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AV午夜在线观看不卡|自拍偷在线精品自拍偷|欧美激情综合在线三区|亚洲综合精品在线

  • <rp id="fsfwt"><strong id="fsfwt"><cite id="fsfwt"></cite></strong></rp>
    <track id="fsfwt"></track>

      <track id="fsfwt"></track>
      1. <rp id="fsfwt"><strong id="fsfwt"><pre id="fsfwt"></pre></strong></rp>

          歡迎來到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網(wǎng)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當前位置: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 > 讀后感 > 徙讀后感汪曾祺

          徙讀后感汪曾祺

          時間:2016-02-29 01:49

          受戒 汪曾祺 讀后感800字

          沒有,目錄自序:小說技巧常談復(fù)仇雞鴨名家冬天翠子老魯受戒異秉故里三陳大淖記事八千歲侯銀匠徙曇花、鶴和鬼火雞毛日規(guī)黃油烙餅七里茶坊八月驕陽講用云致秋行狀天鵝之死安樂居子孫萬代祁茂順金冬心瑞云——聊齋新義雙燈——聊齋新義樟柳神

          汪曾祺的作品中最值得看的是哪些啊

          汪曾祺是二十中國文壇獨具特色的。

          他一生致力于小說的創(chuàng)作,著有《受戒》大淖記事》、《雞鴨名家》等多篇小說。

          我們綜觀汪曾祺的全部小說,對故鄉(xiāng)及社會底層的普通民眾生活的描繪,是其創(chuàng)作的主要部分也是其成就最大的部分。

          在這些作品中,有很多是通過對故鄉(xiāng)的小人物的描寫,來展現(xiàn)故鄉(xiāng)民俗風情的融洽和美麗的,但是也有很多小人物的命運是很悲哀的,充滿了悲劇色彩。

          汪曾祺自己也曾說過:“我自己覺得:我的一部分作品的情感是憂傷的,比如《職業(yè)》、《幽冥鐘》;一部分作品則有一種內(nèi)在的快樂,比如《受戒》、《大淖記事》;一部分作品由于對命運的無可奈何化出一種帶有苦味的嘲謔,比如《云致秋行狀》、《異秉》。

          在有些作品里這三者是混合在一起的,比較復(fù)雜”[1]。

          如《歲寒三友》中的王瘦吾和陶虎臣,《徙》中的高北溟,《八千歲》中的米店老板“八千歲”,以及《陳小手》中的婦科醫(yī)生陳小手等人。

          他們都是勤勞于本、無取于他人的小人物。

          他們的愿望也十分平常、無一絲非分之想。

          王瘦吾雖然想發(fā)財,其動機只不過是想讓女兒穿上雨鞋、兒子穿上球鞋,以讓他們跟上學(xué)校里的大眾水準;高北溟只不過是想保住一個教職,以求積累點來實現(xiàn)自己的兩個愿望;“八千歲” 似乎想拒絕各種人際關(guān)系,通過自己一家人勤勤儉儉、本本份份,來發(fā)家致富,但是當“八舅太爺”一出現(xiàn),“八千歲”勤儉致富的的美夢也隨之破滅;陳小手是一位醫(yī)術(shù)精湛、救人于危險之中的男性婦科醫(yī)生,他救活了團長的妻兒,卻命喪觀念封建落后的團長槍下,讓人一陣痛心。

          一 汪曾祺筆下的小人物善良、謹慎、與世無爭、自足自樂,但是他們也有悲哀,這些悲哀來自于理想與命運、現(xiàn)實的沖突,使理想在現(xiàn)實和命運中破損。

          但是這些悲哀和悲傷是我們作為讀者所感受到的,而那些小人物卻是很平靜坦然的接受了這一切。

          在這些小人物的一生中我們沒有看到轟轟烈烈的奮斗,也沒有看到悲壯的反抗和斗爭,有的只是沉默、平凡和與世無爭。

          這些小人物的遭遇,并沒有給讀者的心靈上以強烈的情感震動和深刻的思考,其悲慘的遭遇只是讓人感到很悲哀和傷感。

          為什么汪曾祺小說中的小人物大多能從其筆下得到了“超脫”呢

          文學(xué)博士胡河清通過分析高郵作為中國古代文化中心區(qū)域之一的地利形勢、歷史、人物,結(jié)合汪曾祺具體作品指出:汪曾祺是一個典型的漢文化中心地域中產(chǎn)生出來的知識分子,其作品折射出傳統(tǒng)文化對中國知識分子強大的心理規(guī)范力量[2]。

          因此我認為汪曾祺小說的悲劇內(nèi)涵為什么沒有“爆發(fā)”而是走向了“沉默”,是因為汪曾祺對其小說中的“小人物”的成功描寫而體現(xiàn)出來的。

          汪曾祺筆下的小人物對生存的要求是很低的,但是他們往往卻處于矛盾的最前沿,深受著生存環(huán)境加給他們的種種限制和催迫,甚至是凌辱。

          作者有很多小說其實并不像其所說的那樣“除凈火氣,特別是除凈感傷主義”[3]。

          小說中很多小人物并沒有過著幸福美滿,和諧融洽的田園生活,而是處在一個到處充滿了欺壓、鄙視的生存環(huán)境,活得很凄苦和悲涼。

          下文主要以汪曾祺《自選集》中的小說來感受其小人物的悲哀。

          《歲寒三友》中的王瘦吾和陶虎臣,都是身懷高超技藝的小市民,他們想通過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來實現(xiàn)發(fā)家致富。

