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的作品《洗澡》讀后感
讀楊絳《洗澡》 書的開始并沒有什么出奇之處,感覺很平實,但是通過幽默的筆觸,生動地刻畫出了一個有著葛朗臺式的吝嗇鬼――余楠。
一開始還以為這個就會是本書的男主人公
可是,看下去就會知道,這只是一個可憐可悲而又可恨的反面人物。
余楠先是想傍上胡小姐,可是又舍不得投資,丟掉了向外跑的可能性,在走投無路之際,一封來自新中國的邀請信救了他的命,拉著他及全家投入了神圣的建設(shè)新中國文化事業(yè)的偉大道路,而在這道路的盡頭,卻是一張無形的網(wǎng)。
一場神仙會讓本書的各路神仙悉數(shù)登場了,這場會一口氣展示了一二十個人名,害得我翻天覆地看了好幾次才算是弄清楚之間的關(guān)系。
這之中,有來自蘇聯(lián)的權(quán)威,有從法國回來的海歸,有舊朝的老夫子,有新中國的年輕小將們,當(dāng)然,掌握方向的是黨的文化工作者。
小說隨之展開了錯綜復(fù)雜的人物情節(jié)描寫。
之間穿插了兩條線,一條線是事業(yè)線,充滿了知識分子階層特有的爾虞我詐,但是給我的感覺是并沒有什么特別的高潮,僅有的一場盜稿事件也沒引起多大的波瀾便被輕輕地解消了,大概是想讓所有的沖突在最后的“洗澡”吧。
另一條線則是情感線,大體上以許彥成、姚宓和麗琳之間似有還無的三角戀為主,摻雜著羅厚、姜敏、余照等其他人做為陪襯,同事業(yè)線一樣,情感線上也安排了一場高潮戲,也就是香山游事件,可是也沒發(fā)展到激烈沖突的地步便結(jié)束了。
我想,這是不是楊先生刻意這樣安排的,將小說的整體氛圍控制在一種含蓄的狀態(tài)之中。
小說做了這么多的鋪墊,最終的目的還是讓這許多神仙們的性格與特點展示在讀者面前,最后的高潮自然就是所謂的“洗澡”了。
看著一個個大文人們在群眾的目光中,以近似于裸體的方式剖析自己的靈魂的時候,我先是想笑,可是實在是笑不出來。
按小說的說法,這時已經(jīng)是三反期間的事了,也就是說應(yīng)該是1952年的事了,經(jīng)過三年的洗腦,終于將各路神仙們的思想改造成同一種思想。
不管他們內(nèi)心如何掙扎,可是也不能改變這種事實,這也許是所有留在新中國的知識分子們都必須經(jīng)歷的吧。
然而,相對于前面做了這么多鋪墊,真正的洗澡經(jīng)過我反面覺得沒有想象中激烈,而最想看的許彥成的洗澡經(jīng)過,更是簡單的讓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對比前面幾個人過關(guān)之艱難,很難讓我相信他會這么簡單地就能過關(guān),這未免讓我有些許失望。
尾聲是耐人尋味的,給我留下映象最深的還是彥成那一句“你的話我都記著”,一霎那間,我竟然想起了賈寶玉對林妹妹說的“知己”那場面來,人世間的感情就是這么奇妙,不如意事常八九,小說只能以這種方式戛然而止,而這也許也是最好的結(jié)局。
凌晨5點,終于掙扎著看完了全書。
可是竟然一點睡意都沒有,因為我的記性向來不大好,如果不趕快寫點什么,只怕又得再看一遍。
通觀全書,很難讓人不與錢鐘書先生的圍城做個比較,圍城應(yīng)該是描寫舊中國知識分子最好的小說了,而洗澡則是以新舊兩種思想的碰撞與融合作為出發(fā)點。
然而這部小說,我感覺很象是圍城的姐妹篇,甚至連語言風(fēng)格都有幾分似曾相識的感覺,含蓄而平實,從中卻透出些許的悲意,引人深思。
圍城的沖突高潮階段基本是在三閭大學(xué)中展開,洗澡則是在一個大雜院中。
甚至連人物似乎也有參照系:許彥成VS方鴻漸,姚宓VS唐曉芙,麗琳VS孫柔嘉,余楠VS李梅亭........不知別的讀者是否也有這種感覺。
作為作者文章描寫的主人公彥成與姚宓,我并不是十分欣賞。
雖說是人無完人,可是彥成對麗琳的淡漠,對女兒的無情,對姚宓的猶豫,很難讓我喜歡上這個形象。
