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親尊師讀后感
從小大人們就教育我們要孝親,我看過學校組織的孝親尊師講座后,我更加了孝親尊師的意義。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孟郊的《游子吟》充分體現(xiàn)了母親對兒女的愛。
但想想自己,心中裝的滿是慚愧:我們的雙親含辛茹苦地將我們帶大,耗費了他們多少心血與精力,我們說過幾聲謝謝?他人對我們的一小點幫助,我們就感動得不得了,但我們幾時想過為我們操勞了一輩子的父母?不但沒有感恩,反而是怨言,是天天和父母吵嘴,讓他們失望、傷心。
將我們對父母的愛與父母對我們的愛相比,我們對父母的愛顯得多么卑微。
我曾在報紙上看過這樣一篇報道:一個農(nóng)夫的兒子在玩耍時,一輛貨車砸到了他的身上。
農(nóng)夫看到兒子暈過去了,心里十分著急。
情急之下,農(nóng)夫居然搬起了那輛卡車。
但事后,農(nóng)夫卻怎么也搬不動了。
這不正體現(xiàn)了一個父親對子女深沉的愛嗎?我們的父母雖不是英雄,但他們對我們的愛決不亞于那些英雄。
每天父母給我們做早飯、為我們洗衣服、在生病時送我們?nèi)メt(yī)院、天冷時叮囑我們多穿點…這些小細節(jié)不也體現(xiàn)了父母對我們的關(guān)愛嗎?愛我們的人有許多,并不只有我們的父母,我們的親人都是很愛我們的。
比如說,當我們的爺爺奶奶看到我們的時候,那種喜悅的感情多么令人感動。
在父母沒有時間照顧我們的時候,是誰陪在我們身邊?是我們的親人啊
老師用火一般的情感溫暖著每一個同學的心房,無數(shù)顆心被您牽引激蕩,連老師的背影也凝聚著滾燙的目光…老師雖不是演員,卻吸引著我們饑渴的目光;老師雖不是歌唱家,卻讓知識的清泉叮咚作響,唱出迷人的歌曲;老師雖不是雕塑家,卻塑造著一批批青年人的靈魂…老師啊,我怎能遺忘
刻在木板上的名字未必不朽,刻在石頭上的名字也未必流芳百世;老師名字刻在我們心靈上,這才真正永存。
老師的思想,老師的話語,充溢著詩意,蘊含著哲理,又顯得那么神奇呵,在我的腦海里,它們曾激起過多少美妙的漣漪
您推崇真誠和廉潔,以此視作為人處世的準則。
老師是我們莘莘學子心目中的楷模。
老師――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唯有這光輝的名字,才有著像大海一樣豐富、藍天一樣深湛的內(nèi)涵
老師,這個光彩奪目的名稱,將像一顆燦爛的明星,永遠高懸在我們的胸中。
即使我兩鬢斑白,依然會由衷地呼喚一聲老師
在這個神圣而崇高的字眼面前,我永遠是一個需要啟蒙的學生
在生活的大海上,老師,就像高高的航標燈,屹立在遼闊的海面上,時時刻刻為我們指引著前進的航程
毫不吝惜地燃燒自己,發(fā)出全部的熱,全部的光,全部的能量。
老師,像紅燭,受人愛戴,令人敬仰
有人說,師恩如山,因為高山巍巍,使人崇敬。
我還要說,師恩似海,因為大海浩瀚,無法估量。
老師在學生的心目中,是真的種子,善的信使,美的旗幟。
老師是嚴冬里的炭火,是酷暑里的濃蔭灑湍流中的踏腳石,是霧海中的航標燈.――老師,言傳身教,育人有方,甘為人梯,令人難忘
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尊敬老師是一種必有的美德。
我們的老師就像父母親一樣教育我們,叫我們學習、做人。
在汶川大地震中,有許許多多的老師為了自己的學生而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這不正是老師的精神嗎?--默默無聞,無私奉獻。
孝親尊師不僅是一種美德、一種修養(yǎng),也是中華歷代文明的體現(xiàn)。
