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AV午夜在线观看不卡|自拍偷在线精品自拍偷|欧美激情综合在线三区|亚洲综合精品在线

  • <rp id="fsfwt"><strong id="fsfwt"><cite id="fsfwt"></cite></strong></rp>
    <track id="fsfwt"></track>

      <track id="fsfwt"></track>
      1. <rp id="fsfwt"><strong id="fsfwt"><pre id="fsfwt"></pre></strong></rp>

          歡迎來到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網(wǎng)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當(dāng)前位置: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 > 讀后感 > 徙戎論讀后感

          徙戎論讀后感

          時(shí)間:2015-07-22 13:58

          嵇康有關(guān)的問題

          嵇康字叔夜,譙國铚人也。

          其先姓奚,會(huì)稽上虞人,以避怨,徙焉。

          铚有嵇山,家于其側(cè),因則命氏。

          兄喜,有當(dāng)世才,歷太仆、宗正。

            康早孤,有奇才,遠(yuǎn)邁不群。

          身長七尺八寸,美詞氣,有風(fēng)儀,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飾,人以為龍章鳳姿,天質(zhì)自然。

          恬靜寡欲,含垢匿瑕,寬簡有大量。

          學(xué)不師受,博覽無不該通,長好《老》《莊》。

          與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

          常修養(yǎng)性服食之事,彈琴詠詩,自足于懷。

          以為神仙稟之自然,非積學(xué)所得,至于導(dǎo)養(yǎng)得理,則安期、彭祖之倫可及,乃著《養(yǎng)生論》。

          又以為君子無私,其論曰:“夫稱君子者,心不措乎是非,而行不違乎道者也。

          何以言之

          夫氣靜神虛者,心不存于矜尚;體亮心達(dá)者,情不系于所欲。

          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不系于所欲,故能審貴賤而通物情。

          物情順通,故大道無違;越名任心,故是非無措也。

          是故言君子則以無措為主,以通物為美;言小人則以匿情為非,以違道為闕。

          何者

          匿情矜吝,小人之至惡;虛心無措,君子之篤行也。

          是以大道言‘及吾無身,吾又何患’。

          無以生為貴者,是賢于貴生也。

          由斯而言,夫至人之用心,固不存有措矣。

          故曰‘君子行道,忘其為身’,斯言是矣。

          君子之行賢也,不察于有度而后行也;任心無邪,不議于善而后正也;顯情無措,不論于是而后為也。

          是故傲然忘賢,而賢與度會(huì);忽然任心,則心與善遇;儻然無措,而事與是俱也。

          ”其略如此。

          蓋其胸懷所寄,以高契難期,每思郢質(zhì)。

          所與神交者惟陳留阮籍、河內(nèi)山濤,豫其流者河內(nèi)向秀、沛國劉伶、籍兄子咸、瑯邪王戎,遂為竹林之游,世所謂‘竹林七賢’也。

          戎自言與康居山陽二十年,未嘗見其喜慍之色。

            康嘗采藥游山澤,會(huì)其得意,忽焉忘反。

          時(shí)有樵蘇者遇之,咸謂為神。

          至汲郡山中見孫登,康遂從之游。

          登沈默自守,無所言說。

          康臨去,登曰:“君性烈而才雋,其能免乎

          ”康又遇王烈,共入山,烈嘗得石髓如飴,即自服半,余半與康,皆凝而為石。

          又于石室中見一卷素書,遽呼康往取,輒不復(fù)見。

          烈乃嘆曰:“叔夜志趣非常而輒不遇,命也

          ”其神心所感,每遇幽逸如此。

            山濤將去選官,舉康自代。

          康乃與濤書告絕,曰: 聞足下欲以吾自代,雖事不行,知足下故不知之也。

          恐足下羞庖之人獨(dú)割,引尸祝以自助,故為足下陳其可否。

            老子、莊周,吾之師也,親居賤職;柳下惠、東方朔,達(dá)人也,安乎卑位。

          吾豈敢短之哉

          又仲尼兼愛,不羞執(zhí)鞭;子文無欲卿相,而三為令尹,是乃君子思濟(jì)物之意也。

          所謂達(dá)能兼善而不渝,窮則自得而無悶。

          以此觀之,故知堯舜之居世,許由之巖棲,子房之佐漢,接輿之行歌,其揆一也。

          仰瞻數(shù)君,可謂能遂其志者也。

          故君子百行,殊涂同致,循性而動(dòng),各附所安。

          故有“處朝廷而不出,入山林而不返”之論。

          且延陵高子臧之風(fēng),長卿慕相如之節(jié),意氣所托,亦不可奪也。

            吾每讀《尚子平》、《臺(tái)孝威傳》,慨然慕之,想其為人。

          加少孤露,母兄驕恣,不涉經(jīng)學(xué),又讀《老》《莊》,重增其放,故使榮進(jìn)之心日頹,任逸之情轉(zhuǎn)篤。

          阮嗣宗口不論人過,吾每師之,而未能及。

          至性過人,與物無傷,惟飲酒過差耳,至為禮法之士所繩,疾之如仇仇,幸賴大將軍保持之耳。

          吾以不如嗣宗之資,而有慢弛之缺;又不識(shí)物情,暗于機(jī)宜;無萬石之慎,而有好盡之累;久與事接,疵釁日興,雖欲無患,其可得乎

            又聞道士遺言,餌術(shù)黃精,令人久壽,意甚信之。

          游山澤,觀魚烏,心甚樂之。

          一行作吏,此事便廢,安能舍其所樂,而從其所懼哉

            夫人之相知,貴識(shí)其天性,因而濟(jì)之。

          禹不逼伯成子高,全其長也;仲尼不假蓋于子夏,護(hù)其短也。

          近諸葛孔明不迫元直以入蜀,華子魚不強(qiáng)幼安以卿相,此可謂能相終始,真相知者也。

          自卜已審,若道盡涂殫則已耳,足下無事冤之令轉(zhuǎn)于溝壑也。

            吾新失母兄之歡,意常凄切。

          女年十三,男年八歲,未及成人,況復(fù)多疾,顧此恨恨,如何可言。

          今但欲守陋巷,教養(yǎng)子孫,時(shí)時(shí)與親舊敘離闊,陳說平生,濁酒一杯,彈琴一曲,志意畢矣,豈可見黃門而稱貞哉

          若趣欲共登王涂,期于相致,時(shí)為歡益,一旦迫之,必發(fā)狂疾。

          自非重仇,不至此也。

          既以解足下,并以為別。

            此書既行,知其不可羈屈也。

            性絕巧而好鍛。

          宅中有一柳樹甚茂,乃激水圜之,每夏月,居其下以鍛。

          東平呂安服康高致,每一相思,輒千里命駕,康友而善之。

          后安為兄所枉訴,以事系獄,辭相證引,遂復(fù)收康。

          康性慎言行,一旦縲紲,乃作《幽憤詩》,曰:   嗟余薄枯,少遭不造,哀煢靡識(shí),越在襁褓。

          母兄鞠育,有慈無威,恃受肆姐,不訓(xùn)不師。

          愛及冠帶,憑寵自放,抗心希古,任其所尚。

          托好《莊》《老》,賤物貴身,志在守樸,養(yǎng)素全真。

            日予不敏,好善暗人,子玉之?dāng)?,屢增惟塵。

          大人含弘,藏垢懷恥。

          人之多僻,政不由己。

          惟此褊心,顯明臧否;感悟思愆,怛若創(chuàng)痏。

          欲寡其過,謗議沸騰,性不傷物,頻致怨憎。

          昔慚柳惠,今愧孫登,內(nèi)負(fù)宿心,外恧良朋。

          仰慕嚴(yán)鄭,樂道閑居,與世無營,神氣晏如。

            咨予不淑,嬰累多虞。

          匪降自天,實(shí)由頑疏,理弊患結(jié),卒致囹圄。

          對(duì)答鄙訊,縶此幽阻,實(shí)恥訟冤,時(shí)不我與。

          雖曰義直,神辱志沮,澡身滄浪,曷云能補(bǔ)。

          雍雍鳴雁,厲翼北游,順時(shí)而動(dòng),得意忘憂。

          嗟我憤嘆,曾莫能疇。

          事與愿違,遘茲淹留,窮達(dá)有命,亦有何求?   古人有言,善莫近名。

          奉時(shí)恭默,咎悔不生。

          萬石周慎,安親保榮。

          世務(wù)紛紜,祗攪余情,安樂必誡,乃終利貞。

          煌煌靈苓,一年三秀;予獨(dú)何為,有志不就。

          懲難思復(fù),心焉內(nèi)疚,庶勖將來,無馨無臭。

          采薇山阿,散發(fā)巖岫,永嘯長吟,頤神養(yǎng)壽。

            初,康居貧,嘗與向秀共鍛于大樹之下,以自贍給。

          潁川鐘會(huì),貴公子也,精練有才辯,故往造焉。

          康不為之禮,而鍛不輟。

          良久會(huì)去,康謂曰:“何所聞而來

          何所見而去

          ”會(huì)曰:“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

          ”會(huì)以此憾之。

          及是,言于文帝曰:“嵇康,臥龍也,不可起。

          公無憂天下,顧以康為慮耳。

          ”因譖“康欲助貫丘儉,賴山濤不聽。

          昔齊戮華士,魯誅少正卯,誠以害時(shí)亂教,故圣賢去之。

          康、安等言論放蕩,非毀典謨,帝王者所不宜容。

          宜因釁除之,以淳風(fēng)俗。

          ”帝既昵聽信會(huì),遂并害之。

            康將刑?hào)|市,太學(xué)生三千人請(qǐng)以為師,弗許。

          康顧視日影,索琴彈之,曰:“昔袁孝尼嘗從吾學(xué)《廣陵散》,吾每靳固之,《廣陵散》于今絕矣

          ”時(shí)年四十。

          海內(nèi)之士,莫不痛之。

          帝尋悟而恨焉。

          初,康嘗游于洛西,暮宿華陽亭,引琴而彈。

          夜分,忽有客詣之,稱是古人,與康共談音律,辭致清辯,因索琴彈之,而為《廣陵散》,聲調(diào)絕倫,遂以授康,仍誓不傳人,亦不言其姓字。

            康善談理,又能屬文,其高情遠(yuǎn)趣,率然玄遠(yuǎn)。

          撰上古以來高士為之傳贊,欲友其人于千載也。

          又作《太師箴》,亦足以明帝王之道焉。

          復(fù)作《聲無哀樂論》,甚有條理。

          子紹,別有傳。

            《嵇中散孤館遇神》   晉 葛洪   “紀(jì)年曰:東海外有山曰天臺(tái),有登天之梯,有登仙之臺(tái),羽人所居。

          天臺(tái)者,神鰲背負(fù)之山也,浮游海內(nèi),不紀(jì)經(jīng)年。

          惟女媧斬鰲足而立四極,見仙山無著,乃移于瑯琊之濱。

          后河上公丈人者登山悟道,授徒升仙,仙道始播焉。

            有嵇康者,師黃老,尚玄學(xué),精于笛,妙于琴,善音律,好仙神。

          是年嘗游天臺(tái),觀東海日出,賞仙山勝景,訪太公故地,瞻仙祖遺蹤,見安期先生石屋尚在,河上公坐痕猶存。

          至女巫之墓,墓與屋相連,人與鬼同居,乃嘆曰:“陰陽兩界,實(shí)一墻之隔耳”。

          遂夜宿仙臺(tái),見月光瀉瀉,清風(fēng)徐徐,碧波蕩蕩,仙島渺渺,天臺(tái)巍巍,星漢迢迢。

          贊曰:大美不言,真人間仙境也

          忽聞谷中琴聲幽幽,玄樂綿綿。

          尋聲覓去,至一茅舍。

          屏息靜聽,恐亂仙音也。

          曲終,一清麗女子開門曰:“先生光臨寒舍,不勝榮幸。

          請(qǐng)入內(nèi)稍坐”。

          康喜遇知音,欣然入室。

          備茶對(duì)坐,方知是谷中女巫。

          雖人鬼殊途,竟一見如故,徹夜長談。

          或論天地自然生死輪回之法,或證詩詞音律琴棋書畫之妙。

          談至興濃,康曰“敢問神女所彈何曲

          ”神巫曰:“情之所至,信手而彈耳,無名之曲”。

          康請(qǐng)教再三,始授之,今《孤館遇神》是也。

          神巫曰:“見先生愛琴,吾另有《廣陵散》相贈(zèng)。

          此乃天籟之音,曲中丈夫也,不可輕傳”。

          康問“何人所為

          ”對(duì)曰:“廣陵子是也。

          昔與聶政山中習(xí)琴,形同骨肉也”。

          康恍然大悟,恭請(qǐng)神女賜之,習(xí)至天明方散。

            康畢生獨(dú)愛此二曲,必?fù)裱澎o高崗之地,風(fēng)清月朗之時(shí),深衣鶴氅,盥手焚香,方才彈之。

          雖有達(dá)官貴人求教,概不相傳。

          及康將刑?hào)|市,三千太學(xué)生“請(qǐng)以為師”,終不得許。

          康刑前索琴而扶。

          玄起處風(fēng)停云滯,人鬼俱寂,唯工尺跳躍于琴盤,思緒滑動(dòng)于指尖,情感流淌于五玄,天籟回蕩于蒼天,仙樂裊裊如行云流水,琴聲錚錚有鐵戈之聲,驚天地,泣鬼神,聽者無不動(dòng)容。

