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AV午夜在线观看不卡|自拍偷在线精品自拍偷|欧美激情综合在线三区|亚洲综合精品在线

  • <rp id="fsfwt"><strong id="fsfwt"><cite id="fsfwt"></cite></strong></rp>
    <track id="fsfwt"></track>

      <track id="fsfwt"></track>
      1. <rp id="fsfwt"><strong id="fsfwt"><pre id="fsfwt"></pre></strong></rp>

          歡迎來到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網(wǎng)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當前位置: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 > 讀后感 > 中國古都與文化讀后感

          中國古都與文化讀后感

          時間:2017-10-01 08:09

          怎樣寫一書評價

          我們讀完一本書,就這本書發(fā)表,并把這些看法寫成文章就是書評。

          書評評什么

          凡與作品、作家有關(guān)的都可以評。

          一般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發(fā)表意見:可以對作品的思想意義、藝術(shù)特色、社會價值進行分析評價;可以對作家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人品學識進行總結(jié)評述;可以對讀者的閱讀進行指導;可以對作品的本身的得失從各個角度進行議論;可以結(jié)合作品的評論,探討各種美學問題等等。

          評什么確定之后,接下來就是怎樣評。

          初學寫書評的人最好寫簡評,所以我主要介紹簡評的寫法。

          寫簡評一般可以有這樣三個步驟:介紹——評價——推薦。

          先說“介紹”。

          “介紹”是指對所評的書的內(nèi)容作言簡意賅的概括敘述,讓讀者對該書的內(nèi)容有一個大概的了解。

          如書評《難忘<南京情調(diào)>》是這樣介紹的:“《南京情調(diào)》收入64篇文章,20世紀上半葉社會各界名流筆底的南京昔日景觀,風土人情,大多風流倜儻見性情;80幀照片,讓50年前的古都舊影清晰再現(xiàn),金陵舊時影像,幅幅滄海桑田顯趣味。

          ” 再說“評價”。

          “評價”可以是總括全書作鳥瞰式的評述,如書評《展現(xiàn)“另一個”愛因斯坦》是這樣評價《愛因斯坦晚年文集》的:“每篇文章都體現(xiàn)了作者的睿知和科學預見性。

          全書蘊涵著科學家與知識分子的良知,浸透著他對整個20世紀全人類的極大的人文關(guān)懷。

          ”也可以聚焦于作品的細部作畫龍點睛式的點評。

          如金圣嘆評《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guān)西》一節(jié)中魯達打店小二一段描寫:“一路魯達文中,皆用‘只一掌’、‘只一拳’、 ‘只一腳’,寫魯達闊綽,打人亦打得闊綽。

          ”三言二語就點出了《水滸》對魯達的動作描寫是充分個性化的。

          “評價”是書評中最重要、最關(guān)鍵的部分,也是最見功力的部分,從這里可以見出一個人的思想水平、藝術(shù)素養(yǎng)、鑒賞能力、語言功夫等等。

          評價作品要注意以下幾點:①要注意評價的科學性。

          要以科學的文學理論為指導,實事求是地進行評論,不要以個人的直覺和偏見任意地拔高或貶低。

          ②要注意見解的獨創(chuàng)性。

          要反復閱讀、分析、研究、揣摩、品味,深入了解準確把握評論對象,挖掘出作品的思想意義和藝術(shù)特色,從而提出自己新穎、深刻、精辟的見解;而不是浮光掠影地泛泛而讀,分析不得要領(lǐng),只是發(fā)表一些陳舊、膚淺、庸俗的見解。

          《世說新語》中有這樣一篇小說“阮光祿在剡,曾有好車,借者無不皆給。

          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

          阮后聞之,嘆曰:‘吾有車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車為

          ’遂焚之。

          ”宗白華先生是這樣評析的:“這是何等嚴肅的責己精神

          然而不是出于畏人言,畏于禮法的責備,而是由于對自己人格美的重視和偉大同情心的流露。

          ”宗先生的評析見解獨到,深刻精辟,所謂“析義理于精微之蘊,辨字句于毫發(fā)之間。

          ”(《古文觀止·序》)③要注意語言的生動性。

          評論語言與議論文的語言有相同的地方,如要求語言表達準確、嚴密;又有不同的地方,需要講求適當?shù)奈牟?,增強表達的形象性與生動性。

          再說“推薦”。

          這是書評的結(jié)尾,有好書與讀者共享的意思。

          如《難忘<南京情調(diào)>》是這樣寫的:“南京文化淵源流長,底蘊深厚,值得特別關(guān)注。

          鐘情于南京文化的人,即便不到南京,也能從《南京情調(diào)》中體味一番南京情調(diào)。

          ” 俗話說文無定法,寫書評當然也無一定的格式,可以因人而異,因書而異。

          比如偏于談感受的書評就可以直接從述感開頭:“何建明的長篇報告文學《中國高考報告》是一部具有強烈震撼力的作品。

          不讀則罷,越讀越使人感到,高考的分量實在太重太重,它重得使許多中國人的腰背都壓彎,連中華民族的脊梁也被壓得出現(xiàn)了嚴重的畸型。

          高考啊

          何時才能走出怪圈

          ”(《走出高考的怪圈》)想要帶點文學色彩又要給讀者一點懸念的也可以抒情開頭:“若你走進普魯斯特的世界,我想你不會不驚嘆于那美妙的符號所產(chǎn)生的神奇魅力,不會不沉醉于瑪?shù)氯R娜小點心的綿長回味,不會不震悸于人類內(nèi)心的隱秘世界的強烈曝光。

