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AV午夜在线观看不卡|自拍偷在线精品自拍偷|欧美激情综合在线三区|亚洲综合精品在线

  • <rp id="fsfwt"><strong id="fsfwt"><cite id="fsfwt"></cite></strong></rp>
    <track id="fsfwt"></track>

      <track id="fsfwt"></track>
      1. <rp id="fsfwt"><strong id="fsfwt"><pre id="fsfwt"></pre></strong></rp>

          歡迎來到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網(wǎng)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當(dāng)前位置: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 > 讀后感 > 錢穆談詩讀后感

          錢穆談詩讀后感

          時間:2018-11-18 22:57

          科舉制度的好壞

          簡單來說。

          1.結(jié)束了士族門閥對官位的壟斷,讓普通人也有做官的機(jī)會,能得到更多有才的官。

          2.體現(xiàn)出公平競爭的一面。

          3.考試內(nèi)容有時過于死板,沒有實(shí)用內(nèi)容,是對人才的摧殘(主要是明清的八股取士最要緊)。

          蘇東坡是一個怎樣的人

          米芾(1051-1107),北宋書法家、書畫理論家,家、收藏家。

          黻,后改芾,字元章人號襄陽漫士、海岳外史,自號鹿門居士。

          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后遷居湖北襄陽,長期居潤州(今江蘇鎮(zhèn)江)。

          曾任校書郎、書畫博士、禮部員外郎。

          善詩,工書法,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長于臨摹古人書法,達(dá)到以假亂真的程度。

          傳世的書法墨跡有《向太后挽辭》、《蜀素帖》、《苕溪詩帖》、《拜中岳命帖》、《虹縣詩卷》、《草書九帖》、《多景樓詩帖》等,與蘇軾、黃庭堅(jiān)、蔡襄并稱宋代四大書法家。

          其書畫理論見于所著《書史》、《畫史》、《寶章待訪錄》等書中。

          因其衣著行為以及迷戀書畫珍石的態(tài)度皆被當(dāng)世視為癲狂,故又有“米顛”之稱。

          蘇軾年長米芾十五歲。

          蘇軾與米芾的交往始于蘇軾被貶黃州期間。

          元豐五年(1082)三月,米芾卸任長沙掾,經(jīng)黃州回都城東京候補(bǔ)。

          當(dāng)時,蘇軾遭遇“烏臺詩案”,貶謫為黃州團(tuán)練副使,米芾專程前往拜訪求教于東坡雪堂。

          蘇軾作墨竹,從地一直起至頂,運(yùn)思清拔。

          米芾問道:“何不一節(jié)一節(jié)畫呢

          ”東坡回答道:“你什么時候看見竹是一節(jié)一節(jié)長出了的呢

          ”又作枯木、怪石,枝干虬屈無端,石皺硬。

          米芾有《題蘇東坡木石圖》詩:“四十誰云是,三年不制衣。

          貧知世路險,老覺道心微。

          已是致身晚,何妨知我口。

          欣逢風(fēng)雅伴,歲晏未言歸。

          ”米芾在《畫史》中說:“吾自湖南從事過黃州,初見公(蘇軾)酒酣曰:‘君貼此紙壁上’。

          觀音紙也,即起作兩竹枝、一枯樹、一怪石見與。

          ”蘇東坡曾在《偃松圖》上自題云:“怪怪奇奇,蓋是描寫胸中磊落不平之氣,以玩世者也。

          ”蘇軾筆下的枯木怪石反映了作者壯志未籌、積壓在胸中的郁結(jié),淋漓盡致地抒寫出了蘇東坡胸中的抑郁與不平之氣。

          其間米芾向蘇軾請教了畫竹之法,蘇軾也對米芾的書法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并提出了學(xué)晉的建議。

          自黃州拜訪求教以后,米芾就潛心魏晉,以晉人書風(fēng)為指歸,尋訪了不少晉人法帖,崇寧三年(1104),米芾知無為軍時,修寶晉齋,把自己收藏購買的晉人真跡,如王羲之的《王略帖》、王獻(xiàn)之的《中秋帖》、謝安的《八月五日帖》等收藏起來。

          米芾下功夫研究晉人書法,他的書法開始變化,由早期的歐陽洵遺風(fēng),到元豐六年(1083)《杭州龍井方圓庵記》,已經(jīng)明顯帶有王羲之的雅韻了。

          《跋米帖》:“米元章元豐中謁東坡于黃岡,承其余論,始專學(xué)晉人,其書大進(jìn)。

          ”今傳王獻(xiàn)之墨跡《中秋帖》,據(jù)說就是他的臨本,形神精妙至極。

          米芾在無為時,有人告訴他城外河邊有一怪石。

          米芾一聽,立即叫人“移來”。

          怪石運(yùn)到,米芾一看,眼中立即放出異樣光彩。

          只見此石,高八尺有余,周身兩人合抱不及,狀貌奇?zhèn)?,多孔多竅,皺似人形。

          米芾一邊圍著怪石打轉(zhuǎn),一邊口中喃喃說道:“吾欲見兄二十年矣。

          ”擺設(shè)席案,自己穿上官服,恭敬地對其下拜。

          并自此,又將“石兄”改為“石丈”尊呼。

          在禮部任職的無為人楊杰聽說米芾的這些事,便戲稱他為“米顛子”。

          幾年以后,蘇軾知揚(yáng)州,米芾問蘇軾:“世人認(rèn)為我癲狂,你說呢

          ”蘇軾笑著回答:“吾從眾。

          ”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五十一歲的蘇軾六月知登州,十月以禮部郎中召回京,十二月二十日到京。

