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字是詩的詩句
第一個字是詩的詩句有:詩酒趁年華詩成泣鬼神詩家清景在新春
第一個字是“一”的詩句
一騎紅塵妃子笑一為遷客去長沙一片孤城萬仞山一支紅杏出墻來千里鶯啼綠映紅 杜牧《江南春》山寺桃花始盛開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萬里悲秋常作客 杜甫《登高》水隨天去秋無際 辛棄疾《水龍吟》
每一句詩詞的最后一個字就是下一句的第一個字這是什么詩
龍慶峽(一 聳嶺疊峰入宇揚波瀉水困峽中。
蒼松蕩葉層,領(lǐng)袖題詞點點紅。
圣象留妙影,仙駝踏頂塑奇形。
船夫岸上邀游客,月亮灣邊聚笑容。
(二)舟行幽谷景蒼茫,疑是蟾宮夢境涼。
峻嶺雄峰如楚峽,清瑩碧玉賽漓江。
龍騰水上擁紅日,云卷蒼穹抹霞光。
舊友新朋同祝愿,善緣歲歲慶安康。
(三)炎序京畿紫塞游,古城九曲水悠悠。
瑤簪玉筍青橫黛,碧玉清瑤綠弄柔。
躡級襟開煙際寺,穿波景賞鏡中舟。
依稀極浦三壺近,不必尋仙到十洲。
(四)層巒疊嶂鎖金甌,飛瀑流泉耀眼眸。
三岔河邊楊柳綠,金剛寺上彩云柔。
攀山開朗看紅日,溜索逍遙賞綠洲。
冬日北游龍慶峽,與君醉賞賦詩留。
(五)懸崖峭壁傲天沖,刺破青天試劍鋒。
九曲流波通梵界,一繩系嶺見神宗。
懦夫顫顫惟驚詫,勇士驍驍更從容。
雙手撥開云萬朵,凝眸展翼走長龍。
(六)峭壁嶙峋翠色殊,群峰遍嵌綠明珠。
電梯百米通龍峽,游艇三輪覽玉湖。
九曲碧波魂夢繞,一灣奇景韻風(fēng)涂。
誰人巧下丹青筆,繪就媯川大美圖
(七)壩鎖青龍出碧湖,霞光映照水天舒。
閑云出岫放異彩,峭壁生花飄赤珠。
水面漣漪舟寫出,心頭意味口吟呼。
莫云北國山水硬,幽燕情深撫綠波。
(八)京北清游覓舊蹤,綿延峰壑隱飛龍。
輕移緩步青山近,倒瀉晴波碧影重。
破浪恍臨三峽水,聽音若響六朝鐘。
而今遠避塵囂外,不盡閑情誰與共
(九)燕脈九曲千古秀,昔日肖后虎步留。
海坨輕擲河口上,再顧雄峽云中走。
懸崖萬仞鐵索近,碧潭千尺好興舟。
美景呈詩吟不住,傳說入畫夢中游。
清年代,神仙院香火旺盛,文人墨客曾留下百余篇詩詞。
最著名的是神仙院門道兩側(cè)白壁上,由延慶縣呂祖廟道士白樂三所題的那兩首藏頭詩。
第一首:舡 覓 泉 天來 道 茫 青問 人 茫 山渡 何 總 云頭 處 是 接注:舡(chuan 同船)第一首詩這樣讀:一大青山云接天,白水茫??偸侨?。
不見道人何處覓,舟工來問渡頭舡若按古籍文字版式的常規(guī)讀法,難免不解其意。
眾游人幾經(jīng)猜讀,終似是而非,不知所云。
院中道人指點迷津,說這是一首藏頭詩。
從右往左豎著讀,先把每一句的首字拆為兩個字讀下去,再連上句首被拆之字。
20個字讀成28個字,讀作:“一大青山云接天,白水茫茫總是泉。
不見道人何處覓,舟工來問渡頭舡。
”遙想當(dāng)年,巍巍青山高聳入云,清瀑溪流隨處可見。
一位風(fēng)塵仆仆,手執(zhí)拂塵的道人,意欲尋覓在此隱居的道友。
怎奈于河邊幾經(jīng)輾轉(zhuǎn)徘徊,望眼欲穿,終因無擺渡之船而作罷的畫面躍然白壁之上。
再看第二首:棋 象 看 仙 神 共 洞少 移 牛 斗 見 卻 園神 吟 高 下 明 深 桃仙 李 來 夜 稀 便 得來 白 天 上 星 鼓 到聚 詩 遠 不 聞 鐘 時會 間 一 世 使 心 機第二首詩這樣讀:夜來天上星稀明,月下高吟李白詩。
寺遠不聞鐘鼓便,更深卻見斗牛移。
多少神仙來聚會,人間一世使心機。
幾時到得桃園洞,同共神仙看象棋。
該首藏頭詩句的排列方式與前首詩不同,讓人難找首句。
院中道人對它的解讀頗為奇妙:49個字可讀成8句共56個字。
要把中間的“夜”字作為全詩的句首讀起,按逆時針順序轉(zhuǎn)著讀,把每句的末字拆為左右結(jié)構(gòu)的兩個字,右部字(會為人部)為下句之首。
如,第一句末字是“明”,右部的“月”字為下句的首字。
連起來讀作:“夜來天上星稀明,月下高吟李白詩。
寺遠不聞鐘鼓便,更深卻見斗牛移。
多少神仙來聚會,人間一世使心機。
幾時到得桃園洞,同共神仙看象棋。
風(fēng)雪獨行者先生留玉從相親道亦峒水異夢崆控行旅難掌籠入海如樊人人相親道亦從,山同水異夢崆峒;手空行旅難掌控,竹龍入海如樊籠。
劉源春先生留玉別情愁一別許多鳩哀聲感泣篤青梅情幾裘送遠豈須這樣讀:七絕——別情秋心一別許多愁,九鳥哀聲感泣鳩。
竹馬青梅情幾篤,求衣送遠豈須裘
什么是五言律詩
七言律詩
五言絕句
七言絕句
五言律詩,簡稱五律,近體詩的一種,發(fā)源于南朝齊永明時期沈約等講究聲律、對偶的新體詩,至初唐沈佺期、宋之問時基本定型,成熟于盛唐時期。
全詩共八句,每句五個字,有仄起、平起兩種基本形式,中兩聯(lián)須作對仗。
詩體格律五言律詩每首八句,每句五字,共四十字。
一般逢偶句押平聲韻(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韻到底,不可換韻。
律詩的四聯(lián),各有一個特定的名稱,第一聯(lián)叫首聯(lián),第二聯(lián)叫頷聯(lián),第三聯(lián)叫頸聯(lián),第四聯(lián)叫尾聯(lián)。
