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AV午夜在线观看不卡|自拍偷在线精品自拍偷|欧美激情综合在线三区|亚洲综合精品在线

  • <rp id="fsfwt"><strong id="fsfwt"><cite id="fsfwt"></cite></strong></rp>
    <track id="fsfwt"></track>

      <track id="fsfwt"></track>
      1. <rp id="fsfwt"><strong id="fsfwt"><pre id="fsfwt"></pre></strong></rp>

          歡迎來到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網(wǎng)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當(dāng)前位置: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 > 讀后感 > 崩壞二讀后感

          崩壞二讀后感

          時間:2015-10-27 19:43

          鄭成功.上怎么樣

          秦漢史》讀后感 出于對中國歷史的愛好,在今年暑假我讀了錢穆的《秦漢史》此書不但又加強了我對秦漢歷史的熟悉也加深了我對秦漢歷史人物的認識,同時給了我很多人生的啟示。

          本書是一部未完編之?dāng)啻?,上起春秋末年,下至王莽新政?/p>

          全書共分七章,首尾兩章論秦及王莽,其余章節(jié)均論西漢,故西漢乃是全書論述的重點。

          錢穆以寫通史著稱于世,“秉其一貫高屋建瓴、融會貫通的史學(xué)要旨,深入淺出地梳理了秦漢兩代的政治、經(jīng)濟、學(xué)術(shù)和文化,指呈了中國歷史上這一輝煌時期的精要所在。

          ” 在第一章《秦人一統(tǒng)之局》中,錢穆首先論述了春秋以下政治社會學(xué)術(shù)的劇變,認為“然此一時代潮流中劇變之尤堪注目者,則厥為社會學(xué)術(shù)之勃興。

          ” 而秦由于辟居西土,文化程度遠遜于東方諸國,因此秦興國之措施政策,都依賴東方士人。

          而由于文化之西漸,商鞅及呂不韋、韓非等人相繼入秦,三晉之士造就秦的崛起。

          商鞅變法的意義在于破除封建貴族制度的種種束縛,而趨于新軍國的建設(shè)。

          錢穆以文化人定位呂不韋,認為呂不韋在秦的努力是想將東方學(xué)術(shù)思想之全部移殖西土,而不是像商鞅范雎等人只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樹。

          且以史料論證呂不韋非秦始皇之父。

          秦始皇的政治措施:內(nèi)廢公族,外滅人國,造成封建制的崩壞亦縣制的推行,郡縣制決不始于秦人統(tǒng)一之后,而在晉襄公之時。

          寢兵政策的實施,新首都的建設(shè),馳道的修筑,制度文化風(fēng)俗的統(tǒng)一,邊境的開拓與防御,奠定了秦的一統(tǒng)之局。

          秦文化:三晉務(wù)實際尚功利,齊魯尚文化重歷史,而及秦統(tǒng)一后,天下學(xué)人聚集,相互間的矛盾沖突便越來越明顯。

          秦始皇焚書坑儒,意在禁止以古非今而不是以焚書為首要,焚書最要者在于六國之史記,“以其多諷刺及秦,且多涉及現(xiàn)實政治也。

          ” 秦廷坑儒在于使天下人引之為鑒不敢再訞言誹上。

          焚書坑儒在文化上講,是三晉文化和齊魯文化的沖突。

          而秦代的著述也并非一無所成,錢穆認為《大學(xué)》《中庸》兩篇成書于秦人之手,并且是齊魯諸儒媚秦者所作。

          書同文,字體由大篆至小篆至隸書,更利于文化傳播。

          對于秦的覆亡,錢穆認為在于未一視戰(zhàn)敗國而休養(yǎng)之,以奴隸視之,故秦前后僅十五年而亡。

          項羽推義帝而臣之,天下仍要亂,一統(tǒng)之局已經(jīng)不可逆轉(zhuǎn),戍卒一呼,山東響應(yīng),是古代封建政體的反動。

          而秦的影響甚廣,至南粵、滇、朝鮮、辰韓、澶洲、河套,均受秦一統(tǒng)之政治文化的影響。

          在秦時,民族向外發(fā)展,并不專由于政治的推動與侵奪,也是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結(jié)果。

          如下各章,錢穆依次闡述漢初之治,西漢之全盛及中衰,昭宣以后之儒術(shù),西漢的政治體制。

          求 繞口令 《玲瓏塔》的詞

          要全的

          讀解納蘭容若《金縷曲·贈梁汾》 納蘭容若《金縷曲·贈梁汾》曰:“德也狂生耳。

          偶然間、緇塵京國,烏衣門第。

          有酒惟澆趙州土,誰會成生此意?不信道、竟成知己。

          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盡英雄淚。

          君不見,月如水。

          共君此夜須沉醉。

          且由他、蛾眉謠諑,古今同忌。

          身世悠悠何足問,冷笑置之而已。

          尋思起、從頭翻悔。

          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緣、恐結(jié)他生里。

          然諾重,君須記。

          ”此乃容若初識顧梁汾時酬贈之作。

          容若性篤于情,顧梁汾祭先生文激賞曰“其于道義也甚真,特以風(fēng)雅為性命,朋友為肺腑”。

          是作成于丙辰(1676),容若年二十二,時顧梁汾年四十,黑頭解官,館于納蘭府,志不得,而容若乃納蘭府少主,與顧定肺腑之交,必先明其志,以消懸殊地位之隔閡。

          詞起拍即自命“狂生”,“狂”者,指慷慨激發(fā)、忘形塵俗也。

          猶顧梁汾祭文贊其“浩浩落落,其以世味也甚淡,直視勛名如糟粕,勢利如塵埃”也。

          容若門第顯赫,卻自認乃命運播弄,誤生京國簪纓之族。

          緇塵句出謝眺:“誰能久京洛,緇塵染素衣。

          ”烏衣,借晉王謝諸甲宅之烏衣巷以指豪門。

          此拍以“緇塵”領(lǐng)起,容若視功名富貴如糞土高潔情懷溢于言表。

          繼而用李賀《浩歌》“買絲繡作平原君,有酒唯澆趙州土”原句,以示其景仰平原君廣納賢才,而如是“見才必憐,見賢必慕”之情,竟無人領(lǐng)會!而后反問,迭用“不信”、“竟”,其遭逢知己的喜悅之情,溢于言外。