          有《與米元章書》:“某自登赴都,已達(dá)青社……。

          復(fù)思東坡相從之適,何可復(fù)得

          ”“惟千萬節(jié)哀自重。

          ”由此推知,芾父當(dāng)逝世于本年或本年前一、二年。

          芾父有“中散大夫,會稽(縣)公”之贈,會稽距杭州甚近。

          時年米芾官杭州從事。

          元祐二年(1087)秋,在京師駙馬都尉王詵府西園宴集。

          當(dāng)代文人墨客多雅集于此。

          王詵請善畫人物的李公麟(1049—1106年,字伯時,號龍眠居士),把自己和友人蘇軾、蘇轍、黃庭堅(jiān)、秦觀、陳師道、張耒、李之儀、晁補(bǔ)之、蔡天啟、李公麟、米芾、蔡肇、鄭靖老、王欽臣、劉涇以及僧圓通、道士陳碧虛畫在一起,取名《西園雅集圖》。

          主友16人,加上侍姬、書僮,共22人。

          松檜梧竹,小橋流水,極園林之勝。

          賓主風(fēng)雅,或?qū)懺?、或作畫、或題石、或撥阮、或看書、或說經(jīng),極宴游之樂。

          李公麟以他首創(chuàng)的白描手法,用寫實(shí)的方式,描繪當(dāng)時16位社會名流,在駙馬都尉王詵府邸做客聚會的情景。

          畫中,這些文人雅士風(fēng)云際會,揮毫用墨,吟詩賦詞,撫琴唱和,打坐問禪,衣著得體,動靜自然,書童侍女,舉止斯文,落落大方。

          表現(xiàn)出不同階層人物的個性和情態(tài)。

          米芾為此圖作《西園雅集圖記》。

          記文曰:李伯時效唐小李將軍為著色泉石,云物草木花竹皆妙絕動人,而人物秀發(fā),各肖其形,自有林下風(fēng)味,無一點(diǎn)塵埃之氣。

          其著烏帽黃道服捉筆而書者,為東坡先生;仙桃巾紫裘而坐觀者,為王晉卿;幅巾青衣,據(jù)方幾而凝佇者,為丹陽蔡天啟;捉椅而視者,為李端叔;后有女奴,云環(huán)翠飾侍立,自然富貴風(fēng)韻,乃晉卿之家姬也。

          孤松盤郁,上有凌霄纏絡(luò),紅綠相間。

          下有大石案,陳設(shè)古器瑤琴,芭蕉圍繞。

          坐于石磐旁,道帽紫衣,右手倚石,左手執(zhí)卷而觀書者,為蘇子由。

          團(tuán)巾繭衣,秉蕉箑而熟視者,為黃魯直。

          幅巾野褐,據(jù)橫卷畫歸去來者,為李伯時。

          披巾青服,撫肩而立者,為晁無咎。

          跪而作石觀畫者,為張文潛。

          道巾素衣,按膝而俯視者,為鄭靖老。

          后有童子執(zhí)靈壽杖而立。

          二人坐于磐根古檜下,幅巾青衣,袖手側(cè)聽者,為秦少游。

          琴尾冠、紫道服,摘阮者,為陳碧虛。

          唐巾深衣,昂首而題石者,為米元章。

          幅巾袖手而仰觀者,為王仲至。

          前有髯頭頑童捧古硯而立,后有錦石橋、竹徑,繚繞于清溪深處,翠陰茂密。

          中有袈裟坐蒲團(tuán)而說無生論者,為圓通大師。

          旁有幅巾褐衣而諦聽者,為劉巨濟(jì)。

          二人并坐于怪石之上,下有激湍潨流于大溪之中,水石潺湲,風(fēng)竹相吞,爐煙方裊,草木自馨,人間清曠之樂,不過于此。

          嗟呼

          洶涌于名利之域而不知退者,豈易得此耶

          自東坡而下,凡十有六人,以文章議論,博學(xué)辨識,英辭妙墨,好古多聞,雄豪絕俗之資,高僧羽流之杰,卓然高致,名動四夷,后之覽者,不獨(dú)圖畫之可觀,亦足仿佛其人耳

