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亂讀后感
綜觀古今,統(tǒng)治階級為了爭奪最高權力進行的階級斗爭,用殘酷、血腥來形容一點也不過份,父子相殘,夫妻反目,手足相爭,聯系到曇花一現的西晉帝國,很多人會立即想到八王之亂。
說起“窩里斗”,在中國歷史上,大概還沒有能比得上西晉初年的“八王之亂”那么正宗且波瀾壯闊的了。
“八王”按出場順序排列為: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颙、東海王司馬越。
其中,汝南王和趙王分別是司馬懿的第四子、第九子;河間王和東海王分別是司馬懿的弟弟司馬孚和司馬馗的孫子;楚王、長沙王和成都王分別是司馬懿的孫子晉武帝的第五子、第六子和第十六子。
由此看來,這“八王”之間的親戚關系還真不算遠。
既然都是自家人,有什么大不了的事不能協(xié)商解決呢
說起來,他們也算是“協(xié)商”過了,只不過用的工具不是語言,而是刀槍。
這場“窩里斗”的禍首,是傻皇帝的正宮娘娘賈南風。
晉武帝死,傻太子司馬衷即位,朝廷大權把持在太后之父楊駿手中。
賈娘娘不甘心,經內外串聯、上下點火,終于誣陷楊駿“為亂”,將楊氏親黨一網打盡。
不過,賈后空忙了一場,毛也沒得著--取代楊駿執(zhí)政的是汝南王和太保衛(wèi)瓘。
她忍了幾個月,竟誣陷二執(zhí)政有“廢立之謀”,讓楚王在夜里帶兵圍了二人的府第,殺之,然后又以“矯詔”的罪名殺了楚王。
黑短粗胖其貌不揚的賈后一石三鳥,終于攬大權于一身。
如果她稍知收斂,也許結局就不會是后來那個樣子了,但她正相反:剛愎專權,淫虐日甚。
這還不算,先是廢了太子司馬遹,繼而斬草除根。
這就等于向窺伺在旁的趙王揚起了使之亢奮的“紅布”。
結果,賈氏親黨被一網打盡。
后來,賈娘娘被賜了一杯金屑酒,也嗚呼哀哉了。
趙王執(zhí)政八個月,似乎不大過癮,干脆一把搶過御璽篡了位。
趙王眼睛不好,人稱“瞎兒”。
“瞎兒”奪了“傻兒”的皇位,激起眾怒。
過了兩個月,鎮(zhèn)守許昌的齊王起兵,成都王、河間王也一前一后地響應。
三個晚輩和長輩打了兩個多月,雙方戰(zhàn)死近十萬人,最后以“瞎兒”失敗被賜死告終。
代之而起的齊王命運不濟,執(zhí)政僅半年,又被長沙王攻殺;受齊王株連被處死的近二千余人。
司馬氏個個不含糊,殺人似砍瓜切菜般順手,好象腦袋剁下來還能長出一個來。
這些“王”們無一例外搶的是中央政府。
但是把人都殺光了,還統(tǒng)治誰呢
在這方面,“八王”們實在不如匈奴首領劉淵有遠見。
劉淵手下大將劉景攻克晉國的城池,把男女三萬多口淹死于黃河之中。
劉淵得報怒道:“吾所欲除者,司馬氏耳,細民何罪
”于是降了劉景的職。
(《資治通鑒》卷八十七)“八王”視“細民”如草芥,怎么能有好結果
家喻戶曉的歷史故事
1、東山再起 【典故】公元383年八月,苻堅親自帶領八十七萬大軍從長安出發(fā)。
向南的大路上,煙塵滾滾,步兵、騎兵,再加上車輛、馬匹、輜重,隊伍浩浩蕩蕩,差不多拉了千把里長。
過了一個月,苻堅主力到達項城(在今河南沈丘南),益州的水軍也沿江順流東下,黃河北邊來的人馬也到了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從東到西一萬多里長的戰(zhàn)線上,前秦水陸兩路進軍,向江南逼近。
這個消息傳到建康,和京城的文武官員都著了慌。
晉朝軍民都不愿讓江南陷落在前秦手里,大家都盼望宰相謝安拿主意。