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必須對仗,首聯(lián)和尾聯(lián)可對可不對。
與七律不同的是,五律首聯(lián)用對仗的較多,主要原因是五律首句不入韻的較多,七律首句不入韻的較少。
但這個原因不是絕對的,在首句入韻的情況下,依然有首聯(lián)用對仗的例子。
五律有四個基本句式: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式);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式);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式);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式)。
這四種句式是律詩平仄格式變化的基礎(chǔ),由此構(gòu)成五言律詩的四種基本格式。
第一種格式:首句入韻仄起式(說明:〇表示可平可仄;韻腳要求用平聲。
五言律詩以首句不入韻為正規(guī),而且以仄起式為常見。
)〇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
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
示例:秋日赴闕題潼關(guān)驛樓 (唐)許渾紅葉晚蕭蕭,長亭酒一瓢。
殘云歸太華,疏雨過中條。
樹色隨山迥,河聲入海遙。
帝鄉(xiāng)明日到,猶自夢漁樵。
第二種格式:首句不入韻仄起式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
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
示例:春望 (唐)杜甫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掻更短,渾欲不勝簪第三種格式:首句入韻平起式平平仄仄平,〇仄仄平平。
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
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示例:晚晴 (唐)李商隱深居俯夾城,春去夏猶清。
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
并添高閣迥,微注小窗明。
越鳥巢乾后,歸飛體更輕。
第四種格式:首句不入韻平起式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
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
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示例:山居秋暝 (唐)王維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七言律詩是中國近體詩的一種。
格律嚴密。
發(fā)源于南朝齊永明時沈約等講究聲律、對偶的新體詩,至初唐沈佺期、宋之問等進一步發(fā)展,成熟于杜甫。
律詩要求詩句字數(shù)整齊劃一,律詩由八句組成,七字句的稱七言律詩。
每首八行,每行七個字,每兩行為一聯(lián),共四聯(lián),分首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和尾聯(lián)。
詩體格律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
一般逢偶句押平聲韻(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韻到底,當(dāng)中不換韻。
律詩的四聯(lián),各有一個特定的名稱,第一聯(lián)叫首聯(lián),第二聯(lián)叫頷聯(lián),第三聯(lián)叫頸聯(lián),第四聯(lián)叫尾聯(lián)。
按照規(guī)定,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必須對仗,首聯(lián)和尾聯(lián)可對可不對。
七律有四個基本句式:平平仄仄平平仄(末了兩字是平仄,稱之為平仄腳);仄仄平平仄仄平(末了兩字是仄平,稱之為仄平腳);仄仄平平平仄仄(末了兩字是仄仄,稱之為仄仄腳);平平仄仄仄平平(末了兩字是平平,稱之為平平腳)。
這四種句式是律詩平仄格式變化的基礎(chǔ),由此構(gòu)成七言律詩的四種基本格式。
