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邊的老人》讀后感,300字
飛機大炮即將來臨,戰(zhàn)火硝煙即將燃起,無數(shù)人的鮮血即將灑在這一片土地上。
老人也許是最為迷茫也是最為孤獨的了。
老人經(jīng)歷了這一生的風風雨雨,可卻從未經(jīng)歷過戰(zhàn)火的硝煙了。
老人是迷茫的,可以在清凈溫暖的家庭中度過最后的晚年。
而那種清凈,而那種舒適也是老人所向往又是必須的,因為只有在那種環(huán)境下老人才能尋得它內(nèi)心的那種快樂了。
人生來就是孤獨的,但可以通過孤獨這一頻道來尋找快樂,何況是老人呢
養(yǎng)養(yǎng)鳥,種種花,老人也能找到那份快樂,那份愉快的心情。
可無情的戰(zhàn)爭也許讓它僅有的二字已在戰(zhàn)火中流血犧牲,也許讓它美麗的家園已成為廢墟,也許讓他的老伴已埋在那冰冷的深土里了。
老人也是絕望的,因為戰(zhàn)爭讓他僅剩的能夠交談的朋友(指那些動物)也要說聲再見,何況這一聲再見是永久性的。
也許飛機大炮不會落在那些動物的身上,可是那危聳的大樓卻會將它們深埋,在數(shù)年后成為孤零零的骨架被人類清掃了。
而此刻老人也一定想到了這些,可他卻沒有想到自己也會是這種結果,也許他的心仍在那些動物的生命上。
他不舍那些他唯一的朋友,那些可以唯一能夠傾訴的朋友。
可是無情的戰(zhàn)爭卻將他們永遠的隔開了。
老人也許是拯救的,無論是他那虛弱的身骨,還是他那顆絕望的心,都是需要有人來拯救他的。
而文中的“我”就充當了這樣的角色。
一個有著理想的青年,一個“硬漢”式的青年,一個有著革命精神的青年,還是一名勇敢的偵察兵。
對于他,戰(zhàn)爭這一字眼早已斯通見慣,他在觀察著敵人的前進,他在等待著飛機大炮的到來,他也隨時準備著流血犧牲。
而他又可能成為老人最后的傾聽者,傾聽老人所牽掛的那些動物,兩只山羊,一只貓,還有四對鴿子。
文中的確反應了戰(zhàn)爭的殘酷,可又是那一次戰(zhàn)爭不是流血犧牲,又是那一次戰(zhàn)爭不是家破人亡,而又是哪一次戰(zhàn)爭不是讓人們傷心流淚的
戰(zhàn)爭這一性質(zhì)早已定位,只是那些統(tǒng)治者卻有著太多的私心,也可以說是一種自私,想要擁有整個世界的土地,但能得到整個世界的靈魂嗎
那絕對是不可能的,因為人性才是最為重要的的東西。
難道世界的人類成為和和睦睦的一家人不好嗎
那當然是再好不過了,可是有些人的自私卻是改變不了的。
老人的兩只山羊,一只貓,四對鴿子。
在戰(zhàn)爭的面前只不過是一些不起眼的家畜,在統(tǒng)治者的眼里只不過是一頓豐盛的晚餐,而在老人的心里卻是一群實實在在的好朋友
這難道不值得人類對戰(zhàn)爭的反思嗎
在戰(zhàn)爭的世界了人類也只是一些小的不能再小的螞蟻了,在炮火的蹂躪下變得焦灼罷了。
讓人欣喜的是文中所展現(xiàn)出來的人性的光輝。
一種人與人,人與動物的關愛,這是文章最為可貴之處,也是文章所包含最值得讓人值得思考的一處。
都說大難面前顯大愛,那么無論是老人,還是“我”,覺得都是一種大愛,而且這種大愛超越了時空,讓讀者也能深深德爾體會到。
我在體會到了文章中的兩處人性的溫暖讓我不能遺忘。
孤獨老人在戰(zhàn)爭的面前無時無刻而又無處不在的關心那些動物,這種關心也早已跨過了現(xiàn)實,早已展現(xiàn)出人性的善良,人性的溫暖了。