          曲畢慨然長嘆:“袁孝尼嘗請(qǐng)學(xué)此散,吾靳固不與,《廣陵散》于今絕矣

          ”,竟慷慨赴死。

          海內(nèi)之士,莫不痛之。

          一首古代的詩歌,要有韻律的,3分鐘左右,最好有伴奏。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zhuǎn)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

          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yīng)照離人妝鏡臺(tái)。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shí)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mèng)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fù)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lián)u情滿江樹。

          伴奏,,,[%B4%BA%BD%AD%BB%A8%D4%C2%D2%B9]&cat=0&gate=1&ct=134217728&tn=baidumt,%B4%BA%BD%AD%BB%A8%D4%C2%D2%B9++&si=%B4%BA%BD%AD%BB%A8%D4%C2%D2%B9;;%B4%BF%D2%F4%C0%D6;;0;;0&lm=-1&mtid=3&d=7&size=5242880&attr=0,0&titlekey=425041877,2690019114&mtype=1

          《世說新語》 第一章

          德一 1.陳仲舉言為士則,行為世范車攬轡,有澄下之志。

          為豫章太守, 至,便問子所在,欲先看之。

          主薄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

          ”陳曰:“武 王式商容之閭,席不暇暖。

          吾之禮賢,有何不可

          ” 2.周子居常云:“吾時(shí)月不見黃叔度,則鄙吝之心已復(fù)生矣。

          ” 3.郭林宗至汝南造袁奉高,車不停軌,鸞不輟軛。

          詣黃叔度,乃彌日信宿。

          人問其故,林宗曰:“叔度汪汪如萬頃之陂。

          澄之不清,擾之不濁,其器深廣, 難測量也。

          ” 4.李元禮風(fēng)格秀整,高自標(biāo)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為己任。

          后進(jìn)之士,有升 其堂者,皆以為登龍門。

          5.李元禮嘗嘆荀淑、鍾皓曰:“荀君清識(shí)難尚,鍾君至德可師。

          ” 6.陳太丘詣荀朗陵,貧儉無仆役,乃使元方將車,季方持杖后從,長文尚小, 載著車中。

          既至,荀使叔慈應(yīng)門,慈明行酒,馀六龍下食。

          文若亦小,坐著膝前。

          于時(shí)太史奏:“真人東行。

          ” 7.客有問陳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

          ”季方曰: “吾家君譬如桂樹生泰山之阿,上有萬仞之高,下有不測之深;上為甘露所沾, 下為淵泉所潤。

          當(dāng)斯之時(shí),桂樹焉知泰山之高,淵泉之深,不知有功德與無也。

          ” 8.陳元方子長文有英才,與季方子孝先,各論其父功德,爭之不能決,咨于 太丘,太丘曰:“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

          ” 9.荀巨伯遠(yuǎn)看友人疾,值胡賊攻郡,友人語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

          ” 巨伯曰:“遠(yuǎn)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邪

          ”賊既至,謂 巨伯曰:“大軍至,一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dú)止

          ”巨伯曰:“友人有疾, 不忍委之,寧以吾身代友人命。

          ”賊相謂曰:“吾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

          ” 遂班軍而還,一郡并獲全。

          10. 華歆遇子弟甚整,雖閑室之內(nèi),嚴(yán)若朝典。

          陳元方兄弟恣柔愛之道。

          而 二門之里,兩不失雍熙之軌焉。

          11.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 之。

          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

          寧割席分坐,曰: “子非吾友也

          ” 12. 王朗每以識(shí)度推華歆。

          歆蠟日,嘗集子侄燕飲,王亦學(xué)之。

          有人向張華 說此事,張?jiān)唬骸巴踔畬W(xué)華,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遠(yuǎn)。

          ” 13. 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欲依附,歆輒難之。

          朗曰:“幸尚寬, 何為不可

          ”后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

          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

          既已納 其自讬,寧可以急相棄邪

          ”遂攜拯如初。

          世以此定華、王之優(yōu)劣。

          14. 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謹(jǐn)。

          家有一李樹,結(jié)子殊好,母恒使守之。

          時(shí)風(fēng)雨 忽至,祥抱樹而泣。

          祥嘗在別床眠,母自往暗斫之。

          值祥私起,空斫得被。

          既還, 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請(qǐng)死。

          母于是感悟,愛之如己子。

          15. 晉文王稱阮嗣宗至慎,每與之言,言皆玄遠(yuǎn),未嘗臧否人物。

          16. 王戎云:“與嵇康居二十年,未嘗見其喜慍之色。

          ” 17. 王戎、和嶠同時(shí)遭大喪,具以孝稱。

          王雞骨支床,和哭泣備禮。

          武帝謂 劉仲雄曰:“卿數(shù)省王、和不

          聞和哀苦過禮,使人憂之。

          ”仲雄曰:“和嶠雖 備禮,神氣不損;王戎雖不備禮,而哀毀骨立。

          臣以和嶠生孝,王戎死孝。

          陛下 不應(yīng)憂嶠,而應(yīng)憂戎。

          ” 18. 梁王、趙王,國之近屬,貴重當(dāng)時(shí)。

          裴令公歲請(qǐng)二國租錢數(shù)百萬,以恤 中表之貧者。

          或譏之曰:“何以乞物行惠

          ”裴曰:“損有馀,補(bǔ)不足,天之道 也。

          ” 19. 王戎云:“太保居在正始中,不在能言之流。

          及與之言,理中清遠(yuǎn),將 無以德掩其言。

          ” 20. 王安豐遭艱,至性過人。

          裴令往吊之,曰:“若使一慟果能傷人,浚沖 必不免滅性之譏。

          ” 21. 王戎父渾有令名,官至涼州刺史。

          渾薨,所歷九郡義故,懷其德惠,相 率致賻數(shù)百萬,戎悉不受。

          22. 劉道真嘗為徒,扶風(fēng)王駿以五百疋布贖之,既而用為從事中郎。

          當(dāng)時(shí)以 為美事。

          23. 王平子、胡毋彥國諸人,皆以任放為達(dá),或有裸體者。

          樂廣笑曰:“名 教中自有樂地,何為乃爾也

          ” 24. 郗公值永嘉喪亂,在鄉(xiāng)里甚窮餒。

          鄉(xiāng)人以公名德,傳共飴之。

          公常攜兄 子邁及外生周翼二小兒往食。

          鄉(xiāng)人曰:“各自饑?yán)?,以君之賢,欲共濟(jì)君耳,恐 不能兼有所存。

          ”公于是獨(dú)往食,輒含飯兩頰邊,還,吐與二兒。

          后并得存,同 過江。

          郗公亡,翼為剡縣,解職歸,席苫于公靈床頭,心喪終三年。

          25. 顧榮在洛陽,嘗應(yīng)人請(qǐng),覺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輟己施焉。

          同坐嗤之。

          榮曰:“豈有終日?qǐng)?zhí)之,而不知其味者乎

          ”后遭亂渡江,每經(jīng)危急,常有一人 左右己,問其所以,乃受炙人也。

          26. 祖光祿少孤貧,性至孝,常自為母炊爨作食。

          王平北聞其佳名,以兩婢 餉之,因取為中郎。

          有人戲之者曰:“奴價(jià)倍婢。

          ”祖云:“百里奚亦何必輕于 五羖之皮邪

          ” 27. 周鎮(zhèn)罷臨川郡還都,未及上,住泊青溪渚,王丞相往看之。

          時(shí)夏月,暴 雨卒至,舫至狹小,而又大漏,殆無復(fù)坐處。

          王曰:“胡威之清,何以過此

          ” 即啟用為吳興郡。

          28. 鄧攸始避難,于道中棄己子,全弟子。

          既過江,取一妾,甚寵愛。

          歷年 后訊其所由,妾具說是北人遭亂,憶父母姓名,乃攸之甥也。

          攸素有德業(yè),言行 無玷,聞之哀恨終身,遂不復(fù)畜妾。

          29. 王長豫為人謹(jǐn)順,事親盡色養(yǎng)之孝。

          丞相見長豫輒喜,見敬豫輒嗔。

          長 豫與丞相語,恒以慎密為端。

          丞相還臺(tái),及行,未嘗不送至車后。

          恒與曹夫人并 當(dāng)箱篋。

          長豫亡后,丞相還臺(tái),登車后,哭至臺(tái)門。

          曹夫人作簏,封而不忍開。

          30. 桓常侍聞人道深公者,輒曰:“此公既有宿名,加先達(dá)知稱,又與先人 至交,不宜說之。

          ” 31. 庾公乘馬有的盧,或語令賣去。

          庾云:“賣之必有買者,即當(dāng)害其主。

          寧可不安己而移于他人哉

          昔孫叔敖殺兩頭蛇以為后人,古之美談,效之,不亦 達(dá)乎

          ” 32. 阮光祿在剡,曾有好車,借者無不皆給。

          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

          阮后聞之,嘆曰:“吾有車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車為

          ”遂焚之。

          33. 謝奕作剡令,有一老翁犯法,謝以醇酒罰之,乃至過醉而尤未已。

          太傅 時(shí)年七八歲,著青布绔,在兄膝邊坐,諫曰:“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

