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AV午夜在线观看不卡|自拍偷在线精品自拍偷|欧美激情综合在线三区|亚洲综合精品在线

  • <rp id="fsfwt"><strong id="fsfwt"><cite id="fsfwt"></cite></strong></rp>
    <track id="fsfwt"></track>

      <track id="fsfwt"></track>
      1. <rp id="fsfwt"><strong id="fsfwt"><pre id="fsfwt"></pre></strong></rp>

          歡迎來到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網(wǎng)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當(dāng)前位置: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 > 讀后感 > 恰同學(xué)少年千人誦讀后感

          恰同學(xué)少年千人誦讀后感

          時間:2020-01-03 20:27

          求一篇3000字以上《恰同學(xué)少年》的觀后感

          電視劇《恰同學(xué)少年》3000字觀后感電視劇《恰同學(xué)少年》以在湖南第一師范的求學(xué)生活為背景,真實表現(xiàn)了、蔡和森、易禮容、何叔衡等一批偉大的共產(chǎn)革命先驅(qū)青年時期的成長歷程,同時再現(xiàn)了與陶斯詠、楊開慧,蔡和森與向警予等在這個時期美麗純真的愛情故事。

          看完了這部電視劇,我主要以下有幾點感想與看法:一、人物形象設(shè)計飽滿,基本符合歷史事實。

          初看此劇,一股青春活潑之風(fēng)立即撲面而來,有種“民國年代的青春偶像劇”之感。

          劇中人物個個光鮮亮麗、朝氣蓬勃、個性鮮明,實在是賞心悅目。

          尤其是扮演楊開慧、向警予的兩位演員,不僅有一種大家閨秀的溫婉氣質(zhì),更把聰慧、開朗、大膽、不服輸?shù)男屡孕蜗笳宫F(xiàn)得淋漓盡致。

          的形象也值得一提,本劇沒有找特性演員,而“重表演不重形似”,。

          不過這個身材高大,英俊瀟灑,想必比歷史上的形象更好,這種做法也是容易被觀眾接受的。

          劇中第八集講偏科的問題。

          校長孔昭綬由此請各科老師座談,老師們意見不一。

          “有的說既聰明又勤奮,有的說是他聰明不勤奮,有的說他是勤奮不聰明,還有的干脆說他是既不聰明也不勤奮。

          ”(第八集孔昭綬語)為此,楊昌濟(jì)老師的解釋是“我國之教育,向來就有貪大求全之弊,如此駁雜而主次不分的功課設(shè)計,這科學(xué)嗎

          這種恨不得將每個學(xué)生都培養(yǎng)成全才的教育模式,本來就為教育界的有識之士所詬病。

          ”楊先生愛才之心有目共睹,但把偏科的問題歸到教育體制的錯誤上,這種說法有為開脫之嫌。

          我們在正確認(rèn)識他性格中、才知上的不足之處,既無損他的光輝形象,反而可以為他增添一分親切、真實之感。

          是個理想化的浪漫主義的詩人,一個天生的反叛者,他性情中豁達(dá)、豪邁、不拘小節(jié)的一面,在本劇中也有多處表現(xiàn)。

          一人誦《少年中國說》,后引致全校群誦(第六集);眾人大雨登岳麓,在雨中狂歡(第十集),不禁讓我們感慨青年豪杰的滿懷豪情與欣欣向榮之貌;當(dāng)年的學(xué)生們也真是敢作敢為,新校長上任大動干戈、推行月考,學(xué)生們?yōu)榱朔磳λH种娜硕脊室饪疾患案瘢ǖ谑?/p>

          在青年時期已經(jīng)是名副其實的學(xué)生領(lǐng)袖,學(xué)生老師都對他厚愛有加。

          楊昌濟(jì)因為看了的文章決定在一師任教,在他窮困潦倒的時候一次次地接濟(jì)他;袁吉六先生起初不欣賞毛豪放的文風(fēng),但毛的作文終于得到了袁的肯定,對文章大加贊賞,后來因為張干執(zhí)意開除,他說“假如張校長要開出,袁某現(xiàn)在就辭職。

          ”(第十五集)再說說全劇中的“大反派”劉俊卿。

          后來查證這是一個虛構(gòu)的人物,歷史上并無此人,劇本創(chuàng)作者可能為了更加突出偉人的光輝,這也解釋了他無法避免的悲劇性命運(yùn)。

          劉俊卿從小家境貧寒,靠老父親賣臭豆腐,妹妹在別人家里當(dāng)丫鬟做工勉強(qiáng)維持生計,供他讀書。

          他又是個有才華的年輕人,可惜利欲熏心,走上一條錯誤的道路,只看重官位高不高、薪水多不多。

          這與在臭豆腐攤上交劉俊卿的父親和其他小攤販識字形成鮮明的對比。

          他的外在是貧窮的,內(nèi)在是少爺般的,他好面子,貪慕虛榮。

          不僅如此,他品質(zhì)惡劣,嫉妒心強(qiáng),不擇手段。

          他為了拿第一,偷了蕭子升兄弟的入學(xué)考試文章。

          在學(xué)校里他只同富家子弟王子鵬作伴,裝富擺闊,看不起學(xué)校的伙食,嘲笑吃剩飯的蔡和森,自己的家境條件又何嘗比他好呢

          他與周南女校的趙一貞相戀,卻被一貞的父親反對。

          他從作弊開始,指控校長,印書案中告發(fā)原來的同學(xué),搜查母校,走上為非作歹的不歸路。

          紀(jì)墨鴻督學(xué)是劇中的主要反派之一,他宣揚(yáng)讀書功利論,且在劉俊卿的犯錯中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但他的形象有血有肉,并不是單一的“扁平人物”。

          新校長張干就增加學(xué)費(fèi)一事與他交談時,紀(jì)墨鴻說:“槍桿子面前,誰跟你講法律

          ”“人在屋檐下,你就得低下這個頭

          ”(第十四集)實則是客觀、無奈之言。

          二、在情節(jié)設(shè)計上,本劇連貫客觀、合情合理、不嬌柔造作、不落俗套,注重細(xì)節(jié)。

          第十二集中,劉俊卿的父親替校長擋槍身亡。

          早在第十集中,編劇就安排了劉父生病進(jìn)學(xué)校治療,碰見作弊被抓的劉俊卿,由此劉父在校謀得一雜事之職。

          后來劉向湯薌銘告密一師舉辦“明恥大會”,帶人來抓校長。

          劉三爹勸孔校長穿自己的衣服逃走,回頭卻趁人不備,自己穿上了孔校長換下來的衣服,假扮孔校長引開了搜捕的士兵,最后卻慘遭殺害。

          劉俊卿幾乎親手殺了父親,痛不欲生。

          這鮮明的矛盾沖突,觀眾不得不佩服編劇的構(gòu)思巧妙。

          三、人物個性特點與歷史一脈相承。

          有句古話說“三歲看到老”,從青年的求學(xué)生活中,我依稀可以看到今后的是個什么樣的人。

          蔡和森說“不是那種被規(guī)矩框住的人”,包括他為被偷考卷的蕭子升兄弟代答考卷,這也和他執(zhí)政之后缺乏法治思想是有聯(lián)系的。

          另外,上一師范的時候,數(shù)理化成績不好,在校長教導(dǎo)之前,他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認(rèn)為以后“可以不當(dāng)數(shù)學(xué)老師嘛”(第九集),這也反映了他忽視科學(xué)的缺點。

