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五蠹》讀后感
《韓非子·五蠹》 【守株待兔寓言故事讀后感】: 兔子在迅猛奔跑時觸到樹蔸(株指樹蔸),折斷脖子而死,只是偶然發(fā)生的事情。
宋人卻因此守候在樹蔸旁邊,希望再次撿到一只兔子。
他沒有想一想,那樣亂跑亂撞的兔子不一定還會出現(xiàn),即使還出現(xiàn)那樣的免子,它也不一定與上一只兔子走同樣的路線。
從哲學(xué)意義上說,這是一個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問題。
偶然發(fā)生的事情,決不能認為以后必然再次發(fā)生。
宋人正是視偶然作必然,才會有守株待兔的愚蠢行為。
這就是本則寓言的哲學(xué)意蘊。
這則寓言的具體諷刺對象是什么呢?作者在同一篇文章里曾有解說:“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dāng)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
”戰(zhàn)國時期的生產(chǎn)力較之前代已有極大的提高,生產(chǎn)關(guān)系也發(fā)生了顯著變化,從而也促進了政治制度和人的行為模式的改變。
在這樣的時代,要治理好一個國家,必須具備新的觀念,采取不同于前代的措施。
韓非正是懷著這樣的認識,倡導(dǎo)人們“不期修古、不法??伞?《五蠹》),宣揚“治民無常,惟治為法,法與時轉(zhuǎn)則治,治與世宜則有功”(《心度》)。
但“欲以先王之政治當(dāng)世之民”的復(fù)古守舊派卻言必稱堯舜,行必效先王,抱禮樂詩書之殘,守仁義道德之舊,給社會的前進帶來明顯的阻礙。
這則寓言以守株待兔的宋人比喻復(fù)古守舊派,意在嘲諷他們落后于時代的愚昧觀念和行為,它告訴人們。
復(fù)古守舊的結(jié)果只能是一無所得而為天下笑。
這則寓言還包涵著其他的客觀意義,既可以用來諷刺那些墨守陳規(guī),只憑過去經(jīng)驗辦事而不知變通的人,也可以用來諷刺那些希圖不經(jīng)過努力而僥幸得到成功的人。
后人以“守株待兔”作為成語使用時,一般也是取這些客觀意義。
這篇寓言中所塑造的宋人形象是頗具典型性的。
《韓非子》有八則寓言故事都以宋人作為保守、愚昧的形象(包括本書入選的《智子疑鄰》、《狗猛酒酸》、《守株待兔》),其他諸子的寓言也常以宋人作為嘲弄對象。
宋是殷商后裔,可能保存了很多舊的風(fēng)俗習(xí)憤,而宋國又出了一個蠢豬式的人物宋襄公,于是“天下之惡歸焉”,成了愚昧保守的典型。
本則寓言非常短小,通篇不足40字,卻簡潔而又生動地寫出了兔子撞死的過程,農(nóng)夫的行為和心理以及事情的結(jié)果,而這件事又有著如此豐富的內(nèi)涵,真可謂尺幅千里。
《韓非子》《難一》二則讀后感一篇 急急急急
五蠹 - 韓韓非子的文章,五蠹( dù ),指社會上的五種人:(一)學(xué)者(指末期的儒家),(二)者(指縱橫家),(三)帶劍者(指游俠),(四)患御者(指依附貴族私門的人),(五)工商之民。
韓非曰:“此五者,邦之蠹也。
”蠹,蛀蟲。
韓非認為這五種人無益于耕戰(zhàn),就像蛀蟲那樣有害于社會。
韓非子里的寓言故事
第一個故事:虞慶的新房子 虞慶是春秋時期有名的辯士,能言善道是出了名的,據(jù)說他能把黃河說得倒流,凋謝的花兒說得再盛開,如果他生活在現(xiàn)在的年代,估計會成為一名有大作為的律師。
虞慶靠著能言善辯,很快地受到當(dāng)時的趙王的賞識,當(dāng)了趙國的大官。
升了官發(fā)了財,虞慶就想著把自己的舊房子推倒了新建一所新房子。
于是,他找來一群能工巧匠來幫他做房子。
有一天,虞慶到新房子的工地去看新房子做得怎么樣了,當(dāng)他看到新房子的框架已經(jīng)建起來了,但是虞慶嫌做得太高了,就跟工匠說:“屋頂做得太高了。
”工匠跟虞慶說:“因為木頭還沒有干透,容易彎曲,而灰漿是濕的,潮濕的灰漿是重的,用沒干透的木頭來承擔(dān)重的灰漿,木頭就更容易彎曲了,房子會容易壞掉的。
