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為什么被司馬氏篡權(quán)了
(魏烈祖明皇帝)為抵抗蜀漢諸葛亮的入侵,重用。
在在世期間,兢兢業(yè)業(yè)為魏國效勞,擋住了蜀漢的進攻。
死后,由于繼任者年少,加上曹氏成員不滿大權(quán)獨攬,開始排擠司馬懿。
在這場中,司馬懿取得了勝利,掌握了曹氏政權(quán)。
其后,司馬懿之子、相繼掌握曹氏政權(quán)。
在等人滅蜀漢后,病死,其子代魏稱帝,建國號為“晉”,史稱西晉。
魏國滅亡。
三國鼎立局面是怎樣形成的,又是怎樣結(jié)束的?
漢靈帝光和七年(184年),黃巾之亂爆發(fā),混亂之中,朝廷被軍閥董卓控制,全國陷入軍閥割據(jù)混戰(zhàn)局面。
190年,董卓遷都,朝廷崩潰。
192年,董卓被呂布、王允設(shè)計刺殺,后董卓余部李傕聽從謀士賈詡之策攻入長安,控制了朝政。
196年,曹操迎漢獻帝到許昌,改元建安,挾天子以令諸侯,擊敗多股勢力。
他于200年的官渡之戰(zhàn)擊敗袁紹,至208年時大致掌控了中國北方。
然而于該年冬天的赤壁之戰(zhàn)中被孫劉聯(lián)軍擊敗,這形成了三國鼎立的雛型。
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迫漢獻帝禪讓,立國號為“魏”,史稱曹魏,至此東漢滅亡,正式進入三國時期。
隔年以益州為主的劉備亦稱帝,國號續(xù)為“漢”,史稱蜀漢。
劉備與孫權(quán)在赤壁之戰(zhàn)后拓展勢力,為了荊州問題雙方發(fā)生多次糾紛與戰(zhàn)爭,最后在222年的夷陵之戰(zhàn)后劉備戰(zhàn)敗,孫權(quán)獲得荊州絕大部分。
劉備于隔年病死,輔佐其子劉禪的諸葛亮于同年再與孫權(quán)恢復(fù)同盟。
而據(jù)有揚州、荊州及交州等地的孫權(quán)遲至229年正式稱帝,國號“吳”,史稱孫吳或東吳。
三國局勢主要為蜀吳同盟對抗曹魏,各國疆域變化不大。
而曹魏朝廷漸漸被司馬氏一手掌控。
263年司馬昭為建立軍功準備篡位,發(fā)動魏滅蜀之戰(zhàn),蜀漢亡。
兩年后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國號“晉”,史稱西晉,曹魏亡。
西晉于280年發(fā)動晉滅吳之戰(zhàn),滅亡孫吳,統(tǒng)一中國。
至此三國時期結(jié)束,進入晉朝時期。
中國有多少個皇帝
中國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稱帝起,到1911年宣統(tǒng)帝退位止,在2131年的時間內(nèi),共產(chǎn)生了230位皇帝。
(我這篇評論皇帝范圍還包括沒有稱帝的實際上的萬歲。
)在這些皇帝中有很多是杰出皇帝,其中是有始有終的好皇帝、道德皇帝,也有很多是有作為的文治武功好皇帝,還有是為中華民族作出了大貢獻的皇帝。
而有德兼有功的皇帝就很少了。
要說皇帝首先就須是始皇帝贏政,一個大有作為的皇帝,生于公元前259年,死于公元前210年,活了50歲。
統(tǒng)一中國,統(tǒng)一全國的法律制度,統(tǒng)一貨幣,統(tǒng)一度量衡,統(tǒng)一文字。
但不愛惜百姓,大興土木,勞民傷財,而且焚書坑儒,開思想專制之先河,致使中國兩千年的政府皆秦政也。
人民積怨很深。
種下了滅亡的種子。
再經(jīng)過秦二世的澆灌,終失九鼎。
