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袁枚的《子不語》
子不語 袁枚 《子不語》(又名《新齊諧》),取意于《論語》所謂“子不語怪、力、亂、神”,表明所記正是孔子所“不語”者。
《子不語》是清代作家袁枚的作品。
袁枚是清代著名詩人、詩論家。
字子才,號簡齋,隨園老人,世稱隨園先生,晚年自號倉山居士。
浙江錢塘人(今杭州)。
二十一歲應博學宏詞,未中。
二十三歲中舉,乾隆四年(1739)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
乾隆七年后歷任溧水、江浦、沭陽、江寧等地知縣。
四十歲辭官,居于江寧,得小倉山之隋氏舊園,改為隨園,崇飾池館,優(yōu)游其中近五十年。
性格豁達,喜好山水,廣交四方文士。
心態(tài) 如袁氏自序所言,這是他從事文史之余,“廣采游心駭耳之事,妄言妄聽,記而存之”的自娛之作。
共二十四卷,又有續(xù)集十卷,共約一千則。
全書并無明確的思想傾向,只是記錄了許多奇特怪異的傳聞故事,但作者詼諧而放達的性格和反對舊傳統(tǒng)的思想,仍時時有所流露,如嘲諷假道學和腐儒、主張人欲合理等,對官吏的貪暴也多有譏刺。
如《全姑》一則,系據(jù)當時實際發(fā)生的事件改寫而成,述貌美的全姑與陳生私通,受到“自負理學名”的某縣令的殘暴凌辱。
故事中有一“俠士”劉孝廉與縣令為此發(fā)生爭執(zhí),縣令稱:“全姑美,不加杖,人道我好色;陳某富,不加杖,人道我得錢。
”劉斥之曰:“為父母官,以他人皮肉,博自己聲名,可乎
”寫得相當尖銳。
結(jié)尾虛構(gòu)該縣令受報應而死,更表現(xiàn)了作者對這種心理陰暗的偽道學的極度厭惡。
而全姑與陳生,在作者看來只是犯了“風流小過”,實際是表示了同情的態(tài)度。
又如《蔣廚》一則,寫城隍廟中黑面皂隸借口一廚子“沖犯城隍儀仗”,偷偷將他拿去,敲詐了一筆“孝敬之禮”,十足是人世間這一類角色的慣常行徑。
另外有許多并無深意卻寫得滑稽幽默的小故事,也很有趣。
《子不語》的文字,魯迅謂“屏去雕飾,反近自然”(《中國小說史略》),也有一定特色。
不過,全書的面目有些蕪雜,有些故事記男女之事過于隨便,是其不足。
文學成就 袁枚的文學成就是多方面的。
他既是詩人,也是散文學家、小說家、文學批評家。
其詩與趙翼、蔣士銓并稱“乾隆三大家”。
寫作風格 袁枚論詩主張抒寫性情,繼明公安派之后揭橥“性靈說”。
這種文學論調(diào)與當時的吳敬梓、曹雪芹、鄭燮等人的進步文學思潮、哲學思潮、史學思潮相互對應著。
他認為詩必須有詩人不失赤子之心的“真我”,反對儒家傳統(tǒng)詩論,認為艷詩可作。
他的詩論為清代詩壇帶來一股清新之風,對掃除擬古之作有積極作用。
其詩多抒發(fā)個人的閑情逸致或嘆古諷今,往往隨性而發(fā),富于情趣與意境,追求明白曉暢、清新靈巧的藝術(shù)風格。
散文思想穎銳,部分作品直接揭露現(xiàn)實黑暗與官場腐敗。
抒情作品則情感真摯,富于感染力,具有清新自然,文筆生動的特點。
他一生著述很多,隨園集有三十六種,除筆記小說《子不語》外,詩文有《小倉山房文集》三十卷,《詩集》三十一卷,《外集》七卷,此外還有《隨園隨筆》、《小倉山房尺牘》等。
袁枚的小說以敘事見長,通過鬼神怪異之事反映了社會的多方面,結(jié)集為《子不語》。
