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繪畫的異同。
明晚的美術(shù)鑒賞考試題目,很急哈
(一)中國畫盛用線條,西洋畫線條都不顯著。
線條大都不是物象所原有的,是畫家用以代表兩物象的境界的。
例如中國畫中,描一條蛋形線表示人的臉孔,其實人臉孔的周圍并無此線,此線是臉與背景的界線。
又如畫一曲尺形線表示人的鼻頭,其實鼻頭上也并無此線,此線是鼻與臉的界線。
又如山水、花卉等,實物上都沒有線,而畫家盛用線條。
山水中的線條特名為“皴法(皴
)”。
人物中的線條特名為“衣褶”。
都是艱深的研究工夫。
西洋畫就不然,只有各物的界,界上并不描線。
所以西洋畫很像實物,而中國畫不像實物,一望而知其為畫。
蓋中國書畫同源,作畫同寫字一樣,隨意揮灑,披露胸懷。
19世紀末,西洋人看見中國畫中線條的飛舞,非常贊慕,便模仿起來,即成為“后期印象派”(詳見本書<本書:指作者《藝術(shù)修養(yǎng)基礎(chǔ)》一書,1941年桂林版>中《西洋畫簡史》篇)。
但后期印象派以前的西洋畫,都是線條不顯著的。
(二)中國畫不注重透視法,西洋畫極注重透視法。
透視法,就是在平面上表現(xiàn)立體物。
西洋畫力求肖似真物,故非常講究透視法。
試看西洋畫中的市街、房屋、家具、器物等,形體都很正確,竟同真物一樣。
若是描走廊的光景,竟可在數(shù)寸的地方表出數(shù)丈的距離來。
若是描正面的(站在鐵路中央眺望的)鐵路,竟可在數(shù)寸的地方表出數(shù)里的距離來。
中國畫就不然,不歡喜畫市街、房屋、家具、器物等立體相很顯著的東西,而歡喜寫云、山、樹、瀑布等遠望如天然平面物的東西。
偶然描房屋器物,亦不講究透視法,而任意表現(xiàn)。
例如畫庭院深深的光景,則曲廊洞房,盡行表示,好似飛到半空中時所望見的;且又不是一時間所見,卻是飛來飛去,飛上飛下,幾次所看見的。
故中國畫的手卷,山水連綿數(shù)丈,好像是火車中所見的。
中國畫的立幅,山水重重疊疊,好像是飛機中所看見的。
因為中國人作畫同作詩一樣,想到哪里,畫到哪里,不能受透視法的拘束。
所以中國畫中有時透視法會弄錯。
但這弄錯并無大礙。
我們不可用西洋畫的法則來批評中國畫。
(三)東洋人物畫不講解剖學(xué),西洋人物畫很重解剖學(xué)。
解剖學(xué),就是人體骨骼筋肉的表現(xiàn)形狀的研究。
西洋人作人物畫,必先研究解剖學(xué)。
這解剖學(xué)英名曰anatomy for art students,即藝術(shù)解剖學(xué)。
其所以異于生理解剖學(xué)者,生理解剖學(xué)講人體各部的構(gòu)造與作用,藝術(shù)解剖學(xué)則專講表現(xiàn)形狀。
但也須記誦骨骼筋肉的名稱,及其形狀的種種變態(tài),是一種艱苦的學(xué)問。
但西洋畫家必須學(xué)習。
因為西洋畫注重寫實,必須描得同真的人體一樣。
但中國人物畫家從來不需要這種學(xué)問。
中國人畫人物,目的只在表出人物的姿態(tài)的特點,卻不講人物各部的尺寸與比例。
故中國畫中的男子,相貌奇古,身首不稱。
女子則蛾眉櫻唇,削肩細腰。
倘把這些人物的衣服脫掉,其形可怕。
但這非但無妨,卻是中國畫的好處。
中國畫欲求印象的強烈,故擴張人物的特點,使男子增雄偉,女子增纖麗,而充分表現(xiàn)其性格。
故不用寫實法而用象征法。
不求形似,而求神似。
(四)中國畫不重背景,西洋畫很重背景。
中國畫不重背景,例如寫梅花,一支懸掛空中,四周都是白紙。
寫人物,一個人懸掛空中,好像駕云一般。
故中國畫的畫紙,留出空白余地甚多。
很長的一條紙,下方描一株菜或一塊石頭,就成為一張立幅。
西洋畫就不然,凡物必有背景,例如果物,其背景為桌子。