而姚宓呢,雖然作者極力想將她描寫成一個發(fā)乎情止乎禮,堅強而又不失純真的新女性形象,可是她卻又實實在在地傷害了麗琳的感情,雖然如她所說“我和許先生說好了,絕不會如何如何....”可是這算是恩賜嗎
反正看完后,我對麗琳寄與了無限的同情。
作為一個對愛人付出全部的愛的女性,不應(yīng)該對她保護(hù)自己婚姻的行為有任何指摘之處。
好在經(jīng)過這么多波折之后,終于他們還是壓抑了不可能出軌的感情,采取了明智的行為,雖然也許三個人都會很痛苦。
書里我最喜歡的人物反而是兩個小角色,一個是羅厚,呵呵,敢做敢當(dāng),充滿了陽剛之氣,小說最后似乎暗示他會和姚宓走到一起去,如果真是這樣,我認(rèn)為倒是姚宓的福氣。
另一個喜歡的人物是宛英,這是一個集中了中華民族婦女美德的婦女形象,善良而具正義感,只可惜,竟然會嫁給余楠這樣的偽君子,不過最后也暗示她會離開余楠,而這也大概是所有讀者的希望吧。
當(dāng)然,我們也不能僅僅將這部書當(dāng)成是情感戲來看,書中展現(xiàn)的新舊思想的沖突也是頗讓人尋味的。
這么多有思想,有個性,有學(xué)問的知識分子,在新中國的陽光沐浴下,生活保障是沒問題了,而思想呢
對于一個正直的知識分子來說,也許保持一個獨立人格的健全要比五斗米更重要吧(除了余楠、妮娜等丑惡的投機(jī)分子之外),然而通觀全書,讓我想不到的是,真正付諸于反抗的竟然只有朱千里一個人,而這人似乎楊先生對他的諷刺反而是多于同情,總之,他那一句士可殺不可辱還是贏得了我的尊敬。
至于其他人,經(jīng)過汪洋大海式的洗澡后,最終全部磨平了棱角,成為或即將成為合乎標(biāo)準(zhǔn)的新中國御用文人,說一樣的腔調(diào),寫一樣的文章,而且,這洗澡還將一輪一輪地持續(xù)下去,不知到了反右,到了文革時,這些人的命運又會如何
可惜沒有續(xù)集了。
<洗澡>是楊絳的著名作品,它的內(nèi)容是什么?
這里所謂的洗澡,可并不是在澡堂子里的洗澡,而是指在思想上一種清洗。
那個給知識分子做思想改造的時代,早已經(jīng)一去不復(fù)反了,不過所留下的文字記錄,卻讓我可以從回頭張望一下那段日子。
楊絳先生筆下的一群知識分子,在文學(xué)研究社這個小舞臺上,合唱了一出頗為熱鬧的戲。
前半部分就描寫了他們的種種作為,一群被不拘一格招來的人才,其實并沒有把精力放在學(xué)術(shù)研究,而是忙著明爭暗斗。
其實知識分子所謂的斗爭,也無非是在文字里捉把柄,然后用文字攻擊。
就這么斗來斗去,把他們的缺點都暴露無疑。
都一場運動開始,每個人都不得不經(jīng)歷一場“洗澡”。
可是這樣被迫的“洗澡”,并沒有讓他們進(jìn)行清醒的自我審視,而只求在運動中“過關(guān)”,又能有多少效果呢
無論知識分子或是其他人,要能有個清醒的自我認(rèn)識和超越,又是談何容易的一件事啊。
楊絳的洗澡,常被和錢鐘書的圍城放在一起比較。
雖然都是描寫新時代的知識分子,不過兩本書的背景和側(cè)重還是有所區(qū)別的。
楊絳的作品有著女性特有的恬靜和溫和,雖然沒有錢鐘書那么犀利尖刻,不過對人物的詼諧和調(diào)侃到是一脈相承。
只取這一橫截面,幾個小人物,卻可以回味這特定歷史下特定的一群人,值得一讀的一本書。
楊絳,(1911——),本名楊季康,祖籍江蘇無錫,生于北京。
1932年畢業(yè)于蘇州東吳大學(xué)。
1935——1938年留學(xué)英法,回國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xué)院、清華大學(xué)任教。
1949年后,在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文學(xué)研究所、外國文學(xué)研究所工作。
主要作品有劇本《稱心如意》、《弄假成真》,長篇小說《洗澡》。
文革后主要的散文創(chuàng)作成果是《干校六記》,記述作者1969年底到1972年春在河南“五七干?!敝械纳罱?jīng)歷。
另一個隨筆集《將飲茶》,部分也寫到了文革期間的遭遇,但更有價值的,是回憶親人往事的部分。