為了報答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請孝敬他們;為了回報老師教學的辛苦,請尊敬他們。
孝親尊師,從我做起:孝親尊師,從小開始。
尊師頌讀后感
今天,我讀了《尊師頌》一文,深深打動了我的心。
文中寫道:父母生我,給我色身;老師教我,長我慧命。
是啊,父母生育我們,給了我們?nèi)怏w的生命;老師教育我們,給了我們知識的生命,所以,我們應(yīng)該尊敬老師。
老師“使我由蒙昧見到光明,使我由無知獲得知識,使我由低能變成才能。
”不錯的,正是因為老師的教誨,我們生命的白紙被畫成了五彩斑斕的畫卷;正因為老師的教誨,我們從不懂事的兒童,成為了知識豐富的陽光少年。
于是,我想起了我的老師,她溫柔、美麗、知識豐富,經(jīng)常用親切的語言幫我們解答疑問,帶領(lǐng)我們在知識的海洋里暢游。
隨著我們知識的增長,我也越來越尊敬我的老師,她豐富的知識、寬闊的視野,對我們的教導,都讓我不得不尊敬她。
書中寫道:老鼠只會永遠在地上打洞,因為它們沒有老師;小鳥只會永遠在樹上做窩,因為它們沒有老師。
所以我們是多么地幸福啊
我們有老師教育我們,給我們以啟迪,給我們以知識,給我們以做人的道理。
才讓我們變得懂事而聰明,所以我們要感謝老師為我們付出的辛苦和汗水
文章的最后寫道:因為有老師,人類文化才有進展;因為有老師,人性尊嚴才能建立;因為有老師,人性光明才能以發(fā)揚。
從這句可以看出老師對社會的發(fā)展起了多大的作用啊
再偉大的領(lǐng)袖,再有能力的人,哪個生下來就什么都會
哪個不需要老師的教育
魯迅尊師逸事讀后感
文學大師魯迅先生非常注重尊師重教。
魯迅小時候在三味書屋師從壽鏡吾先生時,每年春節(jié)前,都用“大紅八行箋”工整小楷給壽鏡吾先生寫拜年信。
以“鏡吾夫子大人函丈,敬稟”為開頭,以“敬請福安”為結(jié)尾,下具“受業(yè)周樹人頓首百拜”之類的話。
后來,魯迅到外求學,放假回紹興時,都去看望壽先生。
在日本留學期間,經(jīng)常寫信向壽先生匯報自己的學習情況。
1912年魯迅進京工作后,仍與壽先生保持書信聯(lián)系;1915年底壽夫人病逝,魯迅又送挽帳致哀。
可以說,魯迅對這位啟蒙老師,終生尊重有加。
在日本留學期間,藤野嚴九郎是魯迅頗為尊重的日籍教師。
這在《藤野先生》一文里有詳細的記述。
1935年,日本友人增田涉翻譯的《魯迅選集》要定稿時,魯迅回信說:“一切隨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一文選錄進去。
”可見,他對此文的重視和對藤野先生的尊重。
魯迅對章太炎先生也是執(zhí)弟子禮甚恭。
1936年6月,太炎先生逝世后,魯迅抱著病重之軀,寫下了著名的《關(guān)于章太炎先生二三事》,客觀評價了章太炎對社會進步做過的貢獻:“七被追捕,三入牢獄,而革命之志,終不屈撓者,并世亦無第二人: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范。
”這是魯迅對太炎先生的公允評價。
此外,1934年魯迅應(yīng)曹靖華之邀,為其父曹植甫寫過一篇“教澤碑文”,文中表現(xiàn)了他對一位普通鄉(xiāng)村教師的稱贊:“長懷大愿”,“立行貞明”,“專心一志,啟迪后進”,“歷久不渝,惠流遐邇”;而且“開拓新流,恢弘文術(shù),誨人不倦,惟精惟一”;雖身居窮鄉(xiāng)僻壤,但能關(guān)心國家大事與世界潮流,因而深受學生敬愛與鄉(xiāng)親父老們的尊重。
當曹植甫收到碑文后說:“是篇好文章,魯迅真不愧為當代文豪,對教育也頗有真知灼見。
他懂得教育,體貼老師……” 魯迅不僅是一位文學大師,他本人也是一位深受學生尊敬的老師,他的尊師重教與他偉大的思想一樣流芳百世,永照后人
尊師愛親讀后感
肖老師也是一位很好的老師,肖老師和藹可親,平易近人,有著淵博的知識,可算是學富五車,滿腹經(jīng)綸啊
