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棚雜憶 讀后感
以前也曾看過一些關(guān)于文革的文章,讀后毫無例外大石壓胸般的沉悶 想了想,個中原由不外乎寫作者的語氣,之前所看文章,毫無例外都以一種沉重的語調(diào)對當年發(fā)生的事情進行了細致的描寫,包括對受害者血淋淋的遭遇、對行兇者的痛斥、對那場運動的鞭撻、以及對現(xiàn)狀的憂慮,無不透露出一種貫穿始終的沉重感。
就是那種沉重感,使我很少去主動尋找記述那段歷史的文字,之前讀過的文章都是隨機而來,所以,我對文革并沒有一個系統(tǒng)的認識。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我與改革開放同齡,我成長的時期也正是我們國家走向繁榮的時期,就像一個重新找到方向的巨人,草草處理了一下荊棘劃破的傷口,便頭也不回地繼續(xù)前行了。
對于過去,他顧不得對子孫們詳細述說——也許是有意不為,而子孫們也正享受著快樂的童年,對于先輩的傷口,除了一點好奇,并沒有表現(xiàn)出太多的關(guān)注。
但歷史是不會被忘卻的,越是痛苦記憶越久。
這也正是許多人至今都在不停記述文革的原因,他們擔心自己忘了,更擔心后人忘了。
《牛棚雜憶》是我前兩天從網(wǎng)上copy下來的,而之所以選擇這本書看,是因為他的作者在更早的幾天前剛剛辭世,網(wǎng)上的紀念文章滿眼都是,很多人都提到了這本書,出于好奇,我看了。
意料之外,我沒有過于沉重的感覺,有些章節(jié)我甚至是笑著看的——為作者對施暴者毫不留情的嘲諷、也為受難者被迫麻木的酸楚,所以,我沒有沉重的感覺,只有心酸。
知道季羨林這個名字,源于前幾年他到底算不算“國學大師”的爭論,更進一步的關(guān)注,源于他的文物是不是被盜取的爭吵。
而所謂的關(guān)注,也逃脫不了看熱鬧的嫌疑。
因為連季先生攻關(guān)的專業(yè),我也是這兩天才搞明白的,再說明白點,我是不會為了了解他而真的去讀厚厚的《糖史》,更不會去研究天書一般的吐火羅文——我到現(xiàn)在都沒明白吐火羅文到底是何物。
但一本薄薄的《牛棚雜憶》,已經(jīng)使一個簡單的符號幻化成一個鮮活的人,在我的印象中,季羨林這個名字不是別人口中崇高的“大師”,而是一個有愛、有恨、會笑、會哭的老者,就像那些在公園里常常看到的白發(fā)蒼蒼、積淀了歲月的悠然老人,真切而平凡。
我想,這位老人已經(jīng)想到了,身后會引起的轟動,但我想,他不會在意,就像他并不在意“大師”這個稱號所代表的榮譽,他可能會在意,自己的專業(yè)會不會有人繼承,他可能會在意,自己這輩人的經(jīng)歷會不會給后人以啟迪,至于其他,我想,他真的不會去在意。
季羨林的事跡,我要全的,謝謝
季羨林少年時離開老家官莊,寄身于濟南叔父家。
季羨林晚年總結(jié),他說:我六歲離開父母,童心的發(fā)展在無形中受到了阻礙。
試想,我能躺在一個父母之外的人的懷抱中,撒嬌打滾嗎
不,不能,這是難以想像的。
叔父當然對我好,但他“望子成龍”,要求十分嚴格。
課余除了抓學習,還是抓學習,偶爾有一點示愛,比如給我從鄉(xiāng)下帶回幾只小兔,也讓人感到距離,那種只能身感,不能言傳的距離。
季羨林的終生遺憾,是在母親去世之前,整整八年他沒有回家看望一次。
這期間,他讀完初中,上高中,停學一年,再讀,娶妻,生女,高中畢業(yè),上大學……如此漫長的過程,如此曲折精彩的變化,竟然沒有抽出一些日子回家看看。
季羨林事后捶胸頓足,懊悔不迭。
季先生終生遺憾的,應該還有婚姻。
季羨林在《寸草心》中敘述道:“我因為是季家的獨根獨苗,身上負有傳宗接代的重大任務,所以十八歲就結(jié)了婚。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不在話下。
德華長我四歲。
