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井游記袁宏道 讀后感100字
袁宏道一生酷愛山水,幸好他當時擔任的職務(wù)又比較清閑,因此有空就想外出走走,《滿井游記》就是記敘他在北京做學官時,一次尋春的經(jīng)歷。
文章通過描繪北京近郊滿井一帶初春的美好景色,顯示了早春蓬勃的生機,曲折的表現(xiàn)了作者厭倦都市官場生活和寄情于山石林泉的情懷。
文章開篇就寫北京早春天氣的惡劣,“余寒猶厲。
凍風時作,作則飛沙走礫”,而作者呢,只能“局促一室之內(nèi),欲出不得”,渴望出游而天氣又不允許,就象關(guān)在籠子中的天鵝,悶悶不樂。
袁宏道的簡介 給我 急需 作業(yè)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學家,公安派主帥,袁宗道二弟,袁中道二哥。
袁宏道與其兄袁中道、弟袁宗道合稱為“公安三袁”。
字中郎,又字無學,號石公,又號六休。
荊州公安(今屬湖北)人。
袁宏道始終無意于仕途,萬歷二十年(1592)就中了進士,但他不愿做官,而去訪師求學,游歷山川。
他曾辭去吳縣縣令,在蘇杭一帶游玩,寫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記,如《虎丘記》《初至西湖記》等。
他生性酷愛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險登臨。
他曾說“戀軀惜命,何用游山
”“與其死于床,何若死于一片冷石也。
”(《開先寺至黃巖寺觀瀑記》)在登山臨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個性得到了張揚,文學創(chuàng)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漲。
蓮花洞:在杭州西湖南山,凈慈寺旁。
蓮花洞·(明)袁宏道 蓮花洞之前為居然亭[1],亭軒豁可望[2]。
每一登覽,則湖光獻碧,須眉形影如落鏡中。
六橋楊柳[3],一路牽風引浪[4],蕭疏可愛[5]。
晴雨煙月[6],風景互異,凈慈之絕勝處也[7]。
洞石玲瓏若生,巧逾雕鏤[8]。
余嘗謂吳山、南屏一派皆石骨土膚[8],中空四達,愈搜愈出[10]。
近若宋氏園亭,皆搜得者,又紫陽宮石,為孫內(nèi)使搜出者甚多[11]。
噫
安得五丁神將挽錢塘江水[12],將塵泥洗盡,山骨盡出,其奇奧當何如哉
注釋: [1]蓮花洞:在杭州西湖南山,凈慈寺旁。
[2]軒豁可望:是說居然亭開暢,可以遠眺。
[3]六橋:在西湖內(nèi)西側(cè)有蘇堤,為蘇軾任杭州知州時所修筑,堤上有六座橋相連。
[4]牽風引浪:本是風吹楊柳,投影湖中,搖曳多姿,而此處反說是楊柳牽風引浪。
[5]蕭疏:錯落有致。
[6]晴雨煙月:晴郎的月夜和煙雨迷茫的時候。
[7]凈慈:凈慈寺,始建于后周顯德元年(954),是西湖最負盛名的古跡之一。
絕圣:最佳。
[8]巧逾雕鏤:比精工雕刻還要巧妙。
[9]吳山:山名,在西湖東南側(cè)。
南屏是其支脈。
石骨土膚:僅表皮為土層,下面是中空的石頭。
似太湖石,可以裝飾園林。
[10]愈搜愈出:中空的洞石越發(fā)掘就發(fā)現(xiàn)越多。
[11]孫內(nèi)史:指明代司禮太監(jiān)孫隆。
[12]五丁神將:即五丁大力神。
錢塘江:經(jīng)吳山南麓。
本篇選自《西湖記述》一書。
這是一則清新的寫景文字,筆調(diào)明快流暢,不露雕飾之痕。
作者無論寫亭、寫湖、寫柳、寫石,都只稍稍只筆,就各顯特色。
他寫景不作精細鏤刻,力求用寫意的筆法,并且把自己的感情融匯進去;不襲用前人舊句,處處著意創(chuàng)新,因而對自然美常有獨特的抒寫。
“湖光獻碧,須眉形影如落鏡中”,一“獻”一“落”,將湖光和須眉都賦予人的動作,生動新穎,作者欣喜之情與景物相生而出;“六橋楊柳,一路牽風引浪”,賦予了柳條以活潑的動態(tài)和人化的情意,不落俗套,秀麗動人。
文末的幾句議論富于感情,寄托著作者對美好事物著意追求的情思。