還有“我”,在這即將硝煙四起的大橋上聆聽著老人最后的牽掛,成為老人最后內(nèi)心的傾聽者,并且能夠在這種時候,這種環(huán)境下留意注這樣一個普通而又不尋常的老人,那的確也是“我”內(nèi)心深處隱藏的一種人性的善良。
文章的開頭讓我眼前出現(xiàn)了一幅大眾式的逃亡準備戰(zhàn)斗的場景,戰(zhàn)士急忙的身影,是為了保衛(wèi)祖國:百姓急忙的身影,是為了逃避災難。
而地里的農(nóng)夫們,卻在田地了徘徊著,為心愛的莊稼感到不舍之情,而此刻人們又不得不將這些遺忘,因為它是避免不了的,也是一種必然了。
還有那位孤獨老人,疲憊的坐在橋頭,頭朝著故鄉(xiāng),因為故鄉(xiāng)有他最美麗的回憶:心牽掛著那些動物,因為動物是他世上唯一的朋友。
文章讓人最意味深長的是一個永遠的鏡頭,那是老人的微笑。
這是文章中僅有的微笑,也是緊張年代難得的微笑,因為老人的故鄉(xiāng)就在圣卡洛斯,那個美麗的城市。
求“橋邊的老人”,“娜塔莎”,“清兵衛(wèi)與葫蘆”,“牲畜林”,“山羊茲拉特”讀后感,萬分感謝了
酬謝
我是不會
橋頭的老人讀后感
一個飽經(jīng)風霜的老人座浮橋面很平靜,老人坐在橋邊,一不動。
他是太累,走不動了
是啊,是非已經(jīng)將人變得很疲勞,但或許,他在等待休息過后的安樂
戰(zhàn)火,硝煙,總是無情地給人無限傷害。
那些戰(zhàn)爭的導火線,怎么也掩飾不了那份殘忍,那份罪惡戴鋼絲邊眼鏡、塵土、浮橋,已經(jīng)忙著逃命的車輛、人群的各種動作,法為我們勾勒出一幅戰(zhàn)爭來臨前忙亂的極賦寫實效果的畫面,又佐以后文對于撐起來,搖晃了幾步,向后一仰,終于又在路邊的塵土中坐了下去等動作的描寫,剔透地寫出生活現(xiàn)實,烘托出了在人們競相逃命之際,一個樸實憨厚善良的老人形象。
老人是個簡簡單單的飼養(yǎng)員,他既不懂政治又不懂戰(zhàn)爭,提起他的故鄉(xiāng)他便高興,他并不像我在內(nèi)的其他人面對戰(zhàn)爭的那種一心想著撤離的恐慌,他擔心他的山羊,貓,鴿子
那種不懼戰(zhàn)火的平靜,更令人深思。
沒有一個戰(zhàn)爭是無傷害性的,世界需要有一個和諧的環(huán)境,那么才會美好,才會不斷發(fā)展。
本文沒有以戰(zhàn)火紛飛,血腥殘酷來表達戰(zhàn)爭帶來的悲慘世界,而是在可惡的戰(zhàn)爭來臨前,用一個平靜樸素的老人,恐慌的人們競相逃命時的內(nèi)心世界,冷靜而逼真地詮釋出了戰(zhàn)爭的殘忍、罪惡,和人們對和平的美好生活的渴望。
沒有人希望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但人也總會有某種野心,當野心跨越了界限,就會一觸即發(fā),戰(zhàn)爭是危險的結果,它不會是一個人的演出,而必須是兩者或兩者以上,一個人無法來演繹它的
同樣,和平需要很多人來共同維護,共同創(chuàng)造
很幸運,我生活在一個以和平為主題的時代,說明和平已經(jīng)更加深刻地被人們認知,更加廣泛地被人們傳播,更加重視地被人們運用
努力,努力,把老人的身影留在橋邊
海明威作品橋邊的老人主要內(nèi)容
郁悶、、直接發(fā)居然、、、您的答案包含政治、敏感詞匯,請修改
讀《撿破璃的老人》后感300字
一次讀橋邊的老人只是看到了戰(zhàn)爭,卻不知道它是怎樣去描繪戰(zhàn)爭的場面.第二次讀橋邊的老人,看到的是一個受到戰(zhàn)爭殘害的老人,年近花甲,卻要因為戰(zhàn)爭奔波,他能去哪兒呢?同情之心油然而生. 如果僅僅是這樣這樣的文章會不會有所欠缺.