贏政雖是個暴君,但相對于國家民族,還是一個大有作為的杰出皇帝。
然后就是劉邦統(tǒng)一中國,給天下帶來和平,但大殺功臣,連蕭何都被關(guān)進監(jiān)獄里。
缺少萬民景仰的道德觀念。
劉邦在位8年,相對于國家人民,可謂杰出皇帝。
到后來清除呂家專權(quán)之后,就是文帝劉恒無為而治,“且廢除受孥連坐、誹謗妖言之法,親耕籍田,除肉刑,免天下田租。
是以海內(nèi)富庶,禮儀大興,一年斷案只數(shù)百件,幾乎到了刑罰放棄不用的程度。
”在位23年去世。
死前要求喪事從簡,并縮短守喪日期。
這在當(dāng)時是開先河的,可謂天下數(shù)一數(shù)二的德君。
到了景帝劉啟,繼承了文帝的休息養(yǎng)民的政策,贏來了中原的“文景之治”。
但貶丞相申屠嘉,誅晁錯,殺功臣周亞夫,相比文帝就差許多了。
在位16年,總的來說是個好皇帝。
景帝的兒子,雄材大略的武帝劉徹立。
生于公元前156年,死于公元前87年,活了70歲,在位54年。
期間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統(tǒng)一全國思想,并以此選拔官吏,是以人才集中于朝野上下。
然后依仗“文景之治”積累下的財富,重用大將軍衛(wèi)青、霍去病,三次反擊匈奴的侵擾,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致使“漢”民族傲然屹立在世界民族子林中。
那時漢民族的口號是:“犯我強漢者,雖遠比誅”。
但武帝好大喜功,為了大宛國的千里馬,就發(fā)動戰(zhàn)爭。
常年戰(zhàn)爭,百姓死傷無數(shù),經(jīng)濟難以恢復(fù)。
而且又大興土木,任用酷吏,買官賣官,和秦始皇一樣到處求長生不老之術(shù)。
致使天下民怨沸騰,太子也與其反目而亡。
幸好其的雄材大略勝過秦始皇,能夠及時悔悟,發(fā)“輪臺”詔書悔過。
終使?jié)h朝綿綿數(shù)百載,真乃:輪臺悔過震千古。
但武帝死前又殺死太子之母“鉤戈”夫人。
此類種種道德上不能為圣君。
但對于國家民族可謂是一代千古杰出皇帝。
其子昭帝在位13年,壽22歲,難有作為。
后為宣帝,宣帝勵精圖治,官吏稱職,但任用酷吏,殺了不少廉明清直的好官。
并說:漢家自有制度,迂腐的儒生不懂時務(wù)。
因此公然宣布:不施行仁政。
再往后子孫皇帝就無大作為。
現(xiàn)在到了中國歷史上最為獨特的皇帝王莽出場了,王莽素有賢名,但篡位后,好動空想,其宣布天下土地國有(其實是自己王有),禁止買賣。
耕地重新分配等,又因為更換印章之小事,對周圍四夷開戰(zhàn)以炫耀武力。
王莽的任意胡來,朝令夕改、不算經(jīng)濟帳,終使天下大亂。
最終開國之君也成了亡國之君而死于亂民之手,王莽可謂無道之君。
此時天下百姓人心思劉,劉氏又迎來了“光武中興”的光武帝劉秀。
劉秀其才其略遠高于那個時代的人,對嚴子陵的友情,對戰(zhàn)友功臣的寬容,以及劉秀每天平明設(shè)朝,午后才罷。
屢次引公卿郎將,講解經(jīng)理,夜班才睡覺。
總攬朝綱,量時度立,行事沒有過分舉動,使百姓休養(yǎng)生息。
擔(dān)心遠征使士兵受勞累苦難,所以推辭西域派都護的請求,生前就使國家進入太平盛事,匈奴畏服,戰(zhàn)爭不發(fā)生。
在位33年。
可謂是一代杰出皇帝。
但也逼死了直言相諫的耿直之臣,道德有欠虧。
劉秀其子明帝劉莊,一切遵守劉秀時的制度。
所以吏得其人,民樂其業(yè),遠近畏服。
