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頭頂的天空讀后感200字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下面附上寫作方法供參考:(1)簡述原文有關內容。
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
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并為后文的議論作好鋪墊。
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系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亮明基本觀點。
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
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
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
(3)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
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
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4)圍繞基本觀點聯系實際。
一篇好的讀后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
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于聯系實際。
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
聯系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觀點服務,而不能盲目聯系、前后脫節(jié)。
以上四點是寫讀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
(5)簡要地說明原文有關內容,重寫有感,不要重點介紹,偏離主題。
另外,格式和內容方面:一、格式和寫法讀后感通常有三種寫法:一種是縮寫內容提綱,一種是寫閱讀后的體會感想,一種是摘錄好的句子和段落。
一般用自己的感受(一兩個詞語)做主標題,下一行是讀《xxx》有感,為副標題。
也可直接寫讀《xxx》有感二、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去寫,這是寫好讀后感的關鍵。
三、要密切聯系實際,這是讀后感的重要內容。
四、要處理好“讀”與“感”的關系,做到議論,敘述,抒情三結合。
五、敘原文不要過多,要體現出一個“簡”字。
六、要審清題目。
在寫作時,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讀”能抓住重點,“感”能寫出體會。
七、要選擇材料。
讀是寫的基礎,只有讀得認真仔細,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從而抓住重點,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體會;只有認真讀書才能找到讀感之間的聯系點來,這個點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點明中心思想的句子。
對一篇作品,寫體會時不能面面俱到,應寫自己讀后在思想上、行動上的變化。
八、寫讀后感應以所讀作品的內容簡介開頭,然后,再寫體會。
原文內容往往用3~4句話概括為宜。
結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讀的作品上來。
要把重點放在“感”字上,切記要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與自己的生活相結合,否則作文會顯得空虛。
九、要符合情理、寫出真情實感。
寫讀后感的注意事項①寫讀后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fā)揮,應以寫“體會”為主。
②要寫得有真情實感。
應是發(fā)自內心深處的感受,絕非“檢討書”或“保證書”。
③要寫出獨特的新鮮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見解來吸引讀者或感染讀者。
④注意不要寫成流水賬
敬畏自然讀后感200字
大自然創(chuàng)造的奇跡,離不開大自然的庇護,大自然是人類的母人類在她的懷抱中成長。
然著現代科技的進步發(fā)展,人類已漸漸遠離了自然,地球上出現了越來越嚴重的生態(tài)問題。
人類曾宣稱要征服自然,而人類遭受自然懲罰的現象也屢見不鮮。
有所敬畏讀后感八百字
手旁有一本“上海支部生活”,我拿過來隨手翻閱,在卷首赫然有一篇周國平《有所敬畏》的文章映入了我的眼睛,讀完后讓我感慨于衷。
文章不講是拍案叫絕,也是寓意深刻,有一針見血的風范。
現摘錄如下,供大家學習與思想。
在這個世界上,有的人信神,有的人不信,由此而區(qū)為有神論者和無神論者,宗教徒和俗人,不過,這個區(qū)分并非很重要。
還有一個比這更重要得多的區(qū)分,便是有的人信神圣,有的人不相信,人由此而分出了高尚和卑鄙。
一個人可以不信神,但不可以不相信神圣。
是否相信上帝、佛、真主或者別的什么主義主宰宇宙的神秘力量,往往取決于個人所隸屬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背景和個人特殊經歷,甚至取決于個人的某種神秘體驗,這是勉強不得的。