(說明:〇表示可平可仄)第一種格式平起首句入韻〇平〇仄仄平平,〇仄平平仄仄平。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示例:登金陵鳳凰臺(李白)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第二種格式平起首句不入韻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示例:酬樂天揚州(劉禹錫)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第三種格式仄起首句入韻〇仄平平仄仄平,〇平〇仄仄平平。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示例: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第四種格式仄起首句不入韻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示例: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杜甫)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山作伴好還鄉(xiāng)。
即從巴峽傳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五言絕句簡稱五絕是出現(xiàn)于漢朝,成熟于唐代的一種近體詩。
四句,每句五個字。
現(xiàn)時,五絕被認為近體詩中最難寫的體裁,因為它字數(shù)最少,表達的意思不可太多,要言簡意賅。
詩體簡介五言絕句是絕句的一種,屬于近體詩范疇。
絕句,或稱截句,斷句,短句;或以為“截取律之半”以便入樂傳唱,各家解釋并不一致。
絕句由四句組成,有嚴格的格律要求。
常見的絕句有五言絕句、七言絕句,而六言絕句較為少見。
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詩規(guī)范的小詩,叫做五言絕句,簡稱五絕。
從北周詩人庾信的一首題為“絕句”的五言詩來看,五言絕句不是唐代詩人創(chuàng)造的,其文體形式至少是南北朝末期就已形成了。
“客游經(jīng)歲月,羈旅故情多。
近學(xué)衡陽雁,秋分俱渡河。
”這是庾信的《和侃法師三絕》之一。
此詩平仄粘綴,完全符合唐人格律,第二、四句尾是平聲韻,第一、三句尾都用仄聲字,詩題已稱為“絕”。
但在唐以前如此工整的五言絕句并不多,直到了初唐以后,產(chǎn)生了近體詩,五言絕句才被逐步地得以完善和定型,而此前的五言詩便通稱為“五言古詩”或“五古”。
由于受字數(shù)的限制,較之其他體制的詩歌,五言絕句在創(chuàng)作時對其語言和表現(xiàn)手法就要求得更加簡練、概括,創(chuàng)作難度就更大。
張謙宜對此就以“短而味長,入妙尤難”八字加以概括,因此,五言絕句自然而然的成為盛唐詩歌中最為璀璨的明珠,是唐詩中的精華。
五絕在初唐時起點較高,像“初唐四杰”、宋之問等都有佳作,特別是王勃的五絕,以其優(yōu)柔不迫被沈德潛譽為“正聲之始”。
盛唐時,崔國輔、孟浩然、儲光羲、祖詠等一大批文人對五絕作了進一步推動和完善,其中王維、李白更是把五絕的創(chuàng)作推向了極致,使五絕發(fā)展達到了繁盛的頂峰。
五言絕句也稱五絕,有四種常見格式。
(〇表示可仄可平)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韻式)如: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
示例:登鸛雀樓(王之渙)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所謂“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
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為。
“晚”字屬仄聲,末字“適”也是仄聲,是為“仄起仄收”。
二、四句押韻。
一般來說,五言詩首句不入韻為常見,七言詩首句入韻為常見。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韻式)如:〇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示例:塞下曲(盧綸)林暗草驚風(fēng) 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 沒在石棱中 所謂“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
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為。
“暗”字屬仄聲,末字“風(fēng)”是平聲,是為“仄起平收”。
一、二、四句押韻。