          繼而反用老杜《短歌行》“青眼高歌望吾子,眼中之人我老矣”之詩意,慶幸兩人尚值盛年,當(dāng)席前痛飲,澆塊壘,訴生平,酣暢淋漓,盡情歌哭。

          收拍宕開,以景作結(jié)。

          月色瑩潔如水,以象友情肝膽相照,更渲染出高潔而凄清之氛圍,即情即景,盡在不言中。

          下片起拍呼應(yīng)“向尊前”,由己而及梁汾,作慰勉之詞。

          蛾眉謠諑,出自《離騷》“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

          把梁汾之遭忌納入普遍規(guī)律,勸其橫眉冷對宵小。

          “古今同忌”之“同”,更囊括了自己。

          休問過去將來、何族何官,悠悠身世,實不可知。

          若要尋思,從頭皆錯。

          所幸者知己相逢,一日心期,此誼長存,歷千劫而不改初衷;所惜者,相見恨晚,愿結(jié)后生之緣。

          結(jié)拍用《史記·季布傳》“一諾千金”之典,以示結(jié)友之忠摯情誼。

          顧梁汾和詞附注,曾“私訝他生再結(jié),殊不祥何意,為乙丑五月(1685容若逝世之年)之讖也,傷哉!” 容若詞主體風(fēng)格韻淡恩幽,凄切婉麗,然不乏豪宕之詞。

          徐軌《詞苑叢談》評此詞“嵚嵜磊落,不啻坡老、稼軒,都下競相傳寫。

          ” ======================== 清代詞壇,出現(xiàn)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xiàn)象;許多詞人,競用〔金縷曲〕這一詞牌填詞。

          像陳維崧,一生竟寫了〔金縷曲〕幾百首。

          而在清代眾多的〔金縷曲〕里,最受人注意的,有納蘭性德贈梁汾一首。

          據(jù)徐釚在《詞苑叢譚》中說,此詞一出,“都下競相傳寫,于是教坊歌曲間,無不知有《側(cè)帽詞》者。

          ” 納蘭性德字容若,是清代初年杰出的詞人,梁啟超在評價他的詞作時,說他“直追李主”。

          況周頤也認為:“納蘭容若為國初第一詞人。

          ”現(xiàn)存納蘭性德的詞作,有三百多首。

          這些詞,有寫愛情的苦悶,有寫仕宦的煩惱,有寫塞外風(fēng)光與江南景物,也有表現(xiàn)封建社會行將崩壞時地主階級有識之士的失落感。

          許多詞,寫得凄婉動人,其中又充塞著磊落不平之氣,在詞史上獨具一格。

          可惜,納蘭性德只活了三十一歲,作為貴介公子、皇室侍衛(wèi),生活面比較狹窄,這不能不對創(chuàng)作也有所影響。

          在二十四歲那年,納蘭性德把自己的詞作編選成集,名為《側(cè)帽詞》。

          顧貞觀后來重刊納蘭的詞作,更名《飲水詞》。

          〔金縷曲〕《贈梁汾》則是納蘭詞中熠熠生輝的一首絕唱。

          梁汾,就是顧貞觀的別號。

          顧貞觀也是清初著名的詩人,他一生郁郁不得志,早年擔(dān)任秘書省典籍,因受人輕視排擠,忿而離職。

          李漁在《贈顧梁汾典籍》一詩中說:“鑷髭未肯棄長安,羨爾芳容忽解官;名重自應(yīng)離重任,才高那得至高官。

          ”這表明,顧貞觀的離任,實在是不得已的。

          納蘭性德在詞里說:“蛾眉謠琢,古今同忌”,正是有所為而發(fā)。

          顧貞觀是在四十歲時,才認識納蘭性德的,他說:“歲丙午,容若二十有二,乃一見即恨識余之晚。

          ”那時,顧貞觀又一次上京,經(jīng)人介紹,當(dāng)了納蘭性德的家庭教師,兩人相見恨晚,成為忘年之交。

          納蘭性德與顧貞觀心心相印,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們對現(xiàn)實有共同的認識。

