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恰同學少年讀后感300字左右
《恰同學少年》是描寫毛主席上湖南長沙第一師范時的影片。
里面的主要人物有、蕭子升、蔡和森、張昆弟、蕭植蕃、劉俊卿、王子鵬、陶斯詠、向警予、楊開慧、蔡暢。
主要的老師有板倉先生楊昌濟、袁吉六、方維夏、校長孔昭綬,“徐大叫花”徐特立、督學紀墨鴻。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毛主席帶領一師200名手無寸鐵的學生軍打敗3000名有刀有槍的叛軍的故事。
毛主席在緊急時刻鎮(zhèn)定自若,渾身是膽,機智過人。
這部影片告訴我們:只要勤奮學習,天天向上,人人都能成功,關鍵是看態(tài)度如何。
求一篇3000字以上《恰同學少年》的觀后感
電視劇《恰同學少年》3000字觀后感電視劇《恰同學少年》以在湖南第一師范的求學生活為背景,真實表現(xiàn)了、蔡和森、易禮容、何叔衡等一批偉大的共產革命先驅青年時期的成長歷程,同時再現(xiàn)了與陶斯詠、楊開慧,蔡和森與向警予等在這個時期美麗純真的愛情故事。
看完了這部電視劇,我主要以下有幾點感想與看法:一、人物形象設計飽滿,基本符合歷史事實。
初看此劇,一股青春活潑之風立即撲面而來,有種“民國年代的青春偶像劇”之感。
劇中人物個個光鮮亮麗、朝氣蓬勃、個性鮮明,實在是賞心悅目。
尤其是扮演楊開慧、向警予的兩位演員,不僅有一種大家閨秀的溫婉氣質,更把聰慧、開朗、大膽、不服輸的新女性形象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的形象也值得一提,本劇沒有找特性演員,而“重表演不重形似”,。
不過這個身材高大,英俊瀟灑,想必比歷史上的形象更好,這種做法也是容易被觀眾接受的。
劇中第八集講偏科的問題。
校長孔昭綬由此請各科老師座談,老師們意見不一。
“有的說既聰明又勤奮,有的說是他聰明不勤奮,有的說他是勤奮不聰明,還有的干脆說他是既不聰明也不勤奮。
”(第八集孔昭綬語)為此,楊昌濟老師的解釋是“我國之教育,向來就有貪大求全之弊,如此駁雜而主次不分的功課設計,這科學嗎
這種恨不得將每個學生都培養(yǎng)成全才的教育模式,本來就為教育界的有識之士所詬病。
”楊先生愛才之心有目共睹,但把偏科的問題歸到教育體制的錯誤上,這種說法有為開脫之嫌。
我們在正確認識他性格中、才知上的不足之處,既無損他的光輝形象,反而可以為他增添一分親切、真實之感。
是個理想化的浪漫主義的詩人,一個天生的反叛者,他性情中豁達、豪邁、不拘小節(jié)的一面,在本劇中也有多處表現(xiàn)。
一人誦《少年中國說》,后引致全校群誦(第六集);眾人大雨登岳麓,在雨中狂歡(第十集),不禁讓我們感慨青年豪杰的滿懷豪情與欣欣向榮之貌;當年的學生們也真是敢作敢為,新校長上任大動干戈、推行月考,學生們?yōu)榱朔磳λ?,全校三分之二的人都故意考不及格(第十三集)?/p>
在青年時期已經是名副其實的學生領袖,學生老師都對他厚愛有加。
楊昌濟因為看了的文章決定在一師任教,在他窮困潦倒的時候一次次地接濟他;袁吉六先生起初不欣賞毛豪放的文風,但毛的作文終于得到了袁的肯定,對文章大加贊賞,后來因為張干執(zhí)意開除,他說“假如張校長要開出,袁某現(xiàn)在就辭職。
”(第十五集)再說說全劇中的“大反派”劉俊卿。
后來查證這是一個虛構的人物,歷史上并無此人,劇本創(chuàng)作者可能為了更加突出偉人的光輝,這也解釋了他無法避免的悲劇性命運。
劉俊卿從小家境貧寒,靠老父親賣臭豆腐,妹妹在別人家里當丫鬟做工勉強維持生計,供他讀書。
他又是個有才華的年輕人,可惜利欲熏心,走上一條錯誤的道路,只看重官位高不高、薪水多不多。
這與在臭豆腐攤上交劉俊卿的父親和其他小攤販識字形成鮮明的對比。
他的外在是貧窮的,內在是少爺般的,他好面子,貪慕虛榮。
不僅如此,他品質惡劣,嫉妒心強,不擇手段。
他為了拿第一,偷了蕭子升兄弟的入學考試文章。
在學校里他只同富家子弟王子鵬作伴,裝富擺闊,看不起學校的伙食,嘲笑吃剩飯的蔡和森,自己的家境條件又何嘗比他好呢
