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散文和現(xiàn)當代散文整體上有什么差別
并撰寫一份至少1000字的讀后感。
字數(shù)太多,不好回答。
急求與《讀書雜志》(古漢語專業(yè))有關(guān)的內(nèi)容,讀后感,資料,或有所創(chuàng)新的觀點,請熱心的朋友快點回答
漢語史專業(yè)是漢語言文字學下面的一個學科,主要包括語法、音韻、詞匯、文字這幾塊。
其中,古代漢語語法和音韻學是重點。
大家現(xiàn)在可以多在論壇上逛逛,了解一下這個專業(yè)的情況。
從考研的角度看,主要有兩張卷。
一張卷是漢語言文字學基礎(chǔ)試題,包括五十分大綜合填空題和選擇題,一百分的語言學大綜合試題。
其中的五十分大綜合填空(選擇)題涉及文學、語言學、古代文化常識、歷史等,內(nèi)容很多。
我們文學史的上課教材主要是: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第一到第四卷),高教出版社;錢理群等,《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三十年》,北大出版社;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北大出版社。
這些書主要是中國古代和現(xiàn)當代文學史,復(fù)習時應(yīng)本著找填空題的思想,把你認為的能夠出填空題的知識點(比如重點作家的代表作、重要的文學流派及其主張等,像作品分析、藝術(shù)特色之類不用細看)找出來,然后把其中的重點背下來。
這些書的內(nèi)容很多,看起來可能要用很多時間,但它們在考研填空題中會占到二三十分,所以也不要放棄。
如果想節(jié)省時間把精力放在專業(yè)課上,那么也可以把過去十幾年的考研填空題背一遍,因為每年都會有一部分重題。
不過,我還是建議大家把這些書看一遍,把其中的重要知識點記下來。
除此之外。
像古代文化和歷史常識則靠自己看書積累,復(fù)習起來收效不大,主要把這些文學史的書看好就行。
剩下的二十來分填空題會是語言學(包括現(xiàn)代漢語、語言學概論和古代漢語)的題目,對考漢語史專業(yè)的我們來說應(yīng)該基本上答對。
另外,有時會考《中文工具書教程》(朱天俊、李國新編,北大出版社)中的內(nèi)容,特別是四角號碼查字法,所以大家可以看一下這本書。
漢語言文字學基礎(chǔ)試題中另外的一百分語言學大綜合試題包括現(xiàn)代漢語、理論語言學和古代漢語三部分,因為這些都是從事漢語研究必備的基本功。
現(xiàn)代漢語上課用的教材主要包括:北大中文系現(xiàn)代漢語教研室,《現(xiàn)代漢語》,商務(wù);陸儉明,《現(xiàn)代漢語語法研究教程》,北大; 重要參考書為:朱德熙,《語法講義》,商務(wù);《現(xiàn)代漢語專題教程》,北大出版社;現(xiàn)代漢語是學好古代漢語所必備的,所以要好好看,把基礎(chǔ)打好。
現(xiàn)代漢語重點在語音和語法部分,詞匯部分和文字部分有大概了解就行,根據(jù)往年情況,這兩部分只會出填空題或名詞解釋題。
在復(fù)習時,以《現(xiàn)代漢語》為主,《現(xiàn)代漢語專題教程》作為補充。
《語法講義》也很重要,需要精讀,重點內(nèi)容要記誦。
《現(xiàn)代漢語語法研究教程》第五章略看,第六章不用看,主要看前四章,重點是掌握語法分析的方法和例子,特別是一些經(jīng)典例子的分析過程。
有時間的話,可以看看陸儉明、沈陽著的《漢語和漢語研究十五講》(北大出版社),可以看作是對《現(xiàn)代漢語語法研究教程》的補充。
這本書內(nèi)容繁雜,看時主要看《現(xiàn)代漢語語法研究教程》中沒有講過的章節(jié)。
具體來說,第二、三講要精讀,第七、八、九講和十二、十三講看一遍,有個大致的了解就行,掌握一些具體例子的分析,其他幾講暫時可以不看。
理論語言學的主要教材為:葉蜚聲、徐通鏘編,《語言學綱要》(第三版),北大出版社; 參考書:徐通鏘,《基礎(chǔ)語言學教程》,北大出版社;陳保亞編,《20世紀中國語言學方法論》,山東教育出版社。
《語言學綱要》要好好看,結(jié)合輔導(dǎo)書《語言學綱要學習指導(dǎo)》,注意看細看深。
《基礎(chǔ)語言學教程》寫得很好,可以看作是對《語言學綱要》的補充。
在看這本書時,對《語言學綱要》中沒有提到的問題要注意,已經(jīng)講過的問題要進一步深化和補充,講的有出入的地方,在答題時以《語言學綱要》為主,同時指出《基礎(chǔ)語言學教程》的不同觀點。
如果時間很緊,也可以暫時不看《基礎(chǔ)語言學教程》,但要注意把《語言學綱要》看細看深,把重點問題都掌握住。
《20世紀中國語言學方法論》一書內(nèi)容很難,是對現(xiàn)漢、古漢、語言學知識的融會綜合。
主要看第1、2、3、5、6章,重點是了解有關(guān)詞類的理論,提取詞的方法,系聯(lián)、諧聲、空格、右文說的概念,此外還有第5、6章要精讀。
因為這本書很難讀,所以主要目的是擴大眼界和拓寬答題視野,主要以了解為主,只把一些非常重要的問題掌握住就行了。
除了漢語言文字學基礎(chǔ)試題卷外,另一張卷是漢語史專業(yè)課試題,主要考漢語史中的內(nèi)容。
其中,語法和音韻是重點。
