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國之春》是哪國哪一類的歌曲?
《北春》是一首民曲,作于1977年并在一年后流行日本全國。
是一念家鄉(xiāng)的歌曲,當(dāng)時日本有很多為了求學(xué)或謀生而離開北方農(nóng)村的年輕人,這首歌也就在當(dāng)時很是流行。
日文原唱是著名的演歌歌手千昌夫所唱的,雖然這首歌在日本曾由許多的演歌歌手比如大泉逸郎、渥美二朗等翻唱演繹過,可是原汁原味的還是千昌夫所唱的。
創(chuàng)作背景 據(jù)《日本新華僑報》消息,日本《朝日新聞》的資深記者伊藤千尋2010年發(fā)表的一篇報告文學(xué)透露了許多這首歌曲的創(chuàng)作內(nèi)幕。
首先,大家一般都認為《北國之春》里面所歌唱的是日本東北地區(qū)或者北海道的北國風(fēng)情。
其實根本不是,正確地說那是日本中部地區(qū)長野縣一帶的景致。
在長野縣的北八岳山麓、海拔1500米的八千穗高原長著大片的白樺林,據(jù)說那里的白樺樹有100萬株之多,是“亞洲最美的白樺林”。
那里的鄉(xiāng)村小神社里長著春天最早開花的白玉蘭。
1977年正月,作詞家井出博正接受唱片公司的委托為男歌手千昌夫創(chuàng)作一首歌曲。
當(dāng)時千昌夫正在電視上為家鄉(xiāng)巖手縣做廣告,為了突出他所具有的這種北方色彩,歌曲名先定下了,那就是《北國之春》。
可是,井出沒有去過巖手縣,但他想長野縣和巖手縣差不了多少,都是嚴寒地區(qū),對春天的渴望心情是很相同的,于是很自然地想起了小時候度過的鄉(xiāng)村生活:八岳山上吹下來的北風(fēng)突然變成南風(fēng)后,神社里的白玉蘭就綻放了大朵的鮮花,白樺林里的水車小屋和圓木制成的小橋浮現(xiàn)在晨霧中……。
這一切全都自然地變成了井出筆下的歌詞。
他還想起到東京讀大學(xué)后,看到同學(xué)們的宿舍里有他們的母親寄來的鄉(xiāng)下特產(chǎn)。
井出的父親去世早,他是靠在大阪工作的哥哥寄來的生活費度過大學(xué)生活的,于是情不自禁地想象,如果父親還活著,大概一定會和哥哥一起圍坐在火爐前默默對飲。
對家鄉(xiāng)和親人的萬千思念極其自然地化成了歌詞。
寫完歌詞后,井出跑到同樣也住在東京的作曲家遠藤實的家里。
遠藤在走廊里站著讀完歌詞,對他說:“你就喝一會兒威士忌等著吧。
”說完,遠藤拿著歌詞上了2樓。
不料,才過了5分鐘,遠藤就走下樓來。
井出以為遠藤忘了什么東西,可是遠藤對他說:“曲子創(chuàng)作完了
” 后來,遠藤在他的著作《幸福的源流》一書中,對這5分鐘是這么描述的:“我的腦中鮮明地浮現(xiàn)出故鄉(xiāng)新潟的春天景色。
”兒時家里貧窮,深夜的雪花會吹進屋里,落在枕邊,冷得他直哭。
所以迎來春暖花開碧空萬里的那種高興心情也就格外的強烈。
正因為有著這樣的經(jīng)歷,所以曲子一氣呵成,只是把歌詞的“北國之春” 改成了“北國之春天,啊,北國之春天”,以便能夠更加強調(diào)迎春的喜悅心情。
另外,就是把“故鄉(xiāng)啊故鄉(xiāng)我的故鄉(xiāng),我要回你懷中”改成了“故鄉(xiāng)啊故鄉(xiāng)我的故鄉(xiāng),何時能回你懷中”,把返鄉(xiāng)的意志改成了返鄉(xiāng)的愿望,突出了想返回故鄉(xiāng)而實際不可能返回故鄉(xiāng)的那種惆悵的心情,增強了現(xiàn)實感。
他們馬上叫來千昌夫,彈起鋼琴,讓他試唱。
千昌夫一邊唱,腦里卻一邊浮現(xiàn)出他在故鄉(xiāng)巖手縣所看到的那些穿著皺皺巴巴的風(fēng)衣的鄉(xiāng)親們。
后來,千昌夫不顧反對,就是這樣穿著一身皺皺巴巴的風(fēng)衣走上電視臺高唱這首戀鄉(xiāng)之歌的。
那時候,日本經(jīng)濟還在持續(xù)增長,日本的民工基本都是來自新潟等東北地區(qū)的人,這是些特別能夠吃苦耐勞的人。
他們從這首歌中看到了自己的身影,聽到了自己想說而沒有說出的心聲,于是歌曲火了。
到1979年,唱片賣出去500萬張,成了日本全國的國民歌。
歌聲還跨出了國境,1988年中國大陸將其評為“過去10年最為人們所熟悉的外國歌曲”。
這首歌曲還在泰國、蒙古、印度、越南、菲律賓、美國夏威夷、巴西唱開,成了一首為15億人所喜愛的歌曲。
日語歌詞 1、日語原版 日語名稱:北國の春 一 電子琴曲譜 白(しら)樺(かば) 青空(あおぞら) 南風(fēng)(みなみかぜ),こぶし咲(さ)くあの丘(おか),北(きた)國(ぐに)の,ああ,北(きた)國(ぐに)の春(はる),季(き)節(jié)(せつ)が都會(とかい)ではわからないだろうと,屆(とど)いたおふくろの小(ちい)さな包(つつ)み,あの故郷(ふるさと)へ帰(かえ)ろうかな,帰(かえ)ろうかな。
二 雪(ゆき)とけ せせらぎ 丸(まる)木(き)橋(ばし),落(か)葉(ら)松(まつ)の芽(め)がふく,北(きた)國(ぐに)の,ああ,北(きた)國(ぐに)の春(はる),好(す)きだとお互(たが)いに言(い)いだせないまま,別(わ)かれてもぅ五(ご)年(ねん)あのこはどうしてる,あの故郷(ふるさと)へ帰(かえ)ろうかな,帰(かえ)ろうかな。
三 山(やま)吹(ぶき) 朝(あさ)霧(ぎり) 水(すい)車(しゃ)小(ご)屋(や),童(わらべ)唄(うた)聞(き)こえる,北(きた)國(ぐに)の,ああ,北(きた)國(ぐに)の春(はる),兄(あに)貴(き)も親父(おやじ)似(に)て無(む)口(くち)なぶたりが,偶(たま)には酒(さけ)でも飲(の)んでいるだろうか,あの故郷(ふるさと)へ帰(かえ)ろうかな,帰(かえ)ろうかな。
2、日語羅馬音注音版 しらかば, あおぞら, みなみかぜ shi ra ka ba, a o zo ra, mi na mi ka ze こぶし さく あのおか きたぐにの ko bu shi sa ku a no o ka ki ta gu ni no ああ,きたぐにの はる a a, ki ta gu ni no ha ru きせつが とかいでは わからないだろうと ki se tsu ga do ka i de wa wa ka ra na i da ro to とどいた おふくろの to do i ta o fu ku ro no ちいさな つつみ qi i sa na tsu tsu mi あの ふるさとへ かえろかな, かえろかな a no fu ru sa to e ka e ro ka na, ka e ro ka na ゆきどけ, せせらぎ, まるきばし yu ki do ke, se se ra gi, ma ru ki ba xi からまつの