鼾聲 劉墉 閱讀答案
參考答案:18、時間 “夜色已深”、“月亮在窗外移”、“月亮從窗口消失”、“隨后”、“最后”。
19、對兒子堅定的盼望與思念。
20、父親對兒子的愛。
21、對兒子細心、周到的關(guān)愛。
22、第一次是因為:父愛如磐石,我感動又內(nèi)疚第二次是因為:父愛如母,我被深深地感動。
23、插 表現(xiàn)“我”當年的無知,為下文寫“我”裝作打鼾作鋪墊。
24、父子之間深沉感人的愛。
鼾聲因公因私,我已好幾年沒回故鄉(xiāng)了。
忙忙亂亂地行走在城市的街頭,幾乎忘記了獨自生活在鄉(xiāng)村老屋里的老父。
前不久,家鄉(xiāng)的表哥寫信告訴我,父親蹲在村口路邊守望的身軀像是一塊堅硬的石頭……看到這里,我的淚水滾了出來,連忙推去所有事務(wù),一刻不敢停留地往故鄉(xiāng)趕。
在村口的路邊,父親終于看到他風塵仆仆的兒子出現(xiàn)在回家的路上。
他站起來,搓著那雙大手嘿嘿地笑著。
吃過簡簡單單的晚飯,嘮過一陣子平平常常的家常,窗外夜風起處蟲鳴漸 我打了個呵欠說:“爸,咱睡吧。
”父親的眼中露出難色,他說:“嗯,睡吧。
”隨后又站起身往門外走。
“我愛打鼾,怕吵你睡覺,我找人搭鋪去。
”我攔住他笑說:“爸,我是你的患,像你,也打鼾,你不是不知道,兩只喇叭一塊兒吹,熱鬧。
”父親不好意思地笑了一聲,開始脫鞋寬衣。
于是,我跳上了那張自己睡了十幾年的破舊、寬大而又溫暖的床。
跟以前一樣,父親睡那頭,我睡這頭,彼此枕著一雙臭腳。
月亮在窗外移,樹梢遙動,篩下一床碎銀。
但聽不到那熟悉、親切的鼾聲 父親在那頭說:“不早了,睡吧。
”我在這頭應(yīng)道:“睡吧。
”月亮從窗口消失,雞啼在村莊遠遠近近的地方響起,床上仍然沒有那親切的鼾聲。
記得以前與父親同寢時,在田頭地尾勞累了一天的父親頭沾枕頭就睡過去,鼾聲驚天動地,吵得我無法入眠,就惱怒異常地用腳踹醒他,叫他熬著等我睡去后他再睡……想到這里我的心好痛。
于是,就裝作打鼾,打得既重又急,仿佛睡 得極香極沉。
父親在那頭輕輕地側(cè)了側(cè)身,并欣慰地舒了一口氣。
隨后,我發(fā)現(xiàn)父親輕輕地起來,輕輕地給我掖被角,最后,父親竟用手輕輕地摸我的臉。
當那粗糙而又溫暖的手在我臉上劃過時,我嗅到了一種特別的氣息。
鼻子一酸,淚水便滾出了眼眶。
父親的手一抖,替我抹去淚水,嘆了一聲說:“雞都叫了,睡吧。
”我哽咽著答道:“睡吧。
”18.這篇文章以 順序展開情節(jié),請找出相應(yīng)的標志性詞語。
19.文中加橫線句“父親蹲在村口路邊守望的身軀像是一塊堅硬的石頭”表現(xiàn)了父親20.“我嗅到了一種特特的氣息”中“特別”指21.文中加點的四個“輕輕的”表現(xiàn)了父親22.這篇小說寫“我”兩次流淚:第一次是因為第二次是因為23.文中畫波浪線處是 敘,其表達作用是24.本文通過寫“鼾聲”表現(xiàn)了
高手進,急
廣州一模作文
<>片段是:我母親待人最仁慈,最溫和,從來沒有一句傷人感情的話.但她有時侯也很有剛氣,不受一點人格上的侮辱. 這是我辛辛苦苦打的希望您笑納呀
以愛為話題的作文 -要母愛或者父愛什么的 謝謝
世界上歌頌母愛的很贊美母愛的言語很多,每到此類文都會讓我心動,也為自己是一個母親而感到自豪,更為自己有一個活潑可愛的女兒而幸福。
曾幾何時,嗷嗷待哺的女兒已經(jīng)初長成人,不再是那只知頑皮的玩童;自從女兒上學后,灌輸給女兒的就是要在這個社會上好好生存,就必須認真學習。
看到女兒似懂非懂和那疑惑的目光,我只能狠下心來當作沒有看見。
8月5日,我們派出所轄區(qū)有一家長報警:自己剛剛參加中考的兒子不見了,因為中考成績不理想,所以擔心獨生子會出事。
從家長談話中,得知小孩平常成績不錯,這次中考發(fā)揮失常,離重點學校錄取分數(shù)僅差3分,本來家長已經(jīng)準備交贊助費讓孩子上學,但言語間多了少許不滿,孩子為此離家出走。
不幸的事終于發(fā)生,很快,孩子的尸體被發(fā)現(xiàn),竟然是跳樓自殺。
家人悲痛欲絕,后悔莫及。