          據(jù)顧貞觀說,吳兆騫被誣流放,納蘭性德看了顧給吳的兩首〔金縷曲〕,異常感動,決心參予營救吳兆騫的活動,并且給顧貞觀寫了這首披肝瀝膽的詩篇。

          “德也狂生耳”,起句十分奇兀,使人陡然一驚;因為納蘭性德的父親明珠,是當(dāng)時權(quán)傾朝野的宰輔。

          納蘭性德風(fēng)華正茂,文武雙全,在他面前正鋪設(shè)著一條榮華富貴的坦途。

          然而,他竟劈頭自稱“狂生”,而且還帶著頗為不屑的語氣,這一下就抓住了讀者的心,使人不得不注意品味。

          跟著三句,是他對自己身世的看法,“偶然間,緇塵京國,烏衣門第。

          ”緇塵即塵污,比喻世俗的污垢。

          納蘭性德化用謝朓“誰能久京洛,緇塵染素衣”的詩意,說自己生長在京師的富貴人家,蒙受塵世的污濁。

          “偶然間”三字。

          表明他并不希罕金粉世家繁華喧囂的生活。

          在詞的開頭,他就坦率地把自己鄙薄富貴家庭的心境,告訴給顧貞觀,是希望出身寒素的朋友們理解他,不要把他看成是一般的貴介公子。

          “有酒惟澆趙州土”。

          原是唐代詩人李賀的詩句:“買絲繡作平原君,有酒唯澆趙州土。

          ”平原君即戰(zhàn)國時代趙國的公子趙勝,此人平生喜歡結(jié)納賓客。

          李賀寫這兩句詩,對那些能夠賞識賢士的人表示懷念。

          他舉起酒杯,澆向趙州,覺得茫茫宇內(nèi),惟獨平原君值得景仰。

          納蘭性德徑用李詩入詞,同樣是表示對愛惜人才者的敬佩。

          當(dāng)然,他和李賀的心情不盡相同。

          李賀懷才不遇,攀附無門;納蘭性德生長名門,青云有路。

          但是,他從顧貞觀、吳兆騫等人的遭遇里,深深感到社會的不平,感到人才總是無法逃脫遭受排擠的厄運,因而憂思重重,滿懷悲憤。

          他也知道,他的心境,很難得到世人的理解,他呼喊:“誰會成生此意”,透露出孤獨落寞的悲哀。

          總之,他的失望、彷徨、牢騷之情,統(tǒng)統(tǒng)包含在反詰的口吻之中。

          前幾句,作者極寫心情的抑郁,這正好為得遇知己朋友的興奮預(yù)作蓄勢。

          就在感到山窮水盡的時候,他遇到梁汾了。

          “不信道,竟逢知己”。

          驟然看來,在“不信道”之后,又加上“竟”字,顯得有點累贅,但重復(fù)強調(diào)意外之感,是為了表達得友的狂喜。

          這幾句,筆勢馳驟,極盡騰挪變化之妙。

          接下去是寫知己相逢的情景。

          “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盡英雄淚。

          ”青眼是高興的眼色,據(jù)說晉代阮籍能為青白眼,遇見意氣相投的人,便露出青色的眼珠。

          杜甫《短歌行》有句云:“青眼高歌望吾子,眼中之人我老矣。

          ”納蘭性德翻用其意,說他們相遇時彼此正當(dāng)盛年,都還未老,于是青眼相向,慷慨高歌。

          不過,在舉杯痛飲之余,又不禁涕淚滂沱。

          英雄失路,惺惺相惜,得友的喜悅、落拓的悲哀,一齊涌上心頭。

          辛稼軒曾有句云:“倩何人,喚取翠袖紅巾,揾英雄淚。

          ”納蘭性德的心情,與此相類。

          不過,辛詞“揾”字比較含蓄,納蘭用“拭盡”一語,卻是淋漓盡致地宣泄情感。

          這幾句,詩人把歌哭笑啼交錯在一起,比杜、辛的詩句顯得更鮮明更奔放。

          上闋,以“君不見,月如水”作收束。

          它是全篇唯一的景語。

          那一夜,月兒皎潔,涼浸浸的,似是映襯著他們悲涼的情懷,又似是他們純潔友誼的見證。

          一般人寫詞,包括納蘭性德在內(nèi),總喜歡較多敷寫眼前或內(nèi)中看到的景色。

          因情寫景,情景相生,會收到形象生動境界雋永的藝術(shù)效果。

          象〔金縷曲〕這樣體制較長的詞調(diào),完全不入景語,則易流于粗率。

          納蘭性德這首詞著眼于傳情,詩人直抒胸臆,但也注意順手拈來一二景語,約略點染。

          沈謙在《堪詞雜說》中認為:“長調(diào)要操縱自如,忌粗率,能于豪爽中著一二精微語,綿纏中著一二激厲語,尤見錯綜。

          ”這是頗有見地的經(jīng)驗之談。

          納蘭性德在歇拍中稍作跌宕,略寫月色,正是在豪爽中夾入工細之筆。

          這似乎是閑筆,卻使人感到,詩人極度激動的感情,又蘊含著深沉的意味。

          下闋,納蘭從同情顧貞觀、吳兆騫的坎坷遭遇著筆。

          “共君此夜須沉醉。

          ”這里的“須”字很值得玩味。

          它表明,詩人要有意識地使自己神經(jīng)麻木。

          從寫法上看,此句與杜甫的名句“白日放歌須縱酒”也頗相似,但意境大不相同。

          “縱酒”未必大醉,“沉醉”卻是醉得不省人事。

          為什么必須爛醉如泥

          下面跟著作答。

          “且由他,蛾眉謠諑,古今同忌。

          ”屈原說過:“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

          ”在納蘭性德看來,古往今來,有才識之士被排斥不用者多如牛毛,顧貞觀等受到不公的待遇也自不可避免。

          不合理的現(xiàn)實既已無法改變,他便勸慰好友,大家懶得去管,一醉了事。

          這種一醉解千愁的作法,固然是逃避現(xiàn)實的表現(xiàn),但詩人冷峭的情緒,乃是憤怒與消極的混合物。

          “身世悠悠何足問,冷笑置之而已”。

          從顧貞觀等今古才人的遭遇中,詩人想到自己。

          在污濁的社會中,過去的生涯,毫無意趣,將來的命運,也不值一曬,因而他發(fā)出了“尋思起,從頭翻悔”的感嘆。

          在詞的開頭,詩人已透露出他對門閥出身的不屑,這里再一次申明,是強調(diào)他和顧貞觀有著同樣的煩惱,對現(xiàn)實有著同樣的認識,他和顧貞觀一起承受著不合理社會給予的壓力。

