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ㄗx后感
稻草人的主人是個年邁的老太太。
她的丈夫和兒子都生病去世,老太太因為傷心過度,她落下了動不動就流眼淚和心痛的毛病。
再加上前幾年鬧水災,莊稼收成又不好,老太太干癟癟的臉上布滿了歲月的皺紋。
這一年,稻子長得很壯實,而且雨水也不太多。
眼看今年有好收成,她笑了
可是稻子的天敵——一種灰色的蛾子飛來了。
它們在稻葉上安了家,肆無忌憚地下了很多卵。
稻草人慌忙地扇扇子,但蛾子們并不把他放在眼里。
稻草人想到主人干癟的臉,又想到了主人不幸的命運,心里像刀割一樣。
稻草人使勁地扇扇子,可是蛾子們還是繼續(xù)放卵,然后從容不迫地飛走了。
稻草人多想告訴老太太,可他不會說話,他好傷心…… 河里傳來一陣咳嗽聲,原來河面上停著的小船里躺著一個病重的孩子。
他用輕微的聲音叫媽,可他病得太重了,根本叫不響。
他的母親是個漁婦,靠捕魚為生。
孩子口渴急了,喊著要喝茶,但漁船上哪里有茶呀
婦人只好舀了一碗河水給他喝。
婦人捕到一條鯽魚放在桶里,那桶就在稻草人的腳下。
稻草人多想燃燒自己為孩子燒那條鯽魚補補身子,多想拆開自己給孩子一些溫暖。
但他只能一動不動地呆著,他傷心極了…… 突然, 沉睡的稻草人被一位婦女的哭聲驚醒了。
原來她的丈夫把家里的錢財全賭光了,最后想把她給賣了。
她走投無路,想到了投河自盡。
稻草人想去阻止她輕生,可是看著她慢慢地向河中心走去,看著漸漸消失的背影,稻草人卻什么也做不了。
他傷心地哭了…… 稻草人多想幫助身邊的人們! 為了驅(qū)趕破壞稻谷的灰蛾, 他使勁拍著自己的身子想告訴老太太, 為了挽救生病的小孩, 他想變成被子給孩子溫暖, 為了阻止婦女跳河, 他流盡了眼淚。
最后,稻草人倒了
不是因為他怕辛苦,而是因為他的心碎了,像玻璃一樣碎了,于是,稻草人倒下了
稻草人的精神是多么崇高
處處、時時為別人著想
如果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都能這樣,為別人多著想一點,多獻出自己的一點愛,那么我相信我們的生活一定會像那首歌唱的那樣:世界將變成美好的春天
讀草原甘南行吟之碌曲草原讀后感300字左右
哇
今天爸爸媽媽帶上我和親戚們?nèi)ジ誓喜菰T馬啰
一路上,風景好漂亮:高高的山,遼闊的草原,還有蜿蜒的河流串流而過。
樹木有楊樹、柳樹、國槐等,草有馬齒莧、狗尾巴草、艾草等,花兒有蒲公英、小黃菊、牽?;ǖ?,還有很多我們根本沒見過也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的花花草草,開滿了草原的每一個角落。
真美麗
到了,到了
我們來到了??撇菰?,我們大聲叫著。
一進去,我就看到了一個馴馬師向我們走來,在他的后面跟著許多馬匹。
正當我盡情地呼吸著草原上的新鮮空氣的時候,忽然
我聞到了一陣濃烈的馬糞的味道,我到處尋找,發(fā)現(xiàn)在草原上藏民的房子邊上堆著很多馬糞,更讓人驚奇的是房子的墻上也貼滿了一個個圓圓的馬糞,好惡心啊
但是媽媽說這是最天然的燃料,是藏民們生活做飯的燃料呢。
呀
輪到我騎馬了,我本想選一匹白馬,但是馴馬師不容分說就讓我上了一匹黑馬,我的大哥哥卻選了一匹白馬,小哥哥騎的是一頭高大的灰馬。
我剛想說大哥哥像白馬王子,馬兒就開始走了起來。
其實我們一伙人騎著馬是在草原上散步,馴馬場的人怕旅客出現(xiàn)意外,都不讓馬兒奔跑起來。
有一個馴馬師帶領(lǐng)著我們的大隊伍向前走。
由于我和小哥哥是隊伍里最小的,所以馴馬師把我們的僵繩拉著,以防出現(xiàn)危險。
但是我卻想著讓馬兒跑起來,我說“駕
駕
”但是馬兒也還是慢慢走著,不予理會。
我看見馴馬師用繩子打他的馬屁股,他的馬就慢慢地跑起來了,我也學著輕輕地拍打著馬的屁股,我的馬兒也小跑起來了。
哎呦,我的天啊
原來馬兒跑起來把我的屁股顛得很疼啊
我趕緊拉住馬的僵繩,馬兒就慢了下來。
當我的注意力慢慢地從馬兒身上轉(zhuǎn)移到草原上的時候,我放眼看看四周,藍藍的天空飄著朵朵白云,白云下面是綠油油的大草原,大草原上是我們一群馬兒和騎馬人在漫步,此時此刻,我真想放聲歌唱,這讓我想到了《套馬軒》的歌:給我一片藍天 一輪初升的太陽 給我一片綠草 綿延向遠方······
《最是花影難掃》讀后感 300