在位18年,是個守成的好君主。
劉莊其子章帝也是一賢君,輕徭薄役,與民休息。
只是優(yōu)柔寡斷,致使東漢自其身后開始外戚專權(quán)。
隨后就是外戚與宦官的爭斗,致使東漢由此衰亡。
魏蜀吳三國時期,是人才輩出的時期,也是棋逢對手的時期。
魏蜀吳三國都沒有完成統(tǒng)一中國之偉業(yè),對其皇帝也就不多贅述了。
隨著時局的演變,中原魏國的司馬氏占據(jù)了上風(fēng),最終晉朝的司馬炎統(tǒng)一了中國,但司馬炎統(tǒng)一后就對政事不感興趣,頻頻游玩和酒宴,且傳位于弱智太子衷繼位。
從此皇族不得安寧,“八王”之亂后,就是臣服于漢朝的多個胡族在中原大興刀兵,司馬炎不能說是個明君。
東晉退居江南,雖然至此江南成為中國主要的繁華之地,但東晉和以后的南朝沒有杰出皇帝。
而統(tǒng)一中國的擔(dān)子就落到了北朝的隋高祖楊堅,楊堅利用外戚的權(quán)勢奪得朝柄,篡周后又一統(tǒng)天下,楊堅“常節(jié)儉,重民心。
”勤于政事,生活儉樸,平時飲食不過一葷,所乘,所穿,所住極盡簡陋。
聞災(zāi)民無飯吃,還流淚而一年三月多不再吃葷。
所以楊堅在位期間,“衣食滋增,倉庫盈溢。
隋建立之初,民戶不滿400萬。
到末年,將近900萬。
”然而楊堅后期,猜疑心重,“每每于殿廷之上殺人,后來功臣故舊,能始終者極少”。
楊堅是有始無終,但對國家百姓是有益的,可謂杰出皇帝。
楊堅之后就是在中國歷史上能排在第二位的獨夫民賊,禍國殃民的隋煬帝楊廣。
楊廣極其自負,曾對群臣說,要是以才選君,還是我當(dāng)皇帝。
雖然為游山玩水也修建了大運河。
但其妄動刀戈,大興土木。
徭役以兵甲者常有數(shù)十萬,死去者十之三四。
楊廣為吹噓自己的富有,絲帛纏樹,又讓西域各族過客在酒店白吃白喝,并說:“中國富饒,酒食向來不要錢。
”各族客商說:那中國這為何還有衣不蓋體,食不果腹之人呢
。
這個民賊看見揚州街頭的熙熙攘攘的人群,說“看樣子上次殺人還是不多,現(xiàn)在天下不還是那么多人嗎
(大意)如此的倒行逆施,最后獨夫被吊死。
隋朝滅亡后,就是唐朝,而唐朝的大部分天下是其太宗李世民打下的。
李世民生于599年,病死于649年,死時50歲。
雖然其有殺兄害弟逆父之過,但也實屬無奈,這本是你死我活的爭斗。
當(dāng)然奪弟婦就是不道德了。
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英明果敢,任用房杜,魏征等賢臣,從善如流,開創(chuàng)了“貞觀之治”。
天下不僅富庶,而且教化。
有一年,全國處決犯人僅29人。
大破突厥,四夷皆服,上書請稱“天可汗”。
李世民又“躬親行陣,戰(zhàn)無不克”。
其武功文治,勝過漢武帝,可謂千古第一名君。
武則天從李家奪得天下后,天下依舊承平。
只是其心狠手毒,殺李氏宗室,沒有道德。
但百姓生活依舊承繼“貞觀之治”的輝煌,可謂杰出皇帝。
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后任用姚宋等名臣,勵精圖治,依托貞觀之治的基礎(chǔ),開創(chuàng)了中華全盛的“開元盛世”。
但李隆基在位時間愈久漸漸奢侈,縱欲淫逸,奪其兒媳婦楊玉環(huán),委朝政與奸相李林甫。
自己只顧享受,終釀成“安史大亂”。
雖然勉強費力剿平,但其結(jié)果是產(chǎn)生了擁兵自重的藩鎮(zhèn),而其多出自“安史”的降將,再加上后人再無有始有終的杰出皇帝,終于最終因此亡了唐朝。