めが ふく きたぐにの ka ra ma tsu no me ga fu ku ki ta gu ni no ああ,きたぐにの はる a a, ki ta gu ni no ha ru すきだと おたがいに いいだせないまま su ki da to o ta ga yi ni i i da se na i ma ma わかれて もう ごねん, wa ka le te mo wu go ne n あの こは どうしてる a no ko wa do wu shi te lu あの ふるさとへ かえろかな, かえろかな a no fu ru sa to e ka e ro ka na, ka e ro ka na やまぶき, あさぎり, すいしゃごや ya ma bu ki, a sa gi ri, su yi sya go ya わらべうた きこえる きたぐにの wa ra be wu ta ki ko e ru ki ta gu ni no ああ,きたぐにの はる a a, ki ta gu ni no ha ru あにきも おやじにで むくちな ふたりが a ni ki mo o ya ji ni de mu ku qi na fu ta ri ga たまには さけでも ta ma ni wa sa ke de mo のんでる だろか no n de lu da ro ka あの ふるさとへ かえろかな, かえろかな a no fu ru sa to e ka e ro ka na, ka e ro ka na 編輯本段中文歌詞 1、蔣大為版 亭亭白樺,悠悠碧空,微微南來風(fēng),木蘭花開山崗上,北國的春天啊,北國的春天已來臨。
城里不知季節(jié)變換,不知季節(jié)已變換。
媽媽猶在寄來包裹,送來寒衣御嚴冬。
故鄉(xiāng)啊故鄉(xiāng),我的故鄉(xiāng),何時能回你懷中。
殘雪消融,溪流淙淙,獨木橋自橫,嫩芽初上落葉松,北國的春天啊,北國的春天已來臨。
雖然我們已內(nèi)心相愛,至今尚未吐真情。
分別已經(jīng)五年整,我的姑娘可安寧。
故鄉(xiāng)啊故鄉(xiāng),我的故鄉(xiāng),何時能回你懷中。
棣棠叢叢,朝霧蒙蒙,水車小屋靜,傳來陣陣兒歌聲,北國的春天啊,北國的春天已來臨。
家兄酷似老父親,一對沉默寡言人,可曾閑來愁沽酒,偶爾相對飲幾盅。
故鄉(xiāng)啊故鄉(xiāng),我的故鄉(xiāng),何時能回你懷中。
2、鄧麗君版(《榕樹下》) 我衷心的謝謝你 一份關(guān)懷和情意 如果沒有你 給我愛的滋潤 我的生命將會失去意義 我們在春風(fēng)里陶醉飄逸 仲夏夜里綿綿細雨 玲聽那秋蟲它輕輕在 北國之春曲譜 呢喃冰雪花飄滿地 我的平凡歲月里 有了一個你 顯得充滿活力 我衷心的謝謝你 讓我忘卻煩惱和憂慮 如果沒有你 給我鼓勵和勇氣 我的生命將會失去意義 我們在春風(fēng)里陶醉飄逸 仲夏夜里綿綿細雨 玲聽那秋蟲它輕輕在 彌漫的雪花飄滿地 我的平凡歲月里 有了一個你 顯得充滿活力 3、劉德華版北國之春之榕樹下之故鄉(xiāng)的雨 青青白樺 悠悠碧空 微微南來風(fēng) 木蘭花開山崗上 北國之春天 啊 北國之春天已來臨 城里不知季節(jié)變換 不知季節(jié)已變換 媽媽猶再寄來包裹 送來寒衣御嚴冬 故鄉(xiāng)啊故鄉(xiāng) 我的故鄉(xiāng) 何時能回你懷中 路邊一棵榕樹下 是我懷念的地方 晴朗的天空 涼爽的風(fēng) 還有醉人的綠草香 和你繞過小路彎彎 情人山坡看斜陽 晚霞照上你的臉 情話綿綿說不完 啊 你可想起榕樹下 可曾想起綠草香 一封家書 一聲關(guān)注 一句平常的體己語 令我快慰 心里滿是暖意 猶如令我置身春暉里 重提到家中檐前舊燕 重回舊里家中居 信中寫到家鄉(xiāng)的雨 滴滴細雨話兒時 問我有否記掛舊燕子 家鄉(xiāng)的細雨 4、葉啟田(閩南語)版 晴空萬里 白云滿天 輕風(fēng)吹身邊 引阮想起故鄉(xiāng)春天時 啊故鄉(xiāng)春天時 油花滿山送來香味 美麗好景致 離開已經(jīng)有五年 郁悶心空虛 可愛的伴侶 叫我倒返去 叫我倒返去 山明水青 景色優(yōu)美 日落黃昏時 引我思念故鄉(xiāng)心愛伊 啊故鄉(xiāng)心愛伊 你的形影 你的情誼 不甘放抹記 又過一年的春天 猶原真稀微 可愛的伴侶 叫我倒返去 叫我倒返去 晴空萬里 白云滿天 輕風(fēng)吹身邊 引阮想起故鄉(xiāng)春天時 啊故鄉(xiāng)春天時 油花滿山送來香味 美麗好景致 離開已經(jīng)有五年 郁悶心空虛 可愛的伴侶 叫我倒返去 叫我倒返去 5.粵語版(《故鄉(xiāng)的雨》) 故鄉(xiāng)的雨 一封家書 一聲關(guān)注 一句平常的體己語 令我快慰 心里滿是暖意 猶如令我置身春暉里 難忘記我學(xué)牛郎騎父背 童謠漫唱一家歡喜 信中寫到家鄉(xiāng)的雨 滴滴細雨話兒時 問我有否記掛舊燕子 家鄉(xiāng)飛去 爸爸的心 媽媽的意 充滿慈祥的關(guān)注 入我眼里 心里滿是歉意 繁忙鬧市看不到喜歡的雨 重提到家中檐前舊燕 童謠漫長一家歡喜 信中寫到家鄉(xiāng)的雨 滴滴細雨話兒時 問我有否記掛舊燕子 家鄉(xiāng)飛去 爸爸的心 媽媽的意 充滿慈祥的關(guān)注 入我眼里 心里滿是歉意 繁忙鬧市看不到喜歡的雨 難忘記我學(xué)牛郎騎父背 童謠漫唱一家歡喜 母親的笑深深記 滴滴細雨話兒時 問我有否記掛舊燕子 家鄉(xiāng)飛去
朱自清《春》的讀后感
春天是我們非常熟悉的季節(jié),但往往又會給人帶來煥然一新驚喜的。
在描寫春天的文章長廊中,我最喜歡的就是朱自清寫的《春》了。
他那栩栩如生、獨一無二的語句,像小河的流水般灌溉進我的心里,雖然現(xiàn)在是冬天,但我似乎感覺到了春天生機勃勃的氣息。
眼前仿佛呈現(xiàn)出一幅鳥語花香的春景圖。
“吹面不寒楊柳風(fēng)。
”從中,我能感覺到,風(fēng)是多么地溫柔呀
像是母親的手在撫摸著一樣,而且在空氣中還夾著清新的土味、醞釀著淡淡的花香。
要是能漫步在這種仙界般的美好春光里,一定是舒服極了,愜意極了
此時此刻我真是希望能穿越時空,到達這么美、還充滿了詩意的春天去啊
朱自清給春天的鳥,“恩賜”了一個美妙的嗓子。
“鳥兒將巢安在繁花綠葉當(dāng)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喚友地賣弄著清脆的喉嚨,唱出婉轉(zhuǎn)的曲子,跟著輕風(fēng)流水應(yīng)和著。
”這樣的境界,就像在奇妙的童話世界里似的。
但是,即使鳥兒的天賴之音再好、再美,也比不上那新春的雨水呀
俗話說“春雨貴如油”。