謝安是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青的時候,跟是好朋友,經常在會稽東山游覽山水,吟詩談文。
他在當時的士大夫階層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認為他是個挺有才干的人。
但是他寧愿隱居在東山,不愿做官。
有人推舉他做官,他上任一個多月,就不想干了。
當時在士大夫中間流傳著一句話:“謝安不出來做官,叫百姓怎么辦
”到了四十多歲的時候,他才重新出來做官。
因為謝安長期隱居在東山,所以后來把他重新出來做官這樣的事稱為“東山再起”。
謝安出身士族,年輕時就注意修身養(yǎng)性,喜歡讀書習藝,才器雋秀。
但卻不愿做官。
他在上虞的東山筑廬蟄居,“高謝人間,嘯詠山林”,過著閑適的隱居生活。
直至他的好友、侍中王坦之去東山面請,痛陳社稷危艱,國勢衰微,亟需良將謀臣匡扶,謝安才悚憂而起,應召出山。
其時已年過不惑。
既“東山再起”,受命于危難之際,謝安宵衣旰食,不敢懈怠,開始了他中年以后二十年的奮作爭斗。
2、防微杜漸: 這個成語來源于,若敕政責躬,杜漸防萌,則兇妖銷滅,害除福湊矣。
東漢和帝即位后,專權。
她的哥哥竇憲官居大將軍,任用竇家兄弟為文武大官,掌握著國家的軍政大權。
看到這種現象,許多大臣心里很著急,都為漢室江山捏了把汗。
大臣丁鴻就是其中的一個。
丁鴻很有學問,對經書極有研究。
對的專權他十分氣憤,決心為國除掉這一禍根。
幾年后,天上發(fā)生日蝕,丁鴻就借這個當時認為不祥的征兆,上書皇帝,指出竇家權勢對于國家的危害,建議迅速改變這種現象。
和帝本來早已有這種感覺和打算,于是迅速撤了竇憲的官,竇憲和他的兄弟們因此而自殺。
丁鴻在給和帝的上書中,說皇帝如果親手整頓政治,應在事故開始萌芽時候就注意防止,這樣才可以消除隱患,使得國家能夠。
3、管鮑之交 管仲,又名夷吾,潁上人。
青年時經常與交往,鮑叔知道他有賢才。
管仲家境貧困,常常欺騙鮑叔,鮑叔卻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將這事聲張出去。
后來鮑叔服事齊國的,管仲服事公子糾。
到了小白立為桓公的時候,公子糾被殺死,管仲也被囚禁。
鮑叔就向桓公保薦管仲。
管仲被錄用以后,在齊國掌理政事,因此而稱霸,多次會合諸侯,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謀略。
管仲說:“當初我貧困的時候,曾經同鮑叔一道做買賣,分財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鮑叔不將我看成貪心漢,他知道我貧窮。
我曾經替鮑叔出謀辦事,結果事情給弄得更加困窘和無法收拾,而鮑叔不認為我愚笨,他知道時機有利和不利。
我曾經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國君斥退,鮑叔不拿我當無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沒遇上好時運。
我曾經三次打仗三次退卻,鮑叔不認為我是膽小鬼,他知道我家中還有老母。
公子糾爭王位失敗之后,我的同事召忽為此自殺,而我被關在深牢中忍辱茍活,鮑叔不認為我無恥,他知道我不會為失小節(jié)而羞,卻為功名不曾顯耀于天下而恥。
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鮑叔啊