          作為《追憶似水年華》的譯者之一,我也不可能不更真切地感受到普魯斯特開啟的感覺世界對我的靈魂與感官的誘惑、沖擊、洗滌、豐富、與凈化。

          ”(《全新而永恒的感覺世界》)當然書評的結(jié)尾也不一定都要推薦式的。

          可以表達某種愿望,如“愿借葦岸的親切誠實的語言,生動盎然的詩意和寧靜柔韌的美感鋪就的小徑,引領(lǐng)我們走向詩意棲居之地。

          ”(《讀<太陽升起以后>》)表達愿望之中有推薦作品的誠意。

          也可以批評某種現(xiàn)象或做法,如“他們認為如果兒童畫能與范例完全相同,那么這種訓練就是成功的。

          然而他們不明白,兒童有他們自己的世界,兒童有他們自己的藝術(shù),他們與成人不一樣

          種種人為的限制對兒童藝術(shù)潛能都可能是一種扼殺。

          ”(《生動有趣的圖畫書》)批評的目的仍然是為了推薦。

          廣義的書評包括讀后感。

          讀后感偏重寫自己的主觀感受。

          讀后感要注意三點:第一,寫讀后感必須有一個明確的中心論點(或中心思想),不能雜亂無章,文意散漫。

          第二,這個中心論點(或中心思想)必須是從所讀的材料中提煉、概括出來的,與所讀的材料有著必然的、內(nèi)在的聯(lián)系。

          第三,寫讀后感必須是寫自己的所讀、所思、所感、所悟。

          可以寫一點,也可以寫幾點,不求面面俱到,但一定要寫自己獨特的認識和理解。

          從文體上看,讀后感或立論,或駁論,或闡述議論,都與議論文相似,通常把它歸入議論文的范疇,作為議論文的一種。

          寫讀后感要避免以下幾種情況:①“感”少“述”多。

          名為讀后感,卻很少有“感想”、“感慨”、“感悟”,大量的甚至通篇都是復述、引述所讀的內(nèi)容。

          ②“感”得不新。

          文中雖有所感,卻只是老調(diào)重彈,或人云亦云,寫不出自己真切的獨特的感受來。

          ③“感”得不深。

          雖也能寫出一點自己的感受來,但猶如蜻蜓點水,泛泛而談,淺嘗輒止。

          ④“感”得走調(diào)。

          雖然寫了很多的感想,但不知“感”從何來,與所讀材料無絲毫關(guān)聯(lián);或者雖也是“感”從“讀”來,但曲解原作的意思,“感”得走了樣。

          寫書評無論偏重評還是偏重感,都要下工夫反復研讀作品本身,然后方能評便能切中肯綮,悟便有獨到之見。

          經(jīng)典古今中外名著文學 推薦50部

          1、推天道以明之書 《周易》2、高華宏闊的史詩典范 《荷馬史詩》3、西方寓言的始祖 《伊索寓言》4、中國道家的開山之作 《老子》5、中國先秦時期的百科全書 《詩經(jīng)》6、兵家韜略之首 《孫子兵法》7、垂范千古的儒家經(jīng)典 《論語》8、中國史學敘事傳統(tǒng)的開山之作 《左傳》9、第一部世界性通史著作《希臘波斯戰(zhàn)爭史》10、第一部系統(tǒng)地論述政治哲學的著作《理想國》11、希臘理智最完美的紀念碑《幾何原本》12、初學入德之門 《大學》13、孔子傳授之心法 《中庸》14、儒學“內(nèi)圣”走向的開啟者 《孟子》15、游逍遙、達齊物的智慧結(jié)晶 《莊子》16、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 《韓非子》17、印度心靈的鏡子 《羅摩衍那》18、世界上所有民法典結(jié)構(gòu)的基礎(chǔ)《法學階梯》19、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0、開傳統(tǒng)政治學體系之作《政治學》21、道教丹學之宗 《抱樸子》22、禪宗理論的基石 《金剛經(jīng)》23、中國古代歷史地理名著 《水經(jīng)注》24、古今家訓之祖 《顏氏家訓》25、初唐政治的重要文獻 《貞觀政要》26、中國禪宗精神的精髓 《壇經(jīng)》27、扶桑的空谷足音 《源氏物語》28、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 《夢溪筆談》29、歷史與文學的完美體現(xiàn) 《資治通鑒》30、從地獄到天堂的旅程 《神曲》31、驚心動魄的人間慘劇 《竇娥冤》32、世界第一大奇書 《馬可波羅游記》33、最受中國人推薦的英雄傳奇《水滸傳》34、包含處世權(quán)謀與人生智慧的杰作《三國演義》35、駕馭與統(tǒng)治的教科書 《君主論》36、自然科學的獨立宣言 《天體運行論》37、阿拉伯世界的百科全書 《一千零一夜》38、東方世界的《堂吉訶德》《西游記》39、成就人生事業(yè)的大學問 《菜根譚》40、探索自我心靈與世界的距離 《蒙田隨筆全集》41、舞臺中的上帝 《莎士比亞全集》42、騎士風尚的飄逝 《堂吉訶德》43、東方醫(yī)學巨典 《本草綱目》44、古今游記之最 《徐霞客游記》45、近代科學奠基之作 《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46、現(xiàn)代實驗科學的宣言 《新工具》47、理性主義形而上學體系的代表作品 《倫理學》48、中國思想啟蒙的先驅(qū) 《日知錄》49、花妖狐魅的笑影與詩情 《聊齋志異》50、充滿傳奇色彩的冒險小說 《魯濱遜漂流記》51、理性和自由的法典 《論法的精神》52、第一部百科辭書 《百科全書》53、世界政治學最著名的古典文獻 《社會契約論》54、第一部產(chǎn)生國際影響的德國文學作品 《少年維特之煩惱》55、揭示剩余價值的真正起源 《國富論》56、中國最偉大的文學作品 《紅樓夢》57、徜徉在幻想的天空 《格林童話》58、法國批判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之作 《紅與黑》59、與《孫子兵法》齊名的一代巨著 《戰(zhàn)爭論》60、西方人口理論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tǒng)的著作 《人口原理》61、第一部用人類學材料寫成的原始社會發(fā)展史 《古代社會》62、19世紀以前美學的高峰 《美學》63、夢回美好的童年 《安徒生童話》64、世界女權(quán)運動的圖騰柱 《簡愛》65、科學與文學的完美結(jié)合 《昆蟲記》66、瞻望我們最遙遠的過去 《物種起源》67、馬克思主義的精髓所在 《資本論》68、雄渾磅礴的史詩般的生活畫卷 《悲慘世界》69、匯兵迦奇謀方略之書 《三十六計》70、日神和酒神的至深本能 《悲劇的誕生》71、諄諄教誨中的睿智與光芒 《曾國藩家書》72、俄國革命的鏡子 《安娜卡列尼娜》73、社會學理論的開山之作 《社會學原理》74、新古典主義經(jīng)濟學理論的源泉 《經(jīng)濟學原理》75、人類心靈的旅途 《夢的解析》76、東方宗教的神圣贊歌 《古檀迦利》77、現(xiàn)代科學管理理論之源 《科學管理原理》78、民族脊梁的心血與靈魂 《魯迅全集》79、宗教社會學合倫理學最重要的代表作品《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80、意識流小說的旗幟 《尤利西斯》81、美國人民的“官方哲學”《實用主義》82、革新生命意識的文學經(jīng)典 《追憶似水年華》83、現(xiàn)代西方經(jīng)濟崛起的動力 《就業(yè)、利息和貨幣通論》84、開啟人生的一把鑰匙 《卡耐基成功之道全書》85、詮釋最寶貴的生命歷程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86、隨風而逝的愛情經(jīng)典 《飄》87、人生的徘徊與輪回 《圍城》88、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lián)Q新天 《詩詞》89、改變命運的必修學科 《經(jīng)濟學》90、系統(tǒng)集中地反映薩特本本論和倫理學思想 《存在與虛無》91、現(xiàn)代影響最大的教育著作之一 《教育過程》92、美國800多所大學管理學的教科書 《管理學》93、散發(fā)青春氣息的現(xiàn)代經(jīng)典 《麥田的守望者》94、光輝的生存法則和人生尊嚴 《老人與?!?5、迎接未來世界的行動指南 《第三次浪潮》96、再現(xiàn)拉丁美洲社會歷史的鴻篇巨著 《百年孤獨》97、美的回歸與魅力 《美的歷程》98、倫理學政治哲學領(lǐng)域最重要的理論著作 《正義論》99、21世紀的展望 《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100、人類靈魂的獨特詮釋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宜興有多少個鄉(xiāng)鎮(zhèn)