一個青春的孩子就這樣的消失,這讓我輾轉(zhuǎn)而思。
翻翻報紙,看看電視,一個個血的教訓映入我的眼簾。
現(xiàn)在的孩子成天生活在過分關(guān)愛和溺愛的環(huán)境中,什么事情都是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一手包辦,連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沒有,更不用說要孩子學會承擔、接受挫折的鍛煉。
同時,“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我們家長的夙愿,許多家長認為孩子應(yīng)把學習放在第一位,只看重分數(shù)、成績,不重視孩子探索問題的能力,使得孩子從小就承受巨大的壓力。
有些家庭過于功利、過于嚴厲,使孩子承受過大的壓力,一旦不成功,就會加以指責,為了讓孩子成為完美無缺的人,家長便經(jīng)常在孩子身上挑缺點、找毛病,以求達到自己的標準。
隨著學習競爭日益激烈,學習內(nèi)容與實踐活動的增多,孩子們在提高自身綜合素質(zhì)的同時所產(chǎn)生的心理壓力和心理障礙往往被我們忽視。
而這些心理因素的消極作用恰恰是阻礙孩子們健康成長的最大隱患。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家長經(jīng)常只關(guān)心孩子的“身病”,卻看不見孩子的“心病”,日積月累,在孩子身上我們看到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不自信、厭學、行為怪異等,有的甚至出現(xiàn)文中所講事例。
只有關(guān)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對孩子出現(xiàn)的心理問題盡早預防、干預、矯正,才能全面促進孩子的心智發(fā)展。
我們要把握愛的真諦,走出溺愛的誤區(qū),設(shè)身處地考慮孩子的實際情況,照顧孩子的興趣愛好和實際能力,尊重孩子的意愿,選擇一條適合孩子成長的道路,不要對孩子提出過高的要求,及時減輕孩子過重的精神壓力,讓孩子充滿自信,才能促進其健康成長。
高爾基說過:說起愛,就是母雞都會做的事情
不僅要給孩子愛,還要讓孩子學會愛
要讓孩子愛你,你一定得學會尊重孩子
要讓孩子尊重你,你要懂得信任孩子。
作為一位母親,這給了我深深的觸動,回顧自己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也存在這樣問題嗎
我想不要把孩子人生的最大砝碼僅僅壓在學習成績上,而是要培養(yǎng)孩子有一個健康的心理、美好的品格和良好的自理能力,這才能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健康成長環(huán)境。
一位教育家說過:“只有讓孩子體驗寒冷,體驗孤獨,才能讓孩子在承受挫折的同時激發(fā)其考慮如何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的能力,如果這個過程經(jīng)常得到強化,孩子就會由被動變?yōu)橹鲃樱瑥亩鴳?zhàn)勝困難”。
只有給孩子一個健康的成長環(huán)境,讓孩子在自信中生活成長,才有可能擁有健康的心靈,長大才能做個有用之人,為社會做出貢獻。
體現(xiàn)母愛的動作描寫
母愛,釅聲 自從我起,母親就一直忙個不停 ,我們很少有機會坐談心,她女之間的語言不多,但我們之間的感情卻內(nèi)較而深刻。
細細看,不惑之年的母親開始微胖,記憶中潤白的臉已不復存在。
頭發(fā)里冒出的絲絲銀白也隱約提醒著我母親老了。
我的心莫名的痛。
母親在我不知道的時候,一點一點送走了她的青春,為我。
母親雖然不認識字,但她卻非常關(guān)心我們。
每天上學時她永遠不忘叮囑我:“路上車多,騎車慢點兒。