對我們家來說,她真正做到‘毫不利己,專門利人’,一輩子勤勤懇懇,有時候還要含辛茹苦。
上有公婆,下有稚子幼女,丈夫十幾年不在家;公公又極難侍候,家里又窮,經(jīng)濟朝不保夕。
在這些年,她究竟受了多少苦,她只是偶爾對我流露一點,我實在說不清楚。
”季羨林對妻子十分敬重。
但敬重是一回事,疏離隔膜又是一回事。
不信,再請看下列事實:季羨林1929年結(jié)婚,次年離家上清華,1934年畢業(yè),回濟南教書,1935年赴德,1946年回國,直到1962年,他的妻子才遷來北京。
算算看,從結(jié)婚到再度聚首,夫妻分居竟長達31年
人生有憾,至少是不完滿。
朱光潛先生說:“這個世界之所以美滿,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機會,有想像的田地。
”季先生是大明白人,對一切早已參透,所以他有一篇隨筆,題目就叫“不完滿才是人生”。
2002-2008年度感動中國人物的職業(yè)及頒獎辭,有事跡簡述就更好了……
《感動中國》 2006 年度人物丁曉兵:20多年來一直是英雄20多年前的一次軍事行動中,丁曉兵失去了右臂。
當英雄在被鮮花與贊譽圍繞時,南京航空學院的一名大學生給他寫了封信,信中的話讓丁曉兵深感意外:成為英雄,你只算過了第一關(guān),如果有這樣的機會我也可能成為英雄。
我現(xiàn)在并不佩服你,如果10年或者20年以后依然還有事跡從你的身上出現(xiàn),到那個時候,這個英雄的稱號你才當之無愧。
20年過去了,丁曉兵時刻不忘這封來信。
從連指導員、干事、營教導員、團政治處主任到團政治委員,丁曉兵交出了一份出色的“回信”:所帶領(lǐng)的集體,先后獲得248面獎牌、證書和36座獎杯。
【頒獎詞】這個用左手敬軍禮的人,我們以他為驕傲。
戰(zhàn)時敢舍身,平時能忘我,從逆境中掙扎啟程,在順境中保持清醒。
沙場帶兵敢稱無愧無悔,把守國門能說有骨有節(jié)。
他像一把號角,讓理想與激動,在士兵心中蔓延。
王百姓:排除炸彈1.5萬多枚把公安工作稱作和平時期風險最大的職業(yè)之一,一點兒都不夸張。
公安部的統(tǒng)計數(shù)字表明,從1995年開始,每年因公犧牲的全國公安民警始終在400人以上。
前年全國公安民警因公犧牲414人、負傷4134人,“天天有犧牲,時時在流血”是近些年來全國公安民警的真實寫照。
幾乎每次出差,妻子都要在王百姓的行李中放兩只蘋果,期盼丈夫平安歸來。
自1985年從部隊轉(zhuǎn)業(yè)到河南省公安廳工作以來,王百姓始終戰(zhàn)斗在排爆治爆工作的第一線,多次臨危受命,親手排除各類炸彈1.5萬多枚,處置大小爆炸現(xiàn)場無數(shù),是公安系統(tǒng)唯一沒有傷殘、排爆沒出過一次差錯的全國勞模。
王百姓有著普通人的情感--眷念家人、恐懼死亡,但他還是一次次地在生死線上穿越,“因為我是一個警察,又從事這方面工作,我不去誰去
”【頒獎詞】10年時間,1.5萬多枚炸彈,專門與危險打交道。
誰能不害怕,平常人只要一次遭遇炸彈,就已經(jīng)驚心動魄了。
而他和我們一樣,有家有妻有娃,只不過頭頂上有警徽、警徽上有國徽,所以他才把家人的擔憂、戰(zhàn)友的期盼,一肩擔起。
華益慰:“值得托付生命的人”華益慰是著名醫(yī)學專家,一生兢兢業(yè)業(yè),被患者譽為“值得托付生命的人”。
他做過數(shù)千例手術(shù),挽救了許多患者的生命,沒有出過一次醫(yī)療事故和差錯。
從醫(yī)56年,華益慰只做著一件事,那就是對得起病人。
妻子張燕容是他的同學、同行,共同相處了幾十年,說到丈夫,她只是淡淡地說道:“他也就是盡到了一個做醫(yī)生的職責,做一個醫(yī)生分內(nèi)的事情,只不過他做得比較認真。
”一些網(wǎng)友并不這么看:醫(yī)者父母心。
華醫(yī)生,您用您的一生向世人詮釋了什么是“醫(yī)者”。
