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的這世間所有的白讀后感
[李娟《木耳》讀后感]《我的阿勒泰》集《九篇雪》、《角落》、《阿勒泰文字》幾部分組成,我最喜歡的是出自《角落》里面的一篇《木耳》,李娟《木耳》讀后感。
李娟的文字清新細膩而流暢,讓人感覺一閃一閃的發(fā)光,柔和的光芒籠罩下的一片光幕,所呈現(xiàn)的是阿勒泰的生活點滴,我喜歡她描寫的自然風光,文字之下的天空以及深林,還有對于寒冷的感知,這些都極為細膩,以女性特有的感知來表述。
《木耳》描述的是原始森林中發(fā)現(xiàn)了木耳,李娟的媽媽屢次進山采摘而后想把其當做一種財源,當深山木耳價格越來越貴的時候,越來越多的外人涌入密林,瘋狂采摘這些隱藏在森林深處的木耳,到最后封鎖而后再也摘不到一片木耳。
其間的人物心理的描寫,以及環(huán)境的描繪甚為細致。
我喜歡她對于天空,對于森林的描寫。
接近自然恰恰是人身心解放的一種自發(fā)體驗,森林以及天空帶來的神秘感一樣令人神往。
“它們是半透明的,而實際上這森林里幽暗濃密,北方天空極度明亮的光線照進樹林后,猶如照進了迷宮,迅速破裂、散失、千回百折,深水中的魚一般閃閃爍爍。
”幽暗與光明的交接,內心的感應隨著腳下的落葉積成的軟而彈性十足的地面,起起伏伏,閃閃爍爍。
闖進森林,視覺、聽覺以及感知都在變幻,都在不斷的時間拉長中,變得更加奇幻。
跟媽媽進山的一段“我一步都不敢亂走,全身的自由只在我指尖上的一點——我伸出這指頭,它所觸到的東西一下子從遠處逼近到近處;我收回指頭,那些食物又一下子退回到無比遙遠的地方。
我又大聲喊著“媽媽”。
又是她回答的聲音穿過千萬重枝葉,中間經過好幾場迷途,才終于找到我。
有時候卻是長久的風聲,我聽了又聽,找了又找,喊了又喊,突然回過頭,看到她正在離我?guī)撞竭h的地方看著我。
”迂回婉轉的感覺,在森林中方向感變得飄飄忽忽,疏漏下來的陽光散落在層層落葉之中,被隱藏了,被吸取了,被滲透了。
森林是陌生的,是神秘的,是包容的。
如同大海般的深沉,呼呼風聲是她的呼吸,搖曳的身姿追逐著太陽。
“森林之于我們,真實一種最為徹底的陌生呀
它滿載成千上萬的事物,爆發(fā)一般猛烈地橫陳在我們幾十年的壽命面前……我們不但時間不夠,我們連想象力也不夠啊……我們的“有限”是一種多么沒有洗完孤獨有限,讀后感《李娟《木耳》讀后感》。
”恰如未知或者說天命不容易被人洞悉,神秘的東西其實是排外的,某種感覺梗在其中,令你不知其所以然。
然而,它激發(fā)了人的探索。
木耳在被媽媽第一次找到后,仿佛破開了魔咒的神秘所在,經常能夠找到。
而后另外漢族的人來尋找了,穿著長筒雨靴,腰間別著塑料編織袋,一去就是一整天。
所有動作的背后,是利益的驅使,木耳的價格的抬高,使得越來越多的人想靠這個發(fā)一筆橫財,但是即使木耳的生長速度如何的快,也快不過人們的掃蕩。
木耳瘋狂了,由于人們涌向深林,爆發(fā)了牲畜的大規(guī)模瘟疫,封山了,戒嚴了,不準人上山。
人們用聰明才智,想盡一切辦法突破封鎖去采木耳。
一年,兩年……很快,木耳終于再找不到了。
無影亦無蹤了,再也不能找到一片了。
人與人之間是一堵高墻,人與森林之間也是一道深淵。
人之渺小,洹河之沙,百萬千不及其一。
人與人之間確實難以逾越,了解一個人何其難,心是多變的物體,隨著自己的感受,隨著周遭環(huán)境,隨著天空顏色,隨著風聲輕重,不停不歇,不增不減。
一個眼神,讀千萬遍,人是活在想象中的動物,僅僅幾公斤重的頭腦中,包容的卻是整個世界,然而掉入一粒沙,卻令這個世界瞬間毀滅。
欲望,就是這粒沙子,風吹進的沙子,令眼淚不停的流,沙子被眼淚所包容,成了一團溫潤的晶體,植根在七情六欲風塵之間。
自由與欲望的交集,選擇何種生活方式,正式人們擺出如何生活姿態(tài)所能夠觸及的體面。
仰望天空的角度,腳踏實地,朝著太陽的方向,風往北吹,眺望遠山與天空交接淡淡的弧線,藍綠的光點匯聚成白云朵朵。
李娟說:“也許一旦真正投入到無限的自由之中,得到的反而不會是什么“無限的自由”,而是縮手縮腳無所適從了。
”人在茫茫天空與草原中,渺小如同釘立在土地上的一枚木樁。
無限的自由之下,人也會無所適從,猶豫、畏手畏腳。
欲望的天空流淌著鮮紅的血液,包容著一切晦澀,一切黑暗,一切沉默。
生活本來就是一種姿態(tài),對于各色人等,自由與欲望是生活的全部,欲望帶來物質的享受,帶來幸福的奠基。
然而,欲望也會吞噬心靈的清新,蒙上一層厚厚的灰塵之后,你再也無法探索這個世界最為深處令人顫抖的激動。
自由的天空往往飄著雪,西伯利亞的冷風刮向大地的時候,人們還在黑暗中沉睡,伸手不見五指。
被子的沉重無法掩蓋住無處不在的冰冷。
被壓抑的人們,疏離,遠走他鄉(xiāng),不愿沉默地,溫順地用瘦弱的肩膀頂向肆意的北風。
遠走,付出的是無奈的艱辛,混雜淚與汗的液體順著臉龐滑落,有人走著走著,拖著艱難的步伐,拖著拖著,倒下,再也沒能站起來。
自由到底是如何之物
百思而不得其解,百口而不得其清。
聽著龔琳娜的《自由鳥》,心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