          建國以后,他沒有采納計劃生育的政策,還提出了“人定勝天”等不正確的口號;開展大煉鋼鐵運(yùn)動,制定不切實際的糧食生產(chǎn)指標(biāo)。

          這都給建國初期百廢待興的新中國帶來了不可估量的損失。

          十九集中,蕭子升貧家毛坐“霸王船”時說“他不是舍不得出這個錢,是你根本天生就想跟人對著干。

          ”為此毛的解釋是“與天奮斗,其樂無窮

          與地奮斗,其樂無窮

          與人奮斗,其樂無窮

          ”,蕭對此是明確反對的,這成了他后來廣為人知的名言,也能從一定程度上解釋文化大革命的發(fā)生。

          第十集中,眾人跑入雨中登岳麓,蕭子升一直停步不前,最后是被旁人拉去的。

          這既符合他的個性,或許也暗示了蕭與其他人的不同之處。

          蕭瑜不是很十足的激進(jìn)分子,他為人溫良恭儉,當(dāng)提出比較大膽的主張時,他總是加以勸阻。

          針對創(chuàng)建新民學(xué)會一事,他認(rèn)為“改造全中國,這個目標(biāo)也定得太高了,做人還是要腳踏實地,不能好高騖遠(yuǎn)。

          ”“我本來就沒想過當(dāng)什么英雄豪杰,改良社會,必須是積跬步而致千里的過程。

          ”(第十八集)蕭子升沒有加入共產(chǎn)黨,一生信奉無政府主義,曾任國民黨北平市黨務(wù)指導(dǎo)委員,解放后長期旅居國外從事文字教育事業(yè)。

          四、電視劇與歷史的出入之處。

          毛主席給蕭子升兄弟各寫了篇文章,考進(jìn)湖南一師,這是不對的。

          與蕭子升的相識是在湘鄉(xiāng)縣東山學(xué)校,他們在這里同窗共讀只半年時間,但志趣相同,感情深厚。

          1911年兩人先后又到了長沙,蕭子升考入了省立第一師范。

          蕭子升進(jìn)一師的時候,一師還是叫湖南中路師范學(xué)堂,到1914年才改名叫湖南公立第一師范。

          1913年毛主席考進(jìn)第四師范,讀了半年的樣子,第四師范合并到一師。

          毛主席和蕭子升又成了校友。

          在影片中,陶斯詠、向警予因毛蔡的入學(xué)文章二人得知二人;在化名征友中,四人正式結(jié)識(第八集)。

          第十八集中,蔡和森和向警予心心相印、互吐情愫,成為令人羨慕的一對。

          歷史事實是,向警予在長沙時,因與蔡和森之妹蔡暢的同學(xué)關(guān)系而結(jié)識蔡和森和。

          1919年底,蔡和森、向警予、蔡暢等五十多人乘坐“盎特萊蓬”號法國郵輪從上海啟航前往法國。

          在35天的航程中,蔡向兩人經(jīng)常一起觀看日出,討論學(xué)習(xí)和政治問題。

          在談到個人婚姻問題時,他們都強(qiáng)烈地反對舊式婚姻,主張大膽追求新式愛情和理想的完美結(jié)合。

          當(dāng)郵輪??吭诮K點站法國馬塞港時,他們倆都驚喜地發(fā)現(xiàn)自己完全被對方吸引住了。

          于是,“向蔡同盟”的愛情之舟揚(yáng)帆啟航了。

          劇中當(dāng)年的學(xué)生蔡和森、向警予、楊開慧、何叔衡、羅學(xué)瓚等,教師方維夏等都在二、三十年代獻(xiàn)身于民主革命,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犧牲時還很年輕,若能 這樣說來,是很幸運(yùn)的,他既有一幫陪伴他成長的良師益友,在革命中經(jīng)過多次劫難,也終得保全性命。

          能成為新中國的開創(chuàng)者,有他自己的實力和膽魄,但運(yùn)氣也是必不可少的。

          電視劇恰同學(xué)少年讀后感300字左右

          沁園春·長沙 獨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頭。

          看\\\/萬山紅遍, 層林\\\/盡染; 漫江\\\/碧透, 百舸\\\/爭流。

          鷹擊\\\/長空, 魚翔\\\/淺底, 萬類\\\/霜天\\\/競自由。

          悵\\\/寥廓, 問\\\/蒼茫大地, 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游, 憶\\\/往昔, 崢嶸\\\/歲月稠。

          恰\\\/同學(xué)少年, 風(fēng)華\\\/正茂; 書生\\\/意氣, 揮斥\\\/方遒。

          指點\\\/江山, 激揚(yáng)\\\/文字, 糞土當(dāng)年\\\/萬戶侯。

          曾\\\/記否, 到\\\/中流擊水, 浪遏\\\/飛舟

          恰同學(xué)少年里的詩詞

          梁啟超(1873-1929),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子、哀時客、飲冰室主人、自由齋主人等,廣東新會人。

          中國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啟蒙思想家、資產(chǎn)階級宣傳家、教育家、史學(xué)家和文學(xué)家。

          十七歲中舉,后隨其師康有為參與維新變法,事敗后流亡日本,在當(dāng)?shù)貏?chuàng)辦《新小說》雜志,并與孫中山等革命人士來往密切;回國后又曾組織進(jìn)步黨爭取憲政。

          1920年后,脫離政界,先后在清華、南開任教授,并專心著述。

          一生完成一千二百萬字以上,涉及社會科學(xué)所有領(lǐng)域,1932年林志鈞所編之《飲冰室合集》搜集較為完備。

          有關(guān)其生平的資料則以丁文江、趙豐編訂的《梁啟超年譜長編》最為豐富。

            梁是清末民初中國文壇上影響最大的一個人物,他自1899年起提倡的文學(xué)革命開辟了近代文學(xué)理論探索和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新局面。

          而他本人的創(chuàng)作雖然成就并不很高,但卻是自己理論的實踐者,為新文學(xué)的真正發(fā)展開拓了道路。

            少年中國說(1900年2月10日)  日本人之稱我中國也,一則曰老大帝國,再則曰老大帝國。

          是語也,蓋襲譯歐西人  之言也。

          嗚呼

          我中國其果老大矣乎

          梁啟超曰:惡,是何言

          是何言

          吾心目中有一  少年中國在。

            欲言國之老少,請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將來。

          惟思既往也,  故生留戀心;惟思將來也,故生希望心。

          惟留戀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進(jìn)取。

          惟保  守也,故永舊;惟進(jìn)取也,故日新。

          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經(jīng)者,故惟知照例;惟  思將來也,事事皆其所未經(jīng)者,故常敢破格。

          老年人常多憂慮,少年人常好行樂。

          惟多  憂也,故灰心,惟行樂也,故盛氣。

          惟灰心也,故怯懦;惟盛氣也,故豪壯。

          惟怯懦也,  故茍且;惟豪壯也,故冒險。

          惟茍且也,故能滅世界;惟冒險也,故能造世界。

          老年人  常厭事,少年人常喜事。

          惟厭事也,故常覺一切事無可為者;惟好事也,故常覺一切事  無不可為者。

          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陽;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老年人如  僧,少年人如俠;老年人如字典,少年人如戲文;老年人如鴉片煙,少年人如潑蘭地酒;  老年人如別行星之隕石,少年人如大洋海之珊瑚島;  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少年人如西伯利亞之鐵路;老年人如秋后之柳,少年  人如春前之草;老年人如死海之潴為澤,少年人如長江之初發(fā)源:此老年與少年性格不  同之大略也。

          梁啟超曰:人固有之,國亦宜然。

            梁啟超曰:傷哉,老大也

          潯陽江頭琵琶婦,當(dāng)明月繞船,楓葉瑟瑟,衾寒于鐵,  似夢非夢之時,追想洛陽塵中春花秋月之佳趣;西宮南內(nèi),白發(fā)宮娥,一燈如穗,三五  對坐,談開元、天寶間遺事,譜霓裳羽衣曲;青門種瓜人,左對孺人,顧弄孺子,憶侯  門似海珠履雜遝之盛事;拿破侖之流于厄蔑,阿刺飛之幽于錫蘭,與三兩監(jiān)守吏或過訪  之好事者,道當(dāng)年短刀匹馬,馳騁中原,席卷歐洲,血戰(zhàn)海樓,一聲叱咤,萬國震恐之  豐功偉烈,初而拍案,繼而撫髀,終而攬鏡。

          嗚呼

          面皴齒盡,白發(fā)盈把,頹然老矣。

            若是者舍幽郁之外無心事,舍悲慘之外無天地,舍頹唐之外無日月,舍嘆息之外無音聲,  舍待死之外無事業(yè),美人豪杰且然,而況于尋常碌碌者耶

          生平親友,皆在墟墓,起居  飲食,待命于人,今日且過,遑知他日,今年且過,遑恤明年,普天下灰心短氣之事,  未有甚于老大者。

          于此人也,而欲望以拏云之手段,回天之事功,挾山超海之意氣,能  乎不能

            嗚呼

          我中國其果老大矣乎

          立乎今日,以指疇昔,唐虞三代,若何之郅治;秦皇  漢武,若何之雄杰,漢唐來之文學(xué),若何之隆盛;康乾間之武功,若何之烜赫;歷史家  所鋪敘,詞章家所謳歌,何一非我國民少年時代良辰美景賞心樂事之陳跡哉。