袁宏道是個怎樣的人
他反對承襲,通變,獨靈,不拘格套,不甘于,積極進取,而且他非常有,他主張“真者精誠之至。
不精不誠,不能動人”這一主題,而且他想沖破了一切束縛創(chuàng)作的藩籬。
袁宏道在文學上反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風氣。
他全心拜佛,參透人生苦辣他致意養(yǎng)花,寄托詩意情懷他淡泊高雅,厭倦世俗名利我們老師講過了哦
袁宏道的背景
《徐文長傳》——袁宏道(明)【譯文】我一天晚上坐在陶太史(作者之友陶望齡,授翰林編修,官至國子監(jiān)祭酒。
太史:翰林編修的別稱)家的樓上,隨意抽閱架上陳放的書籍,得《缺編》詩集一套(帙:用布帛包制的包書套,后即稱一套書為一帙)。
壞紙,粗率的書寫,墨跡(顯示)墨質(zhì)低劣,字跡模糊不清,略微湊近燈前閱讀。
看了沒幾首,不由得驚喜歡躍,連忙叫周望,(問他)《缺編》一書,誰是作者
是今人
還是古人
周望說:“這是我的同鄉(xiāng)徐文長先生所作。
”我們倆跳起來,在燈影下,讀了又叫,叫了又讀。
睡著的仆僮都被驚起。
我活了三十年,才剛知道海內(nèi)有文長先生。
啊
為何相識得這么晚呢
通過在越人中了解,略知情況,作徐文長傳。
徐渭,字文長,是山陰的秀才,名聲很大。
薛公蕙(薛蕙,字君采,官至吏部考功司郎中)主持越中的考試時,驚奇他的才能,把他看作國士(一國之士,舊稱一國中的杰出人物)。
然而命運不好,屢次應(yīng)試總是失敗。
總督胡宗憲(浙江巡撫。
中丞,明代以副都御史或僉都御史出任外省巡撫,故稱巡撫為中丞)聞知此事,延請他為幕府賓客。
文長每次出現(xiàn),都穿戴非正式官服(形容不拘禮節(jié)),放言暢談天下大事,胡宗憲非常高興。
當時,胡宗憲統(tǒng)率著幾方面的軍隊,威振東南一帶,軍人,跪著說話,全身伏地,像蛇一樣匍匐前進,不敢抬頭,而文長作為部下一員秀才而對他高傲自得,一般私下議論的人把他比作劉惔、杜甫。
(當時)正好捕得一頭白鹿,胡宗憲委托文長代作賀表。
表章上達,明世宗(永陵是明世宗朱厚熜的陵墓)看了很高興。
因此胡宗憲更加看重他,一切奏疏、公文等,都請他代作。
文長對自己的才能謀略看得很高,喜歡出奇謀妙計,談?wù)撥娛虏呗源蠖嗟闷湟I(lǐng),看一世的志士,沒有人被他看中認為滿意的。
然而沒有遇合的機會。
文長既然不得志于科場,不為試官所取,于是縱意于飲酒,盡情地游山玩水,旅行于齊、魯、燕、趙一帶,遍歷北方沙漠地帶。
他所見到的奔騰橫亙的高山,呼嘯洶涌的海水,迷漫遮天的黃沙,變幻不測的云彩,尖峭怒號的狂風,仰面伏倒的大樹,深曲幽靜的山谷,繁華輻輳(念“湊”音)的都市,各種各樣的人物魚鳥,一切令人驚訝的形狀,逐一在他的詩中表達出來。
他的胸中又有一股磨滅不了的銳氣,以及英雄茫然失路、無處可以安身的悲憤,導致他所作的詩,又象生氣又象喜笑,好象水流過峽谷而發(fā)出巨大的聲響,又象種子發(fā)芽出土(無聲無息),又象寡婦在晚上啼哭,又象游子作客他鄉(xiāng)寒夜而起(形容人生勞頓)。
雖然他的文章體格時而也有不足之處,然而匠心獨具,有王者霸氣,非是那些矯揉造作如同侍婦奉女的人所能企及。
(他的)文章有卓越的見解,氣勢雄渾而體法嚴謹,不因模仿虧損才氣,不因議論有損品格,像韓愈、曾鞏一類的杰出文豪。
文長既已高雅不與當時的風氣契合,當時所謂文壇主要的領(lǐng)袖人物,文長都貶叱他們,把他們當奴婢看待,所以他的名氣不出越地(浙江省東部地區(qū))。
可嘆
喜歡寫文章,筆意奔放如同他的詩,蒼勁中呈現(xiàn)嬌媚形態(tài),正如歐陽修所謂“妖嬈美好的女子雖已較老,仍然會有某些美好的姿態(tài)”。
偶爾他的余力,另外流溢于花鳥,也都灑脫飄逸,富有情致。
后來,他因猜忌,而殺死他的續(xù)妻,入獄被判死刑。
太史張元汴(曾任翰林侍讀,故稱太史)極力解救,才被釋放。
晚年憤慨更深,顛狂更厲害。
有名聲地位的人登門拜訪,他都拒不接待;常帶錢到酒店,呼喚仆役一類地位低賤的人一起飲酒;有時拿斧頭砍破自己的頭,以至血流滿面,頭骨折斷,以手摩擦,發(fā)出響聲;有時以鋒利的錐子刺自己的雙耳,錐深入達一寸多,居然沒有死去。