《小巴掌童是張秋生爺作品.在這本迷你童話書里,有許多神奇的故事.怪的雨傘》告訴我母愛的偉大;《再見,蜻蜓老師》教會我要學會耐心;《月亮,掉進了古井》讓我懂得要關(guān)心老人.在這些故事中,我最喜歡的是《變成小蟲子,也要在一起》.它講述了一只田鼠和一只鼴鼠鬧翻以后發(fā)生的事情.原本他倆是好朋友,又是近鄰,卻為了一點小事,誰也不理誰.但是,沒過多久,他們開始想對方,但又因為賭氣,不肯讓步.通過借計算器、借卷尺兩件小事,他們又重新成為了好朋友.這個故事告訴我,再好的朋友也會吵架,好朋友之間不怕吵架,怕的是誰都不肯先認錯,要知道認錯是一種勇敢地行為!大家也來讀一讀這本書吧!它在我的心里開出了一朵美麗的花. 篇一:小巴掌童話讀后感 在這個寒假中,我讀了很多書,其中,我最喜歡由張秋生叔叔寫的一本書,叫做《小巴掌童話百篇》。
這本書分三個篇章,分別是怕癢癢的小魚兒、粗暴狼和溫和袋鼠和披著被單的國王,每個篇章中都有將近二十到三十個左右的小故事,其中,我最喜歡披著被單的國王這個篇章中的奇古拉國王的故事,下面,我就來說說原因吧! 這個故事分為很多段,講述了奇古拉國王的許多故事,可關(guān)鍵是這些故事代表著國王不同的“面容”,有的是代表偉大,有的代表友善,還有的代表膽小,而且這些故事也代表著國王的生活中,也與普通百姓一樣有著酸甜苦辣,并不是說一直很幸福,也告訴了我許多道理,我也不由地認為張秋生叔叔正得非常厲,請保留此標記害,可以用自己的奇思妙想編成故事,并教會我們這些小讀者許多道理。
其實,我認為這三個篇章代表了三個道理,怕癢癢的小魚兒告訴我們無論是陌生人還是朋友,都要對他們寬容;粗暴狼和溫和袋鼠告訴我們要平等對待任何人并善于發(fā)現(xiàn)他人的優(yōu)點;披著被單的國王告訴我們,人與事都有不同的面容,并不是只有一面,或許一些自己的仇人在不同的時候會得到你的好感。
所以我覺得這本書中的每個小故事雖然最多也只有三到四張張薄薄的紙,可我認為,他們個個都代表了豐富的知識和深奧的道理,有些道理老師或許教不會你,可或許這本書就可以教會你。
這就是我最喜歡的一本書——張秋生叔叔寫的《小巴掌童話百篇》。
篇二:小巴掌童話讀后感 在一個神奇的小巴掌里,有數(shù)不清的童話住在那兒。
它們有些令人快樂,有些令人難過。
聽著奶奶講故事,心里美滋滋的;傾聽雨的樂曲,真是好清脆;看著玩具店里一個個新出版的狼玩具,白尾巴小狼好快活;小青蛙助人為樂,把溫暖送給大家;國王挨屁股,百姓卻哈哈大笑……一個個精彩的故事讓人回味無窮。
小巴掌像個百寶箱,作者超強的想像力把百寶箱塞得滿滿的,真是讓我目不暇接。
合上這本書,小巴掌里各種各樣的童話使我品嘗到了不同的“味道”,真是喜怒哀樂一應俱全。
現(xiàn)在想想還一會兒開懷大笑,一會兒悲痛欲絕。
一個小巴掌拍響了我的內(nèi)心世界,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去欣賞它、關(guān)注它,一起享受精神大餐。
篇三:小巴掌童話讀后感 寒假里,爸爸給我買了一本書叫《小巴掌童話》,這本書的包裝很精美,而且每個童話故事都配有漂亮的彩色圖片,捧在手上讓我愛不釋手。
面有許多有趣的童話,如詩、如歌、如畫,深深地吸引了我,我讀了一個又一個,舍不得放下,真希望一口氣把所有的童話故事都讀完。
童話《獵人老狼的兩只靴子》,讓我懂得了要愛護花草和動物,保護環(huán)境,要善惡分明;《淘氣的小海魚》,讓我感到自己像一條快樂的小魚;《巢》這個童話讓我知道了無論貧富,每個人都愛自己的家...... 小巴掌拍起來,每一聲都在我內(nèi)心世界中回響和歌唱。
我喜歡《小巴掌童話》,它給我?guī)砹丝鞓?、智慧和信心?/p>
篇四:小巴掌童話讀后感 暑假里,我如饑似渴地閱讀著《小巴掌童話》,這本書的作者是張秋生,他1939年8月生于上海,天津靜海人。
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曾任《少年報》社總編輯。
《小巴掌童話》里都是很有趣的故事,比如:《哭鼻子的小狼》讓我懂得了人與人之間應該友好共處、互相幫助。
《尋找糊涂蛋》則告訴我們做事不能粗心大意。
《小精靈念錯了咒語》讓我知道了友誼才是最珍貴的…… 其中我最喜歡看《吊在月亮下的貪心鬼》,這篇故事主要講從前有個貪心鬼想把月亮網(wǎng)住,到市場上去賣,于是便織了一張大網(wǎng)把月亮網(wǎng)住,但月亮卻把他帶上了天空,一直等到天快亮的時候,貪心鬼才找到機會跳下去,灰溜溜的逃走。
讀了這篇故事,我明白了人不能貪心,貪心會讓人做出糊涂的事,最終將自釀苦果﹑一事無成。
我以后一定要做不貪吃﹑不貪睡﹑不貪玩的好孩子。
《小巴掌童話》真是一本好書,一個個精彩的故事讓我即學到了知識,又懂得道理,我愛《小巴掌童話》篇五:小巴掌童話讀后感 小巴掌童話是一本很有趣的童話書,里面有許多好玩的故事和詩歌,文筆很優(yōu)美。
我很喜歡看奇古拉國王的故事,因為他可以教我道理,比如有魔力的牙刷和國王的屁,都是因為國王有不好的壞習慣而受到批評;嘴上貼橡皮膏的魚告訴我做事要有耐心;國王的破氈幅告訴我不要撒謊,要不,許多小孩子會報復你……我也喜歡看勇敢兔的故事,因為勇敢兔用自己的一雙手,開了一家店,還把對店面虎視眈眈的狼趕走了。