          ” 奕于是改容曰:“阿奴欲放去邪

          ”遂遣之。

          34. 謝太傅絕重褚公,常稱“褚季野雖不言,而四時(shí)之氣亦備。

          ” 35. 劉尹在郡,臨終綿惙,聞閣下祠神鼓舞。

          正色曰:“莫得淫祀

          ”外 請(qǐng)殺車中牛祭神。

          真長曰:“丘之禱久矣,勿復(fù)為煩。

          ” 36. 謝公夫人教兒,問太傅:“那得初不見君教兒

          ”答曰:“我常自教兒。

          ” 37. 晉簡文為撫軍時(shí),所坐床上塵不聽拂,見鼠行跡,視以為佳。

          有參軍見 鼠白日行,以手板批殺之,撫軍意色不說。

          門下起彈,教曰:“鼠被害,尚不能 忘懷;今復(fù)以鼠損人,無乃不可乎

          ” 38. 范宣年八歲,后園挑菜,誤傷指,大啼。

          人問:“痛邪

          ”答曰:“非 為痛,身體發(fā)膚,不敢毀傷,是以啼耳

          ”宣潔行廉約,韓豫章遺絹百匹,不受。

          減五十匹,復(fù)不受。

          如是減半,遂至一匹,既終不受。

          韓后與范同載,就車中裂 二丈與范,云:“人寧可使婦無裈邪

          ”范笑而受之。

          39. 王子敬病篤,道家上章應(yīng)首過,問子敬:“由來有何異同得失

          ”子敬 云:“不覺有馀事,惟憶與郗家離婚。

          ” 40. 殷仲堪既為荊州,值水,儉食,常五碗盤,外無馀肴。

          飯粒脫落盤席間, 輒拾以啖之。

          雖欲率物,亦緣其性真素。

          每語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云我 豁平昔時(shí)意。

          今吾處之不易。

          貧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

          爾曹其存之。

          ” 41. 初,桓南郡、楊廣共說殷荊州,宜奪殷覬南蠻以自樹。

          覬亦即曉其旨。

          嘗因行散,率爾去下舍,便不復(fù)還,內(nèi)外無預(yù)知者。

          意色蕭然,遠(yuǎn)同斗生之無慍。

          時(shí)論以此多之。

          42. 王仆射在江州,為殷、桓所逐,奔竄豫章,存亡未測。

          王綏在都,既憂 戚在貌,居處飲食,每事有降。

          時(shí)人謂為“試守孝子”。

          43. 桓南郡既破殷荊州,收殷將佐十許人,咨議羅企生亦在焉。

          桓素待企生 厚,將有所戮,先遣人語云:“若謝我,當(dāng)釋罪。

          ”企生答曰:“為殷荊州吏, 今荊州奔亡,存亡未判,我何顏謝桓公

          ”既出市,桓又遣人問:“欲何言

          ” 答曰:“昔晉文王殺嵇康,而嵇紹為晉忠臣。

          從公乞一弟以養(yǎng)老母。

          ”桓亦如言 宥之。

          桓先曾以一羔裘與企生母胡,胡時(shí)在豫章,企生問至,即日焚裘。

          44. 王恭從會(huì)稽還,王大看之。

          見其坐六尺簟,因語恭:“卿東來,故應(yīng)有 此物,可以一領(lǐng)及我。

          ”恭無言。

          大去后,既舉所坐者送之。

          既無馀席,便坐薦 上。

          后大聞之甚驚,曰:“吾本謂卿多,故求耳。

          ”對(duì)曰:“丈人不悉恭,恭作 人無長物。

          ” 45. 吳郡陳遺,家至孝,母好食鐺底焦飯。

          遺作郡主簿,恒裝一囊,每煮食, 輒貯錄焦飯,歸以遺母。

          后值孫恩賊出吳郡,袁府郡即日便征,遺已聚斂得數(shù)斗 焦飯,未展歸家,遂帶以從軍。

          戰(zhàn)于滬瀆,敗。

          軍人潰散,逃走山澤,皆多饑死, 遺獨(dú)以焦飯得活。

          時(shí)人以為純孝之報(bào)也。

          46. 孔仆射為孝武侍中,豫蒙眷接烈宗山陵。

          孔時(shí)為太常,形素羸瘦,著重 服,竟日涕泗流漣,見者以為真孝子。

          47. 吳道助、附子兄弟,居在丹陽郡。

          后遭母童夫人艱,朝夕哭臨。

          及思至, 賓客吊省,號(hào)踴哀絕,路人為之落淚。

          韓康伯時(shí)為丹陽尹,母殷在郡,每聞二吳 之哭,輒為凄惻。

          語康伯曰:“汝若為選官,當(dāng)好料理此人。

          ”康伯亦甚相知。

          韓后果為吏部尚書。

          大吳不免哀制,小吳遂大貴達(dá)。

          48殷、謝諸人共集。

          謝因問殷:「眼往屬萬形,萬形來入眼不

          」 49人有問殷中軍:「何以將得位而夢(mèng)棺器,將得財(cái)而夢(mèng)矢穢

          」殷曰:「官本是臭 腐,所以將得而夢(mèng)棺尸;財(cái)本是糞土,所以將得而夢(mèng)穢污。

          」時(shí)人以為名通。

          50殷中軍被廢東陽,始看佛經(jīng)。

          初視維摩詰,疑般若波羅密太多;后見小品,恨此語 少。

          51支道林、殷淵源俱在相王許。

          相王謂二人:「可試一交言。

          而才性殆是淵源崤、函 之固,君其慎焉

          」支初作,改輒遠(yuǎn)之;數(shù)四交,不覺入其玄中。

          相王撫肩笑曰:「此自是 其勝場,安可爭鋒

          」 52謝公因子弟集聚,問:「毛詩何句最佳

          」遏稱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 我來思,雨雪霏霏。

          』」公曰:「『□(讠于)謨定命,遠(yuǎn)猷辰告。

          』」謂:「此句偏有雅 人深致。

          」 53張憑舉孝廉,出都,負(fù)其才氣,謂必參時(shí)彥。

          欲詣劉尹,鄉(xiāng)里及同舉者共笑之。

          張 遂詣劉,劉洗滌料事,處之下坐,唯通寒暑,神意不接。

          張欲自發(fā)無端。

          頃之,長史諸賢來 清言,客主有不通處,張乃遙于末坐判之,言約旨遠(yuǎn),足暢彼我之懷,一坐皆驚。

          真長延之 上坐,清言彌日,因留宿至?xí)浴?/p>

          張退,劉曰:「卿且去,正當(dāng)取卿共詣?chuàng)彳姟?/p>

          」張還船,同 侶問何處宿,張笑而不答。

          須臾,真長遣傳教覓張孝廉船,同侶惋愕。

          即同載詣?chuàng)彳姟?/p>

          至 門,劉前進(jìn)謂撫軍曰:「下官今日為公得一太常博士妙選。

          」既前,撫軍與之話言,咨嗟稱 善,曰:「張憑勃□(穴卒)為理窟。

          」即用為太常博士。

          54汰法師云:「『六通』、『三明』同歸,正異名耳。

          」 55支道林、許、謝盛德,共集王家,謝顧諸人曰:「今日可謂彥會(huì),時(shí)既不可留,此 集固亦難常,當(dāng)共言詠,以寫其懷。

          」許便問主人:「有莊子不

          」正得魚父一篇。

          謝看 題,便各使四坐通。

          支道林先通,作七百許語,敘致精麗,才藻奇拔,眾咸稱善。

          于是四坐 各言懷畢。

          謝問曰:「卿等盡不

          」皆曰:「今日之言,少不自竭。

          」謝后粗難,因自敘其 意,作萬余語,才峰秀逸,既自難干,加意氣凝托,蕭然自得,四坐莫不厭心。

          支謂謝曰: 「君一往奔詣,故復(fù)自佳耳。

          」 56殷中軍、孫安國、王、謝能言諸賢,悉在會(huì)稽王許,殷與孫共論易象妙于見形,孫 語道合,意氣干云,一坐咸不安孫理,而辭不能屈。

          會(huì)稽王慨然嘆曰:「使真長來,故應(yīng)有 以制彼。

          」即迎真長,孫意己不如。

          真長既至,先令孫自敘本理,孫粗說己語,亦覺殊不及 向。

          劉便作二百許語,辭難簡切,孫理遂屈。

          一坐同時(shí)撫掌而笑,稱美良久。

          57僧意在瓦官寺中,王茍子來,與共語,便使其唱理。

          意謂王曰:「圣人有情不

          」 王曰:「無。

          」重問曰:「圣人如柱邪

          」王曰:「如籌算,雖無情,運(yùn)之者有情。

          」僧意 云:「誰運(yùn)圣人邪

          」茍子不得答而去。

          58司馬太傅問謝車騎:「惠子其書五車,何以無一言入玄

          」謝曰:「故當(dāng)是其妙處 不傳。

          」 59殷中軍被廢,徙東陽,大讀佛經(jīng),皆精解。

          唯至「事數(shù)」處不解。

          遇見一道人,問 所讖,便釋然。

          60殷仲堪精核玄論,人謂莫不研究。

          殷乃嘆曰:「使我解四本,談不翅爾。

          」 61殷荊州曾問遠(yuǎn)公:「易以何為體

          」答曰:「易以感為體。

          」殷曰:「銅山西崩, 靈鐘東應(yīng),便是易耶

          」遠(yuǎn)公笑而不答。

          62羊孚弟娶王永言女,及王家見婿,孚送弟俱往。

          時(shí)永言父東陽尚在,殷仲堪是東陽 女婿,亦在坐。

          孚雅善理義,乃與仲堪道齊物,殷難之。

          羊云:「君四番后當(dāng)?shù)靡娡?/p>

          」殷 笑曰:「乃可得盡,何必相同。

          」乃至四番后一通。

          殷咨嗟曰:「仆便無以相異。

          」嘆為新 拔者久之。

          63殷仲堪云:「三日不讀道德經(jīng),便覺舌本間強(qiáng)。

          」 64提婆初至,為東亭第講阿毗曇。

          始發(fā)講,坐裁半,僧彌便云:「都已曉。

          」即于坐 分?jǐn)?shù)四有意道人,更就余屋自講。

          提婆講竟,東亭問法岡道人曰:「弟子都未解,阿彌那得 已解

          所得云何

          」曰:「大略全是,故當(dāng)小未精核耳。

          」 65桓南郡與殷荊州共談,每相攻難。

          年余后但一兩番,桓自嘆才思轉(zhuǎn)退,殷云:「此 乃是君轉(zhuǎn)解。

          」 66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作詩,不成者行大法。

          應(yīng)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 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帝深有慚色。