“一年之計在于春”在這個美好的季節(jié),是最適合放風(fēng)箏了。
朱自清在春天看到了一個熱鬧的場面,在“城里鄉(xiāng)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也趕趟兒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
”人們都以歡笑和努力,滿心歡喜地迎接著春天,迎接著新的一年、新的開始。
一直為現(xiàn)在的美好生活而奮斗…… 春天,是希望的種子、是生命的開始、是美麗的象征。
我從朱自清寫的《春》中,看到了我們祖國美好的未來。
人們在努力地工作著、奮斗著,從希望的春天開始,為我們的世界多添一份光彩。
請大家就從現(xiàn)在做起,憧憬著我們的未來,一起來為明天而努力吧
我們最近剛剛學(xué)了一篇抒情散文《春》,作者是朱自清,這篇文章描寫出作者對江南春天的贊美,作者抒發(fā)了對春天的喜愛、贊美之情,表現(xiàn)了作者熱愛生活、積極進取的思想感情。
每一個局部中抓住了江南景物的特點,把文章描寫的五幅生動的圖畫。
主要突出了江南春天的新、美、力。
作者描寫春雨時,既正面描寫雨的形態(tài),又通過雨中景物進行側(cè)面描寫,文中描寫了五種景物:樹、草、人、燈、由和房,作者在文章中寄托了一種喜愛、歡悅的感情。
在作者心目中,春風(fēng)也是有性格的,江南春風(fēng)的性格是輕柔溫暖,北京的性格是訊猛強勁。
作者用的是對比的手法,表達了自己喜愛北國春風(fēng)的感情。
《春》的語言非常精美,準(zhǔn)確生動,樸實鮮活。
讀了這篇文章讓我學(xué)到了很多東西,比如怎樣寫好一篇好的文章,要按怎樣的順序來寫散文,像文中“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
”作者用這種手法來描寫花的多,讓我受益非淺。
文章中分了幾個方面:盼春圖、春草圖、春花圖、春風(fēng)圖、春雨圖和迎春圖,主要是盼春圖、繪春圖和贊春圖。
我認為我們的學(xué)習(xí)也應(yīng)該像“一年只季在于春。
”這句話一樣,剛剛開始新的學(xué)習(xí),有的是時間,有的是希望,我們應(yīng)該把握住這個緊要的關(guān)頭,把基礎(chǔ)打好。
作者賜予了春生命,我們也讓我們的學(xué)習(xí)也像剛破土而出的樹苗一樣,經(jīng)過風(fēng)吹雨打變成蒼天大樹
同學(xué)們,有一位作家說過: “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不在事物本身,而是你握不住的一剎那。
”讓我們把握住“最美好的事物”,努力向上,相信我們會做的很好的
選一篇吧,我比較喜歡第二篇O(∩_∩)O哈
讀完《沁園春雪》后的感受
當(dāng)我讀的《沁園春,雪》,生有感悟的時候,仿佛又看到了那個中華人民覺得出色的人物角色一一,不由得想起毛主席寫詩時心中的豪放風(fēng)格,磅礴氣勢,廣闊的胸懷,這首詩中用藏著我們祖國壯麗山河的畫卷,使人讀后對毛主席氣壯山河的豪邁之情,佩服不已
金秋詩會感想作文400字
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譯文: 從孤山寺的北面到賈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剛與堤平,白云重重疊疊,同湖面上的波瀾連成一片。
幾處早出的黃鶯爭著飛向向陽的樹木,誰家新來的燕子銜著春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繽紛的春花漸漸要迷住人的眼睛,淺淺的春草剛剛能夠遮沒馬蹄。
我最喜愛西湖東邊的美景,游覽不夠,尤其是綠色楊柳蔭下的白沙堤。
【賞析一】 這詩是長慶三或四年春(823-824)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所作。
錢塘湖是西湖的別名。
提起西湖,人們就會聯(lián)想到蘇軾詩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飲湖上初晴后雨》)讀了白居易這詩,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宜笑的西施的面影,更加感到東坡這比喻的確切。
樂天在杭州時,有關(guān)湖光山色的題詠很多。
這詩處處扣緊環(huán)境和季節(jié)的特征,把剛剛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繪得生意盎然,恰到好處。
“孤山寺北賈亭西”。
孤山在后湖與外湖之間,峰巒聳立,上有孤山寺,是湖中登覽勝地,也是全湖一個特出的標(biāo)志。
賈亭在當(dāng)時也是西湖名勝。
有了第一句的敘述,這第二句的“水面”,自然指的是西湖湖面了。
秋冬水落,春水新漲,在水色天光的混茫中,太空里舒卷起重重疊疊的白云,和湖面上蕩漾的波瀾連成了一片,故曰“云腳低”。
“水面初平云腳低”一句,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輪廓。
接下兩句,從鶯鶯燕燕的動態(tài)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從秋冬沉睡中蘇醒過來的春意生動地描繪了出來。
鶯是歌手,它歌唱著江南的旖旎春光;燕是候鳥,春天又從北國飛來。
它們富于季節(jié)的敏感,成為春天的象征。
在這里,詩人對周遭事物的選擇是典型的;而他的用筆,則是細致入微的。
說“幾處”,可見不是“處處”;說“誰家”,可見不是“家家”。
因為這還是初春季節(jié)。
這樣,“早鶯”的“早”和“新燕”的“新”就在意義上互相生發(fā),把兩者聯(lián)成一幅完整的畫面。
因為是“早鶯”,所以搶著向陽的暖樹,來試它滴溜的歌喉;因為是“新燕”,所以當(dāng)它啄泥銜草,營建新巢的時候,就會引起人們一種乍見的喜悅。
謝靈運“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登池上樓》)二句之所以妙絕古今,為人傳誦,正由于他寫出了季節(jié)更換時這種乍見的喜悅。
這詩在意境上頗與之相類似。
詩的前四句寫湖上春光,范圍上寬廣的,它從“孤山”一句生發(fā)出來;后四句專寫“湖東”景色,歸結(jié)到“白沙堤”。
前面先點明環(huán)境,然后寫景;后面先寫景,然后點明環(huán)境。