清代文言小說,除了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外,《子不語》和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最負盛名。
【內(nèi)容】 相關(guān)記載 《子不語》是筆記小說集。
全書二十四卷又續(xù)編十卷,共三十四卷。
《清朝續(xù)文獻通考經(jīng)籍考》著錄。
書名本《論語·述而》“子不語怪力亂神”名。
書成,發(fā)現(xiàn)元人新部中已有此書名,遂改為《新齊諧》,本于《莊子·逍遙游》“齊諧者,志怪者也”之意。
仿六朝志怪小說及《聊齋志異》,其中因果報應、荒誕迷信成分較多。
部分篇章從偶然、獵奇的角度寫不怕鬼的故事。
文筆行云流水,十分酣暢。
成書時間及版本 《子不語》的正集大約成書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前,后來又有些陸陸續(xù)續(xù)的篇章,匯為續(xù)集。
版本歷來很多。
有乾隆嘉慶間刊《隨園三十種》本,嘉慶三十年(1815)美德堂刊本,光緒十八年(1892)排印《隨園三十八種》本,《清代筆記叢刊》本,《筆記小說大觀》本,1914年上海錦章書局石印本;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申孟、甘林整理本,齊魯書社崔國光校點本,岳麓書社朱純點?!独m(xù)子不語》單行本。
材料來源 《子不語》的材料多數(shù)來自袁枚的親朋好友口述,也有一小部分出自當時官方的邸報或公文,也有采用他人著作的。
這些,袁枚都作了交待。
如卷一《常格述冤》開頭即注明“乾隆十六年八月初三日,閱邸抄”,卷十三《見娘堡》結(jié)尾論“事載姜西溟文集中,韓尚書為之墓”。
《子不語》有些篇目,同時見于他書。
如卷十三《關(guān)神下乩》,卷十四《鬼怕冷淡》就見于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之一《灤陽消夏錄》。
《續(xù)子不語》卷五中《文人夜有光》、《孤仙正論》、《唐公判獄》、《劉迂鬼》、《孤仙懼內(nèi)》、《軍校妻》等篇也與紀書同。
卷六《喀雄》、《怪風》、卷十五《?。冀瞧妫窘恰?、《白蓮教》、《伊五》,卷二十三《夜星子》、《瘍醫(yī)》等甚至連文字也部分與紀書同。
創(chuàng)作主旨 在《子不語》自序中,袁枚鮮明地提到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主旨:“文史外無以自娛,乃廣采游心駭耳之事,妄言妄聽,記而存之,以妄驅(qū)庸,以駭起惰”。
此書乃袁枚戲編而成。
他無非是記之來自娛或娛人,起個消遣作用,或者能陶冶性情,振奮精神。
在這個創(chuàng)作主旨的指引下,小說亦莊亦諧,文筆縱橫,極為自如。
有些作品,極明顯地表現(xiàn)出袁枚反對封建迷信的傾向,盡管袁枚是以鬼神故事來演繹,但他并不是宣揚封建迷信,而是以一種對鬼神、術(shù)士、佛道調(diào)侃揶揄的口吻來表達自己的懷疑。
如《狐仙冒充觀音三年》諷刺世人供神祈佛的愚昧;《凡肉身仙佛俱非真體》揭露所謂“活佛升天”的罪行;《鬼有三技過此鬼道乃窮》說豁達先生不怕鬼的“一迷二遮三嚇”,結(jié)果鬼只好討?zhàn)垼骸拔覍嵲谟嫺F,只求先生超生”;《鴆人取香火》說道士為招徠香客,騙一無賴喝了毒酒去辱罵圣帝像,結(jié)果不一會兒就七竅流血而死,別人不知情,還以為是圣帝顯靈,于是廟里香火大盛;《治鬼二妙》中則說“見鬼勿怕,但與之斗。