這本書里面有我最喜歡的一個東西——小枕頭,因為張秋生爺爺把它寫得那樣美,我在讀這里的時候,我想,這是什么呢
到下面一看,原來是我們的枕頭,我第一次覺得枕頭這么美。
小巴掌童話是一本奇妙的書。
篇六:小巴掌童話讀后感 張秋生爺爺真是一個在童話世界里的人。
從來沒有一個詩人像他這么寫“美景”的:它們兩個人的笑臉和綠綠的蘆葉、雪白的蘆花,在河里組成一幅美麗的圖畫。
他把《變成小蟲子也要在一起》寫得更是一種溢滿情深、充滿童趣的感情,誰能像他這么寫波紋:我是波紋,別看我小,我能晃動樹蔭,我能晃動云影,我還能晃動山的倒影……。
石榴燈的秘密讀后感
我看過很多的書,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神奇樹屋》系列的一套書,漂亮的封面,精彩的內(nèi)容和刺激的情節(jié),深深吸引了我,讓我手不釋卷
當我有煩惱時,我就會打開“神奇樹屋”一系列的書來閱讀。
我彷佛進入了魔法世界,好像擁有了神通廣大的神奇魔法,這樣,我就可以把我的房間變成秘密樹 屋,把我的教室變成埃及的金字塔,隨時我都可以幻想我是在月球漫步,把我的煩惱拋到九霄云外去,跟故事的主人一起去探險。
在“神奇樹屋”系列的書中,我最喜歡的一本就是“擁抱南極企鵝”,因為書中的主角杰克與安妮運用他們的意志力完成了他們的朋友凱薩琳和泰迪給他們的任務,他們必須去南極尋找四個快樂的秘方,好幫助默林擺脫心中的憂傷。
讀完了“神奇樹屋”,除了有刺激的情節(jié),還有神奇的魔法,更有無限的想象力,我還學到了一些科學的知識,和朋友之間友誼的重要性。
《故都的秋》的讀后感
在家的時候沒事,隨便翻翻,找到了初中的課本,看看里面的文章,故都的秋給我的印象最深刻,重新細讀后我有不一樣的感覺。
如果說雨是可以引起人的一點淡淡的思鄉(xiāng)情懷的,那么秋便可以將人的思緒都帶到過去的回憶中去的,或許是在懷念的美好,或許是在感嘆時光的易逝,總之一切濃郁的感情都卷在秋的蕭疏中,隨風而飄。
秋,無論是在彩色上,還是在姿態(tài)上,總給人一種寂寥的感覺,如文中描述的“碧綠的天色”“馴鴿的飛聲”“藍色或白色”的牽?;?,“秋蟬的哀弱的殘聲”“息列索落的”秋雨等在作者的描述中,我似乎看到了這些景物,聽到了那些聲音,我的心里有點軟軟的感覺。
入秋以后,樹葉就越發(fā)顯得蒼黃了,隨著一陣陣的秋風,樹葉便在空中旋轉(zhuǎn),然后落地,如一只只疲倦的蝴蝶。
此時我也能“從槐樹葉底,朝動細數(shù)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ǖ乃{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覺到十分的秋意。
”然而我們這里的槐樹并不多見,常見的是楊樹,一條路通向多遠,路兩旁就一真是楊樹,看不到盡頭,很幽遠。
我喜歡踩著厚厚的落葉走路,透過凋零的樹枝看著天空。
那種感覺就像作者所說“腳踩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
”這也是種很靜的感覺。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來了。
”這樣的秋雨總是蕭條的。
一場秋雨過后,空氣都變的透明的了。
我常在窗前看著秋雨悄然而落,也常夜晚靜聽秋雨落在殘敗的樹葉上。
那種心境,是非不在秋天素不能體會的。
更如作者在文中所述“一層秋雨一層凍”,漸漸地我會感到有些寒意。
北平,一座精美但又脆弱的古城,它承載了中華幾千年的文明,深到極處美到極致。
在十九世紀突然卷起的風云中,他卻顯得如此的衰頹。
郁達夫本是江南人,為何會對北國的秋又著如此深切入微的感受和觀察,這是十分值得玩味的。
“早晨起來,泡一碗茶,向院子一坐”,看“碧綠的天空”,聽“訓鴿的飛聲”,數(shù)“漏下來的光”; 掃街的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的一條條掃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些落寞“。
這些都是經(jīng)過作者的悠悠的態(tài)度過濾以后描繪出來的畫面,并且這等細致到極處的筆墨,既閑的清新,又輕籠著一層古城的滄桑,讓人感受到了一種孤寂。
在郁達夫的眼中,故都是一種象征,這時不僅僅是它一個人的故都,更是整個中華民族的故都,重游故都,他心酸甚多。
一方面,他想到了自己坎坷的一生,三歲喪父,中年喪子愛妻離異母和兄長慘死,這些無不讓他“無語淚先流”;另一方面,當他看到此時的北京就像是風雨飄搖的浮萍時,他那心中對于祖國的一片摯愛瞬間爆發(fā)了出來。
