建立方鎮(zhèn)、各守一方”,即軍事防御按地段承包責(zé)任制,但是“書奏、不報(bào)”,不被理睬。
耿直憂國的文天祥宦海沉浮20年,始終遭壓制、排斥。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1271年,忽必烈建立大元帝國。
1274年,忽必烈派丞相伯顏率軍20萬再次侵宋。
南宋雖然有兵70余萬,但主幼臣奸,一觸即潰。
文天祥捐出家產(chǎn),籌餉募集民兵5萬進(jìn)京勤王,反被奸臣阻撓,解除兵權(quán)。
1276年陰歷正月十八日,伯顏元軍進(jìn)抵距臨安只有30里的皋亭山,右丞相陳宜中畏敵逃遁。
正月十九日,朝廷臨危授命臨安知府文天祥為右丞相,前往皋亭山議降。
掌權(quán)的太皇太后謝氏授意如能談成,可以讓小皇帝向忽必烈稱侄子,實(shí)在不行,稱孫子也答應(yīng)。
正月二十日,文天祥面見伯顏,說自己只議和,不議降,并要求元軍先撤兵,后談判。
伯顏大怒,扣押了文天祥。
正月二十一日,謝氏率南宋君臣舉國投降。
1276年陰歷二月初九日,誓死不降的文天祥被元軍押解出發(fā)前往大都(今北京)。
中途在鎮(zhèn)江停留時(shí),文天祥與同伴共12人于二月二十九日夜設(shè)計(jì)逃脫,歷盡艱險(xiǎn)經(jīng)儀征、揚(yáng)州、通州(今南通)乘船回歸南宋故土。
在長江口繞道先北后南迂回航行時(shí),文天祥在船上寫下了赤誠感人的詩篇《揚(yáng)子江》:“幾日隨風(fēng)北海游,回從揚(yáng)子大江頭。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經(jīng)過兩個多月的奔波,文天祥終于回到浙江溫州。
此后,不肯降元的官員們擁立已經(jīng)降元的南宋恭帝的幼弟為帝,建立了茍延殘喘的小朝廷。
南宋故土一度只靠文天祥率軍獨(dú)撐殘局,終于寡不敵眾,于1279年陰歷十二月二十日在廣東海豐的五坡嶺兵敗,再次被俘。
元軍押著文天祥,走海路經(jīng)珠江口外的零丁洋,去進(jìn)攻南宋小朝廷最后的基地崖山(今廣東省新會縣海域)。
文天祥在敵船中寫下了《過零丁洋》,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即出自此詩。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1279年陰歷十月初一日,文天祥被押送抵達(dá)大都,安置在館驛。
元世祖忽必烈很贊賞文天祥的才干,他派已降的南宋恭帝及多批降臣前來勸誘,文天祥不為所動,嚴(yán)詞拒絕,后于十月初五日被關(guān)進(jìn)兵馬司牢房(在今府學(xué)胡同)。
文天祥在關(guān)押三年期間,書寫了幾百篇詩詞文章,以抒發(fā)愛國之情。
1281年夏季,在暑氣、腐氣、穢氣等七氣的熏蒸中,文天祥慷慨揮毫,在牢中寫就了千古流傳、擲地有聲的鏗鏘之作《正氣歌》:“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
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唯有一腔忠烈氣,碧空常共暮云愁1283年初,元朝偵知有人聯(lián)絡(luò)數(shù)千人,要起兵反元,營救文天祥。
1月8日,元世祖忽必烈親自提審,作最后的勸降,并許諾授予丞相官職。
文天祥告訴忽必烈:“一死之外,無可為者。
”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在大都柴市(今北京交道口南大街)被殺害,終年48歲。
文天祥在刑場寫下了絕筆詩,其最后四句是,“天荒地老英雄喪,國破家亡事業(yè)休。
唯有一腔忠烈氣,碧空常共暮云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