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聽那冷雨:賞析
1想這樣子的臺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個中國整部中國的歷史無非是一張黑白片子,片頭到片尾,一直是這樣下著雨的。
【賞析】:通過雨聲的感覺,借冷雨,運用比喻,形象生動的將中國歷盡磨難的心酸闡述出來。
2杏花。
春雨。
江南。
明確:獨詞成句,強調突出,引人注意,引人思考。
作者以對漢字的鐘愛來傾注真切的家國之思,赤子之情。
3聽聽,那冷雨看看,那冷雨。
嗅嗅聞聞,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明確:將雨描繪成糅合了聽覺、觸覺、嗅覺、視覺、味覺的一種全方位的感性的存在。
作者以微寒潮濕的春雨象征心情,并以雨聲雨景為引子,回憶生平往事,以寄托對故國河山與傳統(tǒng)文化的追思、向往和傾慕之情。
4、大陸上的秋天,無論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驟雨打荷葉,聽去總有一點凄涼,凄清,凄楚,于今在島上回味,則在凄楚之外,再籠上一層凄迷了。
明確:“凄涼”寂寞冷落,“凄清”清冷凄涼,“凄楚”凄涼悲慘,“凄迷”悲傷悵惘。
寫出了景物凄涼而模糊的狀態(tài),是感情的遞進,凄迷更多了一種懷鄉(xiāng)之痛在里面。
5、“下雨了”,溫柔的灰美人來了,她冰冰的纖手在屋頂拂弄著無數(shù)的黑鍵啊灰鍵,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黃昏。
明確:比喻、擬人化的手法,使得語言生動、別致,有彈性,有想象的空間。
將樸實的事物寫得具體形象可感,寫出了雨天的情趣。
6、 句式長短相間,錯綜靈活。
短句如“聽聽,那冷雨。
看看,那冷雨。
嗅嗅聞聞,那冷雨。
舔舔吧,那冷雨”,猶如陣雨的前奏
聽聽那冷雨中句子賞析
讀出了一種惋惜之情。
文中的古屋聽雨,是如何之詩意,如何之愜意啊。
聽、雨之纖纖細手拂弄著無數(shù)黑鍵啊灰鍵,把晌午奏成黃昏,聽那點點滴滴點點,忐忐忑忑,忐忐忑忑,綿綿瀟瀟綿綿。
一陣冷雨,把冬落成了春,把夏又拂成了秋。
而如今之臺灣,雨點卻只能溶在水泥里,雨已成了沒有音韻的樂音,瓦的歌唱已成絕響:雨來時,已不再,叢葉嘈嘈切切,不再閃動那濕濕的綠光,鳥聲減了,蛙聲沉了,蟲吟沒了。
只是嘆息,只是后悔,千片萬片的瓦響已成了腦海中的一隅思念和回憶。
這世間已再沒有少年聽雨,紅燭成昏;中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白頭聽雨,僧廬下了。
這種中國式的惋惜,是一種懷舊,是一種思念,是一種對祖國、對大陸、對家鄉(xiāng)的思念。
一位老人對大陸統(tǒng)一的期盼
聽聽那冷雨(節(jié)選)感悟
余光中的作能給予我輕快活潑且充滿生的感覺,他將他萬花筒變化多端的想象力詮釋給讀者。
同一篇文章每次讀后都有不同的感受。
這篇有這強烈音樂感的文章吸引著我。
用長短句,韻律感讓它瑯瑯上口。
這是一篇像詩一樣的散文,文字凝斂生動而富有韻律,字字句句,充滿令人驚奇的詩的意象。
作者筆下的雨時而是“黑白片子”,時而是“宋畫”,時而是“一滴濕漉漉的靈魂”,時而是“溫柔的灰美人”等等。
作者憑卓越的想象力,把鄉(xiāng)愁化為種種意象,而意象又于作者的人生遭遇及心靈歷程相連相融。
可謂情絲和雨絲交織。
柯靈曾評論說:“《聽聽那冷雨》直接用文字的雨珠,聲色光影,密密麻麻,縱橫交織而成。
這也許可以幫助我們對中國文字和現(xiàn)代文學的表現(xiàn)力增加一點信心,也應該承認這在五四以來的散文領域中,算是別辟一境。
”都說鄉(xiāng)愁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根。
李白杜甫是這樣,蔣捷趙師秀也是這樣,余光中更是這樣。
鄉(xiāng)愁這場雨從秦漢下到唐宋,從唐宋下到現(xiàn)在。
到處都聽的見這雨聲,淋淋瀝瀝,淋漓至今。