”這時候,我就會不耐煩的回一句“知道了”。
小時候母親總不讓我出遠門,我為此常與她鬧便鈕。
偶然看到的,他在里面寫道:“我們都是人質(zhì),只要離開了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哥哥姐姐,就會牽著他們的心,成為人質(zhì)。
”“每個被愛的人是人質(zhì),每個愛人的人是贖金。
”“贖到最后,把自己也貼上去了。
”也許是因為這樣,母親才不讓我出遠門吧,她怕勾起她那顆牽掛的心。
母親每天不僅要上班,回到家還要為我們做飯,而她從來沒抱怨過什么。
記得有一次,那天很冷,我一回到家,母親就馬上為我端來了熱湯,邊忙還邊叮囑我小心燙著,她怕我沒聽清楚,還一連說了好多次。
這也許在常人看來就是煩人的嘮叨,但卻隱藏著另一種深沉的東西。
我的眼淚大顆大顆的掉在了熱氣騰騰的湯里。
母親自己總是省吃儉用,對我們卻顯得落落大方。
每當有好吃的東西,母親總要讓給我們吃,而當我們不肯接受時,她又會編造一些謊言來拒絕我們。
母親從來沒為自己買過一件好的衣服,有時姐姐買衣服給她,她也老是說不合適或別的什么的,其實是她舍不得花錢。
即使母親生病了,也總是撐著。
記得小時候我曾問過母親,為什么她的腳底上有那么多裂痕,而她只是一直微笑不說話。
等到長大后我才知道,母親的腳底隱藏著對我們太多的愛。
母愛,永遠是濃濃的愛的河流,從未變少,從未遠離孩子的左右。
無論她是傳統(tǒng)的媽媽,還是現(xiàn)代的媽媽,無論她是年老還是年輕,她們的愛總在不遠處守望著 <母愛如粥> 有這樣一位母親,她每天都和她的兒子聊天,她給他講一些他小時侯的故事:光著屁股在小河里游泳被蝦刺傷了屁股赤著腳丫躥到樹上吃桑葚被毛毛蟲咬得渾身疙瘩,林林總總,他都已經(jīng)忘了的事情,她總是記憶猶心,如數(shù)家珍。
她每天總是會利用一大部分時間來給他熬粥。
用那種最長最大、顆粒飽滿、質(zhì)地晶瑩、略帶些翠青色的米粒。
一顆一顆精心挑選。
如果偶爾一不小心手指沾起了兩顆,她會將它們重新放進米堆,重新挑選。
她把那些米們洗得純粹而有潔凈,然后放進一只棕色瓦罐,倒上沉淀過的泉水,用柴火慢慢熬,火不能太猛,否則粥會受熱不均勻。
她把火兒侍侯得溫順而精致,宛若一位恬靜嫻雅的。
熬一罐粥,通常要花費兩個半小時。
她小心翼翼地把粥倒進一只花瓷碗,一邊晃著腦袋,一邊對著粥吹氣,吹到自己呼吸困難,粥也變涼了。
她微笑著用湯匙喂給兒子吃,可是兒子閉著眼睛,漠然地拒絕了她。
她并不生氣,微笑如昔。
第二天,繼續(xù)揀米,熬粥,吹冷,并且接受拒絕。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她的手指已經(jīng)變得粗糙而又遲鈍,她搖晃的腦袋已經(jīng)白法叢生,她的力氣也大不如從前往往是粥冷到一半時便已經(jīng)上氣不接下氣,必須借助扇子來完成下一半的降溫。
可是兒子依然冷漠著拒絕她。
她一直微笑著,始終沒有流下一滴眼淚。
這種熱情與冷漠的對峙持續(xù)了八年零七十三天,第八年零七十四天,她正和他兒子講著他小時侯的故事,兒子突然睜開眼睛,不大清晰的說了聲:“媽媽,我要和粥。
”她頓時淚如雨下——那是他自從醫(yī)生宣布腦死亡后開口說的第一句話。
醫(yī)生說,像他這樣的情況,只有十萬分之一的機會。
兒子那天吃到了母親熬的粥,粥其實并不像她描述的那樣好吃,有微微的糊味,而且還帶有咸咸的眼淚味道。
可想而知,母親是多么不平靜。
故事到這里并沒有結(jié)束。
三個月之后,就在兒子完全可以生活自理之時,母親撒手人間。
臨走時,握著兒子的手。
笑容安詳而從容。
兒子在清理遺物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一本母親的病歷,其實早在七年多以前,在兒子昏睡后的一年多之后,不幸又一次降臨了這個家庭——母親被確診為肝癌晚期。
是什么信念可以支撐一位肝癌晚期晚期的女人與病魔對抗了七年
醫(yī)生說這是個奇跡。
兒子知道,創(chuàng)造奇跡的正是——那可憐而尊貴、平凡卻偉大的母親