因為此時中國北方戰(zhàn)云密布, 繼東北淪陷后, 日寇又 相繼占領(lǐng)了山海關(guān)和承德, 進而覬覦整個華北乃至全中國, 在內(nèi)外憂患的夾擊下, 郁達夫忽然眼前一亮,一下子寫出了故都的秋。
涼風秋雨,落惢寒蟬, ,這是江南也有的, “可是色彩不濃,回味不水” ,在 故都,槐樹的落惢 滿街都是寒蟬的殘聲處處可聞,讓人不禁產(chǎn)生“天涼好個秋 的感覺。
然而, 古城與歷史賦予它的文明似乎在時代風云和戰(zhàn)爭的硝煙中, 搖搖 欲墜, 這不禁讓人產(chǎn)生出一種眷戀, 對美的一種眷戀。
故都的秋就美在他的情和 靜,美在它的色彩濃,回味永,美在它的百讀不厭。
這種美不似上海的熱鬧,南 京的遼闊,揚州的秀麗以及杭州的沉著。
這種美也因作者的追尋而永駐人間。
讀故都的秋, 我們固然不必去追究作者有什么威嚴大義之詞, 但對它的心靈感受 的隱秘活動卻是應當細心體驗的, 作者在文章結(jié)尾處寫到: 秋天, 這北國的秋天, 若留的住得話,我愿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
很難說這僅僅是一種對于自然節(jié)氣的流連依戀之情, 如果不是在特定的歷史 背景中寫下這段文字, 也許人們不會去做任何聯(lián)想, 可是即使撇開那特定的歷史 背景, 這段文字也仍然不失為感情深摯的好文章。
文章本身就是一個完整的立體 世界,是一件可以多側(cè)面的多角度的加以考察研究的藝術(shù)品。
從始而終, 始終透露作者一種凄涼的委婉之情, 這種情緒, 猶如面對即將離別的 鄉(xiāng)土而產(chǎn)生的哀思, 又如把玩一件藝術(shù)品而眼看著它將落入別人的手中所產(chǎn)生的 不舍之情, 郁達夫極寫故都的秋之, 來的靜來的悲涼, 正透露出他再這清靜之中 心中的悲涼。
寄情于山水之間, 托情于自然風物, 那股凄清悲涼而又絲如縷的感情溪流載 著悠悠之意流入你我的心間。
綻放的路上走在花蕾300個字的讀后感
綻放的路上走在花蕾?讀后感 透過不同出身背景的人們,敘述自己不可思議的遭遇,宛如走入一個令人懷念的時光隧道,懷念過去的那些人、那些事。
生活里偶爾發(fā)生一些不可思議的事件,彷佛不同角度的鏡子,折射出人性里的溫柔、哀傷、信任、嫉妒、懷念等情緒。
悲傷中有救贖,疼痛中有希望,令人回味起來誠然開闊而舒服。
大而化之的阿姨、不懂分寸的阿姨、故作冷漠的阿姨、忍不住軟心腸的阿姨。
她,是主人公最最喜歡、也最懷念的美智惠阿姨。
她長得像動感歌手,雖然個性別扭、說話毒舌,其實是個刀子嘴豆腐心的好人。
某天,把妹妹弄哭的她,略嫌麻煩地要主人公把妹妹帶來看她變魔法。
只見已經(jīng)枯死的牽?;?,立刻又在阿姨的手掌下恢復生氣。
美知惠阿姨笑著說:“這個就是‘明日綻放的花蕾’。
”
葉圣陶小說《隔膜》的簡介
作為葉圣陶的早期作品迥異于其后期的創(chuàng)作。
眾所周知,作為“文學研究會”的締造者之一,葉圣陶的小說帶有濃厚的“為人生”色彩,試看他的幾部名篇、、、等,均體現(xiàn)了對社會的強烈關(guān)注。
和文研會的其他成員如魯迅、沈雁冰、王統(tǒng)照等人一樣,葉圣陶是將文學作為一種實實在在的工作來,極切地關(guān)注著社會問題,當仁不讓地匯入早期“社會問題小說”的創(chuàng)作隊伍中,并成為“其中成熟最快且最有代表性的一位。
”之于葉圣陶正如之于魯迅,它們都是“獨語體”的,越過社會,越過眾人,也越過自己顯而易見的風格,退回到隱秘的內(nèi)心深處,不求反響,不求共鳴,不求為人所知。
他們只是要單純地記錄那些困擾自己糾纏不清的思緒,讓它從筆端滴落留駐紙上,作為曾經(jīng)有過的記憶。
閱讀,除卻那稍稍帶有時代特征的“蓄音片”、“令郎”、“作揖”等語詞外,我們看不出它所敘述的情境離我們的遙遠。
相反,撥開上個世紀二十年代的歷史煙云,我們似乎能夠輕易走入作家的心底,輕車熟路地洞悉其心境以及他所要表達的情感,我們與他之間的同感并未因為創(chuàng)作時代的久遠而消彌。
因為那種相似的感同身受的苦惱與迷茫同樣曾糾纏過我們每一個人。
《隔膜》的感覺與我們是相通的,這便是它歷經(jīng)八十多年仍能打動讀者的深層原因。
文章不長,幾乎完全是敘述者一人的講敘,只在大體的環(huán)境概括中,簡單勾勒了三個場面,以承托起短篇小說的框架。
至于具體的情節(jié)波瀾則并未展開,沒有起承轉(zhuǎn)合,沒有旁枝末節(jié),作者一開場的自述已奠定了整個文章的基調(diào)和主題。
所以,這是一篇不太象小說的小說,若歸入散文亦無不可。