李隆基憑“開元盛世”,也可謂杰出皇帝。
唐朝滅亡后,中國陷于藩鎮(zhèn)之間的混戰(zhàn)。
為五代十國,直到了周的世宗柴榮繼位,中國才有了統(tǒng)一的苗頭。
柴榮:英武勇敢,功城破敵,英機決策,常出人意料,戰(zhàn)無不勝。
一有閑暇就招來儒生,誦讀經(jīng)史。
柴榮:生性不好珍玩之物,一心重視農(nóng)桑,體察百姓。
柴榮屢敗南唐后,親率步騎兵數(shù)萬,直奔契丹國境,準備收復(fù)燕云十六州,沿途契丹守將紛紛舉城投降。
正當(dāng)柴榮與諸將商議奪取幽州,不料得了急病,返回朝中去世,差一點未統(tǒng)一中國和收復(fù)幽州。
真是“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一代英主的去世,使全國一片悲痛,柴榮可謂上天奪去的杰出皇帝,可惜
柴榮的幼子繼位,時年七歲,其大將趙匡胤陳橋被部將黃袍加身,篡了皇位。
開始了中國封建歷史的巔峰時期--宋朝。
趙匡胤927年出生,976年病死,在世49年。
960年,34歲登基,當(dāng)了皇帝,在位17年。
馬上皇帝宋太祖趙匡胤統(tǒng)一了中國,又通過杯酒釋兵權(quán),實現(xiàn)了向文官治國的轉(zhuǎn)變,宋朝的如此重文輕武和儒家教化,也開創(chuàng)了自宋朝之后再無大臣篡位的開端。
趙匡胤不僅未殺有功大臣,這點比劉秀做的還好。
尤其難得可貴的是:帝嘗讀《堯典》,嘆曰:“堯、舜之世,四兇之罪,止從投竄,何近代憲綱之密邪
”趙匡胤于是制定了法律,法律規(guī)定不能在朝庭上鞭打大臣,不準對公卿辱罵,臣下除了謀反和叛逆外,不得殺戮。
又專門建立了言官制度,從此宋朝成為中國歷史上自春秋戰(zhàn)國以來第二個學(xué)術(shù)自由的時期。
在這時期皇帝對不同意見,或任之,或只是貶外地當(dāng)官,或免職,而沒有殺戮,也沒有打成右派的迫害。
宋朝不興文字獄,對讀書人比較寬容,因此就了有很多詩人詞人,寫出了傳之千古含沙射影的憤恨張狂之詩詞,也有了宋詞之盛。
同時宋朝也是最貫徹儒家思想的朝代。
雖然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家,但到漢宣帝時期,漢宣帝還說,不實行仁政,儒生最無用(大意)。
以后又是南北朝唐朝的佛教盛行,而真正推崇儒家的是宋朝。
宋朝的開國宰相趙普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在這里我不得不說趙匡胤是有作為有道德集與一身的前古第一帝。
相比一千多年前的世界,西方還要經(jīng)歷中世紀的火刑來對付不同意見呢
趙匡胤開創(chuàng)的宋朝實在是很偉大。
在其后宋太宗趙光義完成了統(tǒng)一中國的大業(yè),但卻沒有收復(fù)燕云十六州,并屢次未能打敗契丹。
因此宋的統(tǒng)一是不能和漢唐相比的。
趙光義寬厚仁慈,愛護人民,體恤下士,平生無所愛好,就是喜歡讀書。
相繼任用了很多學(xué)士大儒,可謂守成的英主。
及其子宋真宗趙恒以及后代都是遵循了趙匡胤開明和寬容的以及推崇儒家的政策。
宋真宗大敗遼國后,厭惡戰(zhàn)爭也不愿意生靈涂炭,至此宋朝專心于文化建設(shè),而不再武力擴張。
這對于幾方都是中華民族來說,也是歷史的幸事。
趙恒在位23年,晚年任用了一批小人。
宋真宗趙恒之子宋仁宗趙禎繼位,趙禎愛好學(xué)習(xí)崇拜儒家經(jīng)典。