他與周南女校的趙一貞相戀,卻被一貞的父親反對。
他從作弊開始,指控校長,印書案中告發(fā)原來的同學,搜查母校,走上為非作歹的不歸路。
紀墨鴻督學是劇中的主要反派之一,他宣揚讀書功利論,且在劉俊卿的犯錯中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但他的形象有血有肉,并不是單一的“扁平人物”。
新校長張干就增加學費一事與他交談時,紀墨鴻說:“槍桿子面前,誰跟你講法律
”“人在屋檐下,你就得低下這個頭
”(第十四集)實則是客觀、無奈之言。
二、在情節(jié)設計上,本劇連貫客觀、合情合理、不嬌柔造作、不落俗套,注重細節(jié)。
第十二集中,劉俊卿的父親替校長擋槍身亡。
早在第十集中,編劇就安排了劉父生病進學校治療,碰見作弊被抓的劉俊卿,由此劉父在校謀得一雜事之職。
后來劉向湯薌銘告密一師舉辦“明恥大會”,帶人來抓校長。
劉三爹勸孔校長穿自己的衣服逃走,回頭卻趁人不備,自己穿上了孔校長換下來的衣服,假扮孔校長引開了搜捕的士兵,最后卻慘遭殺害。
劉俊卿幾乎親手殺了父親,痛不欲生。
這鮮明的矛盾沖突,觀眾不得不佩服編劇的構思巧妙。
三、人物個性特點與歷史一脈相承。
有句古話說“三歲看到老”,從青年的求學生活中,我依稀可以看到今后的是個什么樣的人。
蔡和森說“不是那種被規(guī)矩框住的人”,包括他為被偷考卷的蕭子升兄弟代答考卷,這也和他執(zhí)政之后缺乏法治思想是有聯(lián)系的。
另外,上一師范的時候,數理化成績不好,在校長教導之前,他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認為以后“可以不當數學老師嘛”(第九集),這也反映了他忽視科學的缺點。
建國以后,他沒有采納計劃生育的政策,還提出了“人定勝天”等不正確的口號;開展大煉鋼鐵運動,制定不切實際的糧食生產指標。
這都給建國初期百廢待興的新中國帶來了不可估量的損失。
十九集中,蕭子升貧家毛坐“霸王船”時說“他不是舍不得出這個錢,是你根本天生就想跟人對著干。
”為此毛的解釋是“與天奮斗,其樂無窮
與地奮斗,其樂無窮
與人奮斗,其樂無窮
”,蕭對此是明確反對的,這成了他后來廣為人知的名言,也能從一定程度上解釋文化大革命的發(fā)生。
第十集中,眾人跑入雨中登岳麓,蕭子升一直停步不前,最后是被旁人拉去的。
這既符合他的個性,或許也暗示了蕭與其他人的不同之處。
蕭瑜不是很十足的激進分子,他為人溫良恭儉,當提出比較大膽的主張時,他總是加以勸阻。
針對創(chuàng)建新民學會一事,他認為“改造全中國,這個目標也定得太高了,做人還是要腳踏實地,不能好高騖遠。
”“我本來就沒想過當什么英雄豪杰,改良社會,必須是積跬步而致千里的過程。
”(第十八集)蕭子升沒有加入共產黨,一生信奉無政府主義,曾任國民黨北平市黨務指導委員,解放后長期旅居國外從事文字教育事業(yè)。
四、電視劇與歷史的出入之處。
毛主席給蕭子升兄弟各寫了篇文章,考進湖南一師,這是不對的。
與蕭子升的相識是在湘鄉(xiāng)縣東山學校,他們在這里同窗共讀只半年時間,但志趣相同,感情深厚。
1911年兩人先后又到了長沙,蕭子升考入了省立第一師范。
蕭子升進一師的時候,一師還是叫湖南中路師范學堂,到1914年才改名叫湖南公立第一師范。
1913年毛主席考進第四師范,讀了半年的樣子,第四師范合并到一師。
毛主席和蕭子升又成了校友。
在影片中,陶斯詠、向警予因毛蔡的入學文章二人得知二人;在化名征友中,四人正式結識(第八集)。
第十八集中,蔡和森和向警予心心相印、互吐情愫,成為令人羨慕的一對。
歷史事實是,向警予在長沙時,因與蔡和森之妹蔡暢的同學關系而結識蔡和森和。
1919年底,蔡和森、向警予、蔡暢等五十多人乘坐“盎特萊蓬”號法國郵輪從上海啟航前往法國。
在35天的航程中,蔡向兩人經常一起觀看日出,討論學習和政治問題。
在談到個人婚姻問題時,他們都強烈地反對舊式婚姻,主張大膽追求新式愛情和理想的完美結合。
當郵輪??吭诮K點站法國馬塞港時,他們倆都驚喜地發(fā)現(xiàn)自己完全被對方吸引住了。