如果我們生活中的醫(yī)生都像他那樣多好啊
【頒獎詞】不拿一分錢,不出一個錯,這種極限境界,非有神圣信仰不能達到。
他是醫(yī)術(shù)高超與人格高尚的完美結(jié)合。
他用盡心血,不負生命的囑托。
霍英東:聚財有道,散財亦有道霍英東給人的印象,一是官至高位,在政界、商界、體育界擁有眾多的頭銜;二是他是個慷慨的有錢人。
從小吃過不少苦的霍英東聚財有道,但也熱心公益,散財有道。
多年來他對社會的各類捐助金額接近200億元,單是在家鄉(xiāng)番禺的捐助就超過40億元,有報道稱他是港澳地區(qū)為家鄉(xiāng)捐贈最多的富豪。
說起父親生前的善行,其子霍震霆回憶道:“他說過一句話:人一生一定要做有意義的事。
有錢,是給他一個機會,能對國家做自己的貢獻。
”【頒獎詞】生于憂患,以自強不息成就人生傳奇。
逝于安樂,用赤誠贏得生前身后名。
他有這樣的財富觀:民族大義高于金錢,赤子之心勝于財富。
他有這樣的境界:達則兼濟天下。
季羨林:最難時也不丟掉良知96歲的季羨林先生長年任教北京大學,在語言學、文化學、歷史學、佛教學、印度學和比較文學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研究翻譯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國的多部經(jīng)典,其著作已匯編成24卷的《季羨林文集》,現(xiàn)在即使身居病房,每天還堅持讀書寫作。
季羨林先生為人所敬仰,不僅因為他的學識,還因為他的品格。
他說: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也沒有丟掉自己的良知。
他在“文革”期間偷偷地翻譯印度史詩《羅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雜憶》一書,凝結(jié)了很多人性的思考。
他的書,不僅是個人一生的寫照,也是近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歷程的反映。
【頒獎詞】智者樂,仁者壽,長者隨心所欲。
曾經(jīng)的紅衣少年,如今的白發(fā)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雜憶密辛多。
心有良知璞玉,筆下道德文章。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貧賤不移,寵辱不驚。
葉篤正:“要讓外國人來同我們接軌”91歲的葉篤正先生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研究員,國際大氣科學界屈指可數(shù)的幾位學術(shù)巨匠之一,榮獲2005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shù)獎。
在近60年的科學生涯中,葉篤正先生在大氣動力學、青藏高原氣象學、東亞大氣環(huán)流以及全球變化科學等領(lǐng)域成就顯著,被公認為是我國現(xiàn)代氣象學和全球變化學科的奠基人之一,為全球變化、大氣環(huán)流和氣候變化研究作出了開創(chuàng)性重大貢獻,也是國際全球變化研究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
常掛在葉篤正先生嘴邊的是:“要讓外國人來同我們接軌”。
【頒獎詞】風華正茂時已經(jīng)是奠基人,古稀之年仍然是開拓者。
讓外國人同我們接軌,這是一個年過九旬的大學者的大氣象。
笑攬風云動,睥睨大國輕。
孔祥瑞:150項革新帶來8000萬元效益僅有初中學歷的工人孔祥瑞有著“藍領(lǐng)專家”的美譽。