          而今頹然  老矣,昨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處處雀鼠盡,夜夜雞犬驚,十八省之土地財產(chǎn),已為  人懷中之肉,西百兆之父兄子弟,已為人注籍之奴,豈所謂“老大嫁作商人婦”者耶

            嗚呼

          憑君莫話當(dāng)年事,憔悴韶光不忍看,楚囚相對,岌岌顧影,人命危淺,朝不慮夕,  國為待死之國,一國之民為待死之民,萬事付之奈何,一切憑人作弄,亦何足怪。

            梁啟超曰:我中國其果老大矣乎

          是今日全地球之一大問題也。

          如其老大也,則是  中國為過去之國,即地球上昔本有此國,而今漸漸滅,他日之命運(yùn)殆將盡也;如其非老  大也,則是中國為未來之國,即地球上昔未現(xiàn)此國,而今漸發(fā)達(dá),他日之前程且方長也。

            欲斷今日之中國為老大耶

          為少年耶

          則不可不先明國字之意義。

          夫國也者何物也

          有  土地;有人民;  以居于其土地之人民而治其所居之土地之事;自制法律而自守之,有主權(quán),有服從,  人人皆主權(quán)者,人人皆服從者。

          夫如是斯謂之完全成立之國。

          地球上之有完全成立之國  也,自百年以來也。

          完全成立者,壯年之事也;未能完全成立而漸進(jìn)于完全成立者,少  年之事也。

          故吾得一言以斷之曰:歐洲列邦在今日為壯年國,而我中國在今日為少年國。

            夫古昔之中國者,雖有國之名,而未成國之形也。

          或為家族之國,或為酋長之國,  或為諸候封建之國,或為一王專制之國,雖種類不一,要之其于國家之體質(zhì)也,有其一  部而缺其一部。

          正如嬰兒自胚胎以迄成童,其身體之一二官支,先行長成,此外則全體  雖粗具,然未能得其用也。

          故唐虞以前為胚胎時代,殷周之際為乳哺時代,由孔子而來  至于今為童子時代,逐漸發(fā)達(dá),而今乃始將入成童以上少年之界焉。

          其長成所以若是之  遲者,則歷代之民賊有窒其生機(jī)者也。

          譬猶童年多病,轉(zhuǎn)類老態(tài),或且疑其死期之將至  焉,而不知皆由未完全未成立也。

          非過去之謂,而未來之謂也。

            且我中國疇昔,豈嘗有國家哉,不過有朝廷耳。

          我黃帝子孫,聚族而居,立于此地  球之上者既數(shù)千年,而問其國之為何名,則無有也。

          夫所謂唐、虞、夏、商、周、秦、  漢、魏、晉、宋、齊、梁、陳、隋、唐、宋、元、明、清者,則皆朝名耳。

          朝也者,一  家之私產(chǎn)也;國也者,人民之公產(chǎn)也。

          朝有朝之老少,國有國之老少,朝與國既異物,  則不能以朝之老少而指為國之老少明矣。

          文、武、成、康,周朝之少年時代也;幽、厲、  桓、赧、則其老年時代也。

          高、文、景、武,漢朝之少年時代也;元、平、桓、靈,則  其老年時代也。

          自馀歷朝,莫不有之,凡此者,謂為一朝廷之老也則可,謂為一國之老  也則不可。

          一朝廷之老且死,猶一人之老且死也,于吾所謂中國者何與焉。

          然則,吾中  國者,前此尚未出現(xiàn)于世界,而今乃始萌芽云爾。

          天地大矣,前途遼矣,美哉,我少年  中國乎

            瑪志尼者,意大利三杰之魁也。

          以國事被罪,逃竄異邦,乃創(chuàng)立一會,名曰少年意  大利。

          舉國志士,云涌霧集以應(yīng)之,卒乃光復(fù)舊物,使意大利為歐洲之一雄邦。

          夫意大  利者,歐洲第一之老大國也,自羅馬亡后,土地隸于教皇,政權(quán)歸于奧國,殆所謂老而  瀕于死者矣,而得一瑪志尼,且能舉全國而少年之,況我中國之實為少年時代者耶

          堂  堂四百余州之國土,凜凜四百余兆之國民,豈遂無一瑪志尼其人者。

            龔自珍氏之集有詩一章,題曰《能令公少年行》,吾嘗愛讀之,而有味乎其用意之  所存。

          我國民而自謂其國之老大也,斯果老大矣;我國民而自知其國之少年也,斯乃少  年矣。

          西諺有之曰:“有三歲之翁,有百歲之童。

          ”然則國之老少,又無定形,而實隨  國民之心力以為消長者也。

          吾見乎瑪志尼之能令國少年也,吾又見乎我國之官吏士民能  令國老大也,吾為此懼

          夫以如此壯麗濃郁翩翩絕世之少年中國,而使歐西、日本人謂  我為老大者何也

          則以握國權(quán)者皆老朽之人也。

          非哦幾十年八股,非寫幾十年白摺,非  當(dāng)幾十年差,非捱幾十年俸,非遞幾十年手本,非唱幾十年諾,非磕幾十年頭,非請幾  十年安,則必不能得一官,進(jìn)一職。

          其內(nèi)任卿貳以上,外任監(jiān)司以上者,百人之中,其  五官不備者,殆九十六七人也,非眼盲,則耳聾,非手顫,則足跛,否則半身不遂也。

            彼其一身飲食步履視聽言語,尚且不能自了,須三四人在左右扶之捉之,乃能度日,于  此而乃欲責(zé)之以國事,是何異立無數(shù)木偶而使之治天下也。

          且彼輩者,自其少壯之時,  既已不知亞細(xì)、歐羅為何處地方,漢祖、唐宗是那朝皇帝;猶嫌其頑鈍腐敗之未臻其極,  又必搓磨之,陶冶之,待其腦髓已涸,血管已塞,氣息奄奄,與鬼為鄰之時,然后將我  二萬里山河,四萬萬人命,一舉而畀于其手。

          嗚呼

          老大帝國,誠哉其老大也。

          而彼輩  者,積其數(shù)十年之八股、白摺、當(dāng)差、捱俸、手本、唱諾、磕頭、請安,千辛萬苦,千  苦萬辛,乃始得此紅頂花翎之服色,中堂大人之名號,乃出其全副精神,竭其畢生力量,  以保持之。

          如彼乞兒,拾金一錠,雖轟雷盤旋其頂上,而兩手猶緊抱其荷包,他事非所  顧也,非所知也,非所聞也。

          于此而告之以亡國也,瓜分也,彼烏從而聽之,烏從而信  之。

          即使果亡矣,果分矣,而吾今年既七十矣八十矣,但求其一兩年內(nèi),洋人不來,強(qiáng)  盜不起,我已快活過了一世矣。

            若不得已,則割三頭兩省之土地,奉申賀敬,以換我?guī)讉€衙門;賣三幾百萬之人民  作仆為奴,以贖我一條老命,有何不可,有何難辦。

          嗚呼

          今之所謂老后、老臣、老將、  老吏者,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手段,皆具于是矣。

          “西風(fēng)一夜催人老,凋盡  朱顏白盡頭。

          ”使走無常當(dāng)醫(yī)生,攜催命符以祝壽,嗟乎痛哉

          以此為國,是安得不老  且死,且吾恐其未及歲而殤也。

            梁啟超曰: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國者,則中國老朽之冤業(yè)也;制出將來之少年中國者,  則中國少年之責(zé)任也。

          彼老朽者何足道,彼與此世界作別之日不遠(yuǎn)矣,而我少年乃新來  而與世界為緣。

          如僦屋者然,彼明日將遷居地方,而我今日始入此室處。

          將遷居者,不  愛護(hù)其窗櫳,不潔治其庭廡,俗人恒情,亦何足怪。

          若我少年者,前程浩浩,后顧茫茫,  中國而為牛、為馬、為奴、為隸,則烹臠鞭棰之慘酷,惟我少年當(dāng)之;中國如稱霸宇內(nèi),  主盟地球,則指揮顧盼之尊榮,惟我少年享之,于彼氣息奄奄,與鬼為鄰者,何與焉