下面我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具體說一下漢語史專業(yè)要看哪些書和這些書應(yīng)該怎么看。
我們上課用的漢語史方面的教材主要有:郭錫良等,《古代漢語》(修訂本),商務(wù);唐作藩,《音韻學教程》(第二版),北大;王力,《漢語史稿》(新一版合訂本),中華;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商務(wù)。
重要參考書: 王力,《漢語語法史》商務(wù);王力,《漢語語音史》,中國社科;耿振生,《音韻通講》,河北教育;張雙棣等《古代漢語知識教程》和《<古代漢語知識教程>學習指導(dǎo)書》 ;蔣紹愚,《近代漢語研究概要》,北大;向熹,《簡明漢語史》(上、下),高教;蔣紹愚,《近代漢語語法史研究綜述》,商務(wù); 我建議大家先看《古代漢語》和《音韻學教程》,把基礎(chǔ)打好,然后再看其他書。
毋庸置疑,《古代漢語》課本要好好看,在初期看時要注意全面和仔細,“文選”、“詞義分析舉例”和“古代漢語常識”三部分不可偏廢。
上半年,“文選”部分也要看,重點在先秦部分的文章,如上冊第二部分“文選”(《鄭伯克段于鄢》開始的那部分文選),先秦以后的文選大致看一下就行,詩歌部分重點在平仄。
在看“文選”時,目的是要掌握重點詞匯的意思和一些特殊句式的用法。
“詞義分析舉例”也很重要,要把所有的例子都看一遍,重點掌握常見詞的本義和引申義,以及同義詞、同源詞的比較等。
“古代漢語常識”是全書的重中之重,復(fù)習時主要是看語法部分和詩歌的平仄及格律。
上冊的最后一部分“古代漢語常識”(“古代的姓氏和名號”開始)和下冊的最后一部分“古代漢語常識”中的“古今語音的異同”和“上古音簡說”了解一下就行,可能會出一兩個填空題。
其他部分重點看,尤其是語法部分。
唐先生的《音韻學教程》是學好音韻學的基礎(chǔ),這本書要花時間細看,對一些基本概念和重點問題要熟練掌握。
考研題中的音韻部分基本上都是從這本書中出的,可見其重要性。
《音韻學教程》讀起來也不是很輕松,但一定要耐心閱讀,把其中的重點問題整理出來,不要怕浪費時間。
《音韻通講》是作為《音韻學教程》的補充材料來看,不需要像《音韻學教程》那樣弄得那么細,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情況靈活掌握。
《古代漢語知識教程》對《古代漢語》中的知識點進行了系統(tǒng)的梳理和歸納,可以作為《古代漢語》課本內(nèi)容的補充。
其中的重點部分要背誦下來,與《古代漢語》課本重復(fù)的內(nèi)容以一本書為重點復(fù)習就行。
在看《古代漢語知識教程》時,可以結(jié)合《<古代漢語知識教程>學習指導(dǎo)書》。
《漢語史稿》是王力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但前面的音韻部分我沒怎么仔細看。
我主要看的是王力先生后期的《漢語語音史》。
《漢語語音史》的寫作年代晚于《漢語史稿》,王力先生的一些觀點也發(fā)生了變化。
大家在看《漢語史稿》音韻部分和《漢語語音史》時,可以重點關(guān)注以下幾個方面:漢語史的分期及依據(jù);上古聲母系統(tǒng)的研究材料和研究學說(從錢大昕到周祖謨的學說);王力先生的上古聲母學說(特別是聲母表及其構(gòu)擬);遠古漢語存在復(fù)聲母的證據(jù);考證上古韻母的材料和方法(特別是“同諧聲必同部”原則,“葉音說”、陳第的觀點);上古韻部的學說(從顧炎武到黃侃的學說)王力先生的上古韻部學說(30韻部系統(tǒng)、脂微分部、上古韻部音值的構(gòu)擬);上古的聲調(diào)學說(從顧炎武到王力)中原音韻的大體情況(了解);古代音韻學家是怎樣給古韻分部的‘現(xiàn)代語音學家是怎樣構(gòu)擬上古音的;王力先生的上古音研究貢獻。
從考研的角度來看,音韻學的考點主要集中在唐先生的《音韻學教程》一書中,一定要把《音韻學教程》中的內(nèi)容掌握住,《漢語史稿》的音韻部分和《漢語語音史》考的并不是很多。
《漢語史稿》后面的語法和詞匯部分是重點,要細看。
《漢語語法史》是王力先生晚年的代表作,可以看作是對《漢語史稿》部分的補充和修訂,也要仔細地看,重點內(nèi)容要記誦。
蔣紹愚先生的《近代漢語研究概要》和《近代漢語語法史研究綜述》、向熹先生的《簡明漢語史》寫得也很好,有時間的話大家可以看一下,以擴大知識面,拓寬視野。
如果時間很緊的話,這三本書也可以暫時不看。
《文字學概要》內(nèi)容很多,不需要仔細看,重點是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和一些舉例,比如“什么是會意字,并舉例說明”。
這本書的出題點,一是在“六書”,特別是對一些字形結(jié)構(gòu)的分析,另一出題點就是如上面所舉的那樣,解釋概念并舉例說明這種類型的題。
復(fù)習時,要注意一些常用字屬于哪種結(jié)構(gòu)類型,記住說明“六書”時常舉的例子。
??嫉母拍罨臼歉髡碌恼鹿?jié)所顯示的主要內(nèi)容,再記住一些具體例子的分析就行。
以上就是所有的參考書目及利用方法,大家可以根據(jù)自身情況進行調(diào)整。
不過,大家在看這些書時要注意以下三點: 第一是要重點突出,統(tǒng)籌兼顧。
