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后感
這是一本錢穆先生專題演講的合集,在分題演講中,錢先生就中國漢、唐、宋、明、清五朝的政府組織、百官職權(quán)、考試監(jiān)察、財經(jīng)賦稅、兵役義務等種種政治制度作了介紹和對比,敘述因革演變,指陳利害得失,既總括了中國歷史與政治的精要大義,又點明了近現(xiàn)代中國人對傳統(tǒng)文化和精神的種種誤解。
可以說本書是一本簡明的中國政治制度史。
別就中國漢、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組織、百官職權(quán)、考試監(jiān)察、財經(jīng)賦稅、兵役義務等種種政治制度作了提要勾玄的概觀與比照,敘述因革演變,指陳利害得失。
既高屋建瓴地總括了中國歷史與政治的精要大義,又點明了近現(xiàn)代國人對傳統(tǒng)文化和精神的種種誤解。
言簡意賅,語重心長,實不失為一部簡明的“中國政治制度史”。
錢穆之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有哪些
錢穆先生指出:中國政治重質(zhì),西方政治重量。
錢穆先生認為,“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
縱使有些可以從國外移來,也必然先與其本國傳統(tǒng),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實發(fā)生相當?shù)淖饔谩?/p>
否則無生命的政治,無配合的制度,決然無法長成。
”錢穆先生對東西方傳統(tǒng)政治精神作了一番對比:“中國政治上的傳統(tǒng)觀念,對一意見之從違抉擇,往往并不取決于多數(shù),如西方所謂民主之精神。
而中國人傳統(tǒng),則常求取決于賢人。
”錢先生認為,辛亥前后,由于革命宣傳,把秦以后的政治傳統(tǒng),用專制黑暗四字一筆抹殺,造成了我們對傳統(tǒng)政治的忽視,加深了我們傳統(tǒng)文化的誤解。
錢先生認為講政治本該既講人事,又講制度。
制度由人而定,亦屬人事而比較穩(wěn)定,也可以規(guī)定人事,限制人事。
人事相配合,一者制度的創(chuàng)立及消失與人事有著密切之關系。
再者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與民族文化傳統(tǒng)相關聯(lián)的,縱使有些可以從國外移來,也必然與本國傳統(tǒng)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實發(fā)生相當?shù)淖饔谩?/p>
錢穆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說:“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
縱使有些可以從國外移來,也必然先與其本
A 天平天國運動題目中“從國外移來”指的是天平天國的拜上帝會
錢穆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寫道:“西方人講政治,一定先講主權(quán)。
他們的政治思想很多建立在主權(quán)觀念上
本書作為“中國最后的國學大師”錢穆先生的代表作品,問世幾十年來一直常勝不衰,對于此書的看法也存在兩極分化,莫衷一是。
此書作為經(jīng)典之作,值得每一個中國人去閱讀,無論站在何種角度,這本書的影響都是非常深遠的。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是錢穆先生應何敬之邀請,為臺灣“戰(zhàn)略顧問安全委員會”所作專題演講的合集。
后在臺中養(yǎng)病,又應約寫一部“研究中國歷代政治制度”的教材,因截稿期限甚迫,遂以講稿稍加補充修改,正式以《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為題付梓成書。
該書分別就中國漢、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組織、選舉與考試、賦稅制度、國防與兵制等政治制度作了提要勾玄式的概觀與對照,敘述因革演變,指陳利害得失。
要言不煩,論述精辟,不失為一部簡明的“中國政治制度史”。
書中錢穆先生反復強調(diào)的一個觀點是:任何一項政治制度,要站在歷史的角度去觀察,若僅以當前的標準來評價和看待歷史,必然有失公允,得出偏激的結(jié)論。
這恰恰是對當時先生寫書的環(huán)境反映。
那時候的中國仍是弱國,弱國就容易自卑,自卑就容易自我否定。
書中,錢穆先生極力反對當時用“專制黑暗”評價中國政治制度的武斷言論。
想來當時的中國,應該仍有不少五四新文化的遺風,在反思中國落后的原因時,走到了另一個極端:否定傳統(tǒng),并且是徹底的否定。
“我想講歷史,更可叫人不武斷”這話著實在理。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錢穆先生著力陳述制度須合于本國傳統(tǒng),須合于人事。
這點是極為重要的,尤其值得我們加以學習、領會。
近年來,為數(shù)不少的專家、學者舞文弄墨,談到解決一些中國問題時,張口必稱與國際接軌方可解決。
疏不知,他國的制度并不一定就適合我國國情,還不如運用先人留下的寶貴遺產(chǎn)。
當然,傳統(tǒng)文化中肯定是既有精華的,也有糟粕的。
可是,不管是好是壞,事實上都在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
糟粕固然應該摒棄,可這豈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這也就是說,中國問題要根據(jù)中國的國情提出解決法。
當我們跳出新中國成立六十年來的歷史,與中國百年近代史加以比較后發(fā)現(xiàn),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fā)展中國、富強中國,而不是僅僅局限于馬克思主義本身。
讀完此書,一方面受益匪淺,校正了自己的歷史觀;另一方面也產(chǎn)生了不少疑惑,總覺得錢穆先生對元清兩朝頗有微詞,很是蔑視,帶有很強的感情色彩。
尤其是在對清朝的評述上面,雖然我也比較贊成錢穆先生的說法,即清代是部族政權(quán)取代了以往歷代的士人政權(quán)。
我們應當認識到,作為少數(shù)民族的滿族統(tǒng)治者,一方面固然不可避免地需要依賴于本族實行統(tǒng)治,所以部族政權(quán)對士人政權(quán)的證券就成了必然性;然而另一方面,被包圍于漢人及漢文化的汪洋大海當中的他們,更是不可避免地要對中國原有的政治制度加以繼承,否則,他們根本不可能進行任何可能的統(tǒng)治。
清朝皇帝接受漢化的誠意與速度也是在他們之前的所有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者所不能望其項背的,其中漢化速度最快的部分,莫過于政治制度。
既然漢唐宋明各朝的政治之失都是情有可原,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可以被人理解的,那么論及到清朝怎么就完全不適用了?所以說先生在對滿清的評述可能帶有過多的私人感情色彩。
以上為有關論述,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如何理解這段文字(選自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的最后一句話:王荊公的免役法,還得人人出錢免役,
這是一個古代稅法變革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