            彼而漠然置之,猶可言也;我而漠然置之,不可言也。

          使舉國之少年而果為少年也,則  吾中國為未來之國,其進(jìn)步未可量也;使舉國之少年而亦為老大也,則吾中國為過去之  國,其澌亡可翹足而待也。

          故今日之責(zé)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則國智,  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qiáng)則國強(qiáng),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jìn)步則國  進(jìn)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

          紅日初升,其道大光;  河出伏流,一瀉汪洋。

          潛龍騰淵,鱗爪飛揚(yáng);乳虎嘯谷,百獸震惶。

          鷹隼試翼,風(fēng)塵吸  張;奇花初胎,矞矞皇皇。

          干將發(fā)硎,有作其芒。

          天戴其蒼,地履其黃。

          縱有千古,橫  有八荒。

          前途似海,來日方長。

          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  疆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此岳武穆  《滿江紅》詞句也,作者自六歲時即口受記憶,至今喜誦之不衰。

          自今以往,棄哀時客  之名,更自名曰少年中國之少年。

            作者附識。

          概括“恰同學(xué)少年,風(fēng)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指點江山,激揚(yáng)文字,糞土當(dāng)年萬戶侯”這段文字的大意

          《沁園春?長沙》鑒賞(一)  〖原詞〗  沁園春?長沙  一九二五年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游。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恰同學(xué)少年,風(fēng)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yáng)文字,糞土當(dāng)年萬戶侯。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鑒賞】古往今來,凡志趣超群、報負(fù)高遠(yuǎn)之士,常常覽物抒情,慷慨言志。

          特別是在簦高放眼天地之間時,長時間積蘊(yùn)的關(guān)于生活的艱辛、社會的憂患、天地之巨變等方面的感觸,就找到了最佳的突破口,或誦于口頭,或瀉于筆端。

          如曹操之『短歌行』,抒發(fā)自己的雄心壯志;陳子昂簦上幽州臺,萬端感慨化成了“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名句;杜甫簦高吟唱“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嘆時運(yùn)之不濟(jì)、人生之短促。

          這類名篇佳作舉不勝舉。

          創(chuàng)作的這首詞,與古人的佳作相比,境界梗為開闊,氣勢梗為恢宏,哲理梗為厚重,達(dá)到了美與力的最佳融合。

          詞的上段,勾勒出無比壯美、充滿生氣的秋天圖畫。

          首三句“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好似猛地推出的電影特寫鏡頭:我站在橘子洲頭,身軀被清寒凝重的氛圍所籠罩,腳下是向北流去的湘江。

          既點明了時節(jié)、地點和環(huán)境,又為下文的描寫作了非常自然的墊鋪。

            后面的詞句由“看”字領(lǐng)起,連貫直下,一氣呵成。

          遠(yuǎn)望:萬山紅遍;近看:漫江碧透;仰視:鷹擊長空;俯察:魚翔淺底。

          遠(yuǎn)近高低,全收眼底。

            這是一幅充滿了強(qiáng)烈動感、強(qiáng)勁力度、濃烈色彩的立體的秋色圖。

          這是主客觀的統(tǒng)一,更是獨抒性靈的個性色彩的濃重鋪染

          一“爭”一“擊”一“翔”,充盈著劇變之動、拼搏之力。

          眩目的秋色也化靜為動,透視著頑強(qiáng)的生命動力。

          首先是程度之深,:山紅是“紅遍”,江碧是“碧透”;其次是數(shù)量之多:山以萬計,林以層數(shù),舸以百論;第三是情緒之烈:紅綠兩種顏色爭輝,船只競相前進(jìn),鷹與鷹較量,甚至連水里的魚也要與雄鷹比試。

          當(dāng)然,這是詞人將自己的激情注入萬物,使筆下的景物染上了作者的個性色彩。

          特別是“萬類霜天競自由”一句,化實為虛,兼類而及,將意境升華為深邃莫測卻又生生不息的宇宙意識,閃射出哲理的光輝。

          文人對四季的變演極為敏感,但各人對同一自然現(xiàn)象觀察的角度、觀察的方式等等都千差萬別,因此所發(fā)出的感慨也不一樣。

          歷代文人對秋的描寫大多是悲秋、傷秋的意蘊(yùn),唯獨劉禹錫的《秋詞二首》唱出了新意:“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潮。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然而相形之下,這首詞更其壯美,更其闊大。

          他不僅狀寫了秋色秋韻,更揭示了秋力求魂-到底是偉人。

          縱觀全詞就足以看出學(xué)古不泥古,繼承更超越的稟賦和情懷。

          走筆至此,詞人的筆陡一轉(zhuǎn)彎,化景物為情思;“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這個問題你想過嗎

          他想過嗎

          其他的偉人想過嗎

          沒有。

          但想了,也問了,這是“天問”,是主宰歷史命運(yùn)的世紀(jì)之問,要知道,當(dāng)時僅32歲

            上段寫的是“今日之游”;描述的是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

          下段則是回憶“昔日之游”,表述的是小“我”同一個激進(jìn)的群體發(fā)生的關(guān)系。

          一個人獨游多少有點孤寂感,當(dāng)年同朋友結(jié)伴來游,生活是多么充實多么豐富。

          長沙,在詞人的人生旅程中,是社會生活的初始舞臺,又是革命斗爭的壯麗舞臺。

          “崢嶸歲月稠”正是對昔日學(xué)習(xí)、戰(zhàn)斗審核的高度藝術(shù)概括。

          詞人的注意力不在游戲山水,而在對歷史使命的指點,在對當(dāng)時革命形勢的判斷,對中國革命領(lǐng)導(dǎo)權(quán)的等問題的思考。

          在憶起往昔歲月時,感情之水頓時形成了拍天的江潮,因而接下來是以“恰”字引起的六個短句:“恰同學(xué)少年,風(fēng)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指點江山,激揚(yáng)文字”,隨著詞句的展開,情感越來越激越,迸出了一句驚天動地、振聾發(fā)聵的強(qiáng)音:“糞土當(dāng)年萬戶侯”

          讀到這里,我們不難看出詞人的氣慨多么的豪邁,氣勢多么的磅礴。

          而詞的結(jié)尾則意味深長。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這一問句,呼應(yīng)了上片的一問,也回答了上片的問題:正是這些“到中流擊水”的英豪,代表著“主沉浮”的新生力量。

          全詞至此,令人思索不已,回味無窮。

            《沁園春?長沙》鑒賞(二)  《沁園春?長沙》——秋的贊歌  《沁園春?長沙》是主席登上詩壇的第一首詞,抒發(fā)青少年時代的理想抱負(fù)。

          該詞置于卷首,為的詩詞世界拉開序幕;同時,它又是中國古典詩詞中同類題材的壓卷之作。

            中國古典詩詞大都悲秋。

          翻閱毛主席詩詞,覺得對秋天似乎情有獨鐘,大約是因為秋天寥廓、蒼涼、大氣,與戰(zhàn)士的胸襟和英雄的氣概較為吻合。

          毛主席詩詞的開卷之作,就是一首秋的贊歌,自由的贊歌,風(fēng)華少年的贊歌。

            毛主席贊美的秋天,是一種“萬類霜天競自由”的秋天,“山”“林”“江”“舸”“鷹”“魚”這大自然中的“萬類”,均在這“霜天”中“競自由”,逍遙自在,得其所哉。

          “雖萬類之眾多,獨在人而最靈。

          ”作為萬物之靈的人呢

          他們卻沒有自由

          于是詩人為之“悵寥廓”,在這“寥廓”的秋天,詩人的惆悵像秋天一樣“寥廓”,面對自由的“萬類”和不自由的人類,不禁像“天問”的屈原一樣: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屈原“天問”時,等待“天”的回答。

          而詩人設(shè)問時,答案是了然于胸的,那就是:他們這些風(fēng)華正茂的書生,將喚起民眾來主宰沉浮。

          由于當(dāng)時革命形勢不甚明朗,所以詩人“悵寥廓”。

            也許有人會覺得奇怪,詩詞的開卷之作怎么沒提國家和人民

          其實,那“問蒼茫大地”,不就是問我積貧積弱的中華大地嗎

          詩人因不能“競自由”而為之“悵寥廓”的,不就是我那不自由的國家和人民嗎

          詩人愛國、憂國、報國的情結(jié),與古往今來的志士仁人和歷代慷慨悲歌的青少年詩人是一脈相承的,并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時代精神。