          中國歷史大全1、已知的在中國境內(nèi)的最古老的原始,是“元謀猿人”。

          在中國云南謀盆地發(fā)現(xiàn)的顆古人類牙齒化石,經(jīng)科學鑒定,距今約有170多萬年了。

          2、約70——20萬年前,“北京猿人”(簡稱“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的洞穴里。

          3、北京人已經(jīng)知道使用天然火。

          人類第一次取得了支配一種自然力的能力。

          4、到了大約18000年前,仍然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里,生活著一批被稱作 “頂洞人”的遠古人類。

          他們已經(jīng)具有明顯的黃種人的體態(tài)特征。

          5、山頂洞人不僅會人工取火,而且制造出了中國縫制工藝史上的第一枚骨針,骨針約同火柴棍般粗細,長82毫米。

          6、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國出現(xiàn)了古老的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

          7、陜西西安半坡文化的彩陶,十分精美。

          人面網(wǎng)紋盆上各種紋飾,是原始美術(shù)、原始文字和原始藝術(shù)的結(jié)晶。

          8、山東龍山文化的黑陶,烏黑光亮,有著金屬器皿一樣的光澤。

          9、長江流域的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文化,與黃河流域的半坡文化同樣古老,7000年前那里的人們已經(jīng)會用大型木構(gòu)件建筑房屋。

          10、大約4000多年前,發(fā)生了一些部落戰(zhàn)爭。

          黃帝是其中一個部落的首領(lǐng),因為他深得人心又聰明勇敢,取得了最后勝利。

          11、在古老的華夏族逐漸形成的過程中,黃帝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黃帝也就被后世尊為華夏族(即中華民族前身)的“人文初祖”。

          12、黃帝之后,中華民族先后又出現(xiàn)了幾位杰出的人物:堯、舜、禹。

          堯禪位于舜,舜禪位于禹。

          13、堯舜禹的時代,洪水泛濫成災。

          大禹奉命治水,終于治服了洪水。

          14、后來,禹的兒子啟繼承了王位,建立了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約公元前22世紀公元前17世紀)。

          15、相傳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就開始有了歷法,所以人們都把中國古老的傳統(tǒng)歷法叫夏歷。

          16、夏歷是按月亮的運行周期制訂的,又叫陰歷。

          由于歷法中有節(jié)氣變化和農(nóng)事安排,所以又稱農(nóng)歷。

          17、夏朝最后一個統(tǒng)治者桀,暴虐無道。

          東方的商部落,在湯的領(lǐng)導下強大起來,打敗了夏建立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初——公元前11世紀)。

          18、商朝的青銅器制造業(yè)有很大的發(fā)展。

          商朝后期制造的 司母戊大方鼎重達875公斤,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世界上最大的出土青銅器。

          19、商代的甲骨文是刻在龜甲獸骨上的一種古代文字,已經(jīng)是相當成熟的文字了。

          在殷墟出土的15萬片刻 有文字的甲骨中,總字數(shù)達到160多萬字,其中有單字4600多個,已識別的有1000多個。

          20、商代末期,在黃土高原上,一個叫“周”的部落強 盛起來。

          到周文王時,周國成了西方諸侯的新盟主。

          21、商朝最后的統(tǒng)治者紂王好酒淫樂。

          周武王時,周聯(lián)合其他部落討伐商朝,經(jīng)過牧野之戰(zhàn),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約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256年)。