          67魏朝封晉文王為公,備禮九錫,文王固讓不受。

          公卿將校當(dāng)詣府敦喻。

          司空鄭沖馳 遣信就阮籍求文。

          籍時(shí)在袁孝尼家,宿醉扶起,書札為之,無所點(diǎn)定,乃寫付使。

          時(shí)人以為 神筆。

          68左太沖作三都賦初成,時(shí)人互有譏訾,思意不愜。

          后示張公,張?jiān)唬骸复硕┛? 三。

          然君文未重于世,宜以經(jīng)高名之士。

          」思乃詢求于皇甫謐,謐見之嗟嘆, 遂為作敘。

          于是先相非貳者,莫不斂衽贊述焉。

          69劉伶著酒德頌,意氣所寄。

          70樂令善于清言,而不長于手筆。

          將讓河南尹,請(qǐng)潘岳為表。

          潘云:「可作耳,要當(dāng) 得君意。

          」樂為述己所以為讓,標(biāo)位二百許語,潘直取錯(cuò)綜,便成名筆。

          時(shí)人咸云:「若樂 不假潘之文,潘不取樂之旨,則無以成斯矣。

          」 71夏侯湛作周詩成,示潘安仁,安仁曰:「此非徒溫雅,乃別見孝悌之性。

          」潘因此 遂作家風(fēng)詩。

          72孫子荊除婦服,作詩以示王武子。

          王曰:「未知文生于情,情生于文

          覽之凄然, 增伉儷之重。

          」 73太叔廣甚辯給,而摯仲治長于翰墨,俱為列卿。

          每至公坐,廣談,仲治不能對(duì); 退,著筆難廣,廣又不能答。

          74江左殷太常父子,并能言理,亦有辯訥之異。

          揚(yáng)州口談至劇,太常輒云:「汝更思 吾論。

          」 75庾子嵩作意賦成,從子文康見,問曰:「若有意邪,非賦之所盡;若無意邪,復(fù)何 所賦

          」答曰:「正在有意無意之間。

          」 76郭景純?cè)娫疲骸噶譄o靜樹,川無停流。

          」阮孚云:「泓崢蕭瑟,實(shí)不可言。

          每讀此 文,輒覺神超形越。

          」 77庾闡始作揚(yáng)都賦,道溫、庾云:「溫挺義之標(biāo),庾作民之望。

          方響則金聲,比德則 玉亮。

          」庾公聞賦成,求看,兼贈(zèng)貺之。

          闡更改「望」為「俊」,以「亮」為「潤」云。

          78孫興公作庾公誄,袁羊曰:「見此張緩。

          」于時(shí)以為名賞。

          79庾仲初作揚(yáng)都賦成,以呈庾亮。

          亮以親族之懷,大為其名價(jià)云:「可三二京、四三 都。

          」于此人人競寫,都下紙為之貴。

          謝太傅云:「不得爾,此是屋下架屋耳,事事擬學(xué), 而不免儉狹。

          」 80習(xí)鑿齒史才不常,宣武甚器之,未三十,便用為荊州治中。

          鑿齒謝箋亦云:「不遇 明公,荊州老從事耳

          」后至都見簡文,返命,宣武問:「見相王何如

          」答云:「一生不 曾見此人。

          」從此忤旨,出為衡陽郡,性理遂錯(cuò)。

          于病中猶作漢晉春秋,品評(píng)卓逸。

          81孫興公云:「三都、二京,五經(jīng)鼓吹。

          」 82謝太傅問主簿陸退:「張憑何以作母誄,而不作父誄

          」退答曰:「故當(dāng)是丈夫之 德,表于事行;婦人之美,非誄不顯。

          」 83王敬仁年十三作賢人論,長史送示真長,真長答云:「見敬仁所作論,便足參微 言。

          」 84孫興公云:「潘文爛若披錦,無處不善;陸文若排沙簡金,往往見寶。

          」 85簡文稱許掾云:「玄度五言詩,可謂妙絕時(shí)人。

          」 86孫興公作天臺(tái)賦成,以示范榮期,云:「卿試擲地,要作金石聲。

          」范曰:「恐子 之金石,非宮商中聲。

          」然每至佳句,輒云:「應(yīng)是我輩語。

          」 87桓公見謝安石作簡文謚議,看竟,擲與坐上諸客曰:「此是安石碎金。

          」 88袁虎少貧,嘗為人傭載運(yùn)租。

          謝鎮(zhèn)西經(jīng)船行,其夜清風(fēng)朗月,聞江渚間估客船上有 詠詩聲,甚有情致;所詠五言,又其所未嘗聞,嘆美不能已。

          即遣委曲訊問,乃是袁自詠其 所作詠史詩。

          因此相要,大相賞得。

          89孫興公云:「潘文淺而凈,陸文深而蕪。

          」 90裴郎作語林,始出,大為遠(yuǎn)近所傳。

          時(shí)流年少,無不傳寫,各有一通。

          載王東亭作 經(jīng)王公酒壚下賦,甚有才情。

          91謝萬作八賢論,與孫興公往反,小有利鈍。

          謝后出以示顧君齊,顧曰:「我亦作, 知卿當(dāng)無所名。

          」 92桓宣武命袁彥伯作北征賦,既成,公與時(shí)賢共看,咸嗟嘆之。

          時(shí)王□(王旬)在 坐,云:「恨少一句。

          得『寫』字足韻,當(dāng)佳。

          」袁即于坐攬筆益云:「感不絕于余心,溯 流風(fēng)而獨(dú)寫。

          」公謂王曰:「當(dāng)今不得不以此事推袁。

          」 93孫興公道:「曹輔佐才如白地明光錦,裁為負(fù)版绔,非無文采,酷無裁制。

          」 94袁彥伯作名士傳成,見謝公,公笑曰:「我嘗與諸人道江北事,特作狡獪耳,彥伯 遂以著書。

          」 95王東亭到桓公吏,既伏閣下,桓令人竊取其白事,東亭即于閣下另作,無復(fù)向一 字。

          96桓宣武北征,袁虎時(shí)從,被責(zé)免官。

          會(huì)須露布文,喚袁倚馬前令作。

          手不輟筆,俄 得七紙,殊可觀。

          東亭在側(cè),極嘆其才。

          袁虎云:「當(dāng)令齒舌間得利。

          」 97袁宏始作東征賦,都不道陶公。

          胡奴誘之狹室中,臨以白刃,曰:「先公勛業(yè)如 是

          君作東征賦,云何相忽略

          」宏窘蹙無計(jì),便答:「我大道公,何以云無

          」有誦曰: 「精金百煉,在割能斷。

          功則治人,職思靖亂。

          長沙之勛,為史所贊。

          」 98或問顧長康:「君箏賦何如嵇康琴賦

          」顧曰:「不賞者,作后出相遺。

          深識(shí)者, 亦以高奇見貴。

          」 99殷仲文天才宏贍,而讀書不甚廣博,亮嘆曰:「若使殷仲文讀書半袁豹,才不減班 固。

          」100羊孚作雪贊云:「資清以化,乘氣以霏。

          遇象能鮮,即潔成輝。

          」桓胤遂以書 扇。

          101王孝伯在京,行散至其弟王睹戶前,問:「古詩中何句為最

          」睹思未答。

          孝伯詠 「『所遇無故物,焉得不速老

          』此句為佳。

          」 102桓玄嘗登江陵城南樓云:「我今欲為王孝伯作誄。

          」因吟嘯良久,隨而下筆。

          一坐 之間,誄以之成。

          103桓玄初并西夏,領(lǐng)荊、江二州、二府、一國。

          于時(shí)始雪,五處俱賀,五版 并入。

          玄在聽事上,版至,即答版后,皆粲然成章,不相揉雜。

          104桓玄下都,羊孚時(shí)為兗州別駕,從京來詣門,箋曰:「自頃世故睽離,心事淪蘊(yùn)。

          明公啟晨光于積晦,澄百流以一源。

          」桓見箋,馳喚前,云:「子道,子道,來何遲

          」即 用為記室參軍。

          孟昶為劉牢之主簿,詣門謝,見云:「羊侯,羊侯,百口賴卿。

          把佛教傳到中國來的人叫什么

          佛教傳進(jìn)中國內(nèi)地,是佛教史上的重大事件。

          但對(duì)傳進(jìn)的具體時(shí)間,說法很多,學(xué)術(shù)界一般認(rèn)為,漢哀帝元壽無年(公元前 2年),大月氏王使臣伊存口授浮屠經(jīng),當(dāng)為佛教傳入漢地之始。

          此說源于裴松注所引魚豢的:  昔漢哀帝元壽元年,博士弟子景廬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

          回復(fù)立(豆)者,其人也。

          所載臨蒲塞、桑門、伯聞、疏問、白疏問、比丘、晨門,皆弟子號(hào)。

            大月氏于公元前130年左右遷入大夏地區(qū),其時(shí)大夏已信奉佛教。

          至公元前1世紀(jì)末,大月氏受大夏佛教文化影響,接受了佛教信仰,從而輾轉(zhuǎn)傳進(jìn)中國內(nèi)地,是完全可能的。

            在佛教界,則普遍把漢明帝夜夢(mèng)金人,遣使求法,作為佛教傳入中國的開始。

          此說最早見于和。

          說:  “昔漢明皇帝,夢(mèng)見神人,身有日光,飛在殿前,欣然悅之。

          明日,博問群臣,‘此為何神’

          有通人傅毅曰:臣聞天竺有得道者,號(hào)之曰‘佛’,飛行虛空,身有日光,殆將其神也。

          于是上悟,遣使者張騫、羽林郎中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三人,于大月支寫佛經(jīng)四十二章,藏在蘭臺(tái)石室第十四間。

          時(shí)于洛陽城西雍門外起佛寺,于其壁畫,千乘萬騎,繞塔三匝。

          又于南宮清涼臺(tái)及開陽城門上作佛像。

          明帝存時(shí),預(yù)修造壽陵,陵日顯節(jié),亦于其上作佛圖像。

          時(shí)國豐民寧,遠(yuǎn)夷慕義,學(xué)者由此而茲。

          所記與此大同小異,但都未說明感夢(mèng)求法的確切年代。

          袁宏及范曄等正史,亦未記其年月。

          后來則有水平七年()、十年(《歷代三寶記》、《佛祖統(tǒng)紀(jì)》)、三年(《漢法本內(nèi)傳》)、十一年(陶弘景《帝王年譜》)等多種說法。

          至梁《高僧傳》,更稱漢明帝于永平中遣蔡情等往“天竺”求法,并請(qǐng)得攝摩騰、竺法蘭來洛陽,譯《四十二章經(jīng)》,建白馬寺。

          于是佛、法、僧完備,標(biāo)志著佛教在漢地真正的開端。

            但是,這類記載不僅神話成分居多,內(nèi)容也相互矛盾。

          事實(shí)上,《后漢書·楚王英傳》記,永平八年,佛教在皇家貴族層己有相當(dāng)?shù)闹龋槐赜蓾h明帝始感夢(mèng)求法。

            此外,還有漢武帝時(shí)傳入說。

          《魏書·釋老志》記,漢武帝元狩年間,霍去病討匈奴,獲休屠王金人,“帝以為大神,列于甘泉宮。

          金人率長丈余,不祭祀,但燒香禮拜而已。

          此則佛道流通之漸也。

          ”此說原出南朝宋王儉托名班固撰之《漢武帝故事》,國內(nèi)學(xué)者一般持否定態(tài)度,但海外有些學(xué)者認(rèn)為可信。

            總之,根據(jù)信史胸記載,佛教傳入漢地,當(dāng)在兩漢之際,即公元前后。

          它是通過內(nèi)地與西域長期交通往來和文化交流的結(jié)果。

            從兩漢之際到東漢末年,約200多年,是佛教在中國的初傳時(shí)期。

          它經(jīng)歷了一個(gè)反復(fù)、曲折的變態(tài)過程,終于在中國特定的社會(huì)條件和文化背景上定居下來。

            西漢末年,社會(huì)矛盾日益尖銳激化,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已經(jīng)成為普遍現(xiàn)象。

          王莽托古改制,不但沒有緩和階級(jí)對(duì)立,反而激起了全國范圍的農(nóng)民起義,西漢王朝最終為劉秀的東漢王朝所取代。

          在意識(shí)形態(tài)上,董仲舒草創(chuàng)的讖緯神學(xué),由于國家實(shí)行五經(jīng)取士,處處需用圖讖論證皇權(quán)的合理性,以致經(jīng)學(xué)與妖言,儒士與方士攪混不清。

          王莽改制用圖讖,劉秀取國也用圖讖,圖讖成了兩漢的官方神學(xué),既是文人做官的門徑,也是鞏固政權(quán)或奪取政權(quán)的輿論工具。

          史載第一個(gè)接受《浮屠經(jīng)》的是漢哀帝時(shí)攻讀《五經(jīng)》的“博士弟子”,同當(dāng)時(shí)的這種風(fēng)氣是相適應(yīng)的。

            《后漢書》關(guān)于楚王英奉佛的記載,有助于了解佛教在這 種大背景下的具體情況。

            楚王英是漢明帝的異母兄弟,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封王,二十八年(52年)就國。

          《后漢書》本傳記:“英少時(shí)好游俠,交通賓客。

          晚節(jié)更喜黃老,學(xué)為浮屠齋戒祭祀”。

          永平八年(65年),“詔令天下死罪皆入縑贖。

          英遣郎中令奉黃縑白紈三十匹詣相國曰:讬在蕃輔,過惡累積,歡喜大恩,奉送縑帛,以贖愆罪。

          國相以聞。

          詔報(bào)曰:楚王誦黃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潔齋三月,與神為誓,何嫌何疑,當(dāng)有悔吝

          其還贖,以助伊蒲塞桑門之盛饌。

          ”明帝將此詔書傳示各封國中傅,明顯含有表彰和推廣的意思。

          后來劉英廣泛交結(jié)方士,“作金龜玉鶴,刻文字以為符瑞”遂以“招聚奸猾,造作圖書”,企圖謀逆罪被廢,次年,在丹陽自殺。

            結(jié)交賓朋(多是方士),造作圖讖,起碼在光武諸王中是很流行的。

          像濟(jì)南王康、阜陵王延、廣陵王荊等都是。

          但他們制造的圖讖,已不再作為“儒術(shù)”,而是當(dāng)作黃老的道術(shù);早先側(cè)重附會(huì)《五經(jīng)》,也轉(zhuǎn)向了“祠祭祝詛”。