趙禎首次把論語孟子大學(xué)中庸拿出來合在一起讓學(xué)生學(xué)習(xí),而開了四書的先河,程朱的四書發(fā)明權(quán)還應(yīng)是宋仁宗。
有次出使北方的死者報告說高麗的貢物越來越少了,要求出兵。
仁宗說:這只是國王的罪過。
現(xiàn)在出兵,國王不一定會被殺,反而要殺死無數(shù)百姓。
他碰到疑難案例都從輕發(fā)落,史稱“終仁宗之世,疑獄一從于輕”(明.鄭瑄《昨非庵日纂》)。
他不興文字獄,對讀書人比較寬容。
當(dāng)時四川有個士子,獻詩給成都太守:”把斷劍門燒棧閣,成都別是一乾坤。
”這不是明目張膽地煽動造反么
成都太守將他縛送京城,交給皇帝嚴加懲治。
可是仁宗卻道:這是老秀才急于要做官,寫首詩泄泄憤,怎能治罪呢
不如給他個官做做吧,就授其為司戶參軍(同上)。
仁宗在位42年,死時訃告送到遼國,“燕境之人無遠近皆哭”,連遼國皇帝耶律洪基也握著使者的手號啕痛哭道:“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
”(宋.邵博《邵氏聞見后錄》)真是無愧“仁宗”的稱號。
宋仁宗趙禎可謂一代有德的數(shù)一數(shù)二的杰出君主。
宋仁宗趙禎之子趙曙繼位,是為英宗。
英宗禮待大陳,愛護百姓,尊敬儒生,只是上天不讓他長壽,在位僅4年。
再后是神宗,神宗繼位之初勵精圖治,不巡游狩獵,不修建宮室。
勤儉樸素,志在破遼滅夏,因此任用王安石變法以籌措經(jīng)費。
王安石做事偏執(zhí),喜聽佞言,任用了一批小人,最終新法成為擾民之法,而變法失敗。
同時神宗想消滅西夏,在靈州永樂打了一仗,宋軍傷亡60多萬人。
神宗在朝廷上就痛哭起來,不思飲食。
神宗在位18年,也是個有道的好皇上。
神宗之子趙熙繼位,是為哲宗。
哲宗為了解決財政困難,又重新實行新法,引得人們怨忿。
趙熙在位15年,奸黨漸漸專權(quán)。
釀成了以后大亂的禍根。
再往后繼承王位的就是宋徽宗。
徽宗有些藝術(shù)細胞,能繪畫,尤喜好花石。
繼位后大興土木。
又迷信道教,不理朝政,最終宋朝翻船于其手上。
宋朝歷經(jīng)多帝,可稱為昏君的也就是宋徽宗,而且沒有暴君,也沒有外戚宦官大臣的專權(quán),這不能不說是推崇儒家教育的結(jié)果。
隨后宋徽宗和其子宋欽宗被滅了遼國的金俘獲,宋朝擁立趙構(gòu)在江南立國,是為南宋。
幾經(jīng)危險,趙構(gòu)都跑到了海上。
但南宋最終生存下來了。
這和以后的南明相比很能說明問題。
同樣都是女真,同樣都是首都失陷甚至逃到海上,而宋朝就能保得半壁江山,而南明迅速滅亡。
其原因就是宋朝的開明寬容制度未失人心,宋朝就很少有漢奸的,而明朝的專制濫殺則盡失人心。
像祖大壽這樣的忠勇之士,也成為了漢奸,明朝實亡于漢奸之手。
宋朝雖然避免了滅亡的命運但也元氣大傷,最終再也承受不蒙古人的打擊。
趙構(gòu)從勉強招架到立穩(wěn)腳跟,也是有功績的,其的和平政策也是無可非議。
有人說:趙構(gòu)不愿意戰(zhàn)爭。
是怕打勝了,父兄回來了。
就失去皇位了,實乃無稽之談。
他們都可以當(dāng)太上皇、太上兄啊
而最關(guān)鍵的是南宋一直在勉強招架金的攻擊,并無取勝的把握。
當(dāng)然趙構(gòu)也任用并寵信很多奸佞小人,尤其是奸臣秦檜,趙構(gòu)可謂中上之君,趙構(gòu)在位36年。
其繼承人是孝宗。
孝宗繼位后還想堅決要收回失土,無奈戰(zhàn)敗后,就專心對外講和。
孝宗對內(nèi)建設(shè)和教化,孝宗節(jié)用愛民,好學(xué)勤政,崇儒聽諫。