”虞慶說:“錯
椽子干了就會伸直,而泥巴干了就會變輕。
如果椽子和泥確實是能夠變干,一天一天泥土變輕木頭變干,即使時間久了,房子也不會倒塌的,你就按我說的做,錯不了。
”木匠聽了,雖然覺得好象不大妥當(dāng),但是也找不到可以反駁虞慶的話,只好拿沒干透的木頭做椽子,做好了房子。
房子是做好了,不久,沒干透的木頭由于承受過重的泥巴而變彎,虞慶的新房子就這樣倒塌了。
讀后感:能言善辯的人都能靠自己的說辭說服別人,可是有時候說服了別人的道理,不一定能行得通。
我叫鄭袖,我的夫君是王,是強大的楚國的王。
在王宮里,他至高無上,雖然我是最受他寵愛的妃,但是后宮佳麗三千,要長久地得到夫君的寵愛,只有美貌是不夠的,還得要有不動聲色的智慧。
在這個比海深的后宮,如果失去了王的寵愛,就會萬劫不復(fù),只聞新人笑,哪管舊人哭,那些失去愛的妃子的哭泣聲,讓我不寒而栗。
可是,我的夫君他是王,是強大的國家的王,所以,不斷地會有新的美人入宮。
最近,楚國的附屬國魏國的王又送來了一個絕色的美人。
魏國的女子柔媚無比,我的王他的心就這樣被迷住了。
有好幾天他都沒有叫我去伺宴了,雖然也會來看我,但都是匆匆而來匆匆而去,只要那個魏國的美人的一聲嬌喚,他就樂顛顛地奉上他的笑臉。
我是王妃,我有管理后宮的權(quán)力,我知道怎么做才更恰當(dāng)。
我把魏美人找來,畢竟是小國的人,看到她身上的飾品不多,品味也不高,我于是把我收藏的飾品選了上好的送了她幾件,又教她宮廷的禮節(jié),教她如何打扮,如何取悅君上。
她漸漸地被我的風(fēng)度所迷,我的王很高興,他說:“我的王妃沒有嫉妒心,知道愛王所愛,真是一個大大的好人。
” 有一天,魏美人又來我這里閑話。
我于是對她說:“王很喜歡你掩嘴而笑的樣子,說這樣很柔媚,很溫柔,他很喜歡。
”第二天,我的侍女就告訴我說:“魏美人現(xiàn)在一見到王,就會掩嘴而笑。
”我漫應(yīng)一聲,覺得這個魏美人很好,很注意聽取別人的意見。
有一天,王來我這里閑談,我是跟隨他最久的人,王其實也是很念舊的人。
他突然問我:“最近魏美人還來你這里嗎
”我說:“來啊,最近她常來,跟我是無話不談呢,真是個可愛的孩子。
”王問:“最近她見到寡人,總是掩著鼻子,為什么呢
”我猶豫了一會,慢慢地說:“不知道為什么啊,也許她是有她的理由吧。
”王一把抓住我的手:“你知道的,你老實說,我不怪你。
”我慌忙跪下,說:“那天她來我這里,隨口說不喜歡王你身上的味道,說王你身上臭,我已經(jīng)警告過她了,不知道她為什么還這樣。
”王一聽,怒形于色,卻什么也不說就走了。
我把宮中的伺衛(wèi)叫來,對他們說:“王的權(quán)力至高無上,他的話你們一定要服從。
” 第二天,王到我這里來,說要開個小宴。
我吩咐侍女們準備好,并叫人把魏美人叫來,說是王叫她伺宴。
不一會兒,魏美人就裊裊娜娜地來了,只見她輕移蓮步,真?zhèn)€是風(fēng)情萬種。
她來到王前,掩嘴輕笑,我一看,不由心底里笑了,到底是學(xué)不象,我只叫她掩嘴,她連鼻子都掩了。
王卻大怒不已,喝令左右把魏美人的鼻子給割了,眾伺衛(wèi)馬上把魏美人拉了出去。
我盈盈向前,奉酒給我的王,歡聲笑語,外面的慘叫聲是傳不到這里來的。
讀后感:在男人的強權(quán)社會里,做一個女人真不幸,做一個貴族的女人更不幸,最不幸的是成為王妃 求 神 雨,牽天扯地地下個沒完,進化的天蝎看著田里被凍壞的大白菜心痛不已。
唉,今年不說是風(fēng)調(diào)雨順和諧社會了嗎
可是這日子怎么越過越難了呢
年初本想把那一群辛苦養(yǎng)大的鴨子賣了可以過上天天吃肉的日子,不料一場院禽流感襲來,鴨子雖說沒染上禽流感,卻被衙門老爺以杜絕禽流感傳染源的借口把那一群肥鴨給征到衙門去了;好容易今年玉米賣了個好價錢,可是豬肉一個勁地猛漲,本來三天吃一次肉只能改成六天吃一次肉了。
年初一,進化的天蝎跟媳婦說:“聽說三娘廟里三娘很靈,去求財?shù)牡秘敚笞拥牡米?,今年我們不如也去求一求,不求錢財也求個平安吧。
”媳婦覺得有理,于是兩口子就上路了。
一路上行人絡(luò)繹不絕,手中都拿著一把香火,看樣子也是上山求神的。