          22、周朝建立后,分封了大大小小71個小國,有魯、齊、魏、晉、宋、燕等。

          這些小國的國君叫諸侯。

          23、西周前期180多年,中原一帶產(chǎn)生了許多大型樂舞。

          祭祀山川時用的是表現(xiàn)大禹治水的《大夏》舞,紀念武王伐紂功績的武舞是《大武》舞。

          24、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將都城東遷,名為“東周”。

          分為“春秋”、 “戰(zhàn)國”兩個時期。

          25、春秋時期,100多個諸侯國林立,互相爭奪,勝者成為霸主,出現(xiàn)了 “春秋五霸”,一般的說 法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

          26、公元前606年,楚莊王“問鼎大小輕重”。

          鼎是王權(quán)象征,傳說大禹鑄了九個鼎,代表九州。

          楚莊王問鼎,表明他有做天子的野心。

          27、春秋中后期,吳越兩國交惡。

          先是吳王闔廬戰(zhàn)敗受傷而死。

          其子吳王夫差立志報仇,讓人每天高聲提醒他:“夫差,你忘了殺父之仇了么

          ”后來,吳國在夫差的領(lǐng)導下打敗了越國。

          28、越王勾踐決心雪恥。

          他“臥薪嘗膽”,每天高聲自問:“勾踐,你忘了亡國的恥辱么

          ”越國經(jīng)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再次打敗吳國,吳王夫差自殺。

          29、約2500年前,中國出了位偉大的思想家——老子。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

          30、《道德經(jīng)》又名《老子》,書里寫著:禍有時會成為福的因由,福中有時藏伏著禍。

          因此要注意“物極必反”, 還要注意“道”“德”相長。

          31、生活于公元前551——前479年的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

          32、孔子最早在中國興辦私學,他有弟子三千人,賢者七十二人。

          33、孔子為中國古代文化發(fā)展作出了不朽的貢獻,他整理編訂了《易》、《詩》、《禮》、《樂》、老子授經(jīng)圖孫武像 《尚書》、《春秋》等 “六經(jīng)”。

          34、孔子享年73歲,死后葬在魯國都城北邊(今山東曲阜“孔林”處)。

          孔子故居后來改建為“孔廟”。

          35、孔子的學生們追憶孔子日常教誨和生活行為,整理成一部語錄體書,稱作《論語》,這部書成為儒家的經(jīng)典,對后世有很大影響。

          36、孫武,是春秋末期一位杰出的軍事家。

          傳世有著名的兵書《孫子兵法》十三篇。

          37、《孫子兵法》提出了著名的“ 知彼知已,百戰(zhàn)不殆”、“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兵無常勢,水無常形”等許多戰(zhàn)爭原則。

          38、《孫子兵法》的根本宗旨在于:精通戰(zhàn)爭的目的是為了“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

          《孫子兵法》因此被稱為“兵學圣典”,并被廣泛應用于政治、外交、商戰(zhàn)、體育等領(lǐng)域。

          39、《孫臏兵法》是另一位杰出的軍事家,戰(zhàn)國時期的孫臏所著,孫臏是孫武的后代。

          40、齊將田忌與齊王賽馬屢敗。

          孫臏教田忌改用自己的下等馬對齊王的上等馬,敗一場;再用自己的上等馬、中等馬分別與齊王的中等馬、下等馬對陣,田忌勝二場,總比分2:1,田忌勝。

          “孫臏賽馬”是一個很著名的策略。

          41、戰(zhàn)國時期開始后,各個諸侯國都和周王一樣,自稱為王,其中的七個強國號稱“戰(zhàn)國七雄”,他們展開了“兼天下”、“一宇內(nèi)”的戰(zhàn)爭。

          42、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國盛行“鐘鼓之樂”。

          近年在湖北隨縣曾侯乙墓中,出土了124件古代樂器。

          43、在出土的鐘鼓樂器中,有一套大型編鐘,最為珍貴。

          這套編鐘在地下埋藏了2400余年,現(xiàn)在仍能以準確的音調(diào)、優(yōu)美的音色演奏古今樂曲。

          44、中國古代第一個享有盛譽的名醫(yī),是春秋戰(zhàn)國后期的民間醫(yī)生扁鵲 。

          45、扁鵲精通各種醫(yī)術(shù),又總結(jié)前人方法,創(chuàng)造了望、聞、問、切的四診法,幾千年來一直為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所采用。

          46、“百家爭鳴”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一場激烈的思想交鋒,戰(zhàn)國爭雄激烈之時,也是百家爭鳴鼎盛之際。

          47、秦在公元前770年才被封為中國西部的一個諸侯國,疆域較小,國力不盛,始終被中原諸侯鄙視。

          但自從實行了商鞅變法后,國勢蒸蒸日上,很快成為戰(zhàn)國七雄中的強國。

          48、公元前238年,雄才大略的 秦王嬴政,開始親理朝政,經(jīng)過短短的17年,滅其他六國,于公元前221 年統(tǒng)一了中國,建立了秦朝 。

          49、秦滅六國后,贏政稱“皇帝”,意即“德過三皇,功高五帝”。

          50、為盡快改變春秋戰(zhàn)國500多年分裂造成的各種混亂,鞏固秦王朝的統(tǒng)一,秦始皇下令統(tǒng)一幣制,使用 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作為全國統(tǒng)一的貨幣。