          楚王英對(duì)“浮屠”的“齋戒祭祀”,是這種活動(dòng)的重要方面。

          由此可見,佛教在中國內(nèi)地是作為讖緯方術(shù)的一種發(fā)端的。

            漢明帝對(duì)于楚王英一案的追究很嚴(yán),株連“自京師親戚諸侯州郡豪桀及考案吏,阿附相陷,坐死徙者以千數(shù)”。

          諸侯王作讖緯方術(shù),直接成了大逆不道的罪狀。

          自此以后近百年中,史籍不再有關(guān)佛教在中土傳播的記載,顯然,也是這次株連的結(jié)果。

            自和帝(89—105)開始,東漢王朝在階級(jí)對(duì)立的基礎(chǔ)上,又形成了外戚、宦官和士族官僚三大統(tǒng)治集團(tuán)的長期斗爭,至桓、靈之世(147—189)達(dá)到頂點(diǎn),最終導(dǎo)致了黃巾起義(184),東漢皇權(quán)陷于全面崩潰。

          佛教在這種形勢下,有了新的抬頭。

            但作為東漢官學(xué)內(nèi)容之一的天人感應(yīng),包括圖書讖緯、星宿神靈、災(zāi)異瑞祥,始終沒有中斷過,皇室對(duì)方術(shù)的依賴也有增無已。

          漢章帝(76—88)繼明帝即位,賜東平憲王蒼“以秘書、列仙圖、道術(shù)秘方”。

          神仙術(shù)已為皇家獨(dú)享,所以也當(dāng)作最高的獎(jiǎng)賞。

          到了漢桓帝,更有了明顯的發(fā)展。

          他繼續(xù)楚王英的故伎,在“宮中立黃老、浮屠之祠”,或言“飾華林而考濯龍之宮,設(shè)華蓋以祠浮圖、老子”。

          其目的,一在“求福祥”,“致太平”,一在“凌云”而成仙。

          佛教進(jìn)一步被王室視作崇拜的對(duì)象。

            然而,佛教自身在這個(gè)時(shí)候已有了義理上的內(nèi)容。

          延熹九年(166),襄楷疏言:“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愛”,又說,“此道清虛,貴尚無為,好生惡殺,省欲去奢”。

          這是早期佛教禁欲主義的標(biāo)準(zhǔn)教義,在傳說為明帝時(shí)譯出的《四十二章經(jīng)》中,有很集中的反映。

            《四十二章經(jīng)》是譯經(jīng)還是經(jīng)抄或漢地所撰,以及它成于什么年代,近代學(xué)者有很不相同的意見。

          但它的部分內(nèi)容,在襄楷疏中已有概略地表現(xiàn),則沒有疑問。

          此經(jīng)從“辭親出家為道”始,始終貫徹禁欲和仁慈兩條主線,與襄楷的主張全合。

          其中言“樹下一宿,慎不再矣”,與襄楷所說“浮屠不三宿桑下”,都是佛教頭陀行者(苦行游方者)的主張;又言天神獻(xiàn)玉女于佛,佛以為“革囊眾穢”,襄楷疏中也有完全相似的說法。

          因此,漢桓帝時(shí)重新出現(xiàn)的佛教,已經(jīng)具有了出家游方和禁欲仁慈的重要教義。

          但在形式上,與道教的結(jié)合比同五經(jīng)讖緯的結(jié)合更加緊密。

          襄楷本人是奉行于吉“神書”  的,此“神書”,“專以奉天地順五行為本,亦有興國廣嗣之術(shù)”,即道教早期經(jīng)典《太平經(jīng)》的原本《太平清領(lǐng)書》。

          襄楷引用佛教的上述教義,主要在于論證“興國廣嗣”的正確之道。

          他特別提到當(dāng)時(shí)的傳說:“或言老子入夷狄為浮屠”,把產(chǎn)生于古印度的佛教說成是中國老子教化夷狄的產(chǎn)物。

          這意味著佛教處于依附道教的地位。

            桓靈之世,經(jīng)過兩次黨錮(166—176)和震撼全國的黃巾起義,接踵而來的就是董卓之亂,軍閥混戰(zhàn)。

          連年戰(zhàn)火,災(zāi)疫橫生,人民處在死亡線上,痛苦、無望的陰影,籠罩社會(huì)各個(gè)階層。

          這在社會(huì)思潮上,引起了重大變化。

          首先,兩漢神學(xué)化了的綱常名教,即獨(dú)尊的儒術(shù),受到了嚴(yán)重的沖擊,漢桓帝在宮中立黃老浮屠之祠,就是對(duì)儒術(shù)失去信心的表現(xiàn);黃巾起義奉《太平清領(lǐng)書》為經(jīng)典,張魯?shù)奈宥访椎烙谩独献印纷鹘滩?,廣大的農(nóng)民唾棄了官頒的《五經(jīng)》;在官僚和士大夫?qū)?,名教禮法或者成了腐朽虛偽的粉飾品,或者為有才能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所輕蔑。

          兩漢正統(tǒng)的文化思想已經(jīng)喪失了權(quán)威地位,社會(huì)醞釀和流行著各種不同的思想和信仰,其中不少可以與佛教產(chǎn)生共鳴。

          所謂“名不常存,人生易滅”。

          以“形”為勞,以“生”為苦之類的悲觀厭世情緒,以及由避禍為主而引生的不問是非的政治冷淡主義和出世主義等,更是便于佛教滋長的溫床。

            此外,與圖讖方術(shù)同時(shí)興盛的精靈鬼神、巫祝妖妄等迷信,也空前泛濫,為佛教信仰在下層民眾中的流傳提供了條件,加上統(tǒng)治階級(jí)運(yùn)用政治和經(jīng)濟(jì)手段的誘脅,在漢末的某些地區(qū),使佛教有了相當(dāng)廣泛的群眾基礎(chǔ)。

          《三國志》和《后漢書》均載,丹陽(安徽宣城)窄融督管廣陵(江蘇揚(yáng)州)、下邳(江蘇宿遷西北)、彭城運(yùn)槽,利用手中掌握的糧食,起大浮屠寺,可容三千余人,悉課讀佛經(jīng);又以信佛免役作號(hào)召,招致人戶五千余,“每浴佛,多設(shè)酒飯,布席于路,經(jīng)數(shù)十里,民人來觀及就食者且萬人”。

            從西漢末年到東漢末年的二百年中,佛教從上層走向下層,由少數(shù)人進(jìn)入多數(shù)人,其在全國的流布,以洛陽、彭城、廣陵為中心,旁及穎川、南陽、臨淮(即下邳)、豫章、會(huì)稽,直到廣州、交州,呈自北向南發(fā)展的形勢。

          戰(zhàn)國策作者劉向介紹

          《漢書·劉向傳》:  向字子政,本名更生。

          年十二,以父德任為輦郎。

          既冠,以行修飭擢為諫大夫。

          是時(shí),宣帝循武帝故事,招選名儒俊材置左右。

          更生以通達(dá)能屬文辭,與王褒、張子僑等并進(jìn)對(duì),獻(xiàn)賦頌凡數(shù)十篇。

          上復(fù)興神仙方術(shù)之事,而淮南有《枕中鴻寶苑秘書》。

          書言神仙使鬼物為金之術(shù),及鄒衍重道延命方,世人莫見,而更生父德武帝時(shí)治淮南獄得其書。

          更生幼而讀誦,以為奇,獻(xiàn)之,言黃金可成。

          上令典尚方鑄作事,費(fèi)甚多,方不驗(yàn)。

          上乃下更生吏,吏劾更生鑄偽黃金,系當(dāng)死。

          更生兄陽城侯安民上書,入國戶半,贖更生罪。

          上亦奇其材,得逾冬減死論。

          會(huì)初立《谷梁春秋》,征更生受《谷梁》,講論《五經(jīng)》于石渠。

          復(fù)拜為郎中給事黃門,遷散騎、諫大夫、給事中。

            元帝初即位,太傅蕭望之為前將軍,少傅周堪為諸吏光祿大夫,皆領(lǐng)尚書事,甚見尊任,更生年少于望之、堪,然二人重之,薦更生宗室忠直,明經(jīng)有行,擢為散騎、宗正給事中,與侍中金敞拾遺于左右。