          哲宗元祐四年(1089)六月,時年五十四歲的蘇軾知杭州,四月出京,六月路過揚(yáng)州,與章資平一起造訪米芾。

          米芾時為淮南東路幕掾。

          米芾設(shè)宴款待,席間米芾出二王(王羲之的《王略帖》、王獻(xiàn)之的《中秋帖》)、張長史、懷素等帖,請?zhí)K軾跋之。

          又出九江石硯,蘇軾為之作銘文。

          蘇軾離開揚(yáng)州,米芾追餞舟中。

          并作詩祝賀蘇軾得知杭州。

          蘇軾《書米元章藏帖》:“元佑四年六月十二日與章資平同過元章。

          ”《與米元章》書三則,中有言曰:“某以疾請郡,遂得余杭…,重辱新詩為送,詞韻高雅,行色贈光,感服不可言也。

          ”又《與錢穆父》書曰:“前日作《米元章山硯銘》。

          此硯甚奇,得之于湖口石鐘山之側(cè)。

          ……因山作硯其理如云。

          過揚(yáng)且伸意元章,求此硯一觀也。

          ”元祐七年(1092)三月,蘇軾除守?fù)P州,米芾將赴任雍丘縣令。

          蘇軾設(shè)宴,招待客人。

          一時名士十余人與宴,米芾在焉。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

          米芾起立,對蘇軾說:“米元章有事,請求大人做主,主持公道。

          ”蘇軾問:“什么事

          請講

          ”米芾說:“世人皆以米芾為顛,請大人說說,我米芾顛還是不顛

          ”蘇軾笑著說:“既然大家都說你顛,我當(dāng)從眾

          ”坐客皆笑曰:“我們也從眾呀

          ”米芾無可奈何,大呼:“冤枉啊,冤枉

          ”從此,米芾的顛名更加遠(yuǎn)揚(yáng)。

          哲宗元祐七年(1092)九月,四十二米芾在雍丘縣任知縣,蘇軾自揚(yáng)州以兵部尚書召還京師。

          米芾邀請至雍丘,設(shè)宴招待。

          既至,又設(shè)長案,各以精筆、佳墨、紙三百列其上。

          又在幾案旁邊擺放菜肴果蔬酒漿。

          蘇軾見之,大笑就座。

          米芾說:“坡公

          今日我們一邊喝酒,一邊作書。

          可好

          ”蘇軾說:“好哇

          每酒一行,即伸紙作字。

          ”米芾令二小史以四方硯臺磨墨,幾乎來不及供應(yīng)。

          直到太陽下山之時,酒行既盡。

          蘇軾說道:“今日所書,不比往日

          ”米芾說:“酒能通神,平日書莫及也。

          ”乃相互交換書法作品,各自攜之而去。

          東坡有《與米元章》二書。

          其一中曰:“過治下得款奉,辱至禮之厚,愧幸兼極。

          ”其二中曰:“臨辱訪,欲往謝,又蒙惠詩,欲和答,竟無頃刻暇,愧負(fù)可諒。

          ”由此知,米芾在這期間也訪過蘇軾,雍丘距京較近。

          建中靖國元年(1101)夏天,米芾在真州發(fā)運(yùn)司。

          蘇東坡遇赦北還。

          正月度嶺至虔州,四月抵當(dāng)涂。

          五、六月到儀真,住白沙東園。

          《京口耆舊》云:“建中改元(徽宗建中靖國元年,即1101年,—筆者注),坡歸自嶺外,與客游金山。

          有請坡題名者。

          坡云:‘有元章在’。

          米云:‘某嘗北面端明,某不敢。

          ’坡?lián)崞浔吃疲骸駝t青出于藍(lán)矣’。

          元章徐曰:‘端明真知我者也’。

          自爾益自負(fù)矣。

          ”蘇軾染疾,米芾多次前往白沙東園探視,并冒暑熱送麥門冬飲子。

          為此,蘇軾寫了《睡起聞米元章冒熱到東園送麥門冬飲子》詩。

          詩曰:一枕清風(fēng)值萬錢,無人肯買北窗眠。

          開心暖胃門冬飲,知是東坡手自煎。

          麥門冬飲子,主治膈消胸滿心煩,津液短少,消渴。

          藥的成份有:五味子(五分)、知母(一錢)、甘草(炙,三分)、栝蔞仁(五分)、人參(一錢)、干葛(五分)、生地黃(八分)、茯苓(七分)、麥冬(一錢),上水二鐘,竹葉十四片,煎一鐘,溫服。