          51、秦始皇還下詔統(tǒng)一度量衡 ,并繼續(xù)采取一系列措施,如“修弛道,車同軌 ,書同文”,來鞏固秦 萬里長城 秦王朝的政權(quán)。

          52、中國古文字中,最早有 甲骨文、 金文,西周時期有 大篆(籀文),戰(zhàn)國時期有蝌蚪文(古文)。

          此外一些諸侯國還有各自不同的文字。

          53、秦統(tǒng)一后,規(guī)定小篆為統(tǒng)一字體,通行全國,后來,秦朝出現(xiàn)了一種更加便于書寫的隸書,這種字體從漢朝起在官方和民間通行,至今仍在廣泛使用。

          54、秦、趙、燕等北方諸侯國,為抵御北部游牧民族的入侵,曾分別修筑過長城。

          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下令把不相銜接的各段長城連成一體,再向東西延伸,全長達1萬多華里,號稱萬里長城。

          長城大都修筑在高山峻嶺之上,易守難攻。

          55、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領(lǐng)導了一次聲勢浩大的農(nóng)民起義;公元前206年,秦朝被劉邦領(lǐng)導的武裝力量推翻了。

          56、項羽和劉邦為爭奪帝位,進行了四年的楚漢戰(zhàn)爭。

          57、在發(fā)生于巨鹿的一次大戰(zhàn)中,項羽命士兵砸破鍋鼎,鑿沉船只(“破釜沉舟”),只帶三天口糧,以示決戰(zhàn)必勝的決心。

          結(jié)果項羽的軍隊九戰(zhàn)九捷,立下首功,分封天下,自稱為 “西楚霸王”。

          58、劉邦曾與秦朝關(guān)中父老 “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并且下令廢除秦朝全部苛法,明令禁止犒軍擾民。

          由于實施德政,得到廣泛擁護,劉邦被封為“漢王”。

          59、公元前202年,劉邦圍項羽于垓下,項羽自刎。

          劉邦(漢高祖)建立西漢王朝(公元前206年—— 公元25年)。

          為順應民心思安、期盼休養(yǎng)生息的現(xiàn)實,劉邦制定了各種減輕人民負擔的政策,使社會 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起來。

          60、漢高祖之后,漢文帝、漢景帝繼續(xù)推行休養(yǎng)生息的政策。

          經(jīng)過漢初六、七十年的努力,中國出現(xiàn)了政治升平、經(jīng)濟繁榮的盛世,史稱“文景之治”。

          61、漢武帝即位后,以其雄才大略,開拓西部疆域,建立起豐功偉業(yè),使西漢進入鼎盛時期。

          歷史上把“秦皇漢武”并稱,正是因為他們先后完成了中國統(tǒng)一、穩(wěn)固發(fā)展的偉大事業(yè)。

          62、西漢帝國的強大,使中原人不再被稱為“秦人”,而通稱 “漢人”、“漢族”了。

          63、公元8年,王莽篡漢,改國號為“新”,但由于他施行暴政,引起赤眉、綠林軍起義,隗囂、 公孫述等擁兵自立。

          公元23年9月,綠林軍攻入長安,王莽被殺。

          64、劉秀是劉邦之后,王莽內(nèi)亂時期起兵爭奪天下,于公元25年重建東漢(公元25——220年)政權(quán),定都洛陽,自號為“漢光武帝”,史稱“光武中興”。

          65、養(yǎng)蠶抽絲、紡紗織綢,是5000多年前中國人的重大發(fā)明。

          公元前5——6世紀,絲綢傳到西域。

          到了漢代,絲綢業(yè)已十分發(fā)達。

          紛至沓來的商隊,把各種絲和絲織品運到了古羅馬帝國,絲綢之路開始形成。

          66、中國古代最早的紙實際上是一種絲織品,有一種帛(極薄的絲綢)在古代作為“紙”用。

          所以漢代以前就有許多帛書帛畫。

          67、到了西漢早期,出現(xiàn)了用植物纖維制成的紙,如絮紙、麻紙。

          68、公元105年,東漢的蔡倫改進造紙術(shù),發(fā)明價廉物美的“蔡侯紙” 這種紙平整光滑,又薄又軟,成本低廉,便于書寫。

          69、漢武帝為了鞏固大一統(tǒng)的政權(quán),提出“獨尊儒術(shù)”,以孔子學說為核心內(nèi)容的儒家思想開始占統(tǒng)治地位,并逐漸形成儒教。

          70、佛教在元前后絲綢之路由印度傳到中國,對后世的中國文化產(chǎn)生深遠影響。

          東漢時中國道教在民間興起。

          71、東漢將亡之際,劉備、曹操、孫權(quán)爭奪天下,此后各種大小戰(zhàn)爭不斷,著名的有官渡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還有夷陵之戰(zhàn)。

          最終的結(jié)果是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史稱三國(公元220——280 年)。

          72、三國時期有幾位彪炳史冊的著名人物,如: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曹操有雄才大略,關(guān)羽是忠義的英雄。

          他們受到后世中國人的尊崇。

          73、晉朝(公元265——420年)時的煉丹家葛洪,在冶煉各種礦物的過程中,了解到一些礦物的性質(zhì),總結(jié)出不少化學知識,他寫的 《抱樸子》堪稱一部原始化學的重要著作。

          74、《水經(jīng)》是漢朝桑欽的一部河道學專著,但記述過簡,有缺漏。

          北朝(公元386——581年)酈道元以此書為綱要,詳加注釋,取名《水經(jīng)注》。

          75、《水經(jīng)注》記述了1252條水道河流,連許多歷史事件、人物、傳說神話、文物碑石等各種史跡故聞,都有涉獵。

          全書30萬字,是部綜合性的地理學巨著。

          76、王羲之是東晉(公元317——420年)杰出的書法家。

          據(jù)說他年輕時常臨池寫字,就池洗硯,使得池水盡黑,故有“墨池”之說,相關(guān)的名勝有多處,推浙江紹興蘭亭。

          77、公元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等人在蘭亭飲酒賦詩,共得佳作四十余篇,編為一集,王羲之親為作序并書寫,稱為《蘭亭序》,是中國書法的絕代佳作。

