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盲人的故事告訴了我們什么
智者盲老人的故事告訴了我們,做人做事一定要講良心,既不能隨便地相信一個人,更不能騙人,君子愛財,一定要取之有道
《智者盲老人的故事》的主要內容是什么(要簡便)
一位商人要去做大買賣,后被騙了三次,偷聽了智者盲老人的教誨后成功對付了三人,滿載而歸。
《那三人就是騙商人3次的那個》
五官爭功的讀后感,寓意是什么
魯迅的小說集子有三本——《吶喊》、《彷徨》、《故事新編》。
《故事新編》我還沒有仔細品讀過,今天先來談談自己閱讀《吶喊》和《彷徨》之后的一點感想。
從這兩本集子的名字中就可以看出魯迅思想的變化發(fā)展。
先說《吶喊》。
誰來“吶喊”
我。
為什么要“吶喊”
我們不妨看看魯迅那個著名的“鐵屋子”譬喻—— 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里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
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么
這個雖然悲觀沉郁的描述卻暗含了一個信息,也可以說是一種自信:我是清醒的個體,我是站在啟蒙的立場上的,所以我要吶喊,即便聲音微弱、個人前途暗淡也在所不惜。
以《阿Q正傳》為例,這篇小說固然帶著作者強烈的自省色彩,但毫無疑問的,作者的精神是高于阿Q的,是在無情自剖基礎上的俯瞰。
所謂“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語境后面便包含著一種歷史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這一自信魯迅在《<吶喊>自序》中表現得很鮮明:“所以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盡管經歷了種種寂寞困苦,盡管有上述那段近乎絕望的“鐵屋子”譬喻,內心深處的這一自信并沒有改變。
但魯迅的這一信念的扎根之處與普通作家是不一樣的,正體現了他的豐厚與深刻。
魯迅一直把自己定位成“中間物”,只是進化鏈中的一個過渡。
他“肩住黑暗的閘門”,放一點光明出去,自己則甘愿滅亡。
這一孤獨者的本質,這一自我犧牲的精神力量,非但不會導致頹廢消極,反而能激起一股悲壯的、自覺的贖罪感——替所有人去贖罪,而這一贖罪感蘊含著主體的自信與優(yōu)越。
就拿《藥》來說,通過解讀我們發(fā)現,除了夏瑜,小說中的人物都具有“吃人者”和“被吃者”的雙重身份,而革命者夏瑜則是單一身份——人血饅頭——“被吃者”。
這一身份本身就帶有一種強烈的殉道意味,精神境界和直面人生的勇氣遠遠高于其他人。
或者還可以這樣說,像狂人那樣,夏瑜以前也是“吃人者”。
如果說狂人發(fā)出了“救救孩子”的呼聲后,終于“痊愈”,自省的道路走了一半,那么后面的一半就由夏瑜用他的鮮血來完成了。
然而到了《彷徨》那里,這種自信忽然遭受了強烈質疑。
誰在彷徨
我。
作者逐漸進入到對主體內在的燭照和自省,于是主體的立場發(fā)生了松動;啟蒙者已不能確定麻木的群眾究竟有沒有可能被喚醒,甚至開始懷疑其實啟蒙對象不是不能清醒,而是他們不愿意清醒,管自生活賺錢麻木,倒是啟蒙者多事,妄想改變些什么。
我覺得到《彷徨》這里,魯迅的思想經歷了一次轉變。
這個轉變是深刻而持久的,絕非如教科書上說的是偶爾的精神苦悶。
《祝?!分小拔摇泵鎸ο榱稚┰儐柕鬲z有無表現地手足無措,這令人看到了魯迅逝世前不久所作的《我要騙人》的某種源頭。
在那篇文章里魯迅寫道:“倘使我那八十歲的老母親,問我天國是否真有,我大約是會毫不躊躇,答道真有的罷。
”這中間的痛苦、矛盾,我想局外人是很難真切體會的。
從《吶喊》到《彷徨》的變化當然不是一蹴而就、忽然發(fā)生斷裂的。
《一件小事》曾被王朔嘲笑為只有小學生的水平,這不過證明了他的無知而已。
用今天的眼光來看,這篇小說當然沒有特別之處,其中的高大的背影的確也被小學生用濫了。