          四人同心輔政,患苦外戚許、史在位放縱,而中書宦官弘恭、石顯弄權(quán)。

          望之、堪、更生議,欲白罷退之。

          未白而語泄,遂為許、史及恭、顯所譖訴,堪、更生下獄,及望之皆免官。

          語在《望之傳》。

          其春地震,夏,客星見昴、卷舌間。

          上感悟,下詔賜望之爵關(guān)內(nèi)侯,奉朝請(qǐng)。

          秋,征堪、向,欲以為諫大夫,恭、顯白皆為中郎。

          冬,地復(fù)震。

          時(shí)恭、顯、許、史子弟侍中諸曹,皆側(cè)目于望之等,更生懼焉,乃使其外親上變事,言:  竊聞故前將軍蕭望之等,皆忠正無私,欲致大治,忤于貴戚尚書。

          今道路人聞望之等復(fù)進(jìn),以為且復(fù)見毀讒,必曰嘗有過之臣不宜復(fù)用,是大不然。

          臣聞春秋地震,為在位執(zhí)政太盛也,不為三獨(dú)夫動(dòng),亦已明矣。

          且往者高皇帝時(shí),季布有罪,至于夷滅,后赦以為將軍,高后、孝文之間卒為名臣。

          孝武帝時(shí),寬有重罪系,按道侯韓說諫曰:“前吾丘壽王死,陛下至今恨之;今殺寬,后將復(fù)大恨矣

          ”上感其言,遂貰寬,復(fù)用之,位至御史大夫,御史大夫未有及寬者也。

          又董仲舒坐私為災(zāi)異書,主父偃取奏之,下吏,罪至不道,幸蒙不誅,復(fù)為太中大夫、膠西相,以老病免歸。

          漢有所欲興,常有詔問。

          仲舒為世儒宗,定議有益天下。

          孝宣皇帝時(shí),夏侯勝坐誹謗系獄三年,免為庶人。

          宣帝復(fù)用勝,至長信少府、太子太傅,名敢直言,天下美之。

          若乃群臣,多此比類,難一二記。

          有過之臣,無負(fù)國家,有益天下,此四臣者,足以觀矣。

            前弘恭奏望之等獄決,三月,地大震。

          恭移病出,后復(fù)視事,天陰雨雪。

          由是言之,地動(dòng)殆為恭等。

            臣愚以為宜退恭、顯以章蔽善之罰,進(jìn)望之等以通賢者之路。

          如此,太平之門開,災(zāi)異之原塞矣。

            書奏,恭、顯疑其更生所為,白請(qǐng)考奸詐。

          辭果服,遂逮更生系獄,下太傅韋玄成、諫大夫貢禹,與廷尉雜考。

          劾更生前為九卿,坐與望之、堪謀排車騎將軍高、許、史氏侍中者,毀離親戚,欲退去之,而獨(dú)專權(quán)。

          為臣不忠,幸不伏誅,復(fù)蒙恩征用,不悔前過,而教令人言變事,誣罔不道。

          更生坐免為庶人。

          而望之亦坐使子上書自冤前事,恭、顯白令詣獄置對(duì)。

          望之自殺。

          天子甚悼恨之,乃擢周堪為光祿勛,堪弟子張猛光祿大夫、給事中,大見信任。

          恭、顯憚之,數(shù)譖毀焉。

          更生見堪、猛在位,幾已得復(fù)進(jìn),懼其傾危,乃上封事諫曰:  臣前幸得以骨肉備九卿,奉法不謹(jǐn),乃復(fù)蒙恩。

          竊見災(zāi)異并起,天地失常,征表為國。

          欲終不言,念忠臣雖在甽畝,猶不忘君,忄卷々之義也。

          況重以骨肉之親,又加以舊恩未報(bào)乎

          欲竭愚誠,又恐越職,然惟二恩未報(bào),忠臣之義,一杼愚意,退就農(nóng)畝,死無所恨。

            臣聞舜命九官,濟(jì)濟(jì)相讓,和之至也。

          眾賢和于朝,則萬物和于野。

          故簫《韶》九成,而鳳皇來儀;擊石拊石,百獸率舞。

          四海之內(nèi),靡不和定。

          及至周文,開墓西郊,雜眾賢,罔不肅和,崇推讓之風(fēng),以銷分爭之訟。

          文王既沒,周公思慕,歌詠文王之德,其《詩》曰:“于穆清廟,肅雍顯相;濟(jì)濟(jì)多士,秉文之德。

          ”當(dāng)此之時(shí),武王、周公繼政,朝臣和于內(nèi),萬國歡于外,故盡得其歡心,以事其先祖。

          其《詩》曰:“有來雍雍,至止肅肅,相維辟公,天子穆穆。

          ”言四方皆以和來也。

          諸侯和于下,天應(yīng)報(bào)于上,故《周頌》曰“降福穰穰”,又曰“飴我釐麰”,釐麰,大麥也,始自天降。

          此皆以和致和,獲天助也。

            下至幽、厲之際,朝廷不和,轉(zhuǎn)相非怨,詩人疾而憂之曰:“民之無良,相怨一方。

          ”眾小在位而從邪議,歙歙相是而背君子,故其《詩》曰“歙歙訿訿,亦孔之哀

          謀之其臧,則具是違;謀之不臧,則具是依

          ”君子獨(dú)處守正,不橈眾枉,勉強(qiáng)以從王事則反見憎毒讒訴,故其《詩》曰:“密勿從事,不敢告勞,無罪無辜,讒口嗷嗷

          ”當(dāng)是之時(shí),日月薄蝕而無光,其《詩》曰:“朔日辛卯,日有蝕之,亦孔之丑

          ”又曰:“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今此下民,亦孔之哀

          ”又曰:“日月鞠兇,不用其行;四國無政,不用其良

          ”天變見于上,地變動(dòng)于下,水泉沸騰,山谷易處。

          其《詩》曰:“百川沸騰,山冢卒崩,高岸為谷,深谷為陵。

          哀今之人,胡莫懲

          ”霜降失節(jié),不以其時(shí),其《詩》曰:“正月繁霜,我心憂傷;民之訛言,亦孔之將

          ”言民以是為非,甚眾大也。

          此皆不和,賢不肖易位之所致也。

            自此之后,天下大亂,篡殺殃禍并作,厲王奔彘,幽王見殺。

          至乎平王末年,魯隱之始即位也,周大夫祭伯乖離不和,出奔于魯,而《春秋》為諱,不言來奔,傷其禍殃自此始也。

          是后尹氏世卿而專恣,諸侯背畔而不朝,周室卑微。

          二百四十二年之間,日食三十六,地震五,山陵崩阤二,彗星三見,夜常星不見,夜中星隕如雨一,火災(zāi)十四。

          長狄入三國,五石隕墜,六鶂退飛,多麋,有蜮、蜚,鴝鵒來巢者,皆一見。

          晝冥晦。

          雨木冰。

          李梅冬實(shí)。

          七月霜降,草木不死。

          八月殺菽。

          大雨雹。

          雨雪雷霆失序相乘。

          水、旱、饑、蝝、螽、螟蜂午并起。

          當(dāng)是時(shí),禍亂輒應(yīng),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shù)也。

          周室多禍:晉敗其師于貿(mào)戎;伐其郊;鄭傷桓王;戎執(zhí)其使;衛(wèi)侯朔召不住,齊逆命而助朔;五大夫爭權(quán),三君更立,莫能正理。

          遂至陵夷不能復(fù)興。

            由此觀之,和氣致祥,乖氣致異;祥多者其國安,異眾者其國危,天地之常經(jīng),古今之通義也。

          今陛下開三代之業(yè),招文學(xué)之士,優(yōu)游寬容,使得并進(jìn)。

          今賢不肖渾肴,白黑不分,邪正雜糅,忠讒并時(shí)。

          章交公車,人滿北軍。

          朝臣舛午,膠戾乖刺,更相讒訴,轉(zhuǎn)相是非。

          傅授增加,交書紛糾,前后錯(cuò)繆,毀與渾亂。

          所以營感耳目,感移心意,不可勝載。

          分曹為黨,往往群朋,將同心以陷正臣。

          正臣進(jìn)者,治之表也;正臣陷者,亂之機(jī)也。

          乘治亂之機(jī),未知孰任,而災(zāi)異數(shù)見,此臣所以寒心者也。

          夫乘權(quán)借勢之人,子弟鱗集于朝,羽翼陰附者眾,輻湊于前,毀與將必用,以終乖離之咎。

          是以日月無光,雪霜夏隕,海水沸出,陵谷易處,列星失行,皆怨氣之所致也。

          夫遵衰周之軌跡,循詩人之所刺,而欲以成太平,致雅頌,猶卻行而求及前人也。

          初元以來六年矣,案《春秋》六年之中,災(zāi)異未有稠如今者也。

          夫有《春秋》之異,無孔子之救,猶不能解紛,況甚于《春秋》乎

            原其所以然者,讒邪并進(jìn)也。

          讒邪之所以并進(jìn)者,由上多疑心,既已用賢人而行善政,如或譖之,則賢人退而善政還。

          夫執(zhí)狐疑之心者,來讒賊之口;持不斷之意者,開群枉之門。

          義邪進(jìn)則眾賢退,群枉盛則正士消。

          故《易》有“否、“泰”。

          小人道長,君子道消,君子道消,則政日亂,故為“否”。

          否者,閉而亂也。

          君子道長,小人道消,小人道消,則政日治,故為“泰”。

          泰者,通而治也。

          《詩》又云“雨雪麃麃,見晛聿消”,與《易》同義。

          昔者鯀、共工、歡兜與舜、禹雜處堯朝,周公與管、蔡并居周位,當(dāng)是時(shí),迭進(jìn)相毀,流言相謗,豈可勝道哉

          帝堯、成王能賢舜、禹、周公而消共工、管、蔡,故以大治,榮華至今。

          孔子與季、孟偕仕于魚,李斯與叔孫俱宦于秦,定公、始皇賢季、孟、李斯而消孔子、叔孫,故以大亂,污辱至今。

          故治亂榮辱之端,在所信任;信任既賢,在于堅(jiān)固而不移。

          《詩》云“我心匪石,不可轉(zhuǎn)也”,言守善篤也。

          《易》曰“渙汗其大號(hào)”,言號(hào)令如汗,汗出而不反者也。

          今出善令,未能逾時(shí)而反,是反汗也;用賢未能三旬而退,是轉(zhuǎn)石也。

          《論語》曰:“見不善如探湯。

          ”今二府奏佞諂不當(dāng)在位,歷年而不去。

          做出令則如反汗,用賢則如轉(zhuǎn)石,去佞則如拔山,如此望陰陽之調(diào),不亦難乎

            是以群小窺見間隙,緣飾文字,巧言丑詆,流言飛文,嘩于民間。

          故《詩》云:“憂心悄悄,慍于群小。

          ”小人成群,誠足慍也。

          昔孔子與顏淵、子貢更相稱譽(yù),不為朋黨;禹、稷與皋陶傳相汲引,不為比周。

          何則

          忠于為國,無邪心也。

          故賢人在上位,則引其類而聚之于朝,《易》曰“飛龍?jiān)谔?,大人聚也”;在下位,則思與其類俱進(jìn),《易》曰“拔茅茹以其匯,征吉”。

          在上則引其類,在下則推其類,故湯用伊尹,不仁者遠(yuǎn),而眾賢至,類相致也。

          今佞邪與賢臣并在交戟之內(nèi),合黨共謀,違善依惡,歙歙訿々,數(shù)設(shè)危險(xiǎn)之言,欲以傾移主上。

          如忽然用之,此天地之所以先戒,災(zāi)異之所以重至者也。

            自古明圣,未有無誅而治者也,故舜有四放之罰,而孔子有兩觀之誅,然后圣化可得而行也。

          今以陛下明知,誠深思天地之心,跡察兩觀之誅,覽“否”、“泰”之卦,觀雨雪之詩,歷周、唐之所進(jìn)以為法,原秦、魯之所消以為戒,考祥應(yīng)之福,省災(zāi)異之禍,以揆當(dāng)世之變,放遠(yuǎn)佞邪之黨,壞散險(xiǎn)诐之聚,杜閉群枉之門,廣開眾正之路,決斷狐疑,分別猶豫,使是非炳然可知,則百異消滅,而眾祥并至,太平之基,萬世之利也。

            臣幸得托肺附,誠見陰陽不調(diào),不敢不通所聞。

          竊推《春秋》災(zāi)異,以救今事一二,條其所以,不宜宣泄。

          臣謹(jǐn)重封昧死上。

            恭、顯見其書,愈與許、史比而怨更生等。

          堪性公方,自見孤立,遂直道而不曲。

          是歲夏寒,日青無光,恭、顯及許、史皆言堪、猛用事之咎。

          上內(nèi)重堪,又患眾口之浸潤,無所取信。

          時(shí)長安令楊興以材能幸,常稱譽(yù)堪。

          上欲以為助,乃見問興:“朝臣龂龂不可光祿勛,何邪

          ”興者,傾巧士,謂上疑堪,因順指曰:“堪非獨(dú)不可于朝廷,自州里亦不可也。

          臣見眾人聞堪前與劉更生等謀毀骨肉,以為當(dāng)誅,故臣前言堪不可誅傷,為國養(yǎng)恩也。

          ”上曰:“然此何罪而誅

          今宜奈何

          ”興曰:“臣愚以為可賜爵關(guān)內(nèi)侯,食邑三百戶,勿令典事。

          明主不失師傅之恩,此最策之得者也。

          ”上于是疑。

          會(huì)城門校尉諸葛豐亦言堪、猛短,上因發(fā)怒免豐。

          語在其傳。

          又曰:“豐言堪、猛貞信不立,聯(lián)閔而不治,又惜其材能未有所效,其左遷堪為河?xùn)|太守,猛槐里令。

          ”  顯等專權(quán)日甚。

          后三歲余,孝宣廟闕災(zāi),其晦,日有蝕之。

          于是上召諸前言日變?cè)诳?、猛者?zé)問,皆稽首謝。

          乃因下詔曰:“河?xùn)|太守堪,先帝賢之,命而傅聯(lián)。

          資質(zhì)淑茂,道術(shù)通明,論議正直,秉心有常,發(fā)憤悃幅,信有憂國之心。

          以不能阿尊事貴,孤特寡助,抑厭遂退,卒不克明。

          往者眾臣見異,不務(wù)自修,深惟其故,而反晻昧說天,托咎此人。

          聯(lián)不得已,出而試之,以彰其材。

          堪出之后,大變?nèi)哉?,眾亦嘿然?/p>

          堪治未期年,而三老官屬有識(shí)之士詠頌其美,使者過郡,靡人不稱。

          此固足以彰先帝之知人,而聯(lián)有以自明也。

          俗人乃造端作基,非議詆欺,或引幽隱,非所宜明,意疑以類,欲以陷之,聯(lián)亦不取也。

          聯(lián)迫于俗,不得專心,乃者天著大異,聯(lián)甚懼焉。

          今堪年衰歲幕,恐不得自信,排于異人,將安究之哉

          其征堪詣行在所。

          ”拜為光祿大夫,秩中二千石,領(lǐng)尚書事。

          猛復(fù)為太中大夫給事中。

          顯干尚書事,尚書五人,皆其黨也。

          堪希得見,常因顯白事,事決顯口。

          會(huì)堪疾贈(zèng),不能言而卒。

          顯誣譖猛,令自殺于公車。

          更生傷之,乃著《疾讒》、《摘要》、《救?!芳啊妒理灐?,凡八篇,依興古事,悼己及同類也。

          遂廢十余年。

            成帝即位,顯等伏辜,更生乃復(fù)進(jìn)用,更名向。

          向以故九卿召拜為中郎,使領(lǐng)護(hù)三輔都水。

          數(shù)奏封事,遷光祿大夫。

          是時(shí),帝元舅陽平侯王鳳為大將軍,秉政,倚太后,專國權(quán),兄弟七人皆封為列侯。

          時(shí)數(shù)有大異,向以為外戚貴盛,鳳兄弟用事之咎。

          而上方精于《詩》、《書》,觀古文,詔向領(lǐng)校中《五經(jīng)》秘書。

          向見《尚書·洪范》,箕子為武王陳五行陰陽休咎之應(yīng)。

          向乃集合上古以來歷春秋六國至秦、漢符瑞災(zāi)異之記,推跡行事,連傳禍福,著其占驗(yàn),比類相從,各有條目,凡十一篇,號(hào)曰《洪范五行傳論》,奏之。