人物,其背景為室內(nèi)或野外。
故畫面全部填涂,不留空白。
中國畫與西洋畫這點差別,也是由于寫實與傳神的不同而生。
西洋畫重寫實,故必描背景。
中國畫重傳神,故必刪除瑣碎而特寫其主題,以求印象的強明。
(五)東洋畫題材以自然為主,西洋畫題材以人物為主。
中國畫在漢代以前,也以人物為主要題材。
但到了唐代,山水畫即獨立。
一直到今日,山水常為中國畫的正格。
西洋自希臘時代起,一直以人物為主要題材。
中世紀的宗教畫,大都以群眾為題材。
例如《最后的審判》《死之勝利》等,一幅畫中人物不計其數(shù)。
直到19世紀,方始有獨立的風景畫。
風景畫獨立之后,人物畫也并不讓位,裸體畫在今日仍為西洋畫的主要題材。
上述五條,是中國畫與西洋畫的異點。
由此可知中國畫趣味高遠,西洋畫趣味平易。
故為藝術(shù)研究,西洋畫不及中國畫的精深。
為民眾欣賞,中國畫不及西洋畫的普通。
中國畫和西洋畫有什么不同
中國畫與油畫 中國畫要求筆與墨合,情與景合、現(xiàn)實中無限豐富的景象,繪畫家以強烈的形象感染力。
畫家憑借著這種感受,激起描繪這些景象的激情,于是作品作為情景相生的復(fù)寫而重現(xiàn),使情景交融在一起 中國畫是以線存形的,通過線勾出輪廓、質(zhì)感、體積來。
德國的詩人歌德稱美術(shù)有用光表現(xiàn)得神態(tài)活現(xiàn)的那種本領(lǐng),說明西洋畫用光為造型手段之一。
但中國畫主要是以線為造型之基礎(chǔ),這就使中西繪畫在造型手段上有明顯之分野,但這并非說西洋畫完全排斥用線,而是說光可以作為繪畫的主要語言而用于繪畫的。
法國的羅丹曾經(jīng)強調(diào)過:一根規(guī)定的線通貫著大宇宙,是說造型藝術(shù)從宇宙如何分割出來的問題,也并非以此作為繪畫的主要表現(xiàn)手段來看待。
而中國畫無論對山水的破線或是衣服的紋線,都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線型,巧妙地描繪著各種形象。
以形寫神是晉代畫家顧愷之的一句名言,從而確立了中國藝術(shù)神高于形的美學(xué)觀。
它與純以抽象性為高的近代歐洲美學(xué)觀具很大的區(qū)別,即畫人不僅僅于形似.還要升高于神似,畫出人的精神面貌,不停止于外形之模擬,不拘泥于自然之真實,這一論見為藝術(shù)家建立起藝術(shù)應(yīng)竭力企求之高度,在這一理論指導(dǎo)下,歷代出現(xiàn)許多傳神寫照的佳作,成為指導(dǎo)繪畫的一個重要準則。
中國畫創(chuàng)作,以立意為先,許多繪畫理論家都首先強調(diào)這一點,不管是畫山水、畫人物、還是畫花鳥。
意境:是畫家的立意與所描繪的形象融合后所表達于畫面的情調(diào)。
中國畫的意境很含蓄,古人畫松、梅、菊,是取其不畏嚴寒,敢與風暴冰雪作斗爭的精神。
而西洋畫的風景畫,則純粹追求畫面上的美,沒有什么寓意性。
西洋畫一般是按“黃金律”定畫面,即長寬比例約5比3。
比較缺少變化。
作為一種藝術(shù)語言,油畫包括色彩、明暗、 線條、肌理、筆觸、質(zhì)感、光感、空間、構(gòu)圖等多項造型因素,油畫技法的作用在于將各項造型因素綜合地或側(cè)重單項地體現(xiàn)出來,油畫材料的性能充分提供了在二度的平面底子上運用油畫技法的可能。
油畫的制作過程就是藝術(shù)家自覺地熟練地駕馭油畫材料、選擇并運用可以表達藝術(shù)思想、形成藝術(shù)形象的技法的創(chuàng)造過程。
油畫作品既表達了藝術(shù)家賦予的思想內(nèi)容,又展示了油畫語言獨特的美──繪畫性。