詩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終,從點到面,又由面回到點,中間的轉(zhuǎn)換,不見痕跡。
結(jié)構(gòu)之妙,誠如薛雪所指出:樂天詩“章法變化,條理井然”(《一瓢詩話》)。
這種“章法”上的“變化”,往往寓諸渾成的筆意之中;倘不細心體察,是難以看出它的“條理”的。
“亂花”“淺草”一聯(lián),寫的雖也是一般春景,然而它和“白沙堤”卻有緊密的聯(lián)系:春天,西湖哪兒都是綠毯般的嫩草;可是這平坦修長的白沙堤,游人來往最為頻繁。
唐時,西湖上騎馬游春的風(fēng)俗極盛,連歌姬舞妓也都喜愛騎馬。
詩用“沒馬蹄”來形容這嫩綠的淺草,正是眼前現(xiàn)成景色。
“初平”、“幾處”、“誰家”、“漸欲”、“才能”這些詞語的運用,在全詩寫景句中貫串成一條線索,把早春的西湖點染成半面輕勻的錢塘蘇小小。
可是這蓬蓬勃勃的春意,正在急劇發(fā)展之中。
從“亂花漸欲迷人眼”這一聯(lián)里,透露出另一個消息:很快地就會姹紫嫣紅開遍,湖上鏡臺里即將出現(xiàn)濃妝艷抹的西施。
方東樹說這詩“象中有興,有人在,不比死句。
”(《續(xù)昭昧詹言》)這是一首寫景詩,它的妙處,不在于窮形盡象的工致刻畫,而在于即景寓情,寫出了融和駘宕的春意,寫出了自然之美所給予詩人的集中而飽滿的感受。
所謂“象中有興,有人在”;所謂“隨物賦形,所在充滿”(王若虛《滹南詩話》),是應(yīng)該從這個意義去理解的。
(馬茂元) 【賞析二】 絕妙山水不朽詩章——白居易《錢塘湖春行》賞析 世間有一種美妙不過的事情,那就是天才詩人與奇妙山水的遇合。
碧水青山本是大自然的杰作,但它就像養(yǎng)在深閨的處子,有待天才詩人去發(fā)現(xiàn)。
天才詩人才高八斗,錦心繡腸,但他們涌泉般的才思必須找到一個最佳噴發(fā)口。
前者一直在默默等待,后者也在苦苦尋覓。
一旦他們相遇合,碧水青山將成為激發(fā)詩人創(chuàng)作激情和靈感的絕好對象,而天才詩人也將以與世人不同的慧眼靈心和生花妙筆發(fā)現(xiàn)并生動傳神地描繪出它的絕世風(fēng)姿。
于是,作為他們美滿結(jié)合的結(jié)晶,璀璨奪目的詩章誕生了。
因此,天才詩人與奇妙山水的遇合,實在是山水的幸事,詩人的幸事,也是詩壇及后世讀者的幸事。
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與杭州著名的西湖之間,就曾有過這樣一段姻緣。
穆宗長慶二年(822),因國事日非,朝中朋黨傾軋,屢次上書又不被理睬,正任中書舍人的白居易請求外任,被出為杭州刺史。
已值“知天命”之年的白居易不再是那個“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憤激的青年,他的人生態(tài)度多了一份恬淡、超然與從容,從而有了更適宜的心情靜觀世事、領(lǐng)略山水、品味人生。
對于杭州,白居易并不陌生。
青少年時代,因河南家鄉(xiāng)藩鎮(zhèn)戰(zhàn)亂不休,他曾南下投奔在杭州作縣尉的堂兄,在這里生活過一段時間。
這段早年時種下的情愫,使他對杭州除了向往之外,更多了一份親切感。
三十多年過去了,西湖畔的一花一木都還風(fēng)景如舊否
這一切無疑一直在令他夢魂縈牽。
出刺杭州的任命,對他來說可謂正中下懷。
他懷著極其輕松喜悅的心情赴任,途中就寫下了《暮江吟》(一道殘陽鋪水中)這樣的寫景佳制。
到杭州后,他更是詩興大發(fā),留下了一系列描繪這里佳麗風(fēng)光的不朽佳作,《錢塘湖春行》就是其中之一: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此詩當(dāng)作于長慶三年(823)春。
白居易于上年年底到達杭州,大約有許多公務(wù)急需交接處理,加上西湖的冬景畢竟稍遜其它季節(jié)的景致,所以白居易沒有留下游賞之作。
好不容易等到第二年的春天來臨,大自然才剛剛吐露出些許春的消息,白居易就迫不及待地來到了西湖邊。
全詩第一句交待了詩人觀賞西湖的立足點,也是詩人此次“春行”的起點,為以下整個畫面的展開確定了角度。
“孤山”在西湖的里湖與外湖之間,因與其它山不相連接,故名。
據(jù)五代王讜《唐語林》卷六:“貞元(785-804)中,賈全為杭州,于西湖造亭,為‘賈公亭’。
”白居易此次春行距賈全造亭不過二十余年,“賈公亭”當(dāng)還存在,但現(xiàn)在已難覓它的蹤跡。
據(jù)白居易此詩,則賈公亭大致也在孤山的西北側(cè),則白居易此行的起點大約在今里西湖西岸的北山路中段。
到過西湖的人都知道,這是觀賞西湖景致的頗佳角度。
從這里人們的視線可作扇面延伸,既能一目了然地看清里西湖,又可透過白堤看到外西湖更開闊澹遠的湖面,有近有遠,虛實相參,西湖的美景可盡收眼中。
第二句是總寫。
詩人來到湖邊,首先自然是放眼四望,以求對西湖此時的景象有一個完整把握。
只見春水方生,湖面一改冬日的淺涸,變得滿滿蕩蕩,似蘊含著無限生機。
“初平”不一定最滿,但意味著它方興未艾,還有一種繼續(xù)上漲的勢頭,這是比已達到穩(wěn)定的飽和更能喚起觀賞者興奮之情的景象。
因為事物最美好的時光不一定是它達到盛滿狀態(tài)的時刻,而往往在于它蓬勃向上之時。
云腳低垂也正是春天特有的景象,它似乎隨時都有可能霈然作雨,催生萬物。
總之,春天來了,大自然的一切都從冬眠中蘇醒過來,都變得那么活躍,那樣時刻滋生著變化。
更值得玩味的是詩人的筆法。
無論是交待觀賞的立足點,還是總體描繪湖上景象,他都不是呆板地描敘。
寫位置,他忽北忽西;寫景致,他忽高忽低。
左右變幻,上下呼應(yīng),跌宕多姿,隱約透露出詩人既興奮又閑暇、既深情又從容的觀賞心態(tài),并為全詩定下了輕松活潑的情感基調(diào)。
如果說首聯(lián)是長鏡頭似地總寫西湖的山寺云水,那么頷聯(lián)則是目光收回,進行局部特寫,著意刻劃早春西湖的花鳥。
詩人仍然不作呆板靜止的描繪,而是換以疑問的語氣出之。
寫早鶯爭樹,問“幾處”,可見不是處處;寫新燕啄泥,問“誰家”,可見不是家家。
這不僅極有分寸地準(zhǔn)確描繪了早春時節(jié)特有的景色,而且詩人自身那忽為爭樹的早鶯所迷、忽而又為掠過的燕子所吸引、完全沉浸在這一派鶯歌燕舞的早春景色中、時驚時疑、時喜時笑的姿態(tài)神情,也栩栩如生地展現(xiàn)在讀者目前。
方東樹評此詩“象中有興,有人在,不比死句”(高步瀛《唐宋詩舉要》引),是深得此中三昧的。
頸聯(lián)兩句,詩人將目光再次稍稍推開,有似中距離的觀照,轉(zhuǎn)而重點寫早春西湖的花草。
上聯(lián)中的鶯燕是靈巧飛動的,而詩人則基本不動,在那里左顧右盼,四處打量。
本聯(lián)中花草是靜止不動的,而詩人仍不肯作靜止的描寫。