斗勝固佳,斗敗我不過同他一樣”,其諷刺意味不可謂不濃。
袁枚本人也不信佛,在《子不語》卷十九《觀音作別》中,有袁枚“不許家人奉佛”的記載。
表現(xiàn)的不滿 《子不語》還表現(xiàn)了對程朱理學和封建禮教的不滿。
袁枚提倡表現(xiàn)人的真性情,因此對漢宋兩學很排斥。
他在《麒麟喝冤》中批判了漢儒“造作注疏,穿鑿附會”,又幽默地勾勒了宋儒扛起“稻桶”(道統(tǒng))“捆縛聰明之人”的形象。
同時,他反對宋儒提出的禮教。
《替鬼作媒》反映了作者贊同寡婦再嫁的觀點;《裹足作俑之報》反對婦女裹足;《淫諂二罪冥責甚輕》為“婦女失節(jié)者”辯護;《全姑》寫一對年輕的戀人是如何被一個信奉理學的官僚置于死地的;《沙彌思老虎》則更是廣為流傳。
一個小沙彌三歲上山修行,從不下山,長大后隨師父下山,什么都不認識,禪師告訴他少女是老虎,不可接近,回山后,小沙彌說:“一切物我都不想,只想那吃人的老虎,心上總覺舍他不得”。
這是對禁欲主義形象的諷刺和抨擊。
《鬼差貪酒》表現(xiàn)了作者反對門當戶對的婚姻觀念,在《白虹精》中說得更明白:“耦亦何常之有,緣之所在,即耦在也”。
揭露科舉制度 對科舉制的諸多弊端,《子不語》也有揭露。
袁枚對待科舉的態(tài)度,與吳敬梓和曹雪芹有點相似。
他覺得八股時文不能表現(xiàn)作者的個性,與性靈說距離太遠,扼殺作者的生命力。
那是“優(yōu)孟衣冠,代人作語”。
《地藏王接客》、《秀民冊》都是對八股文的抨擊。
《李倬》寫某督學受贓三千而黜落了一位有才學的秀才,致使其憤激而亡;《陳州考院》則鞭撻了一個奸殺仆婦,非常殘忍的科舉中人;《李生遇狐》李生與狐女相愛,狐女才華橫溢,愛教李生作詩填詞。
只要一提及時文,狐女就十分不屑,說“此事無關(guān)學問”。
不論是對八股文還是科舉制本身,袁枚的態(tài)度均是否定的。
揭露黑暗社會 此外,《子不語》還有不少篇章對當時社會的黑暗狀況有所揭露。
《閻王升殿先吞鐵丸》,斥責貪官“食千萬人膏血”就是“食人肉”,魚肉百姓;《錫錁一錠陰間準三分用》則暴露了當時侍衛(wèi)勒索通報錢的惡習,“非重用門包,不能通報”,《蒲田冤獄》寫的是官場昏暗,胡亂判案的罪惡:土豪王監(jiān)生賄賂縣令,霸占了鄰居老婦人的五畝地,并殘忍地殺死了老婦人,又誣諂老婦人之子是兇手,后來老婦人之子也被凌遲處死;《鬼賣缺》是用陰間事來喻諷陽間事,說“冥司事如人間”,也鬻官缺。
《子不語》用犀利的筆觸,幾乎對當時社會上的每個階層的陰暗面都有揭露。
尤其應該指出的是,《子不語》還從官員自己的角度來剖析社會,反映了袁枚受孔孟之道“仁”、“民為貴”思想的影響。
《真龍圖變假龍圖》主張愛惜民力,慎重判案。
游仙令“以包老自命”,判案時不慎重,主觀臆斷,結(jié)果錯勘人命。
于是游仙人歌曰:“瞎說奸夫害本夫,真龍圖變假龍圖。
寄言人世司民者,莫恃官清膽氣粗。
”此類篇章很有現(xiàn)實意義。
內(nèi)容特點 《子不語》內(nèi)容博雜,而且大多借鬼神怪異故事來針砭時世,一般都很形象生動,入木三分。
這是《子不語》的一大寫作特點。
如《全姑》一文就頗有代表性。
縣令是個以“他人皮肉博自己聲名”的無恥之徒,當他得知一對青年男女相愛并私通,就把他們抓起來,各打了四十杖,而且把少女頭發(fā)剪掉,鞋子扒去,后來得知二人竟結(jié)為夫妻,大怒,又把二人抓來,把男子打死,女子發(fā)官賣,還振振有詞:“全姑美,不加杖,人道我好色;陳某富,不加杖,人道我得錢。