          米芾看到了蘇軾題在扇面的秦觀的詞《踏莎行·郴州旅舍》及蘇軾的跋語,頓生無限感慨

          遂當(dāng)著蘇軾的面,書寫下了這首詞和跋語,讓蘇軾觀看。

          蘇軾看后不住點(diǎn)頭稱善,感嘆道:這樣做,我們對得起少游了

          此帖后來傳至郴州,郴州人為了紀(jì)念秦觀,將米芾書寫的秦觀的詞,蘇軾的跋語,刻在一塊石碑上。

          這期間,蘇軾與米芾多有書信往還,或探討書文藝術(shù),或通報病情,或致思念之意。

          《與米元章》(二十一)曰:“兩日來,疾有增無減。

          雖遷閘外,風(fēng)氣稍清,但虛乏不能食,口殆不能言也。

          兒子于何處得《寶月觀賦》,瑯然誦之,老夫臥聽之未半,躍然而起。

          恨二十年相從,知元章不盡,若此賦,當(dāng)過古人,不論今世也。

          天下豈常如我輩憒憒耶

          公不久當(dāng)自有大名,不勞我輩說也。

          愿欲與公談,則實(shí)能,想當(dāng)更后數(shù)日耶

          ”此信表達(dá)了對米芾《寶月觀賦》的極力贊美之情。

          《與米元章》(二十五)曰:“嶺海八年,親友曠絕,亦未嘗關(guān)念。

          獨(dú)念吾元章邁往凌云之氣,清雄絕俗之文,超妙入神之字,何時見之,以洗我積年瘴毒耶

          今真見之矣,余無足言者。

          ”眷念之情溢于言表。

          米芾還邀請東坡到海岳庵,同游了西山。

          逭暑西山書院南窗松竹下,話羅浮見赤猿之事。

          蘇東坡將離開真州,帶病來別。

          對米芾說:“待不來,竊恐真州人俱道放著天下第一等人米元章,不別而去也。

          ”誰知,這竟是永別

          七月二十八日,蘇東坡病逝于常州。

          八月中秋,米芾得蘇東坡去世的噩耗,作《蘇東坡挽詩》五首。

          序中有云:“辛巳中秋,聞東坡老向以七月二十八畢此世。

          ”其三曰:小冠白氎步東園,元是青城欲度仙。

          六合著名猶似窄,八周御魅訖能旋。

          道如韓子頻離世,文比歐公復(fù)并年。

          我不銜恩畏清議,束芻難致淚潸然。

          其五曰:招魂聽我楚人歌,人命由天天奈何。

          昔感松醪聊墮睫,今看麥飲發(fā)悲哦。

          長沙論直終何就,北海傷豪忤更多。

          曾借南窗逃蘊(yùn)暑,西山松竹不堪過。

          蘇軾與米芾自元豐五年(1083)至建中靖國元年(1101),兩人相交近二十年。

          期間有書簡往來、詩詞唱和,會面晤談,足見兩人交誼之深厚

          附錄1.宋·趙令疇《候鯖錄》卷七載:“東坡在淮揚(yáng),設(shè)客十余人,皆一時名士,米元章在焉。

          酒半,元章忽起立,云:‘少事白吾丈,世人皆以芾為顛,愿質(zhì)之’。

          坡云:‘吾從眾’。

          坐客皆笑”。

          魏平柱《米芾年譜簡編》云:“此事當(dāng)發(fā)生在蘇軾知揚(yáng)州之后,米芾令雍丘之前”。

          2.翁方綱《米海岳年譜》云:“七年壬申九月,蘇子瞻自揚(yáng)州召還,元章知雍丘,具飲餉之。

          既至,則又設(shè)長案,各以精筆佳墨紙三百列其上,而置饌其旁。

          子瞻見之,大笑就坐。

          每灑一行,即伸紙共作字。

          以二小吏磨墨,幾不能供。

          薄暮,灑行既盡,乃更相易攜去,自以為平日書莫及也”。

          急急急

          談?wù)勀銓Α对娊?jīng)》“詩言志”“思無邪”的理解

          《論語》和《詩經(jīng)》中的“思無邪”到底是啥意思

          在《論語?為政》當(dāng)中,孔子的弟子記錄了孔子談《詩》的一句話: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這是當(dāng)時孔子讀《詩》有感,引用《詩?魯頌?駉》當(dāng)中的一句話(“思無邪”)來概括整個《詩經(jīng)》所收錄的“風(fēng)、雅、頌”三百首先秦詩篇的某一總體性質(zhì)的評論詞。

          這句話中,孔子所用的三個字在我們今人看來似乎毫無神秘感可言,普通到再也不能再普通了,然而,就其釋讀來說卻遠(yuǎn)遠(yuǎn)沒有那么簡單。

          (一) 現(xiàn)有解讀實(shí)例⑴ 楊伯峻、吳樹平:孔子說:“《詩經(jīng)》三百首,用一句話來概括它,就是‘思想沒有邪念’。

          ”[1]這種觀點(diǎn)在大陸學(xué)者當(dāng)中頗有代表性,許多書籍中有關(guān)本句的解釋大同小異。

          在國外有相當(dāng)影響力的Arthur Waley的《論語》英文版本對于這句話的翻譯也持有相同的觀點(diǎn):The Master said, If out of the three hundred Songs I had to take one phrase to cover all my teaching, I would say ‘Let there be no evil in your thoughts’. [2]然而,從譯者對譯文的注釋來看,譯者將其中的“思”認(rèn)定為語氣助詞,這顯然是把文中的“思”與后面的“思馬斯徂”中的“思”混淆在一起了。

          (國內(nèi)學(xué)者一般認(rèn)為后者的“思”為語氣助詞,這也是不對的,本文后面將會論及)⑵ 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不是一部譯著,沒有嚴(yán)格的譯文,但是從其詮釋來看,他也是贊同這種觀點(diǎn)的:“人活著就有思想,凡是思想一定有問題,沒有問題就不會思想,孔子的‘思無邪’就是對此而言。