因為如果大致抽空或置換文中的三個場面,抽空所涉及到的人物和對話,文章的主題和基調(diào)絲毫不會受到影響,依然成立,只是那樣它將成為名符其實的散文,與小說這一體裁的相隔也就太遠了。
這樣古怪的小說,不僅在二十年代,即便整個現(xiàn)代文學的長河中也是為數(shù)不多的。
作者截取的三個場景分別是“相逢”——親戚的書齋、“飲宴”——朋友的餐室、“閑聚”——眾人喧鬧的茶館,這便從紛繁復雜的社會網(wǎng)系中提取出了三種最基本的社會關(guān)系:一是自己無法左右與選擇的血緣關(guān)系,二是生活中接觸較多可以互相照應的熟識關(guān)系,三是毫無瓜葛的陌路關(guān)系。
三種關(guān)系一是天意給予的,二是自我選擇的,三是難以稱為關(guān)系的關(guān)系,它們幾乎可以涵納世上的一切交往,雖然分別有著各自不同的表現(xiàn)方式與濃淡程度,不能絕對得同日而語,但它們給予敘述者的感覺卻異常雷同、如出一輒,那就是——隔膜。
相逢如何,不過是說意料之中你應我答的話,客套的寒喧的程式化的但又不能省略的話,找一些掩飾尷尬填補沉默的無關(guān)緊要的問題,但說者只顧說了,似是盡了義務卸去責任,于是并不專心聽答者的應對,對其幾乎充耳不聞,答者也便跟著淡漠無味。
交流在尷尬中阻塞了,象中間被筑起堤壩的小河,浪花只在自己小小的范疇中盤旋。
飲宴又如何呢
與不相熟的人舉杯敘情,即便觥籌交錯推杯換盞卻只是言不由衷的應酬而已,依是各懷了各的心,虛情假意一番。
人頭攢動吵嚷熱鬧的公共場合里,互相問好高聲談論,似是交情篤深一拍即合,卻又毫在意對方,少了誰也不會被發(fā)現(xiàn),多了誰也不會有人驚喜,大家都在熱烈的無聊著。
三個場景概括要約了無所不在的隔膜,無所不在的寂寞,委實讓人難以承受。
《隔膜》寫了人的荒誕處境,寫了人日常的一種孤立無援的存在方式,隔膜也是人無法擺脫的一種無奈境遇。
盡管身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卻互不了解,互不關(guān)心,互不在乎,互無意義,他人在自己眼中如同自己在他人眼中一樣,僅淪為一個無足輕重單調(diào)而空洞的行動符號,人是這樣群居而又孤獨無助與自身絕緣的動物。
這種近在咫尺卻又遠隔天涯的疏離是令人恐懼的,人活著非旦要面對撲面而來的困擾艱辛還要逃避與類群的接觸,豈不是一種絕境中的絕境,掙扎中的掙扎
隔膜即是人與人之間的墻壁,人們競相筑起的用于自我防衛(wèi)的墻壁又成為難以跨越的隔膜。
人成為彼此在世間的障礙物、累贅、或危險品。
人人設防、人人自危,在保持距離互相隱瞞這一點上卻有著高度的默契,自覺自愿地加深拉長著原有的鴻溝。
《隔膜》中的敘述者煩惱于那些無聊無謂的交往應付,煩惱于那些“蓄音片”式的對話交流,也煩惱于欲擺脫而不能的窘然處境,在與親戚的敘舊中,“我如漂流在無人的孤島,我如墜入于寂寞的永劫,那種孤凄彷徨的感覺,超于痛苦以上,透入我的每一相細胞,使我神思昏亂,對于一切都疏遠,淡漠。
”在作客友人家中,“我想他們各有各的心,為什么深深地掩飾著,專門用蓄音片說話
這個不可解。
”“我沒有別的盼望,只盼時間開快步,趕快過了這兩點鐘。
”在人群川流不息的茶館,“我欲探求他們每天聚集在這里的緣故,竟不可得。
他們欲會見某某么
不是,因為我沒見兩個人在那里傾心地談話。
他們欲討論某個問題么
不是,因為我聽他們的談話,不必辨?zhèn)€是非,不要什么解答,無結(jié)果就是他們的結(jié)果。
”這是無可穿透的心與心的隔膜。
人們象一個個刺猬,本欲在冬日里相互偎依取暖,然而彼此倒立起來的刺又使它們難以接近,于是只能處于一種不遠不近若即若離的狀態(tài)下,欲達不達模棱兩可地延宕著,枯燥無味的心緒永不得改變。
在個人與他人的問題上,每個人都想把他人當作對象,當作客體,同時又想擺脫自己成為他人的對象,使人感到壓抑的地位,于是人們不得不處在緊張乃至沖突的關(guān)系之中。
“他人是我的地獄,”我們每個人都在別人的目光下茍活,處于從屬于他人的境況之中。
這就是《隔膜》想要表現(xiàn)的深層含義。
作為二十年代的現(xiàn)實主義作家,作為一個宗旨是以文學干預生活的知識分子,葉圣陶的《隔膜》是一次意外的收獲。
這里沒有惱人的社會問題,沒有底層小人物的悲哀,沒有抨擊批判滴血為墨的鏗鏘力度,但是卻是綿里抽絲的緩慢而持久的鈍痛,它不是為表現(xiàn)什么,不是為教化何人,只是單純地記錄了自我感覺,這是作家的真實和文學的真實所成就的,以它原生態(tài)的極強生命力感動了讀者。
通過文本,我們理解了八十年前的作者,理解了八十年前那種令人喘不過氣來的空虛和痛徹骨髓的孤寂,我們不自覺得為它顫栗。
也許,在喧嘩里落寞,在孤寂中陶然是人類永遠無法自解的一個謎語吧