”這就把一個理學家不通人性的面目栩栩如生地勾勒了出來。
寫法特點 在寫法上,《子不語》文筆清新自然,樸實無華,自然流暢,而且章法多變。
有的情節(jié)曲折,一波三折,如《官癖》寫一個死太守仍然大過官癮,上堂理事,拒不讓位,新太守點破他有“官癖”,并占據(jù)堂上不讓,死太守無可奈何,“長嘆一聲而逝”;有的意蘊深遠,警策逼人,如《誤嘗糞》以一群人的心態(tài)變化為線索,寫他們吃了河豚之后,認為中毒,就各飲糞清一杯來解毒,后來知道只是一場誤會,都悔不當初。
有的敘事委婉,撲朔迷離,如《三姑娘》寫捕撲梁守備受上司提督的命令來捉三姑娘,梁到三姑娘所在妓所,發(fā)現(xiàn)三姑娘與一少年飲酒,并入寢,見到梁,三姑娘很從容,對應自如,并讓少年先從地道逃走,還宴請梁的隨從,直至天明才隨梁行。
快到提督府時,提督令人傳諭:“訪聞不確,作速釋放。
”這時,三姑娘的侍婢已來人接迎。
讓人玩味再三。
《紫姑神》、《醫(yī)妒》、《骨精》等,一目了然,別具一格。
還有的形象生動,境界空靈,近于傳奇,如《鬼畏人拼命》寫人的大膽和魯奔,《陳清恪公吹氣退鬼》寫人與鬼的斗智斗勇,《鬼寶塔》寫境象的飄忽凄清等。
缺點 《子不語》大多是些進步之作,但是也有些宣揚了封建倫理道德,糟粕也不少,而且有的內(nèi)容淫誨,下筆輕率,所以清代統(tǒng)治者對之加以禁毀,行之于世的版本,內(nèi)容已多有刪節(jié)。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評論《子不語》,說“其文屏去雕飾,反近自然,然過于率意,亦多蕪穢,自題‘戲編’,得其實矣。
”
子不語什么鬼讀后感。
100字
《子不語》是清代文學家袁枚撰寫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
《子不語》的正集大約成書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前,后來又有些陸陸續(xù)續(xù)的篇章,匯為續(xù)集。
《子不語》的書名本于《論語·述而》:“子不語怪力亂神”,后來作者發(fā)現(xiàn)元人說部有同名者,遂改為《新齊諧》,本于《莊子·逍遙游》:“齊諧者,志怪者也”。
元人說部之同名書早已失傳,故后人仍多沿用《子不語》之名。
它仿照六朝志怪小說及《聊齋志異》而寫,文章大都言鬼神,談怪異,其中因果報應、荒誕迷信成分較多,部分篇章從偶然、獵奇的角度寫不怕鬼的故事。
全書文字簡練、語言自然、亦莊亦諧,展現(xiàn)了光怪陸離的世間百態(tài),用極盡幽默且晦澀的方式揭示了當時社會的諸多惡弊,體現(xiàn)了袁枚對理學思想的批判和對封建迷信的懷疑。
關(guān)于袁枚的《子不語》
子不語 袁枚 《子不語》(又名《新齊諧》),取意于《論語》所謂“子不語怪、力、亂、神”,表明所記正是孔子所“不語”者。
《子不語》是清代作家袁枚的作品。
袁枚是清代著名詩人、詩論家。
字子才,號簡齋,隨園老人,世稱隨園先生,晚年自號倉山居士。
浙江錢塘人(今杭州)。
二十一歲應博學宏詞,未中。
二十三歲中舉,乾隆四年(1739)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
乾隆七年后歷任溧水、江浦、沭陽、江寧等地知縣。
四十歲辭官,居于江寧,得小倉山之隋氏舊園,改為隨園,崇飾池館,優(yōu)游其中近五十年。