          真跡惜已失傳。

          78、瓷器的制造工藝比較復雜,故瓷器的出現(xiàn)比陶器晚。

          從商周起才有原始青瓷。

          經(jīng)過漫長的發(fā)展過程,到了東漢晚期,中國已能大批生產(chǎn)胎堅質(zhì)細、色澤翠艷的青瓷。

          三國兩晉時期,南方越窯所生產(chǎn)的青瓷最為有名。

          79、從三國的吳國開始近400年間,連續(xù)有六個朝代在 南京建都,后人稱南京為 “六朝古都”。

          80、三國時代的大數(shù)學家劉徽,最早提出了圓周率的計算方法 “割圓術(shù)”。

          他從圓內(nèi)接正多邊形入手,求得圓周率的近似值為3.14159。

          81、南朝的數(shù)學家祖沖之,得到小數(shù)點后七位數(shù)的圓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

          這比歐州 數(shù)學家計算出同精度的圓周率早了1000多年。

          82、經(jīng)過四、五百年戰(zhàn)亂,公元581年隋朝建立,589年,隋文帝楊堅重新統(tǒng)一中國。

          83、隋文帝是個明君,他勵精圖治,治國有方。

          十幾年后,各地府庫皆已盈滿,無處再容納糧食布帛。

          因此隋朝的典章制度后來都在唐朝得到繼承,有的長期為后世沿用。

          84、隋朝創(chuàng)立了科舉制,后又設(shè)進士科。

          科舉”即分科舉士,“進士”即晉仕之意。

          隋朝創(chuàng)立的科舉制,沿襲1000多年,直到清末才終止。

          85、隋朝時,中國經(jīng)濟的重心已開始南移,大量的糧食財富從南方運往全國,為此,公元605年,隋煬帝下令開鑿貫通南北的大運河。

          86、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南至余杭(今浙江杭州市),北達涿郡(今北京通縣),全長2000多公里,沿河修了堤道,栽種了柳樹。

          87、隋朝工匠李春營造的趙州橋(原名安濟橋),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石拱橋,也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古老的石拱橋。

          此橋的單孔大拱跨度為37.37米,完全用石塊砌成。

          88、公元618年,唐朝(公元618 ——907年)建立。

          626年,李世民繼位當了皇帝,即唐太宗。

          唐太宗十分注意安撫百姓,他經(jīng)常引用古代荀子的話:“君者,舟也。

          庶人者,水也。

          水則載舟,水則覆舟”,以警醒自己,告誡朝廷官員。

          89、中國歷史上的帝王中,唐太宗最善于兼聽納諫。

          他鼓勵臣下直言切諫,且常能屈己納諫。

          90、魏征是唐初名臣,他常說“兼聽則明, 偏信則暗”。

          一生對皇帝據(jù)理力諫達200多次。

          91、魏征病逝后,唐太宗惋惜不已,他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魏征沒,朕亡一鏡矣

          ” 92、唐玄宗李隆基開元年間(公元713——741年),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為繁盛的時期,號稱“開元盛世”。

          當時的都城長安(今陜西西安)有百萬人口,各國的使節(jié)、商人、留學生數(shù)以萬計。

          四方珍奇積聚,極盛極富。

          93、唐朝廷在廣州設(shè)市舶司(其長官稱為市舶使),專管海外貿(mào)易。

          94、唐代開始,東南沿海許多商人紛紛揚帆出海。

          他們每年九、十月間,乘著東北季風南下東南亞各國經(jīng)商,待來年三、四月間再隨著東南季風“回唐山”。

          這些在東南亞“住蕃”和移民的“唐人”,成為最早的華僑 。

          95、唐后,許多國家都把盛唐的中國人及華僑稱為“唐人”,他們聚居的地方就成了唐人街。

          96、唐朝多才子,更多有不屈不撓舍生取義之士。

          著名者如玄奘只身徒步往天竺(印度)取經(jīng),過沙漠、翻雪山,越叢山峻嶺,闖林莽沼澤,九死一生,歷時19年,行程5萬華里。

          97、唐朝天寶初年,鑒真和尚乘船五渡東海挫敗,幾度死里逃生,歷經(jīng)12年磨難,雖雙目失明,信念仍不減當年,六渡滄海終于成功,終老日本,成為一代宗師。

          98、唐貞觀十五年,文成公主遠嫁西藏,帶去許多工匠、技藝、典籍、物種,對西藏的開發(fā)起到積極作用。

          99、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改國號為“周”。

          武則天富權(quán)略,能用人,掌握政權(quán)達40余年,死后,唐中宗復位。

          100、唐玄宗早期政治清明,任用賢相,稱為開元盛世,但晚年因?qū)檺蹢钯F妃,釀成“安史之亂”,長安淪陷,從此唐朝由盛而衰,一蹶不振。

          101、唐朝工匠用各種礦物燒制出青、綠、黃三種艷麗的彩色陶器,所以叫唐三彩。

          唐三彩作品多為人物或動物俑,個個造型生動,栩栩如生,為藝術(shù)珍品。

          102、唐代的繪畫風格十分注重線條的變化,不論是凡人常物,還是云中的飛天神仙、反彈琵琶的歌女舞妓,都給人以“天風飛揚,滿壁風動”、“毛根出肉,力健有余”的美感。

          103、唐代天文學家中最有成就的是僧一行(原名張遂),他通過觀測,證實了太陽的運行速度是不均勻的,時快時慢。

          僧一行還大規(guī)模實測了子午線的長度,這在世界上是第一次。

          104、中國古代歷史上有“六大古都”,它們分別是陜西西安、河南洛陽、江蘇南京、北京(以上四地曾是幾個朝代的都城)、河南開封和浙江杭州(分別是北宋和南宋的都城)。

          105、唐朝時期,中國是東方最先進的國家,日本先后派了十多批遣唐使到中國學習,人數(shù)多時達五六百人。

          這些日本譴唐使回國以后,積極傳播中國的社會制度和文化,促進了中日的友好關(guān)系和文化交流。

          106、公元907年,唐朝節(jié)度使朱溫廢掉唐朝皇帝,建立梁朝,歷史上稱為后梁。

          此后的50多年里,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個朝代,相繼統(tǒng)治黃河流域,合稱五代(公元907——960年)。