似乎那發(fā)黃的紙頁也沾染了鄉(xiāng)愁雨的潤濕,悠幽幽地向我們傳達著千年之雨的氣息。
杜牧的“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秦觀的“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
”還是喜歡蔣捷的《虞美人·聽雨》。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
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
余光中《聽聽那冷雨》的解析
王維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注解】:1、渭城:就是咸陽,現(xiàn)今陜西省西安市。
2、浥:濕潤。
3、客舍:旅館。
4、柳色:柳象征離別。
5、陽關:古關名,在甘肅省敦煌西南,由于在玉門關以南,故稱陽關,是出塞必經之地。
【韻譯】:渭城早晨一場春雨沾濕了輕塵,客舍周圍青青的柳樹格外清新。
老朋友請你再干一杯餞別酒吧,出了陽關西路再也沒有老友人。
【評析】:??這是一首送別的名曲。
一題作《送元二使安西》。
赴安西必經陽關,即今甘肅敦煌。
詩的首二句點明送別的時令、地點、景物;三、四句寫惜別。
前兩句為送別創(chuàng)造一個愁郁的環(huán)境氣氛,后兩句再寫頻頻勸酒,依依離情。
??此詩后來被編入樂府,廣為傳誦,成為餞別的名曲。
或名《陽關曲》,或名《陽關三疊》。
白居易《對酒五首》之一有:“相逢且莫推辭醉,聽唱《陽關》第四聲”句,且注明“第四聲即‘勸君更盡一杯酒’。
”??所謂《陽關三疊》,是因為詠唱時,首句不疊,其他三句都再唱。
然而,有人認為僅有末句重疊三唱。
按白樂天所說的“第四聲”,則應是首句不疊,其他三句重疊。
不然“勸君”一句不可能為“第四聲”。
【年代】:元 【作者】:虞集 【 題 】:風入松畫堂紅袖倚清酣。
華發(fā)不勝簪。
幾回晚直金鑾殿,東風軟、花里停驂。
書詔許傳宮燭,香羅初翦朝衫。
御溝冰泮水*藍。
飛燕又呢喃。
重重簾幕寒猶在,憑誰寄、銀字泥緘。
為報先生歸也,杏花春雨江南。
注釋:這首詞在寫法上把身留朝廷、神往故鄉(xiāng)的矛盾情狀交錯表現(xiàn),見出思歸之久、回歸之難。
首先以“倚清酣”的“紅袖”與“不勝簪”的“華發(fā)”作對比,一開始就突出“畫堂”的豪貴生活難以消除歲月蹉跎的凄寂之感。
承“華發(fā)”的詠嘆,再以“幾回晚直金鑾殿,東風軟花里停驂”二句加以點染。
待詔禁苑,文人向以為位居清要,樂不思蜀,而詞人卻屢次在東風和煦時,入直途中駐馬花間,流連瞻顧,不忍遽去。
這里以愛花寫傷春,以傷春寫惜時,以惜時寫思鄉(xiāng),蓋春歸人未歸也。
何以未歸呢
那是由于朝事拘牽。
“書詔”二句表明深受皇帝的重視,榮寵已極。
上闋泛寫過去,換頭轉入具寫目前。
“御溝冰泮水拖藍,飛燕又呢喃”,與上闋“幾回”二句遙相呼應,突出一個“又”字。
即使位居清要,榮寵已極,而思鄉(xiāng)懷歸之情卻與日俱增。
現(xiàn)在御溝解凍,春波泛碧,飛燕又隨春而至,自己倒是一直羈留不返。
而“憑誰寄金字泥緘”一句,卻從反面振起一筆,逼出下文:“為報先生歸也,杏花春雨江南。
”這一次是下定決心,非要回去不可了,回到那“杏花春雨江南”的故鄉(xiāng)。
作者還有一首《聽雨》詩:“屏風圍坐鬢毿毿,絳蠟搖光照暮酣。
京國多年情態(tài)改,忽聽春雨憶江南。
”題旨與《風入松》詞亦同,而將對館閣生活的厭倦與對江南故鄉(xiāng)的懷念,則映照得格外分明。
通觀《風入松》全詞,在藝術上畢竟沒有什么特出之處,倒是煞尾的“杏花春雨江南”一句,如清人陳廷焯在《白雨齋詞話》卷三中所說具有“自然風韻”,為全詞生色不少。
短短六字,排列三樣物色,把具體性與概括性統(tǒng)一起來,融合寫實與寫意,達到了詩中有畫、景中有情的妙境。
虞集對這句詞似乎頗為得意,在《臘月偶題》詩中又寫道:“杏花春雨在江南。
”可是,因為牽于詩律而添一“在”字,卻失去了原句空靈的氣象、蘊藉的情致。
原句在當時即為人傳誦,陳旅《題虞先生詞后》詩說:“先生歸臥江南雨,誰為掀簾看杏花。