透明覆色法不透明覆色法 油畫是外來的畫種,它經(jīng)過一個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但真正形成完備的油畫藝術(shù)是十五世紀。
中國早在東晉時期雖也產(chǎn)過油與顏料配合使用的技術(shù),西方有些學(xué)者認為植物油調(diào)顏料技術(shù)是中國傳往西方的,但中國油畫沒有發(fā)展,最后形成油畫藝術(shù)還是在歐洲。
中國畫和西洋畫的區(qū)別
中國畫重意境,西洋畫重寫實。
看中國時,重在似與似之間,云感覺那種體現(xiàn)在畫中的人文精神和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的意趣追求。
而西洋畫則去追求人體解剖、幾何構(gòu)成之類的東西,畫面類似攝影,了無意趣。
而一些后現(xiàn)代派的東西,則融入意識流的思想。
總之,兩種畫是兩種理念在主導(dǎo)。
以中國畫和西洋畫為題的作文450字
一、中國畫于西洋畫在內(nèi)容方面的比較世界上的繪畫,基本上可以分為兩大體系,就是東方畫于西方畫,也可以叫做東洋畫于西方畫。
東方畫以中國畫為主,西方畫以油畫為主。
東方畫于西方畫著兩大繪畫體系各有其特點,若就中國畫于西洋畫比較,則不論在內(nèi)容和形式方面,都有相似的地方,但也有不同的地方。
在兩者比較以后,不斷可對中國畫,夜空對西洋畫有個初步的了解,而且對于坐在進一步的研究是有幫助的,對于“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也是有利的。
現(xiàn)在,先就內(nèi)容方面來說,中國畫于西洋畫相似的地方,約有三點。
第一點,中國畫于西洋畫的歷史,其發(fā)展的初期,都是注重人物畫的。
并且都曾為宗教服務(wù)過,構(gòu)成所謂宗教畫。
由于中國古代封建制度,在帝王、貴族、地主的反動統(tǒng)治下,要繪畫為他們服務(wù)。
中國畫在漢朝以前,曾把帝王、圣賢、功臣像極其事跡,畫在壁畫上,還畫有二十四孝圖等,宣揚忠孝等封建禮教。
后來,漢明帝時,佛教傳入中國,就有了佛畫,再為晉南北朝時代,道釋教、佛教盛行一時,到處建立寺、院,大畫道釋畫,尤其是佛畫更為發(fā)達,當時著名的畫,例如衛(wèi)協(xié)的“七佛圖”、顧愷之的“維摩詰圖”和“洛神賦圖卷”、陸探微的“阿難維摩圖”、孫僧繇的“定光如來像”等。
這種宣揚封建禮教和宣揚宗教極其出世思想。
其目的都是封建統(tǒng)治階級麻痹人民鞏固其政權(quán)的手段。
在西洋畫方面也有相似的情況,就是西歐各國在古代封建社會中世紀時期,其文化完全為基督教神學(xué)所籠罩,科學(xué)、教育、文學(xué)、藝術(shù)都帶有宗教性質(zhì),西洋畫也沒有例外,是為宗教服務(wù)的。
十五世紀意大利文藝復(fù)興時期,已有資本主義萌芽,藝術(shù)雖然開始從封建思想的禁錮中解放出來,有描繪當時社會生活的現(xiàn)實主義藝術(shù)出現(xiàn),不過,還不能完全擺脫宗教的束縛。
人物畫興盛,但大多仍從宗教或古代神話中吸取題材,例如喬托(GiottodiBondene)畫有“基督之死”、“猶大之吻”、。
到了十六世紀,文藝復(fù)興的全盛時代,都市繁榮,導(dǎo)致了資本主義藝術(shù)的昌盛,但人物畫仍多取材于宗教故事,不過已經(jīng)撥去了神的神秘外衣,而帶有資產(chǎn)階級的思想感情,例如芬奇(LeonardodaVinci)的名畫“最后的晚餐”、米開朗基羅(MichelangloBuonarroti)的“最后的審判”、拉斐爾(RaffelloSanzio)的“圣母像”、“西斯廷圣母像”等都是。
上面舉的幾個畫例,“基督之死”是描繪季度被捕,釘死在十字架上的宗教故事。