” 4、刻舟求劍 有個楚國人乘船過江時,劍從船上掉進水里,他就在船幫上刻下一個記號,說:“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
”等船靠岸,他就從刻記號的地方跳進水里去找劍。
船已走了很遠,而劍卻沒走,這樣去找劍,不是很糊涂嗎
5、買櫝還珠 一個楚國人,他有一顆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這顆珍珠賣出去。
為了賣個好價錢,他便動腦筋要將珍珠好好包裝一下,他覺得有了高貴的包裝,那么珍珠的“身份”就自然會高起來。
這個楚國人找來名貴的木蘭,又請來手藝高超的匠人,為珍珠做了一個盒子(即櫝),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氣撲鼻。
然后,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細刻了許多好看的花紋,還鑲上漂亮的金屬花邊,看上去,閃閃發(fā)亮,實在是一件精致美觀的工藝品。
這樣,楚人將珍珠小心翼翼地放進盒子里,拿到市場上去賣。
到市場上不久,很多人都圍上來欣賞楚人的盒子。
一個鄭國人將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愛不釋手,終于出高價將楚人的盒子買了下來。
鄭人交過錢后,便拿著盒子往回走。
可是沒走幾步他又回來了。
楚人以為鄭人后悔了要退貨,沒等楚人想完,鄭人已走到楚人跟前。
只見鄭人將打開的盒子里的珍珠取出來交給楚人說:“先生,您將一顆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來還珠子的。
”于是鄭人將珍珠交給了楚人,然后低著頭一邊欣賞著木盒子,一邊往回走去。
楚人拿著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尷尬地站在那里。
他原本以為別人會欣賞他的珍珠,可是沒想到精美的外包裝超過了包裝盒內的價值,以致于“喧賓奪主”,令楚人哭笑不得。
鄭人只重外表而不顧實質,使他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當取舍;而楚人的“過分包裝”也有些可笑。
6、,漁翁得利 河蚌剛剛爬上河灘張開殼兒曬太陽,一只鷸鳥撲過來啄它的肉。
蚌靈敏地合擾自己堅硬的殼,把鷸鳥尖尖的長嘴緊緊夾住。
鷸對蚌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會曬死。
”蚌也對鷸說:“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明天拔不出,你就要渴死餓死
”鷸和蚌誰也不肯讓誰。
結果都被漁夫毫不費力地抓住了。
7、雙管齊下 唐朝著名畫家張璪擅長畫山水和松石,他畫的松樹讓人叫絕。
每次作畫時都是雙手握筆,一手畫松樹樹干,一手畫松枝,兩手同時進行。
凡是看過他作畫的人沒有一個不佩服他雙管齊下的本事。
當時有人評論“張璪作畫,真是雙管齊下。
” 8、口若懸河 晉朝時,有一位大學問家,名叫郭象,字子玄。
他在年輕的時候,已經是一個很有才學的人。
尤其是他對于日常生活中所接觸的一些現象,都能留心觀察,然后再冷靜地去思考其中的道理。
因此,他的知識十分淵博,對于事情也常常能有獨到的見解。
后來,他又潛心研究老子和莊子的學說,并且對他們的學說有深刻的理解。
過了些年,朝廷一再派人來請他。
他實在推辭不掉,只得答應了,到朝中做了黃門待郎。