我有一個好媽媽,她給了我生命,給了我未來。
一個冬夜,我正在做作業(yè),四周一片寂靜,媽媽走來,悄悄地把她那單薄的衣裳披在我的身上。
當時鐘報了十一點,作業(yè)才作完,我一回頭,看見母親一直靜靜地站在我的身旁,眼中布滿血絲,我心痛極了,一頭撞在媽媽的懷抱中,抱住冷得發(fā)抖的媽媽,竟止不住嗚咽起來。
你輕輕地說:“快睡覺去,別哭了,媽媽不冷。
”躺在床上,我總睡不著,在我眼前總浮現(xiàn)出媽媽那瘦小的身影。
媽媽多好啊
多年前的往事紛至踏來,我陷入了往事之中。
那是夏天的一個夜晚,多從夢中醒來,感覺很不舒服,渾身發(fā)燙。
因為我爸爸是醫(yī)生,所以我清楚的判斷出我發(fā)燒了。
我連忙爬起來,哭叫道:“媽媽,我發(fā)燒了”。
媽媽一下子翻身起來,把我抱在懷里,著急地摸著我的額頭,接著很快給我吃了藥,又拿來濕頭巾敷在我頭上,把我緊緊地摟在懷里。
早晨,我從睡夢中醒來,發(fā)現(xiàn)媽媽正坐在床邊。
見我醒了,她微笑著問我:“好點了嗎
”我望著媽媽那和藹的面容,點了點頭,激動地說:“好多了
媽媽,謝謝你……”我鼻子一酸,再也說不下去了。
想到這里,我不禁想起了姐姐教我的一首歌,是啊
我的媽媽是世上最好的媽媽
然而,我將怎樣報答母親的恩情呢
每每讀起這首詩,心中便會涌起無限的柔情、無窮的思念、無盡的懷戀。
母親的影子便會由心頭躍至眼前,溫柔慈祥地望著我,目不轉(zhuǎn)睛,充滿愛意。
這時,記憶的閘門便無數(shù)次地被沖開,我便也無數(shù)次地隨之跌落進母愛濃濃的包圍之中了。
每個媽媽都是那么辛苦的,為了子女付出一切。
那與此同時,又有幾個子女知道媽媽心理的感受呢
也許是我們自己長大了,在我們長大的同時,媽媽也長了白頭發(fā)。
媽媽也不會再是以前的媽媽了,以前我們還小,那么她要擔心的只是要怎么教好我們,讓我們健康的成長。
而現(xiàn)在呢
媽媽們要擔心的不止這些了…… 每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媽媽的無私奉獻,母愛是動物的本能,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媽媽不愛自己的孩子的。
母愛是人間最高尚的一種愛,是不要回報的愛,不要理由的愛,是驚天地,泣鬼神的愛。
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位母親和兒子相依為命。
兒子長大后,深深得愛上了一位漂亮姑娘,可是這個姑娘為了考驗他,竟然向他索要他母親的心。
為了討得姑娘的歡心,他真的用劍挑開了母親的胸膛。
捧著母親還在跳動的心,他飛也似的跑向姑娘所在的樹林深處,不料途中狠狠地摔了一跤,久久沒有爬起來。
這時,母親的那顆心說話了:“孩子,你摔疼了嗎
” 還有誰能如此為兒女作出犧牲
還有誰能比我們自己更關(guān)愛自己
至靈至性的人,我們還要拿什么忙碌和不便的理由,找借口不去回報我們的父母,有時候僅僅是?;丶铱纯催@么簡單
我們不陌生這樣的情況;黑夜來臨恰逢停電,許久后當燈光復明時,我們會頓生感激甚至拍手歡呼。
然而更多的時候,陽光普照,滿世界光明,我們卻不知道感激甚至漠視了身邊的陽光。
陽光給了萬物以生命,我們卻往往對此遲鈍不曾感觸。
前一段時間在網(wǎng)上和網(wǎng)友聊天,網(wǎng)友深有感觸地說,天大地大,什么都比不上父母的恩情大。
然而遺憾的是,如此樸素通俗的道理自己總是不能時時深切感悟。
古人把父母恩德說成“三春暉”,意即父母恩德跟陽光一樣無償,。
世間關(guān)愛之情眾多,而最真摯最深邃最無怨無悔最不計回報的愛莫過于是父母之愛了。
親情是一道永恒的光芒。
佛經(jīng)上說,花開花謝幾度秋,滾滾江水向東流,人間世代新?lián)Q舊,唯有那父母對子女的愛,天長地久至死難休。
自古潮起又潮落,白云千載空悠悠,少年不識親恩重,唯有父母對子女的牽掛,。
親情無邊,寸草心永遠難報三春暉啊
請知道歷史人物的高人回答!