讀了種樹老人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我們要學會愛護環(huán)境,這樣子才能健康的生活。
愛護環(huán)境是每個人的責任,特別是我們學生一定要有這個意思。
虬髯客與紅拂女的故事
美女識英雄,自古被傳為,唐初就有美人紅拂女慧眼,在蕓蕓眾生中,辨識位英雄人物,一位是她的夫君李靖,另一位是她的結拜兄長虬髯客,三人結為莫逆之交,一同在風塵亂世中施展才華,被人們敬傳為“風塵三俠”。
紅拂女姓張,原本是江南人氏,由于南朝戰(zhàn)亂,隨父母流落長安,迫于生計,賣入司空楊素府中成為歌妓,因喜手執(zhí)紅色拂塵,故稱作紅拂女。
楊素是北朝和隋朝政壇上的一個通天人物,更是一個興風作浪的高手。
早年曾協(xié)助北周武帝擊滅北齊;后與北周丞相兼外戚楊堅配合,迫使北周靜帝禪位給楊堅。
二十四年后又幫助太子楊廣弒父弒兄而為隋煬帝。
隋煬帝即位以后,拜楊素為司空,封越國公,把一切軍國大事都托付給他處理,自己則專心致志地躲在東都洛陽的西苑中,醇酒美人,聲色犬馬,享受人間的奢華快樂;楊素留守西京長安,幾乎成了實質(zhì)的政治領導中心。
楊素權高位尊,必然講究生活的享受,府中金銀堆積如山,仆役侍女如云,每次接見賓客,總是大模大樣地坐在躺椅上,由一群侍女抬著出廳,兩旁還排列著許多美艷的侍女,負責薰香、打扇、捶腿及驅(qū)趕蚊蠅等工作。
這種豪奢尊貴的排場,許多人都嘆為觀止,羨慕不已,但后來看在李靖眼里,卻嗤之以鼻。
李靖是三原地方一位文武兼通的才子,生得身材魁梧,儀表堂堂,飽讀詩書,通曉天下治亂興國之道,還練就一身好武藝,精于天文地理與兵法韜略,心懷大志卻一直苦于英雄無用武之地。
后來隋朝穩(wěn)定下來,他決定從家鄉(xiāng)投身長安,以圖施展抱負,為國效命。
奔經(jīng)長安路途中,在風陵渡口李靖遇到了劉文靜,劉文靜身為北朝官宦之后,見解不凡卻在隋庭無法施展,準備前往太原投奔李淵父子。
兩人交談之下,大有惺惺相惜之感,于是結為摯友,約定日后一旦誰有發(fā)展必定提挈另一方。
分手后,一人往太原,一人奔長安。
李靖到了長安,由于國政大權基本掌握在楊素手中,于是他準備先投到楊素門下。
好不容易進入司空府拜見了楊素,楊素卻半躺在椅中,瞇縫著眼睛,一付根本不把來客放在心上的神態(tài)。
李靖心想:這樣的排場,這樣的待客之道,豈不令天下英雄寒心,怎能收賢納士,振興國道
于是他不悅地直言道:“當今天下大亂,英雄竟起。
明公為朝庭之重臣,而不收羅豪杰,扶濟艱危,而專以踞傲示天下士,實在令人不敢茍同
” 楊素一聽這話大感吃驚,心想:這等無名之輩,竟敢在這里口出狂言,真是放肆
他想發(fā)火,但轉念想到自己的身份,若與眼前這位初生牛犢計較,實在是失于大度,于是反而轉怒為喜,起身夸贊李靖的膽識,并請他落座,賓主暢談天下大事。
李靖侃侃而談,從天下時勢談到治國安邦之道,見解精辟,頭頭是道;楊素聽了頻頻點頭稱是,然而最后結論卻說:“老夫來日不多,多承指教,然時不我予,奈何
”這話仿佛給李靖的滿腔熱情澆上了一瓢冷水,讓他失望之極。