2001年,他主持創(chuàng)新“門機主令器星形操作法”,使門機每一次作業(yè)可節(jié)省時間15.8秒,當年創(chuàng)效1600萬元;2003年,他主持的“門座式起重機中心集電器”技改項目,被授予國家級實用型發(fā)明專利。
【頒獎詞】不管什么時代,勞動者都是社會的中流砥柱。
但在今天,更值得尊敬的,還應該是那些不僅貢獻汗水還貢獻智慧的人。
150項革新,給國家?guī)?000萬元效益,這就是一個工人的成就。
林秀貞:30年來贍養(yǎng)了6位孤寡老人林秀貞是河北省衡水市棗強縣王常鄉(xiāng)南臣贊村農(nóng)民,30年如一日,她克服了各種困難,像女兒一樣贍養(yǎng)了6位孤寡老人。
這位樸實的農(nóng)村人,始終記得她母親的樸素教誨:人人管閑事,世上沒難事;人人都幫人,世上沒窮人;千千治家——用一千分的力量來治理自己的家,萬萬治鄰——用一萬分力量來治理鄰里關(guān)系。
【頒獎詞】用30載愛心讓一村之中老有所終,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
富人做這等事是慈善,窮人做這等事是圣賢,官員做這等事是本分,農(nóng)民做這等事是偉人。
這位農(nóng)婦讓九州動容。
黃舸:行程1.3萬多公里,當面感謝恩人18歲的黃舸看上去像個十一二歲的孩子。
7歲時,他被確診為先天性進行性肌營養(yǎng)不良。
據(jù)專家介紹,同類患者最長生命紀錄僅為18歲。
黃舸的生命也許就要走到盡頭,但是為了能面對幫助過他的人說聲謝謝,2003年,15歲的黃舸和父親用一輛三輪摩托車踏上了“感恩之旅”,開始在全國尋訪素未謀面的恩人。
如今,父子倆已經(jīng)走過了82個城市,行程1.3萬多公里,向30多位當年給他們寄過錢的恩人當面道了謝。
父子倆一路上感受著感動,也傳播著感動。
黃舸說:“到好心人的家門口說聲謝謝,送上一束鮮花表達深深的謝意,是我最大的心愿。
”這個心愿一直支持著他走到今天。
如果有一天離開人世,黃舸希望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給需要的人。
【頒獎詞】我們需要靜下心來體會這個場面,一個四肢無力的孩子,每天都在和死神賽跑,跋山涉水、萬里迢迢。
他就像一小截被命運丟棄的蠟燭,善良的人點亮他,他就歡快地燃燒起來。
藏起眼淚,還給人們光明和希望。
微塵:上千筆捐款中,很多捐助者都署名“微塵”“微塵”起初是青島一位數(shù)次捐款不留姓名的普通市民,后來,擴散成一個愛心群體,再后來,擴展成一個關(guān)愛他人的愛心符號。
以“微塵”命名的募捐箱、徽章,走進青島的大街小巷,成為青島一個體現(xiàn)愛心的公益品牌。
青島市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在翻閱了捐款記錄后驚訝地發(fā)現(xiàn),早在2004年,一位神秘女士就已經(jīng)使用“微塵”的名字多次大額捐款:非典時期捐款2萬元,新疆喀什地震捐款5萬元,為白血病兒童捐款1萬元,湖南災區(qū)捐款5萬元……當人們正在努力尋找“微塵”時,一個又一個“微塵”出現(xiàn)了。
截至目前,青島市紅十字會收到的上千筆捐款中,很多捐助者都署名“微塵”。
每一雙充滿善意的援手,每一張不同模樣的面孔,都記錄下一個共同的名字——“微塵”。
【頒獎詞】他來自人群,像一粒塵土,微薄、微細、微乎其微,尋找不到,又隨處可見。
他自認渺小,卻塑造了偉大,這不是一個人的名字,這是一座城市的良心。
(王亦君)20072007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和頒獎詞錢學森——中國航天事業(yè)奠基人浙江杭州人,1938年在美國獲博士學位,1950年開始爭取回歸祖國,受到美國政府迫害,歷經(jīng)5年于1955年才回到祖國。
1958年起,錢學森長期擔任火箭導彈和航天器研制的技術(shù)領(lǐng)導職務,為中國火箭和導彈技術(shù)的發(fā)展提出了極為重要的實施方案。