          在這里,通過詩人對朋友安慰體貼相濡以沫的態(tài)度,我們也看到了他對現(xiàn)實生活的不滿和激忿。

          在激動之余,納蘭性德把筆鋒拉回,用沉著堅定的調(diào)子抒寫他對友情的珍惜。

          “一日心期千劫在,后生緣,恐結(jié)在他生里。

          ”劫是梵語劫簸的省略,是計算時間的數(shù)量詞。

          在不期然得遇知己的時刻。

          他鄭重表示,一旦傾心相許,友誼便地久天長,可以經(jīng)歷千年萬載。

          同時,彼此相見恨晚,只好期望來世補足今生錯過的時間。

          用不著剖析,這番誓言,灼熱如火。

          結(jié)句“然諾重,君須記”。

          再三叮嚀,強烈地表達與顧貞觀世世為友的愿望。

          納蘭性德有些詞,寫得悲涼頑艷,象“春云吹散湘簾雨,絮粘蝴蝶飛還住”。

          象“急雪乍翻香閣絮,輕風(fēng)吹到膽瓶梅”。

          使人讀來覺得香留齒頰。

          但是,納蘭詞最大的特點是直抒性靈,感情直率,他一貫認為,“詩乃心聲,性情之事也。

          ”這種主張,體現(xiàn)在創(chuàng)作中,便顯得不事雕飾,天籟自鳴。

          王國維說:“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這比較準(zhǔn)確地概括出納蘭性德的創(chuàng)作風(fēng)格。

          就〔金縷曲〕《贈梁汾》而言,我們可以看到詩人運筆如流水行云,一任真純充沛的感情在筆端酣暢地抒發(fā)。

          不過,納蘭性德的詩歌直寫懷抱,又非不注意藝術(shù)錘煉,一味粗頭亂服。

          從〔金縷曲〕的分析中,我們發(fā)現(xiàn)作者經(jīng)?;妹洌\用典故。

          劉熙載在《藝概》中說:“詞中用事,貴無事障。

          晦也,膚也,多也,板也,此類皆障也。

          姜白石用事入妙,其要訣所在,可于其《詩說》見之,曰:‘僻事實用,熟事虛用。

          學(xué)有余而約用之,善用事者也。

          乍敘事而間以理言,得活法者也。

          ’”納蘭性德天衣無縫地流暢地運用故實,就是善與活的一例。

          正因如此,這首〔金縷曲〕顯得既酣暢,又深沉;既慷慨淋漓,又耐人尋味。

          這首詞沒有華麗的詞藻,卻使人讀來五內(nèi)沸騰,神搖魄蕩,感覺到作者字字句句,出自肺腑。

          它的成就,證實了一條創(chuàng)作的真理:真情實感,是詩歌的生命。

          魔法禁書目錄里L(fēng)EVEL5的七人分別是誰 順位各是多少

          這種規(guī)劃你人生的做法,出發(fā)點都是為了你好,但是我個人不贊同這樣的成長,這種死板的規(guī)矩會讓人疲憊失去激情,情緒低落,很難取到很好的成效,反而適得其反,尤其你現(xiàn)在已經(jīng)出現(xiàn)負面情緒。

          如果你提出不愿意,家長可能會反駁你偷懶,我的建議是不妨和家長說句心里話或者選擇書信,內(nèi)容主要表達下:爸媽,我不快樂。

          我會有積極進取的精神,但是你們可不可以參考下勞逸結(jié)合的方式

          “憤徘之氣,思有所泄”什么意思

          你打錯了一個字。

          應(yīng)該是“憤悱之氣思有所泄”。

          【原句】既而憤悱之氣思有所泄。

          【譯文】從而,我的郁積不平的感情想要有所發(fā)泄。

          附錄:白居易《與元九書》【原文】月日,居易白,微之足下:自足下謫江陵,至于今,凡枉贈答詩近百篇。

          每詩來,或辱序,或辱書,冠于卷首。

          皆所以陳古今歌詩之義,且自敘為文因緣與年月之遠近也。

          仆既受足下詩,又諭足下此意,常欲承答來旨,粗論歌詩大端,并自述為文之意,總為一書,致足下前。

          累歲以來,牽故少暇;間有容隙,或欲為之,又自思所陳亦無出足下之見,臨紙復(fù)罷者數(shù)四,卒不能成就其志,以至于今。

          今俟罪潯陽,除盥櫛食寢外無余事,因覽足下去通州日所留新舊文二十六軸,開卷得意,忽如會面。

          心所蓄者,便欲快言,往往自疑,不知相去萬里也。

          既而憤悱之氣思有所泄,遂追就前志,勉為此書。

          足下幸試為仆留意一省。

          夫文尚也,三才各有文:天之文,五材首之;人之文,六經(jīng)首之;就《六經(jīng)》言,《詩》又首之。

          何者

          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

          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

          上自圣賢,下自愚呆,微及豚魚,幽及鬼神,群分而氣同、形異而情一,未有聲入而不應(yīng),情交而不感者。

          圣人知其然,因其言,經(jīng)之以六義;緣其聲,緯之以五音。

          音有韻,義有類。

          韻協(xié)則言順,言順則聲易入;類舉則情見,情見則感易交。

          于是乎孕大含深,貫微洞密,上下通而一氣泰,憂樂合而百志熙。

          五帝三皇所以直道而行,垂拱而理者,揭此以為大柄,決此以為大寶也。

          故聞“元首明,股肱良”之歌,則知虞道昌矣。

          聞五子洛汭之歌,則知夏政荒矣。

          言者無罪,聞?wù)咦憬?,言者聞?wù)吣粌杀M其心焉。

          洎周衰秦興,采詩官廢,上不以詩補察時政,下不以詩泄導(dǎo)人情。

          乃至于諂成之風(fēng)動,救失之道缺。

          于時六義始刓矣。

          國風(fēng)變?yōu)轵}辭,五言始于蘇、李。

          蘇、李,騷人,皆不遇者,各系其志,發(fā)而為文。

          故河梁之句,止于傷別;澤畔之吟,歸于怨思。

          彷徨抑郁,不暇及他耳。

          然去《詩》未遠,??写?。

          故興離別則引雙鳧一雁為喻,諷君子小人則引香草惡鳥為比。

          雖義類不具,猶得風(fēng)人之什二三焉。

          于時六義始缺矣。

          晉、宋以還,得者蓋寡。

          以康樂之奧博,多溺于山水;以淵明之高古,偏放于田園。

          江、鮑之流,又狹于此。

          如梁鴻《五噫》之例者,百無一二焉。

          于時六義浸微矣,陵夷矣。

          至于梁、陳間,率不過嘲風(fēng)雪、弄花草而已。

          風(fēng)雪花草之物,《三百篇》中豈舍之乎

          顧所用何如耳。

          設(shè)如“北風(fēng)其涼”,假風(fēng)以刺虐也;“雨雪霏霏”,因雪以愍征役也;“棠棣之花”,感華以諷兄弟也;“采采芣莒”,美草以樂有子也。

          皆興發(fā)于此而義歸于彼。

          反是者可乎哉

          然則“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離花先委露,別葉乍辭風(fēng)”之什,麗則麗矣,吾不知其所諷矣。