          但是他們最終都失敗了,王瘦吾把自己苦心經(jīng)營的草帽廠廉價的賣給了競爭對手,陶虎臣卻是把自己的女兒賣給了喪心的軍人。

          最后他們僅能靠朋友把惜之如命的田黃賣掉的錢來維持生活。

          《八千歲》中的“八千歲”是開米店的,他以兩塊七角錢起家,想靠自己的勤儉節(jié)約發(fā)家致富,但是當一方惡霸“八舅太爺”一出現(xiàn)在他的生活中,他以勤儉致富的美夢也就破滅了。

          《珠子燈》中的孫家大小姐孫淑蕓是一個熟習中外文化的才女,但是卻逃不脫封建思想的枷鎖,她一個人默默的守節(jié)十年,最后憂悶而亡。

          《陳小手》故事中提及的李花臉是一個傳其父業(yè)的女醫(yī)生,由于地方封建觀念的籠罩,她一直沒有婚嫁,成了一個老姑娘。

          這些小人物的命運都很悲哀和凄涼的,其中我認為《陳小手》中陳小手的命運是最有代表性的。

          陳小手是一位有名的婦產(chǎn)科醫(yī)生。

          他很出名并不是因為他的醫(yī)術(shù)精湛,而是因為他又是一名極少見的男性產(chǎn)科醫(yī)生。

            陳小手的得名是因為他的手特別小,比女人的手還小,比一般女人的手還更柔軟細膩。

          他專能治難產(chǎn)。

          橫生、倒生,都能接下來(他當然也要借助于藥物和器械)。

          據(jù)說因為他的手小,動作細膩,可以減少產(chǎn)婦很多痛苦。

          大戶人家,非到萬不得已,是不會請他的。

          中小戶人家,忌諱較少,遇到產(chǎn)婦胎位不正,老娘束手,老娘就會建議:“去請陳小手吧。

          ”①   但是陳小手這樣一位優(yōu)秀的婦產(chǎn)科醫(yī)生卻得不到同行的認可并且看不起他,看內(nèi)科的,外科的,都認為他不是醫(yī)生,只是一個男性的老娘。

          陳小手去為團長夫人接生,團長在陳小手讓他的夫人“母子平安”后,卻認為他侵犯了自己的夫人,一槍把他打死于馬下。

            陳小手這樣一位有責任心、醫(yī)術(shù)精湛的婦科醫(yī)生,卻被團長這樣輕易的殺掉了。

          難道團長可以這樣隨意的殺人嗎

          而且陳小手是他的大恩人,救活了他的夫人和兒子。

          救人于危難之中是中華傳統(tǒng)思想中的大恩大德,況且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救人之子,這本是一種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中認可的大恩大德,涉及到了血緣的維系,涉及到了人性中的至深至愛的親情[4]。

          團長為什么還要殺他呢

          其實這里的真正元兇是中華傳統(tǒng)的封建思想,團長只不過是一個殺人的傀儡。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更深一層理解這個問題。

          首先,江南水鄉(xiāng)是深受中華傳統(tǒng)思想和習俗影響的地區(qū)。

          陳小手從一開始就沒有擺脫這種傳統(tǒng)封建思想的籠罩。

          我們那地方,過去很少有產(chǎn)科醫(yī)生。

          一般人家生孩子,都是請老娘,什么人家請哪位老娘,差不多都有固定的。

          一家宅門的大少奶奶、二少奶奶、三少奶奶,生的少爺、小姐,差不多都是一個老娘接生的,老娘要穿房入戶,生人怎么行

          老娘也熟知各家的情況,哪個手長的女傭人可以當她的助手,當“抱腰的”,不須臨時現(xiàn)找。

          而且一般人家都迷信哪個老娘“吉祥”,接生順當。

          ——老娘家都共著送子娘娘,天天燒香,誰家會請一個男性的醫(yī)生來接生呢

          ……男人學(xué)醫(yī),誰會去學(xué)產(chǎn)科呢

          …… ……大戶人家,非到萬不得已,是不會請他的,中小戶人家,忌諱少,遇到產(chǎn)婦胎位不正,老娘束手時,老娘就會建議“去請陳小手吧”。

          ……② 其次,團長說的“我的女人,怎么能讓他摸來摸去

          她的身上,除了我,任何男人都不許碰

          這小子,太欺負人

          日他奶奶

          ”這里已經(jīng)指明了謀害陳小手的真正元兇是——我國傳統(tǒng)的封建思想。

          最后,陳小手是一個徹底的處于社會底層的小人物,沒有任何的社會背景,在社會上沒有絲毫的威望。

          他留給人們的印象——就是一個騎著白馬到處去治病救人的男性“老娘”。

          也許正是因為這樣的社會背景,團長才會沒有絲毫的顧慮就把他殺掉了。

          高北溟、孫淑蕓以及“八千歲”,他們在生存的道路上,都遇到了很多的挫折和困難,有的甚至還失去了生命,但是他們都是很平靜的對待這樣的結(jié)局。

          雖然這些小人物的失敗和死都沒有呈現(xiàn)出真正的悲劇色彩,但是他們的結(jié)局,卻提示我們應(yīng)該去細細品讀汪曾祺的小說,去發(fā)現(xiàn)他小說中小人物的悲劇內(nèi)涵及表現(xiàn)方式。

          二 汪曾祺曾強調(diào)自己“對現(xiàn)實生活有很深的沉痛感”,有感于人們對他的片面理解,他申辯說:“一些寫我的文章每每愛寫我如何恬淡、瀟灑、飄逸,我簡直成了半仙