1965年,錢學森正式向國家提出報告和規(guī)劃,建議把人造衛(wèi)星的研究計劃并列入國家任務。
在實施人造衛(wèi)星研制計劃中錢學森在許多關(guān)鍵技術(shù)問題的解決上貢獻了智慧。
錢學森對科學技術(shù)的重大貢獻是多方面的,他以總體、動力、制導、氣動力、結(jié)構(gòu)、計算機、質(zhì)量控制等領(lǐng)域的豐富知識,為組織領(lǐng)導新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器的研究發(fā)展工作發(fā)揮了巨大作用,對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yè)的迅速發(fā)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在他心里,國為重,家為輕,科學最重,名利最輕。
5年歸國路,10年兩彈成。
開創(chuàng)祖國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荊斬棘,把智慧鍛造成階梯,留給后來的攀登者。
他是知識的寶藏,是科學的旗幟,是中華民族知識分子的典范。
李劍英——16秒內(nèi)的選擇是犧牲2006年,李劍英完成訓練任務駕機返航途中,遭遇鴿群撞擊。
此時,飛機高度194米,跳傘就能保住生命。
從鴿群撞擊點到飛機墜毀點2300米跑道延長線的兩側(cè)680米范圍內(nèi),分布7個自然村。
如果跳傘后飛機失去控制,墜入村莊,后果不堪設(shè)想。
16秒的時間內(nèi),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迫降,壯烈犧牲。
煙籠大地,聲震藍天。
星隕大地,魂歸長天,他有22年飛行生涯,可命運只給他16秒
他是一名軍人,自然把生命的天平向人民傾斜。
飛機無法轉(zhuǎn)彎,他只能讓自己的生命改變航向。
胡鴻烈、鐘期榮夫婦——散盡家產(chǎn)培養(yǎng)人才這是兩位均已89歲高齡的老人,香港樹仁大學創(chuàng)辦人。
胡鴻烈及鐘期榮夫婦1953年學成回香港后,一直是職業(yè)律師。
因感于許多年輕人沒錢上大學,1971年他們出資創(chuàng)辦樹仁學院,培養(yǎng)數(shù)以萬計的人才。
兩人創(chuàng)立樹仁學院,奉上畢生積蓄估計至少4至5億元。
賢者伉儷,本可錦衣玉食,卻偏偏散盡家產(chǎn),一生奔波。
為了學生,甘為駱駝。
與人有益,牛馬也做。
我們相信教育能改變社會,而他們?yōu)榻逃龀隹!?/p>
孟祥斌——年輕軍人舍己救人2007年11月30日,孟祥斌帶著妻子和女兒到金華市區(qū)購物。
在經(jīng)過通濟橋時,一名輕生女青年從10多米高的橋上跳下,孟祥斌一邊沖向橋邊,一邊脫掉身上的衣服,跳水救人。
10分鐘后,前來救援的摩托艇漸漸靠近了他們,孟祥斌用盡最后一絲力氣將女青年托出水面,交到救援人員的手中,自己卻沉入水中,28歲的年輕生命隕落了。
風瀟瀟,江水寒,壯士一去不復返。
同樣是生命,同樣有親人,他用一次輝煌的隕落,挽回另外一個生命。
別去問值還是不值,生命的價值從來不是用交換體現(xiàn)。
他在冰冷的河水中睡去,給我們一個溫暖的啟示。
方永剛——生命保持在沖鋒姿態(tài)入伍20多年來,方永剛先后出版16部政治理論專著,完成10項國家和軍隊重點科研項目,被譽為“平民教授”“大眾學者”和“科普專家”。
2006年11月,方永剛被確診為晚期結(jié)腸癌,他從醫(yī)院回到學院,堅持為學生上完最后兩節(jié)課,還躺在病床上完成了對3名研究生的學期教學和畢業(yè)論文寫作輔導任務。
他是一位滿懷激情的理論家,更是敢于奉獻生命的實踐者。