葉圣陶 (1894~1988) 現(xiàn)代作家、兒童文學作家、教育家、編輯出版家;原名紹鈞,字圣陶,江蘇蘇州人。
是繼魯迅之后,新文學運動初期最重要的小說家之一;也是現(xiàn)代著名的教育家。
1914年開始發(fā)表了10余篇文言小說,1919年加入新潮社1921年參與發(fā)起成立文學研究會。
葉圣陶從1921年起在上海、杭州、北京等地中學和大學任教。
1923年起從事編輯出版工作,曾任商務印書館、開明書店編輯,主編過、、等多種重要刊物,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和舉薦過巴金、丁玲、戴望舒等作家。
他還出版不少詩集、評論集和論著,編輯過幾十種中小學語文教科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致力于文化教育的領(lǐng)導工作,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教育部副部長、中央文史館館長、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等職。
葉圣陶其文:(一)創(chuàng)作經(jīng)歷1、他在20年代陸續(xù)出版了《隔膜》、、《線下》、《城中》、《未厭集》等短篇小說集,以及長篇小說《倪煥之》。
他的出版于1922年3月的《隔膜》,是新文學史上第二個短篇小說集(第一個是郁達夫的《沉淪》)早期小說大多描寫知識分子和小市民的灰色生活,代表作品如《潘先生在難中》等;后轉(zhuǎn)向攝取與時代斗爭有關(guān)的重大題材,如《夜》、《倪煥之》等,較為深刻地反映了第一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前后的社會現(xiàn)實。
他的小說呈現(xiàn)出樸實冷雋的藝術(shù)格調(diào)。
從1925年到二十年代末,葉圣陶的創(chuàng)作取得了全面的豐收。
葉圣陶本時期的創(chuàng)作呈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全新特色。
最顯著的,就是以飽滿濃郁的政治熱情,迅速直接地描繪革命斗爭的壯烈圖景,歌頌群眾運動的宏偉場面。
這就使他本時期的作品洋溢著強烈的時代感和戰(zhàn)斗精神被茅盾譽為“杠鼎”之作的《倪煥之》是新文學史上優(yōu)秀的革命現(xiàn)實主義長篇名著。
“九·一八”事變之后,積極參加愛國抗日活動,發(fā)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篇小說,技巧日臻圓熟。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輾轉(zhuǎn)到四川工作和生活,寫作以散文和文藝評論為主。
主要散文集有《腳步集》、《未厭居習作》,《西川集》,《小記十篇》等。
他的散文感情樸實,意趣雋永,語言潔凈,大多具有厚實的社會內(nèi)容。
《藕與莼菜》、《五月卅一日急雨中》、《牽?;ā贰ⅰ洞郝?lián)兒》等是他散文中各具特色的名篇。
2、葉圣陶還是中國現(xiàn)代童話創(chuàng)作的拓荒者。
童話集《稻草人》展現(xiàn)了勞動人民的苦難,但有時氣氛顯得低沉和悲哀,稍后的童話集《古代英雄的石像》著重表現(xiàn)人民群眾團結(jié)抗暴的集體力量。
他的童話構(gòu)思新穎獨特,描寫細膩逼真,富于現(xiàn)實內(nèi)容。
魯迅說,葉圣陶的“《稻草人》是給中國的童話開了一條自己創(chuàng)作的路”(《表·譯者的話》)。
(二)創(chuàng)作主題及其風格1、圣陶談到他作小說的態(tài)度,常喜歡說:我只是如實地寫。
這是作者的自白,我們應該相信。
但他初期的創(chuàng)作,在“如實地”取材與描寫之外,確還有些別的,我們稱為理想,這種理想有相當?shù)囊恢?,不能逃過細心的讀者的眼目。
后來經(jīng)歷漸漸多了,思想漸漸結(jié)實了,手法也漸漸老練了,這才有真?zhèn)€“如實地寫”的作品。
仿佛有人說過,法國的寫實主義到俄國就變了味,這就是加進了理想的色彩。
假使這句話不錯,圣陶初期的作風可以說是近于俄國的,而后期可以說是近于法國的。
因為是“如實地寫”,所以是客觀的。
他的小說取材于自己及家庭的極少,又不大用第一身,筆鋒也不常帶情感。
但他有他的理想,在人物的對話及作者關(guān)于人物或事件的解釋里,往往出現(xiàn),特別在初期的作品中。
愛與自由的理想是他初期小說的兩塊基石。
這正是新文化運動開始時的思潮;但他能用藝術(shù)表現(xiàn),便較一般人為深入。