          天子心知向忠精,故為鳳兄弟起此論也,然終不能奪王氏權(quán)。

            久之,營起昌陵,數(shù)年不成,復(fù)還歸延陵,制度泰奢。

          向上蔬諫曰:  臣聞《易》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故賢圣之君,博觀終始,窮極事情,而是非分明。

          王者必通三統(tǒng),明天命所授者博,非獨(dú)一姓也。

          孔子論《詩》,至于“殷士膚敏,裸將于京”,喟然嘆曰:“大哉天命

          ”善不可不傳于子孫,是以富貴無常;不如是,則王公其何以戒慎,民萌何以勸勉

          ”蓋傷微子之事周,而痛殷之亡也。

          雖有堯、舜之圣,不能化丹朱之子;雖有禹、湯之德,不能訓(xùn)未孫之桀、紂。

          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也。

          昔高皇帝既滅秦,將都雒陽,感寤劉敬之言,自以德不及周,而賢于秦,遂徙都關(guān)中,依周之德,因秦之阻。

          世之長短,以德為效,故常戰(zhàn)粟,不敢諱亡。

          孔子所謂“富貴無?!?,蓋謂此也。

            孝文皇帝居霸陵,北臨廁,意凄愴悲懷,顧謂群臣曰:“嗟乎

          以北山石為槨,用綻絮斫陳漆其間,豈可動(dòng)哉

          ”張釋之進(jìn)曰:“使其中有可欲,雖錮南山猶有隙;使其中無可欲,雖無石槨,又何戚焉

          ”夫死者無終極,而國家有廢興,故釋之之言,為無窮計(jì)也。

          孝文寤焉,遂薄葬,不起山墳。

            《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臧之中野,不封不樹。

          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槨。

          ”棺槨之作,自黃帝始。

          黃帝葬于橋山,堯葬濟(jì)陰,丘垅皆小,葬具甚微。

          舜葬蒼梧,二妃不從。

          禹葬會(huì)稽,不改其列。

          殷湯無葬處。

          文、武、周公葬于畢,秦穆公葬于雍橐泉宮祈年館下,樗里子葬于武庫,皆無丘隴之處。

          此圣帝明王賢君智士遠(yuǎn)覽獨(dú)慮無窮之計(jì)也。

          其賢臣孝子亦承命順意而薄葬之,此誠奉安君父,忠孝之至也。

            夫周公,武王弟也,葬兄甚微。

          孔子葬母子防,稱古墓而不墳,曰:“丘,東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不識(shí)也。

          ”為四尺墳,遇雨而崩。

          弟子修之,以告孔子,孔子流涕曰:“吾聞之,古者不修墓。

          ”蓋非之也。

          延陵季子適齊而反,其子死,葬于贏、博之間,穿不及泉,斂以時(shí)服,封墳掩坎,其高可隱,而號(hào)曰:“骨肉歸復(fù)于土,命也,魂氣則無不之也。

          ”夫贏、博去吳千有余里,季子不歸葬。

          孔子往觀曰:“延陵季子于禮合矣。

          ”故仲尼孝子,而延陵慈父,舜、禹忠臣,周公弟弟,其葬君親骨肉,皆微薄矣;非茍為儉,誠便于體也。

          宋桓司馬為石槨,仲尼曰“不如速朽。

          ”秦相呂不韋集知略之士而造《春秋》,亦言薄葬之義,皆明于事情者也。

            逮至吳王闔閭,違禮厚葬,十有余年,越人發(fā)之。

          及秦惠文、武、昭、孝文、嚴(yán)襄五王,皆大作丘隴,多其瘞臧,咸盡發(fā)掘暴露,甚足悲也。

          秦始皇帝葬于驪山之阿,下錮三泉,上崇山墳,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石槨為游館,人膏為燈燭,水銀為江海,黃金為鳧雁。

          珍寶之臧,機(jī)械之變,棺槨之麗,宮館之盛,不可勝原。

          又多殺官人,生蕤工匠,計(jì)以萬數(shù)。

          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驪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萬之師至其下矣。

          項(xiàng)籍燔其宮室營宇,往者咸見發(fā)掘。

          其后牧兒亡羊,羊入其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燒其臧槨。

          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數(shù)年之間,外被項(xiàng)籍之災(zāi),內(nèi)離牧豎之禍,豈不哀哉

            是故德彌厚者葬彌薄,知愈深者葬愈微。

          無德寡知,其葬愈厚,丘隴彌高,宮廟甚麗,發(fā)掘必速。

          由是觀之,明暗之效,葬之吉兇,昭然可見矣。

          周德既衰而奢侈,宣王賢而中興,更為儉官室,小寢廟。

          詩人美之,《斯干》之詩是也,上章道宮室之如制,下章言子孫之眾多也。

          及魯嚴(yán)公刻飾宗廟,多筑臺(tái)囿,后嗣再絕,《春秋》刺焉。

          周宣如彼而昌,魯、秦如此而絕,是則奢儉之得失也。

            陛下即位,躬親節(jié)儉,始營初陵,其制約小,天下莫不稱賢明。

          及徙昌陵,增埤為高,積土為山,發(fā)民墳?zāi)?,積以萬數(shù),營起邑居,期日迫卒,功費(fèi)大萬百余。

          死者恨于下,生者愁于上,怨氣感動(dòng)陰陽,因之以饑饉,物故流離以十萬數(shù),臣甚愍焉。

          以死者為有知,發(fā)人之墓,其害多矣;若其無知,又安用大

          謀之賢知?jiǎng)t不說,以示眾庶則苦之;若茍以說愚夫淫侈之人,又何為哉

          陛下仁慈篤美甚厚,聰明疏達(dá)蓋世,宜弘漢家之德,崇劉氏之美,光昭五帝、三王,而顧與暴秦亂君競為奢侈,比方丘垅,說愚夫之目,隆一時(shí)之觀,違賢知之心,亡萬世之安,臣竊為陛下羞之。

          唯陛下上覽明圣黃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仲尼之制,下觀賢知穆公、延陵、樗里、張釋之之意。