性格豁達,喜好山水,廣交四方文士。
心態(tài) 如袁氏自序所言,這是他從事文史之余,“廣采游心駭耳之事,妄言妄聽,記而存之”的自娛之作。
共二十四卷,又有續(xù)集十卷,共約一千則。
全書并無明確的思想傾向,只是記錄了許多奇特怪異的傳聞故事,但作者詼諧而放達的性格和反對舊傳統(tǒng)的思想,仍時時有所流露,如嘲諷假道學和腐儒、主張人欲合理等,對官吏的貪暴也多有譏刺。
如《全姑》一則,系據(jù)當時實際發(fā)生的事件改寫而成,述貌美的全姑與陳生私通,受到“自負理學名”的某縣令的殘暴凌辱。
故事中有一“俠士”劉孝廉與縣令為此發(fā)生爭執(zhí),縣令稱:“全姑美,不加杖,人道我好色;陳某富,不加杖,人道我得錢。
”劉斥之曰:“為父母官,以他人皮肉,博自己聲名,可乎
”寫得相當尖銳。
結(jié)尾虛構(gòu)該縣令受報應而死,更表現(xiàn)了作者對這種心理陰暗的偽道學的極度厭惡。
而全姑與陳生,在作者看來只是犯了“風流小過”,實際是表示了同情的態(tài)度。
又如《蔣廚》一則,寫城隍廟中黑面皂隸借口一廚子“沖犯城隍儀仗”,偷偷將他拿去,敲詐了一筆“孝敬之禮”,十足是人世間這一類角色的慣常行徑。
另外有許多并無深意卻寫得滑稽幽默的小故事,也很有趣。
《子不語》的文字,魯迅謂“屏去雕飾,反近自然”(《中國小說史略》),也有一定特色。
不過,全書的面目有些蕪雜,有些故事記男女之事過于隨便,是其不足。
文學成就 袁枚的文學成就是多方面的。
他既是詩人,也是散文學家、小說家、文學批評家。
其詩與趙翼、蔣士銓并稱“乾隆三大家”。
寫作風格 袁枚論詩主張抒寫性情,繼明公安派之后揭橥“性靈說”。
這種文學論調(diào)與當時的吳敬梓、曹雪芹、鄭燮等人的進步文學思潮、哲學思潮、史學思潮相互對應著。
他認為詩必須有詩人不失赤子之心的“真我”,反對儒家傳統(tǒng)詩論,認為艷詩可作。
他的詩論為清代詩壇帶來一股清新之風,對掃除擬古之作有積極作用。
其詩多抒發(fā)個人的閑情逸致或嘆古諷今,往往隨性而發(fā),富于情趣與意境,追求明白曉暢、清新靈巧的藝術(shù)風格。
散文思想穎銳,部分作品直接揭露現(xiàn)實黑暗與官場腐敗。
抒情作品則情感真摯,富于感染力,具有清新自然,文筆生動的特點。
他一生著述很多,隨園集有三十六種,除筆記小說《子不語》外,詩文有《小倉山房文集》三十卷,《詩集》三十一卷,《外集》七卷,此外還有《隨園隨筆》、《小倉山房尺牘》等。
袁枚的小說以敘事見長,通過鬼神怪異之事反映了社會的多方面,結(jié)集為《子不語》。
清代文言小說,除了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外,《子不語》和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最負盛名。
【內(nèi)容】 相關(guān)記載 《子不語》是筆記小說集。
全書二十四卷又續(xù)編十卷,共三十四卷。
《清朝續(xù)文獻通考經(jīng)籍考》著錄。
書名本《論語·述而》“子不語怪力亂神”名。
書成,發(fā)現(xiàn)元人新部中已有此書名,遂改為《新齊諧》,本于《莊子·逍遙游》“齊諧者,志怪者也”之意。
仿六朝志怪小說及《聊齋志異》,其中因果報應、荒誕迷信成分較多。
部分篇章從偶然、獵奇的角度寫不怕鬼的故事。
文筆行云流水,十分酣暢。