          同一時期,在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山西,先后出現(xiàn)了10個割據(jù)政權(quán),總稱十國。

          到公元960年,宋朝建立,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結(jié)束。

          107、公元960年,后周大將趙匡胤在陳橋驛(今河南開封東北)發(fā)動兵變,手下將士們把黃袍加到他身上,擁立他為皇帝,取國號為“宋”,定都在開封,歷史上稱為北宋(公元960——1127年)。

          趙匡胤就是宋太祖。

          108、宋太祖為了鞏固統(tǒng)治,采納宰相趙普的建議,加強中央集權(quán)。

          他設(shè)酒宴,解除了石守信等人的兵權(quán)。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杯酒釋兵權(quán)”。

          109、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和政治家,他被宋神宗任命為宰相后實行變法,整理財政和軍政,稱為“王安石變法”。

          后來由于司馬光等人的強烈反對,變法維持不到十年就結(jié)束了。

          110、北宋時期官員包拯,為官清廉,剛正不阿,人們把他當作清官的典型,尊稱他為“包公”、“包青天”或“包龍圖”。

          中國民間流傳著許多有關(guān)包公的動人故事,表達了人們對他的敬仰之情。

          111、五代十國時期,各地佛教盛行。

          宋朝時宋太祖下令雕版刻印《大藏經(jīng)》,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模印刷佛經(jīng)。

          112、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shù)相當發(fā)達,火藥、造紙、印刷術(shù)和指南針一起被稱為中國古代的四大發(fā)明。

          113、沈括是北宋時期的著名科學家,對天文、歷法、音樂、醫(yī)藥、數(shù)學等很是精通。

          他在所著的《夢溪筆談》一書中,記載了自己豐富的研究成果。

          此外,他還記錄了當時勞動人民的許多發(fā)明創(chuàng)造,比較有名的如畢升發(fā)明活字印刷術(shù)等。

          114、印刷術(shù)的發(fā)明和推廣被譽為世界文明之母。

          北宋時期,畢升在雕版印刷的基礎(chǔ)上發(fā)明了活字印刷,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

          大約200年后,這一技術(shù)傳到其他國家,對世界文明的發(fā)展進程起到推動作用。

          115、火藥的發(fā)明與中國古代的煉丹術(shù)有密切關(guān)系。

          因為火藥具有很強的殺傷力,唐朝末年,被廣泛應用到軍事上。

          宋元時期,火藥技術(shù)有了更大的改進。

          后來火藥的制造方法傳到阿拉伯,又從阿拉伯傳到歐洲各國。

          116、在很早的時候,中國就發(fā)明了指南針。

          北宋時期,人們創(chuàng)造了適用于航海的指南針,把航海事業(yè)推向了新的時代。

          這一時期,中國的造船技術(shù)在世界上也最為先進。

          117、北宋時期大量開采金、銀、銅、鐵等礦藏,銅錢是當時的本位貨幣,鑄造量非常大,在今天東到日本、西至歐洲、非洲的廣大地區(qū)都有出土。

          118、兩宋時期的制瓷業(yè)非常發(fā)達。

          宋瓷品種繁多,花紋秀麗,并大量出口海外,江西的景德鎮(zhèn)已成為中國著名的瓷都。

          119、宋朝時期,市場上流通貨幣以銅錢、鐵錢、金銀等金屬貨幣為主。

          為了攜帶方便,北宋前期,四川地區(qū)出現(xiàn)“交子”,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紙幣的使用為商業(yè)繁榮提供了便利條件。

          120、宋代的針炙學和法醫(yī)學成就突出,《洗冤集錄》是中國第一部系統(tǒng)的法醫(yī)學著作,比西方同類專著早了300多年。

          121、司馬光是北宋著名歷史學家,他用了19年的時間編寫的《資治通鑒》,是一部著名編年體通史,敘述了從戰(zhàn)國到五代1300多年的歷史。

          122、宋朝末年,宋江領(lǐng)導的一批民眾在山東省梁山一帶起義。

          后來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就是以此為背景創(chuàng)作的。

          123、宋朝時期,中國境內(nèi)還有一些其他民族建立的政權(quán),如契丹族建立的遼,女真族建立的金,黨項族建立的西夏等。

          1127年,金朝的軍隊攻破開封,俘虜了北宋的皇帝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徽宗的另一個兒子趙構(gòu)稱帝。

          逃到南方,在杭州建立政權(quán),歷史上成為南宋(公元1127-1279年)。

          124、岳飛是南宋的抗金名將,他率軍北上以收復被金軍占領(lǐng)的宋朝領(lǐng)土,卻被秦檜等人以“莫須有”的罪名害死。

          岳飛葬在杭州西湖邊上。

          后人為了紀念他,在他的墓前放了用生鐵澆鑄的秦檜等人的跪像,表示對奸臣的強烈憎恨。

          125、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大舉進攻南宋,南宋著名的將領(lǐng)文天祥組織軍民抵抗,失敗后被俘虜。