            再回到那些風(fēng)華正茂的書生吧,他們是詩人的好友,是時代的弄潮兒,他們“指點江山,激揚(yáng)文字”,他們“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他們將為中華民族“競自由”,為蒼茫大地“主沉浮”

            “糞土當(dāng)年萬戶侯”,這一句是很有興味的。

          歷代青少年詩人,大多以“萬戶侯”為目標(biāo)。

          愛國詩人陸游 “當(dāng)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南宋杰出詞人劉克莊醉后仍感嘆“使李將軍遇高皇帝,萬戶侯何足道哉

          ”詩人反其意而用之,表示與舊世界的徹底決裂。

            在毛主席的詩詞中,該詞是各方一致贊譽(yù)的,其藝術(shù)成就多有論述,下面講一點獨特感受。

            當(dāng)我們品味該詞時,最初會覺得,從“獨立寒秋”至“魚翔淺底”是一幅湘江秋色圖,一位青年在湘江邊欣賞秋光,一切仿佛是靜止的,凝固的,青年仿佛千百年前就站在那里了。

          他是誰

          在想些什么

          他是被貶長沙的賈誼

          在這“沅湘流不盡,屈子怨何深”的湘江憑吊屈原

          想象的時空是無限的。

          而“萬類霜天競自由”一句如奇峰突起,使上述一切都動了起來,活了起來,那看似千年凝固的“萬類”和“霜天”,原來并沒有凝固,“鷹擊長空,魚翔淺底”,天上地下,它們都在“競自由”

          動靜切換是這樣的自如,動靜反差是如此強(qiáng)烈,而這一切都由那看似信手拈來的“競自由”三個字完成了,說是“神來之筆”當(dāng)不為過吧

          作為對比,我們來看一下柳永的《望海潮》。

          其上闋鋪陳“錢塘自古繁華”,下闋描繪了一幅西湖秋色圖:“重湖疊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嘻嘻釣叟蓮?fù)蕖?/p>

          ”隨后是“千騎擁高牙”的達(dá)官出游圖。

          最后歸結(jié)為“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夸。

          ”雖有人物動作,但只是靜態(tài)寫生,詞句華麗卻缺少靈魂。

            好一個“競自由”,它濃縮了當(dāng)時的時代精神,物競天擇,自由平等正是那個時代的追求。

          在全詞中,這三個字不僅完成了動靜切換,而且承接了由“萬類”到人類的轉(zhuǎn)換。

          隨后的“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把全詞推向高潮。

            如果說上闋動靜有度,則下闋就是張弛有致了。

          前邊的許多句子,初看不過是記述少年游冶之事,是浪漫的,輕松的,悠閑的。

          “曾記否”三字如猿臂舒展,隨后的“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則是彎弓如滿月了。

          回頭再讀前邊那些看似隨意的句子,則頓時充滿了張力,那是風(fēng)華少年為人類“競自由”的英勇斗爭。

          在這里,只需舉出新民學(xué)會和《湘江評論》就足夠了。

            融豪放和婉約于一體,是該詞的一大藝術(shù)特色。

          如果只看靜態(tài),該詞堪稱婉約大師的杰作。

          靜觀的“湘江秋色圖”,想必不會遜色于柳永的“錢塘秋色圖”吧。

          而的“湘江秋色圖”一旦動了起來,柳永恐難望其項背了吧

          寫到這里,順便看看辛棄疾一首著名的詞《水龍吟》,也是寫秋天的。

          開頭是“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隨即筆鋒一轉(zhuǎn),寫青山“獻(xiàn)愁供恨”,繼而“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悲嘆 “無人會,登臨意”,最后是杜鵑啼血,“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

          ”烈士悲秋,惟此為最,令人不忍卒讀。

          婉約派指該詞過于直露,但詞人國恨未雪,壯志難酬,報國無門,恐怕很難含蓄了。

          稼軒詞豪而含悲,豪而含恨;詞則豪氣干云,豪情貫日,蓋時代和際遇使然。

            秋的贊歌,自由的贊歌,風(fēng)華少年的贊歌。

          這三者是相輔相成的,自由是靈魂,秋天的萬物因“競自由”而充滿生機(jī),風(fēng)華少年因“競自由”,為自由奮斗而英氣勃發(fā)。

            《沁園春?長沙》是詩人的開卷之作,實際上是詩人改造舊世界的宣言書,但詩人寓動于靜,寓張于馳,其鋒藏而不露,其勢引而不發(fā),其詞雅而不激。

          誠如古人所言,引而不發(fā),躍如也。

            《沁園春?長沙》鑒賞(三)  “意象”是我國古典美學(xué)中的一個術(shù)語,它包括“意”和“象”兩方面的內(nèi)容。

          這里的“意”指的是創(chuàng)作主體的思想感情,這里的“象”指的是作為創(chuàng)作客體的客觀物象。

          詩歌的意象就是詩人的思想感情與客觀物象的融合,而意境則是詩人通過種種意象的創(chuàng)造和組合所構(gòu)成的一種充滿詩意的藝術(shù)境界。

          《沁園春

          長沙》這首詞不僅內(nèi)容豐富,而且氣勢磅礴,畫面壯闊,意象壯美,意境高遠(yuǎn)。

          筆者認(rèn)為,如果從意象美的角度去賞析這首詞,對準(zhǔn)確把握這首詞的思想內(nèi)容及藝術(shù)特色也許能另辟一徑。

            《沁園春 長沙》一詞的意象美突出表現(xiàn)在景物的選取上,作者視野開闊,選取的景物或廣博,或宏偉,或雄峻。

          以上闋“看”字所總領(lǐng)的幾句詞為例,有山上的“層林”,有江中的“百舸”,有空中的雄鷹,有水底的游魚。

          而從景物的狀態(tài)看,有靜態(tài)的火紅的楓林,有動態(tài)的“爭流”的“百舸”等。

          作者從遠(yuǎn)望到近觀,從仰視到俯瞰,天長地闊,山紅水綠,“籠天地于形內(nèi),挫萬物于筆端”(陸機(jī)《文賦》)。

            作者對景物的選取,在很大程度上是制約于立意的,古代文人墨客的“悲秋”“傷秋”“嘆秋”等詩文就正是由他們特定的“意”所決定的。

          譬如,馬致遠(yuǎn)的《天凈沙

          秋思》將“意”立在“斷腸人在天涯”,所選之“象”便自然是“枯藤”“老樹”“昏鴉”“瘦馬”等;杜甫的《登高》將“意”立在“萬里悲秋”“艱難苦恨’:上,所取之“象”也自然離不開那“哀猿”“落木”等。

          的立意積極向上,昂揚(yáng)奮進(jìn),他所取的“象”,就自然是那些競相向上、生機(jī)勃勃的景物了,如萬山、層林、百舸、雄鷹、游魚等。

            《沁園春 長沙》一詞的意象美還表現(xiàn)在意象的表達(dá)上。

          意象的選擇固然很重要,但意象的表達(dá)則更應(yīng)別具匠心。

          詩人筆下的意象不應(yīng)是客觀的白描,而應(yīng)是“灌注了生氣的形象”(康德語),在《沁園春

          長沙》中為了給選取的客觀物象“灌注”更多的生氣,很注重意象的表達(dá),如上闋中“看”字所總領(lǐng)的一組意象群,其中“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中的“萬”“層”“漫”以及“遍”“盡”“透”這些詞在范圍、程度、層次等方面,使紅綠兩色更為突出,更為豐富,更為濃艷鮮明,令人感到可愛。

          詩人除了表現(xiàn)山紅水綠的靜景的優(yōu)美外,還著意描寫事物動態(tài)的壯美,“百舸爭流”中的“爭”字,給碧綠無塵的江面增加了昂揚(yáng)奮進(jìn)的氣氛,活現(xiàn)出千帆競發(fā)、爭先恐后的熱烈場面。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中,由于“擊”“翔”這兩個富有創(chuàng)造性和表現(xiàn)力的動詞的運(yùn)用,準(zhǔn)確而生動地刻畫出了在萬里長空中鷹飛的矯健和在清澈見底的江水中魚游的歡愉自在,如果把“擊”“翔”換作“飛”“游”,就表達(dá)不出雄鷹展翅飛翔時矯健有力的姿態(tài),表達(dá)不出魚游水中那輕快自在的情趣。