我想你說的那個太監(jiān)應(yīng)該姓沈直隸獻縣人沈吉祥,于十四歲時,父母為其凈身,在裕親王府中充當太監(jiān)。
嘉慶十二、三年間(1807-1808),沈吉祥因跌傷左腿骨折,請求紅陽教的教首劉興禮醫(yī)治
紀曉嵐的資料
紀曉嵐(17241805),名昀,曉嵐的字,直隸河間獻縣(北滄縣)人。
據(jù)史載,他一生詼諧、滑稽,機敏多變,才華出眾,給后世留下許多趣話,素有“風流才子”和“幽默大師”之稱。
他是清代著名的學者、詩人、目錄學家和小說家。
總體而言,他的一生與民間傳說中的形象和銀屏上的形象存在很大的不同。
在流行的民間傳說和電視劇中,紀曉嵐與乾隆這對君臣的關(guān)系是十分融洽的,其間充滿信任、調(diào)侃和幽默。
這是經(jīng)過美化了的描寫,歷史上并不如此。
實際上紀曉嵐不過是乾隆蓄養(yǎng)的文學詞臣而已。
這要先從紀曉嵐的長相說起。
在民間傳說中,紀曉嵐的形象風流倜儻,一表人材;在銀屏上,基本上由張國立“壟斷”的紀曉嵐形象,也頗說得過去。
真實的情況完全不是這樣。
據(jù)史書上記載,紀曉嵐“貌寢短視”。
所謂“寢”,就是相貌丑陋;所謂“短視”,就是近視眼。
另外,跟紀曉嵐交游數(shù)十年的朱珪曾經(jīng)有詩這樣描述紀曉嵐: 河間宗伯姹,口吃善著書。
沉浸四庫間,提要萬卷錄。
如此說來,紀曉嵐還有口吃的毛病。
當然,紀曉嵐既然能通過各層科舉考試,其間有審音官通過對話、目測等檢查其形體長相以及說話能力,以免上朝時影響朝儀“形象”,應(yīng)該不至于丑得沒法見人,但無論如何,紀曉嵐長相不好看,卻是無疑的。
長得丑,近視眼,口吃,這些生理特點都成為紀曉嵐一輩子與乾隆貌合神離、不得乾隆真正信任的重要原因。
這里需要介紹一下背景知識。
紀曉嵐的官場命運是由乾隆掌握的。
乾隆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圣主”,也是一位自小生長深宮的皇帝,有很多怪習。
對于紀曉嵐來說,乾隆最要命的一條就是對身邊近臣的用人標準。
他不但要求這些人機警敏捷,聰明干練,而且要相貌俊秀,年輕漂亮。
例如和珅、王杰、于敏中、董誥、梁國治、福長安等人都是數(shù)一數(shù)二的“美男子”,故而得到重用。
和珅的美貌是不用說的了,即使是福長安,能在乾隆晚年得到寵信,一方面是由于他死心塌地地追隨和珅,與其結(jié)成死黨,另一個重要原因卻是因為他年輕漂亮。
曾經(jīng)來華的英國特使馬戛爾尼在其著作中記載說,福長安英氣逼人,是一個典型的貴族美少年。
長相本由天注定,沒有辦法選擇。
相貌丑陋的紀曉嵐卻偏偏又碰上乾隆,所以即便他再才華橫溢,也難得到真正的重視,難以參預重大的政治決策,只能以文字安身立命。
紀曉嵐只能做乾隆的詞臣,而難以做乾隆的寵臣、重臣。
紀曉嵐一生中兩次任鄉(xiāng)試考官,六次任會試考官,三次任禮部尚書,均是這種際遇的體現(xiàn)。
這種官職并無重權(quán)、實權(quán),只是大清朝廷的擺設(shè)而已。
即便是乾隆派他出任都察院,因判案不力,本應(yīng)受罰,乾隆卻說:“這次派任的紀曉嵐,本系無用腐儒,本來只不過是湊個數(shù)而已,況且他并不熟悉刑名等事務(wù),又是近視眼……他所犯的過錯情有可原。
”可見紀曉嵐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其實,長相不過是一個表層原因。
紀曉嵐跟乾隆的隔閡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專制君主從本質(zhì)上來說,不會喜歡稍有個性、具有正義感的知識分子。