          人的思想一定有問題,不經(jīng)過文化教育,不經(jīng)過嚴(yán)正的教育,不會走上正道,所以他說整理詩三百篇的宗旨,就是為了‘思無邪’。

          ”[3]⑶ 錢穆先生在《論語新解》中對“思無邪”作了這樣的注解:思無邪:《魯頌?駉》篇辭。

          或曰,詩有美刺正變,所以勸善而懲惡。

          則作者有三百篇之思,皆歸無邪,又能使天下后世之凡有思者同歸無邪。

          有一說,無邪,直義。

          三百篇之作者,無論其為孝子忠臣,怨男愁女,其言皆出于至情流溢,直寫衷曲,毫無偽托虛假,此謂詩言志,乃三百篇所同。

          故孔子舉此一言以包蓋其大義。

          詩人性情,千古如照,故學(xué)于詩而可以興觀群怨。

          此說似較前說為得。

          駉詩本詠馬,馬豈有所謂邪正

          詩曰:“以車祛祛,思無邪,思馬斯徂。

          ”祛祛,強(qiáng)健貌。

          徂,行義。

          謂馬行直前。

          思馬之思乃語詞,不作思維解。

          雖曰引詩多斷章取義,然亦不當(dāng)大違原意。

          故知后說為允。

          錢先生的“白話試譯”如下所示:先生說:“《詩經(jīng)》三百首,可把其中一句詩來包括盡,即是‘思無邪’。

          ”[4]錢穆先生列舉了兩種通行的觀點(diǎn),并表明自己傾向于后者。

          然而,后一種觀點(diǎn)雖然符合“詩言志”的大意,但在文字學(xué)上很難立足,只是學(xué)者們根據(jù)詩文大意所得到的一種模糊的推斷而已,因?yàn)椤靶啊迸c“斜”是同源字[5],但是“無邪”不能代表“直”的意思。

          因?yàn)橐獫M足這個意義,否定詞應(yīng)該用“不”,而不應(yīng)該用“無”。

          更為重要的是,“斜”(邪)本身具有“抒發(fā)”的意義(《說文·斗部》:“斜,抒也。

          ”段玉裁注:“抒,各本從木,今正。

          凡以斗挹出謂之斜,故字從斗。

          ”),加上“無”以后意義就反轉(zhuǎn)了,無法表示“至情流溢,直寫衷曲,毫無偽托虛假”的意境。

          ⑷ 有別于大陸傳統(tǒng),臺灣學(xué)者似乎繼承了錢穆先生的所取的觀點(diǎn)。

          傅佩榮先生的白話譯文為:孔子說:“《詩經(jīng)》三百篇,用一句話來概括,可以稱之為:無不出于真情。

          ”傅先生對于“思無邪”的注釋是這樣的:思無邪:出于《詩?魯頌?駉》,描寫馬向前直行的勇健貌,引申為詩人直抒胸懷,所作無不出于真情。

          [6]這個注釋的問題在于“思無邪”這三個字在詩中并非用來描寫“馬向前直行的勇健貌”,與Arthur Waley所犯的錯誤一樣,他把真正描寫“馬向前直行的勇健貌”的“馬斯徂”與前面的“思無邪”混淆了。

          (二) 《詩經(jīng)》中的“思無邪”為了弄清原委,我們有必要將《詩經(jīng)?魯頌?駉》原封不動地抄寫出來,進(jìn)行一番必要的研究。

          [7]駉駉牡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驈有皇,有驪有黃,以車彭彭。

          思無疆,思馬斯臧

          駉駉牡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騅有駓,有骍有騏,以車伾伾。

          思無期,思馬斯才

          駉駉牡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驒有駱,有駵有雒,以車?yán)[繹。

          思無斁,思馬斯作

          駉駉牡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骃有騢,有驔有魚,以車祛祛。

          思無邪,思馬斯徂

          鑒于其譯文有諸多問題,故不列出,我們在此只探討與“思無邪”直接相關(guān)的文字。

          筆者以為,整個詩文行文頗有規(guī)律性,這對于解讀“思無邪”非常有幫助,不知道為什么那么多的《論語》注釋者和《詩經(jīng)》注釋者忽略了這一點(diǎn),是素質(zhì)問題嗎

          是態(tài)度問題嗎

          筆者只能唏噓再三,為其扼腕不已

          筆者以為,只要我們將“思無疆”、“思無期”、“思無斁”和“思無邪”放在一起對比,就不難發(fā)現(xiàn)“疆”和“期”是表示空間和時間界限的文字,因?yàn)樵娢挠信疟葘ΨQ的特點(diǎn),我們可以初步推斷“斁”和“邪”也應(yīng)該與此類似。