盡管肖老師講一課,不會編一個故事給我們聽,但是課上講課娓娓、引人入勝,讓我們恍如身臨其境,我們很喜歡上語文課,但是更敬愛肖老師
我最喜歡文中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老師的教誨之恩,我終生難忘
”這句話。
這句話說明了樹木成材需要十年的時間,而培養(yǎng)一個人才卻要百年的時間,可見培養(yǎng)人才是不容易的。
也說明老師培養(yǎng)學生是艱辛的
因此,我們更要尊敬老師
感謝老師對自己的諄諄教導
而且贊美老師的詩句也有很多,比如說:春蠶到死比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教誨如春風,師恩似海深等等。
老師辛苦地教育我們,我們更要上課認真地聽講,認真地完成作業(yè)……啊
老師勤勤懇懇地工作,一絲不茍地教育我們,希望我們要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我們以后更要尊師重道,用優(yōu)異的成績報達老師的教誨之恩啊
《什么是教育》讀后感3篇
今夏有幸閱讀了《什么是教育》一書,本書作者思維開闊、觀點突出。
本書作者在書中有諸多闡述,其中比較突出的是以下的觀點:“哲思活動是絕對自由的自我存在的特殊表達”,“原初性的哲學思考者享用了通過思考而又超越思考的自由,他們不想在探求包含一切活動的存在本身時,尋找勉強的知識。
”《什么是教育》一書中的言論豐富且不乏許多閃光的地方,通過閱讀這本書,些許體會得以有所心得。
每每閱讀有關(guān)書籍時不免感到只是一遍的閱讀是不夠的,還有待深入的學習。
本書作者有著非同一般的論述,閱讀本書不失為提高自己的閱讀功底的一大幫助,我想隨著工作和生活閱歷的不同,讀書的感悟定會大有不同,我期待在閱讀中有所學習有所收獲,以下僅述一些我的讀書體會吧。
我整理了一些書中的言論希望這些論點能夠與大家分享。
諸如“對終極價值和絕對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質(zhì)。
”又如“教育依賴于精神世界的原初生活,教育不能獨立,它要服務(wù)于精神生活的傳承,這種生活在人們的行為中直接表現(xiàn)出來……”“我們生活在形成習慣的過去之中,不斷形成和打破習慣是我們此在生成的堅實基礎(chǔ),沒有習慣為底蘊,我們的精神的每一進步將是不可能的。
”如此等等,我希望通過以上的摘錄與分享能夠帶給大家閱讀的興趣,同時希望這樣能有益于大家共同學習共同提高,多少能我們的工作起到一些有益的作用。
魯迅先生的尊師風范讀后感
人生路上,在諸多的老師中,魯迅先生最為敬重的有三位:一位是他的啟蒙塾師壽鏡吾先生;魯迅先生以溫暖的情懷,寫下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
在魯迅先生眼里,壽先生方正、質(zhì)樸、博學,教學極嚴。
有一條戒尺,但是不常用。
也有罰跪的規(guī)則,但也不常用。
魯迅先生的父親病重,服用的湯藥里,需要一味三年以上的陳倉米做藥引。
魯迅多方尋找未果,便把這件事告訴了壽先生。
幾天后,壽先生竟親自背了陳倉米步行至魯迅家中,專程來送藥引。
雖然最終父親還是病逝了,但從那以后魯迅先生便視壽先生為自己的親人。
魯迅先生18歲到南京讀書,每當放假回紹興時,總要抽空去看望一下壽先生。
1902年至1909年,魯迅出國留學。
8年間,魯迅先生經(jīng)常寫信向壽先生匯報自己在異國的學習情況。
1906年6月,魯迅先生從日本回紹興與朱安女士結(jié)婚,在紹興只停留了短短的4天,但仍專程前去探望了年逾花甲的壽老先生。
1912年魯迅先生進京工作后仍與其保持書信聯(lián)系,1915年底壽夫人病逝,魯迅先生又主動送挽幛致哀。