          詩人在“萬類霜天競自由”中用一個“竟”字,則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嚴(yán)霜下的萬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讓人感受到詩人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和由衷贊美。

            《沁園春 長沙》一詞的意象美表現(xiàn)在意象的組合上。

          詩詞中的意境內(nèi)涵不僅包蘊(yùn)在一個個意象之中,更體現(xiàn)在意象的組合關(guān)系之中。

          詩人們寫詩,往往將一個個單一的意象按照美的規(guī)律,組成有機(jī)的、有時空距離的、有層次的畫面,使其產(chǎn)生連貫、對比、烘托、暗示等作用,向讀者展示絢麗多彩的生活圖景,傳達(dá)豐富多彩的思想感情。

          詩人們常用多種方式來實現(xiàn)意象的組合,在《沁園春

          長沙》中主要采用并置式和輻射式兩種方式。

            詩詞意象的并置,如同電影鏡頭的蒙太奇組接,主要將單個的意象以并列的形式相互并置在一起,從而形成全詞整體的“復(fù)象美”,亦即組合美。

          如上闋中“看”字所總領(lǐng)的一組意象群,從整體上看都是并列關(guān)系,詩人以并置的手法將意象組合在一起,并且注意動靜搭配,遠(yuǎn)近結(jié)合,從而構(gòu)成一幅色彩絢麗的“湘江秋色圖”。

          又如詞的下闋中所回憶的往昔生活,也是兩兩并置,突出了年輕的革命者奮發(fā)向上、敢作敢為的精神,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幅生氣勃勃的“少年學(xué)子圖”。

            詩詞意象的輻射,即在群體意象中以一意象為中心并由此向四周“輻射”而形成一個意象群。

          仍以上闋“看”字所總領(lǐng)的七句為例,“萬山”“層林”“百舸”“雄鷹”“游魚”等意象則是在中心意象“萬類霜天”的輻射下形成的,下闋中的“指點江山,激揚(yáng)文字”這兩個并置的復(fù)合意象也是在“風(fēng)華正茂”的“同學(xué)少年”的輻射下形成的。

          而從全詞看,中心意象應(yīng)該是“獨立寒秋”的“我”,其他意象則是在這一中心意象的“輻射”下形成的。

          在這里,胸懷博大的看風(fēng)景人也便成了“風(fēng)景”,這是一幅氣勢磅礴的“偉人圖”呵!  在《沁園春?長沙》中,由于選取物象典型,表達(dá)意象生動,組合意象巧妙,創(chuàng)造出了高遠(yuǎn)的意境,形成了一幅幅壯闊的畫面,使得這首詞具有很強(qiáng)的審美效應(yīng)。

            《沁園春?長沙》鑒賞(四)  一、情景交融,敘議結(jié)合  本詞上下兩闋,各有側(cè)重,但又緊密聯(lián)系,渾然一體。

          上闋寫景,句句有情,在描寫象征長城、大河、高山、高原時,傾注著贊美祖國河山的愛國深情;下闋議論、也結(jié)合著抒情,在評說古代帝王和當(dāng)代英雄時,注入頌揚(yáng)當(dāng)代英雄之情。

          上闋寫景是下闋議論抒情的基礎(chǔ),下闋議論抒情是上闋寫景的必然結(jié)果。

          作者就是這樣運(yùn)用寫景、抒情、議論相結(jié)合的手法來贊頌壯美的河山、無產(chǎn)階級革命的英雄的。

            二、用詞精確、形象、修辭生動、確切  這首詞運(yùn)用詞語非常精確,如“惟余莽莽”,“頓失滔滔”中的“惟”和“頓”都是副詞,起修飾限制作用,“惟”字有力地強(qiáng)調(diào)了白茫茫的一片是唯一的景象,其余什么也看不見了;“頓”字在句中強(qiáng)調(diào)黃河上上下下波濤滾滾的氣勢一下子失去,突出天寒地凍,河水結(jié)冰的速度。

          再如“舞”和“馳”這兩個動詞,“舞”,起舞、飛舞,形容雪披群山似“銀蛇”逶迤曲折;“馳”,奔馳、奔跑,形容白雪覆蓋的丘陵如巨象奔馳。

          這兩個動詞用得極為傳神,把冰封雪蓋的群山高原寫活了,賦靜景以動態(tài),使之生機(jī)勃勃。

          本詞不僅用詞精煉,而且巧妙地運(yùn)用了比喻、擬人、對偶等修辭方法。

          上述的“山舞銀蛇”、“原馳蠟象”就是巧用比喻。

          再把紅日白雪交相輝映的壯美景象,比做紅裝素裹的少女,更是想象奇特,比喻確切。

          “欲與天公試比高”一個“欲”字更把“山”、“原”擬人化了,生動地寫出了它們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揚(yáng)奮發(fā)的氣概。

            《沁園春?長沙》鑒賞(五)  一代偉人的革命浪漫情懷  ——讀的兩首《沁園春》有感  泉 恒 歡 廷  一生寫過兩首《沁園春》。

          寫《沁園春?長沙》時的時年32歲。

          當(dāng)年,革命形勢高漲,群眾運(yùn)動風(fēng)起云涌。

          一月黨的“四大”在上海召開,九月在廣州參與國民黨“二大”的籌備工作,十月被推選為國民黨代理宣傳部長。

          意氣風(fēng)發(fā),心情是舒暢的。

            《沁園春?長沙》(1925年)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競流。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悵廖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恰同學(xué)少年,風(fēng)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yáng)文字,糞土當(dāng)年萬戶侯。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寫《沁園春?雪》的時年43歲。

          遵義會議之后中央實際上確立了的領(lǐng)導(dǎo)地位。

          當(dāng)年,親率紅軍東渡黃河,開赴抗日前線。

          元月二十六日,大年初三,從瓦窯堡出發(fā),向黃河渡口開進(jìn)。

          二月間晚遇大雪,次晨踏雪行軍,感觸良多,宿營時揮毫寫下千古絕唱《沁園春?雪》。

            《沁園春?雪》(1936年):  北國風(fēng)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望長城內(nèi)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shù)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fēng)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數(shù)風(fēng)流人物,還看今朝。

            比較兩首《沁園春》,《沁園春?長沙》意境是雄奇奔放的。

          1936年在對斯諾的談話中就指出,1920年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之后,他的思想基本上就沒有改變過。

          這個基本思想的內(nèi)容有許多,其中一個是“階級斗爭”,一個是群眾觀點,是非常突出的。

          而這兩點都是中國歷史傳統(tǒng)所沒有的。

          特別是,一旦有了一個是來自于人民群眾的高揚(yáng)氣概與精神,從氣概氣魄上,也就有了“糞土當(dāng)年萬戶侯”的高度,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dāng)擊水三千里”的信心與氣魄。

          而12年之后的第二首《沁園春?雪》則已經(jīng)具有了更為實際的寄托。

          在這個方面,除了應(yīng)該注意長征、延安時期實際上確立了的領(lǐng)導(dǎo)地位、東聯(lián)抗日等因素外,還應(yīng)該注意,在詞中所點評的歷史人物都是歷史上的開國之君。

          一句“俱往矣,數(shù)風(fēng)流人物,還看今朝”明確表達(dá)了作者自己的態(tài)度與看法。

          這個評論,既包含著對歷史上的封建帝王將相、即使是那些開國之君的蔑視,隱含著對當(dāng)代國民黨及其領(lǐng)袖的輕視,又充分體現(xiàn)出對無產(chǎn)階級革命和通過革命實現(xiàn)民族復(fù)興的光明前景的自信,體現(xiàn)了對無產(chǎn)階級的革命領(lǐng)袖可開創(chuàng)新中國的人民領(lǐng)袖的贊許。

          郭沫若在評論的詩詞時說,的詩詞恰如其分地表達(dá)了他的思想。

            評論家認(rèn)為,《沁園春?雪》的立意“以江山起筆,從帝王著眼”,意境是高深的,情致是優(yōu)美的,氣勢是宏大的。

          1936年2月,中國工農(nóng)紅軍完成萬里長征后,緊接著又在的率領(lǐng)下,從陜北出發(fā),渡河?xùn)|征,奔赴抗日前線,就在這個時候,他填寫了《沁園春?雪》一詞。