          故仆所謂嘲風(fēng)雪、弄花草而已。

          于時六義盡去矣。

          唐興二百年,其間詩人不可勝數(shù)。

          所可舉者,陳子昂有《感遇》二十首,鮑防有《感興詩》十五首。

          又詩之豪者,世稱李、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索其風(fēng)雅比興,十無一焉。

          杜詩最多,可傳者千余首,至于貫竄今古,覼縷格律,盡工盡善,又過于李。

          然撮其《新安吏》《石壕吏》《潼關(guān)吏》《塞蘆子》《留華門》之章,“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之句,亦不過三四十首。

          杜尚如此,況不逮杜者乎。

          仆常痛詩道崩壞,忽忽憤發(fā),或食輟哺、夜輟寢,不量才力,欲扶起之。

          嗟夫

          事有大謬者,又不可一二而言,然亦不能不粗陳于左右。

          仆始生六七月時,乳母抱弄于書屏之下,有指無字之字示仆者,仆雖口未能言,心已默識。

          后有問此二字者,雖百十其試,而指之不差,則仆宿昔之緣,已在文字中矣。

          及五六歲,便學(xué)為詩,九歲諳識音韻,十五六歲始知有進士,苦節(jié)讀書。

          二十年來,晝課賦,夜課書,間又課詩,不遑寢息矣。

          以至于口舌成瘡,手肘成痔,既壯而膚革不豐盈,未老而齒發(fā)早衰白,瞥瞥然如飛蠅垂珠在眸子中矣,動以萬數(shù)。

          蓋以苦學(xué)力文所致,又自悲矣。

          家貧多故,二十七歲從鄉(xiāng)賦,既第之后,雖專于科試,亦不廢詩。

          及授校書郎時,已盈三四百首。

          【參考譯文】某月某日,白居易(字微之)先生:自從足下被貶到江陵府到現(xiàn)在,你贈送和酬答我的詩已近一百首了。

          每逢寄詩來,你還不辭辛苦,有時作序,有時寫信,都冠在卷頭。

          這都是用來闡述古今詩歌的意義,并且說明自己做文章的緣由和年月的先后的。

          我既然接受了你的詩,又理解了你這番意圖,也就常常想要回答來信,概略地談?wù)勗姼璧幕镜览?,并陳述自己做文章的意圖,總起來寫一封信,送到足下面前。

          但是,幾年以來,為事故拖累,很少空睱。

          偶然有了空閑,有時想做這件事,又想到我所說的并沒有超出足下的見解,所以有好幾次都是鋪開信紙又做罷了的。

          最終沒能實現(xiàn)過去的心愿,直到如今。

          現(xiàn)在被貶調(diào)到潯陽任職,除去起居飲食之外,沒有別的事可做,于是就瀏覽你到通州去時留下的二十六軸新舊文章,開卷閱讀領(lǐng)會其中的含意,真好像和你會面談心一樣。