          孝文皇帝去墳薄葬,以儉安神,可以為則;秦昭、始皇增山厚臧,以侈生害,足以為戒。

          初陵之,宜從公卿大臣之議,以息眾庶。

            書奏,上甚感向言,而不能從其計(jì)。

            向睹俗彌奢淫,而趙、衛(wèi)之屬起微賤,逾禮制。

          向以為王教由內(nèi)及外,自近者始。

          故采取《詩》、《書》所載賢妃貞婦,興國顯家可法則,及孽嬖亂亡者,序次為《列女傳》,凡八篇,以戒天子。

          及采傳記行事,著《新序》、《說苑》凡五十篇奏之。

          數(shù)上疏言得失,陳法戒。

          書數(shù)十上,以助觀覽,補(bǔ)遺闕。

          上雖不能盡用,然內(nèi)嘉其言,常嗟嘆之。

            時(shí)上無繼嗣,政由王氏出,災(zāi)異浸甚。

          向雅奇陳湯智謀,與相親友,獨(dú)謂湯曰:“災(zāi)異如此,而外家日盛,其漸必危劉氏。

          吾幸得同姓末屬,累世蒙漢厚恩,身為宗室遺老,歷事三主。

          上以我先帝舊臣,每進(jìn)見常加優(yōu)禮,吾而不言,孰當(dāng)言者

          ”向遂上封事極諫曰:  臣聞人君莫不欲安,然而常危;莫不欲存,然而常亡:失御臣之術(shù)也。

          夫大臣操權(quán)柄,持國政,未有不為害者也。

          昔晉有六卿,齊有田、崔,衛(wèi)有孫、甯,魯有季、孟,常掌國事,世執(zhí)朝柄。

          終后田氏取齊;六卿分晉;崔杼弒其君光;孫林父、甯殖出其君衎,弒其君剽;季氏八佾舞于庭,三家者以《雍》徹,并專國政,卒逐昭公。

          周大夫尹氏管朝事,濁亂王室,子朝、子猛更立,連年乃定。

          故經(jīng)曰“王室亂”,又曰“君氏殺王子克”,甚之也。

          《春秋》舉成敗,錄禍福,如此類甚眾,皆陰盛而陽微,下失臣道之所致也。

          故《書》曰:“臣之有作威作福,害于而家,兇于而國。

          ”孔子曰“祿去公室,政逮大夫”,危亡之兆。

          秦昭王舅穰侯及涇陽、葉陽君專國擅勢,上假太后之威,三人者權(quán)重于昭王,家富于秦國,國甚危殆,賴寤范睢之言,而秦復(fù)存。

          二世委任趙高,專權(quán)自恣,壅蔽大臣,終有閻樂望夷之禍,秦遂以亡。

          近事不遠(yuǎn),即漢所代也。

            漢興,諸呂無道,擅相尊王。

          呂產(chǎn)、呂祿席太后之寵,據(jù)將相之位,兼南北軍之眾,擁梁、趙王之尊,驕盈無厭,欲危劉氏。

          賴忠正大臣絳侯、朱虛侯等竭誠盡節(jié)以誅滅之,然后劉氏復(fù)安。

          今王氏一姓乘朱輪華轂者二十三人,青紫貂蟬充盈幄內(nèi),魚鱗左右。

          大將軍秉事用權(quán),五侯驕奢僭盛,并作威福,擊斷自恣,行污而寄治,身私而托公,依東宮之尊,假甥舅之親,以為威重。

          尚書、九卿、州牧、郡守皆出其門,管執(zhí)樞機(jī),朋黨比周。

          稱譽(yù)者登進(jìn),忤恨者誅傷;游談?wù)咧f,執(zhí)政者為之言。

          排擯宗室,孤弱公族,其有智能者,尤非毀而不進(jìn)。

          遠(yuǎn)絕宗室之任,不令得給事朝省,恐其與已分權(quán);數(shù)稱燕王、蓋主以疑上心,避諱呂、霍而弗肯稱。

          內(nèi)有管、蔡之萌,外假周公之論,兄弟據(jù)重,宗族磐互。

          歷上古至秦、漢,外戚僭貴未有如王氏者也。

          雖周皇甫、秦穰侯、漢武安、呂、霍、上官之屬,皆不及也。

            物盛必有非常之變先見,為其人微象。

          孝昭帝時(shí),冠石立于泰山,仆柳起于上林。

          而孝宣帝即位,今王氏先祖墳?zāi)乖跐?jì)南者,其梓柱生枝葉,扶疏上出屋,根垂地中,雖立石起柳,無以過此之明也。

          事勢不兩大,王氏與劉氏亦且不并立,如下有泰山之安,則上有累卵之危。

          陛下為人子孫,守持宗廟,而令國祚移于外親,降為皂隸,縱不為身,奈宗廟何

          婦人內(nèi)夫家,外父母家,此亦非皇太后之福也。

          孝宣皇帝不與舅平昌、樂昌侯權(quán),所以安全之也。

            夫時(shí)者起福于無形,銷患于未然。

          宜發(fā)明詔,吐德音,援近宗室,親而納信,黜遠(yuǎn)外戚,毋授以政,皆罷令就第,以則效先帝之所行,厚安外戚,全其宗族,誠東宮之意,外家之福也。

          王氏永存,保其爵祿,劉氏長安,不失社稷,所以褒睦外內(nèi)之姓,子子孫孫無疆之計(jì)也。

          如不行此策,田氏復(fù)見于今,六卿必起于漢,為后嗣憂,昭昭甚明,不可不深圖,不可不蚤慮。

          《易》曰:“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

          ”唯陛下深留圣思,審固幾密,覽往事之戒,以折中取信,居萬安之實(shí),用保宗廟,久承皇太后,天下幸甚。

            書奏,天子召見向,嘆息悲傷其意,謂曰:“君且休矣,吾將思之。

          ”以向?yàn)橹袎拘N尽?/p>

            向?yàn)槿撕喴谉o威儀,廉靖樂道,不交接世俗,專積思于經(jīng)術(shù),晝誦書傳,夜觀星宿,或不寐達(dá)旦。

          元延中,星孛東井,蜀郡岷山崩雍江。

          向惡此異,語在《五行志》。

          懷不能已,復(fù)上奏,其辭曰:  臣聞帝舜戒伯禹,毋若丹朱敖;周公戒成王,毋若殷王紂。

          《詩》曰:“殷監(jiān)不遠(yuǎn),在夏后之世”,亦言湯以桀為戒也。

          圣帝明王常以敗亂自戒,不諱廢興,故臣敢極陳其愚,唯陛下留神察焉。

            謹(jǐn)案春秋二百四十二年,日蝕三十六,襄公尤數(shù),率三歲五月有奇而壹食。

          漢興訖竟寧,孝景帝尤數(shù),率三歲一月而一食。

          臣向前數(shù)言日當(dāng)食,今連三年比食。

          自建始以來,二十歲間而八食,率二歲六月而一發(fā),古今罕有。

          異有小大希稠,占有舒疾緩急,而圣人所以斷疑也。

          《易》曰:“觀乎天文,以察時(shí)變。

          ”昔孔子對(duì)魯哀公,并言夏桀、殷紂暴虐天下,故歷失則攝提失方,孟陬無紀(jì),此皆易姓之變也。

          秦始皇之末至二世時(shí),日月薄食,山陵淪亡,辰星出于四孟,太白經(jīng)天而行,無云而雷,枉矢夜光,熒惑襲月,孽火燒宮,野禽戲廷,都門內(nèi)崩,長人見臨洮,石隕于東郡,星孛大角,大角以亡。

          觀孔子之言,考暴秦之異,天命信可畏也。

            及項(xiàng)籍之?dāng)?,亦孛大角?/p>

          漢之入秦,五星聚于東井,得天下之象也。

          孝惠時(shí),有雨血,日食于沖,滅光星見之異。

          孝昭時(shí),有泰山臥石自立,上林僵柳復(fù)起,大星如月西行,眾星隨之,此為特異。

          孝宣興起之表,天狗夾漢而西,久陰不雨者二十余日,昌邑不終之異也。

          皆著于《漢紀(jì)》。

          觀秦、漢之易世,覽惠、昭之無后,察昌邑之不終,視孝宣之紹起,天之去就,豈不昭昭然哉

          高宗、成王亦有雊雉拔木之變,能思其故,故高宗有百年之福,成王有復(fù)風(fēng)之報(bào)。

          神明之應(yīng),應(yīng)若景響,世所同聞也。

            臣幸得托末屬,誠見陛下寬明之德,冀銷大異,而興高宗、成王之聲,以崇劉氏,故豤々數(shù)奸死亡之誅。

          今日食尤屢,星孛東井,攝提炎及紫官,有識(shí)長老莫不震動(dòng),此變之大者也。

          其事難一二記,故《易》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是以設(shè)卦指爻,而復(fù)說義。

          《書》曰“+亻平來以圖”,天文難以相曉,臣雖圖上,猶須口說,然后可知,愿賜清燕之閑,指圖陳狀。

            上輒入之,然終不能用也。

          向每召見,數(shù)言:“公族者國之枝葉,枝葉落則本根無所庇廕;方今同姓疏遠(yuǎn),母黨專政,祿去公室,權(quán)在外家,非所以強(qiáng)漢宗、卑私門、保守社稷、安固后嗣也。

          ”向自見得信于上,故常顯訟宗室,譏刺王氏及在位大臣,其言多痛切,發(fā)于至誠。

          上數(shù)欲用向?yàn)榫徘洌m不為王氏居位者及丞相御史所持,故終不遷。

          居列大夫官前后三十余年,年七十二卒。

          卒后十三歲而王氏代漢。

            向三子皆好學(xué):長子+亻及,以《易》教授,官至郡守;中子賜,九卿丞,蚤卒;少子歆,最知名。

          貴州周氏家譜字輩

          中華姓氏同源共祖統(tǒng)一輩序(昭穆)一覽表本譜以千子文排序,少典氏第一代為天字輩,以炎帝第一代為地字輩,以黃帝第一代為玄字輩。

          天地玄黃。

          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

          辰宿列張。

          寒來暑往。

          秋收冬藏。

          閏余成歲。

          律呂調(diào)陽。

          云騰致雨。

          露結(jié)為霜。

          金生麗水。

          玉出昆岡。

          劍號(hào)巨闕。

          珠稱夜光。

          果珍李柰。

          菜重芥姜。

          海咸河淡。

          鱗潛羽翔。

          龍師火帝。

          鳥官人皇。

          始制文字。

          乃服衣裳。

          推位讓國。

          有虞陶唐。

          吊民伐罪。

          周發(fā)商湯。

          坐朝問道。

          垂拱平章。

          愛育黎首。

          臣伏戎羌。

          遐邇壹體。

          率賓歸王。

          鳴鳳在竹。

          白駒食場。

          化被草木。

          賴及萬方。

          蓋此身發(fā)。

          四大五常。

          恭維鞠養(yǎng)。

          豈敢毀傷。

          女慕貞烈。

          男效才良。

          知過必改。

          得能莫忘。

          罔談彼短。

          靡恃己長。

          信使可復(fù)。

          器欲難量。

          墨悲絲染。

          詩贊羔羊。

          景行惟賢。

          克念作圣。

          德建名立。

          行端表正。

          空谷傳聲。

          虛堂習(xí)聽。

          禍因惡積。

          福緣善慶。

          尺璧非寶。

          寸陰是競。

          資父事君。

          曰嚴(yán)與敬。

          孝當(dāng)竭力。

          忠則盡命。

          臨深履薄。

          夙興溫凊。

          似蘭斯馨。

          如松之盛。

          川流不息。

          淵澄取映。

          容止若思。

          言辭安定。

          篤初誠美。

          慎終宜令。

          榮業(yè)所基。

          籍甚無竟。

          學(xué)優(yōu)登仕。

          攝職從政。

          存以甘棠。

          去而益詠。

          樂殊貴賤。

          禮別尊卑。

          上和下睦。

          夫唱婦隨。

          外受傅訓(xùn)。

          入奉母儀。

          諸姑伯叔。

          猶子比兒。

          孔懷兄弟。

          同氣連枝。

          交友投分。

          切磨箴規(guī)。

          仁慈隱惻。

          造次弗離。

          節(jié)義廉退。

          顛沛匪虧。

          性靜情逸。

          心動(dòng)神疲。

          守真志滿。

          逐物意移。

          堅(jiān)持雅操。

          好爵自縻。

          都邑華夏。

          東西二京。

          背邙面洛。

          浮渭據(jù)涇。

          宮殿盤郁。

          樓觀飛驚。

          圖寫禽獸。

          畫彩仙靈。

          丙舍傍啟。

          甲帳對(duì)楹。

          肆筵設(shè)席。

          鼓瑟吹笙。

          升階納陛。

          弁轉(zhuǎn)疑星。

          右過廣內(nèi)。

          左達(dá)承明。

          既集墳典。

          亦聚群英。

          杜稿鐘隸。

          漆書壁經(jīng)。

          府羅將相。

          路俠槐卿。

          戶封八縣。

          家給千兵。

          高冠陪輦。

          驅(qū)轂振纓。

          世祿侈富。

          車駕肥輕。

          策功茂碩。

          勒碑刻銘。

          磻溪伊尹。

          佐時(shí)阿衡。

          奄宅曲阜。

          微旦孰營。

          桓公匡合。

          濟(jì)弱扶傾。

          綺回漢惠。

          說感武丁。

          俊乂密勿。

          多士寔寧。

          晉楚更霸。

          趙魏困橫。

          假途滅虢。

          踐土?xí)恕?/p>

          何遵約法。

          韓弊煩刑。

          起翦頗牧。

          用軍最精。

          宣威沙漠。

          馳譽(yù)丹青。

          九州禹跡。

          百郡秦并。

          岳宗泰岱。

          禪主云亭。

          雁門紫塞。

          雞田赤城。

          昆池碣石。

          鉅野洞庭。

          曠遠(yuǎn)綿邈。

          巖岫杳冥。

          治本于農(nóng)。

          務(wù)茲稼穡。

          俶載南畝。

          我藝黍稷。

          稅熟貢新。

          勸賞黜陟。

          孟軻敦素。

          史魚秉直。

          庶幾中庸。

          勞謙謹(jǐn)敕。

          聆音察理。

          鑒貌辨色。

          貽厥嘉猷。

          勉其祇植。

          省躬饑誡。

          寵增抗極。

          殆辱近恥。

          林皋幸即。

          兩疏見機(jī)。

          解組誰逼。

          索居閑處。

          沉默寂寥。

          求古尋論。

          散慮逍遙。

          欣奏累遣。

          戚謝歡招。

          渠荷的歷。

          園莽抽條。

          枇杷晚翠。

          梧桐早凋。

          陳根委翳。

          落葉飄飖。

          游騉獨(dú)運(yùn)。

          凌摩降霄。

          耽讀翫市。

          寓目囊箱。

          易輶攸畏。

          屬耳垣墻。

          具膳驂飯。

          適口充嘗。

          飽厭烹宰。

          饑飫糟糠。

          親戚故舊。

          老少異糧。

          妾御績紡。

          侍巾帷房。

          紈扇圓潔。

          銀燭煒煌。

          晝眠夕寐。

          藍(lán)筍象床。

          弦歌酒燕。

          接杯舉觴。

          矯手頓足。

          悅豫且康。

          嫡后嗣續(xù)。

          祭祀蒸嘗。

          稽顙再拜。

          悚懼恐惶。

          箋牒簡要。

          顧答審詳。

          骸垢想浴。

          執(zhí)熱愿涼。

          驢騾犢特。

          駭躍超驤。

          誅斬賊盜。

          捕獲叛亡。

          布射遼丸。

          嵇琴阮嘯。

          恬筆倫紙。

          鈞巧任釣。

          釋紛利俗。

          并皆佳妙。

          毛施淑姿。

          工顰妍笑。

          年矢每催。

          曦暉朗曜。

          璇璣懸斡。

          晦魄環(huán)照。

          指薪修祜。

          永綏吉劭。

          矩步引領(lǐng)。

          俯仰廊廟。

          束帶矜莊。

          俳徊瞻眺。

          孤陋寡聞。

          愚蒙等誚。

          謂語助者。

          焉哉乎也。

          聲明 :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hù)知識(shí)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hù)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qǐng)?jiān)谝粋€(gè)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huì)及時(shí)刪除。聯(lián)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 jinzzs.com 版權(quán)所有

          友情鏈接

          心理測試 圖片大全 壁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