“猶大之吻”是描繪門徒猶大在基督被捕前虛偽地和她問別的故事。
“最后的晚餐”是描繪季度在被捕前和門徒的最后一次晚餐。
“最后的審判”是描繪一些使徒和殉教者到基督面前受最后審判的宗教故事。
“圣母像”是描繪圣母的肖像。
所謂圣母,是基督教徒對己都耶穌的母親瑪麗亞的尊稱。
“西斯廷圣母像”是描繪圣母把她的愛子即幾多耶穌獻給人類的宗教故事。
第二點,中國畫的山水,在古代本來只作為人物畫的背景而存在著,在畫面上所占的地位不多,后來,山水在畫面上所占的地位逐漸擴大,終于發(fā)展成為獨立的一種繪畫,花鳥畫也有類似的情況。
就西洋畫來說,西洋的風景畫與中國的山水畫雖然不同,其靜物畫也與中國的花鳥畫不同,但其發(fā)展過程卻與山水畫和花鳥畫有相似的情況。
在中國畫方面,山水畫在漢朝有萌芽,據(jù)傳劉褒畫有“云漢圖”和“北風圖”。
在成都出土的漢畫像磚中,有塊磚上描寫山中狩獵于井礦采鹽的場面,在畫面上大部分畫的是群峰羅列的山景,人物幾乎成為點綴。
山水畫開始脫離人物畫而獨立起來,是在六朝時代,那時候,顧愷之、王微、宗炳都能畫山水,顧愷之寫有《畫云臺山記》一文,宗炳寫有《畫山水序》一文,據(jù)傳宗炳是“好山水,西涉荊巫,南登衡岳,因結(jié)宇衡山。
”并且“方所游歷,皆圖于壁。
”(《歷代名畫記》卷六)可惜其畫失傳。
發(fā)展到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圖”是一直保存到現(xiàn)在的最古的一幅山水畫。
到了唐代,山水畫已經(jīng)成熟,不但完全獨立,并且發(fā)展成為一種重要的畫科。
當時著名的山水畫家有吳道子、李思訓(xùn)、王維、張璪……等。
花鳥畫也是到了唐代才發(fā)展成為獨立的一種畫科。
到了晚唐,花鳥畫更昌盛,著名的畫家有邊鸞、刁光胤……等。
山水畫和花鳥畫之所以能夠成為獨立的一科。
也是有一定的階級關(guān)系的,當時畫山水、花鳥的,多是一班士大夫階級的文人、名士甚至是隱士,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繪畫與詩文結(jié)合起來,脫離了政治和宗教的束縛,走到另外一個境界中去了。
在西洋畫方面,最初,風景畫也是以作為人物畫的背景出現(xiàn)的。
后來,在十七世紀的荷蘭,才有純粹的風景畫的萌芽,例如侖勃蘭德(RembrandtHarmenszvanRijn)、訶貝瑪(meindertHobbema)、路易斯達爾(JacobvanRuisdael)等的風景畫。
十八世紀末的法國資產(chǎn)階級大革命沉重地打擊了封建制度,為法國資本主義掃清了道路。
此后,浪漫主義畫派興起,出現(xiàn)了不少風景畫家。
但是,風景畫真正發(fā)展成為獨立的一科,是在十九世紀初期,具體地說,是在一八三零年左右,那時候重要的風景畫家先后有:英國的忒涅(JosephMallordWilliamTurner)、法國的科洛(MilletCorot)、米勒JeanFrancoisMillet)等人。
印象畫派則更進一步發(fā)展了風景畫,其中主要的畫家是莫奈(ClaudeMonet)、畢沙羅(CamillePissarro)、西斯萊(AlfredSisley)等人。
莫奈的代表作有“威尼斯”、“泰姆士”及其連坐(Serie)“草堆”和“廬安寺的前門”等。
所謂靜物畫,是把畫中的“五”看成是靜止的不動的東西。
靜物畫的萌芽較后與風景畫,約在十八世紀初,開始有“靜物畫”(stilllfe)的名詞,最初的靜物畫畫的是“食桌”,在食桌上放一些食物和杯盤等物,例如夏爾丹(J.S.Chardin)的靜物畫。
靜物畫之成為獨立的一科,同樣是在十九世紀初的那個時期。