到了京城,由于他的知識很豐富,所以無論對什么事情都能說得頭頭是道,再加上他的口才很好,又非常喜歡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因此每當人們聽他談論時,都覺得津津有味。
當時有一位太尉王衍,十分欣賞郭象的口才,他常常在別人面前贊揚郭象說:“聽郭象說話,就好象一條倒懸起來的河流,滔滔不絕地往下灌注,永遠沒有枯竭的時候。
”郭象的辯才,由此可知。
而后人就以“口若懸河”來形容人善于說話,一旦說起話來就像倒懸的河水、滔滔不絕,永遠沒有停止的時候。
9、鶴立雞群 嵇紹是魏晉之際“”之一嵇康的兒子,他體態(tài)魁偉,聰明英俊,在同伴中非常突出。
晉惠帝時,嵇紹官為侍中。
當時皇族爭權奪利。
互相攻殺,史稱為“八王之亂”,嵇紹對皇帝始終非常忠誠。
有一次都城發(fā)生變亂,形勢嚴峻,嵇紹奮不顧身奔進官去。
守衛(wèi)宮門的侍衛(wèi)張弓搭箭,準備射他。
侍衛(wèi)官望見嵇紹正氣凜然的儀青,連忙阻止侍衛(wèi),并把弓上的箭搶了下來。
不久京城又發(fā)生變亂,嵇紹跟隨晉惠帝,出兵迎戰(zhàn)于湯陽,不幸戰(zhàn)敗,將士死傷逃亡無數只有嵇紹始終保護著惠帝,不離左右。
敵方的飛箭,象雨點般射過來,嵇紹身中數箭,鮮血直流,滴在惠帝的御袍上。
嵇紹就這樣陣亡了。
事后惠帝的侍從要洗去御袍上的血跡,惠帝說“別洗別洗,這是嵇侍中的血啊
”嵇紹在世時,有一次有人對王戌說“昨天在眾人中見到嵇紹,氣宇軒昂如同野鶴立雞群之中。
”后來就用“鶴立雞群”比喻一個人的儀表或才能在周圍一群人里顯行很突出。
10、毛遂自薦 春秋時,秦軍在長平一線,大勝趙軍。
秦軍主將白起,領兵乘勝追擊,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
大敵當前,趙國形勢萬分危急。
平原君趙勝,奉趙王之命,去楚國求兵解圍。
平原君把門客召集起來,想挑選20個文武全才一起去。
他挑了又挑,選了又選,最后還缺一個人。
這時,門客毛遂自我推薦,說:“我算一個吧
”平原君見毛遂再三要求,才勉強同意了。
到了楚國,楚王只接見平原君一個人。
兩人坐在殿上,從早晨談到中午,還沒有結果。
毛遂大步跨上臺階,遠遠地大聲叫起來:“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簡單而又明白,為何議而不決
”楚王非常惱火,問平原君:“此人是誰
”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門客
”楚王喝道:“趕快下
我和你主人說話,你來干嗎
”毛遂見楚王發(fā)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幾個臺階。
他手按寶劍,說:“如今十步之內,大王性命在我手中
”楚王見毛遂那么勇敢,沒有再呵斥他,就聽毛遂講話。
毛遂就把出捕援趙有利楚國的道理,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
毛遂的一番話,說得楚王心悅誠服,答應馬上出兵。
不幾天,楚、魏等國聯合出兵援趙。
秦軍撤退了。
平原君回趙后,待毛遂為上賓。
他很感嘆地說:“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趙國。
” 呼,找完了,分你看著給吧。
。
。
晉惠帝真的是“白癡皇帝”嗎
司馬衷于267年被立為太子,他的母親是晉武帝的皇后楊艷。