有一次,內(nèi)閣學士尹壯圖指陳弊政,稱各省督撫“聲名狼藉,吏治廢弛。
我經(jīng)過各省地方,問起官吏的好壞,人們都皺眉嘆息,各省風氣大抵皆然”。
由于這些話惹惱年歲已高、再也聽不進忠言的乾隆,結(jié)果軍機大臣要將尹壯圖擬斬。
尹壯圖之父尹松林與紀曉嵐為同年進士,當紀曉嵐打算為尹壯圖求情時,乾隆竟勃然大怒,當即罵道:“朕以你文學優(yōu)長,故使領(lǐng)四庫書,實不過以倡優(yōu)蓄之,爾何妄談國事
”原來,皇帝讓紀曉嵐總纂《四庫全書》,并不是真正把他當成獨當一面的重臣,只是把他當作給皇帝解悶的戲子之流。
公元前一世紀,偉大的歷史學家司馬遷因為為李陵說了幾句話,竟惹得漢武帝大怒而受到殘酷的宮刑。
司馬遷痛定思痛,說道:“文史星歷,近乎卜祝之間,固主上所戲弄,倡優(yōu)畜之,流俗之所輕也。
”1800多年過去了,紀曉嵐面臨的竟是同樣的處境:在專制的皇權(quán)面前,一個知識分子是難有尊嚴的。
紀曉嵐面對乾隆的指責,只能忍氣吞聲。
我想,在電視劇中,是絕對不會出現(xiàn)這樣的鏡頭的吧
正如清史專家鄧之誠先生所言,乾隆用人“頗以貌取,文達(即紀曉嵐)貌寢短視,且江北人,故不為純帝(即乾隆)所喜。
一時若翁覃溪、朱竹君、王蘭泉、鄒一桂皆不得朊(ruǎn)仕,際遇頗相似,純帝所許為明敏之才,率外擢督撫。
若于文襄、梁文定、董文恭,皆以弄臣蓄之”。
以長相作為選用人才的標準,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歷史的悲哀。
如上所述,紀曉嵐在乾隆心目中的地位不過如此。
那么,從紀曉嵐這一方來說,他是怎么認識自己的處境呢
紀曉嵐一生,做過翰林院編修、日講起居注官、侍讀左庶子、侍讀學士、詹事府詹事、內(nèi)閣學士、總理中書科事務(wù)、兵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兵部尚書、禮部尚書、協(xié)辦大學士等官,誥受光祿大夫,經(jīng)筵講官兼文淵閣直閣事,賜紫禁城內(nèi)騎馬。
中間只有乾隆三十三年(1768)因給親家盧見曾通風報信而卷入鹽政虧空案,被發(fā)配到烏魯木齊,但也僅僅兩年多就被召回京師做官。
所以在一般人眼里,紀曉嵐也可以算是官運亨通的一個人。
然而,久在官場浮沉的紀曉嵐并沒有體會到多少飛黃騰達的快感,他的內(nèi)心更多的時候是充滿孤獨、愁苦的感嘆。
這從紀曉嵐一生中的幾個細節(jié)可以看出來。
紀曉嵐一生著述甚豐,既有以官方身份主持編纂的《四庫全書》、《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熱河志》等,也有以私人身份著述的《閱微草堂筆記》。
但在紀曉嵐生前,就有關(guān)于他平生不著書的說法流傳。
有人說,紀曉嵐認為自己的作品超不過古人,所以不重著述,不存作品。
紀曉嵐的門生劉權(quán)之就說他老師文名滿天下,經(jīng)常給人寫文章,但都“隨手散失,并不存稿”,原來紀曉嵐總是認為這些文字不過是古人的糟粕而已,沒有刊刻的價值。
紀曉嵐的另一門生陳鶴也說,老師自從主持纂修《四庫全書》,縱觀古今著述,知道該有的都已經(jīng)有了,后來的人再怎么挖空心思,所著也不出古人的范圍,而那些自謂超過古人的人,都是自不量力罷了。
所以紀曉嵐“生平未嘗著書”,偶爾為人作序記碑表之類的文字,也都隨即丟棄,未嘗保存。
陳鶴感慨地說,如今某些人偶爾寫了一點小東西就四處炫耀,急欲表露,真是厚顏啊