上半年在復(fù)習時,要注意廣度和深度,把重點標記出來。
暑假以后就要注意抓重點,把重點內(nèi)容背誦下來。
先要在腦海中有一個大的知識框架,然后把各知識點容納其中,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結(jié)果什么也沒得到。
在看書時要始終有一個問題意識,要知道怎樣抓重點,并注意一些細節(jié)之處,這樣才能有一個比較完備的知識體系。
第二是要在復(fù)習時注意一些具體例子的分析。
語言學的一個主要任務(wù)就是解釋具體的語言現(xiàn)象,所以對書中所舉的例子要留心。
在背誦重點內(nèi)容特別是一些概念時,要注意同時把一兩個例句背下來。
比如在復(fù)習“被”字句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過程時,就要把各階段的一些經(jīng)典例子背下來。
在回答問題時,要注意理論和實例相結(jié)合,具體說來就是在答完課本知識點后,舉一兩個典型例子來分析證明自己的觀點。
復(fù)習時不能光顧理論而忽視例子,這點要切記。
第三是要注意多做練習。
當復(fù)習完一個章節(jié)時,先把課本后面的練習題做一遍,不會的地方要查證。
齊魯書社有一套語言學的練習題,如下:《<古代漢語>學習輔導(dǎo)與習題集》,李軍,齊魯書社;《<現(xiàn)代漢語>學習輔導(dǎo)與習題集》,李軍,齊魯書社;《<語言學概論>學習輔導(dǎo)與習題集》,王靖,齊魯書社 我建議大家把這些題做一遍,以鞏固所學知識。
光有理論,不進行實踐是不行的,只有在做題中才能發(fā)現(xiàn)問題,以及時彌補知識漏洞。
還要注意的一點是,要好好研究往年專業(yè)課考題,研究出題角度和答題方法,重點是要找出這些問題所考內(nèi)容在課本上的落腳點,即出自什么地方,如何組織答案。
從往年考題中,我們也可以窺見課本重點內(nèi)容之所在,所以一定要注意把往年的考題做一遍,并仔細研究。
除此之外,還要注意閱讀原典,一方面是用來積累語料,另一方面是因為翻譯在考研中也占很大比例。
除了我前面所說的《古代漢語》中的“文選”外,還可以閱讀一下《左傳》和《孟子》等書。
《左傳》是很有必要讀的,往年也曾考過《左傳》選文的翻譯。
如果時間有限的話,建議大家先選擇閱讀《左傳》,以提高自己的古文閱讀能力。
以上就是要看的主要參考書和和我的復(fù)習方法,希望能幫上大家的忙。
當然,每個人的情況不同,大家要結(jié)合自身實際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不過,以上所列的書(特別是教材)最好還是要看一遍。
最后,祝大家考研成功
我的郵箱是jangang_528@163.com,有什么問題可以再聯(lián)系我。
歡迎大家騷擾,呵呵。
【附】漢語史專業(yè)考研參考書一、古代漢語必讀書目:郭錫良等,《古代漢語》(修訂本),商務(wù);唐作藩,《音韻學教程》(第二版),北大;王力,《漢語史稿》(新一版合訂本),中華;王力,《漢語語法史》商務(wù);王力,《漢語語音史》,中國社科;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商務(wù);二、古代漢語補充書目:王力,《古代漢語》,中華;向熹,《簡明漢語史》(上、下),高教;唐作藩,《漢語音韻學常識》,上教;耿振生,《音韻通講》,河北教育;蔣紹愚,《近代漢語研究概要》,北大;蔣紹愚,《古漢語詞匯綱要》,北大蔣紹愚,《近代漢語語法史研究綜述》,商務(wù);郭錫良,《漢語史論集》(增補本),商務(wù);馬建忠,《馬氏文通》,商務(wù);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三、現(xiàn)代漢語必讀書目:北大中文系現(xiàn)代漢語教研室,《現(xiàn)代漢語》,商務(wù);陸儉明,《現(xiàn)代漢語語法研究教程》,北大;陸儉明, 沈陽著,《漢語和漢語研究十五講》,北大;北大編《漢語方言學基礎(chǔ)教程》四、現(xiàn)代漢語補充書目:陸儉明,《陸儉明自選集》,河南教育; 陸儉明,《八十年代中國語法研究》,商務(wù); 朱德熙,《語法講義》,商務(wù);朱德熙,《語法答問》,商務(wù);馬真,《現(xiàn)代漢語虛詞研究方法論》,商務(wù)五、語言學參考書目:葉蜚聲、徐通鏘,《語言學綱要》(第三版),北大;陳保亞,《20世紀中國語言學方法論》,山東教育出版社;徐通鏘,《基礎(chǔ)語言學教程》,北大;胡明揚、賀陽、沈陽,《語言學概論》(語音、詞匯部分),語文;霍凱特,《現(xiàn)代語言學教程》, 北大; 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商務(wù);布龍菲爾德,《語言論》,商務(wù);六、文學史參考書目: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第一到第四卷),高教;錢理群等,《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三十年》,北大;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北大
蘇軾一生評價