一個沒有這些宗教信仰的,仍然是一個善良的人,然而,倘若不相信人世間有任何神圣價值,百無禁忌,為所欲為,這樣的人就與禽獸無異了。
相信神圣的人有所敬畏,在他心目中,總有些東西屬于做人的根本,是褻瀆不得的,他并不是害怕受到懲罰,而是不肯喪失基本的人格。
不論他對人生怎樣充滿著欲求,他始終明白,一旦人格掃地,他在自已面前竟也失去了做人的自信和尊嚴,那么,一切欲求的滿足都不能挽救他的人生的徹底失敗。
。
。
。
。
。
。
赤裸裸的兇蠻和冷漠只是不知恥的粗糙形式,不知恥還有稍微精致一些的形式。
有的人有很高的文化程度,仍然可以毫無敬畏之心,他可以玩弄真心愛他的女人,背叛誠懇待他的朋友,然后裝出一付無辜的面孔。
他的足跡所到之處,再神圣的東西也敢踐踏,再美好的東西也敢毀壞,而且內心沒有絲毫不安,不論他的頭腦里有多少知識,他的心是蒙昧的,真理之光到不了那里。
這樣的人有再多的艷遇,也沒有能力真正愛一回,交再多的哥們,也體味不了友誼的純正,獲取再多的名聲,也不知什么是光榮。
我對此深信不疑;不相信神圣的人,必被世上一切神圣的事物所拋棄。
(摘自《智慧和信仰》)我在思想意識上有所追求,雖不全面,也并非達到高尚的境界,但我一直在不懈的努力,走向人生的完整。
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對某個人的形象產生崇敬,也不失是一種敬畏之心。
在集團內部有位同志,長期以來深受駕駛員的愛戴,在她身上有許多的閃光點,讓許多人贊揚稱頌。
如:有一次,自已掏錢為二位駕駛員訂閱一份報紙,她關心駕駛員是出于真誠的,深得他們的感動。
十幾年來一樁樁、一件件許多平凡的事聚在了閃光點上,在無數個閃光點中提煉出一種品味來,她或許懂得人格的神圣性,無論職位高低。
相信神圣的人有所敬畏,在她心目中,總有些東西屬于做人的根本,是褻瀆不得的,他并不是害怕受到懲罰,而是不肯喪失基本的人格。
有的人信神圣,有的人不相信,人由此而分出了高尚和卑鄙。
神圣的價值是什么
就是不可侵犯。
對待品味,各類群體的人有著不同的要求,這似乎是一種生活的態(tài)度。
擁有仁愛、美德、和諧、自律,這何嘗不是對敬畏之心一種態(tài)度的體現。
有所敬畏讀后感100字
我們人類只有敬畏生命,崇尚科學,熱愛大自然,都懷著一顆慈愛的心,那么我們的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才將會變的更和諧,人們的生活才會更幸福。
就讓我們共同呼吁:從自身做起,從現在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共同托起美好的明天吧
《敬畏生命》讀后感
讀《敬畏生命》有感 生命是什么
這一直是人們思考的問題。
難道它是每天健康地活著
難道它又是每天與鍋碗瓢盆、柴米油鹽和雞毛蒜皮的小事接觸的生活
還是有更深的意義
讀了《敬畏生命》這篇文章,我懂了什么是生命。
下面不如跟著我一起來看看,相信你也會懂得什么是生命的。
本文講述“我”在一個下午正在湖邊看書,忽然發(fā)現樹在不斷傳送纖維,隨著風兒大團的纖維在空中飄散。
這是樹兒生命的延續(xù)啊,“我”當即被這種不計成本投資的生命所打動。
讀了這篇文章,我很震撼。
那些樹所傳送的所有纖維中,可能只會有極少一部分會落地生根,但它為了哪怕再渺茫的希望,也會盡全力去拼搏,只是為了完成它來到這個世界上真正的使命、真正的意義。
我覺得人活著,尤其是在年輕時,就要付出努力、汗水,也要有不怕失敗的決心,肯去奮力一搏,即使失敗,也問心無愧。
比如在生活中很多人在遇到了一個可能對于自己人生算不上什么的小挫折時,卻從此意志消沉。
再比如就像很多乞丐,他們在生活窘迫的時候,為什么不振作起來,去想辦法謀生。
哪怕從最底層干起,只要肯堅持、努力,只要懷著一份對生活的熱忱,只要踏踏實實、肯等待,就沒有做不成的事。
就像周杰倫在《稻香》中唱的那樣:“不要這么容易就想放棄\\\/就像我說的\\\/.”那時候,即使你的得到沒有預想那么完美,你也可以驕傲自己曾付出過,就像文中那棵樹那樣曾為這個世界留下些什么。
我想,大家知道什么是生命了吧
生命就是充實地過好每一天,努力、拼搏支實現自己的夢想,這就是生命
敬畏謝勝瑜的讀后感
敬畏,是一個人身體里的宗教。
所謂“舉頭三尺有神明”,敬畏之心,可以呵護成長、引領成功,甚至可以消災避禍。
你有讓你害怕的“老天爺”和“月亮”嗎
如果沒有,那就糟了;如果有,那就對了。
(敬畏生命),寫一篇讀后感
懷抱生命,擁抱青春——“非洲圣人”史懷澤《敬畏生命》推薦生命是一條永不逆流的河,無時無刻不在唱著歡快動聽的歌往前奔去。
有些東西,踏著時光越走越黯淡,也有一些東西,讓歲月越洗越明亮。
我們正處在雨水裹著梔子花香的青春歲月,一米陽光,一杯咖啡,一株薰衣草都足以讓青春明媚如陽光。
在這個生機勃勃的春天,我給大家推薦一本“非洲圣人”史懷澤的《敬畏生命》,給我們的青春增添一抹亮色,溫暖我們的心靈,在我們內心激蕩起微瀾。
《敬畏生命》讀后,給人的是一種震撼,一種對生命的敬畏!世界給予我們無限生機,塑造了生命的美麗、高貴和富饒,人類自以為是世界之最,更應該理解和尊重生命,感受自然之趣,感受自然的生命之美。
1915年,置身非洲叢林與河水間勃發(fā)的生命世界,追念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蔑視生命的悲劇,史懷澤提出了“敬畏生命”的理念,將倫理學的范圍由人擴展到所有生命,成為生命倫理學的奠基人。
書中寫道,史懷澤在非洲行醫(yī)時,有一天黃昏,看到幾只河馬在河中與他們所剩的船并排而游,突然感悟到了生命的珍貴和神圣。
于是,“敬畏生命”的思想在他的心中驀然生出,并且成為他此后所努力倡導和不懈追求的事業(yè)。
這也讓我想起村上春樹在《邊境邊景》中寫到的:我與朋友在島上過夜,水漫過了帳篷,我無心睡眠,起身看見海蟹游走,林中蟬鳴不停,偶爾鳥下覓食……只是靜靜看著,便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
想必,當時村上的心境正同于史懷澤吧。
感受生命,是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