          1945年,中國人民取得了抗日戰(zhàn)爭的偉大勝利,然而,蔣介石卻決心發(fā)動內(nèi)戰(zhàn)。

          為了爭取和平,親赴重慶,與蔣介石談判。

          就在這個時候,將寫成近十年的《沁園春?雪》詠雪詞贈與柳亞子,并在重慶發(fā)表。

          當(dāng)年發(fā)表詞作的重慶《新民報晚刊》編輯吳祖光先生認(rèn)為,《沁園春?雪》全詞從滿天飛雪的北國風(fēng)光寫起,從長城內(nèi)外到大河上下;從妖嬈多嬌的壯麗山河到歷朝歷代的開國君主,從景到人,從古到今,歸結(jié)為“數(shù)風(fēng)流人物,還看今朝”。

          從風(fēng)格上的涵渾奔放來看,頗近蘇辛詞派,但是遍找蘇辛詞亦找不出任何一首這樣大氣磅礴的詞作;真可謂睥睨六合,氣概萬古,一空依傍,自鑄偉詞。

          《新民報晚刊》當(dāng)時的按語說,《沁園春?雪》“氣魄之大乃不可及”。

            當(dāng)時蔣介石也通過報紙讀到了這首詞,他不相信這是填的詞。

          盡管他不會填詞,但憑著直覺,他品味到這是一首氣勢磅礴的好詞,借古說今,意境不俗。

          他找來了謀士陳布雷,這是一位替蔣介石起草文稿的文人。

          蔣介石問:“布雷先生,你看,這首《沁園春》詞是他作的嗎

          ”盡管蔣介石希望說出“不是”二字,但是陳布雷是一個忠實于主人的文人,他覺得不能對蔣介石撒謊。

          回答使蔣介石感到失望。

          他又問:“布雷先生,你覺得這首詞寫得如何

          ”“氣度非凡,真有氣吞山河如虎之感,是當(dāng)今詩詞中難得的精品啊

          ”“難道就沒有不盡人意之處,譬如說音韻、對歷史人物的評價等方面

          ”蔣介石千方百計想找出一點差錯。

          “據(jù)我所知,對中國古代文學(xué)和古代歷史是非常精通的,填詞作詩,算不得什么難事。

          ”“我看他的詞有帝王思想,他想復(fù)古,想效法唐宗宋祖。

          ”蔣介石眼睛盯著陳布雷,似乎這是不可爭辯的事實。

          “這個嘛,倒是有。

          ”陳布雷小心答道。

          “那好,你趕緊組織一批人,寫文章以評論詞的名義,批判的‘帝王思想’,要讓全國人民知道,來重慶不是來和談的,而是為稱帝而來。

          ”蔣介石一聲令下,御用文人們忙碌起來,官方控制的報紙紛紛登出文章,含沙射影地攻擊和中國共產(chǎn)黨人。

            《沁園春?雪》所引起的轟動和這一詩墨雄渾勁健的書風(fēng)所傾倒的萬千墨友,除了拉開的正義之師和蔣介石軍隊決戰(zhàn)的總帷幕外,也宣示了“風(fēng)流人物”和“只識彎弓”者的分野。

          這是一篇謀章布白獨出機(jī)杼的詩墨,整幅作品豪氣吞海,雄峻超逸。

          縱觀全貌,戈戟森然,如旌旗獵獵。

          《沁園春?雪》在重慶發(fā)表之后,轟動山城,影響及于全國。

          世人從而知道了不獨是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而且還是卓越的文學(xué)家和偉大的詩人。

          九年級人教版下冊語文1——20課語文讀后感,每篇150——200字左右。

          我建議你還是自己寫一寫吧,每篇只有150到200字而已。

          這些讀后感會有助于你的文章概括能力,到你高中語文高分后會很有用的,甚至到你工作都是很不錯的鍛煉,為了你自己的好前途,還是自己寫寫吧。

          在這里我只是提一個意見,請你不要生氣。

          請問《恰同學(xué)少年》中引用梁啟超的話是哪篇文章的 ????????

          少年中國說 梁啟 少年中國說 日本稱我中國一則曰老大帝國,再則曰老大帝是語也,蓋襲譯歐西人之言也。

          嗚呼

          我中國其果老大矣乎

          梁啟超曰:惡,是何言

          是何言

          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國在。

          欲言國之老少,請先言人之老少。

          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將來。

          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戀心;惟思將來也,故生希望心。

          惟留戀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進(jìn)取。

          惟保守也,故永舊;惟進(jìn)取也,故日新。

          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經(jīng)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將來也,事事皆其所未經(jīng)者,故常敢破格。

          老年人常多憂慮,少年人常好行樂。

          惟多憂也,故灰心;惟行樂也,故盛氣。

          惟灰心也,故怯懦;惟盛氣也,故豪壯。

          惟怯懦也,故茍且;惟豪壯也,故冒險。

          惟茍且也,故能滅世界;惟冒險也,故能造世界。

          老年人常厭事,少年人常喜事。

          惟厭事也,故常覺一切事無可為者;惟好事也,故常覺一切事無不可為者。

          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陽。

          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

          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俠。

          老年人如字典,少年人如戲文。

          老年人如鴉片煙,少年人如潑蘭地酒。

          老年人如別行星之隕石,少年人如大洋海之珊瑚島。

          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少年人如西伯利亞之鐵路。

          老年人如秋后之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

          老年人如死海之潴為澤,少年人如長江之初發(fā)源。

          此老年與少年性格不同之大略也。

          梁啟超曰:人固有之,國亦宜然。

          梁啟超曰:傷哉,老大也

          潯陽江頭琵琶婦,當(dāng)明月繞船,楓葉瑟瑟,衾寒于鐵,似夢非夢之時,追想洛陽塵中春花秋月之佳趣。

          西宮南內(nèi),白發(fā)宮娥,一燈如穗,三五對坐,談開元天寶間遺事,譜霓裳羽衣曲。

          青門種瓜人,左對孺人,顧弄孺子,憶侯門似海、珠履雜遝之盛事。

          拿破侖之流于厄蔑,阿剌飛之幽于錫蘭,與三兩監(jiān)守吏,或過訪之好事者,道當(dāng)年短刀匹馬,馳騁中原,席卷歐洲,血戰(zhàn)海樓,一聲叱咤,萬國震恐之豐功偉烈,初而拍案,繼而撫髀,終而攬鏡:嗚呼,面皴齒盡,白發(fā)盈把,頹然老矣