          首先,讓我們考察一下“斁”字。

          “斁”:《詩經(jīng)全解》的作者們將其釋為“厭”,并將“無斁”據(jù)楊合鳴《疑難詞語辨析》釋為“思慮詳審,無有厭倦”。

          這顯然十分牽強(qiáng)。

          在《漢語大字典》中,“斁”的確有“厭倦”、“討厭”、“解除”、“盛貌”等義項(xiàng),但是不能忽視的是它也有“終”、“終止”的義項(xiàng),而后者與前面的“疆”、“期”一樣,表示時間、空間的某一界限的意思。

          《說文?攴部》:“斁,終也。

          ”唐朝元稹《鶯鶯傳》:“何幸不忘幽微,眷念無斁。

          ”明朝余繼登《典故紀(jì)聞》卷十:“揚(yáng)其耿光,有永無斁。

          ”可見,“思無斁”即“思緒沒有終止”的意思。

          [8]然后,讓我們考察與本文密切相關(guān)的“邪”字。

          “邪”:《詩經(jīng)全解》的作者們根據(jù)楊合鳴《疑難詞辨析》將其釋為“思慮純正,無有邪曲”。

          “邪”除了“邪惡”、“不正”等義項(xiàng)之外,它還與“余”(余)相通,表示“剩余”的意思。

          《史記?歷書》:“舉正于中,歸邪于終。

          ”裴骃集解引韋昭曰:“邪,余分也。

          終,閏月也。

          ”《左傳?文公元年》作“歸余于終”。

          [9]可見,“思無邪”即“思緒殆盡”、“絞盡腦汁”的意思,與“疆”、“期”、“斁”有所不同的是,后三者表示思考還沒有達(dá)到疆界,而“思無邪”則表示思想者已經(jīng)竭盡全力,再也想不出新的花招的意思。

          正是因?yàn)檫@種差別,孔夫子才選擇“思無邪”來概括全詩,而不是“思無疆”、“思無期”、“思無斁”當(dāng)中的任何一個。

          正如錢穆先生所說:“駉詩本詠馬,馬豈有所謂邪正

          ”整個詩文描寫的就是馬,馬怎么會有所謂的“邪”與“正”呢

          錢先生靠哲理得出了正確的大方向,可惜他沒能進(jìn)一步考察全詩。

          (三) 淺談?wù)Z氣助詞的確定問題筆者在瀏覽《詩經(jīng)全解》的過程中有一個突出的印象,即當(dāng)人們無法解讀某一個甚至某兩個字的時候,最省事、也是最偷懶的辦法就是武斷地將其定性為“語氣助詞”。

          就本詩來講,“思馬斯臧”、“思馬斯才”、“思馬斯作”和“思馬斯徂”中的“思”顯然不是所謂的語氣助詞,而是明確地表示“思維”意義的實(shí)詞。

          以“思無邪,思馬斯徂”為例,后一個“思”顯然是重復(fù)前一個“思”,并將其具體化,這是詩歌創(chuàng)作的技法之一。

          這句話的意思應(yīng)當(dāng)是“千思萬想,想不明馬兒為何如此健壯

          ”《詩經(jīng)全解》將這句話譯為“周公思慮很純正,馬兒肥壯奔千里

          ”現(xiàn)在看起來頗有些搞笑的性質(zhì)。

          在本詩中還有兩個字被認(rèn)定為“語氣助詞”,即四個段落中重復(fù)出現(xiàn)的“薄言駉者”中的“薄言”二字。

          作者輕描淡寫地用“薄言,語詞”四個字就敷衍過去了。

          “薄”字的字義非常豐富,令人驚異的是,其字義在發(fā)展過程中逐漸違背了它的本義,而走向了其本義的對立面。

          “薄”的本義是“木密集叢生之處” [10],而它的引申義則逐漸發(fā)展為表示密度或厚度小、感情淡漠、土地瘠薄、輕微、不莊重、看不起等等。

          正是因?yàn)檫@個原因,人們很難想到它的本義,越是大牌的“專家學(xué)者”大概越是覺得“胸有成竹”,越是感覺沒有必要去參考辭書。

          筆者以為,此處的“薄言”實(shí)乃“厚言”是也。

          正是因?yàn)槿绱?,每一段詩詞都不厭其煩地羅列諸如“驈”、“驪”、“騅”、“駓”等大量形容駿馬的文字。

          令人吃驚的是,《漢語大字典》“薄”字條下居然出現(xiàn)了類似的詞條:助詞。

          多用于句首,相當(dāng)于“夫”、“且”。

          《詩?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毛傳:“薄,辭也。

          ” [11]這說明早在毛亨的時代就看不明白該詩的原意了。

          筆者以為,這句話并不難理解,無非是描寫婦女們說說笑笑地采集車前子的情形,“薄言”即大家不停地說笑的意思,表示勞動者在不斷地在相互交談之中不知勞累地勞作著的狀況。

          接下來,該字典又舉了《詩經(jīng)?周南?葛覃》中的一個例子:“薄污我私,薄瀚我衣”,并引戴震補(bǔ)注曰:“薄猶且也。

          ”這也是錯誤的。

          其實(shí)就在該字典“薄”字條下,還有“努力”的義項(xiàng):《方言》卷一:“薄,勉也。

          秦、晉曰釗或曰薄,故其鄙語曰薄努,猶勉努也。

          ”郭璞注:“如今人言努力也。

          ”《管子?輕重戊》:“父老歸而治生,丁壯者歸而薄業(yè)。

          ”因此,這里的“薄污我私,薄瀚我衣”實(shí)乃“拼命地洗我的襯衣,拼命地涮我的單褂”之意。

          《詩經(jīng)全解》既將其釋為“語助詞”,又認(rèn)為其具有“急急忙忙之意”是矛盾的,不過,這也說明作者模糊地(或者說本能地)感覺到了“薄”字所蘊(yùn)含的實(shí)詞字義。