清代大學者江藩在其《漢學師承記》中卻說,紀曉嵐一生精力全都耗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一書,又喜歡寫些稗官小說,故而“懶于著書”,他青少年時期的著作都藏在家中,未曾流傳于世。
而按照紀曉嵐自己的說法,與上面都稍有出入。
紀曉嵐晚年就曾講起,“我早年就學習詩歌,其間意氣風發(fā),與天下同好互相唱和,總是不甘人后。
如今我年紀差不多80歲了,卻轉(zhuǎn)而瑟縮不敢著一語,平生所寫的稿子也不敢自存”。
他說這是因為隨著閱歷的增長,回過頭來看自己的得意作品,大多都是古人已經(jīng)說過的東西,自己辛辛苦苦地著述,不過是徒自苦耳。
從紀曉嵐的話來看,他并不是“未嘗著書”,早年還是勇于吟詩弄賦的,只不過后來他對自身所處的世道逐漸有了深刻的體會,越來越不敢從事寫作了,而且也不敢保存自己的稿件。
要說是因為怕超不過古人而罷筆,這個理由似乎很是勉強。
這個理由背后還有著極大的社會政治背景,那就是乾隆年間思想控制的加強,文字獄屢見不鮮。
清朝文字獄集中發(fā)生在號稱盛世的康熙、雍正、乾隆時期。
其中著名的,康熙時有莊氏《明史》獄和戴名世《南山集》獄,雍正時有查嗣庭獄和呂留良、曾靜獄。
其中查嗣庭獄是莫須有的罪名外,其他的還是或多或少確因文字有犯忌之處。
而在乾隆時期,文網(wǎng)更加苛密,大多是無中生有、借題發(fā)揮來殺人。
例如有內(nèi)閣學士胡中藻獄。
胡中藻的詩歌中有兩句詩引起乾隆的敏感。
一句是“一把心腸論濁清”,乾隆認為是 故意加濁字于大清國號之上,大不敬;一句是“老佛如今無病病,朝門聞?wù)f不開開”,乾隆認為這是諷刺他朝門不開,不進人才。
又因為胡中藻在廣西學政任內(nèi),曾出試題“有乾三爻不象龍說”,乾隆認為龍與隆同音,這是詆毀他的年號。
乾隆就憑著這些強詞奪理的借口,將胡中藻殺了。
乾隆一朝的文字獄,大多都是這樣。
作為乾隆的詞臣,紀曉嵐對這些文字獄自然深有感知。
同時,紀曉嵐及其同僚也因纂修《四庫全書》而飽嘗文字所帶來的窘迫,甚至家破身亡。
本來,進行偌大一個文化工程,中間出現(xiàn)一些差錯是難以避免的。
只要盡心盡力,有錯即改,加以完善就可以了。
可惜紀曉嵐他們面對的是乾綱獨斷、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一點點不完善之處帶來的就是殺身之禍。
在纂修四庫過程中,總纂紀曉嵐、陸錫熊和總校陸費墀等人因有差錯而遭到多次呵斥、交部議處、罰賠等處分,最后,總纂陸錫熊死在前往東北校書的途中,而陸費墀因無力負擔江南三閣的修改費用而被革職,郁郁而終,家產(chǎn)被查抄,妻離子散。
同僚和自己的親身遭遇一定會給紀曉嵐帶來更深的感觸,也使他真切認識到自身所處環(huán)境的險惡。
《清稗類鈔》中有一則紀曉嵐軼事很值得回味。
據(jù)說紀曉嵐做翰林時,有一天起草文牘,文思枯竭,于是出屋順著走廊散步。
廊下有一個老兵正睡得香,鼾聲陣陣。
紀曉嵐拍醒了兵士,問他睡得可好。
老兵說很好。
紀曉嵐于是拿來一部書讓他認字,老兵說不識字。
紀曉嵐這時若有所思地說:“人生識字就是困苦患難的開端,你不識字,真正是快樂啊。
”這則軼事不一定是真,但它所反映的心態(tài)可能跟真實的紀曉嵐相距不遠。
紀曉嵐4歲就跟筆硯結(jié)緣,后以文字走上仕途,卻沒料到文字也動輒給人帶來殺身之禍,給他帶來窘迫,有這種感嘆自在情理之中。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他“瑟縮不敢著一語”的現(xiàn)象,不正反映了他在專制君主面前那種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感受嗎