元祐元年(1086年),司馬光因病逝世,享年六十八歲。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漢族,陜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xiāng)人,世稱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
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
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詡,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范,歷來受人景仰。
宋仁宗時中進士,英宗時進龍圖閣直學士。
宋神宗時,反對王安石施行變法,朝廷內(nèi)外有許多人反對,司馬光就是其中之一。
王安石變法以后,司馬光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
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學巨著《資治通鑒》、《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求個《智囊》的讀后感
郭沫若的創(chuàng)作生活道路是多變的,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段落。
第一段落是“五四”時期。
主要作為浪漫主義的天才詩人,以《女神》喊出了時代的真聲音,震醒了一代青年,釋放了被壓抑的社會心緒,滿足了時代的精神需求。
這是郭沫若的黃金時期,這一時期他的個性得到充分的表現(xiàn),自我實現(xiàn)的程度很高。
這當然跟“五四”時期特定氛圍有關(guān),那種寬松、自由、充滿朝氣的環(huán)境也有利于形成郭沫若浪漫的人格與創(chuàng)作風格。
第二個段落是三、四十年代,郭沫若變?yōu)椤霸娙恕鐣顒蛹摇薄?/p>
由“文學革命”、“兩個口號”論爭到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郭沫若常因其文名簇擁到政壇,雖然其浪漫的個性并不宜于政界,卻也以相當多的精力投入社會活動。
他的創(chuàng)作告別了“五四”時期那種朝氣,而逐步強化了現(xiàn)實感,而浪漫主義的想像力和激情也衰落了。
從文人普遍感時憂國的時代風尚看,郭沫若這種轉(zhuǎn)變是必然的,甚至也是必要的,然而這種轉(zhuǎn)變并不適合郭沫若那種天才型、文藝型性格。
郭作為浪漫詩人的心理、性格不能不被現(xiàn)實政治所扭曲、束縛,這一時期雖然也創(chuàng)作過《屈原》歷史劇這樣有影響的作品,但總的來說,郭沫若的創(chuàng)造力與時遞減。
第三個段落是中國內(nèi)地解放后,郭身居高位,雜務(wù)纏身,雖仍不時動筆,但多為應(yīng)制之作,藝術(shù)上不足觀。
綜觀郭沫若的一生,前后期有很大變化,但郭主要以詩名世,是詩人、文人,并非政治家。
他留給人們的也主要是詩。
所以評價這樣一位人物,應(yīng)著眼于其詩,特別是《女神》等早期詩作。
后期郭沫若最為人詬病的是表現(xiàn)太趨時,但考其心理性格特征,此“趨時”仍可說主要是文人表現(xiàn),大可不必以政治人物的標準去要求和衡量。
況且郭畢竟是一個曾經(jīng)非常真實過的人,那是一種比較徹底正視人性一切方面的真實,一種令傳統(tǒng)的沉悶心態(tài)難于忍受的真實,這就很難能可貴了。
一個社會所要求的文學產(chǎn)品必然是多方面的,既要有哲人式的深邃,也要有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和真誠的抒情,我們應(yīng)當承認,現(xiàn)代文學的這兩方面都還太少。
正因為這樣,我們應(yīng)以寬容和知人論世的態(tài)度去評說郭沫若其人其詩,理解和珍惜《女神》等“五四”文化遺產(chǎn),而不是苛求這樣一位天才詩人。
談?wù)勀銓ξ簳x風度的理解(大學語文作業(yè),600字,在線等)
魏晉風度在中國歷史上,恐怕很難再找到一個時期,像魏晉那樣,突然涌現(xiàn)那么多獨立特行,放蕩不羈,狂妄任誕之士。
他們喝酒、長嘯、裸形、做青白眼、把那個殘酷慘烈的魏晉時代渲染成血色的華麗。
那是個酒的時代,這個時代有太多的痛苦,太多的煩憂,于是有了“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有了劉伶的一醉三年,阮咸的與豬共飲,王羲之與友人的曲水流觴……美酒成了眾多士人放蕩生活的一部分。
那是個率性狂妄的時代。
阮籍說:“禮豈為我輩設(shè)也
”他有一個奇怪的癖好,常常一個人駕著牛車馱著酒,漫無目的向前走,直到牛車停住,前方找不到道路,然后放聲嚎啕痛哭。
看到當年鏖戰(zhàn)的英雄已隨風煙而逝,英雄已矣,小人當?shù)?,一聲“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
”的長嘆傳遍了魏晉大地。
他無視社會規(guī)范,母親去世了,他卻照常喝酒、吃肉。
到了埋葬的日子,阮籍蒸了一頭小肥豬,喝了二斗酒,然后向母親的棺柩告別。