山路崎嶇,行人密集,兩口子好容易進得三娘廟,只見廟里三娘神面容慈祥,端坐蓮花臺上,臺前擺滿了各種供品,香爐里插滿點著的香,還不斷地有人來上香,那香散發(fā)的煙熏得人眼發(fā)澀,眼淚不聽話地流下來。
終于輪到進化的天蝎兩口子了,進化的天蝎覺得一個大男人地跪在那里不太雅觀,于是示意媳婦上前,媳婦上前點著了香,恭恭敬敬地三叩九拜后插到香爐里,跪在臺前念念有詞,只聽見她在那里禱告:“慈祥的三娘啊,求你讓我家上下大小平平安安,健健康康,每天得一百斤米。
”進化的天蝎聽了不住地拿眼神示意媳婦,媳婦卻裝做聽不到。
兩人出了山廟,進化的天蝎說:“你怎么只求每天得一百斤米啊,不是說好要求每天得一百兩銀子的嗎
”媳婦說:“哼,我就知道你沒安好心,每天得一百兩銀子,你就會拿去娶小老婆了,我才不上當(dāng)呢。
” 這個故事對男人的忠告是:求神的時候,自己的心事要自己說。
對女人的忠告是:男人有錢就變壞,所以不要太貪心. 衛(wèi)人嫁女 話說男大當(dāng)嫁,女大當(dāng)嫁。
衛(wèi)國(衛(wèi)國:在今河南省、山東省之間北部,國都在濮陽)某鎮(zhèn),一家醬油鋪子的老板的女兒翠玉今日就要出嫁了。
老板只有這么一個獨生女兒,雖說不是什么國色天香,倒也是小家碧玉,嫁的是鄰鎮(zhèn)的一家大藥鋪的二公子,那藥鋪遠近聞名,開有多家分店,家里自然是萬貫家財,吃穿不愁了。
醬油老板看著院子里自己給女兒的幾大箱嫁妝,有些肉痛。
走進女兒的閨房,看到女兒已裝扮整齊,滿面喜色,美滋滋地等著花轎上門。
老父親拉著女兒的手對女兒語重心長地說:“女兒啊,你自小沒了娘,老爹爹也沒有虧待了你,如今你就要嫁出門去了,當(dāng)?shù)挠袔拙湓捯淮?,兒啊,你可要聽仔細了(唱):人家的女兒有嫁妝,我兒嫁妝一樣多,擺了滿院耀人眼,給我女兒臉增光。
為人妻子不容易,恩愛白頭只是夢,夫妻只是同林鳥,有災(zāi)有難各自飛。
我兒嫁到富人家,緊記為父幾句話,夫妻情愛多是假,婆媳禮份面子淡,做人小心要謹慎,不可忘存私房錢。
” 那翠玉小姐自小沒聽說過這些話,只覺得父親有些糊涂,只是不答應(yīng)又怕老父不高興,只管點頭答應(yīng)了。
熱熱鬧鬧的新婚過去了,那翠玉只管在婆家安享清閑,每日里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過得倒也逍遙,跟那二公子倒也恩恩愛愛,只是那二公子每日里都要到藥鋪幫忙,也沒有多少時候在家,有時候也夜不歸宿,說是男人自有男人的應(yīng)酬。
然而,發(fā)生了一件事,讓翠玉小姐不得不認為老父的見解高明。
那天晚上,二公子很晚才回家,還喝得醉熏熏地,睡在床上還叫著:“小紅,來呀,過來嘛……”翠玉聽了心里滿不是滋味,第二天一大早就把二公子搖醒,仗著平日二公子對她的順從,擺出一付興師問罪的樣子來,逼問那小紅是何許人也,那二公子從睡夢中被搖醒,本就不大自在,聽說是為著此事,滿不在乎地說:“女人們管那么多事干什么,不缺你吃的,不缺你穿的,還不滿意啊
生意朋友上的應(yīng)酬,不關(guān)你的事。
那小紅也不過是在云香樓的當(dāng)紅歌妓嘛,大驚小怪的,再多管請你回娘家。
”翠玉聽了,不由愣了,古時候,出嫁的女兒是不能輕易回娘家的,要回去得有娘家人來接著,要是被夫家打發(fā)回去,意思就是休了。
翠玉越想越傷心,越想越寒心,本以為可以跟他恩愛白頭,不料他為著一件小事就要休我回娘家,看來爹爹說的不錯啊,夫妻恩愛只是夢,為著日后生活著想,還是多存些私房錢要緊。
從此以后,翠玉小姐再也不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地安享富貴了,她積極主動地幫著婆婆安排家務(wù),婆婆開心極了,直說娶了個好媳婦,漸漸地,婆婆就把一些采購權(quán)放給了翠玉。
不久以后,婆婆發(fā)現(xiàn),只要是翠玉小姐經(jīng)手買的東西都特別貴,問起來翠玉總是說現(xiàn)如今物價飛漲,已是通貨澎漲多時了,只是官方為了防止民心騷亂,才在官方報道里總是說物價平穩(wěn)的。
婆婆將信將疑,也不好說什么。
半年過去了,翠玉小姐當(dāng)初陪嫁的那些箱子都積滿了金銀財寶,每當(dāng)她一個人呆在房里的時候,一想起自己瞞天過海地賺下大筆的私房錢,就覺得開心不已,自覺終身有靠。