作為次子他被立為太子是因為他的哥哥司馬軌很早就死了,也有說是晉武帝為了將來傳位給他寵愛的聰明孫子湣懷太子司馬遹。
司馬衷一般被評價為“甚愚”或“白癡”,這個說法可能主要基于以下兩個原因:首先晉惠帝司馬衷顯然無法解決他統(tǒng)治時期的政治困難,造成了八王之亂,他本人成為他人的傀儡,最后被東海王司馬越毒死。
其次晉武帝司馬炎親身經歷了曹魏的興衰,因而對皇朝繼承人的能力和成長非常關心,但在《晉書》中記載武帝也多次對晉司馬衷的能力表示懷疑并多次對他的能力進行考驗,而司馬衷則在太子妃賈南風及謀臣的獻策下通過了這些考驗。
不過,有研究認為,司馬衷即使無法對付當時的政局,但從今天的醫(yī)學概念來說他不能算作是一個白癡。
雖然如此,值得注意的是在《晉書·司馬衷》中對司馬衷時期的大事雖然有很多報道,但對司馬衷本人的言行、作為和決定卻所言甚少。
西晉惠帝司馬衷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白癡皇帝嗎
說起“白癡皇帝”,多數人把票投給了晉惠帝司馬衷。
平心而論,司馬衷雖然“不慧”,有庸的一面,有昏的一面,但他口齒伶俐,思維敏捷,對外界事物較敏感,情感比較豐富,生育能力也不錯,并且生有“幼而聰慧,武帝愛之,……奇之”(《晉書》)的太子司馬遹,所以決不是醫(yī)學上所講的白癡。
關于這個問題,筆者曾在《被誤讀千年的“白癡皇帝”司馬衷》一文中闡明,此處不再贅述。
那么,歷史上有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白癡皇帝”呢
有。
這位一直被遺忘的“白癡皇帝”,便是晉安帝司馬德宗。
具體的呢,你可以百度找找。
。
。
嘿。
。
。
閱讀一本古代史課外書以其中的人物或時間為中心自擬題目寫一篇800字左右的讀后感
世家風云13——立儲之謎(白癡是怎么成為皇帝的) 分類:司馬皇族系列 | 標簽: 司馬炎 皇帝 司馬 潘岳 小時了了 2006-12-15 13:50 閱讀(144)評論(25)編輯刪除 云遮世說 編寫 《百家講壇》在講史的時候,往往為了吸引觀眾,說要揭開這個謎那個謎的,其實說開了,也就是一些耳熟能詳的東西。
那么我今天也從俗一把,也不管我講的是否在真正揭開一個謎團了。
前邊的博客文章《世家風云11——二世而亡》里,我把西晉也釘在“二世而亡”的恥辱柱上,那么步步為營而強大得統(tǒng)一華夏的西晉怎么有這樣的下場呢
現在公認西晉滅亡有一個原因很重要,就是二世的皇帝是個白癡。
那么這里就包含了一個巨大的謎團:白癡怎么能做皇帝
西晉開國的晉武帝在立儲時是怎么想的
難道他也是一個弱智,想不到這樣可能產生的惡果
解開這些謎團的第一步是,司馬衷到底是不是白癡
有一種說法是,是認為司馬衷是白癡,而且司馬炎也知道。
司馬炎當初也不想選司馬衷當太子,他也知道司馬衷是一個白癡,但司馬衷有個兒子是很聰明,所以司馬炎選司馬衷為儲,那是看重他的兒子——也就是武帝寵愛的聰明孫子司馬遹。
首先,這種說法更多被用于清代康熙立儲時。
有一篇文章《秘密立儲始于康熙嗎
》就考證過,玄燁幾乎是秘密建儲的開創(chuàng)者,他雖用“擇賢而立”的方式選擇儲君,但這種做法在他看來也只是一種權宜之計,是形勢的需要。
為了解決復雜、尖銳的儲位之爭,玄燁只能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另辟蹊徑。
他主觀上也并無廢除嫡長子繼承制的意圖,更無將此立為定制、世代遵行之意。
再說,康熙傳位于雍正,是因為雍正有個聰明兒子(就是后來的乾?。@種說法本來也是一種猜測。