          你們?nèi)绻医佑|的較多,便知道我不是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人”[5]。

          汪曾祺的這個自我辯解,已經(jīng)說明他其實對生活有很深的感觸和深刻的思考。

          他的這個辯解也指明我們應(yīng)該換個角度去細讀他的小說。

          因為汪曾祺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諧”。

          他的小說都是“除凈火氣,特別是除凈感傷主義”。

          [6]他把自己對生活的感觸以及深刻的思考留給了自己,而不是把這些感觸和思考原原本本的傾瀉在小說中。

          汪曾祺在對待他小說中的小人物時,始終如一個旁觀者一樣,在旁邊默默地注視著小說中的一切,很少把自己的情感和感觸,傾瀉出來,就如《皮鳳三楦房子》中的“高大頭”一樣,在街邊不露聲色地機警地觀察著每一個過路人。

          ……但詳考高大頭的一生,似乎沒有和外賓干過一次杯。

          他只是整天坐在門前的馬扎子上,用一把木銼銼著一只膠鞋的磨歪了的后跟,用毛筆飽蘸了白色的粘膠涂在上面,選一塊大小厚薄合適的膠皮貼上去,用他的厚厚實實的手掌按緊,連頭也不大抬。

          只當有什么值得注意的人從他面前二三尺遠的地方走過,他才從眼鏡框上面看一眼。

          ……一天就是這樣,動作從容不迫,神色安靜平和。

          他戴著一副黑框窄片的花鏡,有點像個教授,不像個修鞋的手藝人。

          但是這個小縣城里來了什么生人,他是立刻就會發(fā)現(xiàn)的,不會放過。

          而且只要那樣看一眼,大體上就能判斷這是省里來的,還是地區(qū)來的,是糧食部門的,還是水產(chǎn)部門的,是作家,還是來作專題報告的新聞記者。

          他那從眼鏡框上面流露出來的眼神是彬彬有禮的,含蓄的,不露聲色的,但又是機警的,而且相當?shù)匿h利。

          ③ 作者的這種機警說明他是很會捕捉生活中的細節(jié)的,對社會生活有著很深的感觸和見解的,但是他不想把對生活的沉痛感傾瀉進自己的小說中。

          汪曾祺說:“我有一個樸素、古典的說法,就是寫一個作品要有益于世道人心的”[7]。

          所以作者很機警的,不露聲色的,就把自己對生活的沉痛感從自己的小說中過濾去了,呈現(xiàn)給我們的似乎只有生活的表面。

          因此他的小說常常給人以平淡恬靜、和諧溫馨的閱讀感覺。

          《受戒》寫的是明海和小英子的純情愛情。

          小說中的和尚們是可以殺豬的,吃肉的,他們還打牌、搓麻將,給人呈現(xiàn)了仙境一般的生活。

          《大淖記事》了寫了巧云與十一子的戀愛故事。

          巧云被劉號長破了身子,但她“并沒淌眼淚,更沒想到跳到淖里淹死”,而是一心想和十一子好,并悉心照顧受傷的十一子。

          《八千歲》就像是作者坐在其米店對面的茶館對八千歲的生活進行觀察一樣。

          八千歲被八舅太爺敲了一杠子,打破了他想靠勤勞發(fā)家致富的美夢。

          但是他并沒有失去對生活的信心,而是給自己和兒子做了一身陰丹士林的長袍,長短與常人等,把老藍布二馬裾換下,在晚飯時候也大聲要了一碗自己從前從不問津的“三鮮面”。

          《異秉》中的王二通過自己的勤勞和智慧,靠一個熏燒攤子而發(fā)家致富的。

          汪曾祺力圖給讀者塑造曠達超脫、適性隨意的小人物形象,也力圖通過描寫健康、自然的人性美,給人呈現(xiàn)出平淡恬靜、和諧溫馨的田園生活。

          但是作者在創(chuàng)作時,難免有激動的時候,沒有把文中的“感傷之氣”完全除凈。

          因此小說中也有很多小人物的命運是很凄涼的。

          《徙》寫的是高、談兩家的敗落。

          高北溟是一代宗師談甓漁高徒,他一直想如北海之鵬展翅高飛。

          他發(fā)憤勤學(xué),準備考取功名,但是突然間時代發(fā)生了巨變,已經(jīng)廢科舉,興學(xué)校了。

          心存大志的他忽然一下沒了前進的方向,生活的壓力也壓的他踹不過氣來。

          正當他囊空咄咄,百無聊賴的時候,他的世家朋友沈石君給他指了條“明路”——讀師范,去教書。

          這看似一條平坦的路,實則是充滿了各種欺壓,排擠傾軋,勾心斗角。

          面對這樣的環(huán)境,高北溟試圖以斷絕各種社會關(guān)系來逃避——不宴請客人,不參加同事的聚會,不和同事聊天,全身心的投入了教學(xué)工作中。

          當教學(xué)有成之時,他又以為自己可以展翅高飛了。

          這時他的靠山被排擠走了,理想的工作也隨之旁落。

          隨著女兒、女婿的死,高北溟終于承受不住打擊,郁悶的死去。

          當然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兩個愿望也無法實現(xiàn)了。

          一是,把老師談甓漁的詩文刻印出來;二是,送女兒高雪上大學(xué)。

          小說的結(jié)尾:“墓草萋萋,照落昏黃,歌聲猶在,斯人邈矣”,恰如一首挽歌來描述高北溟的一生,讓人感到悲哀不已。

          《關(guān)老爺》中的岑瑾因為在新婚之夜沒有驗證到那點女兒紅,跪在床前被丈夫沒頭沒臉地鞭打、怒罵。

          《郁癥》中的裴云錦因為嫁過來三年沒有懷孕,“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封建思想和家庭的經(jīng)濟重擔終于壓垮了她,她得了嚴重的憂郁癥,上吊死了。