2、自由的一面是解放,還有一面是尊重個性。
圣陶特別著眼在婦女與兒童身上。
他寫出被壓迫的婦女,如農(nóng)婦,童養(yǎng)媳,歌女,妓女等的悲哀;《隔膜》第一篇《一生》便是寫一個農(nóng)婦的。
對于中等家庭的主婦的服從與苦辛,他也有哀矜之意。
《春游》(《隔膜》中)里已透露出一些反抗的消息;《兩封回信》里說得更是明白:女子不是“籠子里的畫眉,花盆里的蕙蘭”,也不是“超人”;她“只是和一切人類平等的一個‘人’”。
他后來在《未厭集》里還有兩篇小說(《遺腹子》,《小妹妹》),寫重男輕女的傳統(tǒng)對于女子壓迫的力量。
圣陶做過多年小學教師,他最懂得兒童,也最關(guān)心兒童。
他以為兒童不是供我們游戲和消遣的,也不是給我們防老的,他們應有他們自己的地位。
他們有他們的權(quán)利與生活,我們不應嫌惡他們,也不應將他們當作我們的具體而微看。
《啼聲》(《火災》中)是用了一個女嬰口吻的激烈的抗議;在圣陶的作品中,這是一篇僅見的激昂的文字。
他憧憬著“藝術(shù)的生活”,藝術(shù)的生活是自由的,發(fā)展個性的;而現(xiàn)在我們的生活,卻都被撳在些一定的模型或方式里。
圣陶極厭惡這些模型或方式;在這些方式之下,他“只覺一個虛幻的自己包圍在廣大的虛幻里”(見《隔膜》中《不快之感》)。
3、圣陶小說的另一面是理想與現(xiàn)實的沖突。
圣陶后期作品(大概可以說從《線下》后半部起)的一個重要的特色,便是寫實主義手法的完成。
圣陶的生活與時代都在變動著,他的眼從村鎮(zhèn)轉(zhuǎn)到城市,從兒童與女人轉(zhuǎn)到戰(zhàn)爭與革命的側(cè)面的一些事件了圣陶寫作最快,但決非不經(jīng)心;他在《倪煥之》的《自記》里說:“斟酌字句的癖習越來越深”,我們可以知道他平日的態(tài)度。
他最擅長的是結(jié)尾,他的作品的結(jié)尾,幾乎沒有一篇不波俏的。
他自己曾戲以此自詡;錢杏邨先生也說他的小說,“往往在收束的地方,使人有悠然不盡之感。
” 4、1921年初,文學研究會在北京成立,葉圣陶是發(fā)起人之一,后來又成為其骨干成員和創(chuàng)作上有成就的代表作家。
他強調(diào)文學必須反映人生,關(guān)心民眾疾苦,同情被壓迫損害者;他的創(chuàng)作集中地、充分地體現(xiàn)了文學研究會“為人生”“血與淚” 的文學宗旨。
葉圣陶長期從事小學教育,對舊中國的教育界十分熟。
在他寫的近百個短篇中,與教育有關(guān)的占三分之二以上。
這就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構(gòu)成了葉圣陶創(chuàng)作的獨特領(lǐng)域――教育文學。
葉圣陶教育文學的民主性,首先表現(xiàn)在他對封建教育有一個清醒、透徹的認識,對衰朽沒落的舊教育進行了大膽的否定。
葉圣陶教育文學的民主性,還表現(xiàn)在以栩栩如生的兒童形象,展示了封建社會中少年兒童悲慘不幸的遭遇和他們?nèi)怏w上、精神上受到的暴虐、磨難。
喊出了被束縛、禁錮在封建教育下兒童的心聲和愿望,要求全社會尊重兒童、關(guān)心兒童、同情兒童、了解兒童,使他們獲得發(fā)展天性的自由,這是葉圣陶民主主義教育文學另一個重要表現(xiàn)。
他的創(chuàng)作表達了中國人民爭取自由、民主、解放、平等的要求,是與“五四”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義革命運動相一致的,對革命事業(yè)的發(fā)展,起著積極的推動促進作用。
從總的傾向看,葉圣陶“五四”前后的創(chuàng)作屬于批判現(xiàn)實主義。
(朱自清、葉圣陶語)(三)語言藝術(shù)風格:1、在中國新文學史上,葉圣陶是一個具有獨特風格的作家。
細密的觀察、客觀的寫實,亦莊亦諧、莊諧結(jié)合的筆法,平實樸素、凝練精粹的文學語言,這一切就構(gòu)成了葉圣陶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的藝術(shù)個性。
客觀、冷靜地諦視人生,細密、精確地觀察生活,按照生活的本來面目真實地再現(xiàn)生活,是葉圣陶藝術(shù)風格最突出的特點。
他確實重視細節(jié)的描寫,使細節(jié)描寫在創(chuàng)作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這些細節(jié)傳神狀物如此生動真實,是與作者對現(xiàn)實生活和自然現(xiàn)象反復深入地觀察琢磨分不開的,葉圣陶豐富的生活體驗為他細節(jié)描寫提供了廣闊的天地。