這天,紅拂女正侍立在楊素身旁,目睹李靖英爽之氣溢于眉宇之間,又談議風生,見解出眾,不同凡響,心中大為傾慕,不由得閃動著一雙聰慧的大眼睛,不斷地瞟向李靖。
待李靖告辭出門時,她不露聲色地暗中囑托侍立廊下的小童代為詢問李靖的住址;小童問得結果,回報紅拂女,紅拂女默默記在心里,望著李靖大踏步出門遠去的背影,有一種奇妙的牽掛之感升在心中。
當天夜里,李靖獨坐客棧,面對孤燈,想起白天在司空府的情形,暗嘆:不可一世的司空楊素畢竟是老了,守業(yè)尚嫌精力不足,根本談不上有所發(fā)展了,自己看來還得另謀途徑。
這時他又想起司空府中那位手持紅拂塵的美麗侍女,她那一對寫滿睿智又充滿柔情的大眼睛給他留下了極深的印象,他在楊素身后一大群侍女中一眼就發(fā)現(xiàn)了她,總覺她有些什么與眾不同,引得自己心神蕩漾。
夜深了,萬籟俱靜,李靖躺在床上,輾轉反側,難以成眠。
突然耳旁響起一陣輕輕的叩門聲,李靖披衣起身,點亮了燈。
拉開門閂,只見門外站著一個頭戴闊邊風帽,身披紫色大氅,肩背繡花布囊的年輕人。
李靖不料在這人生地不熟的長安,竟有客人深夜來訪。
正在狐疑之際,來客自動解釋說:“妾乃楊司空家紅拂女,今夜特來相投
”燭影搖動中,紅拂女卸下了繡花布囊,摘下闊邊風帽,脫去紫色大氅,變成一個秀發(fā)蓬松,明眸皓齒,如三春水蜜桃似的鮮靈的一個女孩。
李靖對紅拂女的來意仍有些不解,紅拂女也看出了他的心思,不待他詢問,就盈盈下拜,并輕聲說道:“妾侍楊司空多年,看到的人物不計其數(shù),但從來不曾見過象李公子這樣英偉絕倫的人;妾似絲籮不能獨生,一心依托于參天大樹,以了平生之愿,因而前來投奔,請公子不要推辭
” 李靖既驚又喜,他對紅拂女早已有好感,這時又見她如此理解自己,且有這般自作主張的膽識,甚是愛憐。
但轉念又憂慮道:“楊司空權重京師,你私自逃去,他必定追尋,那怎么逃得他的手心
”紅拂女胸有成竹地說:[楊司空現(xiàn)在不過是茍延殘喘,行將就木,不足畏也
他府中姬妾時常有人溜走,他也無心過于追究,何況司空府中侍女多如牛毛,少妾一人不會在意,所以大膽前來,請公子不要擔心
” 李靖仔細打量紅拂女,見她肌膚細嫩,面帶紅暈,儀態(tài)從容,噓氣如蘭,羞怯中不失果敢之氣,李靖心中甚喜,但又想到自己孓然一身,飄泊不定,那能給她一個安定的家,深覺愧對紅顏,委屈她的一片真情。
紅拂女見他欲言又止,似乎明白了他的猶疑,于是坦然陳述自己的心意:“既然來投公子,就已深思熟慮,今后天涯海角,妾愿患難相隨,一片誠心,蒼天可證
” 話已說得十分明白,李靖也不必再有什么顧慮了。
這夜,一對患難之交同入羅帳,沒有父母之命,沒有媒妁之言,但有的是相知相慕,便由他們自作主張,成為一對恩愛夫妻。
司空府中不見了紅拂女,也曾派人出來追尋,但數(shù)日之后就不了了之,這對他們來說算不了什么。
待風聲過后,李靖打算前往太原,投奔招攬四方豪杰、待成大業(yè)的李淵父子。
紅拂女理解夫君的志向,她不聲不響地從繡花布囊中拿出一些金銀,委托店家買來了兩匹俊馬和一些衣物干糧。
一切準備停當,兩人裝扮成行商模樣,趁著天色微明之際,悄悄離開了隋都長安。