以賢人為相,境內(nèi)治安,人民樂業(yè)。
孝宗在位27年,是個好皇帝。
再往后都是平庸之君,最后被橫掃歐亞的草原上的野蠻人蒙古滅了國。
總之宋朝是學(xué)術(shù)、經(jīng)濟、貿(mào)易、甚至海外貿(mào)易都空前甚至也能絕后到現(xiàn)代的繁榮,甚至有些資本主義的樣子,而且四大發(fā)明的的三大發(fā)明都在宋朝,因此我認為宋朝絲毫不遜于漢唐。
而且在以上方面都勝之,只是弱于武功,因此造成失土滅亡的慘劇。
真是世上難有完美之事啊
不過文明的古雅典古羅馬不都是亡于野蠻的國度嗎
宋朝也是亡于草原來的部落。
國學(xué)大師陳寅恪先生一段說宋的評價是:“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shù)千載之演進,而造極于趙宋之世。
后漸衰微,終必復(fù)振。
” 元朝以野蠻兇殘建國并征伐歐亞,是歷史的倒退,不足道也。
再等到了漢人的天下:明朝。
農(nóng)民皇帝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出生,1398年病死,時年71歲。
在明朝初年,實行輕徭薄賦政策,在位31年里,下詔減免稅賦和賑濟災(zāi)民達70多次。
使社會得到了休養(yǎng)生息。
但也明確宣布不施行仁政,這中國歷史上第二人不宣布實行仁政的了,這主要是從言論思想上說的,還要把孟子從孔子之旁拉下來,最后在很多儒生的死命反對下。
達成了刪改孟子的協(xié)議,結(jié)果被刪了八十多條。
最終釀成了中國空前但不是絕后的專制王朝。
朱元璋這個農(nóng)民皇帝,依其狹隘的小農(nóng)之心,晚年大殺功臣。
明太祖快死時,功臣宿將差不多都殺凈了。
從此在這個王朝,大臣可以被皇帝在大庭廣眾下剝下褲子,打板子,名曰廷杖。
而大臣的臉面就是打死也不吭氣喊疼,結(jié)果把中國歷史上一直有的“士”大夫的骨氣給打沒了,從此絕跡了。
只有明末清初,社會還沒有被嚴密控制起來時,還有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zé)”。
相對于國家人民,朱元璋也可謂杰出君主。
其的繼承人明成祖朱棣靠武力奪了皇位,又發(fā)明的滅十族。
結(jié)果是明朝的皇帝是最專制的,也是最荒淫的。
朱棣1360年出生。
11歲封為燕王,43歲即皇帝位。
1424年病死,時年65歲,在位22年。
期間朱棣派鄭和七次下西洋,比那些歐洲的海洋之旅還早了幾百年,然后就是禁海令。
朱棣再往后都是無為之君,甚至居然后來有了九千歲的太監(jiān)。
而亡國之君崇禎也是一意孤行,屢殺大臣,其滅亡是不奇怪的,這早在朱元璋、朱棣就沒有開了好頭。
而滅亡明朝的清朝雖然繼承了中華的傳統(tǒng)文化,但也繼承了明朝嚴密的思想控制和殘酷的專制。
等到了康熙皇帝,(1654年出生。
1661年,8歲的玄燁即位。
1722年,69歲的康熙帝病死。
)在位近62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康熙精明神武,用兵西藏,新疆、蒙古、沙俄,奠定和捍衛(wèi)了中國的版圖。
同時崇尚節(jié)儉,開創(chuàng)了康乾盛世。
但也大搞文字獄,專制也只是略好于明朝,沒有廷杖了,但抄家滅門的也不少,康熙可謂杰出皇帝。
其繼承人雍正雖還有作為但更是嚴酷。
經(jīng)過雍正再到乾隆,依舊是“康乾盛世”。