他反客為主,讓自身動起來,走馬觀花,于是不動的花草也動了起來。
不了解詩人與景物之間這一動與不動位置的變化,就不能理解花為何是“亂花”,花怎能迷人眼;為何是“淺草”來“沒”、“馬蹄”,而不是“馬蹄”踏“淺草”。
其實花并不“亂”,也沒有有意來迷人眼,這只是詩人騎馬一路穿行而產(chǎn)生的主觀感覺。
前四句畫面中的景物都是動的,但整個畫面本身沒有動。
這一聯(lián)則畫面中的景物基本不動,而整個畫面快速切換,構(gòu)成一種動靜交錯之致。
同時,“漸欲”、“才能”與“初平”等相呼應(yīng),再次突出了早春景色的特點。
尾聯(lián)兩句,詩人將視線重新推向遠處的白沙堤和湖東,描繪西湖的總體輪廓,以與首聯(lián)相照應(yīng),使全詩的內(nèi)容更加完足。
如果說前六句都是實寫,那么這兩句是虛寫;如果說前六句是景中含情,那么這兩句是情中有景。
詩人終于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悅依戀,坦言自己的“最愛”。
同時,它也將讀者的目光引向一個更廣闊的境界,那里堤痕隱約,綠樹掩映,一切是那樣的清麗,又帶著一層朦朧。
讀者在欣賞前面各種景致的基礎(chǔ)上,可以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
虛實相生,全詩的意境得到了拓展。
我們能夠分析的是此詩的技法,詩人也很可能或經(jīng)過精心的謀篇布局、或不假思索地運用了這些技法。
但僅靠技法寫不出好詩。
白居易對大自然的無比熱愛和不朽才思與西湖美麗風(fēng)光的美滿結(jié)合,是作為歌詠西湖最優(yōu)美樂章之一的這首詩歌問世的根本原因。
杭州西湖名聞天下,與眾多文人學(xué)士對她的動人贊美是分不開的。
在這個行列中,我們忘不了白居易,也不會忘記這首《錢塘湖春行》。
(廖可斌) 【賞析三】 鶯歌燕舞 西湖春色天堂景 萬紫千紅 風(fēng)流太守花間客 ——白居易七律詩《錢塘湖春行》賞析 白居易是在長慶二年(公元822年)的七月被任命為杭州剌史的,而在寶歷元年(公元825年)三月又出任了蘇州剌史,所以這首《錢塘湖春行》應(yīng)當(dāng)寫于長慶三、四年間的春天。
錢塘湖是西湖的別名。
中國歷史上,在天堂杭州當(dāng)剌史的可以說是不乏名人,不過,最有名的要算是唐朝和宋朝的兩位大文豪白居易和蘇東坡了。
他們不但在杭州任上留下了叫后人緬懷的政績,而且也流傳下來許多描寫杭州及其西湖美景的詩詞文章與傳聞軼事,所以又有人們稱他們?yōu)椤帮L(fēng)流太守”。
白居易的七律《錢塘湖春行》就是為人們所熟知的一篇,這首詩不但描繪了西湖旖旎駘蕩的春光,以及世間萬物在春色的沐浴下的勃勃生機,而且將詩人本身陶醉在這良辰美景中的心態(tài)合盤托出,使人在欣賞了西湖的醉人風(fēng)光的同時,也在不知不覺中深深地被作者那對春天、對生命的滿腔熱情所感染和打動了。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詩歌的第一句是地點,第二句是遠景。
孤山坐落在西湖的后湖與外湖之間,峰巒疊翠,上有孤山寺,登山觀景,美不勝收。
賈亭,又叫賈公亭,據(jù)《唐語林》卷六載,貞元中,賈全任杭州剌史時,曾在西湖造亭,杭人稱其為賈公亭,未五六十年后廢。
貞元是唐德宗的年號,從公元780年到805年。
白居易寫此詩時,其亭尚在,也算是西湖的一處名勝。
白居易一開始來到了孤山寺的北面,賈公亭的西畔,放眼望去,只見春水蕩漾,云幕低垂,湖光山色,盡收眼底。
“初平”所表達的是白居易對春日里西湖的一種特有的感受。
由于連綿不斷的春雨,使得如今的湖面看上去比起冬日來上升了不少,似乎眼看著就要與視線持平了,這種水面與視線持平的感覺只有人面對廣大的水域才可能有的感覺,也是一個對西湖有著深刻了解和喜愛的人才能寫出的感受。
此刻,腳下平靜的水面與天上低垂的云幕構(gòu)成了一副寧靜的水墨西湖圖,而正當(dāng)詩人默默地觀賞西湖那靜如處子的神韻時,耳邊卻傳來了陣陣清脆的鳥鳴聲,打破了他的沉思,于是他把視線從水云交界處收了回來,從而發(fā)現(xiàn)了自己實際上是早已置身于一個春意盎然的美好世界中了。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乳燕啄新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野草才能沒馬蹄。
”這四句是白居易此詩的核心部分,也就是最為搶眼的句子,同時也是白詩描寫春光特別是描寫西湖春光的點睛之筆。
幾處,是好幾處,甚至也可以是多處的意思。
用“早”來形容黃鶯,體現(xiàn)了白居易對這些充滿生機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愛:樹上的黃鶯一大早就忙著搶占最先見到陽光的“暖樹”,生怕一會兒就會趕不上了。
一個“爭”字,讓人感到春光的難得與寶貴。
而不知是誰家檐下的燕子,此時也正忙個不停地銜泥做窩,用一個“啄”字,來描寫燕子那忙碌而興奮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寫活了。
這兩句著意描繪出鶯鶯燕燕的動態(tài),從而使得全詩洋溢著春的活力與生機。
黃鶯是公認的春天歌唱家,聽著她們那婉轉(zhuǎn)的歌喉,使人感到春天的嫵媚;燕子是候鳥,她們隨著春天一起回到了家鄉(xiāng),忙著重建家園,迎接嶄新的生活,看著她們飛進飛出地搭窩,使人們倍加感到生命的美好。
在對天空中的小鳥進行了形象的擬人化描寫之后,白居易又把視線轉(zhuǎn)向了腳下的植被,“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這也是一聯(lián)極富情感色彩與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寫,充分顯示了白居易對描寫對象的細致觀察以及準(zhǔn)確把握其特征的能力。
花而言其亂,乃至要亂得迷了賞花人的目光,在旁人的詩句中,很少有這種寫法,而這種獨到的感受,卻正是白居易在欣賞西湖景色時切身的體驗,五顏六色的鮮花,漫山野地開放,在湖光山色的映襯下,千姿百態(tài),爭奇斗艷,使得白居易簡直不知把視線投向哪里才好,也無從分辨出個高下優(yōu)劣來,只覺得眼也花了,神也迷了,真是美不勝收,應(yīng)接不暇呀。
“亂花漸欲迷人眼”一句是駐足細看,而“淺草才能沒馬蹄”,則已經(jīng)是騎馬踏青了,在綠草如茵、繁花似錦的西子湖畔,與二三友人,信馬由韁,自由自在地游山逛景,該是一件多么愜意的事情呀,馬兒似乎也體會到了背上主人那輕松閑逸的興致,便不緊不慢地,踩著那青青的草地,踏上那長長的白堤。