然而——窮矣
只叫了一聲,頓時吐出血來,猛然倒地,變得像個病人。
他厭煩身邊虛情假意的來來往往,常常白眼相向。
母親去世后,面對許多來吊唁的人,阮籍只是披頭散發(fā),目光呆滯,形容枯槁,既不還禮,也不哭拜,來客得到的也只是他的白眼。
而劉伶也不亞于阮籍,他經(jīng)常抬棺狂飲,在屋中身上一絲不掛,人見均嗤之,他卻反唇相譏:“我以天地為房屋,以房屋為衣褲,你們干嗎要鉆到我褲襠里來呢
那是個歸真自然的時代。
是老莊思想讓他們擺脫現(xiàn)實的紛爭回歸自然,回歸自我。
它要求人們?nèi)サ羧藶樵熳鳎岢貧w自然,持守自身質(zhì)樸的本性。
在他們看來,符合自然本性的才是美的,自然而然就是美。
他們不受世俗約束,放浪形骸,不為外物所累,率性而為。
那是個友情的時代。
所有人來吊唁,都只得到了阮籍的白眼,唯有嵇康真正理解了阮籍,備了酒、 挾著琴來到靈堂。
阮籍終于青眼相對,他們成為了終身的朋友。
嵇康打鐵不想讓很多人知道,更不愿意別人來參觀。
向秀知道他的脾氣,悄悄地來到他身邊,也不說什么,只是埋頭幫他打鐵。
后來山濤推薦給他一個很高的職務(wù),他立即寫了《與山巨源絕交書》給山濤。
雖然給他寫了著名的絕交書,但臨終前嵇康卻對自己十歲的兒子嵇紹說:“只要山濤伯伯活著,你就不會成為孤兒
”果然,后來對嵇紹照顧最多、恩惠最大的就是山濤。
那是個音韻的時代。
一曲絕世《廣陵散》,何等唯美,凄美。
嵇康的臨刑撫琴,泰然冷笑,一曲終了,慨然就死,阮籍長嘯,他作的《大人先生傳》廣為流傳。
那是個矛盾逃避的時代。
獨立特行的嵇康,被晉文帝殺害;阮籍數(shù)次以醉酒避禍,終不免落得一個郁郁而死的結(jié)局;與嵇康一同打鐵的向秀,在嵇康死后,為避禍不得不去首都洛陽,晉文帝還挑釁說:“你不是想隱居山林嗎,干嘛還來這里
”向秀不得不回答:“像巢父、許由那樣的隱士,不能理解堯帝的圣賢,不值得羨慕。
”通過貶低古代隱士巢父、許由的高節(jié)情懷,取悅屠夫皇帝,保得一命。
這是非??杀?。
那是個美男如玉的年代。
這魏晉時期的人愛美,這和這個特定時代的戰(zhàn)亂、動蕩是分不開的。
在這個戰(zhàn)事頻繁的年代里,今天人頭還在脖子上,明天就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所以及時享樂成為了一種普遍的社會情緒。
感官、外化的美成為了大眾審美的標準。
而據(jù)說魏晉時期的男性審美呈現(xiàn)出陰柔傾向是和當時人的另一風尚緊密相關(guān),那就是服藥。
當時很多人都服食一種叫五石散毒性很強的藥物,這種毒性可以讓人的皮膚變嫩,但是皮膚變嫩以后,問題也隨之而來。
緊身的服裝就不能穿了,否則皮膚會磨破,于是大家紛紛改穿寬大的衣服。
鞋子也開始改穿木屐,減少腳和鞋子的摩擦。
更可怕的是,因為皮膚嫩得不能洗澡,當時的人大都滿身長虱子,虱多不癢成為一種時尚。
兩人在說話,其中一人伸手到衣服里抓出了一個虱子,那在當時是很時髦的事情。
可見服藥帶來了社會審美的巨大變動,陰柔美成為了社會的主流審美。
按《晉書》記載,嵇康“有奇才,遠邁不群。
身長七尺八寸,美詞氣,有風儀,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飾,人以為龍章鳳姿,天質(zhì)自然。
” 按《世說新語 容止》他“ 風姿特秀。
見者嘆曰: 蕭蕭肅肅, 爽朗清舉。
或云: 肅肅如松下風, 高而徐引。
” 可見他身材高大,相貌堂堂。
一付男子漢氣派。
與當時的一些男人多有涂脂抹粉地化裝,靠藥物換來的美相比,嵇康的英俊是出自然。
最有說服力的故事是,一次他去森林里采藥,竟被樵夫誤以為仙人下凡,其風姿可窺一斑。
他死了多年后,他的兒子嵇紹始到首都洛陽,有人對王戎說:“昨于稠人中始見嵇紹,昂昂然如野鶴之在雞群。
”王戎回答:“君復(fù)未見其父耳。
”由此可推想嵇康之風度儀態(tài)。
那還是個讓婦女追求自由展現(xiàn)自我的時代。
葛洪在《抱樸子》中說魏晉時候的女子象男子一樣,訪親問友,四處交游,夜里還打著火把,在街市上行走。
或半夜回家,或夜不歸宿,或游耍佛寺,或觀賞漁獵。
登山鄰水,離鄉(xiāng)遠行。
更有豪放的女子,路邊飲酌,彈唱歌舞,毫不羞澀。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
少時挾彈出洛陽道,婦人遇者,莫不連手共縈之。
”劉孝標注引《語林》:“安仁至美,每行,老嫗以果擲之滿車。
” 而丑陋的左思看到人家這番待遇,也“東施效顰”,誰知這群姑娘“齊共亂唾”,扔石頭,石頭倒也滿載而歸。
宗白華先生在《美學散步》中指出的:“漢末魏晉六朝時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苦痛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上極自由、極解放、最高于智慧最濃于熱情的一個時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藝術(shù)精神的一個時代。
”我說魏晉人雖然瘋狂,但是他們活得很真實。
他們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誕而風流自賞,用鮮血寫完了魏晉風度,留給后人無限的崇景。