而乾隆從早年的十大功,到晚年到處游玩,其寵用大貪官和珅,可見吏治已壞。
乾隆還是個最大井底之蛙,其對英使說:天朝不用貿(mào)易,天朝應(yīng)有盡有,你們想要的賜給你們(大意)。
其把西方先進的發(fā)明當(dāng)自己的玩物和修圓明園去了,而乾隆時代是西方國家飛躍的蒸汽機時代,所以此乃誤我中華的第一人,所以中國的落后實因為乾隆之過。
乾隆之后的嘉慶也是無所作為,在這之后就是中國的屈辱史了。
綜上所述,中國歷史的杰出皇帝是:贏政、劉邦、劉恒、劉徹、劉秀、楊堅、李世民、武則天、李隆基、趙匡胤、趙禎、朱元璋、康熙。
以其文治和武功的業(yè)績排名是:李世民、趙匡胤、康熙、劉秀。
劉徹(暴君不能入選,劉徹因為其的最后悔過,更改政策而入選)。
而有圣德之君為:趙匡胤、趙禎、劉恒。
其中有大作為之君兼圣德之君的是趙匡胤。
因此千古第一君為:李世民和趙匡胤并列。
三國時期的著名名人
毛批《三國》有三國24位名將的排名: 一呂二趙三典韋(呂布、趙云、典韋),四關(guān)五馬六張飛(關(guān)羽、馬超、張飛), 黃許孫太兩夏侯(黃忠、許儲、孫策、太史慈、夏侯敦、夏侯淵), 二張徐龐甘周魏(張遼、張頜、徐晃、龐德、甘寧、周泰、魏延), 神槍張銹與文顏(張銹、文丑、顏良),雖勇無奈命太悲。
三國二十四名將,打末鄧艾與姜維。
劉備 生卒:161-223(63歲) [幽州]涿郡涿縣 容貌 身長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顧自見其耳。
官至蜀帝 謚曰昭烈 關(guān)羽 字:云長 生卒:162-219 (58) 籍貫 [并州]河?xùn)|解縣 [今山西運城] 張飛 字:翼德 生卒:166-221 (55) 籍貫 [幽州]涿郡涿縣 [今河北涿州] 趙云 字:子龍 生卒:168-229(62歲) 籍貫 [冀州]常山真定 [今河北正定] 諸葛亮 字:孔明 生卒:181-234(54歲) 籍貫 [徐州]瑯邪陽都 容貌 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
官至 丞相 領(lǐng)司隸校尉益州牧 錄尚書事 謚曰:忠武侯 陸遜 183- 張昭 170 內(nèi)政人才 梁習(xí) 一面之全才他的并州號稱無人能敗 黃忠 字:漢升 148-220(73歲) 籍貫 [荊州]南陽 [今河南南陽] 容貌 暫無相關(guān)記載 官至 后將軍 謚曰剛侯 馬超 字:孟起 生卒:176-222(47歲) 籍貫 [司州]扶風(fēng)茂陵 官至 驃騎將軍 犛鄉(xiāng)侯 謚曰威侯 姜維 字:伯約 生卒:202-264(63歲) 籍貫 [涼州]天水冀縣 容貌 儒雅英俊 官至 涼州刺史 大將軍 魏延 字:文長 生卒:?-234 籍貫 [荊州]義陽郡 [今河南桐柏] 容貌 暫無相關(guān)記載 官至 前軍師 征西大將軍 南鄭侯 馬謖 字:幼常 生卒:190-228(39歲) 籍貫 [荊州]襄陽宜城 官至 越希太守 曹操 字:孟德 生卒:155-220(66歲) 籍貫 [兗州]沛國譙縣 [今安徽亳州] 官至 魏王 丞相 謚曰武 曹彰 字:子文 生卒:?-223 籍貫 [豫州]沛國譙縣 [今安徽亳州] 容貌 須黃 官至 任城王 謚曰威 司馬懿 字:仲達 生卒:179-251(73歲) 籍貫 [司州]河內(nèi)溫縣 [今河南溫縣] 容貌 狼顧鷹視 官至 太傅 謚曰文宣 張遼 字:文遠 生卒:169-222(54歲) 籍貫 [并州]雁門馬邑 官至 前將軍 晉陽侯 謚曰剛 夏侯敦 字:元讓 生卒:157-220(64歲) 籍貫 [豫州]沛國譙縣 容貌 左眼中箭失明 官至 大將軍 謚曰忠 郭嘉 字:奉孝 生卒:170-207(38歲) 籍貫 [豫州]穎川陽翟 [今河南禹州] 典韋 字:未知生卒 生卒:?