有道是姜還是老的辣,婆婆也是過來人,三十年才修成婆,有什么可以瞞得住婆婆的那雙火眼金睛
婆婆很快就發(fā)現(xiàn)了翠玉的小技倆,私存錢財,那可是犯了七出之罪了。
翠玉小姐就這樣被休回了娘家。
老父親看到翠玉小姐哭哭哭啼啼地回家,而她帶來的那些箱子都裝滿了錢財,心里卻樂開了花。
讀后感:1、被休不是我的錯,錯的是老父的教導(dǎo)無方。
2、存私房錢不是我的錯,錯的是公子無情…… 三人成虎 魏國被趙國打敗了,因此魏國的太子和大臣龐恭將要送到趙 國的首都邯鄲,充當(dāng)人質(zhì)。
? 臨走時,龐恭對魏王說:“要是有人跑來向你報告,說大街上跑出來一只老虎,大王相信嗎 ?”? 魏王搖頭說:“我不相信。
大街上哪里來的老虎?”? “要是接著有第二個人跑來報告,說大街上發(fā)現(xiàn)了老虎,您相信不相信?”? 魏王遲疑了一下,仍然搖頭說不信。
? 龐恭再問:“如果馬上又有第三個人跑來報告說大街上有只老虎,您信不信呢?”? 魏王點頭說:“我相信了。
三個人都這么說,一定不會有假。
”? 龐恭起身說道:“誰都知道,大街上是不可能有老虎的,可是當(dāng)三個人都說有,大王就相信 了。
現(xiàn)在邯鄲離魏國比從這兒上大街遠得多,在大王面前說我壞話的又何止三人,請大王明 斷是非。
”? 果然如龐恭所料,他一走,就有很多人到魏王面前大造謠言,以至當(dāng)他從邯鄲回來后,魏王 再也不愿召見他了。
自相矛盾 ? 矛和盾是古時候兩種武器,矛是用來刺人的,盾是用來擋矛 的,功用恰恰相反。
? 楚國有一個兼賣矛和盾的商人。
一天,他帶著這兩樣貨色到街上叫賣,先舉起盾牌向人吹噓說:“我這盾牌呀,再堅固沒有了,無論怎樣鋒利的矛槍也刺不穿它。
”停一會兒,又舉起他的矛槍向人夸耀說:“我這矛槍呀,再鋒利沒有了,無論怎樣堅固的盾牌,它都刺得穿。
”? 旁邊的人聽了,不禁發(fā)笑,就問他說:“照這樣說,就用你的矛槍來刺你的盾牌。
結(jié)果會怎 樣呢?”? 這個商人窘得答不出話來了。
? ? 酒酸與惡狗 宋國有位小生意人開了一爿酒家,專門出售陳年佳釀。
這爿 酒家窗明桌凈,買賣公道,還在門 前高高豎起一桿青旗,行人在幾里地外都能看見酒旗招展。
顧客一進門檻,店小二就笑臉相 迎,殷勤接待。
? 按理說,這爿酒家應(yīng)該是生意興隆的;可是偏偏相反,常常整天不見一個顧客,十分冷落。
一壇壇老酒開了封,賣不出去,都發(fā)酸變質(zhì)了。
? 店主苦思冥想找不出原因,只好去請教附近一個老頭兒。
老頭兒沉吟了一番,問他:“你的 看門狗兇不兇?”店老板挺納悶地說:“兇啊,可這跟賣酒有什么關(guān)系呢?”老頭兒拈著胡須 笑道:“人家怕你的惡狗。
惡狗守在門口,見人就咬;酒再好,還有誰敢來買呢?”? ?? 鄭人買鞋 有個鄭國人,想到市上去買一雙鞋子,便先用一根稻草量了 量自己的腳,作為尺碼。
但臨走時,卻把尺碼丟在家里,忘記帶去。
? 他到了市上,走進一家鞋店,看見一雙鞋子,覺得很中意,可是一摸口袋,尺碼沒有帶來, 忙對店員說:? “我忘記了帶尺碼來,讓我趕回去把尺碼拿來再買。
”說罷,拔腳就跑。
? 這樣一來一往,等他從家里拿了尺碼再到市上時,鞋店已關(guān)門打烊了,他終于沒有買到鞋子 。
? 有人知道了這事,就提醒他:“你為自己買鞋子,可以直接穿上試試大小,還要什么尺碼呢 ?”? 買鞋的人回答說:“我是寧肯相信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 ? 諱疾忌醫(yī) 名醫(yī)扁鵲,有一次去見蔡桓侯。
他在旁邊立了一會兒對桓侯 說:“你有病了,現(xiàn)在病還在皮 膚里,若不趕快醫(yī)治,病情將會加重!”桓侯聽了笑著說:“我沒有病。
”待扁鵲走了以后 ,桓侯對人說:“這些醫(yī)生就喜歡醫(yī)治沒有病的人來夸耀自己的本領(lǐng)。
”? 十天以后,扁鵲又去見桓侯,說他的病已經(jīng)發(fā)展到肌肉里,如果不治,還會加重。
桓侯不理 睬他。
扁鵲走了以后,桓侯很不高興。