于是,“向蔡同盟”的愛情之舟揚帆啟航了。
劇中當年的學生蔡和森、向警予、楊開慧、何叔衡、羅學瓚等,教師方維夏等都在二、三十年代獻身于民主革命,他們中的大多數犧牲時還很年輕,若能 這樣說來,是很幸運的,他既有一幫陪伴他成長的良師益友,在革命中經過多次劫難,也終得保全性命。
能成為新中國的開創(chuàng)者,有他自己的實力和膽魄,但運氣也是必不可少的。
誰有恰同學少年的讀后感700字以上明天就要
今天的學生應該怎樣讀書
《恰同學少年》中的和他的同學們,用他們的言語、思想和行動,為我們今天的學生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首先,讀書先要立志,要為中華民族之偉大復興而讀書。
“立志為修身之本”。
讀什么書和如何讀書,必須先回答“學生應該成為什么樣的人”或說“為什么而讀書”的問題,即立志的問題。
湖南第一師范學校,在當時是培養(yǎng)小學教師的中等師范學校,學生應該被培養(yǎng)成合格的小學教師。
但是,在當時時局動蕩、軍閥混戰(zhàn)、社會不穩(wěn)定、人心不安寧的境況下,接受新教育的師范學子,怎能只滿足于學做個合格的小學先生
毛、蔡等青年學子面對民國初年這個多事之秋的社會現(xiàn)狀,在求學成長的過程中,逐漸確立了“修學儲能”“為革新社會的準備”的宏偉志向。
而劇中人劉俊卿讀書只為考取法政學校當官、只為讓自己小家生活富足,缺乏為眾人為社會為國家為民族而讀書的志向,結果是處處碰壁、走上歪門邪道。
今天,青少年學子們似乎不再以志當存高遠為榮了,讀書為稻梁謀、為官位計、為黃金屋、為顏如玉的實用心態(tài)何其濃重。
重新倡導和加強崇高理想教育,引導年輕一代樹立遠大志向,應該成為當今各級各類學校教育之主旋律。
青少年學生當今應該像和他的同學們?yōu)橹腥A之崛起而讀書一樣,確立為中華民族之偉大復興而讀書的宏偉志向。
其次,讀書要堅忍,要有忍受清貧、不畏艱難、堅忍不拔、堅持到底的頑強意志和精神。
就讀一師的學生,大多是貧寒子弟。
楊昌濟先生鼓勵毛等弟子要以“堅忍”二字為讀書與為人之精神,終生為之不懈。
讀書,不是享福,需要克服生計之苦,需要下苦功夫去讀。
衣著樸素、勤奮好學,一雙鞋子穿得露腳趾,楊昌濟老師給兩元錢讓他買雙新鞋,而上街走到書店看到一本好書,就顧不上買鞋了;蔡和森不以家貧而自羞自卑,反而自尊自強自力,邊讀書邊上街擦鞋掙錢。
對照先輩青年時期自強不棄的艱難求學經歷,現(xiàn)在我們的一些青少年學生卻在物質生活上相互攀比,相互吃請,穿著要名牌,甚至奢侈浪費,而學習上只求過得去。
有許多貧家子弟在父母不惜傾家蕩產而送他們讀書時,卻不領父母深情、不珍惜大好時光去認真讀書,而是貪圖安逸、混張文憑;而家庭條件好一些的學生,日常生活浪費嚴重,沒有把主要精力用在學習上。
面對此種情形,我們的學校應該加強“儉樸為修身之要”“窮且益堅不墜落青云之志”的教育,不要把未來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yǎng)成浪蕩公子和安逸小姐。
再次,讀書要講方法。
具體要做到“八要”:一要確立讀書路徑為“先博后淵”。
廣泛涉獵,拓展知識面,開闊視野,奠定知識基礎,在各科合格基礎上然后再學有專攻,求深求精。
沒有門門課程優(yōu)秀,但卻在努力做到各科合格的前提下對文、史、教、政、法等有專門深入的探究,常有獨到的見解和創(chuàng)意。
現(xiàn)在的學生只為考試和升學而讀,讀書面狹窄,又不能有更深入的思考和探討。
二要好讀書,苦讀書,但不讀死書,死讀書。
讀書要“如饑如渴”,“貪婪地讀,拼命地讀”,刻苦讀書但不死板僵化,聯(lián)系當時實際為究時局問題之理和為改造社會儲能而活學活用地讀書,這是的讀書精神、態(tài)度和方法之一。
三要“學問思辨行”結合。
經常強調“讀書求知,主要靠自己”,靠“自學,自己學”,擬定自修計劃,自覺研讀、多寫、多想、多問、研討、辯論、辨析、力行,是堅持自主讀書、自主研修、獨立思考、質疑發(fā)問、共同討論、身體力行相結合學習方式的典范。