          這些事例再一次說明,我們有必要及時地修正古籍整理的思路和方法,否則,錯誤將無休止地延續(xù)下去。

          (四) 結(jié)論綜上所述,本文所討論的《論語?為政》中的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詩經(jīng)》中的三百首詩歌(的創(chuàng)作特點(diǎn)),借用(《詩經(jīng)》中原有的)一句話來形容就是(創(chuàng)作者)‘殫精竭慮’。

          ”順便指出一下,對于這句話現(xiàn)行的句讀似也有些問題,“一言以蔽之”和“曰”之間無需逗號分隔,而應(yīng)該聯(lián)結(jié)在一起:“一言以蔽之曰”。

          孔子借用《詩經(jīng)》中的“思無邪”目的是說明作詩時詩人的思維是充分運(yùn)作的,每一首詩都表現(xiàn)了詩人思維能力的最高極限,這與所謂的“詩言志”所表現(xiàn)的意義是不同的。

          當(dāng)然,孔子也有“詩言志”的觀點(diǎn),這從近年發(fā)表的《上海博物館館藏戰(zhàn)國竹書》中人們發(fā)現(xiàn)的《孔子詩論》中可見一斑:“孔子曰:詩亡 志,樂亡 情, 亡 言。

          ”對于其中的幾個偏僻字解釋混亂,筆者對此進(jìn)行了解讀,認(rèn)為其譯文可以作如下處理:孔子說:作詩不保留心中要強(qiáng)烈表達(dá)的志向;作樂(yuè)不保留心中要強(qiáng)烈表達(dá)的情感;爭訟不保留心中要強(qiáng)烈表達(dá)的語言。

          換言之,就是作詩要表達(dá)強(qiáng)烈的志向;作樂要表達(dá)強(qiáng)烈的情感,辯論要表達(dá)強(qiáng)烈的言辭。

          [12]因此,將“思無邪”釋為“思想純正”或“思想沒有邪念”是沒有根據(jù)的,是誤解。

          論語,子曰不曰如之何

          注釋:如之何如之何者,熟思審處之辭。

          末,猶無義。

          其人不知熟思審慮,雖圣人亦無如其人何也。

          譯文:先生說:“從不說如之何如之何的人,我也就無如之何了。

          ”分析:孔子所言“如之何”到底說的什么意思呢

          錢穆先生解說“如之何”是“熟思審處(shú sī shěn chǔ)”的意思,所謂熟思審處,指反復(fù)思考,審慎籌劃。

          說一個人不能熟思審處,那孔子也就不知道對這個人怎么辦了。

          讀后感覺翻譯的不太滿意。

          如何理解“如之何”呢

          能不能“如之何”=“如之奈何”

          如果可以我們倒是可以讀一讀以說“如之奈何”而出名的漢高祖劉邦的故事,劉邦的口頭禪就是“為之奈何”(“為之奈何”=“如之奈何”)。

          “為之奈何”翻譯成白話就是“這可怎么辦”的意思。

          劉邦出身低微,且頗有頑劣之名,但在楚漢戰(zhàn)爭中能夠擊敗項(xiàng)羽,最終統(tǒng)一天下,建立西漢王朝,對于他的成功,兩千年來議論不絕,見仁見智,難有定論。

          項(xiàng)羽很英勇、很英雄,劉邦很無賴、很猥瑣,讀歷史時很多人會為項(xiàng)羽鳴不平,但歷史就是那樣,劉邦成功了,項(xiàng)羽失敗了,為什么

          最佳答案大概還是劉邦自己的總結(jié)。

          高祖置酒雒陽南宮。

          高祖曰:“列侯諸將毋敢隱朕,皆言其情。

          吾所以有天下者何

          項(xiàng)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高起、王陵對曰:“陛下慢而侮人,項(xiàng)羽仁而愛人。

          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與之,與天下同利也。

          項(xiàng)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戰(zhàn)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運(yùn)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餽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項(xiàng)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所禽也。

          ”(選自《史記·高祖本紀(jì)》,白話譯文:漢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擺下酒宴。

          劉邦說:“各位王侯將領(lǐng)不要隱瞞我,都說說自己真實(shí)的看法。

          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項(xiàng)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說:“陛下簡慢無禮好侮辱人,項(xiàng)羽仁慈而愛人。