第三點,中國畫于西洋畫,最初都是注重內(nèi)容的,但發(fā)展到后來,都變?yōu)樽⒅禺嬅嫔系墓P墨色彩而不注重其內(nèi)容了,這種從重視內(nèi)容到重視形式的趨勢是相似的。
在中國畫方面,前面已經(jīng)說過,在歷史上,起初是指畫人物,為宗教服務(wù)。
但發(fā)展到后來,山水畫和花鳥畫興起后,所畫的山水或花鳥,都含有一定的意義,例如一幅古代的山水畫往往是表示隱逸的消極思想,一幅古代的花鳥畫并非為花鳥而畫花鳥,而是含有一種意義在內(nèi)的,例如畫竹子以象征清高,畫牡丹以象征富貴等等。
不過,發(fā)展到后來,其所含的象征意義漸漸被視為次要的,而畫面上的筆墨趣味及其優(yōu)劣卻變成為重要的了。
但是這種輕重倒置的情況,在全國解放以后,已經(jīng)逐漸轉(zhuǎn)變過來,基本上實現(xiàn)了評價中國畫的標準為內(nèi)容第一、政治第一,而形式和筆墨已褪去到第二位了。
在西洋畫方面,也由于中國畫相似的情況,就是西洋畫在繪畫宗教化的時期,也是注重畫的內(nèi)容的。
但是,在進入十九世紀以后,“自然主義畫派”和“印象畫派”都注重于描繪畫面上光和色的變化,注重于外形的呈現(xiàn),并且不但對風景畫、靜物畫是這樣描繪,就是對于人物畫也是這樣畫的,對于畫的內(nèi)容則反不加注重。
在內(nèi)容方面,中國畫于西洋畫不同的地方也約有三點。
第一點,中國畫方面,所畫的山水、花鳥往往含有象征性,注入了一定的主觀部分,例如畫梅花、松樹或菊花,以象征其不怕嚴寒,用于冰雪斗爭的精神。
古代人所畫的山水畫,往往是謳歌消極的隱逸思想的,例如宋馬遠華的“寒江獨釣圖”和元錢選畫的“山居圖卷”。
而西洋畫的風景畫和靜物畫是沒有什么象征性的,主要是純粹地追求畫面上的美,講究光和色的調(diào)和,花的內(nèi)容反而處于次要的地位。
第二點,中國畫在主題內(nèi)容方面的選擇,除人物、山水、花鳥等幾種畫科外,有些東西如花鳥中的梅竹、鳥獸中的馬、牛、羊及其他雜物,畫家們喜專門擅長畫其中之一物,例如在唐朝,韓干長于畫馬,韓滉長于畫牛;張南本長于畫火,孫位長于畫水;元王冕長于畫梅等等。
晚唐在山水畫和花鳥畫興起以后,出現(xiàn)了這種情況。
但是在西洋畫方面,是沒有這種情況的。
第三點,在中國畫的畫面上,可以題詩以闡發(fā)那幅畫的主題思想,詩和畫互相結(jié)合起來,這種例子是很多的。
而在西洋畫方面是沒有這種情況的。
二、中國畫于西洋畫在形式方面的比較再就形式方面來看,則中國畫于西洋畫所不同的地方較多,而相通的地方太少。
第一,在中國畫方面,人物畫中的人物都穿著衣服,很少是裸體的,主要在于表現(xiàn)人物的姿態(tài)和特點,并不在于講究人體各部分的比例和動作時肌肉和外形的變化,所以沒有研究“藝術(shù)解剖學(xué)”的必要。
在西洋畫方面,人物畫中的人物有裸體的,所以必須研究“藝術(shù)解剖學(xué)”,嚴究人體各部的骨骼比例及動作時肌肉外形的變化等等。
這一點主要是因為西洋人對待人體美的態(tài)度和著眼點,與中國人有所不同。
第二,中國畫中的景物,不重視也不描繪物體上的光及物體上的色彩因受到光的影響所起的變化,換一句話說,就是不大注重形似,所注重描繪的是景物的神奇和性格,也就是說,注重神思。
花鳥畫里的畫是生動的,鳥也是有動態(tài)的。
西洋畫里的景物,非常注重物體上的光和其色彩因受到光的影響所引起的變化,要求描繪的肖似,與真實景物一般無二,換一句話說,就是重視形似,靜物畫里的鳥是靜的死的。
第三,中國畫可以不受“透視法”的拘束,在一幅畫的畫面上,其視點是不固定的,可以上下前后自由移動,突破了空間的約束。
西洋畫由于重視形似,誅求立體化,要求肖似真實的景物,所以非常重視“透視法”,在一幅畫面上,只能有一個固定的觀點,不能隨意移動。