但是,在那個時代寫出這一作品是不容易的。
胡適、沈尹默、舍我乃至后來的郁達夫都寫過人力車夫,但是他們的角度都是同情憐惜,也就是說高于人力車夫。
唯獨魯迅,是用一顆真心,真誠體會出了自身的渺小。
這一知識分子的自省,是難能可貴的。
再拿《藥》來說,小說結局讓兩位母親相遇。
兩位母親都是“被侮辱與被損害”的,她們的相遇突出了雙重悲劇。
夏瑜為了千千萬萬的華小栓而死,華小栓的母親卻希冀用他的血來換回兒子的生命。
夏瑜的母親則念念不忘兒子是被“冤枉的”,可見在她的意識中革命者的確是該殺的,但瑜兒并非革命者。
母愛在這里體現的不是終極的關懷與壯美,而是深深地、寒徹骨髓的悲哀——連母親都無法理解革命者,這是多么深廣的哀痛啊
革命者又是多么的孤獨啊
革命者的孤獨走到后來,就逐漸演變成《孤獨者》中的冷峻與絕望。
主人公簡直就是魯迅的自況,而小說中不斷出現的“我”,仿佛時時要阻礙著主人公,則可以理解為魯迅對自己的矛盾心態(tài)。
小說以葬禮始、又以葬禮終是大有深意的。
舊時代的帷幕落下了,舊時代的陰影卻依舊籠罩,新時代的帷幕便在這籠罩中一道殉了葬。
王暉說過,魯迅的小說在深刻地批判了國民性的同時,“又把否定的鋒芒指向知識者自身。
”我想,這便是魯迅令人魂牽夢縈的地方吧
安全警示語(10句)
1、責任重于泰山。
2全第一,預防為主。
3安思警鐘常鳴。
4、管生產必須管安全。
5、隱患險于,防范勝于救災, 6、高高興興上班,平平安安回家。
7、工作稱職不稱職,安全生產作標尺。
8、責任心是安全之魂,標準化是安全之本。
9、一絲不茍,按章作業(yè),是可靠的安全秘訣。
10、安全象只弓,不拉它就松;要想保安全,常把弓弦繃。
11、班前飲了酒,獨木橋上走。
12、遵章守紀光榮,違章違紀可恥。
13、安全生產年年好,職工生活步步高。
14、條條規(guī)章血寫成,人人必須嚴執(zhí)行。
15、嚴是生命的呼喚,松是自殺的開端。
16、“卡死制度”不遵守,事故跟你交朋友。
17、違章作業(yè)等于自殺,違章指揮等于殺人。
18、當你違章作業(yè)之際,正是災難降臨之時。
19、愚者以流血換取教訓,智者以教訓制止流血。
20、簡化作業(yè)痛快一陣子,釀成事故痛苦一輩子。
21、違章蠻干鑄成終身遺憾,遵章守紀伴你一生平安。
22、一人違章,眾人遭殃。
23、上有老,下有小,出了事故不得了。
24、憑僥幸,耍大膽,出了事故后悔晚。
25、上班如同上火線,粗心大意有危險。
26、臆測行車害處大,猶如盲人騎瞎馬。
27、對違章的庇護,就是對職工的傷害。
28、堵不死違章的路,邁不開安全的步。
29、馬虎、迷糊、不在乎,早早晚晚出事故。
30、安全是無形的節(jié)約,事故是有形的浪費。
31、安全是家庭幸福的保證,事故是人生悲劇的禍根。
32、忽視安全抓生產是火中取栗,脫離安全求效率是水中撈月。
33、要想富,滅事故。
34、安全一萬天,事故一瞬間。
35、安全在管理,管理在干部。
36、干部松一寸,職工松一尺。
37、辛辛苦苦代替不了規(guī)章制度。
38、安全在于心細,事故出自大意。
39、好人主義害死人,發(fā)生事故坑了人。
40、嚴是愛,松是害,嚴中自有真情在。
41、無人故意出事故,事故出于無意中。
42、寧為安全操碎心,不讓事故害人民。
43、寧聽職工罵幾聲,勿聞家屬啼哭聲。
44、治病要趁早,安全要抓小。
45、事故猛于虎,隱患是豺狼。
46、《人標》落實好,人身安全才能保。
47、一人把關一處安,眾人把關穩(wěn)如山。
48、寧煩十次保安全,不省一次去冒險。
49、班前預想班中防,事故苗頭難漏網。
50、出車之前多預想,檢查車輛需周詳。
51、安全行車三件寶,車良技高思想好。
52、自控、互控、他控,安全不會失控。
53、保證安全無訣竅,“兩紀一化”最重要。
54、大事化小教訓難找,小事化了后患不少。
55、一點不差,差一點不行。
56、安全天天講,生產有保障。
57、在崗一分鐘,安全六十秒。
58、事故害人害己,安全利國利民。
59、要想把好安全關,思想工作要領先。