另出版有《楊絳譯文集》。
楊絳雜憶與雜寫讀后感
怎樣寫讀后感:多看前言,多引用作者的話,結(jié)尾用別人的評價.第一段寫故事梗概,后面寫我的感受.還要有自己或客觀的對重要人物或你喜歡的人物的評析.我的看法:給自己的文章定一個主題,要求深刻又積極向上,思想高度越高越好.主要是你想表達(dá)什么思想感情.寫景的能提升到熱愛大自然,寫情的能提升到.是偉大的,寫人就是.的.品質(zhì)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
《洗澡》這本書,講的是什么
干嘛要叫洗澡
讀《鬧學(xué)記》后感 這個寒假,我讀了《鬧學(xué)記》,三毛寫的,非常不錯。
這本書寫了三毛出國,再去上英語班的事。
作者在上面寫到:“我看到有一本書叫《手牽手》,我猜還有一本書叫《肩并肩》。
”三毛經(jīng)歷了許多事情,最后決定回國去。
這本書讓我知道了美國的數(shù)學(xué)是怎么樣的,美國的老師是怎么樣的。
看完我不僅驚嘆
“太棒了
”在我看來,一些根本在中國不可能的事情,居然在美國發(fā)生
如:上課講話、發(fā)糖、看電影、發(fā)漫畫、還要迎新年,包餃子等……如果我是美國人就好了
三毛在得知父親中風(fēng)后返回中國了,在后面,她寫到:“再見了
可愛的人兒們
” 如果,我是一個美國人,那我會不會跟現(xiàn)在不一樣嗎
美國現(xiàn)在的人才比中國多,為什么
是因為教學(xué),我想,出生美國的好處是自由吧
不能出生,那就改吧。
我長大以后,一定要改善中國的教學(xué)
讓同齡不再產(chǎn)生“去美國”的想法
中國,一定是因為教育才這么弱的,以后的以后,一定很強吧
平凡日子的背后——《我們仨》讀后感 7月15日,學(xué)校新一報名招生。
臨下班時趕到圖書館借書,那里正要關(guān)門,匆匆地抽了一本書,一看來是楊絳先生的《我們仨》,曾在報上看過部分節(jié)選,心中曾有一絲莫名的情愫在流動。
這本書其實是作者對錢鐘書、楊絳、錢瑗一家人的親情回憶,記敘了一個知識精英家庭大半個世紀(jì)的家庭故事。
這本書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我們倆老了》,只有兩頁;第二部分《 我們仨失散了》用意識流寫的夢境,冥冥蒙蒙,虛虛實實,亦幻亦真,我看不太懂,可能是屬于“后現(xiàn)代主義”的文學(xué)吧。
第三部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是著墨的篇幅,娓娓道來的是一個家庭最普通最平凡的一個個日子。
在懷念往日的生活,楊先生的筆觸總是平緩的,溫暖而洋溢著淡然的味道,像秋天的落葉,像冬日的陽光,那樣平靜而柔和,即使如“文化大革命” 那段歲月,那段扭曲了人的心靈的歲月,在楊絳先生的筆下,只不過對生活變化的一種適應(yīng)。
對于“文革”的態(tài)度,作者小心的繞過去了,讓我都懷疑錢鐘書先生在文革中的待遇是不是如別的知識分子一樣命運多粲
書中沒有讓人悲痛欲絕的詞句,沒有讓人撕心裂肺的呼喊,然而處處洋溢著思念,對丈夫、對女兒的思念。
如今,我們仨只剩下楊絳女士形影孤零,陰陽相隔,但是活在回憶中,也是如此地甜美。
那種經(jīng)過歲月滄桑的洗禮,一種大愛無言,榮辱不驚的情懷也許是支撐著楊絳先生的精神力量吧。
幾十年的風(fēng)雨路程,他們相濡以沫,特別是錢瑗先去后,對于楊絳女士這樣不喑廚事,專做學(xué)問的人來說,他們的生活起居更是簡單、不容易了。
所有經(jīng)歷過的悲歡離合,大起大落,在作者眼里是一種淡定自然,如魚在水,冷暖自知了。
在讀者那里卻常常禁不住感慨萬千、長嘆不已…… 對于《我們仨》,有一點我感覺不太好,就是有時感覺楊絳先生總是以參透了生活的禪意,站在超凡脫俗的角度,總是以冷眼旁觀的眼光看待蕓蕓眾生,凡人凡事,總是和生活保持一點距離,沉溺在他們仨的世界中。