第四,中國畫在畫面上很重視線。
畫人物,要先勾線,后填色,在衣服上所勾的線叫做“衣褶”。
畫花鳥,也有先勾線后填色的方法,如工筆花鳥。
畫山水時,畫山的線叫做“皴法”。
這些線都要求它具有寫字的筆法。
并且,這種線并非僅指當作界線或輪廓看待,還具有表現(xiàn)人物的感情或物體的性質(zhì)的作用。
在西洋畫的畫面上,不注重線而注重色,如在油畫的畫面上,一般只用色來分別出物與物之間的“界”,在界上并不描“線”,在十九世紀末的一些西洋畫派也描線,不過這種線僅只起著輪廓的作用而已。
鉛筆畫、木炭畫等素描畫,在畫面的物體上所描的線,其作用也是如此。
第五,中國畫不重視背景,畫面上往往要留出很多空白。
西洋畫則重視畫背景,不論人物、風景或靜物畫,都要畫背景,畫面上涂滿了色彩,不留一點空白的地方。
第六,中國畫的畫幅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小幅畫有冊頁或扇面等形式。
較大的畫有叫做“卷軸畫”的形式,卷軸畫除直幅者外,還有叫做“手卷”的橫幅形式,無論直幅或橫幅都可以長達一丈有余。
西洋畫幅的形式,一般為長方形,長方形的大邊與小邊紙幣,約為5:3,叫做“黃金律”比較缺少變化。
第七,中國畫的工具,一般是毛筆和宣紙,除用顏色外,還用墨,在硯上磨成黑色后畫之。
西洋畫的工具,除水彩畫所用的毛筆與顏色,與中國畫所用者相似外,其所用的至于宣紙不同。
畫油畫,要利用油來代理水來調(diào)色,不畫在紙上而畫在布上。
與中國畫所用的工具有顯著的不同。
中國畫與西洋畫的區(qū)別
中國畫注重畫意 西洋畫注重繪型 就是說中國畫著重表達畫家的思想 詩情 畫意(這是與西洋畫最大的差異) 西洋畫著重表達畫家的技法
中國畫與西洋畫教案
畫與西洋畫教【篇一:中國畫與油畫欣賞教案】《中國畫與油畫欣賞》教學(xué)設(shè)計一、教材分析在中國古代并沒有“中國畫”這個詞,正是因為以油畫為代表的西方繪畫進入中國,為了從本質(zhì)上區(qū)別中外(主要是中西)繪畫的不同,就有了“中國畫”一詞,其對應(yīng)的詞是“西洋畫”。
但是,隨著對繪畫藝術(shù)本身以及美術(shù)史的研究,中國畫演變?yōu)榘袊幕瘍?nèi)涵的專有名詞。
本課雖然不要求也不可能完全從文化的角度去欣賞中國畫,但是,也決不應(yīng)該僅僅從表面形式和工具材料的區(qū)別上去欣賞中國畫和油畫的異同。
這其中文人畫所代表的繪畫追求應(yīng)該特別關(guān)注,所以教材中的“中國畫家常將詩、書、畫、印融為一體,擴展了畫面的藝術(shù)境界”這句話一定不要忽略。
中國畫作品和油畫作品除了表現(xiàn)形式上有比較明顯的區(qū)別外,它們的裝裱形式也各不相同。
所以,除了欣賞繪畫本身外,了解它們各自的裝裱形式也很重要。
這在教材中特別進行了對比介紹。
如果說欣賞中國畫時,文人畫的欣賞對認識了解中國畫很重要的話,那在欣賞油畫時,欣賞印象派之后至今的當代油畫各不相同的表現(xiàn)風格同樣重要。
自從明末清初油畫傳入中國后,特別是近百年來,在中國同樣誕生了許多優(yōu)秀的油畫作品。
欣賞當代中國油畫可以引入對中國畫的感受和理解,這樣可以更好地感悟中國藝術(shù)的精神。
欣賞和評述一幅繪畫作品是可以按照一定方法來操作的,我們可以先描述一下畫面,分析這種畫種是中國畫還是油畫,對比中國
竹影中:中國畫和西洋畫的特點
中國畫 含蓄 精深 西洋畫 開放 向往自由
《中國畫與西洋畫》全文采用什么結(jié)構(gòu)
《中國畫與西洋畫》用的是總——分——總的結(jié)構(gò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