莊嚴、嚴重與輕快、幽默兼而有之,并能使兩者和諧地交融在一起,熔鑄于自己的創(chuàng)作中,使自己的作品亦莊亦諧、莊諧結(jié)合,這是葉圣陶藝術(shù)手法的另一個特色。
2、葉圣陶是一個優(yōu)秀的語言藝術(shù)家,他“一直留意語言”(《〈葉圣陶選集〉自述》),以平實、質(zhì)樸、凝練、精粹的文學語言著稱。
他的語言有一種不雕鑿、不做作的樸素美。
他很少用濃艷富麗、華而不實的詞藻語匯,即使在“五四”前后“全盤西化”的浪潮里,他的作品也很難發(fā)現(xiàn)冗長拗口、曲里拐彎的歐化句子。
他特別講究錘字煉句,自稱有“斟酌字句的癖習”。
在遣詞造句上,他一貫簡短利落、準確貼切,精煉純粹,達到了以少勝多、一語傳神的極富表現(xiàn)力的境地。
三、葉圣陶其趣:(一)寫童話的原由:他大力提倡白話文,是我國語文教材改革的先行者,主持編寫了新中國第一套通用教材--全國中學、師范學校語文課本。
葉先生是我國語文教育界的前輩,是著名的語文教育家。
葉圣陶熱愛學生、熱愛教學,學子們童心的無邪、童真的靈幻、童趣的稚拙時時感染著他。
這時,他讀了魯迅《二十四孝圖》一文,說有一位童年小友因為只能讀“人之初,性本善”,覺得生活枯燥乏味,缺乏生氣和希望,竟至死亡。
由此,萌發(fā)了為兒童寫作的愿望。
他拿起筆來,成為我國近代童話創(chuàng)作的第一人
(二)酒:著名教育家葉圣陶(1894-1988)愛酒嗜酒,一生留下諸多酒話。
本文向大家介紹有關(guān)他的幾則飲酒軼聞雅趣。
文友酒會 三十年代,葉圣陶在上海開明書店主編《中學生》雜志時,其同仁中不乏好酒者。
葉圣陶和豐子愷等幾位朋友便發(fā)起成立了一個文友酒會,葉圣陶自任會長,規(guī)定只有一頓能喝5斤以上黃酒者方能申請入會當會員,每周的周末舉行一次會員聚會。
當時,同在開明書店任編輯的錢君陶也想入會,但他僅有三斤半酒的酒量,能否批準入會心里沒有底。
一次他問已是酒會會員的豐子愷自己能否入會,豐子愷感到說不準,表示要請求會長葉圣陶后方能決定。
當豐子愷向葉圣陶匯報此事時,葉圣陶幽默地說,君陶的酒量要打七折,就算一個預備會員罷。
事后,葉圣陶路遇錢君陶,便風趣地對他說:“你也是酒會會員了,要鍛煉酒量,爭取早日報‘預備’兩字去掉
” 醉酒經(jīng)歷 葉圣陶一生好酒但自制力很強,很少有醉酒的記錄。
據(jù)葉圣陶兒子葉至誠介紹,從他記事開始,葉圣陶醉酒僅有兩次。
一次是1946年11月30日朱德總司令60大壽時,當時定居上海的葉圣陶受邀出席朱總司令生日午宴,因過于興奮激動,醉酒后由中共上海辦事處兩位工作人員護送回家。
另一次是抗日期間在武漢大學時,有一位武漢大學的英國教授雷納,聽說葉圣陶善飲,想與其較量一下。
他專門邀請葉圣陶到他的寓所對飲,葉圣陶欣然前往。
那次也是中午,兩人如何對飲不得而知,到午后太陽打斜時,葉圣陶才踉踉蹌蹌回家。
葉至誠迎上前去扶他時,他還笑著說:“我嘸啥(吳語意為‘沒關(guān)系’)。
”后進臥室躺下睡著了。
事后葉至誠了解到,那次較量,雷納教授先喝醉了,只是他在自己的寓所,而葉圣陶還走了一段路。
海棠雅聚 新中國成立后,葉圣陶曾先后出任國家出版總署副署長和教育部副部長等職務。
他在北京寓所的院子里有一棵海棠樹,在建國后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每年海棠花盛開的4月19日,葉圣陶總要邀請朱光潛、俞平伯、王伯祥等一批摯友親朋來家小聚。
而每當此時,俞平伯總會帶上一瓶桂花酒,朱光潛則捎上一瓶白蘭地,主人在準備的下酒菜中,必備一只葉圣陶自制的醬鴨。
他們賞花飲酒,促膝談心,花香酒香,沁人心脾。
此情此景,堪稱飲酒之最佳環(huán)境,超過任何的星級賓館和酒家。
“十年內(nèi)亂”中,葉圣陶、俞平伯等人均遭受迫害,“海棠雅聚”自然也就好景難再了。
葉圣陶享年94歲,堪稱高壽。
除了他心胸開闊善待人生外,適量飲酒也是他的長壽原因之一。
雖然葉圣陶黃酒能喝5斤以上,但大多時候僅以一兩多白酒解癮,可見他具有極強的自制力。
葉圣陶晚年欣逢太平盛世,每天晚飯時他喜歡飲上一杯紹興黃酒或葡萄酒,對酒的鐘愛直至生命終止。
(三)葉圣陶與朱自清葉圣陶與朱自清相識于1921年秋天。
葉圣陶和朱自清志趣相同,而且都是文學研究會的成員,不久就成了好朋友。
葉圣陶蟄居上海,朱自清則在北平,一南一北,但魚雁不絕。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病不幸逝世。
8月30日,葉圣陶、陳望道等與清華同學會聯(lián)合舉行的朱自清追悼會,并在會上致詞,對失去一位文壇干將和誠摯知友而痛惜不已。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