? 再過了十天,扁鵲又去見桓侯,說他的病已經(jīng)轉(zhuǎn)到腸胃里去了,再不從速醫(yī)治,就會更加嚴 重了。
桓侯仍舊不理睬他。
? 又過了十天,扁鵲去見桓侯時,對他望了一望,回身就走。
桓侯覺得很奇怪,于是派使者去 問扁鵲。
? 扁鵲對使者說:“病在皮膚里,肌肉里,腸胃里,不論針灸或是服藥,都還可以醫(yī)治;病若 是到了骨髓里,那還有什么辦法呢?現(xiàn)在桓侯的病已經(jīng)深入骨髓,我也無法替他醫(yī)治了。
” ? 五天以后,桓侯渾身疼痛,趕忙派人去請扁鵲,扁鵲已經(jīng)逃到秦國了。
桓侯不久就死掉了。
??? 殺豬教子 曾子的妻子上街。
小兒子扯著娘的衣襟,又哭又鬧,要跟著 去玩。
曾子妻被鬧得沒有法子, 就彎下腰哄他說:“小乖乖回去吧,媽媽回家來就殺豬給你吃。
”小兒子咽著口水,方才罷 休。
? 妻子從街上回來,只見曾子正拿著繩索在捆肥豬,旁邊還插著一把雪亮的尖刀。
妻子慌了, 連忙跑上去拉住他說:“你瘋啦!我是故意騙騙小孩子的。
”曾子嚴肅地說:“你怎么能欺 騙孩子呢?小孩子什么也不懂,只會學(xué)著父母的樣子,現(xiàn)在你欺騙孩子,就是在教孩子去欺 騙別人。
做母親的欺騙自己兒子,做兒子的不相信自己母親,這樣還有家教嗎?”曾子說完, 就一刀戳進豬的喉嚨里。
子罕不受玉 宋國有個鄉(xiāng)人很愛夤緣攀附。
? 有一次,這個鄉(xiāng)人弄到一塊未經(jīng)雕琢的渾玉,心想拍馬屁的機會又來了,連忙捧著這塊寶玉 跑進官府,獻給新上任的京城長官子罕。
子罕執(zhí)意不收。
馬屁鬼脅肩諂笑說:“這塊寶玉啊 ,只配給您這樣德高望重的君子做器具,那些貪財愛賄的小人可不配用。
您大人收下吧。
” ? “請你不要再羅蘇了 ,”子罕正色答道,“你把塊玉看作是寶貝,我呢,把不收你這塊玉看作是寶貝。
”? 希望你喜歡~~~
扁鵲見蔡桓公《韓非子》讀書筆記
《扁鵲見蔡桓公》節(jié)選自《韓非子·喻老》.喻老,意思是用比喻來說明老子的觀點.作者敘述扁鵲見蔡桓公的故事,本意是說明老子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即計劃克服困難,要著手于它還容易的時候,做大事業(yè),要著手于它細微的時候)這一觀點的. 它說明一切禍患在開始發(fā)生時都是極其細微的,難于覺察的,如果不注意防范,必將產(chǎn)生由量到質(zhì)的變化,以致最終釀成大害;同時也提醒我們,要避免禍患,必須見微而知著,及早加以提防.桓侯之病正經(jīng)歷了這樣一個由隱匿向顯著發(fā)展的過程.它由腠理而至肌膚,由肌膚而至腸胃,一時雖未造成徹骨之痛,但病情卻仍在不間斷地逐步發(fā)展,以致由腸胃而至骨髓,發(fā)生了根本的轉(zhuǎn)化,終于使桓侯陷入了無可挽回的絕境.此外,桓侯的悲慘結(jié)局還告訴我們,認真聽取意見,尤其是聽取有遠見卓識的意見,是十分重要的;而固執(zhí)己見,剛愎自用則是取禍之由.試想桓侯若是聽取了扁鵲的建議,即使在病入腸胃之時,也還有救治的余地,決不至于喪命.正由于他拒絕了扁鵲的正確建議,才惹下了致死之禍,使扁鵲這樣的名醫(yī)也回天乏術(shù)了. 【詩文翻譯】 扁鵲進見蔡桓公,站了一會兒,扁鵲說:“在您的皮膚間有點小病,不醫(yī)治的話,恐怕要厲害了。
”桓侯說:“我沒有病。
”扁鵲走后,桓侯說:“醫(yī)生(總是這樣)喜歡給沒病的人治病,以此作為(自己的)功勞
”過了十天扁鵲又去進見,(對桓侯)說:“您的病已經(jīng)到了肌肉里,不醫(yī)治的話,會更加嚴重下去。
”桓侯不理睬。
扁鵲走后,桓侯又一次不高興。
過了十天,扁鵲再去進見,(對桓侯)說:“您的病已經(jīng)到了腸胃中,不醫(yī)治的話,會更加深入下去。
”桓侯又不理睬。
扁鵲走后,桓侯再一次不高興。
過了十天,扁鵲(遠遠)望見桓侯轉(zhuǎn)身就跑。
桓侯特地派人去問他。
扁鵲說:“病在表皮,用熱水焐,用藥物熱敷能夠治療;(?。┰诩∪饫?,用針灸能夠治療;(病)在腸胃里,用火劑能夠治療;(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的事了,(醫(yī)生)是沒有辦法的。