          這些小人物的命運很悲慘,但是他們并不是悲劇人物。

          悲劇人物往往都是為著他們的理想和目標去奮斗,去與阻礙他們實現(xiàn)理想的黑暗勢力去抗爭,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都會不可避免地遭受很多挫折和磨難,但是其合理的意愿、動機、理想和激情卻預(yù)示著勝利和成功的到來。

          魯迅先生也曾說過,“有價值的東西的毀滅就是悲劇。

          ”汪曾祺筆下的這些小人物的愿望就是能夠好好的活下去,他們奮斗的目標就是生活, 因此他們身上有價值的東西就只是一種生命的本能。

          所以說這些小人物說不上是悲劇人物。

          而且當他們的生存道路受到黑暗勢力阻礙時,他們并沒有站起來與黑暗勢力進行抗爭,而是默默的忍受著黑暗勢力給他們的壓迫和阻礙,放棄他們的理想和愿望。

          三 汪曾祺本來對生活有很深的“沉痛感”,但是他在小說里卻很少流露出對社會的感觸和深刻的思考。

          他始終如一個旁觀者給讀者在講述一個個平淡的小故事,刻畫一個個小人物。

          汪曾祺一生都致力于短篇小說的創(chuàng)作,在長期的創(chuàng)作實踐的基礎(chǔ)上,他對小說的創(chuàng)作有了自己的思想。

          我認為正是汪曾祺的創(chuàng)作思想影響了他的小說人物描寫的重點和寫法。

          其一、汪曾祺說:“我年輕時曾想打破小說、散文和詩的界限”。

          他認為好的小說應(yīng)該像散文詩:“如《釣人的孩子》、《職業(yè)》、《求雨》,就還有點散文詩的味道。

          散文詩和小說的分界處只有一道籬笆,并無墻壁(阿左林和廢名的某些小說實際上是散文詩)。

          我一直以為短篇小說應(yīng)該有點散文詩的成分”[8]。

          正是他對短篇小說 “散文化”的追求,使得他的小說淡化了情節(jié),減少了對人物心理的描寫,過濾了小說中的嚴肅性,讓小說呈現(xiàn)出平靜清新的味道。

          這一點也正如他自己所說,“散文化的小說不大能容納過于嚴肅的、嚴峻的思考。

          這類作者大都是性情溫和的人,不想對這世界做拷問和懷疑。

          許多嚴酷的現(xiàn)實經(jīng)過‘散文化’的處理就會失去原來的硬度”[9]。

          這樣,他筆下的小人物就不是敘述的重點了,人物命運前因后果的追問就被文體創(chuàng)新所省略了。

          所以陳小手這樣的人生悲劇竟然也沒有了悲的感覺。

          其二、汪曾祺是一個深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影響的知識分子,對中國文化有著相當深厚的認同感,是一個主張弘揚民族性中的互尊互愛,相濡以沫傳統(tǒng)美德的人,是一個崇尚精神自由和美好人情人性的人。

          他說過,“我受影響較深的還是儒家……我覺得儒家是愛人的。

          因此我自詡為中國式的人道主義者”[10]。

          這種人道主義思想體現(xiàn)在汪曾祺對小人物的描寫中,悲劇不直接寫,不擴展寫,不加重悲劇的成份。

          《虐貓》寫的是幾個小孩子在文革期間虐貓的故事。

          李小斌、顧小勤、張小涌、徐小進都是上小學(xué)三年級的小孩子。

          文革期間,大人們都忙于武斗和游街,沒有人來管他們,他們就只有一起虐貓。

          他們捉住一只貓,玩死了拉到。

          李小斌起初不同意他們把貓弄死。

          他說:一只貓,七條命,姥姥告訴他的。

          “去你一邊去

          什么‘一只貓七條命’