不知是不是他們已達(dá)到了對生、老、病、死的透徹超然境界。
七情六欲構(gòu)成生活的多姿多彩,也許對我等凡人來說是不能達(dá)到的境界。
書中最后說:“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dāng)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 路在何方,家在何處
愿楊絳先生在這尋尋覓覓中永遠(yuǎn)懷著我們仨這份曾經(jīng)的幸福2.這個暑假,我讀了楊絳的《我們仨》、《洗澡》等一些著作。
有一些感觸,寫在這里,是一種總結(jié),也算是一種回顧。
楊絳是錢鐘書先生的夫人,是錢瑗女士的母親,《我們仨》就是她寫的他們家的一些故事。
在這些故事里,每句話,每個字,都透著濃濃的親情氣息。
整本書的開始是一個“夢”,一個“長達(dá)萬年的夢”,夢的主要內(nèi)容是作者與她的家人在一條古棧道上的離離合合、聚聚散散。
一開始看的時候,我看不懂她的那個夢是要說明什么,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當(dāng)看一篇小說。
但當(dāng)我看到后面的內(nèi)容時,我才明白,這個夢是她們一家在一起走過的最后一段人生路的寫照。
她欲揚先抑,開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閱讀的興趣。
楊絳的寫作風(fēng)格和我以往見到的許多作家的風(fēng)格不同,前一段時間我看余秋雨的文章比較多,他的文章總是在表象中尋找內(nèi)涵,尋找風(fēng)景之后的文化,尋找大背景、大道理的。
他追求的是“大”,還有許多作家群起效之,結(jié)果卻都丟了自己的風(fēng)格,又學(xué)不到他的“大”,所以余秋雨得以聞名。
而楊絳不一樣,她注重細(xì)節(jié),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筆,看似零散的點點滴滴,都可以成為她文章中的亮點。
而這些點點滴滴,正是我們平時覺得不足掛齒的那些片斷,但楊絳卻可以把它們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來,就變成了一條項鏈。
她不直接抒發(fā)感情,不直接議論人事、闡述道理,她只是從容地敘述,將那些她家里的小事娓娓道來,變成一篇篇的文章。
但就是這樣細(xì)致的、不動聲色的講述,使讀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間,她所要表達(dá)的主題也在這樣的講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這本書的內(nèi)容我也比較喜歡,字里行間滿滿的全是要溢出來的親情。
我很珍惜親情,很愛我的爸爸媽媽,很喜歡幸福的家庭生活。
所以這本書的內(nèi)容也算是配合了我的心情,所以特別喜歡。
楊絳的書我還在找著看,她的作品風(fēng)格是我比較喜歡的風(fēng)格。
我從她的書中也學(xué)到了很多。
的確,珍珠每個人都有,但是項鏈卻是珍貴的。
因為許多人都對自己的珍珠視而不見,任它們散落,卻不會將他們串起來。
所以我正在學(xué),學(xué)會了串珍珠,就擁有了項鏈。
同學(xué)你好,如果問題已解決,記得右上角采納哦~~~您的采納是對我的肯定~謝謝哦
不要到河邊邊洗澡巜讀后感》
文學(xué)評價總是片面的,我在寫作之前有個習(xí)慣一直保留,就是絕不在馬上就要動筆的時候看作文選、時評,諸如此類的文字,因為我自認(rèn)才思有限,但我卻真實地寶貝它們,我生怕別人的三兩言語打亂了它們,我覺得看書也是一個道理,絕沒有“我要看出跟別人一樣的境界、一樣的生活體悟”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