康熙尚且如此,距此一千多年前,說是晉武帝能考慮那么多,顯然更是無稽之談。
還有就是這個司馬遹到底是什么貨色,是不是真的聰明得足以打動司馬炎,以至于為了讓這個孩子當皇帝,就非得先讓白癡當皇帝
史載,司馬遹“幼而聰慧,武帝愛之,恒在左右”。
一次皇宮內半夜失火,晉武帝登樓觀望,司馬遹當時才五歲,硬是拽著衣帶把爺爺拉入暗影之中。
晉武帝覺得很好奇,問小孩子為什么這樣做,司馬遹說:“暮夜倉猝,應嚴加提防,不應該讓旁人看見皇帝在光亮中。
”司馬炎因此對司馬遹更加稱奇。
司馬遹六、七歲時,又陪司馬炎到太牢(祭祀部門)養(yǎng)豬的地方視察工作,他對司馬炎說:“這些豬又肥又大,為什么不殺掉給臣下們吃呢,留在這里浪費五谷糧食。
”司馬炎大喜,馬上派人殺豬分賜眾臣,并撫著小孩的后背對大臣傅祗說:“此兒當興吾家。
”不僅如此,司馬炎還在朝會上對群臣表示司馬遹人品樣貌與奠定晉朝開國之基的司馬懿很類似,“于是令譽流于天下”,而由此成為是無人可替的皇儲樣板。
但問題是我很懷疑這兩者的因果關系,是不是司馬炎為使司馬衷在群臣的反對聲中能得以順利成為太子故意做出的姿態(tài)。
你想想,你要是想說白癡當皇帝可能把天下治理不好。
那么怎樣算是不好
只要能傳下去就好了呀,你說的治理不好,是不是認為我們大晉就二世而亡了,連傳到下一位能干的子孫手上都不會
——你還敢說什么
還有就是“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典故發(fā)生之時離此時也并不久遠,司馬炎應該知道,孩子聰明不一定將就是棟梁。
他憑什么就一定得讓這個孩子將來當皇帝,他的聰明孫兒也并不少呀。
事實也印證了“小時了了,大未必佳”這句話。
司馬遹“及長,不好學,惟與左右嬉戲,不能尊敬保傅”。
處于青春期的司馬遹更是年少輕狂,“于是慢馳益彰,或廢朝侍,恒在后園游戲”。
對身邊人不滿意,就親自上前拳打腳踏。
最有意思的就是,這哥們和后來很有名的木匠皇帝明熹宗朱由校一樣,都有怪癖。
朱由校是喜歡整天與斧子、鋸子、刨子打交道,不管大明這時已經有內憂外患,而經常沉迷其中,以至技巧嫻熟,據載:“斧斤之屬,皆躬自操之。
雖巧匠,不能過焉。
”還有“嘗于庭院中蓋小宮殿,高四尺許,玲瓏巧妙”。
司馬遹則是喜歡做生意,常常在太子東宮開設市集,買賣為樂,而且“手揣斤兩,輕重不差”,擱現在讓他售貨,那真是一個行行出狀元的勞模呀
據說他的外祖父是個屠戶,不知這種技藝是否也屬“遺傳”
壞種子心眼也不少,司馬遹讓人把大針藏在給他諫勸的人的坐墊中;刺得老先生一屁股血。
但這是小聰明,遇到大事就玩完了。
話說這位著名的白癡皇帝有一個同樣也“青史留名”的黑丑矮胖淫蕩皇后,就是賈南風。
這賈南風自己是不下蛋的雞,卻生性嫉妒還收拾了很多懷孕的妃子宮女。
司馬遹如果真是聰明,就應該知道,既然逃過一劫生了下來,下一步怎么小心。
但看來這家伙并不是象司馬炎吹噓的那樣聰明。
賈南風找到我在前邊的《花樣美男之二》里提過的潘岳,讓潘岳以太子口氣手寫個有謀反內容的草稿,再把司馬遹灌醉,讓他謄錄,然后將這封信向惠帝告發(fā),栽誣司馬遹想謀反。
誰信這個呀,當時就有許多大臣勸惠帝傳太子對質。
可是白癡就是白癡,居然就任由老婆說話,傳下以他的名義的話來,就這樣廢掉了太子。
接下來就是古書一般歷史常見的規(guī)律了,先廢后殺,司馬遹被敲得腦漿迸出,氣絕身亡。
這種大事來了就任人宰割的貨色有什么真聰明可言
總之,這種說法不能令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