成書時間及版本 《子不語》的正集大約成書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前,后來又有些陸陸續(xù)續(xù)的篇章,匯為續(xù)集。
版本歷來很多。
有乾隆嘉慶間刊《隨園三十種》本,嘉慶三十年(1815)美德堂刊本,光緒十八年(1892)排印《隨園三十八種》本,《清代筆記叢刊》本,《筆記小說大觀》本,1914年上海錦章書局石印本;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申孟、甘林整理本,齊魯書社崔國光校點本,岳麓書社朱純點?!独m(xù)子不語》單行本。
材料來源 《子不語》的材料多數(shù)來自袁枚的親朋好友口述,也有一小部分出自當時官方的邸報或公文,也有采用他人著作的。
這些,袁枚都作了交待。
如卷一《常格述冤》開頭即注明“乾隆十六年八月初三日,閱邸抄”,卷十三《見娘堡》結(jié)尾論“事載姜西溟文集中,韓尚書為之墓”。
《子不語》有些篇目,同時見于他書。
如卷十三《關(guān)神下乩》,卷十四《鬼怕冷淡》就見于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之一《灤陽消夏錄》。
《續(xù)子不語》卷五中《文人夜有光》、《孤仙正論》、《唐公判獄》、《劉迂鬼》、《孤仙懼內(nèi)》、《軍校妻》等篇也與紀書同。
卷六《喀雄》、《怪風》、卷十五《?。冀瞧妫窘恰?、《白蓮教》、《伊五》,卷二十三《夜星子》、《瘍醫(yī)》等甚至連文字也部分與紀書同。
創(chuàng)作主旨 在《子不語》自序中,袁枚鮮明地提到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主旨:“文史外無以自娛,乃廣采游心駭耳之事,妄言妄聽,記而存之,以妄驅(qū)庸,以駭起惰”。
此書乃袁枚戲編而成。
他無非是記之來自娛或娛人,起個消遣作用,或者能陶冶性情,振奮精神。
在這個創(chuàng)作主旨的指引下,小說亦莊亦諧,文筆縱橫,極為自如。
有些作品,極明顯地表現(xiàn)出袁枚反對封建迷信的傾向,盡管袁枚是以鬼神故事來演繹,但他并不是宣揚封建迷信,而是以一種對鬼神、術(shù)士、佛道調(diào)侃揶揄的口吻來表達自己的懷疑。
如《狐仙冒充觀音三年》諷刺世人供神祈佛的愚昧;《凡肉身仙佛俱非真體》揭露所謂“活佛升天”的罪行;《鬼有三技過此鬼道乃窮》說豁達先生不怕鬼的“一迷二遮三嚇”,結(jié)果鬼只好討?zhàn)垼骸拔覍嵲谟嫺F,只求先生超生”;《鴆人取香火》說道士為招徠香客,騙一無賴喝了毒酒去辱罵圣帝像,結(jié)果不一會兒就七竅流血而死,別人不知情,還以為是圣帝顯靈,于是廟里香火大盛;《治鬼二妙》中則說“見鬼勿怕,但與之斗。
斗勝固佳,斗敗我不過同他一樣”,其諷刺意味不可謂不濃。
袁枚本人也不信佛,在《子不語》卷十九《觀音作別》中,有袁枚“不許家人奉佛”的記載。
表現(xiàn)的不滿 《子不語》還表現(xiàn)了對程朱理學和封建禮教的不滿。
袁枚提倡表現(xiàn)人的真性情,因此對漢宋兩學很排斥。
他在《麒麟喝冤》中批判了漢儒“造作注疏,穿鑿附會”,又幽默地勾勒了宋儒扛起“稻桶”(道統(tǒng))“捆縛聰明之人”的形象。
同時,他反對宋儒提出的禮教。
《替鬼作媒》反映了作者贊同寡婦再嫁的觀點;《裹足作俑之報》反對婦女裹足;《淫諂二罪冥責甚輕》為“婦女失節(jié)者”辯護;《全姑》寫一對年輕的戀人是如何被一個信奉理學的官僚置于死地的;《沙彌思老虎》則更是廣為流傳。