          元朝統(tǒng)治者采用各種方式勸他投降,他寧死不屈,寫下了《正氣歌》和《過零丁洋》等詩篇,表現(xiàn)了不屈不撓的民族氣節(jié)。

          《過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兩句,成為千古名言。

          126、蒙古族是中國北方一個古老的民族。

          12世紀末,鐵木真經(jīng)過十多年戰(zhàn)爭統(tǒng)一了蒙古各部,1206年被推舉為蒙古的大汗,尊稱為“成吉思汗”,意思是“堅強的君主”。

          127、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孫子。

          1271年他建立了元朝(公元1271——1368年),稱為元世祖。

          元朝在成立過程中及成立以后,發(fā)動了大規(guī)模的擴地戰(zhàn)爭,向西一直打到歐洲的多瑙河流域,對世界歷史發(fā)展進程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

          128、在中國歷史上,元朝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的都要大。

          元朝實行行省制度,對全國實行有效的統(tǒng)治。

          元朝的首都大都,是聞名世界的商業(yè)中心,大都就是中國現(xiàn)在的北京。

          129、元朝中后期,棉花已在全國范圍內(nèi)廣泛種植,棉紡織業(yè)發(fā)達。

          棉布成為江南人的主要衣料,這是中國古代經(jīng)濟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元朝的黃道婆,推廣了黎族人民先進的棉紡技術(shù),對棉紡織業(yè)的發(fā)展做出巨大貢獻。

          130、元朝時期,中外交往頻繁,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寫下《馬可波羅游記》一書,生動描述了大都、杭州等城市的繁榮景象,激發(fā)了歐洲人對中國的向往。

          131、元朝時期有大批信仰伊斯蘭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遷入中國,他們同漢、蒙、維吾爾等族長期雜居相處,互相融合,開始形成一個新的民族回族。

          132、元朝同許多國家和地區(qū)有貿(mào)易關(guān)系。

          福建省的泉州是元朝最大的港口,在當時和埃及的亞歷山大港并列為世界第一大港。

          泉州生長著很多刺桐樹,故以刺桐城聞名于世。

          133、1368年,朱元璋率領(lǐng)農(nóng)民起義,推翻元朝政權(quán),建立了明朝(公元1368——1644年),朱元璋即明太祖。

          明初定都南京,后來,明成祖把都城遷到北京。

          134、1405到1433的近30年間,鄭和率領(lǐng)的船隊先后7次下西洋,到達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

          鄭和下西洋寶船模型。

          135、1417年,蘇祿(今菲律賓)國王帶領(lǐng)300多人訪問中國,歸國途中病逝于山東,明成祖派人為他舉行隆重葬禮。

          明朝以后,中國多次修護蘇祿王陵,表達了中國對這位菲律賓友好使者的悼念之情。

          136、明朝時期,日本海盜商人經(jīng)常在中國東南沿海一帶騷擾。

          他們勾結(jié)明朝土豪奸商,到處搶掠財物,殺害百姓,給中國沿海造成極大的禍害。

          這些強盜被叫做“倭寇”。

          明朝大將戚繼光組織軍隊,給倭寇以痛擊。

          1565年,戚繼光聯(lián)合俞大猷,把橫行百余年之久的倭寇全部消滅。

          137、明朝后期,顧憲成和高攀龍等人在江蘇無錫的東林書院講學,他們經(jīng)常在書院里議論朝政,抨擊當權(quán)者,這些人被稱為“東林黨”。

          當時大宦官魏忠賢專政,兇險殘暴,東林黨人不怕迫害,指斥魏忠賢等人為“閹黨”,與他們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

          138、明朝規(guī)定用科舉制度選拔官吏。

          政府規(guī)定科舉考試只許在四書五經(jīng)范圍內(nèi)命題,應考的人不能有個人見解,文體要呆板地分成八個部分,叫做“八股文”。

          139、明朝永樂年間,明成祖選派解縉等3000人編輯成《永樂大典》,共110095冊,輯入各類圖書七八千種,是中國規(guī)模最大的一部類書。

          該書先后抄錄正副兩部。

          正本后來被燒毀,副本在1860年英法聯(lián)軍和1900年的八國聯(lián)軍入侵北京時兩次被焚毀劫掠,目前存世的僅有300余冊。

          140、明朝卓越的醫(yī)學家李時珍,歷經(jīng)20多年,寫出了一部具有總結(jié)性的藥物學巨著《本草綱目》,成為世界醫(yī)學的重要文獻。

          141、明朝時期,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來到中國。

          他在傳教的同時,也積極傳播西方的科學文化知識,明神宗給他以很大的支持。

          利馬竇為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他的墓在北京西城。

          142、徐光啟是明代著名科學家,他向利瑪竇學習天文、數(shù)學、測量、武器制造等各種知識。

          他編寫的《農(nóng)政全書》,是中國古代的一部農(nóng)業(yè)百科全書。

          他還和利瑪竇合作翻譯了古希臘數(shù)學家歐幾里德的《幾何原本》。

          143、明朝末年,科學家宋應星編著了《天工開物》一書,對明代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生產(chǎn)技術(shù)進行了總結(jié),這部書被譯成好幾國文字,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144、明朝地理學家徐霞客,根據(jù)他一生游歷考察的成果,寫出了《徐霞客游記》一書。

          書中最早揭示了中國西南地區(qū)石灰?guī)r地貌的各種特征,徐霞客也因之成為世界上科學考察石灰?guī)r地貌的先驅(qū)。

          詳情見下面的網(wǎng)址查看:

          日本作家

          三島由紀夫的作品不推薦你看。

          川端康成的倒是可以讀一下。

          、比如說:雪國、伊豆舞女、等。

          其它日本作家的話比如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特別出彩。

          女作家建議你讀一下樋口一葉的作品。

          現(xiàn)在的話就是你提到的村上春樹,還有渡邊淳一的也不錯。

          你自己上網(wǎng)搜索一下網(wǎng)址吧。

          聲明 :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聯(lián)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 jinzzs.com 版權(quán)所有

          友情鏈接

          心理測試 圖片大全 壁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