一路風塵,這天來到了靈石,因數(shù)日奔波,人馬皆疲。
于是準備在靈石歇息一天再趕路。
兩人找了一家不起眼的小店住下,美美地睡了一夜。
第二天清早起來,李靖到早市上買來一大塊羊肉,向店家借來爐具鍋瓢,親自烹煮,想改善一下伙食;紅拂女則在客房中正解開了長發(fā),在窗前細心地梳理。
李靖趁羊肉在火上燉熬的空隙,來到后院刷馬喂料。
兩人隔窗相望,會心地相視而笑,只覺得一股暖風,回蕩在彼此的胸臆間。
紅拂女信口哼起了輕快的小調(diào),李靖心中充滿了歡快和希望。
忽然,有一個中年漢子騎著一頭壯實的毛驢,來到客店門前,只見這人滿臉絡腮胡子,衣服邋遢,一副大咧咧的神態(tài)。
他在店前跳下毛驢、將驢隨便栓在木樁上,手提一碩大皮囊,腰插匕首,大踏步地走進店來。
微風吹來,帶著一股濃郁的肉香味,他聳了聳粗大的鼻子,循著肉香味來到紅拂女的房門前,他連招呼也不打,隨手推開房門,闖進房來。
把皮囊順手扔在桌上,這時猛然發(fā)現(xiàn)了正在梳頭的紅拂女,也就顧不上肉香了,徑自往床上一坐,斜睨著眼睛,火刺刺地看著紅拂女,始終沒說一句話。
這人好沒禮貌,簡直是有意找岔子
李靖在窗外把房里的動靜看得一清二楚,心中騰地升起了火氣。
正想躍入窗里,給這位不速之客一點教訓。
紅拂女卻向他眨眼,示意他暫且沉住氣,因為她見來客氣宇不凡,穿著和舉止又與眾不同,料想他一定是位俠士或世外高人。
紅拂女一面挽好秀發(fā),一面和顏悅色地向來客行了見面禮,客氣地問道:“客官尊姓大名
” 斜倚床頭的怪客粗聲氣地回答:“俺姓張,人稱虬髯客。
” 紅拂女笑著說;“那真是巧極了,妾也姓張,當稱你為兄長了。
”說罷將行兄妹之禮。
虬髯客見這女子不但不責怪自己行為粗魯,反而如此尊重自己,心中十分敬服,急忙一躍而起,抱拳答禮。
虬髯客在家中排行第三,因此紅拂女稱他[三哥”;紅拂女在家中為長,也就成了“一妹]。
虬髯客哈哈大笑道:“沒想到在此荒僻小店有幸結識了一妹。
” 紅拂女這時隔窗向外喚道:“李郎且來拜見三哥
”李靖聞言入室,與虬髯客互相見過禮。
爐上的羊肉這時也正好燉熟了,李靖又出去買了些燒酒與胡餅,三人圍坐爐旁,邊吃邊談,虬髯客抽出腰間匕首切肉共食,豪氣沖天。
吃罷羊肉,虬髯客轉身從皮囊中取出一個人頭及一副心肝,他把人頭豎在地上,用匕首把心肝切成薄片,大口地嚼著吃完了。
看得紅拂女與李靖目瞪口呆。
虬髯客邊吃邊解釋說:“此人乃天下第一負心之人,吾含恨十年,今日吃他心肝,才能解恨
”李靖只是唯唯連聲,不敢詳加追問。
虬髯客吃罷仇人的心肝,擦了擦滿是胡須的嘴,又對李靖說道:“我看你儀容氣宇,不愧為大丈夫,一妹得到你這個佳婿,應該心滿意足了。
”接著,他們又談到今后的打算。
李靖說想去太原投奔李淵、李世民父子,而且有友人劉文靜可以引見;虬髯客也說常聽別人說起太原上空有天子之氣線繞不散,正好前去看個究竟,只是還有一件事情急需料理,不能與他們同行。
于是,三人相約三天后午前在太原城外汾陽橋頭相見。
說完,虬髯客把抓過肉的兩只油手往衣襟上一抹,提起皮囊,出門跨上毛驢,疾行而去,轉眼就不見了蹤影。