詩人在指點湖山、流連光景的不經(jīng)意間,偶然瞥到了,馬蹄在草地上亦起亦落、時隱時現(xiàn)的情景,覺得分外有趣,忍不住將其寫入了詩中,沒想到就是這隨意的一筆,卻為全詩增添了多少活潑情趣和雅致閑情。
著名美學(xué)家別林斯基曾說過,“無論在哪一種情況下,美都是從靈魂深處發(fā)出的,因為大自然的景象是不可能絕對的美,這美隱藏在創(chuàng)造或者觀察它們的那個人的靈魂里。
”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恰恰說明了這一美學(xué)欣賞真理。
因為西湖的景色再美,也會有不盡人意之處,但是在白居易的眼中,它無疑是天下最美的景致,因為他不但善于觀察,而且更善于發(fā)現(xiàn)和體驗。
我們現(xiàn)在每每有逛景不如聽景的體會,或是聽朋友介紹,或是在影視風(fēng)光片中,聽說和看到名勝山水美不勝收,心中不由得生起無限向往之情,可是往往一旦身臨其境,面對真山真水,卻反而覺得遠沒有預(yù)期的那樣動人美麗。
這就是因為我們不能帶著一種發(fā)現(xiàn)欣賞的眼光去看待自然山水,而是帶著一種先入為主的過高的甚至是帶有幾分挑剔的眼光去游山玩水的原因呀。
試想古往今來,西湖向人們展示了多少次美妙的春光
而又有多少人見證了西子湖的春色
可是到頭來,我們?nèi)匀恢荒芤髡b幾位大詩家不多的幾首作品,莫不是西湖只有等到像蘇東坡這樣的大文豪光臨的時候,才像孔雀開屏般地展現(xiàn)她那驚人的美艷
西湖的鳥兒,只有到了大詩人白居易面前,才“爭暖樹”、“啄春泥”不成
其實不論何時何地,西湖都是最美的,我們不是也知道這樣的名句嗎:“若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
” 白居易就是因為有著這樣一副難得的美學(xué)家的欣賞眼光,才能在無數(shù)西湖的游客中,獨具慧眼地發(fā)現(xiàn)它的動人之處,才能真正享受到大自然賜予人類的這一人間天堂。
白居易并沒有看到很多的“早鶯”和“新燕”,只有“幾處”、只見“誰家”而已,要是我們,說不定還會因為沒有到“處處”聞鶯、“家家”有燕的時節(jié),而感到遺憾,心想要是再晚來十天半個月就好了。
可是白居易卻不這樣認為,少有少的好處,正因為少,才是“早鶯”,才是“新燕”,才有一種感知春天到來的喜悅,如果詩人沒有一種年輕的心態(tài)和熱愛生命與春天的胸懷,恐怕就不會被這為數(shù)不多的報春者所打動,所陶醉,而欣然寫下這動人的詩篇了。
也正因為如此,他才能聞花花香,見草草美,為四處點綴的各色野花而心亂神迷,為沒過馬蹄的草地而唏噓感嘆了。
仔細想一想,沒過馬蹄的草地其實是最平常不過的了,觀賞這樣的草坪根本用不著在春天趕到西子湖畔,在我們的街頭綠地就可以了,不過,橫在我們與草坪之間的恐怕有一塊醒目的標(biāo)牌:“請勿踐踏草地”,于是,一切與自然的拉近,也就在剎那間,變成了一句嚴肅的警告,而今天都市里的人們對自然景觀而非人造景觀的漠視或無動于衷也就情有可原了。
不過,白居易是幸運的,因為他有一雙發(fā)現(xiàn)美、發(fā)現(xiàn)春天的眼睛,所以他會在西湖美景中,不能自已,乃至流連忘返:“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白沙堤,即白堤,又稱沙堤或斷橋堤,西湖三面環(huán)山,白堤中貫,在湖東一帶,總攬全湖之勝。
而白居易任杭州剌史時,也確曾修堤蓄水,灌溉民田,不過其堤在錢塘門之北,可是后人多誤以白堤為白氏所修之堤了。
這首詩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記,從孤山、賈亭開始,到湖東、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綠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飽覽了鶯歌燕舞,陶醉在鳥語花香,最后,才意猶未盡地沿著白沙堤,在楊柳的綠陰底下,一步三回頭,戀戀不舍地離去了。
耳畔還回響著由世間萬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贊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瀉出一首飽含著自然融合之趣的《錢塘湖春行》的優(yōu)美詩歌來。
事實上,白居易在這首詩中所表達的那種對于春天或美好事物的敏銳觀察與體驗,在許多古代詩人中都是非常常見的,唯其如此,他們才能像白居易一樣,在春天剛剛來到人間時,就已經(jīng)欣喜地發(fā)現(xiàn),并為之感動不已,激起他們創(chuàng)作的欲望,寫下動人的詩篇,留給后人以豐富的美學(xué)享受。
像白居易那樣,并不會因為只有幾只黃鶯在樹上啼唱,只有幾家房檐下燕子在搭窩而感到遺憾,反而會因此感覺到春天的腳步已經(jīng)越來越近,而感到欣喜異常,從而寫出“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乳燕啄新泥”這樣動人的詩句的例子是很多的。
比如韓愈就有一篇描寫早春的名詩,同樣不是歌頌春光爛漫時的美景,而是為人們展示出一種充滿生機與希望的景象。
詩的名字叫《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韓愈一共寫了兩首,我們不妨向大家介紹第一首: 天街小雨潤如酥, 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 絕勝煙柳滿皇都。
這首詩是寫給他的朋友水部員外郎張籍的,張籍在兄弟中排行十八,所以被稱為“張十八”,這種稱呼在唐代十分流行。
大家熟悉的有高適的《人日寄杜二拾遺》(杜甫),而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詩更是家喻戶曉了。
韓愈這首詩最絕妙的一筆就是第二句,“草色遙看近卻無”了,試想在北方的早春時節(jié),春寒料峭,在常人眼里,哪有一絲春的氣息。
可是一場無聲的春雨過后,一切就不一樣了,大地上,草兒已經(jīng)開始迫不及待地鉆出了地面,冒出了纖細的嫩芽,雖然它們是那樣的不起眼,甚至連你彎下腰去仔細地觀察時,都無法看到生命的綠色,但是,韓愈卻捕捉到了這最早的報春者的形象,它們不是天上翻飛的柳絮,也不是樹上鬧眼的桃花,而是那些默默無聞的小草,那樣的不事張揚,卻又齊心合力,大家一起冒出頭來,使人們遠遠地望去,可以看出那一片充滿生機的漫山遍野的綠色,這是一種多么激動人心的無處不在的春色呀