          一個人才一條命

          ” 后來李小斌也不反對了,跟他們一塊到處逮貓,一塊玩。

          他們把貓的胡子剪了。

          貓就不停地打噴嚏。

          他們給貓尾巴上拴一掛鞭炮,點著了。

          貓就沒命地亂跑。

          他們想出了一種很新鮮的玩法:找了四個藥瓶子的蓋,用乳膠把貓爪子粘在瓶蓋子里。

          貓一走,一滑;一走,一滑。

          貓難受,他們高興極了。

          后來他們出了一種很簡單的玩法:把貓從六樓的陽臺上扔下來。

          貓在空中慘叫。

          他們拍手,大笑。

          貓摔到地下,死了。

          他們又抓住一只大花貓,用繩子拴著往家里拖。

          他們又要從六樓扔貓了。

          出什么事了

          九樓七門前面圍了一圈人:李小斌的爸爸從六樓上跳下來了。

          來了一輛救護車,把李小斌的爸爸拉走了。

          李小斌、顧小勤、張小涌、徐小進沒有把大花貓從六樓上往下扔。

          他們把貓放了。

          ④ 文中一開始指明他們本來是一群活潑可愛,頑皮淘氣,尊重生命的小孩子。

          “李小斌的爸爸是走資派。

          顧小勤、張小涌、徐小進家里大人都是造反派。

          顧小勤、張小涌、徐小進不管這些,還是跟李小斌一塊玩。

          沒有人管他們了,他們就瞎玩。

          撈蛤蟆骨朵,粘知了。

          砸學(xué)校的窗戶玻璃,用彈弓打老師的后腦勺。

          ”他們?yōu)槭裁磿芭柏垺?,去做這種殘酷的事呢

          這與他們小小年紀是極其不相符的。

          “看大辯論,看武斗,看斗走資派,看走資派戴高帽子游街。

          李小斌的爸爸游街,他們也跟著看了好長一段街。

          ”很明顯,他們是受了大人們的影響。

          大人們的行為給他們幼小純潔的心靈帶來了深深的傷害,因此他們小小年紀就做出了這樣殘酷的事情。

          《虐貓》中蘊藏了幾條悲劇內(nèi)線。

          一是李小斌失去了爸爸;二是李小斌的爸爸跳樓身亡;三是李小斌、顧小勤、張小涌、徐小進他們在文革中失去了美好的童年。

          但是這篇小說卻沒有給人以悲的感覺。

          因為作者并沒有去發(fā)掘這些悲劇內(nèi)涵。

          他把悲劇內(nèi)涵都隱藏在小孩虐貓的事件中, 只用幾句平淡的話提了出來。

          正是汪曾祺對悲劇的這種處理手段,沒有讓人物直接面對殘酷的悲劇結(jié)果。

          所以李小斌悲慘的命運就不能讓讀者直接體會出來。

          其三、一個作家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他的創(chuàng)作思想會受到許多作家的影響。

          當然汪曾祺在創(chuàng)作生涯中也會吸收其他作家的創(chuàng)作方法以及創(chuàng)作思想。

          董瑾認為汪曾祺小說繼承了以沈從文為代表的京派對自然健康人性的謳歌和呼喚[11]。

          我們可以從《受戒》與《邊城》的對比看出,他受其老師沈從文的影響是很大的。

          《邊城》沈先生最負盛名的代表作,寫的是湘西邊城小鎮(zhèn)茶峒一個古樸的愛情故事。

          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zhì)樸的邊遠小城茶峒,生活著靠擺渡為生的祖孫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壯,孫女翠翠十五歲,情竇初開。

          他們熱情助人,純樸善良。

          兩年前在端午節(jié)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了船總順順的二少爺儺送,從此種下情苗。

          儺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歡上美麗清純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親。

          此時,王團總也看上了儺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

          儺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為妻,寧愿作個擺渡人。

          于是兄弟倆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

          天保自知唱歌不是弟弟的對手,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

          儺送因為哥哥的死悲痛不已,他無心留念兒女之情也駕船出走了。

          外公經(jīng)受不住這樣的打擊,終于在一個風雨之夜去世了,留下了孤獨的翠翠。

          翠翠孤獨地守著渡船,癡心地等著儺送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小說描繪了湘西山水圖畫和民情風俗,講述了一個古樸的愛情故事,表現(xiàn)了湘西的自然、民俗和人性美,給人呈現(xiàn)出一幅詩情濃郁的湘西風情畫。

          其實小說也隱藏了一個悲慘的愛情故事。

          翠翠、儺送、天保三人之間的愛情糾葛,導(dǎo)致天保外出闖灘身亡,儺送駕船出走而失蹤,翠翠爺爺經(jīng)受不住打擊而歸天,順順家人及親戚整天憂心忡忡,翠翠獨自一人等待儺送的歸來。

