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家的故事1500論文-施特勞斯
一個人或者本來就是或者永遠不是哲學家。
希臘人早就知道智慧和知識是有所不同的兩種東西,盡管有時候容易被混淆。
Herakleitos就說:“博學并不能使人智慧。
否則它就已經(jīng)使赫西阿德、畢達哥拉斯、克塞諾分尼和赫卡太智慧了”。
老子有另一個角度的類似發(fā)現(xiàn),他要求“絕圣棄智”。
智就是知識,也就是對可道之道的知識(能夠表達為規(guī)則和既定程序的知識),而智慧則是對不可道之大道的親近(“道可道非常道”往往被錯譯為“可說的道理并非永恒的道理”,應該是“可以因循的道理并非永恒的道理”)。
知識總是特定有效的(adhoc),而既然人類的心靈并不是一大堆零碎的知識,那么就一定有一只“看不見的手”在把各種知識、情感和經(jīng)驗編織在一起使之成為一個整體的心靈,那就是智慧了。
哲學討論所有的重要問題和觀念,表面上好象是其實并不是在生產(chǎn)關(guān)于那些問題和觀念的知識。
科學家、歷史學家、經(jīng)濟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邏輯學家、語言學家等等才能夠生產(chǎn)知識,哲學家也可以參與生產(chǎn)各種知識(假如有這樣的才能的話),但是哲學真正要做的事情是思考如何使各種知識“藝術(shù)地”配合在一起而形成一種具有生態(tài)和諧水平的觀念\\\/知識體系,這樣人們就能夠更加和諧地充分地思考各種問題。
簡單地說,哲學想創(chuàng)造一種思想能力,而不是某種知識。
比如說,哲學并不是要獲得“真理”這個概念的意義、各種定義和用法,這些都只是背景知識,而是思考“真理”這個概念在觀念\\\/知識體系中適合于放在什么位置上,與之密切相關(guān)的應該是哪些觀念,與其它觀念應該建立什么樣的互動關(guān)系,在什么樣的位置上就可能會有什么樣的思想效果,等等。
在這個意義上說,哲學考慮的是由各種觀念構(gòu)成的思想畫面如何才能夠使思想的能力和魅力最大化。
一個觀念就其本身而言并不比別的觀念更加錯誤,它只是有可能被放在不恰當?shù)乃枷胛恢蒙隙茐牧怂枷氘嬅娴男Ч拖袷且徊匠羝?,或是一塊愚形。
某個觀念落在什么位置上,就像某個棋子下在什么位置上一樣。
如果經(jīng)濟學家沒有意見的話,哲學是思想的博弈論。
哲學家都有自己的一些特別經(jīng)驗。
胡塞爾說他追求哲學的純粹結(jié)果就像他小時候磨小刀,總是惟恐不夠鋒利,于是磨呀磨,有一天突然發(fā)現(xiàn)小刀磨沒有了。
維特根斯坦說他父親是個生意人,而他的哲學也無非是想把能夠算清楚的事情像算帳一樣一筆一筆地算清楚(當然,算不清楚的就是死賬)。
6個字的名人名言
學習——永遠不晚——高爾基(蘇聯(lián) 知識就是力量培根(英) 任官惟賢才——《尚書》 愛必須是贈品——席勒(德) 患難友——列寧(俄) 逆境磨礪德行——施特勞斯(奧地利) 困就斗士——塞萬提斯(西班牙) 生命在于運動——盧梭(法) 美是生—車夫尼斯基(俄) 生活,就是求知——高爾基(蘇聯(lián))
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有哪些
言忠信,行篤敬。
--論語欺人只能一時,而誠實卻是長久之策。
--約翰雷,英國學者人無忠信,不可立于世。
--程頤,宋朝哲學家以實待人,非唯益人,益己尤大。
--楊簡,宋朝學者樂于給予的人,他遺憾的是自己缺少很多東西;而不樂于給予的人, 他遺憾的是自己什么東西都缺少。
汪國真猶太人的一句古老箴言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健康時的施舍是金 子,病中的施舍是銀,死后留下的施舍是鉛”。
(德)施特勞斯《遺囑》善不由外來兮,名不可以虛作。
--屈原,戰(zhàn)國詩人人背信則名不達。
--劉向,漢朝經(jīng)學家以信接人,天下信之;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
--暢泉,晉朝隱士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
--莊周,戰(zhàn)國哲學家向貧苦的人施舍就是施舍給命運女神。
(古羅馬)塞內(nèi)加《特洛亞人》生命不能從謊言之中開出燦爛的鮮花。
--海涅,德國詩人
急求 有關(guān)哲學家 沃爾弗的一些介紹 及哲學著作 及影響
肖邦(1810-1849),波蘭鋼琴家、作曲家,是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有“鋼琴詩人”之譽。
作品:《降A(chǔ)大調(diào)波蘭舞曲“英雄”》《革命練習曲》、《離別練習曲》、《一分鐘圓舞曲》、《降E大調(diào)輝煌的大圓舞曲》李斯特(1811-1886),匈牙利鋼琴家、作曲家,被譽為歷史上最偉大的鋼琴家。
作品:《第二匈牙利狂想曲》、《第六匈牙利狂想曲》、《愛之夢第三首》、《帕格尼尼練習曲”鐘“》、《降D大調(diào)音樂會練習曲”大海》舒曼(1810-1856),德國作曲家,作品:《童年情景》、《蝴蝶》勃拉姆斯(1833-1897),德國作曲家。
作品:《匈牙利舞曲》柴可夫斯基(1840-1893),俄國作曲家。
作品:《天鵝湖》、《咬核桃人》、《第一鋼琴協(xié)奏曲》、《1812序曲》、《第四交響曲》、《第六交響曲“悲愴”》瓦格納(1813-1883),德國作曲家,曾與同時代的哲學家尼采有過交往。
作品:《尼伯龍根的指環(huán)》、《漂泊的荷蘭人》施特勞斯(1825-1899),奧地利作曲家,作品:《藍色多瑙河》《維也納森林的故事》《藝術(shù)家的生活》門德爾松(1809-1847),德國作曲家,作品:《無言歌》、《仲夏夜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