3、平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韻式)如: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示例:夜宿山寺(李白)危樓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感高聲語 恐驚天上人 所謂“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
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為。
“樓”字屬平聲,末字“尺”是仄聲,是為“仄起仄收”。
二、四句押韻。
4、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韻式)如:平平仄仄平〇仄仄平平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示例:聽鼓(李商隱)城頭疊骨聲 城下暮江清 欲問漁陽摻 時無禰正平 所謂“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
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為。
“頭”字屬平聲,末字“聲”也是平聲,是為“平起平收”。
一、二、四句押韻。
七言絕句又稱為七絕,是絕句的一種,屬于近體詩范疇,絕句是由四句組成,有嚴格的格律要求,每句七個字的絕句。
一般而言,第一二四句平聲同韻;第三句仄聲不同韻。
第二四句倒數(shù)第三字通常為仄音;整首詩的意境高,文辭雅,寓意深。
七言絕句有四種常見格式。
1、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韻式)如:〇平〇仄仄平平〇仄平平仄仄平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示例:早發(fā)白帝城(李白)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所謂“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
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為。
“辭”字屬平聲,末字“間”也是平聲,是為“平起平收”。
一、二、四句押韻。
一般來說,五言詩首句不入韻為常見,七言詩首句入韻為常見。
2、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不入韻式)如: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示例:夜讀范至能(陸游)公卿有黨排宗澤帷幄無人用岳飛遺老不應(yīng)知此恨亦逢汗節(jié)解沾衣所謂“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
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為。
“卿”字屬平聲,末字“仄”也是在古代是入聲字,屬仄聲,是為“平起仄收”。
二、四句押韻。
3、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韻式)如:〇仄平平仄仄平〇平〇仄仄平平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示例:蘇臺攬古(李白)舊苑荒臺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里人所謂“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
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為。
“苑”字屬仄聲,末字“新”屬平聲,是為“仄起平收”。
一、二、四句押韻。
4、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韻式)如: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示例:絕句(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所謂“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
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為。
“個”字屬仄聲,末字“柳”也屬仄聲,是為“仄起仄收”。
二、四句押韻。
第三個字是共第四個字是長的詩句
第一個字是花第四個字是多的五言詩句:1、花柳自多麗-----宋黃機 《祝英臺近·試單衣》2、花落樹多苔-----唐貫休果 《新猿》3、花開苦多雨-----宋晁補之 《擬古六首上鮮于大夫子駿其六生年不滿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