          這個愛情故事讓兩個人喪身,一個人失蹤和兩個家庭破裂,這應(yīng)該是一個很悲慘的結(jié)局了。

          但是沈從文無意去開掘這個愛情故事的悲劇內(nèi)涵,刻畫悲劇性格,而是意在創(chuàng)造出一支理想的人性美的田園牧歌[12]。

          為了繼承老師對自然健康人性美的追求,汪曾祺在《受戒》描寫了小和尚明海與村姑小英子的戀愛故事。

          小說除了寫了明海和小英子的愛情故事,還寫了和尚們殺豬、吃肉、打牌、搓麻將以及他們偷情世俗生活,描述了江南水鄉(xiāng)和諧溫馨、幸福美滿的田園生活。

          和尚們的生活可謂沖破了人與宗教之間的隔膜,真摯感人,充分地顯現(xiàn)了作者對于自然健康人性美的追求[13]。

          在很多文稿中,汪曾祺也曾多次談到過契訶夫?qū)λ挠绊憽?/p>

          “外國作家中,我受影響較大的是契訶夫……”,“非常喜歡契訶夫……我喜歡他的松散自由、隨便、起止自在的文體;喜歡他對生活的痛苦的思索和一片溫情”[14]。

          對契訶夫的喜歡,讓汪曾祺喜歡寫說不上是悲劇形象的日常生活中的小人物。

          結(jié)語 總之,在汪曾祺的作品中,雖然讀者常常看到很悲傷的結(jié)局,但是這些結(jié)局并不能給讀者以悲劇感。

          這是因為作者以獨特的藝術(shù)手段,對小說的審美內(nèi)容進行了處理,過濾掉了沉重的悲劇色彩和成份。

          這樣小說中余留下來的悲傷結(jié)局,就不能讓讀者感到悲劇的氛圍。

          這就是汪曾祺小說悲劇不悲的原因了。

          望采納

          為何說汪曾祺是京派小說的傳人

          汪曾祺(1920年03月05日——1997年05月16日),江蘇高郵人,現(xiàn)代作家、散文家、文體家。

          早年畢業(yè)于西南聯(lián)大,歷任中學(xué)教師、北京市文聯(lián)干部、《北京文藝》編輯、北京京劇院編輯。

          在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上頗有成就。

          著有小說集《邂逅集》,小說《受戒》《大淖記事》,散文集《蒲橋集》,大部分作品,收錄在《汪曾祺全集》中。

          小時候受過正規(guī)的傳統(tǒng)教育。

          1939年考入西南聯(lián)大中國文學(xué)系,1940年開始寫小說,受到當時為中文系教授的沈從文的指導(dǎo)。

          1943年畢業(yè)后在昆明、上海執(zhí)教于中學(xué),出版了小說集《邂逅集》。

          1948年到北平,任職歷史博物館,不久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四野南下工作團,行至武漢被留下接管文教單位,1950年調(diào)回北京,在文藝團體、文藝刊物工作。

          1956年發(fā)表京劇劇本《范進中舉》。

          1958年被劃成右派,下放張家口的農(nóng)業(yè)研究所。

          1962年調(diào)北京市京劇團任編劇。

          1963年出版兒童小說集《羊舍的夜晚》。

          “文革”中參與樣板戲《沙家浜》的定稿。

          1979年重新開始創(chuàng)作。

          80年代以后寫了許多描寫民國時代風俗人情的小說,受到很高的贊譽。

          出版了小說集《晚飯花集》、《汪曾祺短篇小說選》,論文集《晚翠文談》等。

          所作《大淖記事》獲1981年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

          比較有影響的作品還有《受戒》、《異秉》等。

          所作小說多寫童年、故鄉(xiāng),寫記憶里的人和事,在渾樸自然。

          清淡委婉中表現(xiàn)和諧的意趣。

          他力求淡泊,脫離外界的喧嘩和干擾,精心營構(gòu)自己的藝術(shù)世界。

          自覺吸收傳統(tǒng)文化,具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顯示出沈從文的師承。

          在小說散文化方面,開風氣之先。

          汪曾祺同別人不一樣之處,在于他接受過西南聯(lián)大正規(guī)的高等教育,當屬科班出身。

          他雖也喜歡做學(xué)問,但同那些大學(xué)者不同的是,他多半陶醉于辭章考辨之類的“小學(xué)”,做的是闡幽發(fā)微的工作。

          他喜愛《世說新語》和宋人筆記,繼承明清散文傳統(tǒng)和五四散文傳統(tǒng),傾心晚明小品集大成者張岱的文章,同晚明公安派“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文學(xué)主張也息息相通。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修養(yǎng)深厚、從事過京劇編劇的汪曾祺,深諳“絢爛之極歸于平淡”的東方古訓(xùn)和布萊希特標榜的“間離效果”的西方現(xiàn)代理論,加上個人身世浮沉的滄桑之感,促使他不去追求反映時代精神的最強音,而是以含蓄、空靈、淡遠的風格,去努力建構(gòu)作品的深厚的文化意蘊和永恒美學(xué)價值。

          他長于江南,定居于京城。

          翻閱他的作品,不乏風和日麗、小橋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極少見到雷霆怒吼、闊大無比的壯觀場景。

          汪曾祺憑著對事物的獨到穎悟和審美發(fā)現(xiàn),從小的視角楔入,寫凡人小事,記鄉(xiāng)情民俗,談花鳥蟲魚,考辭章典故,即興偶感,娓娓道來,于不經(jīng)心、不刻意中設(shè)傳神妙筆,成就了當代小品文的經(jīng)典和高峰。

          汪曾祺博學(xué)多識,情趣廣泛,愛好書畫,樂談醫(yī)道,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鉆研。

          他一生所經(jīng)歷的轟轟烈烈的大事可謂多矣,例如啟蒙救亡、奪取政權(quán)、反右斗爭、“文革”、改革開放等等。

          但他深感現(xiàn)代社會生活的喧囂和緊張,使讀者形成了向往寧靜、閑適、恬淡的心理定勢,追求心靈的愉悅、凈化和升華。

          人們都有這樣的體驗:狂瀉喧騰的大瀑布之美固然可敬可畏,然而置身清麗澄明的小溪邊,觀魚游蝦戲,聽流水潺潺,不是讓人忘掉精神疲憊而頓感其樂融融嗎

          汪曾祺把自己的散文定位于寫凡人小事的小品,正是適應(yīng)了中國讀者文化心態(tài)和期待視野的調(diào)整。

          當今社會,由于復(fù)制技術(shù)造成的那種虛擬幻化的“大文化”、“大話語”、“大敘事”,因為它們的虛幻和刻板,已經(jīng)不再具備可體驗的審美特征。

          真正具有可體驗的美的特征的,恰好是真實的個體生存中的無時無刻不在的“小文化”“小話語”“小敘事”。

          汪曾祺在中國當代文壇上的貢獻,就在于他對“大文化”“大話語”“大敘事”的解構(gòu),在于他對個體生存的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的昭示和呼喚,在于他幫助人們發(fā)現(xiàn)了就在自己身邊的“凡人小事”之美。

          美在身邊,美在本分。

          汪曾祺散文的精神氣質(zhì)和藝術(shù)神韻之所以能對讀者產(chǎn)生強大的魅力,就在于他對“凡人小事”的審視,能做到自小其“小”,以小見大,而不是自大其“小”,以小媚“大”。