一個小沙彌三歲上山修行,從不下山,長大后隨師父下山,什么都不認識,禪師告訴他少女是老虎,不可接近,回山后,小沙彌說:“一切物我都不想,只想那吃人的老虎,心上總覺舍他不得”。
這是對禁欲主義形象的諷刺和抨擊。
《鬼差貪酒》表現(xiàn)了作者反對門當戶對的婚姻觀念,在《白虹精》中說得更明白:“耦亦何常之有,緣之所在,即耦在也”。
揭露科舉制度 對科舉制的諸多弊端,《子不語》也有揭露。
袁枚對待科舉的態(tài)度,與吳敬梓和曹雪芹有點相似。
他覺得八股時文不能表現(xiàn)作者的個性,與性靈說距離太遠,扼殺作者的生命力。
那是“優(yōu)孟衣冠,代人作語”。
《地藏王接客》、《秀民冊》都是對八股文的抨擊。
《李倬》寫某督學受贓三千而黜落了一位有才學的秀才,致使其憤激而亡;《陳州考院》則鞭撻了一個奸殺仆婦,非常殘忍的科舉中人;《李生遇狐》李生與狐女相愛,狐女才華橫溢,愛教李生作詩填詞。
只要一提及時文,狐女就十分不屑,說“此事無關(guān)學問”。
不論是對八股文還是科舉制本身,袁枚的態(tài)度均是否定的。
揭露黑暗社會 此外,《子不語》還有不少篇章對當時社會的黑暗狀況有所揭露。
《閻王升殿先吞鐵丸》,斥責貪官“食千萬人膏血”就是“食人肉”,魚肉百姓;《錫錁一錠陰間準三分用》則暴露了當時侍衛(wèi)勒索通報錢的惡習,“非重用門包,不能通報”,《蒲田冤獄》寫的是官場昏暗,胡亂判案的罪惡:土豪王監(jiān)生賄賂縣令,霸占了鄰居老婦人的五畝地,并殘忍地殺死了老婦人,又誣諂老婦人之子是兇手,后來老婦人之子也被凌遲處死;《鬼賣缺》是用陰間事來喻諷陽間事,說“冥司事如人間”,也鬻官缺。
《子不語》用犀利的筆觸,幾乎對當時社會上的每個階層的陰暗面都有揭露。
尤其應該指出的是,《子不語》還從官員自己的角度來剖析社會,反映了袁枚受孔孟之道“仁”、“民為貴”思想的影響。
《真龍圖變假龍圖》主張愛惜民力,慎重判案。
游仙令“以包老自命”,判案時不慎重,主觀臆斷,結(jié)果錯勘人命。
于是游仙人歌曰:“瞎說奸夫害本夫,真龍圖變假龍圖。
寄言人世司民者,莫恃官清膽氣粗。
”此類篇章很有現(xiàn)實意義。
內(nèi)容特點 《子不語》內(nèi)容博雜,而且大多借鬼神怪異故事來針砭時世,一般都很形象生動,入木三分。
這是《子不語》的一大寫作特點。
如《全姑》一文就頗有代表性。
縣令是個以“他人皮肉博自己聲名”的無恥之徒,當他得知一對青年男女相愛并私通,就把他們抓起來,各打了四十杖,而且把少女頭發(fā)剪掉,鞋子扒去,后來得知二人竟結(jié)為夫妻,大怒,又把二人抓來,把男子打死,女子發(fā)官賣,還振振有詞:“全姑美,不加杖,人道我好色;陳某富,不加杖,人道我得錢。
”這就把一個理學家不通人性的面目栩栩如生地勾勒了出來。
寫法特點 在寫法上,《子不語》文筆清新自然,樸實無華,自然流暢,而且章法多變。
有的情節(jié)曲折,一波三折,如《官癖》寫一個死太守仍然大過官癮,上堂理事,拒不讓位,新太守點破他有“官癖”,并占據(jù)堂上不讓,死太守無可奈何,“長嘆一聲而逝”;有的意蘊深遠,警策逼人,如《誤嘗糞》以一群人的心態(tài)變化為線索,寫他們吃了河豚之后,認為中毒,就各飲糞清一杯來解毒,后來知道只是一場誤會,都悔不當初。
有的敘事委婉,撲朔迷離,如《三姑娘》寫捕撲梁守備受上司提督的命令來捉三姑娘,梁到三姑娘所在妓所,發(fā)現(xiàn)三姑娘與一少年飲酒,并入寢,見到梁,三姑娘很從容,對應自如,并讓少年先從地道逃走,還宴請梁的隨從,直至天明才隨梁行。