          我長時蓄積于內(nèi)心的想法,便想一吐為快,恍恍惚惚感覺你還在面前,竟忘記了你是在遙遠的通州。

          從而,我的郁積不平的感情想要有所發(fā)泄,于是就回憶起從前的心愿,勉力地寫了這封信。

          希望足下為我用心看一看,是很以為榮幸的。

          所謂文,起源真是太久遠了。

          三才都有自己的文:上天的文,以三光為首;大地的文,以五材為首;人間的文,以六經(jīng)為首。

          就拿六經(jīng)來說,《詩經(jīng)》又是為首的。

          為什么呢

          因為圣人就是用詩感化人心,而使天下和平的。

          能夠感化人心的事物,沒有比情先的,沒有比言早的,沒有比聲近的,沒有比義深的。

          所謂詩,就是以情為根,以詩為苗,以聲為花,以義為實的。

          上自圣賢,下至愚人,微小如豚魚,幽隱如鬼神,種類有別而氣質(zhì)相同,形體各異而感情一致。

          接受聲音的刺激而不產(chǎn)生反響,接觸到情感的影響而內(nèi)心不感應(yīng),這樣的事是沒有的。

          圣人懂得這個道理,就根據(jù)言語的狀況,把它納入六義,按照聲音的形態(tài),把它鎔入五音,使之合于規(guī)范。

          五音有規(guī)律,六義有類分。

          韻律協(xié)調(diào)言語就通順,語言順暢聲音就容易動人。

          類分明確情感就得以表現(xiàn),情感得以表現(xiàn)就容易感人。

          這樣一來,其中就包含著博大精深的道理,貫串著隱密細微的事物。

          天子和平民就以上下溝通,天地之氣就能彼此相交,人們的憂樂相同,人人的心意也就達到和樂。

          三皇五帝所以按正確的道理去辦事,垂衣拱手就把國家治理很好,原因就在于掌握了詩的義和音,把這作為主要權(quán)衡;也辯明了詩的義和言,把這作為主要的法寶。

          因此,聽到“元首明,股肱良”這樣的歌,就知道虞舜時代治道昌明。

          聽到五子洛汭這樣的歌,就知道夏太康的政事已經(jīng)荒廢。

          用詩諷諭的人沒有罪過,聽到這種諷喻的人可以作為戒鑒。

          實行諷諭的和聽到這到諷諭的各盡自己的心力。

          到了東周衰落秦國興起的時候,采詩之官就廢除了。

          天子不以采詩觀風(fēng)的辦法補救并考察政事的缺失,平民也不以詩歌宣泄疏導(dǎo)自己的感情。

          于是頌揚成績的風(fēng)氣興起來,補救政事缺失的道理遭到破壞。

          這時候,六義就不完整了。

          國風(fēng)演變?yōu)槌o,五言詩開始于蘇武、李陵。

          蘇武、李陵、屈原遭遇都不好,他們都切合自己的情志,抒發(fā)感慨而寫成詩文。

          因此,“攜手上河梁”之類的詩句,僅止于表達離別的傷感,“行吟澤畔”這樣的吟詠最終也只歸于怨憤的思緒。

          詩中所表達的盡是彷徨難舍,抑郁愁苦,沒有寫到別的內(nèi)容。

          但是距離《詩經(jīng)》還相去不遠,六義的大概還保存著。

          因此,描寫離別就以雙鳧一雁起興,諷詠君子小人就用香草惡鳥打比方。

          雖然六義不完全,還能得到國風(fēng)傳統(tǒng)的十分之二三。

          這時候,六義就缺欠了。

          晉宋以來,得到國風(fēng)傳統(tǒng)的大概就罕見了。

          如謝康樂詩的深奧博大,但是多耽溺于山水。

          如陶淵明詩的超撥古樸,但是又多放情于田園。

          江淹、鮑照之輩,又比這些詩還要偏狹。

          像梁鴻所寫的《五噫歌》那樣的例子,連百分之一二也沒有。

          這時候,六義就逐漸微弱,走向衰落了。

          到了梁、陳中間,大都不過是玩弄風(fēng)雪、花草而已。

          唉,風(fēng)雪花草這類事物,《三百篇》中難道就割棄了嗎

          這只是看運用如何罷了。

          比如“北風(fēng)其涼”,就是借風(fēng)以諷刺威虐的,“雨雪霏霏”,就是借憐憫征役的,“棠棣之華”是有感于花而諷諭兄弟之道的,“采采苢”,是贊美車前草而祝賀婦人有子的。

          這都是以風(fēng)雪花草起興,而表現(xiàn)的意義則在于刺威虐、愍征役、諷兄弟、樂有子的。

          與此相反怎么可以呢

          這樣,“余霞散成,澄江靜如練,”離花先委露,別葉乍辭風(fēng)“這類篇章,辭確實華麗,我不知道它所諷諭的究竟是什么。

          因此,我說這些詩僅僅是玩弄風(fēng)雪花草罷了。

          這時候,六義就完全消失了。

          大唐已經(jīng)興盛兩百年了,其間的詩人不可勝數(shù)。

          值得一提的,陳子昂有《感遇詩》二十首,鮑防有《感興詩》十五首。

          還有詩中的豪杰,世人把他們并稱為“李杜”。

          李白的作品,才華出群,不同凡響,普通人沒辦法與之相比

          但是,探索其中的六義,在十首之中連一首也不具備。

          杜甫的作品最多,可以流傳下來的有一千多首。

          至于貫通古今,格律運用純熟,做到了盡善盡美,又超過了李白。

          但是舉出《新安吏》、《石壕吏》、《潼關(guān)吏》、《塞蘆子》、《留花門》這樣的篇章,“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樣的詩句,也不過三四十首。

          杜甫尚且如此,何況不如杜甫的呢

          我經(jīng)常對詩道的破壞感到痛心,恍恍惚惚地就激憤起來,有時正在吃飯就吃不下去了,夜里睡不著覺。

          我沒有估量自己才力的不足,就想的馬詩道恢復(fù)起來。

          事竟與愿違,又不是幾句話可以說盡的,但是還不能不向您粗略地陳述一番。

          我出生六七個月的時候,乳母抱著我在書屏下邊玩,有人指著無字之字教給我。

          我雖然嘴上說不出來,但是心里已經(jīng)默默地記住了。

          后來有人拿這兩個字問我,即使試驗十次百次,我都能準(zhǔn)確地指出來。

          那么我是生來就與文字有緣了。

          到五六歲,就學(xué)習(xí)做詩,九歲通曉聲韻,十五六歲開始知道考中進士的榮耀,就刻苦讀書、二十歲以來,白天學(xué)習(xí)做賦,夜里刻苦讀書,間或也學(xué)習(xí)做詩,沒有空閑時間睡眠休息。

          甚至于嘴和舌頭都生瘡,手和肘都磨成繭。

          眸子里面總是一晃一晃的,好像飛著掛著珠,動不動就以萬計。

          這大概是刻苦學(xué)習(xí)奮力做詩造成的,自己感到很悲哀。

          因家庭貧困而又多事故,直到二十七歲我才應(yīng)進士試。

          考中以后,雖然專心于分科考試,還是沒有停止做詩。

          到了做校書郎的時候,詩作足有三四百首。

          有時拿出來讓足下這樣的朋友們看。

          大家一見都說寫得工巧,其實我并沒有達到詩作者的水平。

          自從到朝廷做官以來,年齡漸長,經(jīng)歷的事情也漸多,每逢與人談話,多詢問時政,每逢讀書史,多探求治理國家的道理。

          這才知道文章應(yīng)該為時事而著作,詩歌應(yīng)該為現(xiàn)實而創(chuàng)作。

          這時候,皇帝剛剛繼位,政府之中有正直的人士,屢次下詔書,調(diào)查人民的疾苦。

          我正是在這時升做翰林學(xué)士,又做左拾遺的官,親手領(lǐng)取寫諫章的用紙,除寫奏章直接向皇帝陳述意見之外,有可以解救人民疾苦,彌補時政的缺失,而又難于直接說明的事項,就寫成詩歌,慢慢地讓皇帝知道。