60、上道出工,精力集中,按章作業(yè),事故不生。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讀后感,要聯系生活實際。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 馬克·吐溫曾經說過:“十九世紀有兩奇人,一個是拿破倫,一個就是海倫·凱勒。
”最近我讀了一本關于海倫的書——《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完這本書之后我的心被海倫的精神深深的震撼了
在書中,海倫說:“知識給人以愛,給人以光明,給人以智慧,應該說知識就是幸福,因為有了知識,就是摸到了有史以來人類活動的脈搏,否則就不懂人類生命的音樂
”。
的確,知識的力量是無窮的,正是知識使海倫創(chuàng)造了這些人間奇跡
海倫是不幸的,但她又是幸運的,正是因為有了知識,她才如此幸運。
在她19個月失去視覺和聽覺后,就與這個世界失去了溝通,失去了聯系,這個的幼小生命不知道如何排譴與世隔絕的孤獨感,她古怪、粗暴、無禮,直至她的莎莉文老師走進了她的生活,教會她認字,才使她張開了心靈的眼睛,得以與人溝通。
一接觸到了知識,孤獨的海倫意識到只有知識才能鋪就一條通向光明之路。
當海倫感悟到“水”——這個她所認識的第一個字后,便開始了對知識、對世界強烈的渴求,開始了迫不及待地認字、閱讀,像一塊海綿不斷地從生命本身汲取知識。
對知識的渴求,使她在常人難以想象的單調和枯燥中竟然學會了德語、拉丁語、法語等多國語言,閱讀了多部文學和哲學名著,吸取著那些偉人和智者的思想精髓。
她把學習比做攀登奇山險峰,跌倒了再爬上去,每得到一點進步,就有一份鼓舞,逐漸看到更為廣闊的世界,直到璀璨的云端、藍天的深處、希望的頂峰
這些知識,像一道道彩虹,點亮了海倫心中的燈,照亮了她的內心世界,也架起了海倫和這個世界溝通的橋梁
書中,海倫用細膩的筆觸,對大自然景色的描寫,使人很難相信出自一位盲聾人之筆;她去騎馬、劃船、游泳、劃雪橇,甚至獨自一人月夜泛舟,用心去領略月下荷塘的美景;她去參觀博物館,“聽”音樂會,甚至去“欣賞”歌劇....我相信她一定是用心來感受這個世界,用心來享受生命。
她遠比我們這些正常人活得幸福、活得充實、活得有意義
是知識給了她生活的勇氣,是知識給了她接受生命挑戰(zhàn)的力量,使她能以驚人的毅力面對困境,終于在黑暗中找到了人生的光明。
是知識使她產生了一種的信仰:現實環(huán)境固然可怕,但人類應該抱持希望,不斷奮斗。
生命的意義何在,人生的價值何在
人的一生是短暫的,我們似乎從未想過或不敢想象未來的世界,每日懶懶地生活,懶懶地工作,遇到困難就怨天尤人,抱怨上天不公。
就這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時間如流水飛逝,過去的日子不再重現,當我們回首往事,是否值得留戀
是否值得紀念
假如,我們每一個人,都用知識點亮自己心中的燈,我相信,這個世界將是一片光明
海倫,用她艱難卻幸福快樂的一生,詮釋了生命的意義。
她的一生是人類的奇跡,她的自傳,使我汗顏,也使我警醒。
在這個世界上,為什么只有聾人才珍惜失而復得的聽覺
只有盲人才珍惜重見天日的幸福
讓我們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去充實生命、去享受生活
海倫說:“我努力求取知識的目的在于為社會人類貢獻一點力量。
” 知識的力量多么巨大,它能使一個殘疾人,變成一個有益于人類、有益于社會的人。
假如,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像海倫.凱勒一樣,在有生之年把對知識的渴求,看作對人生的追求,每天都抱著這種追求,懷著友善、朝氣、渴望去生活,我們的人生將會增添多少歡樂、多少幸福啊
海倫的一生,是生活在黑暗中卻給人類帶來光明的一生,她用行動證明了人類戰(zhàn)勝生命的勇氣,給世人留下了一曲永難遺忘的生命之歌
“有志者,事竟成”類似的格言警句有那些
(需要兩句)
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