在信仰的戰(zhàn)場上,他把生命保持在沖鋒的姿態(tài)。
——生命保持在沖鋒姿態(tài)李麗——用輪椅畫出愛心軌跡李麗在1歲時患小兒麻痹癥,童年從未站起來過;40歲時再遭厄運,車禍讓她下半身完全癱瘓,從此與輪椅為伴。
她沒有怨天尤人,而是選擇了一條向社會傳播愛心之路。
她創(chuàng)辦了“李麗家庭教育工作室”和公益網(wǎng)站“麗愛天空”,長期從事公益事業(yè)和青少年心理教育工作。
她還成了很多服刑人員的“偶像”。
殘疾打不垮、貧困磨不壞、災難撞不倒,堅強和她的生命一起成長。
身體被命運拋棄,心靈卻唱出強者的歌。
5年時間,溫暖8萬個冰冷的心靈,接受、回報、延伸,她用輪椅為愛心畫出最美的軌跡。
閔恩澤——為中國制造了催化劑閔恩澤--- 制造中國催化劑閔恩澤1955年在美國學成后沖破重重阻礙回國。
60年代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為中國自主開發(fā)了微球硅鋁裂化催化劑,打破了國外技術(shù)封鎖,滿足了國家的急需,為我國煉油催化劑制造技術(shù)奠定了基礎(chǔ)。
70年代,在特殊的政治條件下,他沒有忘記科研工作,領(lǐng)導了多種催化劑等的研制和開發(fā),也均投入生產(chǎn)和應用,使我國煉油催化劑迎頭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實現(xiàn)了我國煉油催化劑跨越式發(fā)展。
1980年以后,他指導開展己內(nèi)酰胺磁穩(wěn)定床加氫研究,使我國裂化催化劑生產(chǎn)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滿足了我國煉油工業(yè)的發(fā)展和油品升級換代的需要。
在國家需要的時候,他站出來
燃燒自己,照亮能源產(chǎn)業(yè)。
把創(chuàng)新當成快樂,讓混沌變得清澈,他為中國制造了催化劑。
點石成金,引領(lǐng)變化,永不失活,他就是中國科學的催化劑
陳曉蘭——無私無畏堅守醫(yī)德陳曉蘭曾是上海一家地段醫(yī)院的理療科醫(yī)生。
近年來她一直從事醫(yī)療器械行業(yè)打假,被她揭露的各種醫(yī)療器械超過20種,其中8種假劣醫(yī)療器械被查處。
在與假劣醫(yī)療器械10年的斗爭中,為了取得一手證據(jù),陳曉蘭曾假扮病人,冒著危險“以身試針”。
在她的推動下,國家專門多次下發(fā)文件,取締和查處了七種一度使用很廣的偽劣醫(yī)療器械和治療方法,既然身穿白衣,就要對生命負責,在這個神圣的崗位上,良心遠比技巧重要的多。
她是一位醫(yī)生,治療疾病,也讓這個行業(yè)更純潔。
謝延信——侍奉亡妻家人33年55歲的謝延信是河南焦作的一名普通工人。
1973年,劉延信(后改姓為謝)與同村姑娘謝蘭娥喜結(jié)良緣。
第二年7月,謝蘭娥去世前,囑咐丈夫要好好照顧自己的爹媽和智障兄弟。
此后,劉延信付出了33年的忠貞與孝心,成就了一個大孝至愛、感天動地的謝延信。
1979年岳父患重度腦中風,再也沒有站起來。
一老,一癱,一傻,一幼,家庭的重擔全部壓在了謝延信的肩上。
謝延信老了,病倒了,但他的意志沒有垮、孝心沒有變、責任沒有失、良心沒有丟。
他隱藏起最沉重的哀愁,擔負起讓希望生生不息的重任。
當命運的暴風雨襲來時,他橫豎不說一句話,生活的重擔壓在肩膀上,他的頭卻從沒有低下
他就像是一匹老馬,沒有馳騁千里,卻一步一步地到達了善良的峰頂。
羅映珍——用愛喚醒“沉睡”丈夫2005年10月1日,羅映珍和在云南省永德縣公安局當民警的丈夫羅金勇回家探望父母,途中羅金勇與3名毒販殊死搏斗,身受重傷,成了“植物人”。
從那以后,羅映珍肩負起了照顧丈夫的責任,不離不棄,精心呵護,無怨無悔。
羅金勇在醫(yī)院接受治療期間,羅映珍在醫(yī)院附近租了一套房子,省吃儉用,每天全身心地守候在丈夫身旁,和丈夫說話,并含淚寫下了600多篇愛的日記,用日記呼喚著丈夫意識深處的覺醒。