三天后,在汾陽橋邊的一家酒樓上,李靖與紅拂女等到了虬髯客,三人一道進城,找到了與李靖有一面之交的摯友劉文靜。
這時劉文靜已入李淵門下,在他的引見下,三人首先去拜見李淵。
在留守府中,看到了仰慕已久的太原留守李淵,只見他穿著家常便服,寬衣大袖,甚是樸素;見了來客,熱情禮讓,神采飛揚,又異于常人。
三人心中十分敬服,又希望再一睹李淵之子李世民的風采。
經(jīng)劉文靜的安排,約定與李世民在城外的一處道觀相見。
第二天,李靖、紅拂女、虬髯客三人一早就來到道觀等侯。
不久,李世民騎馬來到,行近道觀,李世民下馬向客人長揖,只見他神清氣朗,氣宇深沉,顧盼生雄;端坐石凳上,猶如日出朝霞,英彩逼人。
在道觀古柏蒼翠的院中,李世民與李靖、虬髯客坐在石桌四周的石凳上傾心交談,三人見地相似,心意相通,大有相見恨晚之勢。
他們評品時勢,抒發(fā)志向,不覺日已西斜。
據(jù)傳虬髯客和李世民曾對棋一局,虬髯客不敵李世民,棋罷,臨別時,虬髯客拉著李靖對李世民說:“李靖可助公子成就大業(yè)
”說畢,仰天長嘯,聲震四野,慨然而稱:“有真主在此,我當另求發(fā)展
”眾人不明其意。
李世民留他們?nèi)嗽谔×艘欢螘r間,這段日子里,李世民多次請他們到府中敘談,但虬髯客每次讓李靖獨自前往,自己則在城中各處游逛。
不久,從長安傳來楊素老死的消息。
太原這邊,李淵父子積極準備伺機以動。
虬髯客提出要返回長安,李世民也有意讓李靖夫婦回長安探形勢,因李世民還有些事宜要向李靖交待,李靖夫婦不能與虬髯客同行。
分手前,虬髯客語重心長地對紅拂女說:“李郎是前途無量的男兒,只是目前時機未到。
一妹到長安尚無棲身之地,我先回去為一妹置一宅第安身,你們到長安來鎮(zhèn)安坊找我。
” 不久,李靖和紅拂女如約來到長安,尋至來鎮(zhèn)安坊,在虬髯客講定的地方,見到一圈高墻,當街是一扇陳舊的小板門,兩人上前叩門,門[吱呀”一聲從里面打開了,開門的是一個穿戴整齊的仆人模樣的老人,這人見到來客打量了一番,然后恭敬地說:“三郎今老仆在此恭候李郎與一娘子
”接著把他們請進門。
進得院來,并不見有房子,只有一片片樹木和花草,中間一條小徑伸向花木深處。
老仆人帶領兩位客人沿著小徑朝里走,愈走愈見寬闊,不一會兒,竟來到一所大院前,這真是院中之院,從黑木大門中穿過,突然眼前一亮,只見里院花木扶疏,室宇宏偉華麗,奴婢數(shù)十人整齊地排列在廊下。
老仆人引他們徑自步入廳堂,廳內(nèi)寬闊明亮,各色珍寶盡陳廳中,其富麗堂皇可與皇宮相比。
幾位艷麗的婢女迎了上來,侍候李靖與紅拂女沐浴更衣,洗盡路途風塵,然后到廳中落座。
這時,主人虬髯客從側們出來了,只見他頭戴烏紗帽,身穿紫錦衫,眉目清爽,滿面含笑,與昔日判若兩人。
見到客人,他高聲道:“李郎與一妹一路辛苦了
”彼此見過禮,分賓主落座,敘談分手后的情形。
隨即,主人招呼:“開筵
”一隊隊侍婢穿梭來往,不一會兒,各色山珍海味盡數(shù)陳列眼前,主人舉杯敬客,三人又象在小客棧中那樣開懷暢飲起來。
席下,女樂伎奏著輕快的音樂,舞姬翩然起舞,場面之盛大,不遜于王侯之家。