韓愈為之深有感觸,所以他忍不住告訴朋友,這才是一年四季中最美的景色,也是一年中最可珍惜的時光呀,比起春色滿園、煙花似錦來,更有一番動人的風(fēng)韻與景致呀。
這就是一年之際在于春,而最美好的春光卻是在早春的道理,所以直到今天,我們還會情不自禁地吟出“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 【賞析四】 這是一首觀賞西湖風(fēng)景的詩,是白居易寫景詩中的名篇,作于白居易長慶三年或四年春任杭州刺史時。
錢塘湖,即今杭州西湖,因地處秦代錢唐縣而得名。
春行,春天繞湖而行,觀賞風(fēng)景。
此詩處處緊扣環(huán)境和季節(jié)的特征,把早春的西湖描繪得生機盎然。
前四句寫湖上春光,先點明環(huán)境,然后寫景;后四句專寫湖東景色,然后點明環(huán)境。
前后銜接非常自然。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意為:從孤山寺的北面來到賈亭西邊,湖水新漲與岸相平,與低垂的云氣連成一片。
孤山在西湖之中,把西湖隔為里外二湖,山上有寺,名孤山寺,南朝陳文帝天嘉年間建造。
其地清幽秀麗,為湖中登覽勝地。
賈亭,是唐朝人賈全任杭州刺史時建造。
開端一句點明了詩人春游是從孤山寺、賈亭一帶起程的。
第二句寫詩人了望湖面,春水新漲,幾與岸平,所以說“初平”;天空云氣低垂,接近水面,所以說“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意為:見幾處早春的黃鶯爭相飛往向陽之樹,銜泥筑巢的不知是誰家新來的燕子
這兩句從動物的變化寫早春氣象。
黃鶯兒是春天的歌手,燕兒是候鳥,春天從南方飛來。
所以人們常用“鶯歌燕舞”、“葉綠花紅”來形容春天的景象。
“爭暖樹”、“啄春泥”準(zhǔn)確地寫出了早春乍暖還寒的季節(jié)特征,整個畫面生動有趣,充滿活力。
“幾處”、“誰家”也把握住了早春鳥兒活動的“度”,使人聯(lián)想到齊已《早梅》詩中“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中“一枝”的妙處。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意為:眼觀岸邊野花,漸使游人為之著迷;路上淺淺綠草,僅能把馬蹄遮蓋。
這兩句從植物的變化寫早春景象。
亂花,指各種不知名的野花。
“迷人眼”指野花色彩斑斕,形態(tài)各異,讓人目不暇接。
“漸欲”用得很準(zhǔn)確,說明還不是“野花遍地是”,有漸開漸盛之意。
淺草,剛生長出來的草,“沒馬蹄”既寫出了草淺,也側(cè)面點出騎馬踏春的行跡。
“初平”、“幾處”、“誰家”、“漸欲”以及“才能”等詞語的運用,在全詩寫景句中貫串成一條線索,把早春的西湖點染成半面輕勻的錢塘蘇小小,使人聯(lián)想到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這里的“春”景,既不是“草色遙看近卻無”的不可捉摸,也不是“綠遍山原白滿川”的春意闌珊,它只是給人一個信息:這里很快就會姹紫嫣紅開遍。
剛被披上春天的外衣的西湖,被詩人把握得恰到好處。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意為:最喜愛湖東一帶的美景,在那綠楊陰里的白沙堤上觀光讓人留連忘返。
詩人信馬而游,從孤山寺一帶來到湖東白沙堤,岸邊的野花,路上的嫩草,堤兩旁的綠樹,讓他深深地感受到冬天過后的春的氣息,冗務(wù)之余的賞春的愉悅。
讀《次北固山下》的感受
[編輯本段]賞析 此詩寫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時看到的兩岸春景。
先寫青山重疊,小路蜿蜒,碧波蕩漾,小船輕疾。
“潮平兩岸闊,風(fēng)正一帆懸”描摹長江下游潮漲江闊,波濤滾滾,詩人揚帆東下的壯觀,氣概豪邁。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為歷來傳誦的名句,描繪了晝夜和冬春交替過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悅,由此而引動末句的鄉(xiāng)思,以歸雁傳書表達了作者對家鄉(xiāng)的思念,春景和鄉(xiāng)思和諧交融。
這首題為《次北固山下》的五律,最早見于唐人芮挺章編選的《國秀集》。
唐人殷璠選入《河岳英靈集》時題為《江南意》,但有不少異文:“南國多新意,東行伺早天。
潮平兩岸失,風(fēng)正數(shù)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從來觀氣象,惟向此中偏。
”本文系據(jù)長期傳誦的《次北固山下》。
《河岳英靈集》說詩人王灣“游吳中,作《江南意》(即本詩)。
”詩題作“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在北固山下,顯系即景抒情之作。
“次”字,旅途停頓,此作“停宿”解。
北固山,在今江蘇省鎮(zhèn)江市北,橫插江中,三面臨江,形勢險固,因以為名。
詩人家住洛陽,漫游江南,“往來吳、楚間(《唐才子傳》)”。
這里的俊秀開闊的景色讓他大為驚嘆。
但是,時近年關(guān),旅次異地,又怎不催人頓起鄉(xiāng)關(guān)何處之思!詩中透露出詩人豐富、誠摯、熱烈而深沉的心靈世界。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詩以對偶句發(fā)端,工麗、跳脫。
開篇概寫旅況,融合了空間與時間的蒼茫感。
“客路”,點明自已客游在外,為全詩奠定基調(diào)。
異地的旅次使詩人愁腸百結(jié),泊舟北固山下,極目四望:旅客往來的驛路,從山中繞出,逶迤而上,遙接山頂,遠遠望去,似乎路在青山之外,可知前途尚遠;回望長江,江水浩淼,連接天際,那迅疾飄行的小船,似乎一直飄到綠水前邊,又隱隱約約寓托著因久別家園而悠然思“鄉(xiāng)”之情結(jié)。
景色極美,隱含的情極深。
詩人特別注意選取構(gòu)成畫面的典型事物,創(chuàng)造出各種意象,精心安排,各得其所。
“青山”、“綠水”為世俗熟語,順手拈來置于一個來自北國的南游者的視野之中,新鮮有味,意趣無窮,顯得十分貼切自然且富于生活氣息,同時又為下面的狀物抒情提供了背景緣由和壯闊的審美空間。
寥寥數(shù)字,寫出了人人眼中之景,道出了人人心里的話,為讀者展現(xiàn)了一幅清新闊遠的絕妙圖畫。