教育文摘《做最好的老師》讀后感
捧著一杯淡淡的茶,帶著一顆平靜的心,拿起《愛的教育》坐在桌旁細細品讀。
這書帶給了我誘惑般的感覺,正如茶一樣清新怡人
“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
我,一個熱愛文學作品的女孩。
我每天開始了我的讀書計劃,我被這本書中的一個又一個故事所深深地打動了,的確如此這是一本感人肺腑、洗滌心靈的書籍。
《愛的教育》是一本80年代的書刊,是意大利亞米契斯的著名作品,書中講述的是對我有一定教育意義和引導意義的內(nèi)容。
如何熱愛學習、熱愛生命、熱愛生活、同情弱小、尊師愛生、體貼父母等人類美好的精神。
愛——種純真無私,教育世人的情感。
愛如虛無縹緲的空氣,時時刻刻圍繞在我們的身旁,圍繞在我們每個人的內(nèi)心,它的蘊意早已融入了生命,它在不斷的升華,愛真的很博大。
愛如萬丈深淵,永遠無止盡;愛如一次長途旅行,永遠無盡頭;愛如海上的帆船,永遠飄泊在心的海洋……愛,不僅僅是對我們個人而言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對整個中華民族。
它時刻激發(fā)著我們,教育我們,讓我們懂得愛的存在。
愛就如溫泉,時刻溫暖我的心;愛就如陽光,時刻照耀你我的心房;愛就如悠久的歷史,時刻保留你我心中;愛就如光芒,時刻發(fā)射出璀璨的萬丈之光……世間有種種愛,父母對子女無微不至的愛,老師對學生循循善誘的愛,朋友之間親密無間的愛……有時會感到自己孤獨,其實—我身邊有父母的疼愛,老師的關(guān)愛,想想自己還是蠻幸福、快樂的
“愛是亙古長明的燈塔,它定睛望著風暴取兀不為動,愛就是充實了的生命,正如盛滿了酒的酒杯”。
我知道其實有很多的人家庭貧困,身體不好,有的人卻有著幸福的生活,他們都是積極上進,思想進步,熱愛生命,熱愛民族的青少年,他們有著一顆純真的心,他們從不奢求和渴望什么,只希望自己有一顆真誠的心,無私的愛
他們的行為無時無刻感動著我的心。
在這個科技發(fā)展飛快地世界里,不管這個國家如何發(fā)達,最重要的是要求每個人都有民族的責任感。
民族的繁榮昌盛,靠的是我們的共同努力。
只要每個人奉獻一絲的愛,世界將會更美好。
“ONEWORLD,ONEDREAM
”我們將愛隨火炬?zhèn)鞅槭澜纾瑐鞅槭澜缟系拿總€角落。
我們一定要弘揚自己的民族,“以熱愛祖國為榮”正如書中的青少年一樣愛民族
用心品讀《愛的教育》,用心靈感受愛。
將我們的愛化作流星雨,在寧靜的夜空劃過,即使流逝,但美麗依舊存在;將我們的愛化作長河,永不停息的流淌著,即使天氣寒冷,但依舊溫馨……讓我們手拉手,彼此牽起心靈的港灣,用實際行動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讓這個世界永遠溫馨,讓世界上的每個人感受到愛的存在……
讀《讓愛與教育同行》讀后感
《愛的教育》這本書我們學?,F(xiàn)在大部分學生都讀了,受學生的影響,我也讀了這本書。
這本書的作者,埃德蒙多·德·亞米契斯,在這本書中,作者以一個小學生的名義,通過日記本的形式,講述了很小的故事,然后將“愛的教育”融入這些故事,用以培養(yǎng)年輕一代的思想情操。
他所倡導的愛的教育,包括熱愛學習、熱愛勞動、熱愛祖國、同情弱小、樂于助人、尊師愛生、體貼父母等人類美好的精神,在作者眼中通過一些小故事表現(xiàn)得親切感人,具有很強的藝術(shù)感染力。
這些日記形式的故事一篇篇都不是很長,但都是有趣,有意義的事。
小學生雖小,但卻能深刻感受到“愛的教育”,感受好與壞,感受愛與憎惡,這一切復雜的感受通過這一篇篇日記表達出來,傳達給讀者,引起讀者的一些思考,讓讀者能切身體會“愛的教育”,感受“童言無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