          必須指出,汪曾祺寫“凡人小事”的小品文深蘊著他獨特的人生體驗,但其效用并不只是自娛一己的性情,他強調(diào)自己的作品還應(yīng)于世道人心有補,于社會人生有益,決不是要把個人與社會隔離開來,對立起來。

          他的作品間或也流露出道家主張的隨緣自適、自足自保的悠然任化的意趣,但斷然有別于魏晉文人的清談和頹廢,在本質(zhì)上他對人生的理解和描繪是樂觀向上的,相信“人類是有希望的,中國是會好起來的”。

          現(xiàn)代藝術(shù),太多的夸飾,太多的刺激,太多的借助聲光電氣。

          汪曾祺則是要從內(nèi)容到形式上建立一種原汁原味的“本色藝術(shù)”或“綠色藝術(shù)”,創(chuàng)造真境界,傳達真感情,引領(lǐng)人們到達精神世界的凈土。

          現(xiàn)代人的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身邊的“凡人小事”還沒來得及完全呈現(xiàn)自己的意義就被拋到記憶的背后。

          由此看來,人們除了被“忙”包裹、擠壓之外,似乎根本體驗不到人生還有什么其他樂趣。

          汪曾祺的散文在向人們發(fā)出這樣的吁請:慢點走,欣賞你自己啊!汪曾祺散文的特色汪曾祺的散文沒有結(jié)構(gòu)的苦心經(jīng)營,也不追求題旨的玄奧深奇,平淡質(zhì)樸,娓娓道來,如話家常。

          汪曾祺曾說過:“我覺得傷感主義是散文的大敵。

          挺大的人,說些姑娘似的話……我是希望把散文寫得平淡一點,自然一點,家常一點的。

          ”因此品讀汪曾祺的散文好像聆聽一位性情和藹、見識廣博的老者談話,雖然話語平常,但饒有趣味。

          如《葡萄月令》汪曾祺的散文寫風俗,談文化,憶舊聞,述掌故,寄鄉(xiāng)情,花鳥魚蟲,瓜果食物,無所不涉。

          在《夏天的昆蟲》中,他向讀者介紹了蟈蟈、蟬、蜻蜓、螳螂的品種、習性和孩童捕捉昆蟲的情形。

          如他說:“叫蚰子(蟈蟈的俗稱)是可以吃的。

          得是三尾的,腹大多子。

          扔在枯樹枝火中,一會兒就熟了。

          味極似蝦”。

          說北京的孩子在竹竿上涂上黏膠捉蟬。

          作者小時候用蜘蛛網(wǎng)捉蟬。

          選一根結(jié)實的長蘆葦,一頭撅成三角形,用線縛住,看見有大蜘蛛網(wǎng)就一絞,三角里絡(luò)滿了蜘蛛網(wǎng)。

          瞅準了一只蟬,輕輕一捂,蟬就被黏住了。

          讀到此處,不覺會心一笑,好像說的就是我自己童年的情形。

          文如其人,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質(zhì)樸,不事雕琢,緣于他心地的淡泊和對人情世物的達觀與超脫,即使身處逆境,也心境釋然。

          在被打為右派下放勞動的日子里,他奉命畫出了一套馬鈴薯圖譜。

          他認為在馬鈴薯研究站畫圖譜是“神仙過的日子”,畫完一個整薯,還要切開來畫一個剖面,畫完了,“薯塊就再無用處,我于是隨手埋進牛糞火里,烤烤,吃掉。

          我敢說,像我一樣吃過那么多品種的馬鈴薯,全國蓋無二人。

          ”汪曾祺的散文不注重觀念的灌輸,但發(fā)人深思。

          如《吃食的文學(xué)》和《苦瓜是瓜嗎》,其中談到苦瓜的歷史,人對苦瓜的喜惡,北京人由不接受苦瓜到接受,最后談到文學(xué)創(chuàng)作問題:“不要對自己沒有看慣的作品輕易地否定、排斥”“一個作品算是現(xiàn)實主義的也可以,算是現(xiàn)代主義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個作品。

          作品就是作品。

          正如苦瓜,說它是瓜也行,說它是葫蘆也行,只要它是可吃的。

          ”汪曾祺個人榮譽《人間草木》、《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晚飯花集》、《汪曾祺短篇小說選》、《晚翠文談》、《大淖記事》、《受戒》、《異秉》等汪曾祺作品自序 沈從文先生在西南聯(lián)大 七里茶坊早 春(五首) 復(fù) 仇 雞 毛旅 途(八首) 落 魄 故里雜記國子監(jiān) 雞鴨名家 晚飯花下水道和孩子 羊舍一夕 珠子燈果園雜記 看 水 釣人的孩子葡萄月令 王 全 職 業(yè)翠湖心影 黃油烙餅 八千歲昆明的雨 異 秉 小說三篇跑警報 受 戒 故里三陳天山行色 歲寒三友 星期天湘行二記 天鵝之 曇花·鶴和鬼火水母、葵·薤 故鄉(xiāng)的食物 大淖記事 金冬心講 用 擬故事兩篇 故人往事詹大胖子 八月驕陽 安樂居小學(xué)校的鐘聲 王四海的黃昏 故鄉(xiāng)人徙 皮鳳三楦房子 鑒賞家橋邊小說三篇 端午的鴨蛋《端午的鴨蛋》是汪曾祺的作品,選自《汪曾祺全集》第4卷.汪曾祺,江蘇高郵人,作家.家鄉(xiāng)的端午,很多風俗和外地一樣。