宴畢,虬髯客命仆人抬出二十口大箱子,還有一些文簿和鑰匙,指著對李靖說:“如今天下大亂,四方群雄并起,我本有意逐鹿中原,但在太原先后見到李淵與李世民之后,兩人恢廓大度,英氣勃發(fā),令我自嘆不如,只好退求其次了
箱中所有,是我歷年所藏,本想作為圖謀大事之資,現(xiàn)已不必要了;我想全數(shù)贈與你們夫婦,以助將來建功立業(yè)。
” 不待李氏夫婦回答,虬髯客繼續(xù)叮嚀道:“李郎身負奇才,將來必然位極人臣;一妹資質(zhì)瑰麗,將來也必榮極軒裳。
不是一妹獨具慧眼,也就不能在患難中認準李郎;不是李郎氣宇軒昂,也不能獲得一妹的傾心相隨。
虎嘯生風,龍騰云合,原非偶然際遇,如今圣明天子將興,風云際會,正是大丈夫建功立業(yè)的時候,希望你們能攜手齊心,共創(chuàng)宏圖
” 虬髯客高談闊論,李靖與紅拂女簡直沒有插嘴的機會,等到他交待叮嚀告一段落時,紅拂女急忙相問:“那么三哥意欲何往
” 虬髯客淡然一笑,眼望遠方,答道:“天涯海角,飄萍無定,此后十年,東南數(shù)千里外倘有異聞,便是為兄得意的時侯,那時,一妹與李郎可灑酒東南相賀足矣
”說罷,當即將文簿和鑰匙等一并交付紅拂女,并命家僮仆婦侍女等一齊集合廳外,拜見李靖夫婦,并囑咐道;“此后李公子及夫人就是你們的主人了,你等小心侍奉,不可怠慢
” 面對如此突來的情景,李靖與紅拂女不知如何是好。
虬髯客也不等他們說什么,轉身進入內(nèi)室,不一會兒就換了一身短行裝出來,手里仍提著過去的那個大皮囊,匆匆向李靖夫婦道聲珍重,拱手告別,然后出門上路,揚鞭而去,宛如一陣迅疾的旋風。
虬髯客始終沒有說明自己的身份,李靖夫婦也不便詳問,目送著他的身影消失在樹木叢中,兩人臉上都流下了熱淚。
紅拂女拉著李靖檢點箱籠,里面價值連城的金銀珠寶不計其數(shù);并有兵書數(shù)筐,記載著各種神奇的用兵之道和一些久已失傳的占算之法,李靖仔細翻閱,如獲至寶。
有了虬髯客留下的家產(chǎn),李靖與紅拂女成了長安的富貴人家,有了錢就可買官,不久之后,李靖便作了長安縣功曹。
公務之余,李靖用心研讀揣摩虬髯客留下的兵書,使他在兵法韜略方面大有長進,以至于以后的戰(zhàn)爭中,總能料事如神。
此時,李靖是人在長安,心向太原,雖然他在隋廷為官,實際上卻是太原李淵父子在長安的眼目和連絡站,有關隋延軍政的情報,通過他源源不斷地傳向太原。
他牢牢地記著父親曾對他說過的一句話:“大丈夫若遇主逢時,必當建功立業(yè)。
”他正等待著機會展露他的蓋世英才,紅拂女也常把他比作是一條蟄伏的蛟龍,一旦風云際會,必然會一飛沖天。
李淵父子終于在太原起兵了,二十萬大軍順利地攻克了隋都長安,隋煬帝在江都被叛將宇文化及縊殺,李淵起先捧出了隋恭帝,但旋即又將他廢止,自立為天子,改元武德,國號大唐。
李淵起兵后,制定了統(tǒng)一中國的三大步驟:首先是安撫好塞外的游牧民族,以獲得他們的支持;其次是統(tǒng)一黃河流域,奠定立國的基礎;再次是安定長江流域及南疆,掌握魚米之鄉(xiāng)。
這三個步驟,第一個是由李淵親自安排的;第二個由李淵的次子李世民在李靖等人幫助下完成;第三個平定江南則大部分是李靖的功勞,這時李靖已經(jīng)是四十七歲的人了。