現(xiàn)在(他的病)在骨髓里,所以我不再過問了。
”過了五天,桓侯渾身疼痛,派人尋找扁鵲,(扁鵲)已經(jīng)逃到秦國去了。
桓侯就死去了。
有關(guān)韓非子的故事
人們對伍子胥對楚平王的尸體鞭三百倍加贊賞,但對李斯的復(fù)仇行為大多持反對意見,實不知,這也不過是人之常情而已。
何況,李斯雖對秦國及后世造成了不可磨滅的傷痕,然而他終不是泛泛之輩。
在荀況那邊呆上的幾年時間來,荀子還一直對他寄予了很多希望,以至學(xué)成之日,荀況親自為李斯寫推薦書給楚,只是李斯自懂“ 得時無怠”而選擇了大勢所趨的秦國。
后來,在呂不韋家里寄宿,李斯同樣完成了一項利千秋的事,就是抄。
根據(jù)引記載,小篆這一自秦以來獨特的字體就是楚國上蔡人李斯所整理的。
并且基于百姓對小篆的陌生,李斯和趙高,胡毋等人寫了,和等,供大家臨摹。
小篆開創(chuàng)了文字的新天地,為“車同軌,行同文”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現(xiàn)仍在世的有刻石有、和、等。
此外,李斯的文采也不遜色。
就比如《諫逐客書》。
這“書”奠定了李斯的地位。
秦始皇是何等人物,在進行“逐客令”時,那場風(fēng)暴緊緊地針對著呂不韋,而曾在呂不韋手下作過工的李斯毅然選擇了拼搏,懷著至死一博的勇氣和氣慨,李斯毫不吝嗇地寫下了這封萬言書。
面對著當(dāng)時復(fù)雜的政治環(huán)境,和動蕩的的社會環(huán)境,李斯將治國之略,帝王之術(shù),人才得益無不滲透在他的言語里,當(dāng)即就把高高在上的秦王說得誠服了。
真是亂世出英雄也,李斯何也不是個地道的英雄
當(dāng)放穩(wěn)了基石,李斯的政治野心一步一步得到滿足,他的人生高鋒就是當(dāng)宰相那會兒,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高貴感怕是世上也少有人能體會。
只是等到秦始皇去逝以后,李斯與趙高密謀立二世為帝,將公子扶蘇,蒙括害死,原以為可以安枕無憂之日,卻不料一切全權(quán)掌握在趙高的陰謀里。
最后竟也被那個昔日的“同僚”用計害死了。
李斯的死倒也不能說明什么問題,本來嘛,人死心有一命,早死晚死實難再逃。
只是臨死那會兒,李斯還是再次表現(xiàn)出那種寫《諫逐客書》的勇氣,直露地揭示趙高的陰謀,他是這樣喊的:“大秦要亡了,如今,反者已有天下之半了,回昏君之心尚未悟,奸臣趙高仍被重用。
我不久就會看到,盜至咸陽,麋鹿游于宮苑。
”李斯一生的醒悟在這里才開始,只是上蒼給他的機會卻是在下世了。
李斯一生為已計謀,算計他人,卻不料最終反被他人算計。
他的無奈同樣也是當(dāng)時那個時代的無奈。
附:史記卷六十三 老子韓非列傳 第三 人或傳其(韓非)書至秦。
秦王見孤憤、五蠹之書,曰:“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
”李斯曰:“此韓非之所著書也。
”秦因急攻韓。
韓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
秦王悅之,未信用。
李斯、姚賈害之,毀之曰:“韓非,韓之諸公子也。
今王欲并諸侯,非終為韓不為秦,此人之情也。
今王不用,久留而歸之,此自遺患也,不如以過法誅之。
”秦王以為然,下吏治非。
李斯使人遺非藥,使自殺。
韓非欲自陳,不得見。
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韓非子的學(xué)說里沒有“司法(公民監(jiān)督權(quán))的理論,一切事務(wù)都要君主親自過問并監(jiān)督,可見封建社會的法治不是真正的民主法治,資本主義的法治才是真正的法治
夫道以無為喻德 儒以仁義喻德 法以賞罰喻德 2005-10-4 22:55 回復(fù) 程敏宗 0位粉絲 2樓 總覺得歷史上可以值得一說的人都死得太早 人,大凡擁有了大智慧之后,便溘然而逝了。
像伍子胥,像比干,像諸葛亮,從沒有人嫌自己活得長的,不然秦王也就不會去求長生之藥,歷代道士也不必求什么煉丹之法。