我們所說的魏晉南北朝,始于東漢建安年代,迄于隋統(tǒng)一,歷時約四百年。
這個時期的特點,一是全國長期分裂,二是政權(quán)更迭頻繁,三是社會動亂。
在這個時期,同時并立的政權(quán)之間要相互征伐,新舊王朝的更替也多是通過戰(zhàn)爭實現(xiàn)。
即使沒有戰(zhàn)爭,上層統(tǒng)治集團的權(quán)力之爭同樣充滿殺氣。
這種時代基調(diào)又因士人的政治處境而染上了悲劇的色彩。
許多上層知識分子遭遇殺身之禍,許多文人被莫名其妙地卷入政治斗爭而遭到殺戮。
這個時期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現(xiàn)象,是士族門閥制度。
士族,又稱世族、高門大族,其對立的稱呼是庶族、寒門,它們之間的區(qū)別不在于官職的高下或財產(chǎn)的多寡,而在于宗族的血統(tǒng)。
由于亂世,由于門閥制度,朝不保夕的士人們意識到人的窮達不在于個人的才學和能力,因而沖決了漢代高度集權(quán)政治的儒家大一統(tǒng)的堤壩,這個時期的社會思潮反而自由活躍。
知識分子紛紛毀棄禮法,行為放曠,各種學說同時并興,一些異端思想也得以流行。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魏晉四百年社會思潮的主潮,是一股重視個體價值的洪流。
說到重視個體價值,先秦時屈原在與自身所屬的統(tǒng)治集團發(fā)生沖突時,敢于堅持自己的立場,不因個人的孤立而妥協(xié),這是他強烈的自我意識的表現(xiàn)。
屈原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始終相信自己的言行比他的對手更符合社會公認的政治道德原則。
對于宗族國家和君主的忠誠,是屈原難以放棄的東西。
在戰(zhàn)國諸子的爭鳴中,我們所能看到的,主要也是如何建立和建立何種社會規(guī)范的不同意見。
只有《莊子》比較特殊,它對以儒家為代表的關(guān)于社會禮儀制度的設(shè)想提出批判,把“自然”作為最高的原則,把個人的精神自由和人格獨立作為最終的追求,因而為魏晉時代具有異端傾向的士人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魏晉南北朝,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混亂的過渡時期,但是在思想史和文學史上卻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時期。
從人生的角度看,它是“人的覺醒” (李澤厚 《美的歷程》)的時代。
在中國歷史上,真正意義的人的自我意識的尋覓,真正意義的人對社會壓迫的反叛,應(yīng)該說始于魏晉南北朝。
對酒當歌 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 這就是魏晉時代貫穿始終的主旋律。
這種對生死存亡的重視和哀傷,對人生短促的感慨,是彌漫整個魏晉時代的時代氛圍,用魯迅的話來說,就是“悲涼之霧,遍被華林”。
《世說新語》的《傷逝》一章,記錄了魏晉士人悼亡傷逝的言語,這一支支如怨如慕的安魂曲,讀來令人黯然神傷: “支道林喪法虔之后,精神霣喪,風味轉(zhuǎn)墜。
常謂人曰:?昔匠石廢斤于郢人,牙生輟弦于鐘子,推己外求,良不虛也。
冥契既逝,發(fā)言莫賞,中心蘊結(jié),余其亡矣
?卻后一年,支遂殞。
” 死者法虔是支道林的同學,他內(nèi)質(zhì)美好,品格高尚,對于他的死,支道林借《莊子·徐無鬼》所述郢人與匠石以及《韓詩外傳》所載俞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深切表達了他的痛不欲生的悲悼。
“羊孚年三十一卒,桓玄與羊欣書曰:?賢從情所信寄,暴疾而殞,祝予之嘆,如何可言!?” 顏淵死,孔子說,天喪予
子路亡,孔子說,天祝予
祝者,斷也,同樣,這里桓玄借用典故,深切表達了對朋友死亡的一腔哀思。
為朋友的死亡而哀傷,如果不是朋友的人死去,又是怎樣的呢
王東亭與謝公交惡。
王在東聞謝喪,便出都,詣子敬,道欲哭謝公。
子敬始臥,聞其言,使驚起曰:?所望于法護。
?王于是往哭。
督帥刁約不聽前,曰:?官平生在時,不見此客。
?王亦不與語,直前哭,甚慟,不執(zhí)末婢手而退。
”謝公是王珣平生交惡的人,但是他沒有為冤家的死亡而高興,反而是深感痛惜,傾情哭悼,這確實很值得玩味。
顯然,魏晉士人對生命的珍愛是一種普遍的人類情懷,只要是人,只要有生命的不幸發(fā)生在人的身上,就會喚起他們對生命本身的同情與關(guān)注,而并不留意生命之主體與自己的關(guān)系如何。
生命是可貴的,每個人只有一次,魏晉士人們往往以愛惜自身為起點,到關(guān)心他人生命。
《晉書·阮籍傳》中也有阮籍哭悼素不相識者的描述: “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
籍不識其父兄,徑往哭之,盡哀而還”。
據(jù)日本學者高橋清編纂的《<世說新語>索引》,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在《世說新語》中,哭、泣、哀、亡、死這五個字,“哭”字出現(xiàn)27次,“泣”字出現(xiàn)18次,“哀”字出現(xiàn)24次,“亡”字出現(xiàn)41次,“死”字出現(xiàn)34次,可見都是《世說新語》動詞中的高頻字。