她用一個傳統(tǒng)中國女人最樸素的方法詮釋了對愛人不離不棄的忠貞。
甜蜜也許不是愛情的標尺,艱難才能映照愛情的珍貴。
集體獎——“嫦娥一號”研發(fā)團隊這是一支年輕的隊伍,平均年齡僅30歲。
副總指揮34歲,副總設(shè)計師37歲,總體主任設(shè)計師36歲。
這是一群航天才俊,3年多來先后攻克了軌道設(shè)計、月食問題、數(shù)傳定向天線研制、衛(wèi)星熱設(shè)計、導航與控制分系統(tǒng)設(shè)計、測控數(shù)傳分系統(tǒng)設(shè)計、紫外月球敏感器、數(shù)管分系統(tǒng)設(shè)計等一系列技術(shù)難題,拿下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chǎn)權(quán)的核心技術(shù)。
2007年11月7日,當“嫦娥一號”衛(wèi)星以超出設(shè)計預期的精準度進入環(huán)月工作軌道的那一刻,舉國歡慶、全民振奮,中國人千年奔月的愿望終于夢想成真。
20082008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特別獎——全體“中國人”組委會認為,2008年的中國經(jīng)歷了太多悲愴和喜悅,在抗擊暴風雪、抗震救災、舉辦奧運會、神七航天員太空漫步等事件中,中國人用堅韌、勇敢、智慧向中國和世界交出了滿意的答卷。
大愛至樸 十三農(nóng)民兄弟感動中國組委會授予唐山十三農(nóng)民兄弟的頒獎詞:不是歸途,是千里奔波,雪中送炭;不是鄰里,是素不相識,出手相援。
他們用純樸、善良和倔強的行動,告訴了我們“兄弟”的含義。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劉姝威: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正是他們及無數(shù)個他們這樣的人,在2008年撐起了中國的脊梁。
王振耀:在國家巨大災難面前,他們以無聲有力的行動,宣告了民間志愿救災時代的來臨。
這就是愛 韓惠民感動中國組委會授予韓惠民的頒獎詞:他用百姓最樸素的方式,回答了生活中最為深奧的問題:有比愛情更堅固的情感,有比婚姻更宏偉的殿堂,34年的光陰,青絲轉(zhuǎn)成白發(fā),不變的是真情。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陸小華:一段相知帶來一個漢子34年的照顧,一聲承諾變成一對夫婦共同的看護,一個特殊的傳奇連起兩個普通的家庭。
陳淮:啥叫愛
愛就是一生的承諾,就是性命相托。
死的光榮 武文斌感動中國組委會授予武文斌的頒獎詞:山崩地裂之時,綠色的迷彩撐起了生命的希望,他豎起了旗幟,自己卻悄然倒下,在那災難的黑色背景下,他26歲的青春,是最亮的那束光。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于丹:“犧牲”在今天的語境中已經(jīng)有些陌生,武文斌是一個英雄主義漸行漸遠時代下真正的英雄。
任衛(wèi)新:雖然他只是一名士官學員,還沒有建立功勛, 這片土地永遠珍存著他的汗?jié)n、體溫和靈魂。
燭照深山 李桂林、陸建芬感動中國組委會授予李桂林、陸建芬的頒獎詞:在最崎嶇的山路上點燃知識的火把,在最寂寞的懸崖邊拉起孩子們求學的小手,19年的清貧、堅守和操勞,沉淀為精神的沃土,讓希望發(fā)芽。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阿來:鄉(xiāng)村教育是重要的,但常常被忽略;鄉(xiāng)村教師是偉大的,卻不應該被遺忘。
閻肅寫下這樣深情的評價:星星和月亮在一起,桂林和建芬在一起,太陽和溫暖在一起,桂林和建芬了不起