李靖第一次領兵作戰(zhàn),用的是“以寡勝眾”的戰(zhàn)術,僅帶八百精兵突襲冉肇的老營,便把敵人打得落花流水。
第二次戰(zhàn)斗,靠的是“兵貴神速,機不可失”的用兵之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率領軍隊由長江上游順流而下,一舉把擁有南江廣大地區(qū)的蕭鋯擊敗,從而統(tǒng)一了湖南、湖北及廣西一帶。
唐初,由李淵親自安排的第一個問題并沒有解決好,突厥不斷南侵,李靖以兵部尚書的身份統(tǒng)率大軍攻打突厥,利用大霧彌漫的天時,直搗突闕大帳,活捉了頡利可汗,取得了一次史無前例的奇襲大勝利。
突厥人曾依靠著他們的軍隊驍勇善戰(zhàn),使唐高祖俯首稱臣,這次李靖領兵洗雪了恥辱,唐太宗喜出望外。
從此大唐的威名遠震,遠近各國紛紛來朝貢,并稱唐太宗為“皇帝天可汗”。
因為對付突厥人的戰(zhàn)爭大獲全勝,李靖有功被封為衛(wèi)國公,紅拂女妻因夫貴也被封為一品夫人,這是唐太宗貞觀四年的事情。
然而就在此時,御史大夫蕭瑀上書彈劾李靖,說他在破敵之后,沒有能夠把突厥的珍寶妥善搜集,從而使戰(zhàn)果失散。
唐太宗為此責備了李靖,李靖一時負氣,索性托病隱居在長安城西四十里外風光明媚的羨陂山麓,與紅拂女悠游林泉,過著自由閑散的生活。
功成名就,別無所求,李靖與紅拂女整日栽竹種花,閑談品茶,不再奢求什么;每每想起昔日往事,只覺恍如一場春夢。
這樣的日子不知不覺過了五年,到了貞觀九年,盤踞在青海一帶的另一支游牧民族吐谷渾興兵侵犯大唐邊境,唐太宗決定派遣大軍前往征剿,選將時他又自然想到了李靖。
李靖此時已經(jīng)六十五歲高齡了,而且紅拂女正在病中,李靖不忍心撇下愛妻遠征,因此有推托之心。
明曉事理的紅拂女,強撐著病體力勸丈夫以國事為重,不必掛牽自己。
就這樣李靖又擔任起西海道行軍大總管,帶領大軍直驅(qū)邊境,越過黃河的發(fā)源地——積石山。
終于生擒了土谷渾可汗。
班師凱旋歸來,幾經(jīng)命運起伏的李靖早已不貪戀功名,仍然要求回到羨陂山。
從此他們夫婦二人封閉在自己的小天地內(nèi),不涉塵世,連親戚故舊也很少來往。
紅拂女的病情卻一直未見好轉,李靖每日親自煎熬湯藥,細心照顧。
就在這時,一天忽然聽人說起有人率海船千艘,甲兵十萬,突入海中扶桑國,殺其國王而自立稱帝,已建立了穩(wěn)定的政權。
李靖與紅拂女心中明白,這一定是虬髯客已經(jīng)在海外另有發(fā)展;于是設置香案,虔誠地灑酒向天,遙向東南方祝拜,祈禱上蒼保佑他們?nèi)绯删蛡I(yè)。
紅拂女的身體時好時壞地拖到貞觀十四年,在一個秋風肅殺的黃昏,終于撒手人寰,只留下個李靖傷心欲絕,生趣全無,仿佛他的心已隨著愛妻逝去。
為了表彰紅拂女佐夫之功,唐太宗下令在她的墓前筑起突厥境內(nèi)的鐵山和吐谷渾境內(nèi)的積石山模型,并命魏征撰寫墓志銘,自己親手題下“大唐特進兵部尚書中書門下省開府儀同三司衛(wèi)國公李夫人張氏之碑”的碑名。
紅拂女歌妓出身,卻能獨具慧眼,認定李靖與虬髯客,得享盛名。