快到提督府時,提督令人傳諭:“訪聞不確,作速釋放。
”這時,三姑娘的侍婢已來人接迎。
讓人玩味再三。
《紫姑神》、《醫(yī)妒》、《骨精》等,一目了然,別具一格。
還有的形象生動,境界空靈,近于傳奇,如《鬼畏人拼命》寫人的大膽和魯奔,《陳清恪公吹氣退鬼》寫人與鬼的斗智斗勇,《鬼寶塔》寫境象的飄忽凄清等。
缺點 《子不語》大多是些進步之作,但是也有些宣揚了封建倫理道德,糟粕也不少,而且有的內(nèi)容淫誨,下筆輕率,所以清代統(tǒng)治者對之加以禁毀,行之于世的版本,內(nèi)容已多有刪節(jié)。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評論《子不語》,說“其文屏去雕飾,反近自然,然過于率意,亦多蕪穢,自題‘戲編’,得其實矣。
”
子不語.搞什么怪,讀后感300
《子不語》讀后感袁枚的《子不語》可與《聊齋志媲美,素有小聊齋之稱,取名就有一股倔氣,“子不語怪力亂神”,袁枚卻要收集記錄下這么寫鬼故事。
全書文字樸實,說理勸人遠沒有閱微草堂筆聊齋志異般痕跡明顯。
相《閱微草堂筆記》的道德說教,《聊齋志異》的黑暗揭露,子不語中的鬼狐仙怪回歸平實,在閻王面前當差的牛頭小鬼,回家牛頭和常人無異,還和妻子抱怨一天把腳都站痛了;兩神路上相遇,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一個狐仙來和人類商量,最近我們要考試,你那個閣樓可以留給我復習嗎
別有一真爛漫,樸素的可愛。
子不語什么鬼讀后感。
100字
《子不語》是清代文學家袁枚撰寫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
《子不語》的正集大約成書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前,后來又有些陸陸續(xù)續(xù)的篇章,匯為續(xù)集。
《子不語》的書名本于《論語·述而》:“子不語怪力亂神”,后來作者發(fā)現(xiàn)元人說部有同名者,遂改為《新齊諧》,本于《莊子·逍遙游》:“齊諧者,志怪者也”。
元人說部之同名書早已失傳,故后人仍多沿用《子不語》之名。
它仿照六朝志怪小說及《聊齋志異》而寫,文章大都言鬼神,談怪異,其中因果報應、荒誕迷信成分較多,部分篇章從偶然、獵奇的角度寫不怕鬼的故事。
全書文字簡練、語言自然、亦莊亦諧,展現(xiàn)了光怪陸離的世間百態(tài),用極盡幽默且晦澀的方式揭示了當時社會的諸多惡弊,體現(xiàn)了袁枚對理學思想的批判和對封建迷信的懷疑。
子不語.搞什么怪,讀后感300
《子不語》讀后感袁枚的《子不語》可與《聊齋志媲美,素有小聊齋之稱,取名就有一股倔氣,“子不語怪力亂神”,袁枚卻要收集記錄下這么寫鬼故事。
全書文字樸實,說理勸人遠沒有閱微草堂筆聊齋志異般痕跡明顯。
相《閱微草堂筆記》的道德說教,《聊齋志異》的黑暗揭露,子不語中的鬼狐仙怪回歸平實,在閻王面前當差的牛頭小鬼,回家牛頭和常人無異,還和妻子抱怨一天把腳都站痛了;兩神路上相遇,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一個狐仙來和人類商量,最近我們要考試,你那個閣樓可以留給我復習嗎
別有一真爛漫,樸素的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