《圣經(jīng)》說“往遭喪的家去,強如往宴樂的家去”,問喪哭悼,這是一種關(guān)心人類自身的意向,這是一種博愛生命的情懷,既往的歷史進程所創(chuàng)造的一切言語辭令,都不足以傳達它的真諦。
正是由于魏晉人經(jīng)歷了無數(shù)的戰(zhàn)禍、喪亂、遷徙、流離、窮愁、困頓、妻離子散、家破人亡,才使得他們對于死亡有了獨特的體驗,有了深刻的思考: 蘭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
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
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nèi);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雖取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
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
悲夫
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王羲之從天道與人事的對比中,深感宇宙之偉大,人的存在之渺小,從具體的人生體驗中,總結(jié)出“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發(fā)出沉重嘆息。
除了“死生”,一切不足道,死生之困惑在他們心里永遠無法排遣。
既然人不免一死,性命無常,那么,人存在的唯一意義就在于盡情享用人的本然生命,執(zhí)著于個人生命的有限性和現(xiàn)世生活的今生性。
人應(yīng)該追求和全力把握的只能也只應(yīng)是生命的自然,以窮盡今生之快樂。
這樣,魏晉士人便由對死亡的恐懼轉(zhuǎn)而對生命享樂的留戀,“放棄了祈求生命的長度,便不能不要求增加生命的密度”,(王瑤《中古文學史論集》)一切都聚向于本然生命,窮盡生命之樂,“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暫的人生總充滿那么多的生離死別哀傷不幸才是真的。
……既然如此,那為什么不抓緊生活,盡情享受呢
”(李澤厚《美的歷程》) “張季鷹縱任不拘,時人號為?江東步兵?。
或謂之曰:?卿乃可縱適一時,獨不為身后名邪
?答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時一杯酒
?” 在當時這部分追求享樂的人影響較大,成為晉代統(tǒng)治者“整肅綱紀”的口實,一批士人因此而喪命。
但是應(yīng)該指出的是,在高張精神自由和人格獨立的旗幟下,魏晉士人認同的并非肉體享受而是一種生命的情調(diào)。
嚴肅的生活態(tài)度和高雅的審美趣味,是大多數(shù)魏晉士人傾心傾力的追求: “阮光祿在剡,曾有好車,借者無不皆給。
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
阮后聞之,嘆曰:?吾有車,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車為
?遂焚之。
”(《世說新語 德行》) 阮光祿有好車,有人葬母,想借車而不敢言,阮光祿事后聽說了這件事,卻引起深深的自責,以至焚車表明心跡,這是何等嚴肅的人生態(tài)度
再看王子猷: “王子猷嘗暫寄人空宅住,便令種竹。
或問:?暫住何煩爾
?王嘯詠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無此君
?”(《世說新語 任誕》) 魏晉士人趨向于追求一種高雅的生命情調(diào)而非肉體欲望的滿足。
竹子空心意指虛心、擊節(jié)意指氣節(jié)、凌云直上意指志向,正是魏晉知識分子人格的象征,所以他們寧可食無肉,出無車,也不可居無竹,即使是暫住,也不可一日無此君。
“竹林七賢”的嵇康和山巨源,原為知交,山巨源即山濤,他從吏部郎轉(zhuǎn)遷為散騎常侍時,出于善意,舉薦嵇康以自代,希望嵇康放棄與司馬氏對抗的立場。
嵇康作《與山巨源絕交書》,斷然拒絕:魏晉士人就是這樣用一種特殊的方式表示拒絕。
任誕之極,實是一種幽默,這里所說“幽默”并不是一般修辭意義上的“幽默”,而是人生姿態(tài)。
叔本華說:“幽默依賴了一種主觀的,然而嚴肅和崇高的心境,這種心境是在不情愿地跟一個與之極其牴牾的普通外在世界相沖突,既不能逃離這個世界,又不會讓自己屈服于這個世界。
”(叔本華《意志與表象》)魏晉風度無疑帶有叔本華所說的這種“幽默”的意味,強烈的矛盾沖突,造成一種人生姿態(tài)的尷尬和困擾,既無可逃遁,又深感無聊,只好以游戲人生的形式抒憤瀉郁,表達無可奈何的情緒與對人生的執(zhí)著的追求。
阮籍看人,據(jù)說要分白眼珠和黑眼珠,對于禮俗之人,用白眼,根本看不見黑眼珠。
魯迅說:“白眼大概是全然看不見眸子的,恐怕要練習很久才能夠。
青眼我會裝,白眼我卻裝不好。