          若是者,舍幽郁之外無心事,舍悲慘之外無天地,舍頹唐之外無日月,舍嘆息之外無音聲,舍待死之外無事業(yè)。

          美人豪杰且然,而況于尋常碌碌者耶

          生平親友,皆在墟墓;起居飲食,待命于人。

          今日且過,遑知他日;今年且過,遑恤明年。

          普天下灰心短氣之事,未有甚于老大者。

          于此人也,而欲望以拏云之手段,回天之事功,挾山超海之意氣,能乎不能

          嗚呼,我中國其果老大矣乎

          立乎今日以指疇昔,唐虞三代,若何之郅治;秦皇漢武,若何之雄杰;漢唐來之文學(xué),若何之隆盛;康乾間之武功,若何之烜赫。

          歷史家所鋪敘,詞章家所謳歌,何一非我國民少年時代、良辰美景賞心樂事之陳跡哉

          而今頹然老矣

          昨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處處雀鼠盡,夜夜雞犬驚。

          十八省之土地財產(chǎn),已為人懷中之肉;四百兆之父兄子弟,已為人注籍之奴。

          豈所謂“老大嫁作商人婦”者耶

          嗚呼,憑君莫話當(dāng)年事,憔悴韶光不忍看

          楚囚相對,岌岌顧影;人命危淺,朝不慮夕。

          國為待死之國,一國之民為待死之民。

          萬事付之奈何,一切憑人作弄,亦何足怪

          梁啟超曰:我中國其果老大矣乎

          是今日全地球之一大問題也。

          如其老大也,則是中國為過去之國,即地球上昔本有此國,而今漸澌滅,他日之命運(yùn)殆將盡也。

          如其非老大也,則是中國為未來之國,即地球上昔未現(xiàn)此國,而今漸發(fā)達(dá),他日之前程且方長也。

          欲斷今日之中國為老大耶

          為少年耶

          則不可不先明國字之意義。

          夫國也者,何物也

          有土地,有人民,以居于其土地之人民,而治其所居之土地之事,自制法律而自守之,有主權(quán),有服從,人人皆主權(quán)者,人人皆服從者。

          夫如是斯謂之完全成立之國。

          地球上之有完全成立之國也,自百年以來也。

          完全成立者,壯年之事也;未能完全成立而漸進(jìn)于完全成立者,少年之事也。

          故吾得一言以斷之曰:歐洲列邦在今日為壯年國,而我中國在今日為少年國。

          夫古昔之中國者,雖有國之名,而未成國之形也。

          或為家族之國,或為酋長之國,或為諸侯封建之國,或為一王專制之國。

          雖種類不一,要之,其于國家之體質(zhì)也,有其一部而缺其一部。

          正如嬰兒自胚胎以迄成童,其身體之一二官支,先行長成,此外則全體雖粗具,然未能得其用也。

          故唐虞以前為胚胎時代,殷商之際為乳哺時代,由孔子而來至于今為童子時代,逐漸發(fā)達(dá),而今乃始將入成童以上少年之界焉。

          其長成所以若是之遲者,則歷代之民賊有窒其生機(jī)者也。

          譬猶童年多病,轉(zhuǎn)類老態(tài)。

          或且疑其死期之將至焉,而不知皆由未完全未成立也;非過去之謂,而未來之謂也。

          且我中國疇昔,豈嘗有國家哉,不過有朝廷耳。

          我黃帝子孫,聚族而居,立于此地球之上者既數(shù)千年,而問其國之為何名,則無有也。

          夫所謂唐、虞、夏、商、周、秦、漢、魏、晉、宋、齊、梁、陳、隋、唐、宋、元、明、清者,則皆朝名耳。

          朝也者,一家之私產(chǎn)也;國也者,人民之公產(chǎn)也。

          朝有朝之老少,國有國之老少。

          朝與國既異物,則不能以朝之老少而指為國之老少明矣。

          文、武、成、康,周朝之少年時代也;幽、厲、桓、赧,則其老年時代也。

          高、文、景、武,漢朝之少年時代也;元、平、桓、靈,則其老年時代也。

          自馀歷朝,莫不有之。

          凡此者謂為一朝廷之老也則可,謂為一國之老也則不可。

          一朝廷之老且死,猶一人之老且死也,于吾所謂中國者何與焉

          然則,吾中國者,前此尚未出現(xiàn)于世界,而今乃始萌芽云爾。

          天地大矣,前途遼矣,美哉我少年中國乎

          瑪志尼者,意大利三杰之魁也。

          以國事被罪,逃竄異邦。

          乃創(chuàng)立一會,名曰“少年意大利”,舉國志士,云涌霧集以應(yīng)之。

          卒乃光復(fù)舊物,使意大利為歐洲之一雄邦。

          夫意大利者,歐洲第一之老大國也。

          自羅馬亡后,土地隸于教皇,政權(quán)歸于奧國,殆所謂老而瀕于死者矣。

          而得一瑪志尼,且能舉全國而少年之,況我中國之實為少年時代者耶

          堂堂四百馀州之國土,凜凜四百馀兆之國民,豈遂無一瑪志尼其人者

          龔自珍氏之集有詩一章,題曰《能令公少年行》。

          吾嘗愛讀之,而有味乎其用意之所存。

          我國民而自謂其國之老大也,斯果老大矣;我國民而自知其國之少年也,斯乃少年矣。

          西諺有之曰:“有三歲之翁,有百歲之童。

          ”然則,國之老少,又無定形,而實隨國民之心力以為消長者也。

          吾見乎瑪志尼之能令國少年也,吾又見乎我國之官吏士民能令國老大也。

          吾為此懼。

          夫以如此壯麗濃郁翩翩絕世之少年中國,而使歐西日本人謂我為老大者,何也

          則以握國權(quán)者皆老朽之人也。

          非哦幾十年八股,非寫幾十年白折,非當(dāng)幾十年差,非捱幾十年俸,非遞幾十年手本,非唱幾十年諾,非磕幾十年頭,非請幾十年安,則必不能得一官,進(jìn)一職。

          其內(nèi)任卿貳以上,外任監(jiān)司以上者,百人之中,其五官不備者,殆九十六七人也。

          非眼盲,則耳聾;非手顫,則足跛;否則半身不遂也。

          彼其一身飲食步履視聽言語,尚且不能自了,須三四人在左右扶之捉之,乃能度日,于此而乃欲責(zé)之以國事,是何異立無數(shù)木偶而使之治天下也

          且彼輩者,自其少壯之時,既已不知亞細(xì)亞、歐羅巴為何處地方,漢祖、唐宗是那朝皇帝,猶嫌其頑鈍腐敗之未臻其極,又必搓磨之,陶冶之,待其腦髓已涸,血管已塞,氣息奄奄,與鬼為鄰之時,然后將我二萬里山河,四萬萬人命,一舉而畀于其手。

          嗚呼

          老大帝國,誠哉其老大也

          而彼輩者,積其數(shù)十年之八股、白折、當(dāng)差、捱俸、手本、唱諾、磕頭、請安,千辛萬苦,千苦萬辛,乃始得此紅頂花翎之服色,中堂大人之名號,乃出其全副精神,竭其畢生力量,以保持之。

          如彼乞兒拾金一錠,雖轟雷盤旋其頂上,而兩手猶緊抱其荷包,他事非所顧也,非所知也,非所聞也。

          于此而告之以亡國也,瓜分也,彼烏從而聽之,烏從而信之

          即使果亡矣,果分矣,而吾今年既七十矣八十矣,但求其一兩年內(nèi),洋人不來,強(qiáng)盜不起,我已快活了一世矣;若不得已,則割三頭兩省之土地,奉申賀敬,以換我?guī)讉€衙門,賣三幾百萬之人民作仆為奴,以贖我一條老命,有何不可,有何難辦

          嗚呼

          今之所謂老后老臣老將老吏者,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手段,皆具于是矣。

          西風(fēng)一夜催人老,凋盡朱 顏白盡頭。

          使走無常當(dāng)醫(yī)生,攜催命符以祝壽,嗟乎痛哉

          以此為國,是安得不老且死,且吾恐其未及歲而殤也。

          梁啟超曰: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國者,則中國老朽之冤業(yè)也;制出將來之少年中國者,則中國少年之責(zé)任也。

          彼老朽者何足道

          彼與此世界作別之日不遠(yuǎn)矣,而我少年乃新來而與世界為緣。

          如僦屋者然,彼明日將遷居他方,而我今日始入此室處。

          將遷居者,不愛護(hù)其窗櫳,不潔治其庭廡,俗人恒情,亦何足怪。

          若我少年者,前程浩浩,后顧茫茫,中國而為牛為馬為奴為隸,則烹臠鞭棰之慘酷,惟我少年當(dāng)之;中國如稱霸宇內(nèi),主盟地球,則指揮顧盼之尊榮,惟我少年享之,于彼氣息奄奄與鬼為鄰者何與焉

          彼而漠然置之,猶可言也;我而漠然置之,不可言也。

          使舉國之少年而果為少年也,則吾中國為未來之國,其進(jìn)步未可量也;使舉國之少年而亦為老大也,則吾中國為過去之國,其澌亡可翹足而待也。

          故今日之責(zé)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qiáng)則國強(qiáng),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jìn)步則國進(jìn)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

          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潛龍騰淵,鱗爪飛揚(yáng);乳虎嘯谷,百獸震惶;鷹隼試翼,風(fēng)塵吸張;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將發(fā)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蒼,地履其黃;縱有千古,橫有八荒,前途似海,來日方長。

          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此岳武穆《滿江紅》詞句也,作者自六歲時即口受記憶,至今喜誦之不衰。

          自今以往,棄“哀時客”之名,更自名曰“少年中國之少年”。

          聲明 :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hù)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hù)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聯(lián)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 jinzzs.com 版權(quán)所有

          友情鏈接

          心理測試 圖片大全 壁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