紀曉嵐有一個別致的自號,叫“觀弈道人”。
紀曉嵐晚年很喜歡下圍棋,在下棋的同時,他也從中體悟官場、世道、人心。
乾隆五十一年(1786),他曾經(jīng)請朋友沈云浦畫了一幅《桐蔭觀弈圖》,自題詩一首: 不斷丁丁落子聲,紋楸(qiū)終日幾輸贏。
道人閑坐桐蔭看,一笑涼風木末生。
在這里,他以“觀弈道人”自比,閑看世間風云變幻。
7年后,他再次檢視《桐蔭觀弈圖》,又有感嘆。
他認為當初請人作觀弈圖,也不過是道人(也就是紀曉嵐自己)不親自參與勝負而已,但其心中仍然存在著勝負之心,而如今看來,連這個勝負之心也都是幻象呢。
這種心態(tài)在另一首與弈棋有關(guān)的詩中暴露無遺。
這首詩是寫《八仙圖》的,圖中八仙,各具情態(tài):何仙姑與韓湘子對弈,其余五仙旁觀,而鐵拐李一個人卻在一旁呼呼大睡。
紀曉嵐寫道: 局中局外兩沉吟,猶是人間勝負心。
那似頑仙癡不省,春風蝴蝶睡鄉(xiāng)深。
“頑仙”既指鐵拐李,也是紀曉嵐自喻;“春風蝴蝶”,化用莊子化蝶故事,比喻自由自在,不存人間勝負之心。
紀曉嵐在這里表達了超然世外的態(tài)度,可算是看透紅塵。
不過,他在乾隆官場上摸爬滾打了半個世紀,想要超然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自挽聯(lián) 紀曉嵐在69歲那年,有一天跟同僚聊天,聊得興起,說:“從前陶淵明自作挽歌,我今天也自題一首挽聯(lián),希望我死后大家能夠用它挽我。
”這首自挽聯(lián)如下: 浮沉宦海如鷗鳥, 生死書叢似蠹魚。
挽聯(lián)第一句是說在官場中起落浮沉,就好比鷗鳥一樣,這把仕途的艱辛描摹出來了。
第二句是說自己埋頭于圖書之中,好比在書中生死的蠹魚一樣,這表達了他對自身命運的喟嘆。
從這一自挽聯(lián)中可以看出紀曉嵐對官場的厭倦之情,其中也包含了紀曉嵐對自己一生的認識。
從以上這些細節(jié)可以看出,紀曉嵐不太可能做成乾隆的寵信之臣、重用之臣,充其量不過是皇帝養(yǎng)起來的一個文學詞臣而已。
有史料記載,和珅在他發(fā)達之后,曾與文學名流詩文唱和。
有時他私下請紀曉嵐、彭元端為其作品潤色。
而紀、彭二人考慮到和珅權(quán)大勢重,萬一不從,被他穿了小鞋可受不起,也就每每代為捉刀。
當然,也就僅僅潤色文字而已,紀曉嵐并不是要依附和珅去謀求高位。
據(jù)朝鮮使臣徐有聞所見,和珅專權(quán)數(shù)十年,內(nèi)外諸臣無不投靠,只有劉墉、紀曉嵐、朱珪等人始終不依附。
看來,在當時險惡的政治環(huán)境下,紀曉嵐所能夠做到的也就是盡力不與和珅同流合污而已。
晚年的紀曉嵐,常以弈道為喻,言其心志。
比如前文所引題《八仙圖》詩,就表達了他超然世外的態(tài)度。
其實這是一種非常世故的態(tài)度,也是紀曉嵐從官場摸爬滾打多年積累出來的經(jīng)驗。
紀曉嵐久任官場,官職也不低,能夠在官場之中左右逢源,肯定有他的為官之道。
這種為官之道,正是各不得罪,盡量保持中立的身份。
而他長期追隨乾隆,游山玩水,吟詩作對,阿諛奉承之作居多,也可見其為人。
從紀曉嵐這種性格特點來看,他不會與和珅發(fā)生面對面的沖突。
電視劇中的那些鏡頭,根本就不會出現(xiàn)。
嘉慶十年(1805),紀曉嵐老死于京城,享年82歲。
生前他自撰挽聯(lián):“浮沉宦海如鷗鳥,生死書叢似蠹魚。
”就是這樣的一位“世故老人”,他又如何肯、如何敢與權(quán)傾朝野的和珅直接對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