四要“文明其精神”與“野蠻其體魄”相結合。
讀書的目的在于修學儲能、文明精神、強健體魄,而在讀書過程中,讀書方式也要腦力與體力結合,要勞逸結合,靜坐讀書與體育鍛煉結合,書本學習與活動學習結合,只有體質健康、精力充沛,才能學習時全神貫注;而且這也是讀書之求德智體諸方面全面發(fā)展的宗旨使然。
曾提出“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的口號,與周世釗等其他骨干一道,以體育鍛煉為中心,掀起了全校性的課外活動熱潮。
五要交友切磋、共同討論、共同提高。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深會其意,以二十八畫生的名義起草了一篇充滿激情的而又是破天荒的“愿嚶鳴以求友,敢步將伯之呼”的征友啟事,寄到長沙各個學校,自此,毛、蔡等陸續(xù)組織成立讀書會、學友會、新民學會等青年學生團體,一群熱血青年在一起讀書討論、爭議激辯、交流讀書心得、探討時局問題、研究學術問題、從事社會活動、鍛煉身體、遠足郊游、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在各種群體交往和活動中增進友誼、增長學問、鍛煉能力。
六要讀有字之書與讀無字之書相結合。
主張多讀、活讀有字之書,也提倡和力行讀無字之書,在實踐中學習。
讀無字之書就是不讀死書,強調關注社會和民眾、向社會學習、向群眾學習、向實踐學習。
在一師,毛與學友就利用暑假,到周邊10多個縣、村去做社會調查。
組織各種社群活動,帶領同學在各種活動中“飽讀無字之書”,受益非淺,既增強了社會認識、人生閱歷,也鍛煉了實踐活動能力。
七要學以致用、學用結合。
提倡讀無字之書,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學以致用、學用結合。
在一師,毛組織同學成立各種團體,率領學友參與反對“二十一條”、反對袁世凱稱帝、反對專制教育、勇敢智巧降伏北洋潰軍保衛(wèi)長沙古城等社會活動;毛與蕭二人游學途經安化,巧妙地懲治了當地惡霸丁舉人;組織工人夜學教工人學習文化,等等,都是與同學學以致用的典型例子。
后來曾說:“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
”為用而學,在使用中學習,最重要,也最有效。
我們現(xiàn)在的學校教育主要著眼于為考而教,學生主要為考試為分數而學,說得直白些現(xiàn)在的基礎教育某種意義上還是封建科舉教育的翻版,學生學習的多是應考的書本知識,缺乏向實踐學習、在活動中學習、為立身處世和經事濟世而學。
強調學以致用、學用結合、經世致用、經國濟民,強調為“大我”、社會、國家和民族讀書,是當今中國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要大力倡導的學生求學方向。
八要“自教育”。
在一師求學,曾猛烈抨擊舊教育“戕賊人性”、“蔑視人格”,批判忽視受教育者的主體性而使其成為馴民和奴才的舊教育目的觀,提倡“適合人性”的新教育——“自教育”。
毛和同學通過自己的行動來體驗和實踐“自教育”,他們自發(fā)成立讀書會、學友會、新民學會等組織,自主讀書,自力研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在“自教育”過程中,和他的同學們迅速成長,后來大多成為中國革命事業(yè)的主持者和參與者,成為中華民族命運航船的駕馭者和自我人生命運的自主者。
“未來的學校必須把教育的對象變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體。
受教育的人必須成為教育他自己的人;別人的教育必須成為這個人自己的教育。
”這是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fā)展委員會在70年代對未來教育的預測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