說回來,人求“長生不老”是利已,而民求圣人“長 生不老”則是利國,利萬代的事。
可惜,自然法則還是讓人那般公平地消逝在大地之下。
而這一去之后,是否會出現(xiàn)唐瑪佐·康帕內(nèi)拉所說的那種轉(zhuǎn)世呢
不得而知。
當(dāng)韓非子喝下那毒酒之后,一切隱在李斯心中對韓的妒火逝去,秦王悔之,民痛之。
但人終歸免不了一死,不管那是怎樣的死法。
在中國整個封建君主時代,有兩個圣人 一位是當(dāng)屬孔子,孔子及其儒家思想被歷代帝王將相所宗奉,以他的仁禮為德綱,因此他是人們正面所推崇的圣人;而另一位則是韓非,韓非子所著的整套《韓非子》治國方略,即,法、術(shù)、勢三條,卻也是歷代君王獨裁統(tǒng)治的理論基礎(chǔ)與實戰(zhàn)基礎(chǔ),當(dāng)時秦王讀《孤憤》、《五蠹》時,感嘆:“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
”足見韓非子對治國研究的程度之深。
后始皇用韓非之說,兼并天下。
也見一斑。
都說韓非是進《存韓》而韓亡,著《說難》而以說身死,這實在是不能怪韓非子,諸位是知道韓非子天生結(jié)巴,天造的如何能更改之。
既然在那種時代無法靠做“說客”,不能像蘇秦與張儀一般光張嘴就可以橫掃千軍,也只好像他的老師那般著起書來。
韓非至少在荀子那里呆上過幾載,有老師那般的毅力。
想當(dāng)年荀子潦倒病死之前還在苦著書,其精神可歌可泣,韓非雖沒繼承荀子儒家學(xué)說,這著書方面倒是師徒二人有志同道同之處。
2005-10-4 22:55 回復(fù) 程敏宗 0位粉絲 3樓 終及學(xué)說,韓非以“法、術(shù)、勢”集于一身,但這終不是他首創(chuàng),因為這是已經(jīng)存在的歷史經(jīng)驗,韓非不過將其三者加以綜合,并提出三者是缺一不可,相互扶助,共達同識。
在韓非的法治觀念中,強調(diào)的是重刑,《六反》中言:“明主之治國也,眾其守而重其罪”就是這個道理。
重法的目的是“殺一警百”以達到利于國 家的目的。
這樣,犯法的人少了,這樣國家也就昌盛起來。
而“法莫如顯”、“以事遇法則行,不遇法則止”、“釋法而任智,惑亂之道也”中所講的公正性、公開性、規(guī)范性則是早為人所道。
至于韓非的“術(shù)”一說,王夫之就說過了,申不害也有所涉及。
對于“勢”,《易·系辭》上有說:“君子之大寶曰位”,想必說的就是勢,要的是君王得勢,君威建立起來,君臣分明,這樣就不會出現(xiàn)“主失勢而臣得國,主更稱暮臣”的怪胎。
而韓非的成功之處在于他是集他人之所長,融會貫通而已。
其實韓非的法制治國卻有一些道理,可與西方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相比拼。
講的是一人當(dāng)政,因為韓非子的學(xué)說里沒有公民監(jiān)督權(quán)的理論,一切事務(wù)都要君主親自過問并監(jiān)督,并過多沒有分級部署,而且要君王隱蔽于眾臣之間,不能在臣面前過分地表現(xiàn)喜樂與悲愁,怕就怕臣民們投其所好,使“五蠹”橫生。
只可惜,秦始皇不識人才,就因李斯“不如以過法誅之”一句,“下吏治非”。
后悔又能如何,眼睜睜地看著即得利益隨風(fēng)而飄逝,一代良才就這樣毀了。
雖然其重要原因在于李斯的誹謗,但韓非曾有意上書于秦王,只怪書落于李斯之手,一切也就付諸東流。
由此不難看出,秦王的獄制建設(shè)也不見得是那般地完美,有冤不能申,是一大弊端。
話說李斯,可是一代偉大的倉鼠。
從上蔡做看糧倉的小官,到后來的宰相,人生之富貴無不在其中。
早年李斯訓(xùn)鼠得了磨練,后來在荀子那邊聽教,倒也學(xué)得些禮儀,懂了點儒家之道,可誰又知后來焚書坑儒的正是李斯本人。
怪只怪,二百多年前,李斯的祖上:蔡國大將軍李屬被成公所株,罪名不明。
后李斯經(jīng)考證,李斯終于明白,孟坷所言“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原來是紀實,并非虛辭。
當(dāng)年圍困于先圣于陳、蔡之野,不光是野牛猛虎,還有自己的先祖