-197 籍貫 [豫州]陳留己吾 [今河南河睢] 容貌 形貌魁梧 官至 武猛校尉 龐德 字:令明 生卒:?-219 籍貫 [雍州]南安狟道 官至 立義將軍 關(guān)門亭侯 謚曰壯 徐庶 字:元直 生卒:?-? 籍貫 [豫州]潁川郡 [今河南許昌一帶] 容貌 暫無相關(guān)記載 官至 右中郎將 御史中丞 張郃 字:俊乂 生卒:167-231(65歲) 鄧艾 字:士載 生卒:197-263(67歲) 籍貫 [荊州]義陽棘陽 [今河南信陽] 容貌 暫無相關(guān)記載 官至 太尉 夏侯淵 字:妙才 生卒:?-219 籍貫 [豫州]沛國譙縣 [今安徽亳州] 容貌 暫無相關(guān)記載 官至 征西將軍 謚曰愍 賈詡 字:文和 生卒:147-223(77歲) 荀彧 字:文若 生卒:163-212(50歲) 籍貫 [豫州]潁川潁陰 [今河南許昌] 孫權(quán) 字:仲謀 生卒:181-252(72歲) 籍貫 [揚州]吳郡富春 [今浙江富陽] 龐統(tǒng) 字:士元 籍貫 [荊州]襄陽 [今湖北襄樊] 容貌 暫無相關(guān)記載 官至 軍師中郎將 謚曰靖 陸遜 字:伯言 生卒:183-245(63歲) [揚州]吳郡吳縣 [今江蘇蘇州] 容貌 面如美玉 周瑜 字:公瑾 生卒:175-210(36歲)[揚州]廬江舒城 [今安徽舒城] 容貌 有姿貌 官至 領(lǐng)南郡太守行偏將軍 太史慈 字:子義 生卒:166-206(41歲) 籍貫 [青州]東萊黃縣 [今山東龍口] 容貌 身長七尺七寸,美須髯 官至 建昌都尉 甘寧 字:興霸 生卒:163-? 籍貫 [益州]巴郡臨江 [今重慶忠縣] 孫堅 字:文臺 生卒:154-191(38歲) 籍貫 [揚州]吳郡富春 [今浙江富陽] 魯肅 字:子敬 172-217(46歲)[徐州]臨淮東城 [今安徽定遠] 容貌 體貌魁奇 官至 橫江將軍 張昭 字:子布 156-236(81歲) [徐州]彭城郡 [今江蘇徐州] 容貌 矜嚴,有威風(fēng) 官至 輔吳將軍 董卓 字:仲穎 生卒:?-192 籍貫 [涼州]隴西臨洮 [今甘肅臨洮] 呂布 字:奉先 生卒:?-198 籍貫 [并州]五原郡九原 [今內(nèi)蒙古包頭] 顏良 字:未知 生卒:?-200 文丑 字:未知 生卒:?-200 華雄 字:未知 生卒:?-191 劉巴 字:子初 170 謀 運籌強 趙儼 175 謀 強于組織\\\\諧調(diào)將領(lǐng)之間的關(guān)系 田豫 176 如徐庶 廖立 字:公淵 181 強于謀略 只比孔明略差,信息處理強 李嚴 180 進攻不足 防守?zé)o敵 為一地之長可以,但處事不太行 嚴顏 張任 張繡 北地槍王
司馬懿如何奪權(quán)
我看的三國正史記載是:先扮,讓放松警惕;一次打獵時傳太后詔令閉城門,然后控制京師令屈服奪權(quán)的關(guān)鍵是人心向背,上述過程因為曹爽的無用導(dǎo)致的人人心向司馬公而變得水到渠成曹爽本可以離開京師調(diào)許洛之兵反壓,但他卻沒這個膽量,居然說了句“吾終不失為富家翁”,就任奪權(quán)了。
最終,死得很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