          但是陛下讓人攻取城池取得土地,就把它(城鎮(zhèn)、土地)賜給他們,與天下人同享利益。

          項(xiàng)羽卻妒賢嫉能,殺害有功績的人,懷疑有才能的人,打了勝仗不給人記功,得到土地也不給人利益,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吧。

          ”劉邦說:“你們只知道一個方面,卻不知道另一個方面。

          在大帳內(nèi)出謀劃策,在千里以外一決勝負(fù),我不如張良;平定國家,安撫百姓,供給軍餉,不斷絕運(yùn)糧食的道路,我不如蕭何;聯(lián)合眾多的士兵,只要打仗一定勝利,只要攻城一定取得,我不如韓信。

          這三個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夠任用他們,這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

          項(xiàng)羽有一個范增而不能任用他,這就是他被我捉拿(打?。┑脑?。

          ”)這就是劉邦成功的原因,劉邦會用人。

          但我們看書時,會看到劉邦的口頭禪就是“為之奈何”,碰到了困難,遇到了麻煩,在做決定之前,他就會問“為之奈何

          ”——“這可怎么辦

          ”好像很沒面子,好像很弱智,其實(shí)是用“為之奈何”尋求最佳解決方案,于是一向戰(zhàn)無不勝的項(xiàng)羽最終兵敗垓下,自刎烏江。

          受這個故事的啟發(fā),孔子說的“如之何”會不會就是“如之奈何”呢

          會不會是孔子在批評那些不會問“如之奈何”,而自以為是的人呢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么“如之何”就不是熟思審慮之辭,而是征求意見的意思了,而后面的“如之何”還是孔子的感慨,那么本章就可以這樣翻譯:孔子說:“從不說這可怎么辦這可怎么辦的人,對于這樣的人我也不知道該怎么辦了。

          ”讀《論語》一個很大的困難在于,我們不知道論語語言的環(huán)境,不知道里面的話是在什么情形下說的,針對什么說的。

          有上面的理解,再想開來,孔子是一名教師,孔子教學(xué)的原則是因材施教,并強(qiáng)調(diào)學(xué)生學(xué)習(xí)的自主性,子曰:“不憤不啟。

          不悱(fěi)不發(fā)。

          舉一隅(yú)不以三隅反,則不復(fù)也。

          ”(『7·8』子曰:“不心憤求通,我不啟示他。

          不口悱難達(dá),我不開導(dǎo)他。

          舉示以一隅,不把其余三隅自反自證,我不會再教他。

          ”)當(dāng)孔子與子貢談?wù)撠毟幌埠脮r,子貢由此及彼,舉一反三時,孔子大感欣慰。

          (『1·15』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

          ”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 【白話譯文】子貢說:“貧人能不諂,富人能不驕,如何呀

          ”孔子說:“這也算好了,但不如貧而能樂道,富而知好禮,那就更好了。

          ” 子貢說:“《詩經(jīng)》上曾說過:像切呀,磋呀,琢呀,磨呀,不就是這意思嗎

          ”孔子說:“賜呀

          像這樣,才可和你談《詩經(jīng)》了。

          因?yàn)楦嬖V你這里,你能知道到那里,告訴你一件,你能有所發(fā)揮,舉一反三了。

          ”)那么如果孔子本章是在教學(xué)生,“如之何”可不可以是設(shè)問之辭,“如之何”=“如之為何”,翻譯成白話“如此是為什么呢”,簡言之“為什么”呢

          強(qiáng)調(diào)學(xué)生學(xué)習(xí)時要有質(zhì)疑精神,我看也通。

          孔子前面的半句是說一個人如果不能經(jīng)常問問為什么,只是期望有別人,有老師教給自己知識,不能從自己內(nèi)心里求究竟,對于這樣的學(xué)生,孔子感嘆,我是不知道他為什么了,這樣的學(xué)生是學(xué)不好的。

          如此本章也就可以翻譯成孔子說:“從不問為什么為什么的人,這樣的人我也不知道為什么了。

          ”讀書或許我們也不能最終明確書作者的本意,但經(jīng)此一番思考,倒是可獲得這樣的啟示:讀書可以讓我們思考。

          遇有疑難,我們需問問“如之何”,思考一下“如之何”,或可有熟思審處的“如之何”了。

          補(bǔ)充一點(diǎn),論語里還有很多如之何,試擇兩例,以便于理解。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

          ”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2·20』季康子問:“如何可使民眾敬其上,忠其上,并肯加倍努力呀

          ”孔子說:“你對他們能莊重,他們自會敬你。

          你讓他們都能孝其老,慈其幼,他們自會忠于你。

          你拔用他們中間的善人,并教導(dǎo)他們中間不能的人,他們自會互相勸勉,加倍努力了。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

          ”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3·19』定公問:“君使喚臣,臣奉事君,該如何呢

          ”孔子對道:“君能以禮使臣,臣自會盡忠奉君了。

          ”)

          聲明 :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hù)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hù)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jiān)谝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聯(lián)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 jinzzs.com 版權(quán)所有

          友情鏈接

          心理測試 圖片大全 壁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