周望說:“文長晚年詩文更為奇異,沒有刻本,集子藏在家里。
”我同年(明、清時鄉(xiāng)試會試同榜登科者)有官位的人,托付抄錄,如今沒有完備。
我所見到的,僅《徐文長集》、《缺編》二種而已。
然而文長終因不得志于當時,心懷怨憤而死。
石公(作者號石公,自稱)說:“先生命運一直不好,因此得了狂疾,狂疾一直不痊,因而被逮下獄。
古今文人,憂愁困苦沒有可以同先生相比擬的。
雖然如此,胡宗憲,是世間難得的豪杰;世宗皇帝,是英明的君主。
文長在作幕客時受到特別優(yōu)待,是胡宗憲知道先生的才能了;獻白鹿表,皇帝高興,是皇帝知道先生的才能了。
只不過沒有擔任一官半職罷了。
先生詩文突起,一掃近代以來荒蕪污濁的詩風,百代之后,自有定論。
為什么說沒有遇合呢
梅國楨(字客生)曾經(jīng)寫信給我說:‘文長是我的老朋友,他的病比他的人更奇異,他的人比他的詩更奇異。
’我說文長,是沒有什么地方不奇異的人。
正因為沒有什么地方不奇異,因此有這樣的經(jīng)歷也就沒有什么奇怪了,可悲呀
”
從袁宏道的《徐文長傳》分析論述公安派的散文藝術(shù)特色
徐文長是一位奇人,的也可稱為一篇奇文。
徐文長是著名的詩人、戲曲家,又是第一流的畫家、書法家,在文學史和美術(shù)史里,都有他崇高的地位。
但是他一生遭遇波折。
他在世時,雖然不算無名之輩,還幾乎做出一番事業(yè),但最終如這篇傳記所說的,“竟以不得志于時,抱憤而卒”。
他死后,名字便漸漸為人忘了。
發(fā)現(xiàn)了他,為他刊布文集,并為之立傳,使這位塵霾無聞的人物終于大顯于世,進而揚名后代。
一篇簡短的傳記,竟能重振一個被世遺忘的人物的聲名,這本身就不是一件小事。
所以說,稱得上是奇文。
這篇文章寫得好,首先因為把自己也寫了進去,在傳主身上傾注了自己的感情。
袁宏道可稱徐文長的真正知己。
讀者可以看到,傳文一開頭,就寫出袁宏道與閱讀徐文長詩集的驚喜歡躍情狀:兩人跳起來,燈影下一面讀,一面叫,將已睡的僮仆都驚醒,恨與徐文長相識之晚。
這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歡喜欽佩之情,不能不叫人與作者同樣受到感染。
從表面上看,袁宏道在這篇傳中突出寫了徐文長的奇,其人奇,其事奇,他在傳末總括一句說:“余謂文長無之而不奇者也。
”傳中用“奇”字的地方,達八九處之多:“奇其才”,“益奇之”,“好奇計”,“詩文益奇”,“病奇于人,人奇于詩”,“無之而不奇,斯無之而不奇也”。
徐文長不平凡,他的一生也不平凡;突出寫他的奇,自然是抓住了這個人的性格與行事的特征。
但是,袁宏道寫這篇傳的主旨還不在于此。
這篇傳的主旨,應(yīng)該是傳中所寫的徐文長“雅不與時調(diào)合”這六個字。
科舉的不利,使徐文長成為一個失意的人,憤世嫉俗的人。
他“屢試屢蹶”,終生只是一個秀才,“不得志于有司”,當然無法發(fā)揮他的才能,實現(xiàn)他的抱負。
因此主要敘述的是這樣一個懷才不遇的封建時代具有代表性的知識分 子,描寫他的狂放與悲憤,以及他不惜以生命與世俗相抗衡的悲劇命運。
這才是《徐文長傳》的主旨。
我們看傳中徐文長的傲氣,他進見“督數(shù)邊兵,威震東南”的,將官們匍伏跪語,不敢舉頭,而他以部下的一個秀才卻侃侃而談。
寫徐文長的悲憤,“自負才略”,“視一世士無可當意者”,等等。
這些顯然就不是只寫徐文長的奇人奇事,而是慨嘆于當時許許多多失意者的共同遭際了。
“古今文人牢騷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這才是袁宏道為徐文長作傳的真實感情流露。
因此傳文末尾最后的兩句話,雖然寫的是“無之而不奇,斯無之而不奇也”,似乎仍是突出一個“奇”字,但是結(jié)語卻是一個嘆詞:“悲夫
”為什么用此二字作結(jié),讀者自然可以體會一下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用意。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