          首先是用來開闊皇帝的見聞,對他考慮和處理國家大事有所幫助。

          其次是報答皇帝的恩情獎勵,盡到諫官的職責(zé)。

          最后是實現(xiàn)個人平生振興詩道的心愿。

          沒有想到,心愿沒有實現(xiàn)而悔恨已經(jīng)產(chǎn),詩歌沒有聞于上,而誹謗卻已經(jīng)形成了。

          我還要請你允許我把這件事徹底地說說。

          凡是聽到我的《賀雨詩》,眾人就一起喧嚷起來,已經(jīng)認為不合適了。

          聽到我的《哭孔戡詩》,眾人就面呈怒色,都不高興了。

          聽到《秦中吟》,有權(quán)勢的顯貴和近臣都相視變色。

          聽到我的樂游園寄足下詩,執(zhí)政者就扼腕痛恨。

          聽到我的《宿紫閣村詩》,掌握軍權(quán)的人就切齒痛恨。

          大都這樣,不能全都舉出了。

          與我沒有交誼的人說我是沽名釣譽,惡意攻擊,嘲笑誹謗。

          假使是與我有交誼的,就以牛僧孺揭露時政而被斥逐的教訓(xùn)警戒我,甚而我的兄弟妻子都認為我是錯的。

          那認為我沒錯的,整個世上也不過二三個人。

          有一個鄧魴,看見我的詩就高興,不久他就死了。

          還有一個唐衢,讀了我的詩就哭泣,不久唐衢也死去了。

          另外就是你的情況了,而你十年來又困頓到這步田地。

          難道六義四始的傳統(tǒng),上天就要破壞它而不能支持了嗎

          還是我不知道上天的意愿就是不讓人民疾苦聞于皇帝呢

          要不然的話,為什么有志于做詩的人不順利到這樣嚴(yán)重的地步呢

          但是,我自己也思量過,我只不過是關(guān)東一個普通人罷了。

          除去讀書作文之外,其它事是胡胡涂涂一無所知,甚至連書法、繪畫、弈棋、博戲那樣可以與眾人交換聯(lián)歡的事,我都一無通曉。

          就是說,我的愚笨是可想而知了。

          當(dāng)初應(yīng)進士試的時候,朝廷里面連一個疏遠的親戚也沒有,達官之中連一個曾有過一面之識的朋友也沒有。

          爭取功名我不善于奔走趨附。

          科舉考試我也沒有可靠的憑借。

          但是,十年之間我卻三次中第,名聲為眾人所知,足跡達到侍從之官。

          在朝廷之外與賢俊之士相交結(jié),在朝廷之中就服侍皇帝。

          開始我是由于文章知名的,最后又由于文章獲罪,那也是應(yīng)該的。

          最近,又聽親戚朋友們私下說:禮部、吏部舉行贊揚人才的考試,多用我應(yīng)試的賦和判詞做為標(biāo)準(zhǔn)。

          其余詩句,也經(jīng)常在人們的口上流傳。

          我感到很慚愧,也不相信這件事。

          到第二次來長安的時候,又聽說有個軍使高霞寓,要聘娶一個歌妓。

          歌妓大夸其口說:“我能唱白學(xué)士的《長恨歌》,怎么能同別的歌妓一樣呢

          ”因此,就抬高了身價。

          足下書信中還說過,到通州的時候,看見近江的客舍柱子上有題寫我的詩的,那又是誰呢

          以往我經(jīng)過漢南的時候,恰好趕上主人集合一群歌妓,為別的賓客做樂。

          那些歌妓看我來了,就指著我互相使眼色說:“這就是《秦中吟》、《長恨歌》的作者。

          ”從長安直到江西,一路三四千里,凡是地方學(xué)校、佛寺、施舍、行舟之中,經(jīng)常有題寫我的詩的,平民、僧眾、寡婦、未嫁的姑娘也總有歌唱我的詩的。

          這的確是微末的小枝,沒什么值得稱道的,但是現(xiàn)在時俗所重視的,也正是在這一點上。

          即使前代有才能的人物如王褒、揚雄,前輩如李白、杜甫,心情也是注重這一點的。

          古人說:“名聲是天下所共有的器物,不要索取過多。

          ”我是什么人,我獲得現(xiàn)時的名聲已經(jīng)夠多了。

          既要獲得現(xiàn)實的名聲,又要獲取現(xiàn)實的富貴,假使我自己成為造物主,能夠同時都給予嗎

          我現(xiàn)在的困窮,是理所當(dāng)然的。

          況且詩人向來是多難的,像陳子昂、杜甫,都是做一個普普通通的拾遣,而一直困難到死。

          李白、孟浩然一輩,連最低級的官職都沒做過,窮極潦落一生。

          近來,孟郊年已六十了,才最后試用做個協(xié)律郎,張籍已經(jīng)五十歲了,也沒超過一個太常寺的太祝。

          他們都是什么人物呵

          他們是什么人物呵

          況且我的才能又趕不上他們。

          現(xiàn)在我雖說被降職調(diào)到遠方的州郡,做個佐貳之官,但是官階還是五品,月俸四五萬,寒天有衣穿,饑餓有飯吃,除去供給自身之外,還能養(yǎng)活家人,也算對得起白家的先輩了。

          微之微之呵,請不要為我憂慮吧

          我?guī)讉€月來,在搜檢書函過程中,得到新舊詩,按種類的不同,分了卷別。

          自做左拾遺以來,凡是所遇所感,與美刺興比有關(guān)的詩,還有自武德到元和年間即事立題而寫的詩,題做《新樂府》,共一百五十首,叫做諷諭詩。

          又有時公事完畢回家獨處,有時辭官閑居,滿足生活,保養(yǎng)元氣,隨意地吟詠性情的詩一百首,叫做閑適詩。

          又有受到外在事物的觸動,激起內(nèi)在的思想感情,隨著所感所遇而以歌唱表現(xiàn)出來的詩一百首,叫做感傷詩,又有五言、七言的絕句,長自一百韻短至二韻的四百多首,叫做雜律詩。