驚世華彩 張藝謀奧運導演團隊感動中國組委會授予張藝謀奧運團隊的頒獎詞:長卷舒展,活字跳躍;圣火激蕩,情感噴放。
他們用人類共通的語言,讓五千年文明躍然呈現(xiàn),那一夜,中國驚艷世界。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于丹:他們的中國式的寫意圓了世界一份夢想,這不是中國的展示,而是世界的融通。
朱玉:這是一群太懂得自己民族歷史和文化的人,也是一個知道如何展示中華民族驕傲的團隊,金牌授給他們,現(xiàn)在還不晚。
大寫尊嚴 金晶感動中國組委會授予金晶的頒獎詞:那是光榮的一刻
她以柔弱之軀擋住殘暴,她用美麗的微笑,傳遞力量。
她讓全世界讀懂了奧運的神圣和中國人的驕傲。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會委員張瑞敏:金晶勇敢地用殘缺的身體保護奧運火炬,這勇敢源自深深的愛國情。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會委員閻肅:柔弱的你面對那環(huán)飼的猙獰。
不屈的尊嚴寫進斑斕青史,是金子,始終亮晶晶
點燃生命 吉吉感動中國組委會授予吉吉的頒獎詞:白的雪,紅的火,刺骨的風,激蕩的心。
鷹失去了同伴,但山的呼喚讓她飛得更高,她,是高山上綻放的雪蓮。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杜玉波:把最純潔的奧林匹克圣火送到最神圣的人類之巔,完成的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百年期盼,更有她對心愛之人深深地懷念。
王曉暉:在高山上,每走一步路,吉吉都用愛和夢想在把溫暖催燃,所以吉吉踏出的是人類最強之音。
傲拓天疆 神七航天員感動中國組委會授予神七航天員的頒獎詞:中國人的足跡,從此印進寥廓而深邃的星空,當他們問候世界的時候,給未來留下了深遠的回聲。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杜玉波:炎黃子孫留在浩渺太空中的這一小步,豁然自信、腳步穩(wěn)健,展現(xiàn)的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姿態(tài)與力量源泉。
陳章良:翱翔太空的三位勇士,掀起了中國民眾新一輪的民族自豪感,向世人表明了夢想與航空共起飛的豪邁與快意。
男兒榜樣 李隆感動中國組委會授予李隆的頒獎詞:火場、廢墟,有多少次出生入死,就有多少次不離不棄。
他用希望擴展希望,用生命激活生命。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陸小華:廢墟里與死神搏斗,絕地助人求生;他用忠誠和果敢書寫了消防官兵的壯麗人生。
陳小川:從淡定的表情和災區(qū)群眾的歡呼掌聲中,我感到他身上體現(xiàn)的公安消防戰(zhàn)士職業(yè)道德的高尚。
中流砥柱 經(jīng)大忠感動中國組委會授予經(jīng)大忠的頒獎詞:千鈞一發(fā)時,他振聾發(fā)聵,當機立斷;四面危機時,他忍住悲傷,力挽狂瀾
他和同志們雙肩擔起一城信心,萬千生命。
心系百姓、忠于職守,凸顯共產(chǎn)黨人的本色。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陳小川: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
這舍命的縣長,是今天所有干部的一面鏡子。
紀寶成:沒有豪言壯語,只有一馬當先的身體力行。
這樣的干部,一定能帶領(lǐng)災區(qū)人民看見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