而李斯的先祖的慘死和家族的敗落,和孔子直接相關(guān)。
于是,李斯借冬日怪生西瓜,將四百六十一人活活地埋于山谷之下。
2005-10-4 22:56 回復(fù) 程敏宗 0位粉絲 4樓 人們對伍子胥對楚平王的尸體鞭三百倍加贊賞,但對李斯的復(fù)仇行為大多持反對意見,實不知,這也不過是人之常情而已。
何況,李斯雖對秦國及后世造成了不可磨滅的傷痕,然而他終不是泛泛之輩。
在荀況那邊呆上的幾年時間來,荀子還一直對他寄予了很多希望,以至學(xué)成之日,荀況親自為李斯寫推薦書給楚,只是李斯自懂“ 得時無怠”而選擇了大勢所趨的秦國。
后來,在呂不韋家里寄宿,李斯同樣完成了一項利千秋的事,就是抄《呂氏春秋》。
根據(jù)《太平廣記》引《蒙恬筆經(jīng)》記載,小篆這一自秦以來獨特的字體就是楚國上蔡人李斯所整理的。
并且基于百姓對小篆的陌生,李斯和趙高,胡毋等人寫了《倉頡篇》,《爰歷篇》和《博學(xué)篇》等,供大家臨摹。
小篆開創(chuàng)了文字的新天地,為“車同軌,行同文”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現(xiàn)仍在世的有刻石有《泰山封山刻石》、《瑯琊刻石》和《嶧山刻石》、《會稽刻石》等。
此外,李斯的文采也不遜色。
就比如《諫逐客書》。
這“書”奠定了李斯的地位。
秦始皇是何等人物,在進行“逐客令”時,那場風(fēng)暴緊緊地針對著呂不韋,而曾在呂不韋手下作過工的李斯毅然選擇了拼搏,懷著至死一博的勇氣和氣慨,李斯毫不吝嗇地寫下了這封萬言書。
面對著當(dāng)時復(fù)雜的政治環(huán)境,和動蕩的的社會環(huán)境,李斯將治國之略,帝王之術(shù),人才得益無不滲透在他的言語里,當(dāng)即就把高高在上的秦王說得誠服了。
真是亂世出英雄也,李斯何也不是個地道的英雄
當(dāng)放穩(wěn)了基石,李斯的政治野心一步一步得到滿足,他的人生高鋒就是當(dāng)宰相那會兒,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高貴感怕是世上也少有人能體會。
只是等到秦始皇去逝以后,李斯與趙高密謀立二世為帝,將公子扶蘇,蒙括害死,原以為可以安枕無憂之日,卻不料一切全權(quán)掌握在趙高的陰謀里。
最后竟也被那個昔日的“同僚”用計害死了。
李斯的死倒也不能說明什么問題,本來嘛,人死心有一命,早死晚死實難再逃。
只是臨死那會兒,李斯還是再次表現(xiàn)出那種寫《諫逐客書》的勇氣,直露地揭示趙高的陰謀,他是這樣喊的:“大秦要亡了,如今,反者已有天下之半了,回昏君之心尚未悟,奸臣趙高仍被重用。
我不久就會看到,盜至咸陽,麋鹿游于宮苑。
”李斯一生的醒悟在這里才開始,只是上蒼給他的機會卻是在下世了。
李斯一生為已計謀,算計他人,卻不料最終反被他人算計。
他的無奈同樣也是當(dāng)時那個時代的無奈。
附:史記卷六十三 老子韓非列傳 第三 人或傳其(韓非)書至秦。
秦王見孤憤、五蠹之書,曰:“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
”李斯曰:“此韓非之所著書也。
”秦因急攻韓。
韓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
秦王悅之,未信用。
李斯、姚賈害之,毀之曰:“韓非,韓之諸公子也。
今王欲并諸侯,非終為韓不為秦,此人之情也。
今王不用,久留而歸之,此自遺患也,不如以過法誅之。
”秦王以為然,下吏治非。
李斯使人遺非藥,使自殺。
韓非欲自陳,不得見。
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韓非子的學(xué)說里沒有“司法(公民監(jiān)督權(quán))的理論,一切事務(wù)都要君主親自過問并監(jiān)督,可見封建社會的法治不是真正的民主法治,資本主義的法治才是真正的法治
夫道以無為喻德 儒以仁義喻德 法以賞罰喻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