倘是詩人自已的船也在行駛,這些景色恐難領(lǐng)略了。
然而,也正因為詩人泊舟山下,所以留心客路伸出青山,行舟前于綠水。
那逶迤宛轉(zhuǎn)盤桓不盡的江流,如同躊躇煩亂的心思,錯綜紛繁,無由覓其端緒。
接著,詩人以工筆狀寫北固山下江面特有的景觀:“潮平兩岸闊,風(fēng)正一帆懸。
” 如果說首聯(lián)寫遠望,那么頷聯(lián)則是寫近景。
江潮上漲,水勢升涌,與岸平齊,水面更顯得開闊無邊,江中行船順風(fēng),一帆高掛。
“闊”字,指陳空間之遼遠,水波漫漫,渺無邊際。
空茫靜寂,清澹怡適。
“岸”是靜的,“帆”是動的,一動一靜,形成鮮明的對比。
靜中見動,使人愈添靜穆之感。
王籍曾在“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的美好景色中,便忽然產(chǎn)生了“此地動歸念,長年悲倦游”的思歸之情。
而詩人王灣呢,遠離故鄉(xiāng)而又行程遙遙,也難免心緒愁悒。
但是這浮動著安恬氣息的青山、綠水、平潮、懸帆諸意象中,卻蘊含著無比活潑的生機。
境界開闊,江風(fēng)喜人,一派多么令人愜意的江南水鄉(xiāng)風(fēng)光,更使詩人在觀賞體娛中產(chǎn)生多么愉悅的審美快感,慢慢地,也就有了心與物化的和諧,原先愁悒的心緒一轉(zhuǎn)而為欣悅。
清麗的語言,鮮明的意象,委婉含蓄地表達了詩人深宛細致的思想感情。
頸聯(lián)則為千古名句:“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上句寫虛景,下句寫實感。
筆力何等千鈞!造意又何等突兀!《河岳英靈集》的撰集者殷潘說:“詩人以來少有此句。
”明代胡應(yīng)麟在《詩藪 內(nèi)編》中贊之曰:“形容景物,妙絕千古。
”詩人站在江面上,放眼望去,殘夜未盡,一輪紅日已從海上涌現(xiàn),好像殘夜帶來了太陽,而不是太陽把早晨帶來似的。
江南的春天似乎來得特別早,春天的根芽仿佛從舊年年底就巳埋伏下來。
精致的意象,清亮明麗的意境,融入了詩人深邃的感情。
舊的一天又消逝了,舊的一年也輕輕地溜走了,而自己卻仍然遠役他鄉(xiāng)。
眼前之景越美,越是觸動纏綿無盡的鄉(xiāng)愁,內(nèi)心那無比深沉的落寞感也越是慢慢地疊向高峰,使詩意重歸到先頭那種愁悒、失落、寂寞的境界。
這十個字,構(gòu)思和煉句都脫盡舊套,翻出新意。
精警、卓犖、自然、妥貼,既不綻露斧痕,而又融洽無間。
可謂極用意處看似不用意,極著力處看似不著力,毫無刻意雕琢之嫌,把江南殘冬而早春的景色推至極致。
詩人如果不是親身體驗過這種生活,是沒有辦法錘煉出這樣的警句的。
無怪乎“張燕公(即宰相張說)手題政事堂,每示能文(能做詩文的人),令為楷式。
” 尾聯(lián)“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由感時而轉(zhuǎn)為思鄉(xiāng)。
歲暮臘殘,神馳故里。
面對眼前“江南佳麗地”,想到自己異鄉(xiāng)飄泊的生活,何時才能回到家鄉(xiāng)洛陽呢?他那歷朝古都的出生地洛陽,有鄉(xiāng)親,有家人,更有事業(yè),------牽縈著游子之心。
離家愈遠,思鄉(xiāng)之情愈濃,首先閃過詩人腦海的,自然是捎封書信回家,可是轉(zhuǎn)念一想,這鄉(xiāng)書如何送去
怎不令人意興闌珊、衷心愀愴
于是,羈旅愁思追逐而來。
“何處達”三字,隱含著多少造化弄人的傷感啊!此時,看到南雁北歸,自然想到雁足傳書的典故,便想把這濃濃的鄉(xiāng)情讓大雁帶到家鄉(xiāng)洛陽。
鄉(xiāng)園既渺不可見,愁思又如斯煩擾,在思歸、而未歸的矛盾心境中,表現(xiàn)出對家鄉(xiāng)的真摯的譴綣和留戀。
這里不言離思,而別意之深長已悠然不盡。
總之,詩篇由遠而近,又由近而遠,多層次地構(gòu)成了一幅天然絕妙的圖畫,在一個恢宏、廣闊的空間里,引出鄉(xiāng)思離情。
情因景見,景因情生,相襯相映,渾然天成,臻至一個真摯強烈的情感與生動獨特的客觀景物交融一體的藝術(shù)境界。
詩情繁富沉郁而迂回不盡,言辭含蓄雋永而婉曲難宣,堪稱唐代抒寫羈旅行役之名篇。
與“潮平兩岸闊,風(fēng)正一帆懸”意思相近的詩詞有: 1.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2.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3.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4.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5.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讀沁園春·雪要用什么樣的語氣讀?要怎樣讀?
用激昂的語氣讀,讀的時候可以參觀相關(guān)音頻。
例: 頓失滔滔:頓字托長些,顯示出氣勢。
欲與天公試比高:高字重讀切托音。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fēng)騷:要讀出惋惜之意 還看今朝:還字到看字稍微托些,朝字是全文高潮要讀出最激昂的氣勢
原文: 北國風(fēng)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望長城內(nèi)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看紅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shù)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 唐宗宋祖,稍遜風(fēng)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數(shù)風(fēng)流人物,還看今朝。
《沁園春·雪》是于1936年(丙子年)2月在山西省石樓縣留村所創(chuàng)作的一首詞。
詩詞分上下兩闋,上闋描寫乍暖還寒的北國雪景,展現(xiàn)偉大祖國的壯麗山河;下闋由主席對祖國山河的壯麗而感嘆,并引出秦皇漢武等英雄人物,縱論歷代英雄人物。
此詞不僅贊美了祖國山河的雄偉和多嬌,更重要的是贊美了今朝的革命英雄。
抒發(fā)偉大的抱負及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