          系百索子。

          五色的絲線擰成小繩,系在手腕上。

          絲線是掉色的,洗臉時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紅一道綠一道的。

          做香角子。

          絲線纏成小粽子,里頭裝了香面,一個一個串起來,掛在帳鉤上。

          貼五毒。

          紅紙剪成五毒,貼在門坎上。

          貼符。

          這符是城隍廟送來的。

          城隍廟的老道士還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節(jié)前就派小道士送符來,還有兩把小紙扇。

          符送來了,就貼在堂屋的門楣上。

          一尺來長的黃色、藍色的紙條,上面用朱筆畫些莫名其妙的道道,這就能辟邪么

          喝雄黃酒。

          用酒和的雄黃在孩子的額頭上畫一個王字,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

          有一個風俗不知別處有不:放黃煙子。

          黃煙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藥,而是雄黃。

          點著后不響,只是冒出一股黃煙,能冒好一會。

          把點著的黃煙子丟在櫥柜下面,說是可以熏五毒。

          小孩子點了黃煙子,常把它的一頭抵在板壁上寫虎字。

          寫黃煙虎字筆畫不能斷,所以我們那里的孩子都會寫草書的“一筆虎。

          ”還有一個風俗,是端午節(jié)的午飯要吃“十二紅”,就是十二道紅顏色的菜。

          十二紅里我只記得有炒紅莧菜、油爆蝦、咸鴨蛋,其余的都記不清,數(shù)不出了。

          也許十二紅只是一個名目,不一定真湊足十二樣。

          不過午飯的菜都是紅的,這一點是我沒有記錯的,而且,莧菜、蝦、鴨蛋,一定是有的。

          這三樣,在我的家鄉(xiāng),都不貴,多數(shù)人家是吃得起的。

          我的家鄉(xiāng)是水鄉(xiāng)。

          出鴨。

          高郵大麻鴨是著名的鴨種。

          鴨多,鴨蛋也多。

          高郵人也善于腌鴨蛋。

          高郵咸鴨蛋于是出了名。

          我在蘇南、浙江,每逢有人問起我的籍貫,回答之后,對方就會肅然起敬:“哦

          你們那里出咸鴨蛋

          ”上海的賣腌臘的店鋪里也賣咸鴨蛋,必用紙條特別標明:“高郵咸蛋”。

          高郵還出雙黃鴨蛋。

          別處鴨蛋有偶有雙黃的,但不如高郵的多,可以成批輸出。

          雙黃鴨蛋味道其實無特別處。

          還不就是個鴨蛋

          只是切開之后,里面圓圓的兩個黃,使人驚奇不已。

          我對異鄉(xiāng)人稱道高郵鴨蛋,是不大高興的,好像我們那窮地方就出鴨蛋似的

          不過高郵的咸鴨蛋,確實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家鄉(xiāng)的完全不能相比

          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他鄉(xiāng)咸鴨蛋,我實在瞧不上。

          袁枚的《隨園食單 小菜單》有“腌蛋”一條。

          袁子才這個人我不喜歡,他的《食單》好些菜的做法是聽來的,他自己并不會做菜。

          但是《腌蛋》這一條我看后卻覺得很親切,而且“與有榮焉”。

          文不長,錄如下:腌蛋以高郵為佳,顏色細而油多, 高文端公最喜食之。

          席間,先夾取 以敬客,放盤中。

          總宜切開帶殼,黃白兼用;不可存黃去白,使味不全, 油亦走散。

          ”高郵咸蛋的特點是質(zhì)細而油多。

          蛋白柔嫩,不似別處的發(fā)干、發(fā)粉,入口如嚼石灰。

          油多尤為別處所不及。

          鴨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說,帶殼切開,是一種,那是席間待客的辦法。

          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頭”用筷子挖著吃。

          筷子頭一扎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

          高郵咸蛋的黃是通紅的。

          蘇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郵鴨蛋黃炒的豆腐。

          我在北京吃的咸鴨蛋,蛋黃是淺黃色的,這叫什么咸鴨蛋呢

          端午節(jié),我們那里的孩子興掛“鴨蛋絡(luò)子”。

          頭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絲線打好了絡(luò)子。

          端午一早,鴨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個,鴨蛋有什么可挑的呢

          一要挑淡青殼的。

          鴨蛋殼有白的和淡青的兩種。

          二要挑形狀好看的。

          別說鴨蛋都是一樣的,細看卻不同。

          有的樣子蠢,有的秀氣。

          挑好了,裝在絡(luò)子里,掛在大襟的紐扣上。

          這有什么好看呢

          然而它是孩子心愛的飾物。

          鴨蛋絡(luò)子掛了多半天,什么時候孩子一高興,就把絡(luò)子里的鴨蛋掏出來,吃了。

          端午的鴨蛋,新腌不久,只有一點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孩子吃鴨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頭,不把蛋殼碰破。

          蛋黃蛋白吃光 了,用清水把鴨蛋里面洗凈,晚上捉了螢火蟲來,裝在蛋殼里,空頭的地方糊一層薄羅。

          螢火蟲在鴨蛋殼里一閃一閃地亮,好看極了

          小時讀囊螢映雪故事,覺得東晉的車胤用練囊盛了幾十只螢火蟲,照了讀書,還不如用鴨蛋殼來裝螢火蟲。

          不過用螢火蟲照亮來讀書,而且一夜讀到天亮,這能行么

          車胤讀的是手寫的卷子,字大,若是讀現(xiàn)在的新五號字,大概是不行的。

          聲明 :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聯(lián)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 jinzzs.com 版權(quán)所有

          友情鏈接

          心理測試 圖片大全 壁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