          一共十五卷,大約八百首。

          將來我們相見的時候,一定全部送給你。

          微之,古人說:“不見用的時候就只顧自我修養(yǎng),見用的時候就要為天下人造福。

          ”我雖然不賢,也常常以這兩句話為師。

          大丈夫所堅守的是圣賢的大道,所等待的是時機。

          時機到來,就是作云的龍,搏風(fēng)的鵬,生氣勃勃,勇往直前。

          時機不來,就是深山的豹,遠空的鴻,安安靜靜地,引身而退。

          仕進退隱,往何處而不怡然自樂呢

          因此,我的志向是在造福于天下,我的行為是在只顧自我修養(yǎng)。

          我所奉行并貫徹始終的是圣賢的大道,以言詞表達出來的就是詩歌。

          所謂諷諭詩,表達的就是造福天下的志向;所謂閑適詩,表達的就是只顧自我修養(yǎng)的思想。

          因此,讀了我的詩,就知道我所堅持的圣賢之道了。

          其余的雜律詩,有的是為一時一物所引起來的,有的是為一笑一吟所激發(fā)出來的,都是隨意成章,并不是我平生所重視的,只是在親戚朋友聚合離散之間,用它排除離別之苦,增加聚會的歡樂的。

          現(xiàn)在選編之時,本能刪去。

          將來有人替我編輯這些詩文,把它們略去就可以了。

          微之,尊重耳聞的,輕視眼見的,崇尚古代的,看不起今天的,是人的常情。

          我不能遠追古代的舊聞做證明,就像近年韋蘇州的歌行,除去才氣超撥,詞藻華麗之外,很接近于以興的手法表達諷諭的意義。

          他的五言詩又高超雅正,安詳適靜,是自成一家的體制。

          現(xiàn)在的作者誰能趕得上呢

          但是韋蘇州在世的時候,人們并不太重視,一定等到詩人死后,人們才珍重他的作品。

          現(xiàn)在我的詩,人們喜愛的,通通不過雜律詩和《長恨歌》以下那些作品。

          時俗所重視的,正是我所輕視的。

          至于那些諷諭詩,意思激切而言語質(zhì)直,閑適詩思慮恬靜,文詞迂緩。

          由于質(zhì)直并迂緩,人們不喜愛也是應(yīng)該的了。

          現(xiàn)在愛我的詩,與我同時活在世上的,就只有足下而已。

          但是,千百年后,怎么能知道再沒有象足下這樣的人出現(xiàn),而了解并喜愛我的詩呢

          因此,八九年來,我與足下做官順利,就以詩互相鑒戒,遭到斥逐就以詩互相慰勉,各自獨居的時候就以詩互相告慰,住在一起的時候就以詩互相娛樂。

          與我相交的和譴責(zé)我的,大都由于詩呵

          比如今年春游長安城南的時候,我與足下在馬上互相作樂,就分別吟詠新穎的短律,不摻雜別的體裁,從皇子陂歸昭國里,互相輪流吟唱,在二十多里的路程上吟詩的聲音一直不斷。

          即使樊宗憲、李景信在旁邊,也沒辦法插嘴。

          了解我的把我看做詩仙,不了解我的把我看做詩魔。

          為什么呢

          心靈勞苦,聲氣耗費,日以繼夜,而不知辛苦,這不是魔又是什么

          與志趣相同的人結(jié)伴,而對美景,有時是花開時節(jié)宴飲以后,有時是月夜之下酒喝得正暢快,吟詠詩句,彼此唱和,竟忘掉了老年將到,即使駕著鸞鶴,去游蓬萊瀛洲這橛的仙山,那種快樂也不會比這更高了。

          那不是仙又是什么

          微之微之,這就是我與你以形體為外物,擺脫與俗人交往的蹤跡,蔑視富貴,輕視人間的原因。

          正在這個時候,你的興致還有余,還要與我把交往的友人的詩全部索取來,選擇其中最好的,譬如張十八的古樂府,李二十的新歌行,盧拱、楊巨源二秘書的律詩,竇七、元八的絕句,廣泛地搜集,精心地選取,把它們編輯起來,稱為《元白往還詩集》。

          諸位君子得知考慮編選他們的詩這件事,沒有不雀躍高興的,把這看做一件大事。

          計劃沒有實現(xiàn),你就被降職調(diào)離,不幾個月我也接著被貶官了。

          性情沒有興致,什么時候能完成,又要為這件事嘆息了。

          我曾經(jīng)跟你說,任何人做文章,都偏私以為自己的好,不忍心刪削,有時缺點就在繁多上,其間好壞自己又辨別不清,一定得依靠朋友做出公允的評價而不加寬容,進行討論刪削,這樣以后繁簡恰當(dāng)不恰當(dāng)才能處理合適。

          況且我與足下,寫文章特別怕繁多,自己尚且認為是毛病,何況他人呢

          現(xiàn)在我們暫且分別編輯詩文,粗略地分出卷次,等到我和足下相見的時候,各人都拿出自己編輯過的東西,以完成過去的心愿。

          但是,又不知何年能相遇,何地能相見,死期一到,該怎么辦呵

          微之微之,知道我的心嗎

          潯陽臘月,江風(fēng)吹來,感到凄苦寒冷。

          歲末很少歡趣,長夜無眠。

          拿來筆鋪下紙,寂靜地坐在燈前,想到哪兒就寫到哪兒,語無倫次,請不要厭煩我的繁雜,暫且用以代替一夕之話吧。

          微之微之,知我心嗎

          樂天再拜。

          聲明 :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聯(lián)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 jinzzs.com 版權(quán)所有

          友情鏈接

          心理測試 圖片大全 壁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