”著“掀簾”二字,同樣太實,顯得境界狹小,筆力窘弱。
還是原句六字,既突出了地區(qū)、季節(jié)、景物的典型特征,使人如臨其境,感同身受,又以少總多,以實帶虛,給讀者留下運用自己生活體驗、發(fā)揮自己審美想象的余地,與作者共同去完成一幅南國春艷圖的藝術創(chuàng)造。
仿佛是近景、中景、遠景的巧妙組合,杏花屬即目所見,春雨在整個望中,江南則囊括了視線以外,由小及大,由近及遠,逐層推衍開去,意境深邃,韻味雋永。
作為視覺形象,爛漫杏花又仿佛洋溢著撲鼻的芳馨,瀟瀟春雨又仿佛傳送來隨風灑落的音響,使?jié)忉壢缇频拇褐畾庀?,伴和著由杏花與春雨所引發(fā)的歡欣愉悅之情,充盈于遼闊江南的大地與上空。
短短一句“杏花春雨江南”,熔鑄客觀景物的自然美與作者主觀的美感為一體,給讀者以心曠神怡的藝術享受。
我們有的藝術家、詩人就徑直用它作為影片、詩集的名稱 、《宋史·文苑六·米芾傳》???米芾字元章,吳人也。
以母侍宣仁后藩邸舊恩,補浛光尉。
歷知雍丘縣、漣水軍,太常博士,知無為軍。
召為書畫學博士,賜對便殿,上其子友仁所作楚山清曉圖,擢禮部員外郎,出知淮陽軍。
卒,年四十九。
芾為文奇險,不蹈襲前人軌轍。
特妙於翰墨,沈著飛翥,得王獻之筆意。
畫山水人物,自名一家,尤工臨移,至亂真不可辨。
精於鑒裁,遇古器物書畫則極力求取,必得乃已。
王安石嘗摘其詩句書扇上,蘇軾亦喜譽之。
冠服効唐人,風神蕭散,音吐清暢,所至人聚觀之。
而好潔成癖,至不與人同巾器。
所為譎異,時有可傳笑者。
無為州治有巨石,狀奇丑,芾見大喜日:“此足以當吾拜
”具衣冠拜之,呼之為兄。
又不能與世俯仰,故從仕數(shù)困。
嘗奉詔仿黃庭小楷作周興嗣千字部韻語。
又入宣和殿觀禁內所藏,人以為寵。
此卷乃菴上所見山。
大抵山水奇觀,變態(tài)萬層,多在晨晴晦雨間,世人鮮復知此。
余生平熟瀟湘奇觀,每于登臨佳處,輒復寫其真趣,成長卷以悅目,不俟驅使為之,此豈悅他人物者乎
(按:米友仁《瀟湘奇觀圖卷》,為紙本水墨圖,縱19.8cm、橫289.5cm,藏故宮博物院)、劉鴻伏《宋畫如小令》??平生最喜歡看宋人畫的山水,總覺得看宋畫如讀小令,很能體現(xiàn)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美學精神。
宋人中米芾與米友仁父子的“米家山水”,呈現(xiàn)著一派煙雨蒙蒙的景象,見米家山水如見江南景物,有一種空靈溫潤之感,似可聞煙雨中隱約傳來的鷓鴣聲與落花流水聲、耕于壟上的吆喝聲。
米家山水具有濃重的雨意與詩意,崇尚的是天真渾融境界,有文人情趣,讓人想起白居易《憶江南》的小令。
、傅聰(是傅聰不是傅思聰):傅聰,著名鋼琴家。
1934年生于上海,是著名翻譯家傅雷的兒子。
傅聰九歲拜李斯特的再傳弟子、意大利鋼琴家梅百器為師,學琴三年。
他以超人的天賦和勤奮,于50年代就成為我國最杰出的青年鋼琴家。
1953年赴羅馬尼亞參加布加勒斯特鋼琴比賽,名列前茅。
1955年參加在華沙舉行的第五屆蕭邦國際鋼琴大賽,名列第三,且獲“馬祖卡”最佳表演獎。
隨后他獲得獎學金在華沙音樂學院學習4年。
自1958年起,傅聰一直定居英國,并在世界范圍作巡回演奏,也回國到過香港以及中國大陸和臺灣多個城市演出。
2、馬思聰:馬思聰,著名作曲家,小提琴家。
他是廣東人,1923年赴法國學習音樂,先后就學于南錫音樂學院、巴黎音樂學院學習小提琴,后于1930年再次赴法,向畢能蓬(Binembaum)學作曲。
1931年回國后曾任教于祖國各地音樂院校,1966年11月經香港赴美國,1987年逝世。
馬思聰?shù)淖髑记沙墒烨揖哂絮r明的創(chuàng)作個性。
當中國的許多作品還沉緬于古典樂派、浪漫樂派的手法、風格的時候,他的作品就已經滲進了西洋19世紀末以來的現(xiàn)代音樂的歷素。
代表作品有:《第一交響樂》(1941年),《第二交響樂》(1959年),管弦樂組曲《山林之歌》(1954年),《西藏音詩》,聲樂作品《民主大合唱》、《春天大合唱》、《祖國大合唱》,以及他在美國期間寫作的大型歌舞劇《晚霞》,交響樂《阿美山組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