”(《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guān)系》)阮籍成天喝酒,一醉好幾天不醒,陶淵明也特別能喝酒,彭澤樽,甚至成為后代贊揚人的酒量的典故。
阮籍喝了酒,經(jīng)常趕著車子在山林間游逛,任車子愛上哪兒就上哪兒,有時前面沒路了,走到山涯邊,他就放聲大哭著把車子趕回去。
對此,王勃說:“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滕王閣序》) 王子猷夜訪戴安道,經(jīng)宿而至,卻造門不前而返,目的與行為是如此乖離,在常人看來斷不可理喻,但它確體現(xiàn)了魏晉士人的一種審美的人生態(tài)度,即行為動機不在于外在的目的,而在于行為過程本身,既然“乘興而來,興盡而返”,已經(jīng)得到了心靈的滿足,又何必拘泥與“見戴”的外在目的呢
魏晉風度外在的特點可以概括為:穎悟、曠達、真率。
如果再加以概括,則可以說是追求藝術(shù)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詩文、使自己的人生藝術(shù)化。
這種藝術(shù)必須是自然的,是個人本性的自然流露。
魏晉時期形成一種新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它的理論形態(tài)就是魏晉玄學。
魏晉玄學的形成和莊子思想有明顯的關(guān)系,同樣是用人格的本體來概括統(tǒng)領(lǐng)宇宙,東晉以后又吸取了佛學的成分。
這是一種思辨的哲學,對宇宙、人生和人的思維都進行了純哲學的思考。
魏晉士人在對生命對宇宙作哲理思考之后,得出人生有限而宇宙無限,歡樂苦短而憂愁實多的結(jié)論,發(fā)出人生如夢,生命無常的悲愴的嘆息。
在具體的人生把握上,魏晉士人既不象儒家將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社會存在中去獲得弘展,積極進取,建功立業(yè),也大多不去投奔虛無縹緲的宗教天國。
在魏晉時期,佛教和道教得到一定程度的發(fā)展,但是佛道二教并沒有成為大部分魏晉人的精神支柱,并沒有成為中國的國教。
玄學論辯是魏晉士人主要的社交活動,在一般人看來,無休止地爭論那些有與無、言與意、形與神的抽象命題,是件味同嚼蠟的事情,可是魏晉名士卻把它看成是能給人帶來身心愉悅的樂事,這種論辯與其說是針鋒相對的辯駁詰難,不如說是一場智慧和才華的角逐“諸名士共至洛水戲,還,樂令問王夷甫曰:?今日戲樂乎
?王曰:?裴仆射善談名理,混混有雅致;張茂先論史、漢,靡靡可聽;我與王安豐說延陵、子房,亦超超玄著。
?”(言語) 這都是 “莊禪玄”(李澤厚 《中國古代思想史》)心靈的外觀,在崇尚風度的魏晉士人看來,漢儒提倡的名教是人生的執(zhí)和障,而魏晉風度就是要破執(zhí)除障,打開人生的新的窗戶,還自我以本來的面目。
這種具有特殊魅力和強烈影響力的人格美,就是魏晉風度。
阮籍、嵇康、陶淵明等著名的文學家的詩文作品體現(xiàn)了魏晉風度的特點,《世說新語》這部著名的作品就是魏晉風度的故事集。
魏晉風度那種對人生藝術(shù)化的自覺追求, 那種對人的個性化的向往,那種自我表現(xiàn)的欲望,那種無拘無束的氛圍,已成為一個美好的影像,映在后世人的心里。
然而如此瀟灑飄逸的魏晉風度卻產(chǎn)生在充滿災(zāi)難的時代,藝術(shù)與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是如此之不平衡。
從古到今,有相當多學者指出,魏晉風度表面看來瀟灑風流,骨子里卻潛藏深埋著巨大的苦惱、恐懼和煩憂。
關(guān)于魏晉風度的超然與憂憤交織這個特征,魯迅也有過提示。
魯迅說:“所以我們看晉人的畫象和那時的文章,見他衣服寬大,不鞋而屐,以為他一定是很舒服,很飄逸的了,其實他心里都是很苦的。
”(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guān)系) 就拿嵇康來說,他雖然一直倡導(dǎo)“越名教而任自然”,表現(xiàn)出的是莊子式絕對自由主義的人生趨向,但是根據(jù)他在《與山巨源絕交書》中“所謂達能兼善而不渝,窮則自得而無悶。
以此觀之,故堯、舜之君世,許由之巖棲,子房之佐漢,接輿之行歌,其揆一也”的自白,不難看出其實嵇康并不是像人們想象中那樣反對政治,他反對的只是“名教”,而名教正是司馬氏掩蓋丑行的遮羞布。
如此,以發(fā)表檄文《與山巨源絕交書》為標志,可見嵇康反對的是司馬氏一朝的高壓專制政策。
那么他這里走的,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是一條入世路線,與儒家的兼濟情懷并無二致。
從堅決否定儒家倫理到為儒家式的人格理想而赴死,這是嵇康生命個體無法回避的悖論,嵇康給歷史留下了太多的思考。
正是由于殘酷的政治清洗和身家性命的毀滅,使魏晉士人的人生慨嘆夾雜著無邊的憂懼和深重的哀傷。
他們無論是順應(yīng)環(huán)境、保全性命,或者是尋求山水、安息精神,由于藏存著人生的憂恐、驚懼,情感實際是處在一種異常矛盾的狀態(tài)中。
外表盡管裝得輕視世事,灑脫不凡,內(nèi)心卻更強烈地執(zhí)著人生,非常痛苦。
這構(gòu)成了魏晉風度內(nèi)在的深刻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